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3:15: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献资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献资源共享满足读者需求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面临的挑战及机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的服务流程;文献传递带来的效益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任何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互联网的出现不但彻底打破了几百年来纸质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异地之间文献信息的高效交流和快速传递成为现实、传递中心对终端图书馆的委托进行处理、支持网络,严格地说还不能称之为“网络”、文献传递服务给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利益与效益、终端图书馆无需了解系统内各馆的实际馆藏情况等,具体请详见。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任何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而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文献资源共享的方式加以解决。馆际互借是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方式。传统的馆际互借主要是指馆际间互借原件,通过邮寄获得。随着复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馆际互借原件不仅局限于通过邮寄获得,而主要通过复制、拷贝、扫描原文,然后采用邮寄、传真、E-mail等方式传递。因此原文传递已成为现代馆际互借的重要环节,在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它在开发文献资源、发挥文献职能、为读者深层次服务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面临的挑战及机遇
互联网的出现不但彻底打破了几百年来纸质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更主要的是打破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藏用结合,以用为主”的新观念将在网络环境下进一步深化,评价一个专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已不再主要以其所拥有的馆藏规模、深度、广度为衡量标准,更多的是以它利用网络环境快捷准确地为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专业信息资源的能力来衡量。
过去图书馆的文献传递主要是通过馆际互借,费时、费力且回复率较低,无法满足用户快速、便捷、准确获取文献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异地之间文献信息的高效交流和快速传递成为现实。网络的畅通、先进的传输方式无疑使专业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全球范围内的专业文献信息的能力明显地提高,图书馆追求多年的资源共享迈入一个新的台阶。由于工作对象增加了新内容(网络信息资源),专业图书馆的文献传递工作就不仅仅只是对本馆文献编制专题索引、书目推荐等,而是要利用网络广阔的空间对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同时将自己的信息推送到互联网上成为新的网络信息资源。另外,网络提供了双向和多向交流方式,省去了面对面的某些不适和书面交流的麻烦,减少了交流成本和时间,也简化了交流层次。它能方便、快捷地传递信息资料和获得反馈信息,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走向高效、准确。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的服务流程
小议文献统计的地理资源共享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地球”、“数字区域”与“数字城市”等概念的提出及其实施,地理上分布的部门、公司、用户对地理信息的应用要求GIS运行环境逐步走向网络化,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与传播由集中式走向分布式,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1-3]。
各种不同的用户对地理信息的不同需求以及各种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地理信息共享的研究,并使其成为当前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为了促进地理信息共享,许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跨区域组织等付诸了许多实际行动,虽然在新技术的运用、新观念的引进、新政策的出台、新的标准的制订、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但其最终成果却不甚显著,地理信息共享的实施甚至在某些领域举步维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主要是技术因素还是非技术因素引起的[4]?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地理信息共享研究领域,一直以来从技术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处于主流位置,但实践证明,并不能期望所有地理信息共享的障碍都能通过技术上来解决,因此对地理信息共享必须进行多视角的研究,才能对其本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数据来源
几十年来,从技术的视角对地理信息共享的研究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对技术视角的过度关注能掩盖个人和组织的地理信息共享效率。大多数研究完全从技术的视角去理解地理信息共享的优缺点,而并未研究地理信息共享行为的社会文化特征。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地理信息共享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文献检索范围包括:国内的各种有关地理信息共享和组织合作的文献,以及国外的地理信息共享合作关系的文献。
对于中文研究成果,通过中国知识门户网站——“中国知网”()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CNKI系列源数据库”进行检索,包括其中的期刊、硕博论文和会议论文,以及通过“维普资讯网”()检索期刊文章,时间涵盖了2009年8月以前这些数据库所涉及的所有时间,检索词包括:地理信息共享、空间数据共享、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组织间关系、组织协作及其各种组合。在分析方法上,采用的是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统计。
高校体育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探索
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新型网络技术2.0技术背景下高校体育资源图书馆需求调查分析部分,力求从用户的角度了解其真实的信息组织需求,以便基于Web2.0技术下用户参与的高校体育资源图书馆的构建提供依据,并从图书馆工作人员角度了解图书馆数字信息组织2.0存在的问题和建设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基于需求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组织2.0模式研究,分析以RSS为主体、以BLOG为主体和以WKWI为主体的信息组织模式,形成一个鼓励用户(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以外部链接网站和内部数据库为主的新型高校图书馆体育资源模式。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发展;重要性
