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7:03: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艺生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学·社会生活·个体生命——重评的文艺源泉论
【关键词】/文艺源泉论/社会生活/生命体验
【正文】
一
文艺源泉论是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是文艺思想的主导和核心;那么,强调社会生活作为文艺源泉的惟一性则是这一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单从哲学本体论讲,的文艺源泉论并无多少新鲜之处。从亚里士多德到车尔尼雪夫斯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一切唯物主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都坚持文艺模仿或再现现实。自马列文论产生之后,文艺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又受到重视。作为辩证的唯物主义者,并不否认文艺家的主体作用,他有关文艺高于生活的六个“更”字便突出了这种主体能动作用。不过,文艺源泉论的逻辑重点还是在于强调客观物质世界、现实社会生活的第一性、本源性,而这几乎是所有唯物主义者的共识。那么,的文艺源泉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与地位究竟何在呢?笔者以为,在于他所说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内涵。将工人、农民和普通士兵这些最基层的人民大众的现实革命斗争、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文艺创作的主要对象并从理论上予以旗帜鲜明的倡导,这是前所未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文艺源泉论与其文艺功能论是密不可分的。
在的文艺观念里,工农兵群众既是文艺家师法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对象。其实,也是相信精英文化及其对群众的指导作用的。心目中的精英,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精英文化,便是无产阶级文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一般精英文化论者不同,认为“精英”不能脱离群众。近些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对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估计过低,这主要是因新中国建立前后他曾发起一次又一次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然而,本人即是知识分子出身,他虽未把知识分子等同于精英,但他似乎也是把知识分子当作“准精英”的。“准精英”要变为真正的“精英”,必由之路便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同时深入工农兵群众,了解工农兵群众,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灌输到没有文化的人民群众中去。要当群众的“先生”,先当群众的“学生”。当群众的“学生”,实即了解群众,了解其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学习其朴实的生活作风,在这一过程中改造知识分子自己的思想,去除非马克思主义的成分,最终还是为了当好教育群众的“先生”。从工农兵中培养新的知识分子,也是扩充文艺精英队伍之一法。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收效并不太理想,要教育民众还得主要依靠由学校培养出来的或多或少受到封建文化或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而这些知识分子一直不太令他满意。为此,新中国建立后他一方面试图改革学校教育,培养新型知识分子,一方面继续号召包括作家、艺术家在内的一切知识分子深入工农兵,强调工农兵群众的革命斗争和日常生活实践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惟一源泉。要求文艺家深入到工农兵中去,是文化建设的一种策略:他希望作家、艺术家通过这种“深入生活”,真正具体、细致地了解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乃至语言习惯,创作出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又体现出无产阶级新文化精神的作品来教育群众,从而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审美的泛化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审美化。这一现象在国外已引起文化学家、社会学以及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等的广泛关注。EduardodeFuente在题为《社会学与美学》(‘Sociologyandaesthetics’,发表于《欧洲社会理论杂志》2000年5月号,第239-247页)的一篇文献综述中对此进行了富有参考价值的概述。他介绍了当代西方社会学与美学相互渗透的最新趋势,指出:西方的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过程,以至于当代社会的形式越来越像一件艺术品。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开始把审美化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并开始重新思考社会学与美学的关系。他纵览最近10多年来的西方社会学、美学著述后指出:许多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与美学家都一致认为: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审美化这个论题的一个主要倡导者维尔什(WolfgangWelsch)在发表于《理论,文化与社会》的《审美化过程:现象,区分与前景》(‘AestheticizationProcess:Phenomena,DistinctionandProspect’)中认为:“近来我们无疑在经历着一种美学的膨胀。它从个体的风格化、城市的设计与组织,扩展到理论领域。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逐渐被看作是一种审美的建构物。”维尔什所说的“审美化过程”实际上不仅限于城市装饰、购物中心的花样翻新、各种城市娱乐活动的剧增等表面的现象。维尔什(以及其他的一些学者)实际上是把审美化看作是一个深刻的、经过媒介而发生的、体现于生产过程与现实建构过程的巨大社会-文化变迁。这种变迁使那些把审美仅仅看作是“蛋糕上的酥皮”的社会学家感到震惊。维尔什理解的深层的“审美化过程”意味着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变迁过程,它对于社会学或社会理论具有核心的意义。他甚至于认为,如果说经典的社会学家把理性化(韦伯)、社会分层(杜克海姆)等看作是现代性的动力并以此为研究中心,那么今天的社会学研究则应该把审美化作为研究中心,因为审美化无疑与理性化等一样成为社会组织的核心因素之一。
文章指出,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接着文章分析了在这种审美泛化的语境下文艺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文化研究兴起的必然性,指出文艺学的出路在于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及时地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对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正在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1)引发这种反思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文艺学的现状并不满意,而这种不满又集中表现在文艺学研究与公共领域、社会现实生活之间曾经拥有的积极而活跃的的联系正在松懈乃至丧失,即大家所说的文学研究的“边缘化”。(关于文学研究的“边缘化”,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一种是指文学由于获得了独立于政治与经济的地位以后,不再做工具了,因而也就边缘了,这个意义上的“边缘化”很多人认为是好事,我也认为是好事,因为文学研究在革命年代虽然很“中心”,但是它是计划体制与专制政治的产物,它实际上是通过自觉地做政治的工具、丧失自主性而成为“中心”的。这种说法我在很大程度上认同,我自己也曾经撰文这样主张过。但是这只是边缘化的一种含义,独立于政治的东西不一定就是边缘化的,文艺学研究摆脱了政治的奴婢地位以后也不见得就一定是边缘化的。“边缘化”的另外一种含义是由于脱离研究对象的实际而造成的封闭孤立。
