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4:12: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学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学教育

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思索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性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美学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把审美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社会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可操作的实际实施阶段。事实上,审美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因而,我们利用汉语言文学作品来实施审美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具体实施审美教育呢?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问题,其课时显然不够,授课形式也不够先进,从而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实践课时间不充足而使得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不足;当前很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却能顺利毕业,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纰漏,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还有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该专业,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从内心里喜爱这门课程,导致了他们缺乏强烈的课程认同感,影响了学习兴趣,也使得他们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使命的光荣感,从而他们的专业文化素质并不高。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学作品,而我们知道,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说是他们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和实践:

查看全文

教育背景下文学素养教育

一、文学素养的作用及其价值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成为现代以来教育领域的重要目标,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文学素养又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性质,同时又对学生品性、思想观念、乃至价值观体系起到巨大的作用,因而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具有十足的重要地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人类社会过渡到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文学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无法体现;也有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认为语文课的开设很累赘,不仅加大了自身学习的负担,而且由于生活中本身长期和语言打交道,语文课的设置就显得更没有意义。这代表了一种观点,即一种本末倒置的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的教育观点。然而实际上,这种观点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同时也是典型的只要结果、不求过程的功利主义思想。首先,在教育过程中,一个个体取得间接经验所采用的认识的方式必然是通过语言,即使是通过直接经验实践获得,也需要通过语言的方式向他人表述、或者予以记载。其次,语言在教育中起到元认知的作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加强,必然会对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帮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文学素养作为语言文字的高级层次,作用更毋庸赘言,对其他学科的基础作用和深化作用也具有相当的意义。在商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由于社会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人类面临的认识对象日益多元化、结构层次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这时语言的贫乏会对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发展起到瓶颈的限制,各个专业领域需要自己的高级语言,而现实确是用语的缺乏,因此也不得不大量借鉴外国语言,这也恰恰说明了我国社会基础文学培养、学生基础文学素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反而更应当重视基础领域的文学、文学素养的培育,以此酝酿出高级的专业语言。

二、当前教育环境下文学素养培养的相对缺失及成因分析

尽管文学素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对此的重视程度略显单薄。而且由于七八十年代的动荡,文学一度被作为“破四旧”而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革命文学”,不得不说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反常的一幕。而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反思和教训,我们应当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当代教育模式下,除了历史的偏见以外,笔者认为对学生文学素养培育的相对缺失主要原因还表现为以下基本方面:

1.升学制度的指挥棒效应。教育是分配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阶层重洗的重要手段,而由于中、高、硕考的升学制度的客观限制和客观要求,学生和家长自然把目光聚集在这些功利而又可以量化的层面上。以高考为例,大部分地区高考都以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的模式为主,由此一来学生面临着数十科的学习任务,而语文相比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地理———成绩更难以表达学生的素质,正所谓投入高、收效少,对于文学素养在分数上更是仅仅表现在诗词默写和作文这两个方面,而教育工作者都清楚的是,作文的批改任务决定了阅卷者根本无法仔细阅读考生文章,更遑论品位,相比反而更青睐所谓的“作文模板”因而文学素养在应试制度下变成了标准的“鸡肋”,文学也成了规范式教育的牺牲品。

2.文学素养难以迅速见效。正如前文所谈到的功利主义思想和现实中国教育制度现状的存在,文学素养因为其见效慢、投入周期长而常常被束之高阁,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都倾向于投入收效快的学科(如数学、化学),而把语文、音乐、学生身体素质、道德素质这些“包袱”丢给后面的接任者———更高一阶段的教育工作者。

