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3:01: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献综述的写法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
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
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
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
医学文献评述的写作
一、医学文献评述的类型
(一)文献评述的类型
综述和述评统称为文献述评,是对某时期某学科或某专题所发表的原始文献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综述和评论,主要特点就是“述”和“评”,由于两者的重点、程度和水平上的不同,而有综述和述评之分。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述评又称专题述评。
(二)专题述评与文献综述的区别
1、专题述评是对某学术专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说、评论、展望和预测,因此对作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一般由专家或学科领头人撰写,故又称“专家述评”;文献综述是根据科研、教学和医疗的需要,围绕某一学术专题,收集某时期内的有关文献资料予以加工整理而成的综合性文献。
2、专题述评的重点在“评”,包括对专题研究状况的评价、展望、预测和建议,而“述“只是“概述”,处于次要地位,是评论的辅垫,不强调面面俱到,更不要材料罗列;文献综述则重点在“述”,因本身就是经过加工的二次文献,因此讲究材料详实,有检索价值。文献综述有多种类型,大致可分为文摘性综述和分析性综述两种。文摘性综述又称综合文摘,是对原始文献进行客观地综合性摘述,以提供详尽的资料为目的,不掺杂撰写者本人的观点,由读者对综述的内容作出判断;分析性综述,它通过对原始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后表达作者的意见和见解,既有回顾又有瞻望,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提炼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1通用格式
作者名[作者少于或等于3人,须列出全部作者;3人以上只需列出前3者,后加等(中文)、他(日文)、etal(英文)].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请注意,电子期刊须标注“[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获取和访问的路径”“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2电子文献载体和文献类型标识
请参照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附录B文献类型和文献载体标识代码的要求,电子文献载体和标识代码如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文献类型和标识代码如下:普通图书M,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档案A,舆图CM,数据集DS,其他Z。具体示例
[1]储大同.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靶向药物的临床表现[J/OL].中华肿瘤杂志,2010,
[2]刘裕国,杨柳,张洋,等。雾霾来袭,如何突围[N/OL].人民日报,2013-01-12[2013-11-0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12/nw.D110000renmrb_20130112_2_04.htm.
信息与文献著录细则
依据《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矩》(GB/T7714-2015)、《我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B/T1-2006)和《我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列规范》(修订版)的规定,本刊对稿件的文后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作出如下要求,请向本刊投稿的作者按照本细则著录。
一、基本要求
稿件中所有引文和引证观念的文献出处,做到凡引必注,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集中列于正文末尾,序号用带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序号标示。参考文献请注明首要责任者,落款(专闻名、文章名),出书地,出书社名或期刊名,出书时间(版别、期数),页码。多次引证同一出处的参考文献时,在正文中标示首次引证的参考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方括号外标示引文页码。
二、著录格局
(一)专著.适用于一般图书、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陈述等。[序号]首要责任者.文献落款[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版本项(任选).出书地:出书者,出书年:引文起止页码[引证日期].获取和访间途径.数字目标仅有标识符.[1]陈登原.国史旧闻: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0:29.[2]哈里森,沃尔德伦.经济数学与金融数学[M].谢远涛,译.北京:我国人民大学出书社,2012:235-236.[3]贾东琴,柯文.面向数字素质的高校图书馆数字服务体系研讨[C]//我国图书馆学会.我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年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书社,2011:45-52.[4]袁洪权.“统一战线”方针下的“整合”——1951年的新我国"文艺界"研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5]吴云芳.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并列结构研讨[D/OL].北京:北京大学,2003[2013-10-14].http://thesis.lib.pku.edu.cn/dlib/List.asp?lang=g&type=Reader&.DocGroupID=4&DocID=6328.(二)期刊.[序号]首要责任者.文献落款[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引证日期].获取和拜访途径.数字目标仅有标识符.[1]袁训来,陈哲,肖书海,等.蓝田生物群:一个知道多细胞生物来源和前期演化的新窗口[J].科学通报,2012,55(34):3219-3227.[2]CAPLANP.CatalogingInternetresource[J].Thepublicaccesscomputersystemsreview,1993,4(2):61-66.[3]李炳穆.韩国图书馆法[J/OL].图书情报工作,2008,52(6):6-12[2413-10-15].http://www.docin.com/p-400265742.htm1.(三)报纸.[序号]首要责任者.文献落款[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报纸名,出书日期(版次)[引证日期].获取和拜访途径.数字目标仅有标识符.[1]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2]余建斌.我们的科技一直在追逐:访我国工程院院长周济[N/OL].人民日报,2013-01-12(2)[20I3-03-20].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12/nw.D110000renmrb_20130112_5-02.htm.(四)电子资源凡属电子专著、电子专著中的分出文献、电子接连出书物、电子接连出书物中的分出文献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局分别按上述有关规矩处理。除此而外的电子资源依据如下规矩著录。[序号]首要责任者.文献落款[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出书地:出书者,出书年:引文页码(更新或修正日期)[引证日期].获取和拜访途径.数字目标仅有标识符.[1]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计算陈述[R/OL].(2012-01-16)[2013-03-26].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201/P020120709345264469680.pdf.[2]HOPKINSONA.UNIMARCandmetadata:Dublincore[EB/OL].(2009-04-22)[2013-03-27].http://archive.ifla.org/IV/ifla64/138-161e.htm.
