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5:55: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言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指导研究论文

自1993年以后,实行"3+2"的高考题与传统的高考题相比,虽然有了较大变化,但就文言文阅读这一部分考查的内容、测试目标和命题的形式、难度几方面看,却相对稳定,变化不大。首先,从测试的内容看,1995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与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另外,从《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关于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五点具体要求(1.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4.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意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5.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看,也与《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相一致。再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情况看,测试的目标着重考查的是能否读懂文章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去考查文章的形式、表现手法。从命题的形式看,文言文阅读采用的均是选择题形式。从测试的知识点看,有字的读音,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全文内容的理解。从阅读材料的体裁看,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以记叙文为主,内容相对完整,语言规范,文笔上乘。从材料来源看,均选自课外。从难易程度看,都有一定难度,但仍属“浅易”范围,学生只要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一般都能读懂。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在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虽然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却源于课内,因此,我们还应以课本的文章作为训练阅读能力的基本材料,要把教材中的文言文读熟,有些段落和名句要熟读成诵,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练习,加强对文言文语言运用的规则和心理感知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2.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要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必须注意把《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文言实词、常见的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弄懂弄透,在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和词语出现的位置以及彼此的关系来推断词义、理解句意上下功夫。3.高考文言文阅读还有一个应试解题的思路问题。概括地说,就是如何有效地调动已知信息,讲究方法和技巧,准确地推断并正确地选择答案。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对考生来说大多是陌生的,但其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中学课文中出现过的,所以总有相当一部分能看懂的词句。这些能看懂的词句,就是已知的信息。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础上尽可能的把题答得好一些,就必须具有善于根据已知信息去推断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总而言之,依纲据本,牢固掌握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已知信息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应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贯穿于始终的指导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在复习中把这一指导思想有效地付诸实践呢?主要的应抓住下面几点。

一、要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近年来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般是选以记叙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词义、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在应试时,不少考生往往是急于对命题的个别的具体问题作浅层的思考,以祈迅速找到答案。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效果不佳。我们认为,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首先应从整体阅读入手,先围绕选文写的是什么事(起因、发展、结果)、写的是什么人、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来思考,然后根据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有了这个基础,试题中的个别、具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试以1995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个简要的例析。试题选文内容说的是郑善果的母亲教育儿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应剖断合理,千万不要妄加chēn@①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的故事。郑母虽“年二十而寡”,但“性贤明,有节操”,且“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对儿子要求严格,教子讲究方法,不是粗暴的呵斥,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教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要剖断合理,是用郑善果父亲“在官清恪,未尝问私”,并且“以身徇国”的卓著业绩作为依据的。当郑善果觉得自己“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亲足可以坐享清福,而不必“恒自纺绩”至“夜分而寐”时,郑母又及时针对儿子的这一看似合情,其实是不知礼教的想法进行教育,“若堕业者,是为骄逸”,这样下去,也同样难以负荷忠臣之业。通过这系列思维过程,郑母两次教子的具体内容弄明白了,那么文章的大意就把握住了。这样,试题中考查的局部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具体语境里应如何解释,该怎样翻译,就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了。如第13题要求比较两个“勤”字的意思。依据已先整体把握的文意,就可以知道,“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是郑母第一次教子时,用郑善果的父亲的人品和业绩教育儿子时说的话,句子中的“勤”字意思是“勤勉”。而另一句“母何自勤如是邪”是郑善果看见母亲“恒自纺绩,夜分而寐”时,对母亲辛勤劳作表示关心的问话,这个“勤”在句中“勤劳”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然后两个“勤”字再作比较,它们相同之处——“尽力地做或不断地做”这一相同意义就不难推断出来了。

查看全文

考试文言文应试技巧研究论文

摘要:在中考的语文考试中,文言文的考查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板块。在知识点方面,考查内容主要有:解释字词,翻译句子,对文章整体内容或对人物的把握等。即便从2009年中考的分值设置来看,文言文考查已向能力方面倾斜,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紧紧抓住基础,利用课堂,利用教材,培养能力,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加强。此外,近几年的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既有课内也有课外。课内外文言文均有对字词意义的考查,而课外的字词又是课内字词的迁移,学生也只有牢牢掌握课内才能准确地迁移到课外,手里有了金刚钻,才能去做瓷器活。因此学生在平日的学习中,应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注重课内字词的积累

