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4:33: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学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思考
一、江苏高考探究题的题型分析
每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为探究题,探究文本某一方面的问题。从赋分上来看,这些探究题赋分都为6分,表明了高考对考生的探究能力的关注。侧重于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四道探究题强调多角度地深刻地个性化地理解,但不是无限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它都或明示或暗示要“结合全文探究”。考生必须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再针对题目的探究要求,进行个性思考,发挥创造。
二、探究题的高考准备
(一)审明探究任务
从江苏的探究题来看,出题大致种形式是先引出某个主题,再提出探究的任务。如江苏卷必考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题目首先就提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侯银匠”,接着说“但写侯菊的文字多”,前后两句看似矛盾,出题者就此提出“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结合全文看,作者这样安排显然是不矛盾的,而是巧妙地使用表现手法之后达到的效果。至此,学生明确了此题的探究任务,就可以从小说人物形象的突现,小说情节的巧妙安排,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审美情趣等方面入手,探究小说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探究题中给出的思考,不是出题者有意为难学生,而是提示疑点,使得学生就疑遂生思,因思而深究。能先找到探究的问题,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储备探究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研讨
探究题虽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但实际上在以往的一些试卷中,命题人已经悄悄地将与之相关的观念和要求设置在试题里了,只不过没有明确地提出名称而已。比如就文中的关键词语、主要语句、某一手法或亮点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的评价、赏析,其实就是探究题。本文就从考点、试题特点、命题原则及特点和应答策略等方面对探究性试题进行阐述。
考点阐释: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试题特点:“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意思。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探究”有关题型有“探究性扩展试题”“、鉴赏文本技巧”、“评述思想感情”、“点评类试题”、“理论性赏析短文”、“扩写改写缩写”等题型。其特点如下:第一,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往往答案就在文中,或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收。探究题的答案,既要根据文本,又要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要懂得哲学,才能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究;要懂得审美理论,才能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探究;要了解时代和社会,才能联系背景进行探究……否则,就文解文,断然不能把文章摆到恰当的位置,不能洞察文章的深邃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艺术风格。第二,从理论上来说,探究与创新是紧密相联的,可以有新见,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求同,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性试题命题原则及特点:
文学类期刊征收论文要求
文学类期刊当前主要征收有关:教育探索、德育纵横、文学艺术、管理论坛、教学交流、社会视角、企业文化、课题研究、科研视窗、教师心得、学生园地、理论探讨等这些方面的论文,有关这些论文大家可以放心的来此刊上进行投稿。
对于来投稿的时候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这些要求:
1、期刊征收时间确定
当大家对于期刊的征收时间范围确定了,则论文就熬早日完成,这样为了大家在正确的时间内进行投稿,一方面为了论文能够顺利收录,另一方面是为了论文的费用事项,因此大家一定要对当前杂志的征收时间进行确认。
2、论文检验
对于投稿前还有对你论文的检验,可以通过专业的工具或是通过专业的网站来进行论文的,因为在学术界都有规定的,率不得高于30%,否则你的论文将不会别收录和发表的,因此大家一定要将这个方面的信息了解。
高考文学类解答方法
根据新课标《考试大纲》以及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来看,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有以下特点:体裁多元化,小说、散文受到青睐;国内外文学作品兼顾;体裁由小变大,具有人文性;题型更加开放,个性化阅读理念彰显。由于现代文阅读题赋分高、要求高、难度大,除了注重训练外,如能在平常做题指导时教会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技巧,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体观照,宏观把握,初步弄清文章主旨。
阅读时,首先要着眼全篇,认真通读课文,从宏观上驾驭文本,并从整体出发,抓住文中人、事、景、物、情这些基本要素,认清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作品所包含的人物、事件、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以及作者借以表达对生活的见解和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从而正确的把握文本的主旨。另外,文后题目的内容亦可帮助考生揣摩文章的主旨,预先浏览一下,在通读全篇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必需关照:
1.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透露出文章的诸多信息。
2.看作者。如是熟悉的作者,有可能推知写作风格。
3.看文章开头、结尾及明显的过渡段。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明显的过渡段,往往是作者思路的缘起、主旨的表达、思路的转换之处,可帮我们推知文章的主旨,梳理作者的思路,辨析文章的结构。
