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5:09: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学素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学讲座增强学生素养
语文新教材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重,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水平,使他们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很多,这些作品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思想历程紧密相连。对这些知识的介绍不可能全部在课堂上完成。而若学生能了解有关作品的背景知识,对他们理解作品帮助很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学会鉴赏作品,适时开设一些文学讲座是较好的方法。文学讲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属于语文活动课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开设文学讲座时必须明确两个目标,遵循三项原则,以四个基本内容为活动内容,有效地利用文学讲座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学氛围,让学生从中学有所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一、两个目标
增长文学知识,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教给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是开设文学讲座的两个目标。不同的文学体裁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小说以语言、行为、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诗歌的语言精练,寓抒情、说理于丰富的想象和独特意境当中……这些知识都可以在讲座里系统地讲授,并结合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增长文学知识,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如再创造、共鸣现象等,使学生自觉地在文学鉴赏中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等对作品进行想象、联想并加工、补充,把作品中的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
二、三项原则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把文学欣赏纳入阅读教学的范畴,通常对课本中出现的文学作品不分文体、不管内容,一律按阅读段来分析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把本来十分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开设文学讲座就是要还文学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去欣赏、体味文学的柔媚之光。这样,在开设文学讲座时必须遵循人文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和专题性原则。
1.人文性
儿童文学铸造良好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观点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形成语文素养,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度,适宜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多为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卡通等。儿童特别欢迎语言浅显生动、主题单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儿童文学。所以,儿童文学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将儿童文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1.形象地把握儿童心理。熟悉儿童文学应是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必备的语文素养。当然,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还必须了解儿童心理学,因为儿童是情感丰富、思维活跃、具有独特心理特征的一个年龄段群体。一个教师要想利用儿童文学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必须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儿童对什么种类的文学作品感兴趣,什么样的儿童文学适合什么样的儿童。关于儿童心理,许多学者都曾作过研究并得出共同的结论:(1)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2)儿童的思考方式与成人完全不同;(3)儿童做事方式与成人差别很大;(4)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与成人不同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问哪门课都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当然语文教学以及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也不例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之所以能写出受儿童欢迎的儿童文学,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十分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塑造出了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喜羊羊、美少女、唐老鸭、米老鼠等形象。
2.感受语文教育的方式。教有定法又教无定法。关键是如何把握时机,因势利导,适时地选择一个或几个适合某个特定情形下的教学方法,即就是我们教育学中所说的因材施教。不问是古老的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现代的先进方法,只要它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相对来说就是好方法。在医学界没有一味药包治百病,同样在教育界也没有适用任何学生或任何情况下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给人们的印象是强调知识的单纯传授,突出教师的教学地位。而现代的教学方法给人们的印象则是寓教于乐,教师让位于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通过游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再现、实地感受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形成语文素养。
3.增强自身形象的魅力。教师自身形象会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对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形象构成主要是由其外貌(相貌、体型、服饰)和内在(师德、性格、学识)等方面组成。学生喜爱的女教师外貌应该是貌美如花;学生喜爱的男教师外貌应该是帅气潇洒。学生喜爱的教师的内在主要是幽默感、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热情和爱心等。除此而外教师还应该知识面广,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古今中外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网络游戏、伊拉克与利比亚战争等。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形象性、直观性,童话、科幻等无疑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当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时候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时,在学生心中就会形成形象魅力。
