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4:26: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学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声乐课教师文学素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专职音乐教师的摇篮,今天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明天中小学音乐教坛上的主要生力军。国家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很显然,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有“唱”的水平,更要有“讲”和“教”的能力。声乐的基本结构是:声乐———音乐(旋律)、文学(歌词)———人声“三位”一体式。这就意味着声乐教学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艺术,并不是会弹会唱就会教学。正如一位足球明星当上教练不一定能训练出精干的球队一样,因为,当运动员和当教练员不仅是位置变了,而且对足球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运动员只需要执行、贯彻教练的战术意图即可。而教练需要的是理论,还有设计、布置战略、思考如何有机地把球员们组合成一个整体,并让球员理解、执行自己的战术。声乐教学也不例外,要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表现境界,就得既要准确地体现出声乐作品的整体表现的某种心境和意境,又要在音乐中延伸诗或词的情感内容,也就是完整地表达以情感为主线的“三情”———诗情、曲情、声情。因此,要达到或实现声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的教师方可能完成。
一、高师声乐教材中的文学元素
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能表达人们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现今被各设立有音乐专业的院校较为通用的涉及文学的声乐课教材很多。有直接用诗词来谱曲的,有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进行创编的,有根据经典名著、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台剧创作的插曲、选曲的。
1.直接用诗词来谱曲的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一)至(三)册中有:《满江红》(宋)岳飞词,《红豆词》曹雪芹词,《大江东去》(宋)苏轼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词,《菩提蛮.黄鹤楼》词,《忆秦娥?娄山关》词,《忆江南》(宋)白居易词。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千里共婵娟》(宋)苏轼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声乐实用基础教材》中的《沁园春?雪》词等。
2.根据经典民间故事改编进行创编的教材。如: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孟姜女》刘麟改编、《木兰从军》刘麟改编、《牛郎织女》刘麟改编。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第五集)中的《昭君出塞》刘麟改编等。
3.为经典名著、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台剧创作的插曲、唱段的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我爱你!中国》故事影片《海外赤子》插曲、《南泥湾》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声乐实用基础教材》中的《边疆泉水清又纯》影片《黑三角》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影片《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牡丹之歌》影片《红牡丹》插曲、《高天上流云》电视系列片《人与人》主题曲、《一个美丽的传说》电视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主题曲、《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红梅赞》歌剧《江姐》选曲、《五洲人民齐欢笑》歌剧《江姐》选曲、《万里春色满家园》歌剧《党的女儿》选曲等等。在声乐课堂上,倘若声乐教师要让学生以人类声音最独具的音乐魅力的方式———歌唱来表现歌曲,让人听觉、视觉得到无以伦比的双重美妙享受,演唱的方法、发声技巧等固然十分重要,可是,最主要的是学生能够用敏锐的心,将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思想感情的感悟通过歌声表达出来,将声音的表现力与声乐作品所呈现的意境相融合,才能真正打动听众的心。声乐教师文学素养的高低,其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深究文学概论课审美化构思
《文学概论》是中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对象之一。近些年来,北京师大、湖南师大、重庆师大、东北师大及其他许多高校都推出了本课程的教改成果,但纵观这些教改成果,基本上都是集中在理论观念的更新、理论架构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拓展上做文章;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虽也有所涉及,但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未见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的教改成果。就目前本课程的教学现状而言,观念的更新、理论架构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拓展已经达到了较理想的境界。但是作为一门专业术语繁多、概念范畴艰深、理论思维抽象的课程,如果不能在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取得突破,则往往使听课的大一学生(本课程一般规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视为畏途,甚至不知所云,使这门至为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据此现状,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对《文学概论》课程进行审美化教改的结构设想和实施方案;意在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较为全面而深入地改变现状,以期取得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
一、本课题主要教改内容