小学教育学类课程教学论文
一、加强小学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的迫切性
文学教育作为现代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特别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将小学教育专业与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分开,特别强调加强前者文学类课程教学的迫切性,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小学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小学教育的关键性。相对于学前教育和中等教育,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更为繁重。因为小学阶段一共有6年,孩子从6岁入学,一直到12岁毕业升初中,他们从一个懵懂、幼稚的儿童逐步成长成为一个青涩的少年,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他们对外在世界的逐步认识与评判,这些都会在这关键性的六年时光内得到发展,除了家庭、社会之外,学校与老师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会随着他们的识字量、阅读量以及人生经历的增多而增多,他们对外在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会越来越强,同时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想法对外在的世界做出自己简单的评判。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引导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认知事物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些均需要小学教师具备有强大的知识容量和浓厚的责任意识,需要小学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热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名言警句从一个共同的层面强调了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等美好品质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一名小学教师而言,他更是应该具备以上种种优良品格。试想一个人格不健全、审美能力低下、思想境界不开阔的人又如何能作好孩子们的引路人?在当下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孩子们的思想极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利益至上、梦想被无情粉碎的时代,如何引导孩子们去求真、求善、求美,是每一个教师肩负的重任,可以说,当今的小学教师乃至于大学教师都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对学生进行有效人文教育的重任,相比于中学和大学教师而言,小学教师身上的担子更重。
2.现有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文学就是做梦。因为有了这个梦,单调的生活将变得复杂,窄小的心灵将变得广阔。文学鼓励我们用别人的故事来补充自己的生活经历,也鼓励我们用别人的体验来扩展自己的精神边界———每一次阅读,我们仿佛都是在造访自己的另一种人生,甚至,阅读还可以使我们经历别人的人生,分享别人的伤感。”[2]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无论是成人文学还是儿童文学,它们实际上都具有开阔人的视野与增长人的见识、拓展人的思想与精神边界等作用。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开设文学类课程,这既是专业教育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需要。两千年以前,孔子曾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对文学的审美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发现和重视为后代的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我们今天的大学教学不仅要从孔子的教育观上吸取经验,更是要在具体行动上加强对大学生特别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文学教育。只可惜,现在很多大学开设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根本不重视文学类课程教学。笔者随机抽查了十所学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居然发现有个别学校没有开设任何文学类课程。而在另外九所学校当中,我们发现它们开设的文学类课程却各不相同,自由度非常大。在这九所学校中,它们开设的文学类课程比较集中于儿童文学、古典诗文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等七门主干课程,其中儿童文学这门课程的开设较为普遍,而后几门课程的开设在不同的学校情况各不相同。每所学校基本上开设了两门及两门以上的文学类课程,除了儿童文学之外,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三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课程的安排、课程的性质、课时的多少各不相同,在它们之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相通点。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它们存在的差异比较大。宁波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比较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其课程学分均为6分,湖北理工学院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分三阶段进行教学,共6学分。对于“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各个学校似乎不大看重,除了湖北师范学院开设了“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之外,其他学校均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另外,重理论轻实践,也是现有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着的不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较强的实用型教育人才,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养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样还应该有着较为宽厚的文化基础。