一、引言
本研究致力于研究在Web2.0技术下新型高校图书馆体育资源模式组织,该模式主要以教师和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开放式地整大化、更新频繁、整合体育资源,作为教学、科研的辅助手段,改革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同时,用户以共同创新者的身份出现在信息服务创造过程中,不在是被动的服务接受者,还是服务的创造者,不仅给教学科研带来及时的信息资源的更新扩展,更对部分参与者本身,特别是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激励成分,导致学习情感上的积极参与。
二、高校体育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性探索
高校的教学、科研、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图书馆更是作为知识资源的宝库向用户(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信息服务,一直以来是高校校园文化、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种类也从文本、图片向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扩展,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也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随着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的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也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体趋势。随着运动竞赛风靡全球,奥运生活在我国的燃起“,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总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例如:沙滩排球、软式排球、气排球、体育舞蹈、飞盘、瑜伽、射击等新兴的运动项目也层出不穷,为体育教学、体育科研、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可能性因素。诸多因素推动了我国体育类图书文献资料的丰富与发展,也促进了体育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体育图书市场的空间也在逐渐扩大,也为学校图书馆体育文献资源的扩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国的体育图书信息发展快速,体育图书内容多元化不断涌现,但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体育图书信息资源研究及共享比较薄弱,除了一些期刊数据库检索,高校体育图书资源的整合和建设还大都停留在馆藏基础上,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影响了体育科研、教学的发展。目前,国内对于用户参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专门针对体育学科的具体研究还处于空白。图书馆用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本课题着重于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体育文献资源建设创新模式,力争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通过资源的有效共建共享加强馆员、教师、学生互动,促进参与者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致力于将体育文献资源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教育理念和建设手段优化教学环境,不断满足高校师生的学习、科研和社会需要。以学校体育作为基础,发挥社会体育重要平台,从传统走向现代,进一步拓展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延续着体育文化生命力,创造出充满活力的新型体育文化,丰富着现代的高校校园文化,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校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与科研氛围,营造学习型科研型大学。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引领阳光活力、开拓创新的教风、学风;倡导全员参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校园文化;以高校图书馆为依托,培育学校民主管理、积极科研、公平育人的优良风尚;提升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凸显体育文献资源的活力和张力,构建“和谐校园”,助力提高学生自主、自立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校园图书馆历史文献资源研究
图书馆作为塑造健康校园文化的重要场域,不仅是校园知识与文化沉淀的载体,其中的馆藏资源也是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历史文献在漫长岁月的发展中见证了我国社会的变迁,承载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因此,历史文献是校园图书馆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献资源的珍贵不仅在于其对于历史的见证,更在于其自身的不可再生属性,如若未得到科学的保护和利用,便会湮没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洪流之中。经过研究可以发现,校园图书馆在历史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仍有待完善,现存的某些缺憾影响了历史文献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
一是搜集的范围不够多元。一方面受资金的限制,所采购的一般是纸质书,并且采购的频率与其他热门的文献资源相比甚少;另一方面私人赠予的多是地方类文献,种类相对单一,电子版类型的历史文献资源更是少之又少,这种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园图书馆历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发展。二是推广力度不足。校园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纽带,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更能将馆藏资源的优势凸显出来,尤其是历史文献资源所具备的传承价值更需要让学生有正确认知。但当前大部分校园图书馆因种种缘由而未实现对历史文献资源的全面推广。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在对历史文献资源的保护方面,很多校园图书馆还未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学生在翻阅时由于没有管理人员的专业指导,导致任意翻折的情况频繁发生,再加之校园图书馆的古籍修复技术不够先进,历史文献资源很难发挥出重要作用。针对于此,校园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有具体的解决对策。