本课题教改内容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板块为“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改革”;第二板块为“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改革”;第三板块为“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改革”。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理念;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技法。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理念,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来释义文学理论课程中的专业术语、抽象概念和学术范畴;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来阐述文学创作和鉴赏规律;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来示范文学理论的运用方法。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形式主要包括:形象化的言语描摹形式、具象性的文学形象形式和艺术音像材料展示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技法主要包括:课堂言语描摹之技法、课堂情境设置之技法、多媒体音像展示之技法、电脑动画展示之技法。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理念;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技法。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理念,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学习兴趣,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感性感染手法来激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体验,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教学手法来促进学生对文学理论的认知和把握。审美情感化教学之形式主要包括:以文学景物形象来传情达意、以文学人物形象来传情达意、以文学细节情节来传情达意、以文学场景情境来传情达意。审美情感化教学之技法主要包括:触景生情法、借景传情法、托物言情法。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之理念;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之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之技法。审美意境化教学之形式主要包括:情景交融之教学形式、虚实相生之教学形式、动静相成之教学形式、意在言外之教学形式。审美意境化教学之技法主要包括:以言语描摹的方式来营造意境之技法、以情境设置的方式来营造意境之技法、以艺术形象呈现的方式来营造意境之技法、以电脑动画的方式来营造意境之技法。
二、本课题预期教学目标
本课题预期达到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其一,改变目前国内各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抽象解说理论术语的教学现状,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审美形象,将艰深晦涩玄奥的学术范畴和抽象概念转化成为可感可触的审美形象,达到明显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学习兴趣、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的教学目标。其二,改变目前国内各高校《文学概论》课程理性阐释学术范畴的教学现状,以感染性、动情性、愉悦性的审美情感化教学,达到化“苦学”为“乐学”并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和师生课堂生活的质量的教学目标。其三,改变目前国内各高校《文学概论》课程刻板点缀具体例证的教学现状,以具有意蕴暗示性、象征启发性和自主创造性意义的审美意境化教学,达到让学生自主发现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对艺术意义做出个性化有创意的理解,将所掌握的文学理论知识活用于自己独自进行的文学欣赏和批评活动中的教学目标。
三、本课题预期教学效果
广告学文学课教导的美育探析
在重新确立选文内容、整合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应大胆尝试将中国古代美学知识穿插其中,设立美学专题版块。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美学发展史,在讲解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宏观的美学发展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中国式审美的特点和内涵,从而启发他们找到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在美学表现上的共同之处,从而寻求将中国式的美引入到广告设计的切入点。比如讲完《中国文学初期特征的形成》一章,可以加入远古图腾和商周狰狞美学的专题;讲完《楚辞》,可以加入浪漫的楚文化专题;讲完魏晋文学,可以加入魏晋风度专题;等等。这样就可以同时加入每个历史时期美术、书法等具体例子,贯通艺术体验。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审美能力。作为传统学科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由于更加注重体系性和理论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往往相对传统,以知识讲解和理论传授为主,而广告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要实现美育目标,就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更卓有成效的尝试。诵读回归课堂。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由于更注重体系完整和理论深度,所以在诵读方面往往比较轻视,而就古代文学而言,它的节奏、韵律是构成文学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骈文、诗词、杂剧唱词等形式上都有明显的体现,因此,诵读是感悟文学之美的重要手段,有助于领悟作品的声韵之美,从而领悟结构之美和情感之美。因此广告学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要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必须要在课堂上留出让学生诵读作品的时间,并尝试将文学中的音韵之美与古典音乐和戏曲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切身领悟中国古典文化的相通性。课前五分钟推介活动。审美教育是个长时间的过程,如能变被动为主动,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则能够实现可持续的教学效果。像叶圣陶所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①学生在中学阶段都有一定的古文或诗词功底,也有很多学生有这方面的爱好,可引导学生主动将已有的知识重新体验和梳理,品味其中的美感。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古文或诗词作品,说明推荐理由、美在何处,久而久之,既可积累学生的阅读量,又可养成学生自觉自动地从古代文学中感知美的习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现代广告是一门综合艺术,本身就与现代技术手段紧密相连,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以文学为中心,将美术、音乐、戏曲等其他艺术形式引入进来,营造视听全面的审美氛围。另外,可以在授课的同时,将与古代文学、传统文化相关的广告素材穿插播放,供学生欣赏和讨论,从而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获取创造的灵感。