初中阶段的课内文言文没有生涩难懂的文章,大部分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或相近,一般采用组词、换词的方式,学生可以自己疏通文意,因此掌握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就成了重点和难点,其中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从中考走向看,2009年之前,课内的字词意义的考查侧重于一词多义、虚词的考查。从2009年中考开始,考查到重点实词,解词语一题考查的是通假字,所以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一定要养成整理和积累的好习惯,准备专门的记录笔记:要注重平常的整理和积累,而不要等到中考复习时再一点点去整理,那样时间也不允许。

例如,《核舟记》中的“高可二黍许”;《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隆中对》中“时人莫之许也”,这四篇文章中的“许”,意思各不相同。学生就应该把它们整理在一起,一点点积累下来,不断填补,到中考复习时必然省下来很多力气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冲刺阶段,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取舍,筛选重点词来复习。而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也不外乎课内的重点词和常见词的迁移。“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只要做好课内的功夫,课外自然水到渠成。

翻译需把握特殊句式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还有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把握“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讲求抓住关键词,字字落实,不漏字词,不出现错字,同时还要顾及全句的意思,使语句通顺连贯。

查看全文

文言文朗读指导论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文言课文要“能顺畅的朗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加强文言文朗读的指导与测试,是很有必要的。

心理指导有些学生学习文言课文,只管抄翻译文字、记字词解释以应付考试。他们认为朗读无关紧要,或者觉得文言难读,这种厌读的心理状态影响了朗读训练的积级性。对此,老师应该从心理上给予指导。

其实,无论什么课文,都不能忽视朗读。孤立的学习字的形、音、义,孤立的学习词汇语法,只能获得一堆零碎的语言材料,而朗读能学到较完整的、有系统性、有感情的表达生活的生动语言;分析文章内容,学习篇章结构,即使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也只是拆卸零件而有所了解,而朗读能把这些零件重新安装,把整台机器发动起来,全面的、综合的理解课文的要旨和意味,从而获得立体的、有生命的真切感受。在琅琅的书声中,课文的传神描绘、缜密思路、观点主张、情调韵味,往往能跃出纸面、渗入心田。取得极好的学习效果。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非练不可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习文言课文,朗读就更重要了。文言的词汇、语法和现代口语有更大的差异,要增强语感、理解内容、掌握不同的语言规律。当然要比学习现代文更借助于朗读了。教字大纲中要求:“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朗读既是教学要求中的一个目标,同时又是了解内容的重要手段,至于背诵就更离不开朗读了。这个道理,教师要反复强调,言传身教,让学生真正明白。

文言文朗读一般会比现代文碰到较多的困难。但语文课本中选编的文言文,或文质兼美,或言简意赅,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而且初中部分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读之有味。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或精心范读,或录音示范,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讲明了朗读意义,激发了学习兴趣,从心理上给学生指导,就能变厌读为乐读了。

目标指导朗读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即使乐读了,还可能是误读,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有别于现代文朗读的那些要求。

查看全文

语文文言文复习研究论文

一、树立历史的观念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强调要树立历史的观念,一方面是说要注意古今的区别,另一面是说要注意古今的联系。看不到差异,就会“以今例古”,弄出错误;看不到联系,就会割断历史,失去许多“解文”的依据。此外,读文言文还会遇到古人的观念问题,缺乏历史的眼光,也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评价。

看不到差异,可能会把文言文的“词形”弄错。比如,1991年的文言试题中有一句说:“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用“现代”的眼光看,“衣服饮食”是两个词,可在古代是四个词:衣,指穿的;服,指器物,指用的;饮,指喝的;食,指吃的。词形看错了,对语意的理解自然不可能准确。1995年的试题中有这样一句:“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妻子”、“以为”,现在都是一个词,而在这段话中都是短语:“妻子”就是“妻和子”,“以为”就是“以之为”。“富贵”一词也需注意,在这里并不是“富和贵”、“又富又贵”的意思,它是一个偏义复词,意在“富”而不取“贵”,因为“独擅其利”并不能提高地位,而只能使生活变得阔绰。1989年的试题中有一句是:“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这里的“足以”、“霸王”,用现代的眼光看自然都是一个词,可实际上各是两个词,“足以”是“足/以之”的省略,“霸王”是动词,是“称王称霸”的意思,看成一个词还是看成两个词,意思相差很远。还有通假字。缺乏历史观念,没有“通假”意识,就感觉不到,发现不了,自然也就不会去想,去查,包括语文教材的注解上都有这样的错误。比如,“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苏武》),教材注“前”为“以前”,句解为“以前因投降匈奴和死去的……”这连语法都不通。其实,“前”是“翦”的通假字,是“除去”的意思。这就是以今例古的错误。1996年的试题中也出现了通假字:“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这里的“缪”就是“谬”的通假字,意为“假意地”。看不出这个通假字,对文意的理解就会“隔一层”;如果以此为测试点,那就更容易失分。