二、用课本中的儿童文学熏陶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声乐课教师文学素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专职音乐教师的摇篮,今天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明天中小学音乐教坛上的主要生力军。国家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很显然,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有“唱”的水平,更要有“讲”和“教”的能力。声乐的基本结构是:声乐———音乐(旋律)、文学(歌词)———人声“三位”一体式。这就意味着声乐教学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艺术,并不是会弹会唱就会教学。正如一位足球明星当上教练不一定能训练出精干的球队一样,因为,当运动员和当教练员不仅是位置变了,而且对足球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运动员只需要执行、贯彻教练的战术意图即可。而教练需要的是理论,还有设计、布置战略、思考如何有机地把球员们组合成一个整体,并让球员理解、执行自己的战术。声乐教学也不例外,要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表现境界,就得既要准确地体现出声乐作品的整体表现的某种心境和意境,又要在音乐中延伸诗或词的情感内容,也就是完整地表达以情感为主线的“三情”———诗情、曲情、声情。因此,要达到或实现声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的教师方可能完成。
一、高师声乐教材中的文学元素
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能表达人们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现今被各设立有音乐专业的院校较为通用的涉及文学的声乐课教材很多。有直接用诗词来谱曲的,有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进行创编的,有根据经典名著、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台剧创作的插曲、选曲的。
1.直接用诗词来谱曲的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一)至(三)册中有:《满江红》(宋)岳飞词,《红豆词》曹雪芹词,《大江东去》(宋)苏轼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词,《菩提蛮.黄鹤楼》词,《忆秦娥?娄山关》词,《忆江南》(宋)白居易词。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千里共婵娟》(宋)苏轼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声乐实用基础教材》中的《沁园春?雪》词等。
2.根据经典民间故事改编进行创编的教材。如: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孟姜女》刘麟改编、《木兰从军》刘麟改编、《牛郎织女》刘麟改编。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第五集)中的《昭君出塞》刘麟改编等。
3.为经典名著、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台剧创作的插曲、唱段的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我爱你!中国》故事影片《海外赤子》插曲、《南泥湾》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声乐实用基础教材》中的《边疆泉水清又纯》影片《黑三角》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影片《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牡丹之歌》影片《红牡丹》插曲、《高天上流云》电视系列片《人与人》主题曲、《一个美丽的传说》电视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主题曲、《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红梅赞》歌剧《江姐》选曲、《五洲人民齐欢笑》歌剧《江姐》选曲、《万里春色满家园》歌剧《党的女儿》选曲等等。在声乐课堂上,倘若声乐教师要让学生以人类声音最独具的音乐魅力的方式———歌唱来表现歌曲,让人听觉、视觉得到无以伦比的双重美妙享受,演唱的方法、发声技巧等固然十分重要,可是,最主要的是学生能够用敏锐的心,将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思想感情的感悟通过歌声表达出来,将声音的表现力与声乐作品所呈现的意境相融合,才能真正打动听众的心。声乐教师文学素养的高低,其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国学素养培养古代文学教学探讨
【摘要】现代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古代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加强对国学素养视角下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极为关键,只有如此,才能将国学素养培养与古代文学教学互相渗透的作用发挥出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将来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奠定扎实基础。本文第一部分对国学素养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对国学素养培养与古代文学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提出了国学素养培养视角下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国学素养;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具体策略
大学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时期,此时期学生需要掌握丰富的国学知识,找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现代文明之间的契合点,这才应该是大学生必须要具有的基本素养。在国学素养培养视角下开展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及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解读,在把握其精髓的同时,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获得更加持久的发展。下面将围绕国学素养培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古代文学教学进行讨论。
1国学素养概述
国学素养,是指通过对大量国学经典的阅读与研习,在对国学经典有正确认知的同时,灵活运用其内容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通过长期以往的国学经典研习之后,学生能构建起良好的价值体系,并且自身的涵养、素养、品质等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简言之,国学素养折射到教育中,其实就是一种人格教育,以不断的修身养性来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人”。当代大学生基本都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个性张扬较为张扬,再加上网络的不断普及,他们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必然会有些偏差,加强对其国学素养的培养,势必能让大学生在不断的传统文化学习与吸收过程中,逐渐受到有效的熏陶,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弘扬与传播。
2国学素养培养与古代文学教学之间的关系分析
语文教学学生文学素养提升
文学素养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能够体现自身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之一。对于以培养初级劳动者为主要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来说,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加强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素质的新一代产业工人。但是,我们要看到,当前我国中职学生的文学素养并不很理想,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不愿读书,虽然少部分学生有比较强烈的阅读要求,但他们不知道如何选择好书来读。日常的中职语文教学多偏重于为专业课服务,只是将其充当工具学科,基本上忽略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以情阅文,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中职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深入阅读这些教材,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影响,从而让中职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文化有素养的劳动者。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材内容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深入挖掘这些教材的精神价值取向,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当然,在阅读这些教材时,我们不但让中职学生学会怎样去读,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从阅读中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1.要做到娱目感人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一些文学精品来娱乐学生耳目,在阅读学习中,带领学生在学习中领略作品所要描述的优美意境,体会这些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无限意蕴。比如,我们在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那最感动人的就应是母亲在除夕之夜送“我”返校的情景。“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时,母亲“笑”了。仅仅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回味无穷。
