文艺作品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7:28: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艺作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艺作品

民间文艺作品保护

1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1976年共同制定的《发展中国家突尼斯版权示范法》第18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在本国境内由被认定为该国国民的作者和种族集体创作,经世代流传而构成传统文化遗产基本成分之一的一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

1.1政治价值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作为思想表达的形式,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其创作者通过该种形式反映政治生活的样貌,同时反映一种社会潮流,表达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且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的具有群体性特征,因而它所反映的就不仅仅是个体的政治思想,体现的应该是一个区域人们的政治观念。首先,革命时期,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他们进行武装斗争的利器,通过知识、舆论的力量可以有力地反击武装暴政,宣传革命的先进性,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中反映封建剥削的严酷;如民谣《十二月长工歌》反映了长工和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能够激励人们起来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再如,辛亥革命中的《光复纪念》、《革命军》等歌曲,能够激励鼓舞人们积极斗争。其次,社会稳定时期,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有效方法,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工具。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种小说,如《金光大道》就反映了在进行中的艰辛,但也能看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相较于旧中国的进步;《十送红军》等歌曲赞颂红军,表达人们的对军人的敬佩,反映党和国家在人们心目中的不可撼动的地位。

1.2经济价值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文化客体,它能够满足人们文化方面的需要,具有消费市场,因而它具有经济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改善,开始更多地关注提高生活素质,追求文化生活的提高,而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需要,这就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提供广阔的市场。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由于其自身的地域性、多样性等特征,使得其具有独特性,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要开发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首先,对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对其加工改编,打造品牌,使其形成特色旅游景点,比如,广西、云南等民族文化特色浓厚的地区,通过对其民族文化的利用发展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点;其次,通过组织相关文艺结合商业性质的活动,带动经济发展,比如组织戏剧艺术节、文化节等等活动,形成“以文化带经济,以经济促文化”的良性循环模式。

查看全文

文艺作品展馆设计论文

摘要:陈列馆运用的各类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力求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历史上所发生的真实事件。这样的教育方式感官上更直接,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们的陈列馆能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成为群众愿意来、主动来的场所。一座艺术化的陈列馆,势必成为市民接受教育、主动学习、寓教于乐的休闲场馆。也为城市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关键词:陈列馆展览形式艺术化展馆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了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状况是从各类陈列馆开始的。一座陈列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资料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一方面,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另一方面,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弘扬主旋律的重要载体。陈列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为来陈列馆的主要目的。陈列馆是靠陈列、展出、宣传、解说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馆对记录民族文化遗存、缅怀革命斗争历史、弘扬革命传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革命陈列馆是展示某个地区革命成就的窗口,怎样使革命陈列馆的展览方式更容易使参观者乐于接受?怎样脱离宣教式的教条教育模式?怎样才能使参观者主动来参观接受教育?革命场馆的布展方式上怎样更向艺术化靠拢?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更大发挥革命陈列馆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来体现:

第一,灯光。照明在场馆中扮演的角色和色彩一样重要,它可以提高陈列效果,营造氛围,从而创造出一个身临其境的参观环境。在整个场馆中,照明设计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它就像一个调色板,可制造出各种不同的色调,又像一个五味瓶,可配制出不同的情感,因此,巧妙的照明设计,可以提高展览内容质量,强化观众的参观意愿,使视觉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优秀的灯光设计增强实物的色彩与质感,强调商品特征,使物体与背景分离,从而产生空间感;此外,色光是具有表情的,它可以烘托制造出特别的气氛,使展览内容的内涵得以诠释,达到展示的最终目的。还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利用亮度、色调的反差,可以使顾客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物体上,从而达到了视觉引导的作用。

查看全文

民间文艺作品权力保护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

民间文学艺术(expressionsoffolklore),是指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社会群体经过世代相传而逐渐创作出的、反映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生活历史、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应该是个广义的概念,即某一特定民族或一定区域的人群世代相传,留存于民间的,反映该民族或该区域人群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即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具体而言,包括:手工艺术生产技艺及其制品;在民族民间流传的诗歌、音乐、歌舞、戏曲、曲艺、谣谚、皮影、剪纸、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习俗的礼仪、节日和庆典活动、游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饮食、民居、服饰、器具、工具、建筑物、设施、标识及特定的自然场所;在一定区域或群体中流行的语言、文字;传统医药知识;有价值的手稿、经卷、碑碣、楹联等等。[1]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征和保护的必要性