首先,扩大宣传范围。校园图书馆在建设中应该拓展历史文献资源的宣传渠道,为学生接触历史文献资源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途径。例如,校园图书馆可以定期举行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展览会,使学生可以近距离观摩馆藏精品,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体会历史文献所传递出的民族文化特色,以此对学生形成正确引导。其次,持续挖掘历史文献资源。校园图书馆建设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历史文献资源搜集上,不仅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更多可供阅读的历史文献版本,而且也要对古籍特藏进行整理,以提高对历史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为学生的阅读与学术研究提供便利,也为历史文献资源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最后,加强对新技术的运用。为了加强对历史文献资源的保护程度,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及管理人员的培训,让读者及管理者懂得历史文献的珍贵之处,在平常阅读及管理中更为小心谨慎,也要促进历史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发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扫描、影印等。这样既可以发挥历史文献资源的科研价值,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阅读需求,为历史文献资源的共享提供新的方向。笔者在开展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专项“清康熙《灵岩志》的编纂得失及对当今山水志编修的启示”(项目编号:20CDSJ05)过程中,参考了《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第二十二辑)》一书的相关内容。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第二十二辑)》一书主要以历史文献为基点进行研究,细致阐述了历史文献中传递出的传统文化精神。该书以不同朝代的历史文献资源为例,强调要加强对历史文献资源的保护以提高历史文献资源的活力,进一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民族文化传播的迫切要求。基于书中的观点可以看出,历史文献资源的传播可以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文化精神的指引,而校园图书馆加强对历史文献资源的建设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为校园文化创新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综上所述,校园图书馆是面向全校师生的机构,加强历史文献资源的建设既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需要,也能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推动历史文献资源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王春彦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电子文献资源的稳定性研究
一、电子资源引证标注
史家作史,贵在真实,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历史学研究著作的参考文献的著录规范与否,是考察其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参考文献的著录,主要的考量是为了方便读者可按图索骥来检索文献,目的是证明历史的真实性。文献信息资源的引证标注有三种情况:注释、引文出处、参考文献。由于电子资源制作、流通和发行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纸质文献,它的著录规范有独特之处,在引用时一般需要注明文献网址、文献格式和访问时间等信息。但基本理念是依据纸质文献的引用和著录规范,包括:作者、文献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本文针对使用电子资源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一)电子文献引证标注与参考标准文献类型中国的历史学学术规范主要参考《〈历史研究〉关于文献引证标注方式的规定》《〈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英文写作引证规范可依照《芝加哥格式手册》(TheChicagoManual)标注。电子文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疑增加了学术研究对规范细化的要求。关于电子文献的引证标注方法国内外的认识正在走向成熟,但仍没有形成统一标准,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根据方便他人准确查找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判断。关于是否需要标注文件类型,《〈历史研究〉关于文献引证标注方式的规定》《〈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没有要求,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要求标注。在我国,电子资源的编目和国际接轨,主要依据国际图联(IFLA)于1997年出版的《电子资源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ER)》,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还要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MT—磁带,DK—磁盘,CD—光盘,OL—联机网络,并以下列格式表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专著,CP/DK—磁盘软件,J/0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所以,关于是否引用文件类型和载体类型需要看具体的标准,无论投稿或提交学位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都需要一一根据具体要求做相应调整。历史学科的引证著录标准并不统一,这一点也需要注意。
(二)不标注网址的电子资源无需引用网址的电子文献主要指那些来自网络,且具有稳定载体、格式稳定和类似纸质图书发行方式的电子资源。如,纸质光学扫描文件和CD、DVD软件。第一,来自纸质出版物的光学扫描电子文献无需引用网址。如果能够确定一份电子文献是完整扫描且未加任何内容修改的图像组合而成的电子文献,仅从参考方面而言应该等同于阅读了原书,在引注时无需声明是电子版文献。这种电子书忠实地再现原文排版的图像形式,包含出版页所有信息,如,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其参考价值和纸质文献无异,因为如果将这种电子页面打印出来和复印原书无异。这类电子文献的可靠性最高,也是学术研究和写作所寻求的。如果是通过网络获得这类光学扫描电子书,在写作时标注其格式或来源的网址都是不必要的。第二,原始发行内容未被修改过,且使用虚拟光驱打开的软件虽通过网络获取,仍无需引用网址。包括可以在网络上传播的CD和DVD压缩文件,如,ISO。这类文件需要使用虚拟光驱打开,其实际效果和直接用光驱打开相同,一般在流通环节很难修改,因此可以放心著录,无需注释网址。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资源一般没有页码,所以不需要注释页码,只注明文献类型、载体类型和出版时间即可。这类软件有很多种,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牛津英语大词典》(OEDonCDROM)等。这类文件很稳定,不管何种渠道传播,如果不是技术人员很难修改内容。其内容不变,参考价值就不变。第三,来自网络的非扫描电子报纸。这类资源主要是指那些经由电子书公司批量购买加工的报纸。这种资源直接通过报社采购,内容未经修改,一般只是改变格式,以EPUB、HTXT、MOBI为主。这类资源站点主要有汉王书城、亚马逊kindle和苹果应用商店。比如,从汉王公司网站“汉王书城”上订阅和下载的报纸。以《参考消息》为例,每一期的内容和纸质报纸相同,引用时无需注明网址和格式,只注明日期和版号即可。
