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2:21: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问题意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问题意识

生物教育中培育学生问题意识决策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神圣职责。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被动学习,问题意识淡薄,又怎能创新?因此,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一、中学生生物课堂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根据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遵循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我校高二年级中任选五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统一的问卷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较少和很少的占64%,大部分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上的问题65%的认为是由教师提出,只有15%认为是由自己发现;对于同一个生物问题,经常提出与别人不同看法的学生仅占12%,表明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思维。以上调查结果说明,本校生物教学虽然进行了教学改革,但学生被动学习、问题意识淡薄较普遍,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因此,就目前学校学生问题意识的状况,深入地研究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必要的,也是现实的。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更是生物新课程的要求。

二、目前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开始关注类似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至今未能深入研究。国外的教育经验不能都适合于国情,有的教学方法只强调某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国内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有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缺乏具体有效的操作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问题解决认识的提高及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尤其是对问题解决在数学学科领域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则起步较晚,如缺少对问题意识淡薄的成因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提出的策略进行实验研究,忽视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创新方面的调查及分析,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发展性评价对问题意识培养的激励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查看全文

政治教学问题意识实践

问题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起点,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以探究性为主的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教育亦然。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围绕问题而组织起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间接地用已有的知识处理该问题的情境,只有具有问题性的问题才能为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在一定的环境中促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个问题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将随之产生,探索没有止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值得运用和借鉴的。当然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状况、学习环境、年龄等特点,避免设置过于高深或走过场、走形式的简单情境,同时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通过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书本至上的思想在学生和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教师作为书本知识的传达者,学生总是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课堂上学生很少会对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话产生疑问,学生质疑的意识很淡薄。质疑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知识,使正确的概念和原理在自己的头脑中更加坚定,如果没有质疑精神,只是人云亦云,简单相信课本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必定是非常肤浅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对课本知识有关原理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作业或考试中,不要拘泥于老师的“个人看法”或者“标准答案”,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敢于向老师发起疑问。另外,课本中的很多知识并不是只有唯一一种观点,有的争议直到现在仍然在进行,我们对这些观点就要善于质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众多的观点中提炼出自己的更加科学的认识,这样才会使自己的创新意识得到更好的锻炼,这才是我们对政治学习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主要还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一般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对教材的框题、节题等进行提问。教材中的框题、节题往往是对教材的高度概括,对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设问,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而真正吃透教材,把握知识间的联系。(2)对相关、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对照比较,从中去寻找问题。当然,教师的引导除了要注意方法外,还要准确地把握时机,对于学生的质疑态度要中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从学生自身的基础出发,抓住课本知识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查看全文

法学问题意识缺失及合理导向

对某对象的研究,通常是受到特定问题的引导,或者围绕与研究对象有关的问题而进行的。而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则会影响研究成果。所以,在法学研究中,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其决定着法学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一、原因分析

(一)受法学学科的影响。法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但在“兰德尔模式”提出后,研究者认为法学的研究可以自给自足。也就是说,法学学科本身的理论体系就已经比较完备,思维方式比较固定,研究者只要根据这些条件,就可完成对法学的学术研究。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是对现有的法学理论、原理和相关知识进行佐证,从而得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所以,一些研究者对法学的研究只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完全脱离法学的实际应用,其研究的论题基本只是对法学这门学科的理解。比如,在对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研究中,研究者重视咬文嚼字,对相关法律中的某一个词语都能进行大篇幅的阐述和说明,但对于具体的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程序和运作却不太清楚。(二)受研究者知识结构的影响。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决定着其问题意识的强弱,在法学研究中,当研究的内容属于传统知识体系的范畴时,研究者基本能够驾驭。但是,如果法学研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法治实践,研究者仅凭自己所掌握的法学理论知识,无法应对实践问题,也难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对法学问题进行研究时,需要将多个法学学科综合起来,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比如,在研究商事问题时,不仅会涉及到商法、民法,还可能涉及到刑法,如果不能将各法学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就无法得到透彻的解决。(三)受研究者法治态度的影响。我国的法治现实并不那么理想化,这是因为理想化的法治模式是在传统法治理论基础上构建的,这种模式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层真正完整的出现过,所以我国的法治现实与这种模式是不可能相符的。同时,在中国法治现实中,有些现象并不理性,导致某些严重的法治问题出现。比如,在薄某主持重庆的政务工作时,就出现公然践踏法治的情况,这是中国法治现实中的严重漏洞,不是光凭法治理论研究就能解决的问题。