鼓励学生深入实践,学以致用,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当前各个学科的教学领域都在积极倡导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提倡探究式教学、建构式教学,这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基本趋势。中国古代文学尽管是理论性较强的传统课程,但也应该按照其所服务的专业特点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广告学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在实践性上要更强一些,即使是理论课程也应该与实践及广告创作相联系。广告学专业的其他课程不同,古代文学课并不对应技能的养成,只对应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和审美创造力的增强,因此,对于这门课来讲,学生实践环节的设置应该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审美活动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以席勒等人的美育思想作为指导,按照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审美创造的一般过程,拟设置以下实践活动:(1)审美感知———广告中的中国元素收集。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美育的第一步,指的是从整体上把握审美客体形式特征的能力,“它既涉及着外在形式与内在心理结构的契合,也包含着一定的理解和解释”。②感知能力的高低有先天的因素,也与后天培养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广告学整个课程体系的作用来看,引导学生在古典文化中吸取灵感,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广告作品是美育实践的重点。当前中国风的广告越来越受重视,而要弄清楚所谓“中国风”到底“中国”在何处,就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国元素的审美感知能力。在实际操作上,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大量地认识和接触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可能是文字诗词、意象符号、意境氛围等。为了锻炼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可组织学生收集中国风广告素材,找出其中的中国元素,并尝试将其归类并探索这一元素在广告中发挥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逐渐形成一种对相似模式的敏锐辨识能力和选择能力。(2)审美鉴赏———诗词意象分析。审美鉴赏能力是比审美感知力更高层次的能力,即“充分调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对审美对象的完形及其意味的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的能力”。②也就是在对中国元素有了基本认知的基础上能够对其内涵进行判断和归纳。从文学和广告的形象相通性上来说,诗词意象是在广告中被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构成元素,对文学作品中意象的鉴赏能力就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具体操作上,可引导学生找出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符号,比较其在不同时代、作者、环境的差异和相似性的传承。分析这一元素的含义、渊源、发展变化等,这一活动可以安排在教学内容完成三分之一之后进行,这样在之后的教学中可以反过来指导对文学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审美创造———中国风广告创意。审美创造是审美教育的最后一环,也是广告学人才培养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终极目标之一,要求学生最后能够独立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广告创作中。经历了中国元素在已有广告作品中的认知和古代文学及文化意象内涵的理解判断,下一步就是鼓励学生应用于实践操作,也就是让他们独立自主地设计中国风的广告作品。当然,古代文学课程在各院校开设的时间不等,但安排到大一和大二的居多。虽然低年级学生一些实际操作的知识并没有学习完整,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广告作品,但是起码的广告创造基础、广告文案写作基本都已掌握,所以,可以在一些其他专业课程的支持下开展中国风广告创意大赛,可以采用文字描述,也可以使用平面、影视等形式。作为审美教育的最重要一环,希望能在这个环节中看到成果,并指导下一轮的实践,实现从观赏品味到实践创作到评价对比到再创作的循环。总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广告学课程体系之中,必须转变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体系的传统样貌,发挥出其与人才培养方案完全契合的学科作用。以上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是笔者的一些初步探索,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在目前的实践中仍然在陆续积累经验和发现不足,也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尝试。
作者:姜婷婷
中职语文学科微课实践研究
一、中职语文学科教学应用微课的作用分析
微课教学的出现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规律,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微课开发和应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微课在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作用。(一)解决了中职语文教学中部分实际问题。目前,中职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为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教师讲授占大部分时间,学生听得累,效率不高;如果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文学透,但是教学进度跟不上,而且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时间一久就忘记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载体,将来会更多地应用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在课堂上教师也需要一些短小精悍的微课进行讲解或演示。与一般冗长的教学视频不同,微课是围绕某一知识点来展开的短小视频,它本身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因此,微课是适宜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另一方面,中职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微课的充分运用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现在许多中职学校都开通了校园WIFI,方便学生随时使用手机,这更为我们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采用微课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以“短小精悍”著称的微课学习资源可以像一个随叫随到的小老师,在学生预习时,可以打开微课梳理知识,重难点事先轻松了解,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也只需要打开微课,并可反复观看,利于巩固掌握。(二)丰富了中职语文教学的资源和手段。微视频课程资源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内容资源、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个体差异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支持性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易用、易得、实用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辅助资源,为学习模式的创新运用提供有力支持。