(三)电子资源引证标注网址方法为方便查询资源,往往需要标注电子文献所在网络地址。网址是统一资源定位符(URL,英语UniformResourceLocator的缩写)也被称为“网页地址”。但是事实上,URL具有不稳定性,经常处于“变动”中。一个网址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打开就不一定能够定位文献。历史学写作中一般不鼓励使用未经纸质出版的网页文献,但在有些情况下又不得不用,比如,图片、统计数据、视频、最新观点和唯一可以找到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引用网址时最好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复制完整的网址。其二,保存全屏为图片格式。具体方法是,网页文件另存为“web档案,单个文件”,最好使用软件辅助截屏Snagit或者按键盘上的PrntScr/SysRq键,可以全屏抓图,在画图文件或word文件里粘贴编辑就可以了。这种保存文件方式双重保险,即便网址变动无法访问了,仍可拿出证据。这一做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当今网络社会各个方面,比如,微博留言、网络销售的取证。此外,网络地址的引注方法也应根据具体的规范而变化,如《历史研究》要求标注日期用汉字,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要求用纯数字。以下为例:《历史研究》规范,文下注释方式:①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1998年8月16日,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年10月4日。《国家标准GBT77142005》规范,文后参考文献方式:[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0816)[19981004].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综上所述,电子文献在参考和引用时要注意其稳定性和权威性,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区别,参照不同标准,灵活运用规范,需用辩证的方法来提高史学写作的质量。
二、历史学电子学术资源状况与前景
探讨网络视角下的地方文献资源构建
【摘要】网络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及利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
【关键词】网络环境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地方文献资源是反映特定区域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历史与现状的知识宝库。它是某一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方式的历史纪录,是地方文化的积淀,是了解和研究某一特定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文化历史现状的主要情报来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方文献数量与日俱增,内容丰富,其含义也在进一步延伸。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地方文献除了包含以纸质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外,光盘版、电子版、网络版的地方文献日益增多,各地的信息化工程纷纷启动,地方网站、信息港、电子港、地方论坛等层出不穷,网上的地方信息资源以几何级数在增长。这些网上信息资源地方文献特色鲜明,个性突出,但是收集整理的难度较大,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一、网络环境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
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使文献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给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带来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了地方文献的内涵与外延
徽茶文化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分析
【摘要】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在种茶、制茶、饮茶、颂茶的过程融入了儒家礼仪、佛家禅道和道家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出发,浅议公共图书馆徽茶文化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和搜集要点。
【关键词】茶文化;图书馆;地方文献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国茶文化以其“儒释道”内涵包容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多方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产茶区域辽阔,受茶产区的地域性文化底蕴影响,中国茶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内在文化内涵都具有其特有的地域性特征。本文立足于公共图书馆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利用人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工作职能和社会职责,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茶文化影响,浅说徽茶文化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和搜集要点。
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溯源
据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叶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早在神农时期,茶叶的药用价值就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饮料。从战国时代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中国对茶的认识已印进了先古典籍的字里行间。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从饮茶习俗、茶道价值到饮茶文化轶事,更渗透了茶文化精神之萌芽。唐时期,陆羽(733-804)著述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茶学专著,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被后世尊称为“茶圣”。唐诗人卢仝著有的《七碗茶歌》至今在日本广为传颂。同期,终身许茶者皎然及文坛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都有百余多茶诗名篇传世。宋辽元明时代,茶叶是一直是中国独霸国际茶叶贸易市场的最重要出口商品,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也得以迅速发展。