2.要做到以情感人教师要努力运用课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去叩开学生的心房,在对情感人物的体验中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文学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丰富中职学生文化内涵奠定基础。
3.要做到激励思考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和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出发,结合好文章精要之处,不断点燃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不断激发他们生疑、质疑,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索人生的要义和真谛,以提高文学素养。
高中学生文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中国大部分的高中生在高考压力下,往往忽略对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国内几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是大部分教材欠缺一些文学性的内容,所以无法满足学生文学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了解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文学体系、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性;文学综合素养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备受质疑,尤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生学习语文只是为了考高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词汇的流行,造成很多学生语言能力的退化,很多学生口语表达浅薄、书面语言单一。很多学生不再热爱读古典名著,而去阅读网上那些网络小说。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有责任提升自我,改变当下学生的这种现象,让学生重读过去的经典读物,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了解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
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文学作品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历史进程,另外一方面它们自身又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如果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必然就无法领会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比如古文中的常用典故。《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个典故就是来自于《论语•季氏》里面孔鲤聆听父亲孔子的教诲。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可能就无法领会这句话的意思,不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那么学生根本无法正常阅读文言文。中国文学艺术所取得的价值以及彰显的精神,是通过《诗经》、《论语》、《大学》、《中庸》、《楚辞》、《史记》等一篇篇鸿篇巨制堆积而成,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知识,那么就不可能出现李白、杜甫、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等一批文学家。因此高中语文文学的文学性,学生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常识,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领会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艺术精神。
二、建立初步的文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
在教学中渗透文学素养意义和对策
内容摘要:基础阶段的日语教学,往往是以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中心的,文学类课程进入大三才逐步开设。为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从基础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提升他们对日语文章的把握能力,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在《基础日语》的授课中渗透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挖掘课文的文学背景知识,对文章进行多角度的文学解读,布置课后的文学延伸任务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基础日语;文学素养;对策研究
一.培养日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意义
1.学习日渐深入,课本文章本身的文学性在递增。以《综合日语》第三册为例,学生在学习该册教科书的时候,正值大二下学期,学生通过这本教材已经能够接触到各种体裁的文章:说明文,议论文,随笔,博客文章等等。不少文章来自日文原版书籍的节选,出自名家之手。随着学习的深入,文章的难度在加大,文学性也在逐步增强,为辅助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势必要穿插一些对基本文学知识和创作背景的讲解。
2.基础阶段到高级阶段之间,需要过渡衔接。就日语专业而言,大一大二是打好语言功底的基础阶段,进入大三,随着一些新课程的开设,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学“日语”,而是用“日语”去学习专业性知识,例如:高级日语、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选读等课程都是大三开设的,为顺利实现从基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渡,有必要从大一大二开始就逐步打下一定的文学基础,当学生对文体、文风、基本文学常识有一定了解后,在高级阶段的学习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3.文学素养是现阶段培养目标的需要。日语专业学生均参加的日语能力测试自2010年开始了大幅度的改革,对阅读的要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不仅考察短篇、中篇文章,还考察长篇文章、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论述的对比文章。这些文章大都来自日本出版的一些社科类、非虚构书籍的选段,是十分标准的书面语,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了精心的选择,旨在全方位地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提升他们的阅读速度,除了加强单词语法的输入外,提升文学素养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影视文学编辑角色和职业素养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媒体行业的发展,一些综艺性节目、电视剧和影视剧等不同类型剧集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我们在观看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时,在其片头或者是片尾经常会看到一些剧本统筹、文字编辑和策划等职称。其中,文学编辑同编剧在署名上相似度更高,所以经常会被人们忽视。这也使得在完成一部剧后,观众除对剧中人物、剧情、导演、演员等比较熟悉之外,对文字编辑和策划等人的印象熟悉度偏低,导致文学编辑在影视制作中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本文主要从影视文学编辑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该职位角色地位和工作类型的分析,明确其在影视文学中的作用,并研究影视文学编辑的职业素养,界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影视文学编辑;角色作用;职业素养