尽管中职学校微课的开发和应用起步较晚,部分教师对微课知识了解偏少,微课开发和应用能力不高,但大家对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相当有兴趣。所以,中职学校要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微课开发制作能力,还要积极倡导教师开发使用微课,尤其要通过校级层面来以赛促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微课应用水平,从而不断丰富中职语文教学的资源和手段。(三)改变了中职语文教与学的方式。微课的开发和应用改变了中职语文的教学方式。于教师而言,促进了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教学角色的转换。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微课的出现促使课堂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演员向导演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前的资源整合者、课中的活动组织者、课后的效果检测者。于教学内容而言,教学内容在课前就经过微课进行传递,课中是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内化。于教学手段而言,微课更多地融入了信息化手段,构建了生动的、立体的语文课堂。于教学效果而言,优化了语文教学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提高了语文教学成效。同时,微课的开发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前提,确定独立的教学目标,预设指向的教学内容,融合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样式,依托多元的教学情境,教授学生知识学习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要点、方法。用于课前,解决课堂教学的“先学”问题,改变学习方式;用于课中,是以先期充足的资料视频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用于课后,是补充语文学习资源,方便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但是,微课不是课堂教学的替代品,它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它转变了教学方式,丰富了语文课程体系。
二、中职语文学科微课开发原则
教师开始学习微课程制作的时候,应转变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1]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笔者结合近几年的语文学科微课开发和应用实践,觉得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创意领先原则。微课设计要有好的教学策略或创意。设计和应用微课站在学生的角度就是以好的策略或创意解决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首先要精选微课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然后围绕微课设计进行材料的准备、文字的组织等等。二是学生为本原则。微课设计的最大意义是支持学生学习或促进学生的学习。[2]微课设计不是用来帮助教师如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是用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教师通过微课设计联手完成课堂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提升学习效果。三是两结合原则。微课设计要基于教材和学情,要熟悉教材和学情。对某一课时的教学,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的整体规划、重难点、教学要求,还要根据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充分研究学情,明确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学生的困难点和障碍点在哪里。由于基于教材和学情,充分挖掘课时教学中的难点,准确把握教学难点,找到教学的难点,也就明确了微课的设计思路。[3]四是规范化原则。语文老师微课制作水平难以短时间提高,满负荷的工作状态成为制约中职语文微课开发的瓶颈,与企业合作或与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开发高质量的语文微课成为必然,所以规范化的脚本设计是关键。规范的脚本设计包含微课系列名称、微课名称、知识点来源、基础知识、教学类型、适用对象、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技术支撑这几个部分,其中教学过程又细分为教学环节、内容、画面、时间。其中内容部分要流畅,完整呈现整节课的教学语言,画面要将所有用到的素材汇集在PPT内,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设计好每个环节的时间,这样规范的脚本才便于制作人员按照脚本实现预期的微课效果。
三、中职语文学科微课开发策略
中职语文微课开发要理念先行,形成系列。开发流程要细化,做到脚本设计规范。制作要精美,作品要体现语文味。在微课设计环节上更要注重开发策略,笔者认为可在导入设计、案例选择、文化意境三方面采用以下策略。(一)微课导入设计策略。相对于传统课堂,经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微课,最大的优势就是能绘声绘影地创设情境,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其中简短的30秒的导入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导入的设计大致有三种:开门见山法———直接表达学习内容和要点;起兴铺陈法———搜集大量资源用合理的信息化手段呈现,阐明学习内容的重要性;问题引导法———以某个故事引出某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入学习。当然也可以综合运用。以上三种可以大致概括为影片剪辑策略和场景再现策略。(二)微课案例选择策略。依据语言发展规律,模仿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微课设计中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案例讲解的技巧要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突出重点、难点、热点。选择的策略就是要指向教学的关键处、学生的薄弱点、考试的热点处。如:口语与交际关于讲解技巧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突出讲解对象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的说明顺序”,这是说好“讲解”的关键方法,也是考试时的考核点。因此,笔者在设计这一课时,选择了“讲解一次实训过程”作为案例进行讲解示范。在讲解中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讲实训过程的要领,再分步解说。分步解说时又按照工作顺序和空间顺序。这样的案例设计既贴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又扣住教学重难点,充分体现讲解的要领“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有序”。(三)文化意境设计策略。目前的语文课堂大多是“一解题、二字词、三段落、四总结”之类的教学方式,希望学生在考试中依葫芦画瓢、汇聚答案、提高分数,至于文本的涵咏、情境的体悟都省略了。语文微课开发就是要纠正这些弊端,充分利用音乐、图片、影片等资源将文字转化成可观可感可悟的情境化课堂,让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同时,微课与一般的教材是不同的,教材是显性知识,而且是固化的,而微课有了教师的讲解,除了有显性知识以外,还有隐性知识。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施教者的情绪、爱好、兴趣、激情、信念等情感价值观的东西,最终都通过教师的声音、动作、体态呈现出来。融合了与文本内容一致的音乐、图片、影片,再加上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解说,让语文微课形象起来、生动起来,充满语文味。