1、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具有群体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不是一个或者几个自然人,它是社会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村落,是一定区域内的人创作而成的。

2、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继承发展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母体创作出来以后,它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继承以往优良的因素,又加以创作和革新,使得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丰富。

3、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具有不确定性大多数著作权保护客体都存在保护期限,依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对著作权客体的保护期限大多是作者生前加死后50年,也有部分是作品首次发表后50年。然而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继承发展性的特点,它一经创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因而很难明确规定它的保护期限。

查看全文

曹操在历史与文艺作品中的形象

曹操是汉魏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虽并未称帝,但他在汉末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可以说他与帝王相比毫不逊色,但曹操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贬多于褒。

一、在小说《三国志演义》中

《三国志演义》的主题思想主要是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思想,这一思想贯彻始终,这是小说中造成曹操“奸雄”形象大与英雄形象的主要原因。曹操的“奸雄”形象在小说中主要表现在:

1.镇压起义、残暴不仁在“颍川之战”,曹操的残暴不仁,让人触目惊心。他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杀吉平”,更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在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到连死人也不放过。

2.欺君罔上,窃国谋逆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虽然没有称帝,却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

3.虚假伪善,奸诈狡猾曹操的伪善和奸诈,并不是那种鸡鸣狗盗式的小聪明、小伎俩,而是包含着很多的智慧。青少年时代的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为了达到我行我素、游荡闲逛、逃避责难的目的,他曾“装病谗叔”,故意挑拨离间父与叔的兄弟关系。董卓进京后独霸朝纲,废少帝立献帝,擅杀朝臣,激起了王允等人的义愤。曹操自告奋勇去刺杀董卓,不料被董卓从衣镜中窥见拔刀动作,他随即跪下献刀,掩盖刺杀的目的,“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董卓虽有怀疑,但仍一时被他瞒过逃脱。其余典型事例,如“望梅止渴”、“割发权代首”、“跣足迎许攸”等,也都可以证明曹操的虚假伪善和奸诈狡猾。

查看全文

文艺作品在展览的重要性透析

摘要:陈列馆运用的各类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力求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历史上所发生的真实事件。这样的教育方式感官上更直接,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们的陈列馆能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成为群众愿意来、主动来的场所。一座艺术化的陈列馆,势必成为市民接受教育、主动学习、寓教于乐的休闲场馆。也为城市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关键词:陈列馆展览形式艺术化展馆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了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状况是从各类陈列馆开始的。一座陈列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资料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一方面,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另一方面,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弘扬主旋律的重要载体。陈列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为来陈列馆的主要目的。陈列馆是靠陈列、展出、宣传、解说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馆对记录民族文化遗存、缅怀革命斗争历史、弘扬革命传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革命陈列馆是展示某个地区革命成就的窗口,怎样使革命陈列馆的展览方式更容易使参观者乐于接受?怎样脱离宣教式的教条教育模式?怎样才能使参观者主动来参观接受教育?革命场馆的布展方式上怎样更向艺术化靠拢?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更大发挥革命陈列馆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来体现:

第一,灯光。照明在场馆中扮演的角色和色彩一样重要,它可以提高陈列效果,营造氛围,从而创造出一个身临其境的参观环境。在整个场馆中,照明设计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它就像一个调色板,可制造出各种不同的色调,又像一个五味瓶,可配制出不同的情感,因此,巧妙的照明设计,可以提高展览内容质量,强化观众的参观意愿,使视觉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优秀的灯光设计增强实物的色彩与质感,强调商品特征,使物体与背景分离,从而产生空间感;此外,色光是具有表情的,它可以烘托制造出特别的气氛,使展览内容的内涵得以诠释,达到展示的最终目的。还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利用亮度、色调的反差,可以使顾客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物体上,从而达到了视觉引导的作用。

查看全文

文艺作品在陈列馆展览艺术论文

摘要:陈列馆运用的各类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力求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历史上所发生的真实事件。这样的教育方式感官上更直接,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们的陈列馆能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成为群众愿意来、主动来的场所。一座艺术化的陈列馆,势必成为市民接受教育、主动学习、寓教于乐的休闲场馆。也为城市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关键词:陈列馆展览形式艺术化展馆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了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状况是从各类陈列馆开始的。一座陈列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资料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一方面,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另一方面,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弘扬主旋律的重要载体。陈列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为来陈列馆的主要目的。陈列馆是靠陈列、展出、宣传、解说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馆对记录民族文化遗存、缅怀革命斗争历史、弘扬革命传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革命陈列馆是展示某个地区革命成就的窗口,怎样使革命陈列馆的展览方式更容易使参观者乐于接受?怎样脱离宣教式的教条教育模式?怎样才能使参观者主动来参观接受教育?革命场馆的布展方式上怎样更向艺术化靠拢?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更大发挥革命陈列馆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来体现:

