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5:34: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学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学专业

播音专业古代文学教改

古代文学是大学里最为典型的传统学科,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但当前很多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古代文学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课时却相对有限;教材不实用,难度大,不能精益求精;学生不读原著,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锐减;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刻板,考核方式传统、呆滞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应用型的本科专业,需要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教师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专业特点、时代特点,明确教学目的,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采用多种手段,改革完善教学方法,才能走出教学困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的,更新教学观念

教学目的是我们预期在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效果,它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只有目的定位准确,我们方能把握好总体方向,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必须以适应学生将来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从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他们毕业后多数在电台、电视台、编辑出版社或其他网络媒体从事主持、记者、编辑等不同类型的工作,他们经常反馈,良好的专业素质是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其中包括开阔的视野、良好的人文素养、严密的思维逻辑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创作能力等等。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目的首先应该定位为“知识的累积、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配合专业课程教学,努力打造适合时展的专业人才。

二、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

当前很多高校都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很多老师不愿意担任艺术类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认为学生课堂纪律差,上课迟到、旷课现象严重,学习热情不高,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其实陷入这种困境不能只在学生身上找原因,为人师者应该在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多做思考。“因材施教”从古至今都是教学致胜的法宝,但有的老师不能立足专业特点、时代特点,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就很难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更谈不上让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笔者以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不能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一样以文学史为主,需文史结合,更要以文为主,让学生回归文本阅读,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思考人生,体验万千情感,经历世事沧桑。这不仅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入乎其内”,即正确把握和传达古代文学的真实信息,有意识地把作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让学生感同身受作者和主人公的所思所想;同时还要做到“出乎其外”,激活作品,贴近当下,用今天的眼光给予审视和评价,以创造性的解读让学生理解古典作品的当代意义,深刻感受到经过时代的大浪淘沙后,这些经典作品还能对自身的价值、思想、情感建构有重要的意义,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三、改革完善教学方法

查看全文

解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式,本文提出从两个角度指导该专业的教学:从实用性的角度,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从创新的角度,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并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其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查看全文

播音主持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明确播音主持专业文学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及意义,并围绕专业特点进行课程定位,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

一、播音主持专业文学课程的概况

(一)作为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基础平台课的开设概况

及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播音主持专业的文学课属于必修课中的学科基础平台课,包括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开设文学类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有稿播音能深刻理解,有效表达;无稿主持能现场发挥,出口成章。根据项目申请者的调查和访问,了解到各类新闻媒体对于主持人口语传播能力愈发重视,他们最需要的是采编播一体,综合素养高,反应敏捷有实力的人才。编导型的主持人才更具有竞争力。目前每年有2万~3万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媒体提供的岗位有限,另外还会有一些非科班出身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加入竞争队伍,所以学院就要根据就业市场确定培养目标。字正腔圆却是播音机器,形象好却是绣花枕头的毕业生是不好就业和发展的,但很多学生是专业好形象好缺乏内涵。在众多的人才中让自己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就业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课的开设符合当前就业和课程的基本要求。文学课在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中属于文化基础课,目的是在提高语言文学欣赏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言语表达、写作、审美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它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开阔学生眼界,将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修养,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当前文学课教学面临的艰巨任务及凸现出来的问题

查看全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思索

21世纪是我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世纪,这个世纪需要更多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这类人的基本条件是:1、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即拥有稳固而宽广的基础知识和坚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具备开拓创新和综合分析的能力;2、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即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预见力,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还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要培养出这类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基本趋势是转变培养人才观,要教会大学生如何进行思维创新,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使大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因此,这也对作为我国高校独立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本土特有的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而且是我国高校中设置最普遍的一个基础性文科专业。长期以来,我国各类高等院校都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在高校、新闻文艺出版部门和科研机构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工作的人才。

但是,社会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加深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不仅仅是需要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和学术研究人才,还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语言功底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具备良好的文字宣传能力和扎实的新闻知识,能够起草合同、策划广告等。为了培养出这类人才,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指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包括培养要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日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迫在眉睫。

二、改革课程目标

查看全文

英语专业综合课程与英美文学融合

内容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之下,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就变得极为重要。但当前,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于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基本没有关注到文学及文化知识教学的重要性。而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则能够对于西方文化进行学习与了解。因此,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就需要将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和英美文学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英语专业;综合课程;英美文学;融合