因而在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得注意各类文学、艺术等课程教学方式的合理安排。而在所抽查的几所学校当中,大部分学校的相关课程教学方式均为理论教学,它们的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通过讲授的方式去完成,而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学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进行有效的文学品读、欣赏,既可提升学生的知识容量、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同时还可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有几所学校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或“古典诗词鉴赏”、“文学鉴赏”类课程,可它们对学生文学品读与鉴赏的实际训练并未做硬性规定。从这些现状均可看出相关学校对该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认识上的不足和重视力度的不够。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的科学设置
鉴于目前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文学类课程教学上存在着的不足,要改变这种不良的教学现状,要求相关的教学部门重新认识文学教育的强大功能,要求他们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做出变革,在相关课程教学上也应该做出具体、详细的安排。总而言之,相关教学部门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进行教学变革,进而使现有的这种不良教学现状得到改善。
文本阅读失分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在全国各份高考试卷中都有呈现,且绝大多数为必做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赋分一般都比较大,在20分左右,有的省份达到25分。虽然赋分多,但考生在此题上的得分却不多。据统计,得分率一般在50%左右,个别小题的得分率甚至低于30%。这是什么原因呢?抛开惯常所说的理解不透彻、表达不规范、书写不清晰等因素,本文结合2011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从学的角度、考的角度和改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此类考题失分的原因。
一、学的角度:文体知识及有关表达知识的建构不系统
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种体裁。一直以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都集中在散文和小说上。2011年全国17套高考试卷,考查散文阅读的有8套,考查小说阅读有9套。虽同为文学类文本阅读,但二者所需要的知识支撑却不尽相同。拿小说阅读来说,小说阅读试题一般都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思想来设置,考生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三要素”等知识,就不太可能全面而准确地回答相关问题。例如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材料是林海音的小说《血的故事》,第(2)题考查的是情节中“细节”的作用:“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的‘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考生假如不了解小说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的,就很难回答出“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形象塑造作用)、“揭示小说‘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及解读路径”(表现主题作用)和“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情节自身的作用)。第(3)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题目直接设问:“‘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一般说来,概括人物特征、分析典型性格,离不开人物形象塑造的知识。比如:可以直接从人物语言、动作看性格,从肖像描写看性格,从神态特点看性格,从心理活动看性格等;还可以通过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等间接地看性格。考生如果缺乏这些“人物”知识,一般很难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就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直接设题或间接设题的就更多了。如广东卷《严冬海猎》第16题:“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描写的意图。”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浙江卷《第九节车厢》的第14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江西卷《晚秋》的第16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回答这类问题,只有熟知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如揭示时令、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才可能根据具体的景物描写,有针对性地答题。否则就只能信口开河,不得要领。文学类文本阅读就有关表达知识直接设题的也很多。如浙江卷《第9车厢》第13题:“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湖南卷《想飞》第17题:“谈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考生如果没有较好地掌握人称使用知识,回答问题就很难答到点子上,也难免答得不够全面。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尽管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但考生如果缺乏必要的文体及表达知识,分析就可能抓不住要点,综合就容易挂一漏十,鉴赏评价或许就不知从何入手,探究就更难找到路径。当然,“死”的知识必须同“活”的材料紧密结合,才能使答案有骨架、有血肉,否则只能是贴标签、述名词,也同样会失分。