第一,灯光。照明在场馆中扮演的角色和色彩一样重要,它可以提高陈列效果,营造氛围,从而创造出一个身临其境的参观环境。在整个场馆中,照明设计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它就像一个调色板,可制造出各种不同的色调,又像一个五味瓶,可配制出不同的情感,因此,巧妙的照明设计,可以提高展览内容质量,强化观众的参观意愿,使视觉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优秀的灯光设计增强实物的色彩与质感,强调商品特征,使物体与背景分离,从而产生空间感;此外,色光是具有表情的,它可以烘托制造出特别的气氛,使展览内容的内涵得以诠释,达到展示的最终目的。还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利用亮度、色调的反差,可以使顾客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物体上,从而达到了视觉引导的作用。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探讨

摘要:文艺是生活的凝炼、升华和表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文艺发展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文艺盲目追求物质利益;文艺作品娱乐性功能的过分膨胀,存在庸俗、低俗、媚俗主义泛滥的现象;以及文艺创作和管理缺乏创新性、真实性、目标价值性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秉承马克思主义式的文艺思想,认清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把握文艺创作的内部规律,遵从现实主义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来解决中国文艺发展中的问题,保证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物质与精神的齐头并进,使文艺创作者拥有健康的价值观和对美的正确追求,掌握创作的内在逻辑规律,从而创作出真正唯实、为民、有新意的文艺作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问题;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

(一)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由物质生产和社会物质生活所决定的精神生产的产品。恩格斯认为文艺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提高、交往的扩大、国家和法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创立,都只有通过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这种分工的基础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1]与法律、宗教、政治一样文艺归根到底是观念上的上层建筑,必然会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文艺这个上层建筑势必会发生或快或慢的改变。文艺是社会意识由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所决定的,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所服务,但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旦产生出来就具有了不同程度上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的规律性,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历史发展继承性和独立性。一定时代的文艺总是在其现实基础上,并由前代文艺遗产的特定的思想资料形成和发展的艺术经验的积累、艺术形式的传承以及艺术形象的塑造这些特殊的审美规律的发展,都会成为文艺这种意识形态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宝贵遗产。[2]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自然而然物质生产的发展就不能与艺术生产的发展等同起来,这就是马克思说的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一般发展成比例的。”[3]从历史的发展来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应该是不断地被超越,但艺术发展却不一定如此。马克思在解释这一命题时谈到了古希腊神话和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它们都超越其历史物质生产水平而出现的繁荣。所以说文艺的发展中物质基础虽然占据重要的方面,但与此同时也要对文艺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予以它崇高的尊重。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相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内部的创作规律

查看全文

初中历史教学讲授实践思考

在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1]一课中,课本列举了一系列的近代文学、艺术作品及其地位成就。其中包括文学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美术作品:齐白石与徐悲鸿的画作;音乐作品:聂耳、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电影艺术:《定军山》和《歌女红牡丹》等。同时还有一系列优秀的革命文艺作品也在课本中予以列举和展示,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大型歌剧《白毛女》等。单看这些所列举的作品,就会发现,其数量众多、领域庞杂、创作已久,实际上是对20世纪初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举例,是近代文化史、文学史和艺术史的内容。因为历史课堂“包罗万象”,既有让学生认知这些作品及其产生、创作的时间背景和历史地位、影响意义等的职责,又不能替代语文、美术、音乐等专门课程对这些文艺作品进行详细阐述,因此如何有效讲授成为历史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问题。

一、科学备课,有效升华

教育专家叶小兵曾经指出,“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2]在备课中,我发现本课所涉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虽然体裁不同,但题材上却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跨体裁地共同反映了同一时代的共同主题与问题。如文学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歌剧《白毛女》、电影《歌女红牡丹》等,有些反映出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压迫和人民群众的反抗,有些则反映出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和妇女追求幸福美满的自由婚姻的内容,总而言之是反封建、反压迫的。而《愚公移山》《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则都是以号召人们参与抗战和革命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因此我希望将它们按照艺术形式分类介绍给学生以后,启发学生关注到近代文艺作品的集体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进而阐发自己的这种分类思想,让学生们感知本册书“救亡”、“革新”、“进步”的关键词,以及文艺作品体现出来的先进性和革命性。