文艺学知识生产的特出问题之一表现在不能积极有效地介入当下的社会文化与审美/艺术活动,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活动,尤其是大众的日常文化/艺术生产与消费活动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大学文艺学这个教科书形态的文艺学的研究与教学中,问题尤其严重。学生明显地感觉到课堂上传授的文艺学知识存在严重的脱离实际、僵化教条的问题,从而生产对于文艺学课程的厌倦、不满以及消极应付的态度(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不否定有些大学的文艺学教学正在进行改革)。这里,我们无法详细地描述或列举这些变化。(2)而把目光集中于因文化的大众化、商业化以及大众传播方式的普及等原因而导致的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或曰审美的泛化)。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在今天,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连续剧乃至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如北京的中国美术观、北京音乐厅、首都剧场等),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 ——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审美的泛化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审美化。这一现象在国外已引起文化学家、社会学以及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等的广泛关注。EduardodeFuente在题为《社会学与美学》(‘Sociologyandaesthetics’,发表于《欧洲社会理论杂志》2000年5月号,第239-247页)的一篇文献综述中对此进行了富有参考价值的概述。他介绍了当代西方社会学与美学相互渗透的最新趋势,指出:西方的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过程,以至于当代社会的形式越来越像一件艺术品。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开始把审美化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并开始重新思考社会学与美学的关系。他纵览最近10多年来的西方社会学、美学著述后指出:许多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与美学家都一致认为: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审美化这个论题的一个主要倡导者维尔什(WolfgangWelsch)在发表于《理论,文化与社会》的《审美化过程:现象,区分与前景》(‘AestheticizationProcess:Phenomena,DistinctionandProspect’)中认为:“近来我们无疑在经历着一种美学的膨胀。它从个体的风格化、城市的设计与组织,扩展到理论领域。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逐渐被看作是一种审美的建构物。”维尔什所说的“审美化过程”实际上不仅限于城市装饰、购物中心的花样翻新、各种城市娱乐活动的剧增等表面的现象。维尔什(以及其他的一些学者)实际上是把审美化看作是一个深刻的、经过媒介而发生的、体现于生产过程与现实建构过程的巨大社会-文化变迁。这种变迁使那些把审美仅仅看作是“蛋糕上的酥皮”的社会学家感到震惊。维尔什理解的深层的“审美化过程”意味着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变迁过程,它对于社会学或社会理论具有核心的意义。他甚至于认为,如果说经典的社会学家把理性化(韦伯)、社会分层(杜克海姆)等看作是现代性的动力并以此为研究中心,那么今天的社会学研究则应该把审美化作为研究中心,因为审美化无疑与理性化等一样成为社会组织的核心因素之一。
文章指出,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接着文章分析了在这种审美泛化的语境下文艺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文化研究兴起的必然性,指出文艺学的出路在于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及时地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对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正在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1)引发这种反思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文艺学的现状并不满意,而这种不满又集中表现在文艺学研究与公共领域、社会现实生活之间曾经拥有的积极而活跃的的联系正在松懈乃至丧失,即大家所说的文学研究的“边缘化”。(关于文学研究的“边缘化”,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一种是指文学由于获得了独立于政治与经济的地位以后,不再做工具了,因而也就边缘了,这个意义上的“边缘化”很多人认为是好事,我也认为是好事,因为文学研究在革命年代虽然很“中心”,但是它是计划体制与专制政治的产物,它实际上是通过自觉地做政治的工具、丧失自主性而成为“中心”的。这种说法我在很大程度上认同,我自己也曾经撰文这样主张过。但是这只是边缘化的一种含义,独立于政治的东西不一定就是边缘化的,文艺学研究摆脱了政治的奴婢地位以后也不见得就一定是边缘化的。“边缘化”的另外一种含义是由于脱离研究对象的实际而造成的封闭孤立。
文艺学知识生产的特出问题之一表现在不能积极有效地介入当下的社会文化与审美/艺术活动,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活动,尤其是大众的日常文化/艺术生产与消费活动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大学文艺学这个教科书形态的文艺学的研究与教学中,问题尤其严重。学生明显地感觉到课堂上传授的文艺学知识存在严重的脱离实际、僵化教条的问题,从而生产对于文艺学课程的厌倦、不满以及消极应付的态度(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不否定有些大学的文艺学教学正在进行改革)。这里,我们无法详细地描述或列举这些变化。(2)而把目光集中于因文化的大众化、商业化以及大众传播方式的普及等原因而导致的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或曰审美的泛化)。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在今天,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连续剧乃至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如北京的中国美术观、北京音乐厅、首都剧场等),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审美的泛化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审美化。这一现象在国外已引起文化学家、社会学以及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等的广泛关注。