看不到古今差异,也会直接把词义弄错,特别是古今同形词。1991年“三南”的试题中有一句:“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这里的“或”易误为“或、然”之“或”,“连”易误为“连接”之“连”,而“稍”更易误为“稍稍、稍微”之“稍”。这是读文言文最易陷入的误区。除了知识的问题之外,“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辞海》的编者们该是很博学的了,但也难免犯这样的错误。比如“睡”这个词,《辞海》举《史记·商君列传》中“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一句为例,解释为“睡觉”。这也是一个以今例古的例子。说“睡觉”,在秦汉时一般用“寝”;“睡”则是“打瞌睡”的意思。

缺乏历史观念,对文中有特殊意味的地方就可能视而不见,或者理解错误。典型的例子有《鸿门宴》中对坐次的记述。没有历史观念的人可能一带而过,甚至会怪讶司马迁太罗唆。但以历史的眼光看,这些记述决不是多余的,而是具体地表现出项羽的骄横和政治上的幼稚,也可以看出刘邦的隐忍之功。1992年的文言试题中说陈寿“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这一句话,如果不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看,恐怕就不大好理解。1994年讲何子平的孝道,1995年讲郑善果之母的训子之道,都涉及到古人的观念问题,都需要一点“历史的眼光”。

古今词义有很大差异,忽略这一点就会犯错误;但现代汉语毕竟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不善于利用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也是愚蠢的。古汉语一个单音词的几种意义,往往分别包含在由它组成的现代汉语的几个双音词中。如“书——书信、书写、书籍”,“疏——稀疏、疏远、疏通、奏疏、注疏”,等等。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联系来推断文言词义。比如《桃花源记》中有一句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要解释其中的“规”字,就可以先联想含“规”的词语:规矩、规则、规劝、规划……然后分别“代入”“规”的位置,“规划”一词可以讲通,这就是正解。另外,有不少文言词义保留在成语之中,而成语又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一种古今联系,也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如“负”字,它的一些意义可见于下列成语:负(以背载物)荆请罪、负(倚、恃)隅顽抗、忘恩负(背弃、违背)义、素负(享有)盛名、负(亏欠)债累累,等等。用已经掌握的成语与文中的词语相比照,可以更快地找到解词的根据。我们试用这种方法来解1995年高考的第12题。这个题共考查4个实词。“A、若行事不允,或妄chēn@①怒。允:公平。”现代汉语中有“允当、公允、平允”诸词,都可分别“代入”,可见把“允”讲成“公平”是可以的。“B、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现在常用的有“恪守、恪遵”,都是偏正结构的合成词,可以提供一点解“恪”的根据;如果知道“恪慎”一词,那就更好,可以断定把“恪”解为“谨慎而恭敬”是可以的。“C

查看全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查看全文

文言文刍议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

改无所谓;有的教师为难,想改却无从下手。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到底需不需要改革?怎么改革?以此为中心,我们将在“大家谈”专栏开展“怎样教好文言文”的专题讨论。本期首先发表的两篇文章,思想观点并不一致,却都发人深思,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热诚欢迎广大教师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尝试改革的经验,共同把讨论引向深入。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考文言文就该这样考,舍此别无他途。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成为改革死角的症结所在。

所谓“八字真经”,无非就是由老师一字一句“嚼烂了喂”,以应付考试(文言文考试也必须相应改革,这应该另写文章讨论)。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而且其肢解的细碎程度,比之现代文教学中的肢解课文更甚更惨,说它“碎尸万段”也不算夸张。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韩海”“苏潮”,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于是,几位很权威的专家曾主张取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理由是:像现在这样蜻蜓点水式地教一点文言文,教学效果又差,与其如此,倒不如干脆不教,以便集中力量教好现代文。这个主张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真要实行的话,恐怕很难得到大家赞同;国家教委近年新颁的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也还有一定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可以不赞成取消文言文教学的主张,却不能不正视主张取消的同志所根据的事实。

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但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教法。

为什么语文课上要适量多教一些文言文?理由很简单: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他们本人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中学生,作为正在接受中等教育的现代人,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拒绝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现代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正如一件缺乏民族性的艺术品谈不上世界性一样。