二、课堂教学,突出重点

通过备课,我逐渐理清了教学目标与思路。首先做到了知识上分清主次;其次制作课件展示文艺作品片段,并确保与课本中对文艺作品的历史评价紧密结合、相互衔接;再次不仅需要对文艺作品按照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艺术表现形式做出分类,还需按照文艺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旨内容进行分类,以便于学生加深印象、有效记忆;最后做到知识的迁移与升华,加强本课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加强本课与整本教材内容的联系。在课本中,郭沫若、茅盾、曹禺、巴金、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仅仅出现了名字,没有更多介绍性、评价性的内容,与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艺术家的作品相比,在课本中所占篇幅较为短小。因此我选择仅在投影上展示这些作家及作品名称,让学生熟悉,而不做具体讲解。反之,则对鲁迅的作品和齐白石、徐悲鸿的画作以及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内容、主旨、发出的时代之音,进行了生动与清晰地讲授。通过我的讲授,使学生们明白,鲁迅作品《狂人日记》批判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性是“一针见血”的,“吃人”是指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抹杀,旧礼教、旧科举在近代化背景下的不合时宜,与社会进步思潮不符,终将被社会淘汰,而鲁迅“弃医从文”承担的正是对其进行深刻揭露、批判、唤醒民众的工作,又解释了《阿Q正传》中批判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蒙蔽”,是中国民众在长期的封建阶级压迫和半殖半封社会的奴役之下形成的软弱、屈服、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而要进行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救亡图存的一系列改革、斗争和革命,必然需要唤起民众对旧社会的认清与唾弃。这样就让学生更加明白鲁迅揭露国民“麻木”性精神弱点的目的与意义究竟何在!在讲解以后,我再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对鲁迅作品的评价,学生就很容易地找到并勾勒出来了。在讲到齐白石的画作时,我展示了白石先生的一幅画作,让学生比较画面中粗枝大叶、轻描淡写的荷花意象与所画翅膀纹路清楚细致的蜻蜓意象之间的区别,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了解课本上对白石先生“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的评价之由来了。而对徐悲鸿的作品我讲到他所画的“马”气势非同凡响,而课本选取《田横五百士》与《愚公移山》则主要反映出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表现出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救亡图存的思想寓意,作者希望此时整个中华民族能够像愚公及其子孙一样明确目标、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勇敢坚强!通过讲解,使学生们明白了这些画作反映出来的深层意涵。理论认为“教师精心、科学、合理、巧妙地去设计教学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3]讲到对电影艺术作品的评价:“电影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以后,我又联系其它文学艺术作品,对它们的价值评价进行设问:“那么其它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不能够丰富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呢?”学生齐答:“能。”我进一步引申:“这些进步的文艺作品及其表达的主旨思想、代表的先进文化,和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是什么?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的进步必然会产生批判旧制度、旧礼教、宣传新思想的文艺作品,而政治制度的革新则又首先需要人们思想上的解放,作为文化思想的载体和媒介的文艺作品正起到了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先进文艺作品的社会作用,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升华。

三、总结经验,迁移教法

查看全文

文艺创作下文化品牌建设论文

一、辽宁文艺创作与文化品牌互动发展的必要性

(一)文化品牌意识薄弱

辽宁文化基础雄厚,特色文化品种丰富,在文艺创作方面,诸如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等成绩显著,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不论是文学著作还是民间工艺都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但是,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文艺作品量多繁杂,但是缺少代表辽宁地区特色的文化品牌项目,缺少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很多文艺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只局限在某一或几个县城范围,跨省名气不大。通过对省内文艺资源的归纳与整合可以发现:辽宁文艺资源中有相当多的文化载体具有品牌潜质,但是其中可以成为与众不同、出类拔萃或不同凡响、并在辽宁文化发展建设上产生巨大价值的文化品牌,却是凤毛麟角。此外,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对文艺创作与文化品牌互动发展的认识不足,很少强调双方的共建性和关联性,创作更多地集中在创作主体的主体性意识层面,集中于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特征,将文学创作单纯视为一种纯粹的精神文化创造行为,缺乏将文艺作品视为文化品牌进行市场营销的意识。