二、考的角度:命题专家深度研读和考生浅层理解不匹配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都是通过考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来实现的。命题专家在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上,根据考点要求,设置相应的考题并提供参考答案,拟定参考答案也是挖空心思和集思广益。而考生在考场这个特殊的空间和极为短暂的时间里,阅读文本只能浅尝辄止,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与命题专家很难相提并论。所以,考生在回答命题专家命制的高考试题时,难免失分。例如全国大纲卷《针挑土》第16题:“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文中出现“针挑土”的地方,并加以分析、综合。第一次出现“针挑土”是在文章的开头,主要句子是“黑妮就是在针挑土”。这句中的“针挑土”,“揭示了黑妮的工作状态,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参考答案)。再一次出现“针挑土”是在文章的最后,主要句子是,“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这里“针挑土”的内涵,参考答案提供的是“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考生能够理解到这样的深度并概括出这两点来,实在不易。更不容易的还在于参考答案的另一点,是作为第二小点呈现的,即“‘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可以说,这个参考答案有点莫名其妙。一是文本叙述“湘援游”时,根本就没有出现“针挑土”这个词,与题干“反复出现”的表述不符;二是参考答案所挖掘的“内涵”,是小说中间部分情节的内涵,而不是“针挑土”的内涵。(怀疑在删改时删掉了某个带有“针挑土”的句子)考生如何能答出这一点呢?此题赋分6分。也就是说,考生回答得再好,也只能得4分,另两分几乎没有得到的可能。再如福建卷《走进腾格里》第15题:“文章第輯輥訛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可以说,命题专家对这段文字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并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结晶出非常完美的三点答案: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活”“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他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个呼吸的地方”)。笔者不知道评分细则是什么,但知道考生如果仅答出其中的一点或两点,绝不可能得到满分6分。如果要求考生必须回答出其中的两点或三点才能得满分的话,也应该给考生一个提示,把题干改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这样的话,考生的回答就可能不只局限于其中的某一种情感了,失分的几率就相对少些。考生对文学类文本探究类试题的回答,和命题专家的深度探究所得差距更大。如浙江卷第15题:“第9节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提供的示例是这样的: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的问题;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两点“思考”当然没有问题。可小说为我们提供的思考也许远不止这些。难道第9节车厢的乘客就没有值得让人思考的地方?如果考生写出参考答案之外的思考,恐怕很难得分。
三、改的角度:苛刻执行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不变通
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现状诠释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版权贸易大概应从二十世纪初算起。1899年,时任南洋公学院院长的张元济与严复经多次协商,最后就出版严复所译《原富》达成协议:南洋公学院以2000元买下《原富》译稿,同时,协议约定书出版后再按二成版税付给严复。这是今天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现代意义的版权贸易。这次贸易,在我国既无国内版权法又未加入版权国际公约的社会背景下,体现了对版权和版权人的尊重,在我国的版权贸易历史中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之后过了十年,也就是到1910年,我国才颁布了第一部版权法—《大清著作权律》。1923年9月12日,我国代表在《国际禁止淫刊公约》上签字,这是我国加入的第一个国际出版公约。由于国力较弱,这时期的对外版权贸易也是寥寥无几.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初,由于十年动乱,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包括版权法在内的整个国家的立法工作举步维艰、进展迟缓,既没有版权国内立法,也就不可能加入任何一个国际版权公约。虽然此间曾有过我国与前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间相互“友好”使用作品的行政规定和实践活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涉外版权贸易总体而言可谓踪影难觅.
1990年,我国正式颁布并实施了《著作权法》,一年半以后,也就是1992年10月,我国又正式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从此以后,我国内地出版社才有了全面开展国际版权贸易的环境与法律依据,中国的对外版权贸易才走向正规化之路.
1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历程
1.1199介一2000年间的图书版权贸易1992年10月,中国成为《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具备了开展版权贸易的良好法律环境,图书版权贸易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海外版权贸易尤其是引进版权数量逐渐增多。我国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比的变化可以以1991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1991年之前,版权输出大于引进,从1992年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开始,引进情况开始发生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引进数量开始超过输出,二是版权引进地从以我国的台港地区为主逐步转为以外国为主。1992年以后又可以19%年为界划分,1996年之前引进与输出比在4:1之内,1996年以后,引进与输出比大体维持在10:1的状态。在199任一2000年间,我国通过出版社开展的图书版权贸易数量超过30900种,其中引进25700多种,输出5100多种,引进与输出的总体比例大约为5:1.
