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6:03: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言文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育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学好文言文,就掌握了一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就能发掘其中的宝藏,就能充分地学习古人的智慧。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讲究方法,教好文言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能做得好。”激发兴趣的意义,在于激发出学生自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或在课初,或在课末,或在课中。同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如教《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这几篇课文时,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提高他们的兴趣。
《勾践灭吴》,可以适当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事实,以及范蠡与西施泛舟太湖的美妙传说,引发学生思古的情怀,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教《种树郭橐驼传》,可先让学生讨论如何种树,进而引入课文。上《兰亭集序》,可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通过“天下第一行书”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关注。
教《登泰山记》,可展示泰山的图片,介绍泰山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
二、介绍相关背景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介绍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要从古人的立场解读文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让学生回归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不清楚归有光的遭遇,就不会明白《项脊轩志》中蕴涵在家庭琐事中那份含蓄的情感。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及刘项之间的矛盾后,就会很容易体会那场宴会不是一场简单的宴会,而是一场杀机四伏的政治斗争。
三、指导学生诵读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学习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现代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往往忽略这个方法。诵读可以增加记忆力,提高自学能力,增强思考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诵读,让学生体验诵读的乐趣。
文言文教学穿插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摘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思想道德教育穿插其中,合理选择符合教学需要的文言文作为素材,并在教学中营造师生共鸣,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赖,由此实现文言文教学价值的深度开发和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的全面进步。值得重视的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还必须关注并监督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想道德教育
文言文是初中生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夯实学生文言文知识基础,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功课。但是很多教师只注重文言文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文言文承载的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文言文教学中,利用文中的精神内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合理选材
合理选择文言文是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只有具备了教学素材,教师的教学计划才会有据可依。那么该如何选择理想的教学素材呢?(一)依据文体选择依据文体形式,文言文主要可以分为赋、骈文、说、铭、论等几种,但并非每一种文言文都包含着符合教师教学需要的优质理念。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咏雪》一文,该文向读者讲了一个雪天赏雪、咏雪的小故事,全文没有传达出深刻的教育意义或中心思想。与此类似的文章还有《陈太丘与友期行》《卖油翁》等,这些记叙性质的文言文一般都不适合作为教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在依据文体选择教学素材时,教师可以选择记、铭这些文体,因为这些文体的文章一般都会涉及作者个人的情感表达和对某种事物所持的观点。例如《陋室铭》充分体现了刘禹锡身处陋室却甘之如饴的高贵品质;《岳阳楼记》展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虽遭贬谪但仍然与民同乐的价值取向。选择这些文章作为穿插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二)传递正能量感情。。人的感情有多种表现形式,也会不断变化,而文章作为表达作者感情的载体,并不具备过滤功能,积极的情感和正能量能通过文章表现出来,消极的想法和负面情绪同样也能通过文章得以展现。教师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自然要选择那些富含催人奋进思想感情的文章。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不同形式的文言文的解读力度,判明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小石潭记》一文,这篇文章虽然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一样都属于“记”,但是其中心思想却颇为消极,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迥然不同。文中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冷色调字眼,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因仕途不顺被贬他乡的苦闷及担忧百姓生活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情绪,如果教师把这一主题向外延伸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只会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低落,面对压力选择退缩。所以,负能量的文章不适合作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正能量元素则不同,它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己。例如《岳阳楼记》全文表达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教师在教学中可把这一点适当延伸,具体到学生身上,甚至也可以结合生活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三)选择传达真理的文章。有些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出作者的个人感情立场,但却传达出了某种客观真理,这样的文章也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质素材,因为对学生传达客观真理,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论语》,它作为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观点和见识放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没有过时。例如其中名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就传达出了三层内涵:其一,对待学习的应有态度;其二,对待朋友的应有态度;其三,对待他人看法的应有态度。虽然这则论语不像《岳阳楼记》那般通过描写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变化,但是其本身就是一种真理性认识。教师选择《论语》作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求知观、待人观和处世观。良好的观念形成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自然就会水涨船高。
二、营造师生共鸣
高中语文教育看初中文言文教育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无数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到了今天,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许多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就如同学习“第二外语”一般感觉艰难晦涩,谈“古文”色变,大部分学生既不能举一反三,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不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只为考试而学习,以致到了高一年级,许多学生很难适应高强度的文言文教学,文言基础知识更是一片空白。初中、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断层,很难做到“无缝对接”。
为了做好初中、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笔者深入几所初中学校随堂听课,与师生交流,逐步了解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特点。具体概括如下:
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对一些令许多学者、专家都感到困惑的文言词语也不放过,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字逐句地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教师是“独霸课堂”,喋喋不休,出现了“媳妇(学生)懒,婆婆(教师)勤”的现象。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更不知“反三”的结果。
