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4:08: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学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欧美文学教学
在知识膨胀、网络速递的今天,各大高校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的人员遇到的问题越来越繁复、棘手。譬如,学生不愿意花费大量精力阅读文本,怎么办?教师简单地以多媒体教学模式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可取吗?外国文学作品质高量多,而许多学校的课时不断缩水,教师们按照时代与国别为序的方式详细地讲解,可行吗?传统讲授外国文学基本上把重点放在20世纪之前的欧美文学方面,那么20世纪以来的文学,到底怎么取舍?在不断模糊高校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界限时,外国文学教学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说到底,就是我们该怎么迎接课程变革、时代挑战的问题。我们认为,面对教学、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每位教师都应按照自己学科的特性,结合个人的所长,积极行动起来,不断优化教学资源,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本文主要就外国文学的讲授内容、阅读文本的选择、讲授方式诸方面进行论述。
一、强化“两头”授课内容,加强彼此内在联系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各大高校都在根据新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授课时间。随着新的课程的不断加入,教育部门要求各教学具体实施单位挤压原有的授课时间,为新课程保驾护航。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原先每节课50分钟,现在减少为4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授课内容上做出相应的取舍。在授课内容方面,教师“教什么”,这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重视“两头”,一头是古希腊罗马文学,另一头是20世纪西方文学。体系完整,具有神人同形同性、人情美、人性美的古希腊神话不仅是古希腊艺术的宝库和土壤、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源泉,而且也以神话原型的力量影响着后世欧美文学。古希腊神话原型属于世俗神话原型,包括女性神话原型、男性神话原型、英雄原型、漂流原型、寻找原型、父子冲突原型、母子冲突原型、两性冲突原型等,形成了西方文学的母题。
施教者惟有让初涉西方文学的学生领略到她的博大精深与绚丽多姿,才有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才有可能静下心来去阅读、玩味、鉴赏、评论她,并把西方文化中合理、优秀的部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养分。因此,一般学者对重点解读古希腊罗马文学部分大致没有异议。但对于20世纪的西方文学,传统的中国学界,还存在一些成见。他们认为,从文本生成的角度来看,还没经过长时间的检验,不适宜简单地下结论。例如,意识形态浓、哲理成分重的某些作品,还有一些遵从官方意志的遵命文学,的确下结论略嫌仓促。这部分作品多半是20世纪冷战以后东西方阵营对垒的结果,既有某些人对某一利益集团的愚忠,又有某些人的阶级或种属的偏见,原因种种,不一而足,历史上学术界把这部分作品调子定得太高,这显然需要重新审视。对于20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学术界的看法相对一致,我们所熟知的英、美、法、德和苏联的现实主义文学,精彩纷呈,大家如云,这是人类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分歧最大的主要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作品,诸如意识流小说、表现主义小说与戏剧、超现实主义诗歌、荒诞派戏剧、新小说以及正在产生的新的文学作品等等。对于这些在技巧上刻意求新求变的先锋实验性作品,有些老教师还有所保守,不知该如何进行讲授,毕竟,20世纪的文本与文论都过于庞杂了。他们的担心也有道理,因为轻易讲授在学术界尚无定论的东西给学生,似乎显得不够尊重学术,也对学生不大负责。文学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小觑的“晴雨表”。通过文学,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文学以独特的方式记录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浮尘起落与心路历程。因此,作为21世纪的研究者,我们更应当以一种自觉的意识来关注社会与每一个个体。更何况,随着许多中国家庭单位人口的减少,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每一个个体的时间与空间被社会多层级的分割与压缩,真正属于我们的自由时空少之又少。事实上,工业化程度越高,社会个体的自由度就越小,这时候人们就只有退守到心灵深处,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理想的灯塔、洗涤自己的伤口,进行自我疗救。
而这一切,我们可以在西方现代作品中找到,把那里作为我们心灵的栖居地。除了“两头”之外,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文学与19世纪文学都不应偏废。为了让学生具有一个文学史的全局观念,讲授者不仅要在时空布局上对文学思潮、作家作品进行整合,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文学是人学”的观念,以人本、人文、人道、人性为发展主线,挖掘“人的魅力”。我们在梳理文学的整体发展脉络的同时,要强调文学的审美功效(包括教化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时代、每个个体精神向上的努力就是人类走向至真至善至美过程。当然,对于拥有优质资源的学校,又可以别开生面,或以文明史的不同进程将全球纳入自己的视野,进行各国之间的文化对话,或以专题形式(譬如英雄主义、妇女命运、流浪汉小说、战争题材作品、爱情作品等)授课,而不是按照国别史的序列进行授课。这样学生学习后就会有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更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外国文学,更有充盈感、坚实感和系统性。
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思索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性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美学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把审美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社会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可操作的实际实施阶段。事实上,审美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因而,我们利用汉语言文学作品来实施审美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具体实施审美教育呢?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问题,其课时显然不够,授课形式也不够先进,从而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实践课时间不充足而使得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不足;当前很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却能顺利毕业,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纰漏,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还有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该专业,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从内心里喜爱这门课程,导致了他们缺乏强烈的课程认同感,影响了学习兴趣,也使得他们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使命的光荣感,从而他们的专业文化素质并不高。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学作品,而我们知道,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说是他们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和实践:
语言与文学教学教案
教学过程
1.测览课文,完成练习一
通过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即布置学生阅读“分论”部分。在示范填写练习一“词汇”部分空格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继续完成练习一的其余空格,以达到梳理课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的目的。(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2.研读课文,分析论证艺术
有选择地朗读“分论”部分,并作以下分析(仅列要点):
“词汇与文学”一节,从《诗经》的比兴说到杜甫的《秋兴》,再到朱熹的《观书有感》。接着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词汇与文学的关系。这一部分最后所举明世宗《送毛伯温》诗一例,属于反面论证。
古代文学课教学研讨
中国古代文学课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科目,这门课一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它的责任和义务之一就是从民族文化典籍中挖掘优秀的文化思想,引导当代青年到经典作品中去了解中华文化,到经典作品中去了解贤者们的聪慧,到经典作品中去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研究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现状与发展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现状分析
1.时代变迁与认识偏颇导致古代文学教学方向迷失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膨胀,整个社会更趋于物质化、技术化、工具化。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大学校园,古代文学远不如经济、法律、新闻、公关、市场营销等课程来得实在。学生普遍认为多背几首唐诗宋词不如多考过几个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更能获取就业机会,所以,在古文学课上看外语书、背外语单词的大有人在,在下面看小说、杂志的也不乏其人。多数学生认为古代文学可学可不学,更不愿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多数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教学内容就是语言。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古代文学这门课离现实太过遥远,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这恰恰是忽视了文学与语言的必然联系,忽视了文学是语言载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其实语言和文学是彼此关照的。尤其是古典文学,它不仅包含着文学意味,又不失中国古文明文化和经典语词。
2·教学时数的缩减导致古代文学教学流于条框的阐释经过几轮的教改,一般院校的古代文学课均降到200课时左右,甚至更少。于是,为了保证古代文学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停留在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简单勾勒。教师讲授的主要是《古代文学史》,而与之配套的《历代文学作品选》则很少有时间顾及,即使对部分作品进行分析,也只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很少有时间对具体作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和阐释。另外,课堂上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也总是把结论性的东西以最简洁的方式交代给学生,至于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对作品进行更多的剖析和理解只会使已经很紧张的课时变得更加紧张。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后很少关照古代文学,考试的时候,也只是提前几天苦背,在考场再一股脑地全部交给老师。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很少有机会得到训练和提升。
3·少数民族文学的缺失导致古代文学教学的单一性使用最多的文学史教材有四部:第一部是游国恩等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1964),这部文学史目前是受批评最厉害的一部教材。第二部是章培恒、骆玉明编撰的《中国文学史》(1996),但教材内容偏重“心理”或“人性”。第三部是郭预衡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998),但疏误不少。第四部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999),这是一部现在使用较多的一部教材,包容性较强,吸收了大量较新的研究成果,但也因此出现了明显的拼合、观点重复和论证混乱等现象。该文学史试图把具体细节和对整体的理解与把握联系在一起,而整体的复杂性总是使简单的概括显出不足。另外,《中国文学史》从其涵盖的范围来看,应该是指整个中国(包括少数民族)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文学流派、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综合。而已使用过的四部教材无一例外的都只有汉族文学,对少数民族的文学很少提及。其实,少数民族并非没有艺术水平比较高的文学作品,比如《格萨尔王传》等等。中国文学多样性的特点除文体的多样性外,更主要的应该体现在民族的多样性上。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对文学史上所强调的主流文学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以其特殊的民族风格和气质展示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标准,丰富了华夏文学宝库。在教学中如果加入少数民族文学教学,只能使课时更加紧张;如果不加入,少数民族文学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作技巧以及所蕴含的民族个性就会悄然流逝。
二、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程的教改设想
古代文学教学革新构思