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丁谓的《北苑茶录》、蔡襄的《茶录》为代表作,记载了当时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明代以朱权《茶谱》为代表的50多部茶书相继问世,成为中国古代茶书数量最多的时期。17世纪至鸦片战争间,茶叶虽然依旧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打商品,但其垄断地位已开始动摇。20世纪初,中国茶叶国际贸易逐渐为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国之茶叶所替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国际市场几乎完全丧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农学研究、茶贸易、茶艺术、茶文化等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中国年茶叶年总产量从1949的年产7500吨增长到2018年的261万吨,成为出口贸易中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得到广泛推广。各地各类茶农学研究院、高校茶学院、茶文化研究院、茶叶博物馆、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茶叶节、国际茶博会及其相关茶文化文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茶文化在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的潜性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二、徽茶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科学定位凸现技能性文献资源论文
摘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本文从目标、学科结构、学科层次结构、文献资源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文献资源类型结构和服务等八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进行了定位。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献资源;图书馆;定位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位关系到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方向和建设质量,事关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成败和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前景,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位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必须准确而详细的从多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进行科学定位,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位应该是基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定位基础上,保证学科性、专业性文献资源,凸现技能性文献资源定位,具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应根据高职院校的目标、性质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性质、任务、目标来确定。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图书馆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应与高职院校的目标相一致。
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策略探求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如何为新办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服务等问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新办专业;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对培养国家急需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在院系整合的基础上,对现有专业进行重组与整改,诞生了许多新办专业。新办专业扩展了办学思路,优化了专业结构。新兴学科专业的繁荣发展,是高校增强办学活力,满足经济社会及个人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必然发展趋势。学科专业是建立在占有一定数量的学科文献基础之上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科知识深厚累积的丰富文献。我们认为要满足新专业的文献需求,就要在策略上重视下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方式方法上引起三个注意,采取三个措施,三个相关的操作对策,从而确保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1重视开展学科建设与支献需求调研。是面向本科教学落实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的首要问题
学科专业的设立与发展,是以实施国家学科重点发展战略为目标的。而大多数新办专业是在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引入创新机制为灵魂和核心的前提下诞生的。因此,一些新专业一经建立就很快成为重点学科。我们必须认真着手总结、研究和规划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构建适应激励创新和具有活力的培养机制,逐步完善以适应培养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需求为目标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深化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文献资源建设改革。尤其对已成为重点学科的新专业、学科带头人或拥有高水平研究课题的导师,必须定期实施跟踪服务,研究最大限度地满足新专业文献资源需求的有关问题。
1.1注意新办专业学科发展动向
文献资源存储数据挖掘论文
1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与云存储的出现,为图书馆文献资源信息服务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云计算服务可以为图书馆提供存储、平台和计算功能,而图书馆也可以利用云服务来处理业务,大大降低图书馆信息技术的资金成本和人力资源。图书馆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格式采用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更大的网络信息效益,同时也可以共享应用和数据。
2文献资源存储
2.1存储现状
从存储系统的模式来看,当前存储技术有以下3种:直接连接存储DAS(DirectAttachedStor-age)、网络接入存储NAS(NetworkAttachedStor-age)和存储区域网络SAN(StorageAreaNet-work)[1]。DAS是最早的服务器与磁盘直联的存储方式。由于存储量小,该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图书馆大容量数据资源的存储要求。NAS采用网络TCP/IP技术,优点是可以支持多计算机平台,适合访问量不大的数据库和事务处理。
2.2存储区域网络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