查看全文

文言文熟读背诵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

教学大纲是“教纲”,同时也是“考纲”,是教学与命题的依据。语文教学要依纲据本,文言文教学更不例外。新大纲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与过去相比有所降低。文言文课文由过去占全书的30%左右到现在的20%左右,降低了要求,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过去,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就要求讲授许多古汉语知识,学生难以掌握,收效甚少。现在的要求是“能顺畅朗读,了解内容,背诵一些课文”,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都不作要求,只要求能熟读或背诵课文就可以了,考试也只考课本内的基本篇目。对学生来讲,能熟读和背诵一些文言文的名篇,将终身受益。减少了一些内容,降低了一些要求,实际上反而能学得更好。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了解内容“了解内容”是指弄懂语句的意思,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至于文学常识方面,能够按照课文的注释,了解一些重要作家简历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就可以了。课本中对“了解内容”这一要求都有较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初中语文第一册《〈论语〉六则》,课前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练习”部分,对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都有提示,这就是该文应了解的内容之一。1994年和1996年中招都考查了这方面的内容。这些题目都是紧扣课文的要求而设计的,因此,文言文教学一定要依纲据本,弄懂语句意思,了解基本内容。

二、顺畅朗读“顺畅朗读”指朗读时不掉字,不加字,不结结巴巴,有适当的停顿,快慢适中等。现行课本中的各课后面对朗读基本上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文言文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提示重音读法的,有提示节奏快慢停顿的等。以初中语文第五册基本课文为例,文言文(包括古诗词)课后基本上都有朗读提示。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翻译、讲授,而忽视朗读的现象。1996年中招是新大纲新教材试行后的第一次中招,河南省中招试题中就增加了关于朗读方面的题目,这说明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决不能忽视。

三、背诵一些基本篇目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大纲编写的初中语文课本的基本课文中,文言文课文(包括文言文、古诗词)共35篇(首)左右,绝大部分都要求背诵或默写。因此文言文教学中的背诵也是相当重要的。背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跟学外语有点相似,学外语要是光听老师讲,不熟悉所读的外文,不把读的外文记住背出,是很难学好的。学习文言文,就要靠熟读背诵,熟读背诵多了,就能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查看全文

语文文言文阅读管理论文

自1993年以后,实行"3+2"的高考题与传统的高考题相比,虽然有了较大变化,但就文言文阅读这一部分考查的内容、测试目标和命题的形式、难度几方面看,却相对稳定,变化不大。首先,从测试的内容看,1995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与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另外,从《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关于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五点具体要求(1.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4.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意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5.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看,也与《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相一致。再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情况看,测试的目标着重考查的是能否读懂文章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去考查文章的形式、表现手法。从命题的形式看,文言文阅读采用的均是选择题形式。从测试的知识点看,有字的读音,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全文内容的理解。从阅读材料的体裁看,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以记叙文为主,内容相对完整,语言规范,文笔上乘。从材料来源看,均选自课外。从难易程度看,都有一定难度,但仍属“浅易”范围,学生只要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一般都能读懂。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在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虽然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却源于课内,因此,我们还应以课本的文章作为训练阅读能力的基本材料,要把教材中的文言文读熟,有些段落和名句要熟读成诵,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练习,加强对文言文语言运用的规则和心理感知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2.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要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必须注意把《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文言实词、常见的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弄懂弄透,在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和词语出现的位置以及彼此的关系来推断词义、理解句意上下功夫。3.高考文言文阅读还有一个应试解题的思路问题。概括地说,就是如何有效地调动已知信息,讲究方法和技巧,准确地推断并正确地选择答案。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对考生来说大多是陌生的,但其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中学课文中出现过的,所以总有相当一部分能看懂的词句。这些能看懂的词句,就是已知的信息。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础上尽可能的把题答得好一些,就必须具有善于根据已知信息去推断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总而言之,依纲据本,牢固掌握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已知信息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应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贯穿于始终的指导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在复习中把这一指导思想有效地付诸实践呢?主要的应抓住下面几点。