在高校中文系中,古代文学是基础性的主干课程,它具有传承性。古代文学是我国民族文学的灿烂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因此,对于高校中文系的学生而言,掌握文学史知识并且学会如何鉴赏文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功利主义思潮等影响,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但是,古代文学在现代的高校教育中正在“边缘化”,所以,作为高校为了加强学科的建设以及人文学科的影响力,应该加大对教学改革力度,从根本上扭转现阶段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分析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实用性和多样性,而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古代文学面临着压缩学时的困境,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对这门课大多是从重点词、句的解读的教授,其并没有注重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性教学;从教学手段来说,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记相结合的模式。再加上大学扩招,学生的基础下降,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合格。简单枯燥的教学方法也使很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反而追求一些对自己具有实用价值的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
2.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随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许多大学生都没有看完四大名著,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不是为了获得文学修养,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古代文学没有前途,因而对其的学习热情也不高。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科体系建设,因此对高校古代文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构想与实践
1.改革教学方法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方法上应该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将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交叉融合,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这也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具有文学基本功。比如要求学生诵读名篇,感受古文的音韵美,体会作家的风格特征。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古代文学课程而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还是存在着信息获取量小的特点,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使古代文学的学习成为死记硬背,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介入,这样能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各个方面使学生进行信息接收,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文学赏析教学状况
初中语文在小学语文字词句教学和文学启蒙的基础上,在各方面加强了教学深度,如现代诗歌、古代寓言和散文、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些文体本身具有的特点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突出,同时这些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爱、哲理、语言之美等深层次内容,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初中语文在对文学形式和技巧进行探究的同时,更是注重对“人”的关注。在文学界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文学即人学。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说到底都是对人的研究,研究人的思维、哲理、情感、人生观念、道德要求等,因此作为高一层的语文教育,初中教学更注重对“人”本身的关注,对人的思想情感的关注,这些都需要通过鉴赏文学作品来实现。
一、鉴赏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情感
语文即是“语言文学”,语言重视对中文语法结构、词汇等的教学研究,而文学重视对情感的表达。文学是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不论哪个文学作品,都有其主要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情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青春期的身心变化使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时内心的情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需要教育的引导。文学作品可以引导他们情感的产生和成熟,因为正确的情感总是对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情感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各个学科都要求加强对学生本身的关注,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语文教育有其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优势,因为语文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情感强烈,但是缺少理性的制约,缺少思维的引导,因此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运用鉴赏教学的方法,不仅是对他们的情感进行培养,也是对他们的情感加入理性和思维的教育,引导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正确的情感。比如在学习鲁迅的《社戏》这篇文章时,要把握作者的语言特点,更要从鉴赏的角度去体味童年的美好、单纯友谊的美好,以及对家乡的爱。
(二)培养学生理性
理性的提出在西方不在中国,但是中国文化有很多方面体现着理性之光,如先秦及汉代以后的哲理散文和小品。在学习这些课文时,理解字面意思、读懂课文内容是必要的,但这不是主要的,因为理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习这些课文的目的是认识古人的思考、学习他们通过人生实践得出的感悟。这些哲理与感悟透着理性的光芒。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理性思想,这对于学生青春期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如“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与《第一次真好》,其文之意义不在文章本身,而在于理性的思考。理性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素养,如果一个人只有感性认识,而缺少理性思考,那么这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过于依赖感觉,容易意气用事,不能很好地权衡利弊再下决定,因此做出来的事情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同时很容易让生活陷入困境。情感是情感,感情是感情,缺少理性的情感不能称之为情感,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所以理性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文学教学研究
