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3:22: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献综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写法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

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

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

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

查看全文

文献综述注意事项

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收集很多情报材料后经概括剖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综述是反映当时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地和主张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本文给我们总结了综述编撰的一些留意事项:

①通过收集文献材料进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办法和材料的堆集办法;在查找的进程中同时也扩展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材料、写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而学习综述的编撰也是为往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进程;

③通过总述的写作进程,能进步概括、剖析、概括才能,有利于独立作业才能和科研才能的进步;

④综述选题规模广,标题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关于毕业设计的课题总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综述与“读书陈述”、“文献温习”、“研讨进展”等有类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讨论文或陈述中概括出来的。但是,综述既不象“读书陈述”、“文献温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概括陈述,也不象“研讨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色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材料进行概括剖析、概括收拾,使材料更精练清晰、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概括收拾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化的、体系的论说。总归,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作业、争论焦点、研讨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谈论的科学性论文。写综述一般通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收集阅览文献材料、拟定提纲(包含概括、收拾、剖析)和成文。一、选题和收集阅览文献编撰综述一般出于某种需求,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堆集文献材料等等,所以,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清晰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综述选题规模广,标题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办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定。选定标题后,则要围绕标题进行收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收集文献的有关办法,能够如看专著、年鉴法、阅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收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办法是用检索法。收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览、概括、收拾,怎么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讨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览和挑选的文献的质量凹凸,直接影响综述的水平。因而在阅览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抄卡片”。有自己的言语写下阅览时得到的启示、领会和主意,将文献的精华摘抄下来,不仅为编撰总述时供给有用的材料,并且关于练习自己的表达才能,阅览水平都有优点,特别是将文献收拾成文献摘抄卡片,对编撰总述极为有利。

留意事项:

查看全文

国际法文献综述论文

为了帮助中国读者了解日本的《国际法》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情况,笔者根据手头掌握的日文原版《国际法》著作的有关论述和各个章节的注释及参考文献,对日本《国际法》基本文献作简单汇总如下:

一综合性著作

经过近二百年的积累,日本学者撰写了大量《国际法》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有的深入浅出,适合非法律专业的一般读者阅读;有的著作条例清楚,结构严密,适合法律专业作为教材使用;有的著作重点难点突出,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论述,适合自学者或备考者使用;有的则属于学术性较强,篇幅较大的论著,适合深造者参考,下面我将分别予以介绍。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实行“脱亚入欧”的国策,日本一般民众就有了学习《国际法》知识的热情。1970’s起,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国际化”成为日本时髦的口号,为一般民众了解和学习《国际法》而撰写的著作也大量出版,其中在日本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以下几种:①田茂二郎的《国际法讲话》(有信堂,1991年)。这本书因其曾以收音机广播讲座的形式在社会上传播,深受听众喜爱,加之它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简洁而系统地谈论国际法知识,非常适合“国际化”过程中的日本。②村繁的《国际法初步》(法律文化社,1992年)。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得出,这本书是从初次接触国际法的人的角度,来全面说明国际法的。③高野雄一的《现代国际法》(北树出版,1990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围绕“和平、人权、秩序”等国际社会的焦点问题,来阐述国际法。④横田洋三编的《国际法入门》(有斐阁,1996年)。这本书就是以法学部以外的读者为对象而编撰的《国际法》入门书。

法学专业是日本大学最主要的专业之一,绝大多数大学都设有“法学部”。在法学专业中,国际法自然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课,由于日本大学教育更强调自由,所以大学教材也就没有我们中国的所谓“统编”之说,日本大学的主讲教师或者单独,或者集体编写教材,供学生选择使用。1990’s以来,日本出版的国际法教材主要有:

(1)高林秀雄等编:《国际法Ⅰ·Ⅱ》东信堂1990年出版

查看全文

现金流视角的财务预警文献综述

[提要]有关现金流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本文基于现金流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的评述肯定了现金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企业普遍轻视现金流及现金流管理的问题;基于现金流的企业财务风险与危机预警研究的评述强调了现金流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的相关性与准确性,指出企业在实际财务分析中重利润指标而轻现金流指标的问题。基于以上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与评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并指明方向。