慕课视域下美国文学史课程改革
[摘要]美国文学史是大学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但是因为大多数学生们认为的实用性不强而日趋边缘化。在现代技术应用到授课过程中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美国文学史授课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为了顺应时代要求,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对美国文学史课程的改革也迫在眉睫。该论文以慕课为理论指导,提出了美国文学史课程改革方案,以期在教学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慕课视域;美国文学史;课程改革
1慕课理论与翻转课堂
慕课(MOOCs)在二十一世纪初具模型,随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2012年前后,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们纷纷建立自己的慕课平台,掀起了教育上的改革风暴。慕课的全称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指大型的开放性网络课程。近些年来由于网络的全面普及,计算机的大面积使用,网络课程成为了新的教学模式。受到国外慕课的影响,我国现在很多大学都纷纷推出搭建了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在这种潮流的强大冲击下,美国文学史传统的“教”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传统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需要课后完成作业,老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而慕课模式下的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老师先布置视频学习,在课堂上老师组织进行讨论答疑,重点知识讲解。慕课的学习,是以学习者自己习惯和喜欢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自觉、自愿、自控的学习。在慕课的大背景下,就出现了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翻转课堂是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即学生课前在家里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新知识,在课堂上做作业、交流、讨论、做项目和实验的一种教学形态。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讲,而是创建教学短视频,安排学生提前观看,在上课时组织课堂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引导、协作、组织讨论和仲裁。在这个模式中,学生课下学知识,课上巩固知识,因此,课堂被翻转了。
2美国文学史课程改革方案
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美国文学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慕课平台的大背景下,美国文学史课程的改革方案如下:
文学社活动课管理论文
校文学社自去年九月成立以来,以引领朝阳学子树立高尚的人格为己任,为朝阳人表现独具魅力的思想创造舞台,为朝阳人描绘美好蓝图开辟天地。以“读优秀作品,品多彩生活,写真情文章,养浩然之气”为办社宗旨,以《馨蕾》刊物为前沿阵地,一年多来,已有一百九十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和获奖,在二十多家刊物推出社团作品专栏。文学社组织主持每学期的作文竞赛和语文知识竞赛、演讲朗诵比赛、外出参观访问等大型活动,不定期举行文学讲座,充当校园文化的先锋与鼓者,为推动和巩固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成果,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有姚夏晶、何静、孔丽萍、曾翌、陈烨明刘奕等二十多位写作尖子脱颖而出,在全国写作大赛中获奖三十多次。
我认为取得较大成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社针对课堂写作教学疲软的现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丰富,内容多彩的课外活动课。我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入手,通过组织社员积极参与到写作实践,使他们开拓视野,锻炼思维,培养能力,尤其是作品发表后更获得了成功的方法和自信心,写作的潜力被充分地挖掘出来了。本人也多次荣获“征文比赛优秀指导老师”和“文学社优秀辅导员”称号。
课堂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无非就是出出题目、念念范文、作作点评,造成了很大的程式化和机械化,导致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渐渐丧失。每二周开设一次的活动课,就是为了重新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挖掘学生的创作潜力而开设的。对于怎样上好文学社的活动课,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课型开展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名作欣赏课:从朗读名篇名作入手,让学生直接从佳作中吸取写作经验,避免理论指导的枯燥无味。一般分年级和层次来选取材料,低年级以精短美文为主,如《母爱深深》、《背后的故事》;高年级以中外名著选段为主,如《围城》、《红楼梦》。再从模仿和创造两个等级布置课后作业,既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社员已在《益阳日报》“含英咀华”栏目发表名著赏析文章二十多篇。
2、作品争鸣课:把收集到的学生作品中有创意和想象力的文章拿出来,供社员观摩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由作者谈他的创作设想,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自然双方都会有所启示和进步。或者在高水平社员中把当代文坛上引起争鸣的文学作品拿来,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组织分析和讨论,再写出评论文章。其中韩寒和郭敬明的作品是讨论最受欢迎的,春树的《北京娃娃》是争论最激烈的。
3、写作讲座课:由高水平社员根据兴趣和特长事先选定一个写作知识点,然后针对专题查阅资料、学习理论、整理讲义,再在专题讲座上汇报个人的独到见解和学习成果。这既有助于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培养社员的独立钻研精神,改变了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先后有高中各年级分社的社长主持过讲座,很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还出现过争相签名提问的现象。
谈论文学性作品阅读复习课