一、要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近年来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般是选以记叙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词义、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在应试时,不少考生往往是急于对命题的个别的具体问题作浅层的思考,以祈迅速找到答案。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效果不佳。我们认为,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首先应从整体阅读入手,先围绕选文写的是什么事(起因、发展、结果)、写的是什么人、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来思考,然后根据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有了这个基础,试题中的个别、具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试以1995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个简要的例析。试题选文内容说的是郑善果的母亲教育儿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应剖断合理,千万不要妄加chēn@①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的故事。郑母虽“年二十而寡”,但“性贤明,有节操”,且“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对儿子要求严格,教子讲究方法,不是粗暴的呵斥,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教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要剖断合理,是用郑善果父亲“在官清恪,未尝问私”,并且“以身徇国”的卓著业绩作为依据的。当郑善果觉得自己“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亲足可以坐享清福,而不必“恒自纺绩”至“夜分而寐”时,郑母又及时针对儿子的这一看似合情,其实是不知礼教的想法进行教育,“若堕业者,是为骄逸”,这样下去,也同样难以负荷忠臣之业。通过这系列思维过程,郑母两次教子的具体内容弄明白了,那么文章的大意就把握住了。这样,试题中考查的局部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具体语境里应如何解释,该怎样翻译,就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了。如第13题要求比较两个“勤”字的意思。依据已先整体把握的文意,就可以知道,“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是郑母第一次教子时,用郑善果的父亲的人品和业绩教育儿子时说的话,句子中的“勤”字意思是“勤勉”。而另一句“母何自勤如是邪”是郑善果看见母亲“恒自纺绩,夜分而寐”时,对母亲辛勤劳作表示关心的问话,这个“勤”在句中“勤劳”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然后两个“勤”字再作比较,它们相同之处——“尽力地做或不断地做”这一相同意义就不难推断出来了。

查看全文

文言文现状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

王传文(湖北保康县店垭中学教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再次修订,带来了文言文教学的新面貌:要求降低了,效果却并不理想。为此,请大家就“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出路”展开讨论。大家来自湖北各地,是在教院进修的骨干教师代表,交流的情况有广泛的代表性,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对策也许会给我们的同仁们某些启发。

雷静和(湖北大悟县教研室教研员):从我掌握的大悟县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完全可以看出文言文教学的种种问题。其一,效果差,每年统考,文言文得分率达不到80%,成绩优秀的班不到全县总班数的40%。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默写在试卷上,相当多的学生错别字多,断句加注标点有误;不能结合语句分辨通假字、解释关键性的实词,不能准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等等。要说《大纲》降低了要求,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

龚明成(湖北南漳县一中教师):雷老师讲的情况与南漳相差无几。中考高考的“考纲”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中考各地自己命题,对《大纲》的把握不一致。不同的“导向”带来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悬殊。有的地方甚至把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搞得支离破碎,表现为学生只会背诵割裂后的只言片语,死记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而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几乎没有什么了解,更谈不上“顺畅朗读”了。我曾做过试验,要求高一重点班学生,在预习后朗读,结果在分清句读、把握节奏方面问题百出,十有六七的学生达不到起码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考作为人才的选拔方式,“立足课本,不考课本”,着眼点是考察一个学生在知识基础的能力状况,要求却拔高了。高中在薄弱的文言文教学的起点上推进,负重而行,加上类似初中的种种毛病,文言文教学的效果虽然稍好于现代文,但优秀率仍不高。

王传文: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入选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瑰宝。古文学习要重视借鉴传统的方法——多读。就我所知,造成文言文教学效果不良的一个普遍性的原因就是对“读”的指导不力。具体表现为:一、忽视范读,初中文言文教学是起步阶段,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以准确而又富有感情的范读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听中掌握字音、停顿和语气表达;二、讲解、另外翻译语句多,让学生联系注释在读中理解句意不多;三、驾空分析课文多,用复述内容、交流读后感、改写课文等练习促进学生读不多。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没有充分的保证,自然没有很高的教学质量。

孙梅芝(湖北荆门市一中教师):确实如此,教师导读不理想和学生读得不充分是文言文教学形势不好的症结所在。这几年,我一直重视朗读和背诵,凡基本篇目我都重视范读和引读,以读带正音,带断句,促理解。读充分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不需多说,学生就大体掌握了。每学期考试,我所带的班文言文成绩都很出色,比平行班高出一头。从重点高中反馈给我的信息,说明我送上去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是比较棒的。论课堂上的讲解分析,其他同行都不比我差,而效果完全不同,原因就在讲多了,指导学生读少了。恰恰这又是最普遍的问题。