二、途径分析

(一)了解中国法治运作情况。在法学研究中,研究者之所以缺乏问题意识,主要是因为研究者对我国法治实践情况的了解不足,没有将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结合起来,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错位。比如,在对我国的司法改革进行研究时,许多研究者对于“法官”的认识是公正无私,是不会在工作中带有丝毫情感因素的,这是对“法官”的道德和能力的一种预设,而这种预设会对法院内部的权利配置结论产生影响。实际上,“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不止是完全依据法学理论,还会参考各个方面的因素。如在对抚养权进行判别时,要综合考虑对孩子成长对有利的条件,考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等因素。(二)问题意识培养导向要合理。法学研究具有随意性,研究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但是,在研究主题的实际选择过程中,却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引导。比如,各级组织会课题,由研究者从中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而课题的提出是者根据某个问题意识确定的,不一定能够真实的反映法治现实的具体需求,而是课题者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知。同时,某些期刊的选题取向,也会对研究者的选题产生影响。所以,在对法学研究者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时,要确保导向的合理性,才能提高课题设置的质量,使研究者能够将法学理论与我国的法治实践联系起来,提高问题研究的深度,确保研究成果的质量。(三)注重对问题的转化结果。法学研究中都蕴含着一定的问题意识,而法学研究者在对问题进行研究时,却不一定能其认知下的问题转化成研究主题,所以其研究还达不到理论研究的水平。比如,在对某些微观法学问题进行研究时,对经验的依赖性比较强,很难对理论阐释进行延展,无法在学术方面获得广阔的发挥余地,因此不太可能形成学术论文的研究题材,或者与期刊发表要求差距比较大。所以,在法学研究中,研究者要善于对所研究问题进行转化,使其能够成为真正的研究主题。这就要求研究者要随时关注法治现实,在法治现实中去寻找自己的法学研究主题,结合现实的需求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要能够在理论与现实之间进行灵活的转换,使两者能够相互的融合,从而提升法学研究的深度。

三、结语

查看全文

养成问题意识提升课堂效率

问题是学习动力的起点,而头脑中不断生成问题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参与互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也曾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问,学问,就要学会问”,这些名言也都深刻地阐明了“问”的重要性。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一、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孩子的心中充满了千奇百怪的问题。天空、泥土、飞鸟,直到家里的一切日常用品,都会成为他们追问的对象。然而,就目前科学课堂教学而言,学生主动提问的对象并不多见,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大胆问;有的学生迷信书本,迷信老师,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就会有表现自我的欲望。

如在《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学中,当我和同学们刚刚得出“物体受热体积会膨胀,受冷体积会缩小”时,一位叫高博洋的小朋友没有举手就突然站起来反驳说:“老师,有的物体受冷体积会膨胀”。我并没有制止而是鼓励他继续往下说,“有一次,我把一瓶雪碧放到冰箱里忘记喝了,第二天去拿时,雪碧已经把瓶盖都顶出来了。”有力的证据和事实使同学们感到十分惊讶。我很快地从突如其来的提问中冷静下来,立即诚恳地表扬这位学生,肯定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同时引领学生思考:我们怎么去区分水和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交流中分辨出了水变成冰,其形态发生了变化,由液体变成了固体体积膨胀了。最后我做了补充:“我们讲的物体热胀冷缩是物体在同一形态下的比较。所以高博洋同学的发言也是正确的,爱动脑筋而且富有创造性,很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但了解了知识,还深深地体验到敢于提问题的乐趣,相信有了这一经历,这个学生今后肯定会更乐问、善问。

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提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好问是探究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更要引导学生会提问,善于提问,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价值。