EduardodeFuente在题为《社会学与美学》(‘Sociologyandaesthetics’,发表于《欧洲社会理论杂志》2000年5月号,第239-247页)的一篇文献综述中对此进行了富有参考价值的概述。他介绍了当代西方社会学与美学相互渗透的最新趋势,指出:西方的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过程,以至于当代社会的形式越来越像一件艺术品。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开始把审美化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并开始重新思考社会学与美学的关系。他纵览最近10多年来的西方社会学、美学著述后指出:许多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与美学家都一致认为: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审美化这个论题的一个主要倡导者维尔什(WolfgangWelsch)在发表于《理论,文化与社会》的《审美化过程:现象,区分与前景》(‘AestheticizationProcess:Phenomena,DistinctionandProspect’)中认为:“近来我们无疑在经历着一种美学的膨胀。它从个体的风格化、城市的设计与组织,扩展到理论领域。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逐渐被看作是一种审美的建构物。”维尔什所说的“审美化过程”实际上不仅限于城市装饰、购物中心的花样翻新、各种城市娱乐活动的剧增等表面的现象。维尔什(以及其他的一些学者)实际上是把审美化看作是一个深刻的、经过媒介而发生的、体现于生产过程与现实建构过程的巨大社会-文化变迁。这种变迁使那些把审美仅仅看作是“蛋糕上的酥皮”的社会学家感到震惊。维尔什理解的深层的“审美化过程”意味着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变迁过程,它对于社会学或社会理论具有核心的意义。他甚至于认为,如果说经典的社会学家把理性化(韦伯)、社会分层(杜克海姆)等看作是现代性的动力并以此为研究中心,那么今天的社会学研究则应该把审美化作为研究中心,因为审美化无疑与理性化等一样成为社会组织的核心因素之一。
文章指出,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接着文章分析了在这种审美泛化的语境下文艺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文化研究兴起的必然性,指出文艺学的出路在于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及时地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对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正在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1)引发这种反思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文艺学的现状并不满意,而这种不满又集中表现在文艺学研究与公共领域、社会现实生活之间曾经拥有的积极而活跃的的联系正在松懈乃至丧失,即大家所说的文学研究的“边缘化”。(关于文学研究的“边缘化”,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一种是指文学由于获得了独立于政治与经济的地位以后,不再做工具了,因而也就边缘了,这个意义上的“边缘化”很多人认为是好事,我也认为是好事,因为文学研究在革命年代虽然很“中心”,但是它是计划体制与专制政治的产物,它实际上是通过自觉地做政治的工具、丧失自主性而成为“中心”的。这种说法我在很大程度上认同,我自己也曾经撰文这样主张过。但是这只是边缘化的一种含义,独立于政治的东西不一定就是边缘化的,文艺学研究摆脱了政治的奴婢地位以后也不见得就一定是边缘化的。“边缘化”的另外一种含义是由于脱离研究对象的实际而造成的封闭孤立。
文艺学知识生产的特出问题之一表现在不能积极有效地介入当下的社会文化与审美/艺术活动,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活动,尤其是大众的日常文化/艺术生产与消费活动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大学文艺学这个教科书形态的文艺学的研究与教学中,问题尤其严重。学生明显地感觉到课堂上传授的文艺学知识存在严重的脱离实际、僵化教条的问题,从而生产对于文艺学课程的厌倦、不满以及消极应付的态度(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不否定有些大学的文艺学教学正在进行改革)。这里,我们无法详细地描述或列举这些变化。(2)而把目光集中于因文化的大众化、商业化以及大众传播方式的普及等原因而导致的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或曰审美的泛化)。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在今天,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连续剧乃至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如北京的中国美术观、北京音乐厅、首都剧场等),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
探求马克思文艺论下的当代中国文艺学特点
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人类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所概括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观念及其结构体系发展到现时代所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的当代中国文艺学,区别于其它历史形态、社会形态的文艺理论结构体系的根本标志。它的产生既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观念及其理论体系的历史和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时代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自从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原理以来,包括文艺理论在内的中国新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就始终与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息息相关。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命运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人们面前的时候,提出建设以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的当代中国文艺学整体结构体系的目标,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
一、文艺具有什么本质特性,这是文艺研究最核心、最基础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文艺,规定文艺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就是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规定着文艺的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和对文学艺术的考察,也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入手来揭示文艺的本质特性的,但他们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揭示又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所不同。而且,由于时代所提供的理论条件的差异,他们的文艺思想也表现出各自理论形态上的特殊性,从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下,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以新的内涵。