关键词:现金流;财务风险;财务危机预警

根据2011~2014年68家和76家中央企业年度风险管理报告可以看出,现金流风险已连续四年位列前三。在财务风险中,现金流风险占有重要的地位。诸多公司运营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告诉我们,现金流是关系企业兴衰存亡的核心因素之一,现金流也是企业最真实状况的根本反映。企业的持续性经营、运行层面直接依靠充足的现金流。本文试图从基于现金流及现金流管理角度的企业财务管理以及基于现金流的企业财务风险与危机预警这两个方面研究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与评论,以期对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关于现金流风险及管理起到启示和帮助作用。

一、基于现金流及现金流管理角度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现金流是企业现财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在某个特定的会计期间内按照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流量的总称。企业现金流的大小不仅反映了企业的运营状况及支付能力,同时还决定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现金流管理是指以现金流量作为管理的重心,兼顾收益,围绕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而构筑的管理体系,是对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在数量和时间安排方面所做的预测与计划、执行与控制、信息传递与报告以及分析与评价。现金流管理是一种系统、全面的财务管理活动,其总体和终极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有关现金流的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现金流方面的国外研究主要有:影响现金流的因素分析研究,主要研究企业内外和企业营运对现金流产生的影响,代表性的是丹尼森关于销售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对现金短缺诱导效应的研究;现金流量指标在企业财务分析评价中的作用研究,代表性的是瓦尔特的现金流指标与危机预警的财务分析;现金流与投融资活动关系、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及股利支付行为与现金流关系的研究,主要以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理论和梅耶斯等的啄食顺序理论为代表;EugeneFama、Jensen(1986)等人的现金流信息对外部市场有效性影响的研究;基于现金流的价值评估的研究等。尼尔森和梅里切尔(1973)发现当收购公司的现金流量较大而被收购公司的现金流量较小时,支付给被收购公司的作为兼并收购近似值的溢价也较高。同时,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证实了现金持有对并购对价方式选择具有重要影响。Jensen(1986)认为有大量自由现金流的企业在并购中会选择现金对价方式。Martin(1996)在研究并购对价方式时提出了可利用现金假设,指出持有大量现金,或拥有高现金流,或有足够的负债能力的企业投资时更倾向使用现金。而国内学者则在基于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现金流及现金流管理方面作出了如下研究:陈志斌(2002)指出现金流管理应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而重要的内容,他们基于价值创造探讨企业如何进行现金流管理。郭水河(2010)、刘惠丽(2012)分析了现金流管理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企业如何做好现金流管理的对策和建议,期望能对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杜汝芳(2012)指出现金的充裕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当正确认识现金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现金流管理的建议供参考。李小燕(2006)运用组织循环理论提出对企业组织循环效率具有显著表征能力的现金流类财务指标,并据此构建基于现金流信息结构的企业组织循环效率评价的神经网络模型,力图解决评价模型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应用问题。黄辉(2007)提出用现金流而不是利润来进行本量利分析。刘斌红(2008)研究了现金流对于公司价值创造的影响作用。宛玲羽(2010)以价值链的理念为背景,以现金流为贯穿线,探讨了公司理财的目标。国内学术界关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屈文洲等,2011)。有文从内部自由现金流的角度研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冯巍,1999;杨华军等,2007),也有从融资约束角度研究二者敏感性(辛清泉,2006;罗琦等,2007;屈文洲等,2011)。连玉君等(2008)以Almeida的研究为基础,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角度检验了融资约束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并从模型设定、衡量偏误、内生性偏误等角度重新审视了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是否能检验融资约束假说,答案是肯定的。陈敏等(2011)以金融危机为背景,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实证检验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公司投资-金流敏感性影响的变化。汪健(2013)检验了采用新会计准则前后,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程度。李春霞等(2014)采集了1998~201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等方法,研究表明融资约束公司的正现金-现金流敏感性由信息不对称所致,非融资约束公司的负现金-现金流敏感性由收入不确定所致。刘淑莲等(2014)研究了在不同融资约束下,企业现金流波动性对并购行为中对价方式选择的影响。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近年来越来越关注现金流在企业营运中的作用。有的学者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指出企业在现金流及现金流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同时企业又经常容易忽视在现金流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并过分强调利润指标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作用,从而忽视了更能清楚体现企业财务状况的现金流指标。对此,学者们也提出了可行的应对策略,作为企业今后对现金流管理的参考。有的学者以现金流管理或现金流指标为基础,通过采用管理理论中诸如生命周期理论、价值链理论等理论、本量利分析和财务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或神经网络模型等来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研究,并提供企业发展战略和战术上的指导,为企业发展贡献积极作用。有的学者则以企业现金流指标为基础,通过对企业现金流的财务分析,并以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为视角来研究企业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企业并购行为等是否可行,现金流对企业在经营、投资、融资和并购的决策上是否具有相关性。现金流作为在可信度和及时性等方面优于利润的指标,在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与重视,这必将为今后学者进行相关的财务风险预测、财务危机预警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研究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但现如今关于现金流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以现金流为基础,结合其他理论、模型进行的企业价值、发展、决策选择等研究,真正关于现金流重要性、敏感性以及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指导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虽然有强调对企业现金流管理重要性的研究文献的出现,但大都各成一家,各执己见,并不能很好的融为一个体系。同时,如何将学者们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果融入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学者们的研究已经一再强调现金流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在现行会计准则的条件下,企业仍然重视利润指标的分析而忽视现金指标的作用。有些企业在进行年度预算时忽略了现金预算,或者即使进行了现金预算也并不全面,并不能持续不断地根据企业自身的营运情况展开动态的现金预算。最后,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繁重的工作,它不仅仅是一个财务管理问题,也是资源配置、战略管理、公司治理、组织结构与权力分配,涉及财务学、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社会学与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问题。尤其是对我国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的母公司的现金流管理更是浩大繁琐,同时影响深远,因此选择适合本行业或本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方法也十分重要。