初三的语文学业考试中,文学性作品阅读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做好文学性作品阅读复习工作也就显得尤其重要。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通过篇章的练习来归纳各类题型的解答要点,并把它整理成书面文字发给学生,企图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可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种怪现象,听得懂,但做题时却不知如何下手,或者是当时懂了课后又忘记了。应该说,题目做了不少,可是效果甚微。作为初三的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想帮助学生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捷径。前段时间,我正在关注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主问题”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并为此确立了课题研究方案。在撰写方案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文学性作品阅读复习是否也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并以此为线作为复习的纲要。后来,我就尝试着去做,并把“主问题”确立为“如何把握文学性作品的主题”,力求通过“主题”的研究让学生预测命题的类型。没想到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环节简单,能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现将这种方法以秦素衣的《拔掉那颗蛀牙》和春华的《握住母亲的脚》为例,简要谈谈操作过程及思考体会。
一、把握文学性作品的主题
根据学生平时的阅读经验,我先请学生谈谈自己把握文学性作品主题的一些方法。然后,我根据学生的思路把它整理为四个方面:一是关注文章标题,二是关注情节内容,三是关注人物形象,四是关注关键语句。
(一)关注文章标题我先给学生出示题目:从《拔掉那颗蛀牙》这个标题中你会想到什么信息?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拔掉蛀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拔掉蛀牙”?怎样“拔掉蛀牙”?“拔掉蛀牙”后会怎样?应该承认,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有这么多的想法。我根据学生的反映和所提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于题目我们要经常提问“什么”“为什么”“怎样”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弄明白了,学生也就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而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表现文章主题的,因此,解答了标题中的“什么”“为什么”“怎样”等问题,也就知道文章写什么了,而知道文章写什么也就知道文章写作的目的了。带着对标题的思考,我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从中找出答案。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蛀牙”指的是“恨”,“拔掉蛀牙”指的是“去除恨”,“拔掉蛀牙”的方法就是“让心中充满爱”,而一旦心中有了爱也就有了“快乐”。到此,这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显而易见了,只有去除心中的恨,才能让心中充满爱,才能带来快乐。因此,深入思考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揭开主题之谜。
(二)关注情节内容我利用概括情节的六要素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很快理清了文章内容:地位尴尬,滋生仇恨———潜心学习,疏远亲情———医生指点,唤醒亲情———回家团聚,拥有快乐。在概括过程中,学生马上抓住了关键词“恨”“爱”“快乐”,而这五个字正好道出了文章的主题:去除“恨”,拥有“爱”,就拥有了“快乐”。因此,理清了文章的情节,也就知道了文章的主题,因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主题而服务的。此外,对于情节详略的安排也要格外注意,因为详写的内容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关注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手法一般有两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等描写;侧面描写主要通过次要人物从侧面进行烘托。文章对“她”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动作描写上:放下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带着大包小包,所有人的礼物全有。下了飞机,直接打出租车回老家……通过对动词的琢磨,学生也就明白此时人物的急切回家的心情,而这种心情正好印证了此时“她”已经去除“恨”而充满爱,而这种“爱”也最终让“她”收获了“快乐”。文中对家人的描写也值得品味,特别是对父母的语言、神态描写,表面是写父母的喜极而泣,而这正是“她”内心的写照:亲情唤醒了“她”麻木的心,它促使“她”决定回家,而“她”回家收获的正是“快乐”。因此,学生由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可以得知文章的主题。
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学课论文
摘要:英语文学课因为其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高和实用性不强等种种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比较少见,通过英语文学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具体实践,论证用英语文学课进行英语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事实证明,英语文学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英语文学;英语技能;素质教育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大学英语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大学英语课程基本分为基础英语课程(包括综合英语、听力、口语、阅读等课程)以及专业英语课程,即跟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英语,如经贸英语、会计英语、管理英语等。而英语文学课不论在学生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还是在三四年级的提高阶段都没有作为独立的课程出现过。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英语教师觉得英语文学语言程度要求较高,英语专业学生上该课程尚嫌吃力,更别提英语水平差得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了。另一方面,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文学无用论盛行,用人单位瞄准所谓的“实用型”人才,文学课难免遭受学生的冷遇。难道文学课真的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毫无益处吗?本文试图从英语文学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具体实践来阐释这一问题。