1.22001一2006年间的图书版权贸易
文本阅读重视题干要求
三年来,江苏语文高考的文学类文本,从文质兼美、充满哲学理性思考的散文《上善若水》,到具有浓郁西南风情的阿城的《溜索》,再到写抗战时西南联大生活的《这是你的战争!》,文本的风格一直在变,文本的问题设置方式也一直在变———一般是因文而问,因文设题,学生面对这样的试题,会有强烈的陌生感,往往无所适从,可能导致发挥失常。其实,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学生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本,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也习得了一些常规的答题方法,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答题指导,教师不妨将关注点落在对“题干要求”的分析上,让学生更有效地呈现自己的文本阅读经验,充分发挥它们的“用武之地”。
一、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每年都“换脸”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设问,在给学生以新鲜感的同时,更多的是陌生感与突兀感,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不知从何说起”的困惑。这些设问本身也是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审题意识,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圈点关键词,注意问题设问小点的增减
在学生接触的模拟题中,更多的是传统的问法、常见的设题角度,当然,问题中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这些地方正是需要学生仔细加以分辨的。教师应强调对问题中的关键词以及设问小点的增减的分析。不妨比较两个问题的“题干要求”:《马罗大叔》一文要求分析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在城市纪念那些农具》一文要求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一般而言,分析表达特色是以找出具有特点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为主;而如果直接要求分析表达效果,那就应该在指出特色后将回答的重点移到效果的分析。在学生的实际答题过程中,恰恰有许多学生疏忽了这点,导致回答不全面,或者答得不到位,流于泛泛。
(二)把握关键词含义,关注限定内容
浅谈高中语文诸种阅读关系的梳理
一、阅读的重要意义
2012年10月7日雅虎读书《国人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我们真的低智商》:“有人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作文题:“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2](P.10)在国人阅读量少得可怜的现实背景下,高考作文题直面当下的阅读实际,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进一步强调阅读,突出阅读,抓好阅读。
二、诸种阅读关系的梳理与厘清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关系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精读与泛读、集体诵读与个性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与科学类文本阅读、碎片式阅读与深度阅读,厘清这五种阅读关系,方能通过阅读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一)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是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课内引领课外,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课内阅读首先是指教科书阅读。教科书由编者精心选编,大多文质兼美,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细心品味,化人为己。教科书阅读要抓住精彩的一点,深入开去。譬如读《小狗包弟》应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体悟敢于真诚自我解剖的高尚人格;读《林黛玉进贾府》应让学生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刻画一个鲜活的人物;读《滕王阁序》应让学生领略骈体文的美妙,学会四言八句的写作。对一些经典的诗词歌赋,教师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长期坚持背诵相当数量的篇目,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就会达到一定层次。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拓展,譬如课内阅读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红楼梦》;课内阅读了《赤壁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后赤壁赋》《喜雨亭记》《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苏轼的散文名篇;课内阅读了《小狗包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阅读《随想录》《灯》《怀念萧珊》《一双美丽的眼睛》等巴金散文。[3]课外阅读一定要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高中三年至少应写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二)精读与泛读。精读在精,不求数量,但求质量;泛读重在泛,不求甚解,但求涉猎广泛。精读就是一字一句地读,有分析、有鉴别地读,边思考边读,读后有吸收,有感悟。其目的是要通过精读学习有用的东西,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精读追求的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精读要有术,就是勾画、眉批、边注。教材的讲读课文更是要精读。它包括以下几个程序:上课之前略读一遍,找出问题和难点;上课时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对教材进行反复阅读、勾画,一边记笔记,理解书中的重点、难点;课后复习上课讲的内容,做相关的练习,同时记住重要的知识,还要背会记牢。讲读课文精读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而泛读就是泛泛地读,什么都要了解一下,粗略地参与一下,追求的是视野宽广,不求甚解。泛读有助于汲取新知,活跃思想,防止眼光闭塞。鲁迅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泛读的书目可以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书目,如《语文读本》、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外国名著,也可以是好的报刊。总之读书宜杂,甚至读点所谓的“闲书”,但要思想内容健康。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制定泛读的计划,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泛读,而且要在泛读中培养“随手翻、好词好句摘抄、精彩段落背诵”的泛读习惯。(三)集体诵读与个性阅读。总的看来,集体诵读意在背诵经典篇目,个性阅读重在培养问题意识。集体诵读就是全体学生统一、集中诵读,教材讲读课文且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精彩段落适合集体诵读,教师要在早自习、课堂上安排适量的时间让学生集体诵读。个性阅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倡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多角度理解文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志趣,提高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辩证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二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与倾向,教师应鼓励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不阻止,不扼杀,逐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多方面的阅读兴趣。无论哪个层面的个性阅读都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质量。所谓问题意识,即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地根据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进行深入思考、联想与探究,提出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长时间培养,尤其是在个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以提高问题质量、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和思维的深刻性为核心任务,将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个性阅读教学始终。(四)文学类文本阅读与科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科学类文本主要包括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文章和实用类文章。