二、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在那里被具体化、现实化为文艺与社会生活、文艺工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兵群众的关系问题。
这里的“社会生活”,是对“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更具体化、更易于让人接受的表述。认为文艺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实际上就是反映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生活实践,文艺为经济基础服务,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因此而提出了著名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一事关中国文艺发展方向的重要命题,并以此为核心贯穿和解决其它一切文艺问题,确立了“文艺为人民”这一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这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一个创举,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创新。沿着侧重从意识形态的建构实践方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把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深化为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把创造生活的人民大众放在了核心和主导的地位,这时的文艺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也就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说,文艺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文艺为谁服务这一现实的中介来完成和实现的,这恰恰是文艺不同于其它意识形态的特点。因为经济和政治的内容在文学艺术中并不以赤裸裸的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和融汇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是政治和经济的人学内容。邓小平所提出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著名论断,是把文艺意识形态理论从自在的社会客体结构向自为的人与人的主体结构的扩展和延伸,是对文艺主客体关系的更加明确和全面的规定。这里的“人民需要艺术”,是从文艺表现的对象方面讲文学艺术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这里的“艺术更需要人民”,则是从文艺主体方面讲文学艺术家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来对待人民群众,来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并把这一点作为文艺与人民关系的主导方面。面对相同或相近的客观现实生活,由于文学艺术家的立场不同,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他所把握和反映的内容也就不同,所形成的文艺意识形态观念也就不同,只有那些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文学艺术家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邓小平从强调文学艺术主体的自由创造和历史选择的角度来揭示文学意识形态的本质,这可以说是一种崭新的闪烁着入学思想的艺术本质理论,只是它不同于抽象的人本主义和人性论的文艺观,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探讨
摘要:文艺是生活的凝炼、升华和表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文艺发展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文艺盲目追求物质利益;文艺作品娱乐性功能的过分膨胀,存在庸俗、低俗、媚俗主义泛滥的现象;以及文艺创作和管理缺乏创新性、真实性、目标价值性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秉承马克思主义式的文艺思想,认清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把握文艺创作的内部规律,遵从现实主义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来解决中国文艺发展中的问题,保证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物质与精神的齐头并进,使文艺创作者拥有健康的价值观和对美的正确追求,掌握创作的内在逻辑规律,从而创作出真正唯实、为民、有新意的文艺作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问题;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
(一)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由物质生产和社会物质生活所决定的精神生产的产品。恩格斯认为文艺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提高、交往的扩大、国家和法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创立,都只有通过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这种分工的基础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1]与法律、宗教、政治一样文艺归根到底是观念上的上层建筑,必然会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文艺这个上层建筑势必会发生或快或慢的改变。文艺是社会意识由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所决定的,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所服务,但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旦产生出来就具有了不同程度上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的规律性,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历史发展继承性和独立性。一定时代的文艺总是在其现实基础上,并由前代文艺遗产的特定的思想资料形成和发展的艺术经验的积累、艺术形式的传承以及艺术形象的塑造这些特殊的审美规律的发展,都会成为文艺这种意识形态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宝贵遗产。[2]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自然而然物质生产的发展就不能与艺术生产的发展等同起来,这就是马克思说的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一般发展成比例的。”[3]从历史的发展来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应该是不断地被超越,但艺术发展却不一定如此。马克思在解释这一命题时谈到了古希腊神话和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它们都超越其历史物质生产水平而出现的繁荣。所以说文艺的发展中物质基础虽然占据重要的方面,但与此同时也要对文艺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予以它崇高的尊重。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相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内部的创作规律