一、文学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回溯英语教学和文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过去尤其是20世纪之前,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提供语言的形式,另一面则提供语言的内容。例如,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巨大帮助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就大量使用了文学作品里的引文作为例句解释单词。而我国解放前的学生英语学习材料主要来源于英语文学作品。但20世纪以来,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学界都认为文学在语言学习的作用正在减弱。许多研究者如JohnPovey,RuthSpack等就认为文学是不实际的,应该从英语学习者的课程表里剔除。但我们认为,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是语言工具,阅读文学作品并不会成为他们提高专业水平的障碍,相反文学对人生、社会及世界的微妙表现以及文学语言的精巧优美能锻炼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文学主要表现的是人类的生存境遇和情感,它能使我们有可能体验他人的生活,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第二语言的交流更顺畅”。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中载教授在2006英国文学学会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上指出的:“英美文学课程在语言、文化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英语文学课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人文素质,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文学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实践情况。
二、文学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诠释激情是汉语言文学课教师授课不可或缺的
摘要:激情是文科类教师尤其是汉语言文学课教师必备的素质,是使讲课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激情来源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教学内容的自信。激情培养的基本方法有:正视现实,调节情绪;平时或课前注意改变自己;养成站着讲课、大声讲课的习惯;掌握讲课艺术,放得开,不拘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教师激情;感染力;培养方法
一、激情是使讲课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没有激情的讲课淡而无味,无法吸引和征服学生,也就不能使学生信任你、欢迎你、敬佩你。众所周知,热情、真情、激情是演讲的生命,是朗诵能打动人心的法宝。同样,笔者认为,激情也是汉语言文学课教师讲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站稳讲台、提升教学力的重要一环。
前不久,时任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助理的彭思毛教授在给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中文教师作题为《远程教学与教学管理摭谈》的专题讲座时很有感慨地说:“有的教师教了多年,授课气氛还是那样的沉闷。若教师讲课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其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因为一切艺术都应倾注情感,讲课一定要激动,要制造高潮,这表明你对所讲的内容很信仰,很有感情,是有感而发,而非无病呻吟。
教师只有动真情,才能引导学生成才。彭教授的这番话启示我们:老师讲课最忌平淡乏味,一定要投入巨大的热情,认真对待,决不可糊弄学生,敷衍塞责,而要把课讲得生气勃勃、引人入胜,不能像一杯白开水,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道。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培养策略
内容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未来素质教育前线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质量。而儿童文学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是一门重视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且还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真正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本文从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培养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当前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一定的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培养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学课程之一。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所有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的教学思想及其教学策略的探究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胜任未来教育任务的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课程时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为之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
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意义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之一。学前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学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五大教学领域中都蕴含着许多儿童文学知识,认真学好儿童文学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日后的教育水平和质量。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将儿童文学教学以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设置,实际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是承袭中文体系教学模式而来,极大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的专业特色及其独特魅力。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要走上素质教育前线岗位的教师职位,他们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儿童文学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的课程,是儿童接受新事物的教科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树立儿童的文学意识,有利于今后儿童知识的培养以及儿童人格的健全等。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是以低龄幼儿园儿童为主,这一时期的儿童心智发展尚未完善,认知能力较差,作为他们的直接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幼儿文学的重要性,积极地学习儿童文学课,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来督促幼儿的心智发展,顺应儿童的发展天性,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上要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能够胜任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满足学前教育要求。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