三、文献类型和文献载体标识代码
CNKI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1材料与方法
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检索源,在数据库期刊高级检索口选择检索条件为“主题”,检索词采用“降解地膜”,时间跨度不限,检索时间为2018年7月30日,导出文献格式自定义全选获取作者、机构、年份等信息,将检索结果导入Excel软件,在人工检查和纠错的基础上,剔除科普报道、人物传记及信息简讯等非论文型数据,获得降解地膜研究有效文献。采用文献计量的基本方法,利用Excel软件从文献年际数量、研究区域、载文期刊、研究作者、发文机构、研究关键词等方面对降解地膜研究文献进行整理与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发文趋势分析。论文的发表量与年代分布情况可以反映该领域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轨迹[16],一时期论文数量的增加速度和数量,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17]。从图1看出,1987—2018年32年期间,国内首次发表降解地膜领域的文献为1987年,次年为空白年份,随后年份年发文量在1~60篇之间波动,至2018年7月30日,共发表降解地膜研究文献389篇。根据其年份分布特点,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87—2009年23年期间,检索到的文献只有109篇,占文献总量的28%,年均发文量为4.8篇。此期间降解地膜研究忽冷忽热,其中,1997、2004、2008年这3年降解地膜的研究分别达到一个小高峰,文章数量分别达到10、10、11篇,其余年份文献数量在0~8篇之间起伏不定。2005年是降解地膜研究的低谷期,仅出现了1篇论文。这一阶段,降解地膜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相关研究比较零散,研究处于较低水平,可视为缓慢发展期。2010—2018年9年期间,降解地膜研究文献数量增长较快,2010年仅为13篇,2017年已达到60篇,检索到的文献数量达280篇,占文献总量的72%,可以说超过2/3的降解地膜论文都是近10年产出的。这一阶段,降解地膜研究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可视为快速发展期。分析表明,国内降解地膜的文献数量总体偏少,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随着国家对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的重视,可以预测未来降解地膜将成为热点研究领域。2.2研究区域分布。第一研究机构按地区统计结果表明(表1),389篇降解地膜文献广泛分布在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数量为1~62篇不等。新疆、甘肃、山东是降解地膜研究靠前的3个地区,文献量依次为62、38、1篇,分别占文献总量的15.94%、9.77%、7.97%。这些地区分别大面积种植棉花、玉米、花生等作物,对土壤水温的需求较强,地膜使用量、覆盖面积和使用强度在国内均排在前列,地膜残留量也较高,因而对应用降解地膜的需求也较为突出。云南、北京、广东是紧随其后的3个地区,文献量依次为29、29、20篇,分别占文献总量的7.46%、7.46%、5.14%。云南、广东分别种植烟草、甘蔗等作物,地膜使用较为广泛,对降解地膜的研究也较为迫切;北京在降解地膜研究方面占有一定优势,这可能是由于从事降解地膜的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及行政管理单位等比较集中于此的原因。2.3载文期刊分析。从统计情况看,检索到的389篇降解地膜文献分别刊载在175种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发文2.22篇,国家期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地方杂志等均有刊载,说明降解地膜的情报源分布较为广泛,其研究已占有一定地位。根据布拉德福定律的区域分析方法[10],将每种期刊刊载的降解地膜文献数量进行整理,按照核心区、相关区和离散区大致占所有文献总量1/3的原则来划分期刊。核心区为发文5篇及以上的期刊共20种,文献总数148篇;相关区为发文2~4篇的期刊共53种,文献总数139篇;离散区为发文1篇的期刊共102种,文献总数102篇,据此列出降解地膜研究文献离散状况(表2)。分析表明,核心区期刊种类占期刊种类总量的11.43%,载文量占文献总量的38.05%,这一结果与布拉德福定律描述的核心区期刊刊载的文献量要占论文总量的1/3大致靠近;相关区期刊种类占期刊种类总量的30.29%,载文量占文献总量的35.73%;离散区期刊种类占期刊种类总量的58.29%,载文量占文献总量的26.22%。核心区、相关区、离散区3个区发文密度依次为7.40、2.62、1种/篇,核心区发文密度明显集中。20种核心区期刊分析表明(表3),载文量10篇以上的期刊有2种,分别是《中国农学通报》17篇、《现代农业科技》13篇,其余20种期刊为《新疆农业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塑料科技》《中国棉花》等,载文量在5~9篇之间不等,这些期刊可作为查阅降解地膜文献资料的主要信息源。期刊复合影响因子(IF)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18]。20种核心区期刊的IF都较低,平均IF仅为0.732。IF≥1的期刊有4种,仅占核心区20种期刊数量的20%,分别是《农业工程学报》(IF=3.118)、《干旱地区农业研究》(IF=1.420)、《中国农业大学学报》(IF=1.367)、《农业环境科学学报》(IF=2.218);这4种期刊载文量共计28篇,仅占核心区20种期刊的总载文量148篇的18.92%。分析表明,降解地膜研究文章水平总体较低,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4核心作者分析。从整理情况看,389篇文献按第一作者统计共有325人,其中发文1篇的作者281人,2~3篇的作者37人,4篇以上的作者7人,分别占总数的86.46%、11.39%和2.15%。