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鱼”,科学类文本阅读是“熊掌”,两者必须并重,二者必须得兼。对青少年来说,阅读文学类文本中血肉丰满的人物,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河流逐渐变深、变清、变静,从而接受文化熏陶,培养精神气质。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为理想和事业英勇献身的保尔,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坚强执著的海伦,从《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里不甘屈辱、不断追求的阿廖沙,到《名人传》里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伟大而光辉的一生,这些鲜活的文学形象能让书香盈满学生的人生路,为学生的人生着上“精神的底色”。从分值占比来看,文学类文本阅读可谓是最重要的阅读,它在高考阅读中分值占比达16%,而科学类文本阅读分值占比亦高达14%,由此可见科学类文本阅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说:“研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开阔视野,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1](P.25)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目,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涉及时政热点、漫画图表、名人名言,甚至网络流行语等,很多关涉科学类文本阅读。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科学类文本阅读,充分利用教材所选篇目,汲取知识,指点方法,训练思维,培养探索精神。在此基础之上,延伸阅读当下有关时事热点、新兴科技的科学类文本,使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脉络,思考现实生活,形成未来人生所需的知识能力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基。(五)碎片式阅读与深度阅读。当前,强化深度阅读,是给学生建设一种有秩序的、深入的学习模式,对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深度阅读是本,是根基,而碎片式阅读是末,是点缀,切不可本末倒置。所谓碎片式阅读,就是通过手机、pad等终端,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的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国民数字阅读规模迅速增长,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已经占据人们阅读生活中越来越大的比重。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碎片式阅读看起来是那样符合人们生活节奏,利用手机、网络、电子书,人们可以抽出零散时间,随时随地阅读,获取信息,但若单纯依赖碎片式阅读会造成诸多问题。首先是阅读者注意力的涣散,一旦阅读者形成碎片式阅读习惯,再回归系统学习的时候,就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无法系统归纳知识。另外,碎片式阅读会使人们产生一种获得知识的错觉,对自己产生一种错误认知和自我麻痹。事实上,阅读新闻、浏览网页,并不足以形成一门知识的整体架构,只能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碎片式阅读偏于简单零散,能够迅速调动起情绪或者是自身欲望,人们在这种阅读中快速接受信息,又因为信息零散化而迅速将它遗忘。对中学生而言,更重要而有效的还是深度阅读,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自己读了多少书,而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说自己服膺之书不过数种,一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深度阅读不是指拿着纸质书籍,安安静静地仔细阅读,而是基于知识图谱,理解书中内容,能够关联、分析书中行为,实现与书、与作者的互动。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调节他们的学习节奏,进而涵养他们的心灵。厘清五种阅读关系,对于我们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高考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语文考试难度不断加大,学生获得较好的成绩愈来愈难,我们只有通过阅读,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使语文教学在高考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奉献社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高中语文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策略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生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生涯教育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师资力量不足、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是学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涯教育素材,是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生涯教育的策略有:让学生在教材里的人物画廊中徜徉;通过评价课文作者及课文中的人物,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而客观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带领学生进行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职业体验;开发课外的语文生涯教育资源。
关键词:生涯教育;语文教学;融合;渗透
一、引言
生涯教育指的是帮助学生选择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的教育,其本质在于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优质的学习经验,促进其形成独特的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待,进而培养出兴趣,建立起目标[1]。高中生正处在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不仅要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形成一定的职业观念,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这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也是生涯教育的目标所在。语文作为中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结合学科特征与教学内容实施生涯教育,能为学生的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阶段中获得长足发展。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2014年,我国开始推行新高考政策;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学生要“提高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我们不难看出,生涯教育已经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高中的生涯教育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和教师更关注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未来道路选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现实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发现开展生涯教育仅仅依靠几位生涯教师或心理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生涯课或心理课的课时非常有限,如果要增加课时难免会影响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2-3]。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需要学科教师的力量,因为学生在学科教师的课堂上获取的信息量是远大于生涯课的[4],而语文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涯教育素材,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大都能体现出作者对未来、自然、社会及人生的思考,是学生了解外界环境以及认识自我的绝佳资源[5]。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有助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语文学科与高校对应专业以及相关职业领域的连接,推进生涯教育的常态化,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生涯发展的主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