二、基于现金流的企业财务风险与危机预警研究

查看全文

旅游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相关论文、专著的整理归纳,从旅游文化概念入手,通过对旅游文化基础理论、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分支学科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近三十年来该领域研究的问题与不足,对今后旅游文化及分支学科的研究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中国;旅游文化;文献综述

早在三十年前,旅游文化已是旅游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国内最早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可追溯到1986年俞慈韵在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论旅游文化》。这篇文章以文化为切入点论述旅游文化的自身属性与主体内容[1]。随后郁龙余在1989年于旅游学刊上发表同名论文,主要论述了旅游和文化之间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并引发旅游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广泛讨论[2]。两年后,张复于在1991年出版了以旅游文化为主体内容的专著《旅游文化》,详细界定了旅游文化的概念,研究范畴,衍生学科以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将旅游文化推上了学科的高度,并引发了关于旅游文化学的研究与讨论[3]。

1旅游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众多学者对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总和论、碰撞论、交际论、收缩论、三体论等[4]。总和论认为:旅游文化的依据是内在的文化价值,通过诸多旅游要素为依托,映射到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整体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5]。而碰撞论认为,旅游介体通过与旅游主体、客体相互碰撞最终生成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就是旅游文化[5]。大部分学者认为,总和论这个广义的概括是正确的,因为旅游的经济活动是通过文化体验消费而实现的,文化是旅游诸多要素的内核,不难推断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活动。碰撞论所述内容描述了旅游文化的内含属性,和总和论相比外延有所缩减,对于文化内容却没有体现。随后,张海荣通过文学与民俗学的角度为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交际论。交际论定义了旅游文化为“非定居文化”,通过反面的视角给予研究者更大的研究空间[6]。收缩论是沙向军对前三种观点进行总结所提出的。他认为,引用大概念,是无意义的,旅游文化不能泛泛而论,只有收缩外延,才能更深入更具体的对其进行研究。因此,狭义的旅游文化概念更具有研究价值。最终,他把旅游文化概念缩减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范畴之内,将其界定为古今人类在旅游活动中所积累的旅游观念、思想、意识等精神文化[4]。在诸多旅游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三体伦。很多学者的专著与论文都是以“三体论”为框架而构成的。“三体论”最早是由喻学才于2001年《旅游文化》专著中提出[7],2005年王玉成在撰写《旅游文化概论》的学术专著中引用了“三体论”作为理论框架[8]。所谓“三体论”是通过旅游的主体、客体、介体为研究出发点,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通过介体与客体交互而生的文化现象。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初期,旅游文化研究的启蒙阶段产生成果影响深远,以至于后续研究很难在旅游文化广义的大框架中跳出旅游加文化的大范畴。而20世纪90年代至今,除“三体论”对旅游文化的内涵及研究对象有所界定外,其余成果仍在定义中徘徊,鲜有建树。近三十年来对于旅游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依然举步维艰,甚至无法界定研究对象,更难达成共识,其原因在于众多学者对旅游文化本质的误解。于光远在《旅游文化论》中提出:“不要只看中旅游的经济属性,更要重视旅游的文化属性,旅游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一项文化活动[9]。”