群众文艺创作现状与创新对策
摘要:文化艺术事业中,群众文艺创作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该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群众文艺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此后群众文艺创作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群众文艺创作;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文艺创作方面投入的精力逐渐增加,对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我国文化发展需求,相关部门应加大群众文艺创作力度,引导更多民众参与创作,并创建良好的展示平台,不断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1群众文艺创作的意义、原则及创作群体
1.1群众文艺创作意义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群众文艺创作的精神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群众文艺创作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丰富精神生活,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进程,保证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同时,群众文艺创作更为贴近群众实际生活,结合群众生活习惯,以展览、表演形式体现。强化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可以创作出更多有影响力的优秀文艺作品,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升华思想,启迪心智。综上所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群众文艺创作可以提高群众文化与道德水平,加快社会文明的建设速度。
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话语三重维度探讨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基本要求。从三重维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话语,从理论维度看,必须准确把握文艺发展为了人民、文艺发展依靠人民、文艺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三方面内涵,凸显这一话语的时代性和亲民性;从历史维度看,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话语也随之不断完善;从实践维度看,新时代文艺发展始终坚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引导人民践行向上向善的艺术追求,坚持党在文艺工作中的领导地位。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话语;三重维度;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关于文艺政策的阐释与实施,无不体现着人民的诉求,贯彻着人民性的内涵。总书记从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把握文艺,为当代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和繁荣指明了方向,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
一、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话语的理论内涵
在文艺的发展历史中,“人民”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质和现实政治性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这既是时代的召唤,又是现实必然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话语的理论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文艺发展为了人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艺的根本问题,直接关系到文艺的发展方向,这一问题也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与执政党的性质、宗旨有直接关系。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继承了历届党的领导人在集合性意义上使用“人民”这一概念的思想,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个体性理解“人民”的内涵。“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1]这一观点凸显了人的个体价值,是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文艺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文艺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精神需求的内在要求。此外,总书记从世界发展大势中审视文艺事业,将中国人民的命运与世界人民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拓展了“人民”概念的视野。其次,文艺发展依靠人民。文艺创作不是纯思维性的活动,是对现实物质生活的反映,因此,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就是人民的现实生活。大而言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的解放史、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都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小而言之,辛亥革命剪辫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三次运动等具体社会事件,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现实材料,总之,人民的生活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文艺创作来源于人民生活,但是不等于世俗生活,“文学的要义,恰恰是通过对世俗生活的介入和观照,最终使人类获取精神的成长。”[2]世俗生活是传达作家精神世界的载体,作家对世俗生活的细致入微描写,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进而折射出人类的复杂精神世界。最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大多数群众都享有文化权,享有文化公平是人格完善、实现人全面发展的象征,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而文艺的繁荣发展是实现文化公平的重要路径。文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是文艺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也是对总书记共享理念的贯彻。实现人民共享要以公平为基础,努力创造文化公平的社会环境,在平衡且充分的发展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营造这一良好环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文艺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真正做到文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