近一个时期以来,对《现代文学》的名称界定与教学安排仍颇存争议———有主张与当代文学合二为一的,有主张二十世纪大文学概念的,有主张把晚清文学也应囊括进来的,不一而足,但是目前就大多数高校中文系的课程设置来看,还是把《现代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讲授。然而自从实行了课程改革,公共课的比重增加,专业课的课时量进一步压缩,《现代文学》课也未能幸免,一般是一个学期结课,只有50个课时左右。在这种相对不利的局面下,怎样讲授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很多高校,该门课程都被命名为“现代文学史”,所以一般是以思潮、流派等文学史为主,辅以作家作品的研究,实则忽视了本科课程应以作家作品讲解为主,辅以文学史的串联之根本。本文拟从教材选择、整合,师生互动关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做一反思,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的放矢对教材进行选择与整合,体现多样性和多元性
教材对一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的选择对教学工作的进行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现代文学》课的教材很多,较经典的有《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等,有的注重文学史的梳理,有的注重作家作品的研读,即便是梳理文学史脉络,也不尽相同,有的注重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解读,有的注重所谓纯文学的视角来观照。高校教学与中学阶段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授课的自由度更大,尽管也有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期末考试的限制,但是任课教师可以自行选择部分教学内容,或者部分内容的重难点可以稍作调整。在这种前提下,笔者认为,《现代文学》课的教材应该尽量做到多样化,体现出多元性。多样化是指不能抱定一本教材,学生手里的教材是哪一本,教师就讲哪一本,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不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尽量综合不同出版社,不同地区出版的教材。我们一向有“京派”和“海派”的说法,其实教材的编撰方面往往也能体现出两派的不同。笔者的做法是综合两派的观点,各取所长。比如“海派”的教材往往更注重个人性的分析,观点比较新颖,视角的独创性较强,“京派”一般更注重所谓的客观和严谨,注重历史性解析。而对本科生的教学,整体上采用历史解读与梳理,理清脉络,然后再做个体作家作品的分析与理解,这应该是最合适的方法。教材如能做到多样性,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能做到多元化。以《现代文学》中的重点内容“鲁迅”的教学为例来说明这一点。对于鲁迅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观点也几经转变,经历了一个“去神话化”的过程。每本教材对鲁迅的解读不尽相同,但是大致都遵循着同一个政治立场,就是对鲁迅的评价,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一点是相同的,更多看到鲁迅作品的战斗性和积极向上的一面,看到鲁迅作品对蒙昧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矛盾性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其他的研究成果,比如,美籍华人夏济安、夏志清兄弟,尤其是前者对鲁迅的研究,把鲁迅内心深处“黑暗”的一面解读的很有深度,也更切合实际。也就是说,如能使教材多元化,做到观点多样性,更有利于全面客观的观照一段历史,一位作家和一部作品,做到更真实,更有说服力,这样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参与度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灌输,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今天,似乎中学的教改成果比较显著,但在高校,教师“主讲”的局面仍无大的改观。高校教学相对不大重视师生互动,很少采用提问的方法,教师一人讲解,完成教学任务即为成功,文科类往往如此,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更没有下课解答疑难问题的环节,一个学期下来,教师对任课班级的学生几乎没有印象,师生间的距离过大,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针对此种情况,“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为我们指明了课堂教学应该采取的正确路径。尽管这是现代教育学的基本原则,但在教学过程中却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遵循,都能做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必须得到充分体现,整个课堂的内容布置、节奏把握等都由教师来掌控、调节,但是具体的操作与实施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代学生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总体来说,要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串讲解疑为辅,最后分几部分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最适宜的结论。这样做的好处是:赋予学生主体性,使其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现代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著名的诗歌佳作,大多数学生应该都读过此作。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开篇可请学生来朗诵该诗,之后引出作者,请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并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等,然后请学生谈谈朗读或听他人朗读该诗时的内心感受,结合当时作者的心境谈一谈诗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可引导并谈自身的感受,与学生的观点相结合。最后再齐读诗歌,总结出诗歌的艺术美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得出的结论不但包括了所有教材上所指出的观点,还得出了很多教师不曾想到的,更新颖的结论。这样既避免了一言堂的枯燥乏味,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总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低姿态,不能采用强制灌输的消极授课方法,而应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学习,共同完成课堂教学。
三、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强化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
文学多媒体教学思索
