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2:50: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物普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物普查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摸清我县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现状,全面掌握我县文物资源、数量、分布及保存的基本状况。经县政府同意,决定在全县范围内认真开展一次文物实地普查。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主要目的
(一)摸清家底,增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好文物资源,促进我县三个文明建设。
文物普查会议讲话词
同志们:
刚才,我们共同收听收看了第三次全国、全省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和省领导分别做了重要讲话,阐明了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实施意见,部署了工作任务。希望各级各部门对会议及领导讲话精神进行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我市实际,再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文物普查和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我市的文物普查、保护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参与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一是机构健全。至年底,全市共有8个文物事业管理处(所),文物保护工作从业人员47人。二是普查建档。1988年,曾对全市文物进行了历时两年的复查和考古调查,比较详细地摸清了全市文物分布情况,考察中发现了文化和文化遗址,使我市的历史向前推进了7000多年;1991至1992年,完成了全市文物藏品的建档立档工作,摸清了文物家底。三是资源丰富。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52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27处,市级文保单位12处,县级文保单位157处;馆藏文物5340件,其中在级文物1078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个。四是管理依法。市文化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文物执法队伍,配备了执法车辆,对文物审批事项依法行使审批和管理职能。五是强化勘测。文化、发改委、国土、规划、城建、环保等联合执法,对大型基础建设工程的地下文物状况组织了调查勘探。近年来,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文物破坏事件大幅度减少。
虽然我们的文物普查、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勿视。一是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县区都没有建成独立的博物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物的正常保护。二是由于保护措施扔失当,造成了部分文物的损坏、销蚀。三是安全管理存有隐患。部分县区的文物存储没有达到相应的安全标准,对文物日常保护、文物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深入开展,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掌握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现状,使更多面临险境的文化遗产得到及时发现和切实保护,极大地丰富我市的文化资源。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本次会议精神上来,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全力以赴把普查工作做实、做好、做出成效。
二、强化措施,保障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实施
文物普查方案通知
武安历史悠久,文物资源极为丰富,从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各个时期文物遗存丰富。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冀政函[2007]68号)、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通知》([2007]57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就做好文物普查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普查的意义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一些地方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加快,对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特质和文化独立性造成了直接威胁。近年来,在城乡建设和文物调查中新发现了大量的不可移动文物,另有许多文物因人为或自然原因遭到损毁甚至消失,因此,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已很难准确反映文物遗存的实际状况,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
二、普查的目的
此次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市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对新发现、尚未登录的地上、地下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全部予以登记、公布,并根据其文物价值核定公布和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普查中所采集的相关信息,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单位的科学记录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数据数据库,以加强文物信息的利用和保护,为各级政府制定文物保护方针、政策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通过此次文物普查工作,培养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使之成为今后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中坚力量。
三、指导原则
全国文物普查意见
根据《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字〔〕号)精神,结合区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贯彻执行。
一、加强领导,成立工作机构
区政府成立全区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普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文体旅游局,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管理。区的文物普查工作范围广、人员少、工作量大、需要设备多,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文物普查工作。
二、加强文物普查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按照自治区、的有关要求,将文物普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保障普查经费落到实处。此次文物普查经费要专款专用,本着实事求是、精打细算、合理安排的原则,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普查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文物普查的时间要求
文物普查工作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9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的通知》(辽政发〔*〕26号)精神,为全面掌握我市境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基本情况,构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体系,市政府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任务
对我市境内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对现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街区、村镇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量化指标、保存状况和环境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复查、登记,形成完备的档案资料。
二、时间安排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此次普查从*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标准时点为*年9月30日。*年4月至9月为普查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动员、确立技术标准和规范、配置普查专用设备、开展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为全面普查阶段,主要任务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普查工作组开展全覆盖、不间断的文物调查发现和核查登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普查整理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组织普查成果验收、开展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文物普查调研方案
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对整个普查工作的各个方面,普查工作结束后。进行认真的实事求是全面总结。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规范要求,提出本区的普查工作演讲,并报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搞好我区的文物普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9号)精神和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文物局拟定的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津政发[]68号)要求。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普查的意义和目标