核心作者是某研究领域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其研究水平和思想观点对该领域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从发文量来评价核心作者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核心作者以普赖斯定律来确定,如式(1)所示[19]。(1)m为核心作者的最低论文数,Nmax为统计年限中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对检索到的文献按第一作者进行统计(表4),最多的作者是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申丽霞,其发文量为5篇,即Nmax=5。将Nmax=5代入公式,得m=2.24,取m=3,即数在3篇及其以上的可列为核心作者。通过统计得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共有12位,共44篇,占文献总量的11.31%,与核心作者发文量应占发文总量20%的下限相比,该比例明显偏低。分析表明,近年来降解地膜领域研究人员分布还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研究群,且仅有个别作者对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了跟踪研究,核心作者不突出。2.5主要研究机构分析。研究机构是作者进行学术研究的依托,为学者研究提供了基本科研平台,尤其是核心研究机构及其动向更成为学者研究的风标[20]。从对第一研究机构降解地膜数量的排序情况(表5)可看出,发表4篇以上文献的机构主要集中在7家,分别是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11篇(2.83%)、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10篇(2.57%)、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8篇(2.06%)、太原理工大学水利工程与工程学院7篇(1.80%)、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6篇(1.54%)、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5篇(1.29%)、新疆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站4篇(1.02%)。这些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降解地膜在玉米等粮食作物、棉花等经济作物、高粱等饲草作物上的应用效果,考察的大多是降解地膜应用后土壤环境的水热效应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少量研究内容涉及到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个别研究涉及到降解地膜的一般理论综述。分析表明,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是从事降解地膜研究的2类主要机构,是降解地膜领域研究中的核心和中坚力量,且这些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解地膜的田间应用。此外,近年来降解地膜研究领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极大重视,作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等项目的实施单位,也参与了降解地膜领域的研究,新疆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站作为政府农牧部门单位在文献数量排名靠前的第一研究机构中出现,也佐证了这一趋势,凸显了研发降解地膜旨在防控农业环境污染的初衷要义。在文献整理过程中还发现,从研究机构合作情况来看,降解地膜研究领域教学、科研与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较多,地膜生产企业参与的极少,仅有山东地区的山东天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个别企业参与了一些研究,这是今后需要投入研发力量和鼓励支持的领域。2.6高被引论文分析。引用频次反映文献的参考和应用价值等,被引用频次越多,说明本论文对学术研究及交流所起的影响就越大[21]。本文将被引次数在70次以上的论文视为高被引文章,共有9篇文章,总被引次数为841次(表6)。这9篇文献分布在《农业工程学报》等8种期刊上,均由核心期刊刊载。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是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申丽霞于2011年发表在《农业工程学报》上的论文《可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频次为119次;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吕江南于2007年发表在《中国麻业科学》上的论文《农用薄膜应用现状及可降解农膜研究进展》、西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黎先发于2004年发表在《塑料》上的论文《可降解地膜材料研究现状与进展》,被引频次均为112次,其余论文被引频次介于70~95次之间。由于文献的引用有滞后性,这9篇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章都发表于2012年之前,这些文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7关键词词频分析。关键词是作者从高度概括的角度提出的一组反映文献核心内容的科技词汇,关键词统计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科学研究趋势,帮助研究者快速掌握科研动态[22]。