2旅游文化特征研究综述

查看全文

公司绩效文献综述论文

[摘要]本文对西方机构股东积极主义与目标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机构投资者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实施对经理的监督,从而有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主要包括机构股东积极主义提高绩效论、无效论,以及损害绩效论这三种观点。

[关键词]机构投资积极主义公司绩效

传统的公司理论认为,在公司股份高度分散的条件下,经理对公司拥有控制权(Jensen和Meckling,1976)。股东作为委托人,经理作为受托人,两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信息不对称,由此则可能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经理们会通过个人权力扩张,以及利用公司资源谋取私利而侵害股东利益(Jensen,1986,1989);还可以制定使他们免遭失去职位风险的公司政策,并且很难为股东察觉(Rasmusen,1989)。这样,公司股东就只能主要依靠通过股票的买卖影响和制约经理的行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机构股东积极主义(institutionalshareholderactivism)兴起,机构投资者被认为可以作为一种控制机制代替外部控制权市场监督其人行为并保证他们按照合同约定的那样行事,通过这种方式能消除股东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对行为不当的人进行惩罚,从而解决传统意义上的问题(Agrawal和Mendeler,1990)。从此,有关机构股东积极主义对目标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日趋活跃。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机构投资者是否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实施对经理的监督,从而是否有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二是对机构股东积极主义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近年来,我国证券政府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机构投资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希望通过发展机构投资者,促进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和股票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伴随着机构投资的发展,其对我国上市公司和股票市场的影响无疑在逐步增大,包括一定程度上对股票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现实中机构投资者也存在操纵股市、与上市公司合谋等问题。分析与评估机构投资者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在我国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此,我们有必须对西方学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

一、机构股东积极主义有效监督论

查看全文

小议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早在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在阐述劳动分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候就突出强调了规模报酬递增的重要性,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主流经济学框架中对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进行研究的文献为数甚少。报酬递增是新贸易理论的一大支柱性假设。规模报酬递增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促进贸易及获得贸易利益,因此时研究规模经济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规模报酬递增;新贸易理论;贸易利益

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乃至斯密理论的继承者阿林·杨格,都从分工角度对市场与经济规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马歇尔是第一个重视并较为系统地研究规模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自他之后,对规模经济的研究转而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新贸易理论的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既贴近现实又很好地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贸易现象。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Krugman)在与艾瀚南(Help-mallElhanan)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985)一书中提出了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Romer(1986)的开创性研究复兴了主流经济学对对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分析。从此,经济学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证是否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去探求规模报酬递增的源泉·去分析规模报酬递增的影响。

1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论证

数十年来主流经济学家运用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他们利用各层面的相关数据说明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中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Davis和Weinstein(1998)通过估计13个OECD国家的支出变化与产出变化之间的关系来检验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他们估计出来的产出需求弹性为l_6,因此推断出存在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Head和Rise(2001)利用美国和加拿大的总量数据对Krugman(1980)的规模收益递增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从整体看,这两个国家的生产活动具有较为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

查看全文

小议新民乐探讨的文献综述

摘要:新民乐,一个现今正如火如荼,却也饱受争议的音乐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新民乐是否能取代传统民乐成为民族音乐的主流,更多的是新民乐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作为一项新事物,受到非议和批评时无可厚非的,这可以促使其更好地进行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认清发展的前景,更好地进行理性发展。本文主要是从新民乐的概念;产生的原因;与传统民乐的比较以及新民乐的不足之处和其发展前景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探索适合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民乐;传统民乐;优势;不足