以上现象,与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很不和谐的。
首先,高中现行教材所选的课文,无论从文言课文本身数量、篇幅、难易,还是从课时安排来看,客观上要求学生有较为扎实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
其次,从高中文言文课堂操作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要会看注释,会使用工具书,会根据上下文或其他相关知识揣摩难词难句的含义。
探究爱国主义教育和文言文教学的融合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摘要】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忧患意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本文认为,增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从提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在文言文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以及把握正确的策略方法三个方面着手,才能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提升奠定了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利用传统文化特别是课本中的文言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是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和精神品格,常常表现在许多爱国诗人、文人的作品之中。忧患是表,爱国是本,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正是爱国爱民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提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通常而言,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人文教育改进提高的瓶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去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应该充分理解文言文中作者要表达的爱国精神的实质性内容,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比如,在讲授杜甫《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应当了解,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直坚守着“仕不可不弘毅”的传统的士人精神。而“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患,并以安定国家为己任。因此,当国家危乱的时候,他会“济时敢爱死”,立志“再使风俗纯”。教师只有在这样深刻理解作者爱国意识的前提下,才能明白杜甫与三春花、鸟移情共感的人文背景,感动自己,从而引导学生领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惊心动魄,凄呛销魂。而在讲授这一文本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体会作者既因国事而忧,亦为国事而乐的完整爱国情怀。在古文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一旦缺乏对人文精神的体悟,教师的教学就会常常易带匠气,难以迸发出创造的激情,也无从感染学生,领会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包括知识的积累程度、审美的感受力度、创造力的提升程度等,加强文言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二、在文言文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
文言文教育有用性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古代优秀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前人的思想精髓和文明智慧,它可以使我们生认识古代社会,更有助于我们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提高我们的语文修养,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文言文教学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对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教学理论的研究是零散的、个别的。对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行为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因此,我认为构筑有效的文言文课堂的研究对有效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进程慢,学习效果差。教师不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文言文教学停留在了文章内容的了解上,基本上处在背课文、背注释阶段。导致了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只是被动接受,没有怀疑与探索精神。因此,我想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关于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相关设想,期望能为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落实提供新的思路。
一、注重落实,变“死”为“活”
(一)落实要灵活。
文言文字词句的课堂学习要想活起来,就不能孤立地解释字词句的含义,而要把它们的理解与整篇文章的内容以及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体会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能光照着教参或者资料书简单的备备课,照本宣科的讲给学生,而应突出重难点,于重难点处发问,让学生相互质疑、讨论,让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还会恹恹欲睡吗?
新课标文言文改进策略
内容摘要:新课标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愈发重要。而当下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初中生文言文学习主动性差、教师教学模式化、教学评价单一化等问题依旧存在。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进行教学策略改革,调动学生积极性,更新教师教学观念,落实多主体评价。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不仅可以丰富初中生的语言世界,加强对祖国语言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可以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韵味,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文言文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对文言文的学习也可以增强初中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文言文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巨大的潜在能量。但如今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语文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学,教和学都面对着众多难题,重点变成难点,无法发挥本身的教学意义,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改进迫在眉睫。
一.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部编版教材相较于人教版教材,文言文选文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文言文占比却呈上升的趋势。文言文占比从36%增加到了40%,甚至在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占据了选文数量的50%,这不难看出统编教材对文言文有着较高的关注度。[1]新课标也专门对初中文言文学习做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文言文教学研究也迎来了“小高潮”,引起了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一)丰富语言世界,提高语言鉴赏和运用能力
文言文刍议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
改无所谓;有的教师为难,想改却无从下手。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到底需不需要改革?怎么改革?以此为中心,我们将在“大家谈”专栏开展“怎样教好文言文”的专题讨论。本期首先发表的两篇文章,思想观点并不一致,却都发人深思,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热诚欢迎广大教师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尝试改革的经验,共同把讨论引向深入。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考文言文就该这样考,舍此别无他途。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成为改革死角的症结所在。
所谓“八字真经”,无非就是由老师一字一句“嚼烂了喂”,以应付考试(文言文考试也必须相应改革,这应该另写文章讨论)。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而且其肢解的细碎程度,比之现代文教学中的肢解课文更甚更惨,说它“碎尸万段”也不算夸张。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韩海”“苏潮”,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于是,几位很权威的专家曾主张取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理由是:像现在这样蜻蜓点水式地教一点文言文,教学效果又差,与其如此,倒不如干脆不教,以便集中力量教好现代文。这个主张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真要实行的话,恐怕很难得到大家赞同;国家教委近年新颁的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也还有一定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可以不赞成取消文言文教学的主张,却不能不正视主张取消的同志所根据的事实。