一、前言
“影”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影,“视”代表电视,“影视文学”就是电影和电视文学。负责影视文学编辑的人员,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影视文学剧本审核工作人员,在电视和电视剧创作编辑中扮演者审读、组织、扶持和选择的角色。在影视剧创作中,文学编辑扮演者如此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编辑人员的素质也要有相应的标准要求。因此,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岗位作用,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影视文学编辑人员制订岗位发展规划的必要手段。
二、影视文学编辑角色的地位和类型
(一)影视文学编辑角色地位。我们在观看一部电影或者是电视剧时,其片头和片尾的字幕会显示包括导演、制片人、文学策划、剧本统筹、文学编辑等职位,且位置相对靠前。但文学编辑则因为同编剧署名位置较近,观众经常会因为职位混淆而忽视它,使得一部剧结束之后,观众基本忽视了影视文学编辑这个为整部剧付出了巨大心血的角色。并且,在创作影视剧的过程中,文学编辑也因此处在一个较尴尬的位置。(二)影视文学编辑角色类型。作为一种工作类型,影视文学编辑也属于一种职业身份,这个岗位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影视文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还需要掌握基本的影视剧创作表现手法。就影视文学编辑这项工作本身来看,其对从业人员创造性、细致性、工作勤奋度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一名掌握了较好专业知识技术的文学编辑人员,其本身还需要涉及的知识面也应当比较广阔,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与此同时,影视文学编辑要想创作出更好的影视剧作品,需要在思想和岗位技能上与时俱进,根据影视剧创作的主体,统筹把握整部剧的主线走向。从创作初期开始参与工作,同策划、质量把控、剪裁等相关环节的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扮演好相关环节的工作角色,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影视剧作品,满足现代观众的视听需求。
深究图书管理员文学素养
面对如今知识经济与图书馆数字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图书管理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文学素养方面,文学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提高图书管理员的文学素养是适应图书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今图书管理员的文学素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图书管理员的文学素养亟待提升。“素养’一词由来已久,“素养”是平日的修养,英文“:quality”。“文学素养”是指与文学相关的各个要素,大到民族精神,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图书管里员的文学素养主要是指馆员在采编、导读等读者服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上和语言上的水平和涵养,它是心灵对生活的关爱,是图书馆员必备的素质素养,也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我们都知道文学的功能不仅可以用来抒发情感,消遣日常生活,更是指点江山,成就伟业的一门艺术,也是图书馆馆员更好地服务于读者的一门艺术。即使文学素养不是人文素养的全部,但却也是它的精华,其特性表现在:第一,长期受文学熏陶的人,其气质、品味和人格形象与普通人相比显著不同,文学对人的影响是循序渐进的,具有春雨润物之功效,一个品格高尚、人格完整、情趣独特的人离不开文学的的感染。第二,文学可以补充人们的生活经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文学是属于意识范畴,是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文学作品是真实生活的生动典型反映,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是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文学作品中的实例和观点不断相互作用的内化过程,会无意识的把自己阅历带进去,从而获得启迪,所以是一个获得知识,提升素养,最后到能力获取的完整过程。因此,只有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图书馆馆员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图书管理员主要是从事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工作性质比较特殊,他们每天都要面对许多各种类型的读者,其读者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脾气秉性也各不相同,在“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下,图书馆员除了具备分类编目、计算机应用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更好的和读者沟通,了解读者的心声,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目前我国馆员的文学素养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管理员的学历大多不高,据有关资料统计,图书馆的馆员,连大学本科学历都不能普及,他们接受的在职培训也比较缺乏,在接待读者借还书的过程中他们有时会因语言表达不当而引起误会,在导读和推荐图书工作中他们也常感力不从心,而文学素养是提高图书管理员人文素养的关键,面对着新的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图书管理员应该通过自身和外部的客观资源,努力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在一般的图书馆的图书分类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文学作品的收藏,总的来说,占到了藏书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且借文学书目的人数也是首屈一指。如何让读者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对自己有益的图书文献,成为图书管理员一大课题,很值得我们去关注。
为此作为一名图书管理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素质和必要的文史哲知识,这样才能够引导读者读到经典的使他们受益匪浅的好作品。假如一个图书管理员不读孔子的《论语》、不读唐诗宋词,对中国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西游记》不熟;不知道外国名作,如《战争与和平》《飘》《老人与海》等,将很难给读者推荐优秀的书,指导读者有效利用图书文献资源,只有具备了充足的文学知识素养,才能够不至于使自己的素养源泉枯竭,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利用推荐的机会,让用户准确地理解,评价阅读的内容,帮助其克服盲目性,最终为用户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以适应信息化、科技化的数字图书馆的需要。从馆员的整体素质状况我们知道,他们大多文学底子薄,基础差,没有阅读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更不要说研究了,所以馆员应当利用在图书馆工作的机会,抽出时间补缺补差,及时有效地吃透中外优秀的经典的作品。中国四大名著之所以百看不厌,经久流传,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作品的深度,把当时人们的生活境况和精神追求淋漓精致地表现出来。听过文学讲座的人普遍认为,文学讲座针对性很强,一堂高含金量的文学讲座,就是一本经典文学作品的缩影,所以,图书馆的领导应当多请有关专家来馆举办文学讲座,馆员应该充分利用每次的学习机会,在听讲座的短时间内,认真吃透某一问题,写出心得体会,使得零散的文学知识能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另外,现在信息网络便利,图书管理员自己也可以下载一些像于丹说《论语》,易中天品《三国》等这些经典视频,这样可以迅速获得对这些经典作品的了解,同时整合自己和他们的观点。