纵观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曾经出现过许多类似“新民乐”的概念,比如:新民歌、新歌剧、新音乐文化、新音乐运动、民族新音乐、新秧歌运动等。这些概念都在强调一个“新”字,“新民乐”也不例外。对于“新民乐”的概念,马晓南在他的《关于“新民乐”的思考》一文中是这样叙述的:“所谓‘新民乐’,就是指那种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作为素材来源,用中国的民族乐器并结合西方现代音乐文化中特有的编曲和配器手法、演出形式、多媒体技术以及包含了欧美文化模式的商品偶像、品牌等观念而形成的有独特视听效果和时代风格的新的民乐演奏形式。”[1]新民乐的产生、发展、不足与它的前景,是很多人十分关注的问题,影响到新民乐乃至中国音乐以后的发展走向。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广纳大家之言,初步论述新民乐。

一、新民乐产生的原因

民乐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但近几年来民乐始终处于低谷,老百姓不爱听,音乐专业人士不愿去研究,偶有喜欢民乐曲的,也多是一些老者,带着一种怀旧的心情去欣赏一下而已。民乐的低迷促使了新民乐的产生。

(一)新民乐产生的第一大原因——音乐文化间的融合渗透

查看全文

影响电子文献服务的因素综述

论文关健词:电子文放资源服务

论文摘要: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文献资源已成为图书情报机构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电子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与电子丈献资源应有的使用价值与功能不符,丈章分析了影响电子丈献资源利用的因素,并从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在馆藏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文献资源已成为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因特网上电子文献成为图书情报部门在量上无法衡量的巨大虚拟馆藏。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电子文献利用率显然与电子文献资源应有的使用价值与功能不符,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笔者从事电子文献信息服务多年,深刻体会到提高电子文献使用的深度与广度的意义,现从影响利用率的原因与提高利用率的途径二个方面加以论述。

1影响电子文献信息使用的因素

(1)读者信息意识差,图书情报机构缺乏有效的宣传。许多读者习惯于印刷文献的翻阅,复印,对在电脑上翻阅文献、下载、打印、拷贝,从心理上有抵触,加之目前大多图书情报部门在设立中外文阅览室以外的房间专门设立电子阅览室,提供电子文献服务,进人电子阅览室则需要一些相关手序。再则,就是缺乏必要的宣传,读者对电子文献的拥有量、种类、具体期刊名称、覆盖年限等基本知识缺乏基本的认识,直接影响使用的主动性。

(2)读者缺乏数据库使用的知识与技能,不具备电子文献独立检索的技术与方法。目前电子文献数据库数量众多,在内容上涉及各行各业,使用方式有单机光盘版、网络版、远程联机等,而且不同数据商的产品在检索方式上也存在差别,非专业人员无法掌握如此复杂的操作技术。而且在应用过程中,在文献的检全率和检中率上大打折扣,直接影响使用的积极性。

查看全文

护理学文献综述写作论文

综述是就某一问题,从一定时期内相当数量的专门选定的原始文献中摘取资料,利用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对问题的现状、水平、动向进行综合性专题描述的文章。综述是情报信息资料研究论文,护理综述在护理学术论文中属科技信息研究类论文。

1文献的概念及其分类

文献是通过载体记录的知识,载体是文字语言附着物,是物质形态。从古至今,载体有竹简、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等。科技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一切著作的总称。其分类包括:①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②二次文献。在一次文献基础上加工而成,常称为“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摘要等。③三次文献。通过检索工具(二次文献)收集原始资料(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成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如综述、述评、年评、指南等。④零次文献。

未成文的口头传递的信息,或手稿之类的资料,即还没有传播载体。

从上可以看出,综述既不同于原始论文,不属一次文献,也不是论文的摘要、索引或书目,不属二次文献,而是一次文献高度浓缩的产物,是把多篇相关文献综合加工而写成的三次文献。因此,综述包容的信息量大、反映学术动态快,是获取信息、促进科研、指导实际工作的有效途径。

2文献综述的特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