词频分析法是利用可以解释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文献计量方法[23]。统计数据表明,389篇降解地膜研究文献共出现关键词677个,出现频次1737次。剔除与检索主题重复的“可降解地膜”“降解膜”“崩坏地膜”等显而易见没有分析意义的关键词,列出词频出现在10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图2)。由其分布图可看出,根据其研究角度,大致可分为降解地膜类型、降解地膜应用作物和降解地膜研究指标3大类研究热点。从降解地膜类型关键词看,“生物降解地膜”共在36篇文献中出现,“生物降解膜”“生物降解”“光降解”在19篇文献中出现,“光降解地膜”在11篇文献中出现,“双降解地膜”共在13篇文献中出现,可见降解地膜类型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型降解型、光降解型及双降解型,且以生物降解型为主;从应用作物关键词看,“玉米”共在60篇文献中出现,“棉花”共在32篇文献中出现,“烤烟”共在16篇文献中出现,“甘蔗”共在12篇文献中出现,“马铃薯”“花生”各在11篇文献中出现,可见降解地膜的主要应用作物为玉米、棉花、烤烟、甘蔗、马铃薯和花生;从研究指标看,“产量”共在61篇文献中出现,“土壤温度”共在37篇文献中出现,“土壤水分”共在25篇文献中出现,可见降解地膜研究指标主要集中在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3个方面。从高频关键词的分布可以看出研究的热点,而低频关键词中则可能包括创新点[22-23]。限于篇幅,词频出现在10次以下的关键词没有列出,从其分布可知,“降解率”在8篇文献中出现,“降解性能”在7篇文献中出现,“环保”在4篇文献中出现,“降解产物”“工艺”各在2篇文献中出现,“安全期”“可控性”各在1篇文献中出现,这些关键词恰恰是评价某种降解地膜产品成熟与否的关键指标,应在今后研究中予以注重和加强。
3结论
1987年以来32年间降解地膜研究领域共发表文献389篇,前23年期间降解地膜研究忽冷忽热,可视为缓慢发展期。近10年来其速度和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可视为快速发展期;全国各地对降解地膜均有一定研究,新疆、甘肃、山东等地膜应用广泛的地区是降解地膜田间应用研究靠前的3个地区,应用作物涉及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棉花、甘蔗、烤烟等经济作物;降解地膜文献分别刊载在175种期刊上,《中国农学通报》《现代农业科技》等22种期刊是核心区期刊,降解地膜研究文献的水平总体还较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是从事降解地膜研究的2类主要机构,研究主要集中在田间应用方面。教学、科研与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较多,地膜生产企业参与的极少;申丽霞、严昌荣等是降解地膜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该领域的研究人员还比较分散,领军人物比较匮乏;降解地膜被引次数70次以上的9篇高被引文章分布在《农业工程学报》等8种期刊上,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是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申丽霞于2011年发表在《农业工程学报》上的论文《可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降解地膜类型研究、应用作物研究和水热变化、产量效益等指标研究是降解地膜研究的3类主要内容,分别涉及“生物降解”“玉米”“土壤水分”等关键词,而降解地膜制造工艺、环境评价等方面涉及的关键词,如“可控性”“安全性”等较少甚至缺乏。
文献标志码的标识
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根据其内容性质标识一个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共设置以下五种:
A:基础性理论与应用研究(应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
B:应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扎记(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政策性评论、标准技术规范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志码。
中医膝痹病临床文献挖掘研究
〔摘要〕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中医药膝痹知识为资源,建立中医膝痹病数据库,能为中医膝痹病教学、临床与科研提供知识发现的基础设施,有利于中医知识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探析中医骨伤科膝痹病文献数字化保存数据库建立的步骤、方法、功能、内容、数据库维护,数字化保存与挖掘中医膝痹病临床文献,为临床实现中医膝痹病证治的标准化、数据化提供行之有效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膝痹病;数据库;文献;数据挖掘
膝痹病又称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常见的以膝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属中医学“骨痹”范畴,是临床较为多见的慢性骨关节性疾病,此种疾病不仅患病率较高且病变的范围较为广泛,后期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甚至致残。缓解KOA病人疼痛,恢复患膝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一直是骨伤科临床的重要研究课题。本课题拟建立膝痹病专题数据库,目的是通过对中医膝痹病古今文献进行挖掘、分析,总结前人对中医膝痹病证治思想,发现诊疗规律,系统总结中医膝痹病的理论和辨证论治体系,从而提高膝痹病中医诊疗与服务水平。其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一定依据,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效率;二是传承中医治病经验和传统特色方法;三是便于临床教学和科研使用[1-2]。