这种面对面的文学交流讲座,能够激发馆员的强烈共鸣,使得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进而深入文学的本质性特质。要想真正全面学会一门技术或者掌握一门知识,光靠看和听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是讨论,讨论可以了解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同时改变自己的定式思维。其次是自己动手多写文章,只有这些才能够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且在适当的时候迅速准确的提取应用。写的时候不能满足于阐述清楚,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学特色,有文学的味道,有兴趣的时候可以自己写写诗歌,散文之类的,最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内涵。导读工作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是引导读者熟悉图书馆的馆藏,帮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培养读者对读书的兴趣和爱好。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冷言冷语六月寒。文学素养高的馆员说话时会如春风化雨,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深受读者信赖和喜爱,能在导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反之就容易使读者产生逆反心理,对读书失去兴趣。
现在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功能设施都很全,图书管理员和读者可以通过咨询、讨论等形式来达到彼此交流的目的。文学素养高的馆员在工作中就会用自己特有的文学魅力,通过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去影响读者,帮助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学作品,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对某一知识的全面系统的了解,避免读者盲目性的读书而造成的时间浪费,通过这样的良性互动,图书管理员与读者的关系近了,人情味也更重了,从而提高了读者对读书的兴趣,克服在阅读过程中的困难,获得外部支持性的人际资源。
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不仅仅要教会读者怎样读书,怎样有效获取知识,更重要的在于让读者怎样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优美句子和含蓄精炼的语言以及一些艺术手段。像鲁迅的作品,一些对他的作品风格不了解的读者,可能不够了解其中的一些艰涩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但是图书管理员如果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就可以起到拨开云雾见天日、豁然开朗之效,使读者从单纯的读文学作品过渡到鉴赏和品味文学作品。
文学素养是图书管理员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在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图书管理员只有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时刻把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放在首位,才能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的图书管理员。
教育背景下文学素养教育
一、文学素养的作用及其价值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成为现代以来教育领域的重要目标,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文学素养又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性质,同时又对学生品性、思想观念、乃至价值观体系起到巨大的作用,因而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具有十足的重要地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人类社会过渡到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文学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无法体现;也有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认为语文课的开设很累赘,不仅加大了自身学习的负担,而且由于生活中本身长期和语言打交道,语文课的设置就显得更没有意义。这代表了一种观点,即一种本末倒置的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的教育观点。然而实际上,这种观点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同时也是典型的只要结果、不求过程的功利主义思想。首先,在教育过程中,一个个体取得间接经验所采用的认识的方式必然是通过语言,即使是通过直接经验实践获得,也需要通过语言的方式向他人表述、或者予以记载。其次,语言在教育中起到元认知的作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加强,必然会对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帮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文学素养作为语言文字的高级层次,作用更毋庸赘言,对其他学科的基础作用和深化作用也具有相当的意义。在商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由于社会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人类面临的认识对象日益多元化、结构层次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这时语言的贫乏会对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发展起到瓶颈的限制,各个专业领域需要自己的高级语言,而现实确是用语的缺乏,因此也不得不大量借鉴外国语言,这也恰恰说明了我国社会基础文学培养、学生基础文学素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反而更应当重视基础领域的文学、文学素养的培育,以此酝酿出高级的专业语言。
二、当前教育环境下文学素养培养的相对缺失及成因分析
尽管文学素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对此的重视程度略显单薄。而且由于七八十年代的动荡,文学一度被作为“破四旧”而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革命文学”,不得不说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反常的一幕。而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反思和教训,我们应当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当代教育模式下,除了历史的偏见以外,笔者认为对学生文学素养培育的相对缺失主要原因还表现为以下基本方面:
1.升学制度的指挥棒效应。教育是分配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阶层重洗的重要手段,而由于中、高、硕考的升学制度的客观限制和客观要求,学生和家长自然把目光聚集在这些功利而又可以量化的层面上。以高考为例,大部分地区高考都以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的模式为主,由此一来学生面临着数十科的学习任务,而语文相比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地理———成绩更难以表达学生的素质,正所谓投入高、收效少,对于文学素养在分数上更是仅仅表现在诗词默写和作文这两个方面,而教育工作者都清楚的是,作文的批改任务决定了阅卷者根本无法仔细阅读考生文章,更遑论品位,相比反而更青睐所谓的“作文模板”因而文学素养在应试制度下变成了标准的“鸡肋”,文学也成了规范式教育的牺牲品。
2.文学素养难以迅速见效。正如前文所谈到的功利主义思想和现实中国教育制度现状的存在,文学素养因为其见效慢、投入周期长而常常被束之高阁,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都倾向于投入收效快的学科(如数学、化学),而把语文、音乐、学生身体素质、道德素质这些“包袱”丢给后面的接任者———更高一阶段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