(二)文艺创作品位和质量有待提高

铁岭二人转原本是活跃在东北民间的一种表演形式,因为内容贴近生活,表演方式灵活多样,深受群众喜爱。但由于在表演过程中,有些演员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心理,表演低俗,屡遭诟病。还有一些文艺作品存在着定位趋同,个性不明显,缺乏创新能力,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这两个典型事例充分表明,建设文化品牌要立足长远,追求长期效益,不能只图“眼球经济”而放弃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追求。追其根本在于缺乏辽宁特色文艺资源的深入挖掘,文化品牌意识薄弱,急功近利,盲目创作。这不仅造成文化产品在市场上的“短命”后果,而且使辽宁原生态传统文化面临被解构的危机,造成辽宁特色文化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有损辽宁的文化形象。所以,加快辽宁文化品牌建设,提高文艺生产的质量,对于辽宁文艺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三)互动才能双赢

查看全文

论精神产品的价值判断

在精神生产力范畴中,人们会经常遇到并思考如此一类问题,即什么样的精神产品是好的,哪些精神产品是劣质的,其衡量、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哲学术语而言,即是价值判断问题。我们认为认识并探讨此论题,以此来判别精神生产的方向,澄清和扭转精神生产中的某些混乱局面,使人们心如明镜地鉴别精神产品的优劣、好坏真伪,对于铲除精神垃圾,繁荣精神文明,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精神产品价值判断的双重性

精神产品的问世,它的最终效用是通过与读者、消费者见面而发挥出来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精神产品迈向市场与广大消费者拥抱时,它们还必须经过如下一个过程:即精神产品的加工、制作者(或称精神生产者Ⅱ)根据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或称精神生产者Ⅰ)所提供的原始精神产品的质量的优劣,然后权衡其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态势,最后决定是否进行精神加工生产。在现代社会,由于知识信息量的增多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原始精神产品是难以直接与广大消费者见面的,它往往需要经过精神生产者Ⅱ的选择并通过物化生产过程(如排版、印刷),才得以走向市场,来到消费者中间。如一部好小说,如果作者完成后只锁在柜子里,不拿到出版社出版发行,或者不采取别的办法印刷上市,那么读者也许永远不知晓它;倘若仅凭作者手工抄写并散发到社会上去,那么一是影响有限,二是得不偿失,三是政策所不允许。

既然原始精神产品从问世到与消费者见面,需经精神生产者Ⅱ的选择及物化生产过程,那么精神生产者Ⅱ选择怎样的原始产品进行加工、制作呢?这就涉及到价值判断范畴,即精神生产者Ⅱ对原始精神产品的价值判断;而广大消费者及政府管理部门又怎样看待和评价经加工、制作而流向市场的精神产品呢?这又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可见,原始精神产品从产出到投向市场,是要经历一个双重价值判断过程的,即精神生产者Ⅱ和广大消费者都要对原始精神产品进行评判,只是他们的视角和关注点有所区别。

首先,精神生产者Ⅱ选择原始产品进行加工、制作,其视角主要是从经济价值出发的,即他们要反复权衡、考虑购买原始精神产品的产权后,经过扩大再生产,他们能否从中获取利润。在这里,原始精神产品的启迪、教育和升华人格等功能,并不是精神生产者Ⅱ主要考虑的对象(不是不考虑,而是考虑的度有限),他们关注的重点是第一件原始精神产品经加工制作后能否在市场畅销,能否赢利。当然,不可否认,在精神产品的加工、制作过程中,精神生产者Ⅱ有时也不考虑是否赢利,他们往往唯一专注专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即精神产品的启迪、教育、引导和净化灵魂的功能。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不具普遍性。在依赖市场安身立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有的精神生产者Ⅱ如果无视经济效益,他们又靠什么维持正常的生产及其生活呢?在此,笔者无意完全把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对立,它们有一致性,亦有矛盾冲突性。任何一个精神生产者Ⅱ在刚刚开始进行精神产品的制作时,首先考虑的还是其经济价值,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既无法生产,更无法来补偿、赞助高、精、尖精神产品的出版及发行。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很多出版部门都是先通过出版一定的通俗读物,积聚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再来扶持、赞助高、精、尖精神品的出版发行。这是精神生产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此勿需过多的非议和指责。

既然精神生产者Ⅱ对原始精神产品的价值判断(我们称之为前判断)主要是从其经济价值出发,而这种价值评判又影响和决定了精神产品的制作及出版发行,那么我们又如何评判经加工制作而流向市场的精神产品呢?(我们暂把此判断称作为后判断)后判断又是怎样影响着精神生产的发展呢?对此我们将在下文探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