信息技术在21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并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同样,它也渗透到了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近年来,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在各个学校,尤其是高校中广受欢迎。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以适应课堂教学发展的需求。而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距离现实最为遥远的古老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也使得古代文学的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对传统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我国各大高校中,《中国古代文学》都是作为核心课程而存在的。经过前辈的长期努力与探索,本门课程的教学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笔者作为一名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师,自从教以来受益匪浅。然而,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也深深感到,这门课程中的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束缚了知识的有效传播,只有加以改革,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民族文化,诗文词曲赋等各种文体,通过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传达出来。不可质疑,这种教学模式有它的好处,便于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接受状况,并根据需要调整授课速度与授课语言,有张有弛,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然而,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这是对教师语言表达的一大挑战。如果整个学期都以教师口授为主,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感与厌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授课在内容深刻、条理清晰的同时,还要具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做到以语言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无疑,这是对教师授课语言的极大挑战。第二,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古代文学是学生所接触的各门学科中时空跨度最长的一门课程,由于古代的人物、事件、语言等与现代的隔阂,口头表达的方式难以给学生以良好的刺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学了魏晋就忘了先秦,学了明清就忘了唐宋。第三,不利于对古代一些特殊文体的深入掌握。中国古代有一些特殊体裁,无法以口授方式传达其精髓。如词、曲,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很多古代文学教师并不具备音乐素养,口授起来十分困难,学生听起来也抽象难懂。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树立,师生间角色的转换成为必然趋势。开始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单向接受教师的知识“灌注”,而是要求会自主学习。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媒体资源中丰富的研究成果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真正走进古典文化的殿堂。根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和成就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素养,达到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目标。要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对“灌注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势在必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越发显得重要。再加上近年来由于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的大幅度修改,古代文学的课时量不断压缩,内容的不断丰富与课时量不断缩减形成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更使得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深刻地传达古代文化的精华。要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需要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加以示范与引导。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28—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古代文学教学,对传统教学方式起到了补充与优化作用。它具有诸多的优势———直观、生动、丰富多彩,既可增大课堂容量,也可为古代文学课堂增添乐趣,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体而言:第一,利用多媒体系统将教学内容直接投影在大屏幕上,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这种方法传递信息比较直观,可以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观察问题、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古代文学的教学而言,尤其显得重要。中国古代文献中很多文字比较艰深拗口,而这又是讲授、学习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课堂板书费时费力,不可能将所涉及的文本资料全盘抄录下来,学生接受的效果不太理想。而若以课件将文本资料加以呈现,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讲《诗经》的编集过程,必然要涉及到班固《汉书》中行人采诗的资料和司马迁《史记》中孔子删诗的资料。其中的语言与现在是有一定距离的,而若学生边看边听,则既可以了解《诗经》编集的历史,又可以锻炼古文阅读鉴赏的能力,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掌握古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另外,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技术直接展现学科前沿成果,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课后阅读巩固。第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片、声音、视频动画辅助教学,更有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以图片而言,各封建王朝的疆域图,历代的书法、绘画等都有助于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如我们介绍秦王朝的版图,配以《秦时期全图》,则学生一目了然。