1数据库建设
1.1文献来源。膝痹数据库是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点病种膝痹病服务的专题数据库。研究收集较为规范的膝痹病古今文献,较为全面地收集中医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及近现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医骨科专家的膝痹经验。数据库文献来源主要包括:(1)纸质版书籍。以“痹”或者“关节炎”为关键词项检索词,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检索发现膝痹专著,或者包含膝痹论述的专著书目。购买膝痹病古籍、近现代名老中医关于膝痹病的著作。(2)数字化文献。整合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纳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超星期刊、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MedlineComplete等中文、外文文献数据库。数据库中涵盖了关于膝痹病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报纸、标准、专利、成果等多种学术资源。(3)网络资源。采集关于膝痹病的网络信息资源,如新药、科研奖励、新技术研发等。1.2古籍整理。1.2.1书目的分类膝痹病古典专著较少,很多相关文字记录都是散见于各类中医医籍里,然而每本书籍论述的内容以及着重点均不相同,所以研究团队根据其侧重点将古典书籍进行分类,列为中医理论类、中草药类、方剂类、针灸推拿类、按摩导引类、临证医案类等。1.2.2资料的摘编为了适应临床的实用和后期数据库的开发及维护等要求,摘编的基本原则设定如下:(1)内容在200字以下的一般应采取以文摘卡形式摘录;(2)内容在200字以上的采取扫描全文或者复印的方式,最后予以剪贴整理;(3)摘编的书名、版本、作者、出版社、疾病名或病证名、篇名、起止页码、出版时间、摘抄人、复核人等重要内容必须信息完备。1.2.3资料的分类整理按时间(朝代及年份)的先后顺序、作者、成书年代、疾病或病证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药、调护等方面分类整理,待所有资料的录入全部完成后,再经二次校稿筛查整理完成。1.2.4中医膝痹病叙词表的建立叙词,是一类经过特殊规范化处理的词或者词组,它具有以基本概念为基础能够表达出文献主题的特性或属性。而具有这类特性或属性的词或者词组的汇集就组成了叙词表,可以用于检索和标引,它还能体现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故中医古籍叙词表的建立对后续进行中医古籍信息标引时主要起到能够自动(辅助)选择索引词的功能,及进行检索时的后控制,是提高查全率、查准率、实现多语检索和智能化概念检索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中医古籍知识库的基础[3]。借鉴以往构建中医古籍叙词表的方式方法,研究团队拟采用以下几步建立中医膝痹病文献叙词表:(1)参考GB13190-91汉语主题词表编制规则和GJB1776A-99军用主题词表编制规则制定词表的编制标准;(2)大量收集现有的与中医药相关的主题词表,包括已颁布的当前各种有关的国标、行标、参考以及各类中医药相关工具书。病名证名的制定和选取主要参考各类中医辞典、《中医病证名大辞典》以及《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或者其他经典名籍文献中收录[4];(3)在类目层级设置上,尽量减少层级,对文献较多,检索频率较高的类目适当提高其列类等级,增强分类法的易用性和直观性[5]。1.3现代文献整理。1.3.1文献的分类现代膝痹病文献较多,包含各大数据资源,因此,研究团队可以根据文献的种类以及研究的方向来进行分类整理,分为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等。根据其研究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分类为: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基础理论研究等。1.3.2资料的归类整理按文献发表的先后时间顺序、期刊杂志类型、临床治疗、实验研究等归类整理,待所有资料的录入全部完成后,再经二次校稿筛查整理完成。1.4数据库建设步骤。1.4.1制定数据库检索关键词根据临床研究及科研需求,结合文献库的特点,选定检索关键词,如病名、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设定规范的关键词语用于检索,检索关键词的制定参考中医诊断学、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及我院制定的中医膝痹病诊疗规范,制定膝痹病叙词表。1.4.2文献信息采集与加工主要是图文信息的采图1数据库系统建立工作流程图集,文本类的可以用高扫或者OCR识别,图像类的信息可以借助于数码摄像机或相关摄像工具;资源可以使用采编软件、动态软件系统或TRS管理员工具等有关系统软件进行。利用开发工具MicrosoftVisualStudio、Dreamweaver、Photo-shop设计。文献的整理分为四个方面:(1)按照历史年代延续的先后(先秦-两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对历代先贤关于膝痹病的相关论述,追其溯源,知其由来,审其变迁;(2)整理目前现有的中医和西医所有关于膝痹病的诊治资料,含括其基本概念、发病机制、证候特点以及论治规律等;(3)按类归纳古今名家对膝痹病临床治疗的经验籍册,古代名家可按历史朝代先后分类,现代名家则按国家级和省级名老中医分类收录,研究了解不同时代医家们关于膝痹病的认识及其论治心得;(4)广泛整理收集中医从古至今治疗膝痹病的相关内服外敷的专方专药,或者敷贴、熏洗、针灸等治疗方法。