查看全文

文学教育思考及策略

文学教育,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之间,经由文学文本的阅读、讲解与接受,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愉悦,培养语文能力,进而传授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的一种教育行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直是人类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总是在字里行间呼唤着人的思想情感,直指人性本身,以其丰富的诗意、情意对人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冶,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深化和拓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用较丰富的文学情感来调节生活的快节奏,用较高的文学修养来抵御不健康文化的侵袭,用犀利的文学艺术眼光来观察世界。这就使得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语文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成了教学的弱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感和鉴赏能力为基础,激发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崇高情操的文学教育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因此对文学教育的真正意义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文学教育承担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二)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阵地,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三)文学教育顺应了个体守护精神家园的需求,在人的精神启蒙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接受文学教育,进行审美阅读,使疲惫的心灵和压抑的精神获得全面的释放。对个人的发展注入了原动力,也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文学教育的地位不可动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服从于生存需要的教育,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它以知识和技能教育为主,以文章为主要教学内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文学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实施。文学教育要把“文学即人学”的理念放在核心地位,以生动的形象教育人,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力争在实践中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感和鉴赏能力为基础,激发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从而体现文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实施文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特点

文学教育应当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建构一套完整的文学教育体系。文学教育从小学起就可以开始打好基本字词认读的基础,培养对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初中阶段文学教育的重点可以先放在量的积累上,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阅读的积累,再由教师从文学意象和文学语言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感受能力和对美积极的发现及追求的态度。高中就是侧重审美意识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可以多采用一些内涵更多元化、更富思想性的文学文本,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思辨能力。大学则主要利用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对已有的文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激发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对文学进行深层次思考的能力。

二、精心选好富有文学特质的教学内容

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为载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要以“文采”为主要标准,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和鉴赏能力,把“美”放在首位。课内的教材不妨大胆突破题材的限制,选择一些名家的典范作品,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体悟,又要兼顾国外的文本赏析;既要突出时代特点,又要注重跨学科意识的培养。同时重视课外阅读的辅助作用,可以广泛选取没有定评、不一定是名家、不一定是名著的作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拓宽学生的文学视域,掌握一定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考量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为课堂的文学教育奠定必要的文学知识。

三、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也是文学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查看全文

幼儿文学教育论文

一、合理选择教材,提升幼儿文学的质量

我国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水平提升后逐步获得了幼儿用品市场的份额,但是在幼儿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幼儿书籍只注重发行速度以及销售量,而忽视了幼儿文学本身的质量,因此在庞大的幼儿文学市场上,书籍质量参差不齐,内容的适宜性也有待考究。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策略研究时,教材的选择应当作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中的重要工作,以教材的优质性推动幼儿文学欣赏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经典幼儿文学《三只小猪的故事》,以平实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为载体,让幼儿学生在书本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个人努力、勤劳的重要性。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这本教材,通过趣味故事朗读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幼儿对于作品欣赏的兴趣。朴实的语言可以让幼儿直接感受故事内容所表述的部分哲理,再加上成人或者教师的帮助,幼儿对于文学中所展示的哲理可以有深刻的理解,幼儿文学赏析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主题情景创立,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

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足的提升,因此在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很容易对文学书籍失去兴趣或者是因为注意力的不集中而不能有效的进行学习。如果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设立合理的情景主题,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那么在主题情景的熏陶下,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学习兴趣更浓,对哲理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课堂情景的设立是幼儿文学欣赏的最佳方式,在文学欣赏教学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在班级设立各个特定的情景,并邀请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例如聪明的一休、三只小猪、聪明的小白兔等等,使得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感受文学中的乐趣、体味文学中所折射的道理,而教师需要做好指引的工作,帮助学生自行进行知识的探索,以活跃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选拔专业的师资队伍,开展好幼儿文学教育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幼教的培养与选拔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时对于幼教的资格认定以及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幼儿园在选拔师资的过程中,除了对于学历、普通话、艺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还需要强化教师耐心、文学素养、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只有借助综合水平高的教师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来提升幼儿文学素养。在幼教资格证书考试的笔试和面试环节适当增加幼儿文学阅读、讲解能力的考核内容,对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有着显著的必要性。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现阶段的实际要求来进行考核内容的设置,只有通过这种严格的方式,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的开展才具备实际的可行性。总之,幼儿文学是幼儿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文学欣赏教学的开展可以帮助幼儿发掘文学中的趣味性,提升其对于文学认知的水平,增强其对于哲理探究的能力。在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提升幼儿文学的教育地位;同时以合理的教材以及适宜的主题情景,不断提升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有效性;最后,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为开展好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