原来秦的北方是匈奴以及东胡、月氏。西域诸国尚未与秦接触。再看汉代疆域图,学生即可对从秦到汉我国疆域的扩展情况有所了解。再如介绍《左传》中的《晋楚城濮之战》一文,其中晋楚双方的作战态势、作战过程的讲解极为复杂、抽象,但运用电脑课件将其绘制成图表,则学生一目了然。以声音言,诗词朗诵、古曲演奏等皆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以视频动画言,电视电影片段展现更容易让学生深入其境。如介绍戏曲《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学生很难通过教师的口头介绍体味其婉曲的音乐、优美的语言、细腻的心理刻画,走进西厢的殿堂,而若播放《长亭送别》的精彩戏曲片段,在视听的享受中,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增强了教学效果。总之,在古代文学授课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多媒体教学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的确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了教师的得力助手。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注意事项
古代文学教学革新构思
在高校中文系中,古代文学是基础性的主干课程,它具有传承性。古代文学是我国民族文学的灿烂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因此,对于高校中文系的学生而言,掌握文学史知识并且学会如何鉴赏文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功利主义思潮等影响,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但是,古代文学在现代的高校教育中正在“边缘化”,所以,作为高校为了加强学科的建设以及人文学科的影响力,应该加大对教学改革力度,从根本上扭转现阶段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分析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实用性和多样性,而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古代文学面临着压缩学时的困境,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对这门课大多是从重点词、句的解读的教授,其并没有注重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性教学;从教学手段来说,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记相结合的模式。再加上大学扩招,学生的基础下降,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合格。简单枯燥的教学方法也使很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反而追求一些对自己具有实用价值的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
2.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随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许多大学生都没有看完四大名著,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不是为了获得文学修养,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古代文学没有前途,因而对其的学习热情也不高。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科体系建设,因此对高校古代文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构想与实践
1.改革教学方法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方法上应该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将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交叉融合,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这也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具有文学基本功。比如要求学生诵读名篇,感受古文的音韵美,体会作家的风格特征。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古代文学课程而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还是存在着信息获取量小的特点,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使古代文学的学习成为死记硬背,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介入,这样能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各个方面使学生进行信息接收,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典文学教学综述
一、前言
当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古典文学渐渐的失去了兴趣,但又迫于教学安排,去应付考试,拿到学分,致使他们呆在教室如坐针毡,“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多学生甚至对古典文学的存在价值都产生了怀疑,质着“:我们花费这么多时间学习古典文学,究竟有何用处?”而教师在举例证明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毫无底气,口是心非。文学变成枯燥的理论课或文学史,文学解读及其能力的教与受脱节,教学目标脱离社会需要……古典文学的教学脱离实际,陷入了重重误区,古典文学教学迫切需要寻找可行的新出路。鉴于不是很乐观的形势,笔者拟探索一下古典文学教学的新策略,以谋古典文学得到一线曙光。
二、深化教学方法的革新
素质教育主要贯穿现代教育的以学生为本即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导向是突出的,主要采用共同探讨、平等研究这种方式,以提供学生对知识、文化和价值观等的比较、思考、鉴别和选择。故教师要突出他的引导作用,把更多的时间与思考交给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兴趣,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固然,万事开头难,但习惯成自然,新事物诞生后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为人们所接受,那时广大师生便可以共享甘之如醴的教学成果。
三、启发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启发式在课改中诞生的一种科学教学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方式“诱导”学生,启发他们的智慧,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以引导他们富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地去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乃至开拓新知识。教师讲解时,可以按照这样的一个套路:先巧妙提出问题,再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兴趣并引爆行动,最后与学生共同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