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平安的重要措施,区文化遗产维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管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将有利于科学制定我区文化遗产维护的久远规划,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局部。有利于培养锻炼文物维护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维护意识;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保守,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整合国土资源和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物普查,总体评价我区不可移动文物现有的生存状态及发展趋势,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维护体系提供依据;为建立我区不可移动文物档案规范化、动态管理发明基础条件;为建立具有现代化科学素养的专业队伍,提高工作人员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发明条件;协调文物管理部门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关系,提升我区文物保护的科学水平,使历史文化遗产的维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石刻,此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是区行政区域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六大类文物。
县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随着今年4月25日内乡县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我县也全面拉开了帷幕。截止目前,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同志们头顶烈日、翻山越岭,走乡窜户,顺利完成了城镇、湍东、乍岖、余关、赵店、夏馆六个乡镇的文物普查工作,通过对这些乡镇的实地调查,已复查认定文物保护单位32处,新发现13处,消失4处,基本上摸清了分布在这些乡镇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地面不可移动文物所处的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环境和保护现状。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队伍,明确职责。为确保文物普查工作在我县扎实有效地顺利开展,我县成立了以文化局薛局长为主任,原县衙博物馆老馆长王家恒同志和文化局主任科员马建锁同志为副主任的内乡县文物普查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文物办,负责协调指导全县普查工作。抽调县衙博物馆、文化馆有关业务骨干组成普查队伍,并对这些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考勤。专门腾出两间办公室,安装了空调、电话,配备了办公设备。建立建全县、乡、村、组文物普查网络,各乡镇都已建立了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每个村、组也都确定了一名副职做为这次文物普查的骨干或联络员,使普查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同时,我们今年争取到县财政普查经费3万元,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培训,夯实基础。利用县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我们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标准、要求,对全县各乡镇文物普查专干、文化中心主任进行培训。其次,为了便于各乡镇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把有关文物普查的文件、要求、标准、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和现已掌握的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分别下发到各乡镇。同时,我们还组织有关人员对各乡镇的文物普查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
三、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由于我县的文物工作当前正处于青黄不接和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把这次文物普查工作做为我们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首要目标。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压力,每个同志负责2-3个乡镇的普查工作,负责所分管乡镇的复查认定和新发现文物的所有文字资料,并且要求每个同志增强责任意识,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来完成。目前,全县16个乡镇的普查工作任务已全部分解到每个同志。
四、核实认定原有已知的文物点和在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点相结合。我们这次文物普查工作距上次已有20多年,这20多年正是我县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原有的文物保护单位生存环境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借此普查机会,对原有的保护单位逐个进行核查认定,对新发现的文物点,要求每个同志积极搜集有关资料,一是查档案、查县志、查乡志,二是深入乡村,走访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村长和名家后代,三是寻访保存下来的石碑上,从石碑上去寻找实物证据。
五、遵循普查标准规范,确保数据采集质量。在这次普查中,我们采取传统的普查方法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手段,利用上级配备的电脑、gps卫星定位仪、照相机等先进设备,严格遵循普查标准规范,努力提高科技含量,确保数据采集质量。同时,在这次普查中我们还对原有的保护单位进行分类归纳,使其更加规范。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像碑刻这样的单体文物就公布为一个独立的保护单位,例如,东符营的符氏祠堂和学校的一对狮子原来公布为两个保护单位,在这次普查中我们发现学校的狮子实际上是祠堂的附属文物,没有祠堂,也就不可能有狮子。因此,类似这种情况我们进行归纳,把祠堂做为一个保护单位认定登记。
全国文物普查方案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我国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摸清不可移动文物现状,为全面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及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实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方案的通知》(**办发〔2007〕343号)精神,为做好我县文物普查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此次文物普查是对我县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六大类文物。
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近629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对108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
普查登录的内容是:每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名称、位置、地理坐标、年代、类别、数量和文物特征等基本情况;文物本体的保存情况和损毁原因;文物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现状以及文物的所有权属和使用管理情况等信息、资料。调查中应同时测绘文物线图、摄制文物照片、采集文物标本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一并进行登录。
二、普查的目标和任务
政府文物普查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的通知》(辽政发〔20*〕26号)精神,为全面掌握我市境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基本情况,构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体系,市政府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任务
对我市境内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对现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街区、村镇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量化指标、保存状况和环境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复查、登记,形成完备的档案资料。
二、时间安排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此次普查从20*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标准时点为20*年9月30日。20*年4月至9月为普查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动员、确立技术标准和规范、配置普查专用设备、开展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20*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为全面普查阶段,主要任务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普查工作组开展全覆盖、不间断的文物调查发现和核查登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普查整理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组织普查成果验收、开展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文物普查的通知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9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通知》(**府发〔**〕91号)要求,县政府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县文物普查工作(以下简称“文物普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文物普查的意义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县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和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利用对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开展文物普查,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完善文物档案管理,促进我县文物保护机构建设,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有利于发掘、整合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文物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此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是大足县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工业遗产、乡土建筑和老字号为重点,同时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详细了解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情况、环境状况及其变化情况,总体评价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的生存状态。县政府根据文物普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将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确定或申报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