查看全文

语文文学教育研究

一、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现状

1.语文学科教育的现状

第一,通过竞赛折射出语文学科地位弱化。在全国各大学科知识竞赛项目中,我们不难发现,常见的知识竞赛比如奥数,英语,物理,化学等方面,相对而言,语文竞赛则显得黯然失色,我们只能看见鲜少的作文竞赛,征文活动等,竞赛触发的外在驱动力在语文学科上就显得尤为不足。第二,从课外辅导班的设置情况可以明显看出语文学科未受到对等的重视。在当前的教育状况中,我们发现奥数辅导,英语培训,理化培训的辅导机构屡见不鲜,唯独语文培训略显冷清。语文学科的学科重视程度持续低迷主要是由于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人们潜意识将其期望值定位过高,多数学生都认为,语文是感性的学科,就是需要自身的语感和天赋,没有必要进行系统专业的训练,一般的学生即使没有专业的培训也能达到相应的考试标准。由于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语文学科的学习时间分配削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2.网络计算机的发展引入多元文化冲击传统语文文化

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电子计算机网络媒体应运而生,网络媒介传递的文化形式鱼龙混杂,网络文化中的一些不良文化形式极大的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地位,课堂教学的魅力明显逊色于琳琅满目的网络文化,网络游戏和视频的刺激和诱惑比课堂内容灵活有趣的形式和画面对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成了足够大的反冲。语文文化内涵深远,需要沉心静气才能领悟得到,而网络快餐文化容易接受,从难易程度相比而言,也容易打消学生对传统文学教育的学习热情。

二、加强文学教育的若干措施

查看全文

幼儿文学课程教育考虑

幼儿文学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文学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以下是笔者对这门课程的几点教学思考。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从教学形式上看,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近些年,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查看全文

信息时代古代文学教育

2007年9月中教育与职业中国古代文学从远古的神话传说时代一路走来,已走过几千年的历程,为我们中华民族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悠久的历史、绵延不绝的传统是任何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所无法比拟的。

从孔子兴办私学,为门徒讲授《诗经》等古代文学作品开始,中国古代的优秀典籍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发展成一个专门的学科。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辈们积累并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体现了这一学科最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学思并重”“传习结合”的教育理论,提出“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的精辟见解,还指出教学中应遵循“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的教育原则。中国古代文学在以后的岁月中,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始终遵循着这一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于这些行之有效且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要很好地继承。但我们又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急遽发展,时代环境、社会环境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各种新信息、新思潮、新理念的冲击,而且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代文学,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历程后,如何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去熏陶、感染读者,使读者从中受到知识的启迪、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爱国激情、艺术才情、美善感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学者化:古代文学教师应是“学者型”教师所谓“学者型”教师,是指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就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教育专家。一个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他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学者。教师学者化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该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重要而深刻的体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无论是文学家们纯心灵、真性情的抒发,还是担负着“载道”重任的言志之作,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一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生动、真实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作为“学者型”教师,应该全面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并对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征、走向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深刻理解影响文学走向的文化动因和文学得以生成的文化土壤。例如,如果教师不深刻领会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大分化、大瓦解所导致的“士”阶层的蓬勃兴起,就很难使学生理解何以在那一时代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学现象;如果教师授课时不联系魏晋士风的变化、魏晋玄学的发展和佛教的传入,就很难使学生理解“竹林七贤”的怪诞、正始文学隐晦曲折的特征和玄言诗的风行;如果教师不结合宋代“理学”进行讲授,学生就难以理解中国文学的风度气韵何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会由唐代的雄浑、壮阔而转向了宋代的内省、自敛。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文学深刻的文化内涵,把握文学与科学、宗教、哲学、艺术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在研读文学史、涵咏文学作品的同时,去探寻古人与今人心灵相通的东西,从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古代文学不式堆,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比如在讲到《史记·货殖列传》的时候,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司马迁的经济观点,之后又结合现实,将20世纪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政策做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经济政策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把他们对司马迁的经济观和对现有经济政策的认识与感受谈出来。这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必须以自己学者的风范去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古代文学不只是读几首诗、背几篇文章那么简单,古代文学中别有洞天。