查看全文

文言文引入法教学论文

笔者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引入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颇为理想的效果。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特别是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假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文言词的语义、句义,然后生硬地把它们背下来,必然会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吃力,最终导致丧失学好文言文的兴趣与信心。“引入法”的作用和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积累,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运用“引入法”要讲究方式,而用什么方式为宜,这要根据文言文的内容来确定。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下面就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文言文作一些具体介绍。

一、成语引入法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在初中文言文课文中,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引入,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引入呢?在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要学生说出或查出“讳疾忌医”这一成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出自我们现在要学的《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言文”。接着我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范读,边看课文,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写的是谁隐瞒了自己的疾病不让医生治疗?医生是谁?他劝了几次?最后的结果又怎么样?学生听完范读,很快就找到上面几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扁鹊是如何劝告的,桓侯又是怎么拒绝的呢?下面我们仔细的阅读课文。”(边读边讲,落实字词)以前,我教这课是直接进入字词句篇的教学,学生显得很被动,因而对课文中的信息接受与理解要比这慢得多。初中文言文中,还有不少的篇目都可以采用这一引入法。如《〈论语〉六则》可用成语“温故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引入,《桃花源记》可用成语“世外桃源”引入,《〈孟子》二章》可用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岳阳楼记》可用成语“先忧后乐”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愚公移山》可用成语“愚公移山”引入,《曹刿论战》可用成语“一鼓作气”引入。这种引入法引入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文言字词教学;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有关成语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丰富学生词汇的目的。

二、故事引入法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一类文言文选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采用故事引入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的讲故事,自然兴趣浓厚。教师把这种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用讲故事的形式,先讲给学生听,这就可以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文言文内容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文言文,落实字词句篇的教学。学生则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字词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学生识记文章的内容。还可训练听力,对学生的说话也会产生积极影响,真可谓一举多得。如《宋定伯捉鬼》《狼》《口技》《杨修之死》《伤仲永》《为学》《愚公移山》等,都可采用这种引入法进行教学。

三、制作、操作引入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文章对制作方法、操作程序的介绍,让学生动手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入文言文教学。这种引入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可以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和文章内容。《活板》是一篇说明活板制作和使用程序的文言说明文,学生对文章内容很生疏,如果直接对文言文字词作些解释,然后讲解活板的制作与使用,学生接受起来会感到困难。如果采用制作、操作引入法来教这篇文言文,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容易多了。我在教这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准备好粘土、小刀、剪刀、金属皮、松脂、蜡、草木灰、白纸、毛刷等物品,然后利用课余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导他们制作字模、铁框、排版、试樱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再来教《活板》,学生学,教师教,都显得很轻松,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课后检测的情况表明,学生对文中介绍字模的制作、活板印刷的操作等内容十分熟悉,对“板”“颖“字”等多义词的辨析也很准确。

四、讨论引入法在初中文言课文中,选用了不少说理性很强的篇章,如《马说》《说虎》《爱莲说》《陋室铭》《〈孟子〉二章》《出师表》等,教这类文言文,如果教师先组织学生展开一些有针对性的讨论,这对完成教学任务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如何设计讨论的问题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它要紧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尽可能把课文的大致内容讨论出来,否则,这种讨论就达不到引入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教《说虎》时,我先要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人与虎相比,虎的力量远比人大;不过,虽然有虎吃人的现象,但多数情况是虎败于人手,这是为什么呢?讨论中有的学生说人会挖陷阱,有的说人会使用刀枪和猎狗,有的说可以乘老虎不备杀死它,也有的说人杀的老虎是老弱病残的……。大部分学生讨论的结果,实质上已触及到了文章的中心。针对学生五彩缤纷的答案,我并不急于加以肯定或否定,只是顺势引入课文教学:“大家的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来读一读刘基的《说虎》,看看他是怎样分析这种现象的。”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显得很主动,很积极,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学习的内容掌握得又快又好。在教《出师表》一文时,我先向学生介绍诸葛亮写《出师表》的背景,然后要学生讨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可能向刘禅诉说一些什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讨论的结果归纳起来,大体跟文章内容一致。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出师表》一文,学生对文中的内容就会产生更深的印象和认识,这对学生识记和理解课文大有裨益。

五、评书引入法评书是曲艺的一种形式,如果把这种曲艺形式恰到好处的应用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像教《陈涉世家》这样的人物传记,用这种方法最适合。教师先通过评书的方式,把文章内容表演给学生欣赏,学生会在愉快的评书欣赏中获得文章的信息,从而达到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然后再去学习课文,落实字词,理解内容,就显得比较容易了。把评书引入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识记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