1.4.3制定策略校对文献原始资料,提取与中医膝痹病相关的章节内容,提炼检索词语。1.4.4检索数据库将检索出来相关结果反馈给检索者进行筛选或者供其调整检索方式方法进行再次或多次检索。经检索后将符合要求的数据格式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导入数据库。数据字段参考CBM的全字段标准。1.4.5文献分析与挖掘在做到对“专而精”的文献资料系统规范化采集基础上,对文献资料分析与挖掘,使其能够对原始资料中“理-法-方-药”之间的关联规则进行统计分析,为形成系统理论体系提供资料支持。1.4.6数据库软件创建步骤待研究团队完成了数据库创建的前期工作,研究团队最后一步就是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所以数据库的创建其实就是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研究团队将按以下步骤创建数据库软件:(1)安装MySQL数据库软件,并且配置信息(MySQL是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数据保存在不同的表中,而不是将所有数据堆积在一个大的仓库内,于是就提高了数据库的运行速度和灵活性);(2)创建连接。创建一个数据库的连接,只有创建了数据库连接,才能在该数据库的方案中创建、更改对象或编辑表中的数据;(3)测试连接。填写对应的连接名、主机名、端口、用户名和密码,确定数据库连接无误;(4)新建数据库。根据前面创建的连接,在该连接下新建数据库,填写数据库的名称和字符编码(UTF-8);(5)新建表。在新建的数据库下建立本项目所使用的表,本项目建立的表主要为:搜索答案详情表(字段包括title,document,category等),搜索关键词详情表(字段包括number,searchWord等)以及关键词与title的映射表(字段包括num-ber,title等);(6)数据导入。在新建好的表中导入搜集到的数据;(7)数据验证。待数据导入结束,测试导入的正确性,通过SQL的相关查询语句验证表内数据的条数,以及抽样查看表中数据与导入数据的一致性(例如:select*frommyTablewhereds='20190222'andsearchWordisnotnull,查询表中行数:selectcount(*)frommyTablewhereds='20190222')。见图1。
2数据库内容与功能
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特点
一、引言
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是它的乡村性和生态性。就其乡村性而言,乡村生态旅游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它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有着积极带动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就其生态性而言,其是现代生态旅游新趋向,在满足现代游客新需求和促进整个旅游业发展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究竟什么是乡村生态旅游,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进行开发以及面临什么样的困境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上述内容对我国近十年来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整理,期望为后续研究的延续有所帮助。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和生态旅游概念提出以来,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就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热忱关注。尽管已有很多研究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较完善的界定和解释,但由于各个学者研究出发点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没有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做出一个准确的界定。但各界习惯用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等名词来描述其相关内涵。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有很多种,例如中国旅游协会区域开发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文昌教授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田园生态景观、农事活动、农俗文化的深层次开发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具有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环保等多种功能的旅游形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寇明婷博士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当然还有很多研究人员给出了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对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很有意义。