“学者型”教师还应该具有前瞻的眼光,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但他不应该只沉浸在旧纸堆中去考据、索引,而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研究和了解古代文学中那些与现实人生联系密切或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能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人格的人文色彩浓郁的文化精髓上。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科研心得和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把当今科研领域的新观点、新理念、新动态及时介绍给学生。这样使教学始终与现实接轨、与时代同步。

查看全文

文学教育分析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固然有语言文学的含义,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也占到了约四分之一,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南师附中高中正在使用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但就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文学教育一直处于低幼水准,高中学生对文学的隔膜与浅近功利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性缺乏症常常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实在不能让人乐观。

如果从整个当代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匮乏这个大背景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语文教育正在做的与其本身应该负载的功能不相对称的原因,同时也就不难理解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的缺乏的必然性。一句话,学习是为了高考,高考不考文学,学它何用?每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不是必有“不得写成诗歌”这一条吗?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从能力上来说,一个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叙事诗与能够写出一篇记叙文孰优孰劣真的那么明显?再说,一个习惯于用哲理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人却不得不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写一篇议论文(当然不必枯燥无味,但这样更为保险,江苏语文阅卷点主任何永康教授每到一地讲座,不是必谈“保险文”吗),这不是赶鸭子上架是什么?

然而,我们纵使撇开文学教育的修身育人功能不谈,仅从高考这一浅近的角度来看,文学教育也到了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时刻了。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高考模式已经顺时应势作了一定的调整,语文试卷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今年已有教育行内行外的多家报刊消息说200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比重将占一半,且要增加对考生作文文学性的要求,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进行文学教育?如何进行应试文学教育?考,当然就得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而因为文学教育本身的个性化、非标准化特征,必然给应试背景下的文学教育带来极大的难题。要考,又没有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悖论。

二、文学教育的特点

查看全文

素质教育视角下英美文学教学

1英美文学课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英美文学以其潜移默化式的陶冶和润物细无声般的滋养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英美文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文化鉴赏能力,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然而,由于文学教育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实用主义思想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下,认为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浪费时间又没有太大用处,对这门课的学习消极被动。

以致语言技能虽然提高了一些,但语言内容空洞、缺乏思想、更少个人见解,整体素质却下降了。此外,作为英语专业支柱课程的英美文学,在与语言学和专门用途英语等课程平分秋色的同时,课时不断减少,其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开始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理论和观念,把英美文学课建设成为一门着眼于启迪思想、开发思维潜能的素质教育课程。

2英美文学教学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要给予英美文学正确的认识和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更应该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对教学和学生加大情感投入,利用课内外的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改变对这门课程的错误观念,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英美文学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1充分认识学习英美文学的重要性学习英美文学尤其是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菁华主要存在于文学语篇之中。所以,英美文学作品可以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生动逼真的语料库,以其涵义微妙的词汇、别具匠心的句式、发人深省的篇章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学习英美文学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途径。英美文学的作家和作品无疑会反映英美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感受到了解多元文化的乐趣,培养自己对文化的宽容精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日趋频繁的国际合作和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习英美文学是培养思辨能力,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正如王守仁教授所言,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这种思辨能力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的探求和应用,还有益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涉世不深的学生难免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挫折、甚至不幸。通过阅读经典,和伟人对话,可以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哲学多一份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会轻言放弃。

查看全文

论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

摘要:在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当前,高校开展外国文学教学时,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实践的进行。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高校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实质上,审美始终贯穿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的始终,文学作品的欣赏、语言运用的分析等均是在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和艺术的描述,尽管并不具备直接的审美特点,但是文学作品具备自身所特有的审美特点。外国文学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知识,还应该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这可在审美教育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功能中体现出来。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外国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西方社会当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极影响侵蚀学生[1]。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对长期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逻辑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觉”范畴,而审美活动同样以“直觉”为中心,利用主观的感受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最终形成审美观点,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提升。由此看来,高校在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