大学英语中综合英语课程的内容主要有基础英语以及高级英语等,其和英美文学课程同样都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体系。而在英语学科各种专业课程之中,综合英语及英美文学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其主要体现在语言、修辞、术语、理论以及方法等多个方面,其也证明综合英语课程和英美文学课程之间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够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有效培养。

1.英美文学及综合英语教学之间的渗透

1.1英美文学课程中综合英语

课程知识的渗透体现文学作品本身是有着极强的时代性特征的,因为各种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对于其所处时代的真实感受。因此,要想要对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真实内涵,不仅要对于作家所处的时代所具有的文学气息进行掌握,还需要在作品中融入自身的感受及体验,从而与作者实现深层次的交流及沟通。以英语专业的角度分析,在学生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想要对作品真实的意图与意境进行掌握,就需要真正的融入到文学作品之中开展深入的探究,从而对于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及形式进行有效的掌握,从而使得阅读鉴赏的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也就是说,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其必须要根据文学的理论以及概念进行教学,并依据英美文学作品主要的类型开展分类教学,保证其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查看全文

外语专业英美文学教材研究

立体化教材据统计,我国有2800多所高校,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高达820万,人数超过历年之最。国内目前设有外语院系1200多个,每年英语类本科专业(英语、翻译、商务英语)毕业生约22万。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共有翻译本科办学院校152所,全国高校设有英语专业748个。英美文学课程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英美文学课程教材的编写、出版关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外语专业教材建设显得越发重要。

一、英美文学课程的属性和重要性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等学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知识课。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描述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该大纲所列的专业必修课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专业选修课包括:英美文学史、英语小说选读、英语散文选读、英语戏剧选读、英语诗歌选读等。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2]该文件将外国文学列入专业知识课程,将英语文学导论列入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将所学外语国家文学概论列入翻译专业核心课程,将英语文学选读列入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由此可见,文学欣赏能力、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是外语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质量和师生的教学效果。关于英美文学教材建设问题,国内学者做出了可贵的探索。顾弘、杜志卿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国内常用英美文学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思考[3]。胡亚敏研究了英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的类型、编写立场、逻辑思路、编排风格,为国内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和启示[4]。陆春香结合国外英美文学教材的编写特点,分析了国内教材中存在的弊病,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5]。本文将聚焦1980年以来我国外语专业英美文学教材编写、出版、使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现存的问题与不足,并在调查研究和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推动新时代我国外语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二、近40年来外语专业英美文学教材建设、使用的现状与特点近

40年来,我国共出版、引进英美文学教材80余种,成效显著,新作层出不穷,经典教材不断修订再版,教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基本满足了国内外语院系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进而了解英美文化的需求。文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呈现以下五个特点:一是教材出版的主体是国内著名出版社,大多以某些著名大学为依托,如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强大学术团队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下称外研社),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雄厚科学研究实力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下称外教社),依托一流大学清华大学研发队伍的清华大学出版社,以及依托外国文学研究重镇的南开大学出版社等。二是教材来源可分为国内学者编写教材和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国内的英美文学教材大多是由国内学者编写、国内出版社出版发行,以供国内外语专业师生教与学之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日渐增强,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出版集团、卓越-亚马逊公司、外研社、外教社等顺势而为,着力从英美等国引进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经典文学教材,如外研社引进的英美文学文库共计30册,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推出的TheColumbiaHis⁃toryofBritishPoetry(《哥伦比亚英国诗歌史》),TheCo⁃lumbiaHistoryofEnglishNovel(《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ContemporaryAmericanFiction:AnIntroductiontoAmericanFictionSince1970(《当代美国小说:1970年以来的美国小说介绍》),剑桥出版社推出的ModernAmericanDramafrom1945to2000(《1945~2000年的现代美国戏剧》)等。三是教材按类型可分为:文学史(如河南大学刘炳善教授编写的《英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常耀信教授编写的《美国文学简史》等)、作品选读(如陈嘉教授主编的《英国文学作品选读》、陶洁教授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史选结合(如吴伟仁教授出版于1990年的经典教材《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某种文学体裁的教材(如诗歌教程、戏剧教程、小说教程、散文选读等)、专题化教材(如莎士比亚作品选读、圣经文学导读、海洋文学选读等)。四是教材按编写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种:(1)按时间顺序或文学思潮、流派更迭顺序编写,这是国内文学教材的主要编写方式。一般说来,英国文学史分为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世纪文学、启蒙时代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现实主义时期文学、现代主义时期文学等;美国文学分为殖民地时期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现实主义时期文学、现代主义时期文学等。(2)突破时间顺序,按照专题编排。如由高等教育社出版、刘洊波主编的AnIntroductiontoLiterature内容分为16个单元:第1单元为引论,第2~6单元为小说,第7~10单元为诗歌,第11~15单元为戏剧,第16单元为文学批评方法,总体上体现出专题化、模块化编写的特点。五是国内出版的英美文学教材所使用的语言总体上来说为英语,从国外引进英语原版教材一般有国内著名专家所撰写的汉语导读。如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为JohnPeck和MartinCoyle编写的ABriefHistoryofEng⁃lishLiterature撰写了中文导读,北京联合大学黄宗英教授为WayneMartindale编写的ALiteraryIntroductiontotheBible撰写了中文导读。偶有极少数汉语版英美文学教材,如王守仁教授编写的《20世纪英国文学史》、常耀信教授编写的《精编美国文学史》。