何晓芳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区域,以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朴素的乡土文化与人情、娴静的田园风情为基础,用景观生态及生态美原理与方法为游客建立起一个欣赏乡村景观、认知自然、培养与体验生态的旅游环境,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景观美学价值、乡村居住的宜人价值、乡村文化的追忆价值与乡村生态的教育价值,并最终使得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近年来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尽管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界定,但笔者认为何晓芳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并从规划角度,生态发展角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做了很好的阐述。该表述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科学合理,体现出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类型和特点
(一)乡村生态旅游类型
文献分类与检索
【内容提要】索引的研究、编制与文献流通形式变化息息相关。以计算机为主体的新技术在文献流通领域广泛应用,对索引理论研究及编制形成冲击,同时也带来变革的要求。10年来我国索引编制研究的起伏波动,说明索引研究应顺应社会文献流通需要而变革的重要性。书目编制、数据库建设及文献标引、检索语言方面等研究的发展趋势,也说明新技术运用对于文献整理带来的新特点、新要求。索引理论研究和编制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使索引编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索引是利用文献的工具,与文献流通形式的变化息息相关。10年来在索引编制理论研究方面发生了波动,说明我们关于索引编制的理念正随着文献整理现代化进步而发生深刻地变化。以往文献以纸质载体为主,索引编制靠人工,编排技术百多年没有发生多大改变,理论研究相对稳定。自从计算机及其相关电子技术应用于文献领域并成为新流通载体后,索引编制手段及索引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理念产生很大冲击,这是造成索引研究波动的根本原因。本文就10年(1993-2002)来索引研究的状况进行剖析,以求得一二看法,为索引研究深入发展筹谋。
1索引理论研究低落,相关研究发展强劲
我国很早就有索引的编撰和理论研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索引编制理论和方法传到我国,曾掀起索引编制和研究的高潮,成果辉煌。新中国建立后,安定的社会环境,先进的政治制度,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氛围,索引的理论研究和编制才真正掀起高潮。虽然影响了索引事业的发展,但拨乱反正后,索引研究与编制又蓬勃兴起。尤其是80年代末期中国索引学会成立,领导索引研究,组织索引开发,开展学术交流,使我国索引事业走向规范化道路。
20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索引理论的高峰期,1996年以后研究数量相对减少。《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报道的信息显示了这种趋势(见表1)。但这种滑动并不表明我国索引研究衰退,而只能说明传统理论研究在减少,这是索引研究走向成熟的转折。能说明问题的是与索引研究相关学科或索引应用理论研究走向强劲。
表1索引编制理论研究情况(按《全国报刊索引》报道时间统计)
浅析金融发展文献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综述过程中笔者给出了适当的述评,并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当前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宏观经济景观:一方面是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一些商业银行因为存差过大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借钱难、筹资难,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吴敬琏,2006)。他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使富裕的资金无法流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资金流通不畅的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综观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且似乎经济程度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究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综述
1912年,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认为在经济理论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金融机构满足新兴企业信贷要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并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出最有可能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的企业家,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继熊彼特之后,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