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但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教法。
为什么语文课上要适量多教一些文言文?理由很简单: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他们本人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中学生,作为正在接受中等教育的现代人,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拒绝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现代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正如一件缺乏民族性的艺术品谈不上世界性一样。
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摘要:由于文言文晦涩深奥的文体特点,高中语文教师往往无法在实际教学中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群文阅读的出现以其广阔的文本群阅读,多样化的教学环节,加之深刻形象的文道统一形式填补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空缺,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以潘庆玉《大美兰亭》课例为例,具体阐述群文阅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可对群文阅读展开深入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群文阅读;《大美兰亭》课例
随着新一轮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问世,与教材重点推广的“1+X”阅读模式具有重要契合度的群文教学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学者的关注,许多语文教师也纷纷把群文阅读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但是目前,学界对于群文阅读的教学研究较多偏向现代文本方面,且其中大多数都是把探究焦点聚合在小学教学上,对于高中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却鲜少涉及。群文阅读强调衔接性与生成性,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地衔接教材内外的阅读资源,大大增加了阅读量,拓展了阅读视野”,[1]在文言文教学亟待改革的现时代,我们也应该大力提倡群文阅读的运用。
一、群文阅读概念释义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法。中国最早提倡群文阅读的赵境中教授曾这样概述群文阅读特点:“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式教学。”[2]简言之,群文阅读就是教师选择一个中心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经过适当的文本筛选后,再次选择与中心议题相关联的若干文本组成一个丰富的“阅读场”让学生进行建构学习,最终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任务。如探讨高中文言文的“赤胆英雄”议题,教师就可以选择与此相切合的文言文名篇进行整合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岳飞传》和《秦良玉传》等,继而分别从时代背景、爱国情怀和人物魅力三大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以一通百”,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群文阅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是最鲜明的特征。群文阅读教学最大的目标是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多种文本的鉴赏对比,整合派生学习材料,进而提高思辨能力。与传统单篇精读相比,群文阅读的阅读量更大,阅读材料更多,是在单篇精读基础之上的拓展延伸。诚如学者所言,“‘单篇精读’是‘脚踏实地’练基本功,为学生的阅读力奠基;‘群文阅读’是‘仰望星空’开眼界,为学生的阅读力展翼”。[3]群文阅读与单篇精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协同助力语文阅读教学。
二、群文阅读价值取向
高中文言文教学新思路
内容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文言文的学习体会古代汉语的优美、积累文言文基础常识,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文言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获得审美体验。汉字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文化是汉字发展的基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探究汉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汉字文化教育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习好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其中文言文作为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一种载体,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任务。但现状是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亟待我们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教育既可以培养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文学美感,这对于汉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汉字与汉字文化教育
(一)汉字的含义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是我们伟大祖先创造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一个一个独立的方块形体———我们管它叫“符号”,每一个方块字,既是一个声音的单位———“语音”,一个字读一个音;又是一个意义的单位———“语义”,一个汉字一般都表示一个或几个“语义”。汉字具有集声音、形象和词义于一体的特性。
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摘要:为了完成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也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文言文的学习刻不容缓。教师应当采用创新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意识。本文将结合教学经验,以文言文学习现状为出发点,提出优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对策,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优化策略
语文是一门理解大于记忆的学科,有别于数学这样需要学生具备理性思维,并进行思考、计算、逻辑推理的课程,语文的学习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感性理解与掌握。然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们感到陌生与困惑,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正是由于需要记忆的内容过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提不起学习文言文的劲头。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学习中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对传统的教学策略进行改变。教学理念在不断革新与进步,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也应当进行不断创新,以便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教学,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借助文言文的力量在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搭建桥梁。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
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会接触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阅读、写作、文言文等等,在上述几部分学习内容当中,最令学生恐惧和头疼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阅读与写作的学习,教师通常会从头到尾地引领学生,这两部分的内容也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日积月累也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就大不相同了。学生往往会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无法从整体的角度掌握一篇文言文讲述的内容。再加上文言文的语言较为精练,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内容使学生感到头昏脑涨,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也是理所当然。近几年来,我国教育进行了多次深入的改革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与考试中新增了许多文言文内容,这对本就不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中生来说可谓是一个“噩耗”。当前,仍然有一部分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动为学生翻译文言文,交代学生对文言文中的重点、易考点进行背诵和记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收到了不小的打击。因此,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进行优化与改革迫在眉睫。
二、优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