三、目前英美文学教材编写、出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查看全文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面临着与文科类外语类院校截然不同的教学实际,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总体指导思想,选用教学手段与方法时,都必须按照教学实际,以“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为中心”来操作。本文通过两个年级的教学实践对比,介绍、分析、评估了涉及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改革措施,为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

一、引言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规定,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指导课时为每周4课时,分英国和美国文学两部分,分别用一学年来完成,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英美文学课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即将实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专家学者提出,要“进一步强调英语类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以文学素养培养为主要抓手,打造英语类专业的人文情怀”。由此可知,英美文学课对任何一种类型的高校来说都是必须长期积极建设的课程。但是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在学生生源素质、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人文环境等方面与文科类、外语类院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不根据办学实际而完全照搬文科类、外语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和教师双方都失去了信心,更不利于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整体发展。笔者所在的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英语专业总体发展的定位是以“英语专业基础+特色方向”搭建学生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2)根据专业发展定位而制定的培养方案中,文学课的课时已被压缩到了极限。

查看全文

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是否具备独立的科研创新能力被看成是检验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在面向文学类研究生的教学中,有一项与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那就是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当中包含着直觉感悟和发散性思维,它跟研究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系密切[1]。同时,与研究者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思维特征还有:在一般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新颖有用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善于联想和发挥想象力、质疑别人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地进行批判、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等[2],上述思维特征都与写作能力息息相关。本文拟围绕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培养中写作能力缺失的现状、培养写作能力的意义与培养该能力的实践模式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写作能力普遍重视不足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教学现状

目前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中,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和重视严重不足,虽一般都会开设《写作》《公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但教学内容常常针对性不强,更偏重理论的讲授,而能做到学生大量进行写作实践、教师精心批改、反馈意见、师生不断修改臻于完善的非常少,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改善。二十世纪的中文教学和较为先进的研究生教学,有一些佳例可循。如1920年左右北京大学中文系所开设的课程中,沈尹默在讲授《诗名著选》时同时指导关于诗歌的写作,郑奠讲授《文名著选》时也同样指导关于文章的写作;之后,俞平伯和林损分别开设了《中国诗名著选及实习》和《中国文名著选及实习》,也都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3]。如果缺少古代诗、文、词方面的阅读、写作和训练,很难深入地去思考和研究古代文学的具体问题;日常的写作如果达不到条理清楚、文从字顺,文字表达水平较低,感受能力迟钝,也很难具备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能力;缺乏谋篇布局、逻辑清楚、有理有据地写好一篇文章的表达能力,也就意味着缺乏深入思考学术问题的思维能力。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比如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知名学者程千帆在培养南京大学第一个古代文学博士生———莫砺锋时,就非常强调一定要从事古诗词文创作。程千帆曾谈及其治学经验说:“如果我的那些诗论还有一二可取之处,是和我会做几句诗分不开的。”据莫砺锋回忆,当年程先生主持的博士生入学考试需要考生创作一首格律诗[4]。四川大学的曹顺庆教授,指导学生入学初期必须精读十三经,并要求熟练背诵《文心雕龙》等文论原著,也是为写作、对比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5]。可见,写作能力对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确是亟需解决的“重中之重”,解决好这个问题,阅读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迎刃而解,当然,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写作是这些能力中的一个关键技能,具有“辐射性”的效能;同时,写作技能的获得也并不神秘,是可以通过反复实践逐渐习得的。刘勰早就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过:“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6]惟其如此,才能陶钧文思、下笔有神。写作能力,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既对文学类研究生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所制约,又影响着他们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培养。写作暨广义上的实践创作能力的获得,对科研能力的促进是一种正面和全面的效应。