二、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话语的历史演进
群众文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摘要:群众文艺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它代表了基层群众的生活、情感、价值观,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群众文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群众文艺;和谐社会;生活;民族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富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作为全社会发展的思想纲领,也是我国未来发展与建设的主要任务。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证和谐文化思想在每一个人民心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中,群众文艺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它代表了基层群众的生活、情感、价值观,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群众文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群众文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走群众路线”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纲领,发展群众文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群众文艺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包含有先进的物质水平和丰富的精神文明,文化在其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群众文艺作为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群众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面向基层的文化建设工作,其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民群众都参与其中,群众文化本身也能够直观的表达最为贴近群众生活的精神、思想、审美,对群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能够将社会的真善美进行广泛的传播,有助于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其次,群众文艺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民族素质,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民族精神与民族素质提高的氛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民族信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大的精神驱动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群众文艺表达的是基层人民的审美,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进一步的发展群众文艺,通过将群众文艺所表达出来的勇敢生活、奋力拼搏、惩恶扬善、保家卫国等精神文化的讴歌和传播,利用群众文艺来进一步的影响全社会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以及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益于提升我们民族素质。最后,群众文艺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和谐社会的构建,旨在为群众创建一个能够得到身心满足与充实的社会空间。文艺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享受艺术的同时心灵得到充实,精神境界也受到提升。
二、对群众文艺的基本要求
大学理学部文艺部长工作总结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活动总结;部门概况;不足之处审核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理学部迎新晚会,综观本次晚会,从策划到实行,从台前到幕后,无一不凝聚了学生会指导老师和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心血,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是理学部文艺部能力的初次展现,更是学生会凝聚力的全力体现、一台由理学部与晋元中学合作的晚会,这次活动进一步培养了文艺部各工作人员之间的默契,也促进了学生会在一步步的磨练中的团结精神、文艺部目前由一位部长,一位副部长,以及五位干事组成,每一个文艺部的一分子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凭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在文艺生活的舞台前后演绎出我们自己的精彩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很荣幸担任理学部文艺部长一职,在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和理学部学生会的老师和同学们愉快合作,共同建设理学部的文艺生活。
⑴活动总结。本学期文艺部主要的活动有:
⒈理学部迎新晚会。本次晚会由高英老师指导,文艺部担任主办方,联合宣传部,生活部等部门一起合作,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晚会的节目十分精彩,大多是由理学部各专业提供节目,是一台综合歌舞,话剧,乐器表演,互动游戏于一身的文艺晚会。邀请了理学部的各位老师以及各专业班级的同学前来观摩,现场气氛十分火暴。最后一首《朋友》更是由当晚出席晚会的各位老师以及工作人员,所有演员一起登台演唱,将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了高潮。综观本次晚会,从策划到实行,从台前到幕后,无一不凝聚了学生会指导老师和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心血,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是理学部文艺部能力的初次展现,更是学生会凝聚力的全力体现。
⒉一台由理学部与晋元中学合作的晚会。本次晚会由文艺部和生活部共同负责,由合作双方共同推出节目,在小礼堂举行。文艺部主要负责晚会彩排,节目设计编排等工作。这台晚会在文艺部和生活部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共同合作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次活动进一步培养了文艺部各工作人员之间的默契,也促进了学生会在一步步的磨练中的团结精神。
⑵部门概况。文艺部目前由一位部长,一位副部长,以及五位干事组成。这个不大的集体却有超强的凝聚力,使得文艺部的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在例会的工作计划畅谈中,各成员的发言均非常积极;而在任务的指定分派过程中,大家表现出一股凝聚精神,将任务各个击破,按时完成;而在活动的现场,所有人员能做到一切以活动为重,做好充足的准备,使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每一个文艺部的一分子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凭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在文艺生活的舞台前后演绎出我们自己的精彩!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文艺汇演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