二、提高写作能力对提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程千帆先生认为:“文学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批评研究,其最原始的和最基本的思维活动应当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是‘感’字当头,而不是‘知’字当头……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往往是在被那些作品和作品所构成的某种现象所感动的时候,才处心积虑地要将它弄个明白,结果就成了一篇文章。”[7]可见,感发、感动、感性的阅读和写作对于研究的重要性,它是理性活动的驱动力和直觉源泉。加强对研究生写作能力的研究,进而按照科学的培养模式对固有的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认清写作能力在教学和科研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用途,对于提高文学类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提高写作能力,可以培养研究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整个科研能力获得的过程中,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至关重要,这种能力的获得有赖于研读中信息辨别能力、洞察力、学术直觉的运用,如果辅以大量的写作就会事半功倍,有目的的学术写作训练可增强学生对所阅读的学术文献的学术敏锐度;对研读中获取的有用素材加以思索研究,提出科研设想,是分析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逻辑性,本身就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提升;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意味着理论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的提升。(二)提高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想象力和勇气。想象力是从事科研活动至关重要的因素,它能打破时空的限制,“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获得,是跟大量的阅读、写作和思考分不开的。写作也有利于研究生养成优良的心理品质,面对问题不退缩,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在写作中发现自己,创造新意,本身就要求人们要有在未知的知识世界里探索、追求和尝试的勇气,需要具备独立的思想,不盲从、不守旧,逐步养成勇于开拓、独辟蹊径的精神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三)通过提高写作能力,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撰写学术论文,不仅是对研究生知识结构、创新科研能力的考验和锻炼,更是对其写作能力的一种现场检验。如果不具备扎实的写作功底,在文辞的表达、逻辑的推演、文章的布局、材料的选取方面有所欠缺,就会事倍功半;反之,则能锦上添花,展现出文章应有的深度和特色,充分表达出自己在思考和积累上得出的学术观点。(四)通过提高写作能力,最终达到研究生教学中写作能力与科研能力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做到提高文学类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质量。研究生的培养是以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这两者之间更应注重的是能力培养。雄厚的知识基础是能力的前提,创新能力则体现在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因此,考察文学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以写作能力为核心,以科研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五)提高写作能力,有利于达到真正的学术创新。研究生教学以培养创新科研能力为最终目标,其具体形式主要为学术论文的撰写,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其写作能力的获得和提高,更是思维创新、观念创新的体现,以古典诗词文为核心,以言语顺畅、逻辑清楚、论证合理的学术论文为手段,最终达到对古文献的理解、领悟与解读、研究。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需要在写作技能上加以强化和全面的训练,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学术创新,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导师必须要从自身的科研创新经验出发,有意识地以写作训练为抓手,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和迅速投入科研创新活动。

三、写作能力在古代文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模式探讨

查看全文

深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学”,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取向。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往往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它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它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我们重新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理解其真谛。

查看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培养策略

内容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未来素质教育前线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质量。而儿童文学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是一门重视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且还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真正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本文从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培养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当前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一定的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培养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学课程之一。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所有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的教学思想及其教学策略的探究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胜任未来教育任务的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课程时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为之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

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意义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之一。学前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学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五大教学领域中都蕴含着许多儿童文学知识,认真学好儿童文学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日后的教育水平和质量。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将儿童文学教学以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设置,实际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是承袭中文体系教学模式而来,极大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的专业特色及其独特魅力。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要走上素质教育前线岗位的教师职位,他们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儿童文学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的课程,是儿童接受新事物的教科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树立儿童的文学意识,有利于今后儿童知识的培养以及儿童人格的健全等。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是以低龄幼儿园儿童为主,这一时期的儿童心智发展尚未完善,认知能力较差,作为他们的直接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幼儿文学的重要性,积极地学习儿童文学课,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来督促幼儿的心智发展,顺应儿童的发展天性,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上要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能够胜任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满足学前教育要求。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