查看全文

激发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引入学生的思维过程。发问是开启思维的钥匙,也是提高人的创新思维的最佳途径。

1、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发问。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中来,最终达到学会、理解、运用知识的目的,也是学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练习三》中的成语时,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这些成语是描写或表现人物的神态、心情的词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掌握词语。我设计了“你表演我来猜”这个小游戏。此时,学生的台上表演,使同学们“心领神会”,引来大家的“哄堂大笑”,一系列成语在学生的表演中,理解了词义、掌握了用法。

2、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感受中发问。在教学《广玉兰》一课时,学生对“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产生了疑问?难道真的没有词语来形容了吗?此时我利用校园里现有的广玉兰树木,带着学生到校园里去看一看,去真实的感受一下那花瓣的色彩,此时我让学生试着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学生笑着告诉我:“现在,我才真地体会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二、课堂上为学生发问营造氛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查看全文

语文问题意识教学论文

有这样一件事:1998年底,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接待人员安排他们在一所很有名望的重点中学听了一堂高中一年级的物理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目的明确,教法灵活多样,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双边活动相当活跃,配合很默契。第二天,接待者请来访团人员谈谈观感时,回答令他们始料未及:“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特别是学生又没有问题提出,这堂课上它干什么呢?”在语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的提问花样百出,什么“复习问”、“新授问”、“巩固问”、“齐问”、“抽问”,一环套一环,一问追一问,老师总是装着一脑袋问题走进课堂,由主导的“灌输”变异成了主导的“追问”,学生从主体的“被灌”变成了主体的“回答”……著名的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说过:“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像个句号。”联系上面的现象,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不养成学生提问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反而只是按照老师讲的,书上说的,本子上记的去死记硬背呢?这种只注重对具体解题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换句话说,只重视“答”的训练而忽略“问”的培养与指导的现象,在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学生不善提问,不敢提问,不敢勇敢地挑战权威的老师,权威的课本,从而失去了大部分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新能力”是当今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而“创新能力”来自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应从课堂教学开始,怎样才能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呢?我觉得应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开始。一、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证明那些具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往往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都具有“多疑”、“善问”、“勤思”的思维品质。同时,科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孩童的创造性思维远比成年人要强得多。小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要结合他们的特点,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1、创设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诱发勤思。勤思是提问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应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并通过适当的,巧妙的点拨,引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他们在创造性的思维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2、要唤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多问。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日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课堂上总爱提问的学生,老师应时刻把褒扬的话语挂在嘴边:“你问得真好!”;“你的问题真有意思!”;“你真爱动脑筋!”,这些温暖的话语送给学生定会使他们心花怒放,无令而往。对于有惰性或生性胆小羞怯的孩子更应及时地多加鼓励:“勇敢些,老师相信你能行!”;“啊,你真了不起!”,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或者一个翘起的大拇指都会使他们信心倍增,“问”趣盎然的。二、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在学生大胆设问质疑的同时我们会发现这种情况:学生的问题多了,然而提出的问题漫天飞,不着边际,毫无价值。那又如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问题价值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授之以渔,使学生质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想让学生学会质疑,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老师每次是怎样设疑的。如让学生明白学课文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品析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这样的步骤是老师提问的根本,让学生反复体会老师是怎么设问的,为今后的自主提问提供了基础。2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设疑“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必须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如在教学浅显易懂的课文时,可让学生做小老师,模仿老师的样子备课、上课,使他们的问题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发展。我们会发现,起初不尽如意的问题设计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3引导学生对结果质疑当我们把“结果”看得高于一切的时候,便忽视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包括在过程中所能掌握的各种技能、学到的广泛知识、训练的思维能力以及一些难以预料的新发现。而当我们把目光重新放回“过程”上时,我们的孩子将会拥有更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全面的能力,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创造性。学生喜欢崇拜书本和老师,往往会认为书上写的,老师说的“结果”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每篇课文学完了,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会对所学的“结果”有疑问之处。我们应鼓励学生勇敢地挑战老师,挑战书本,把自己的不同见解或疑问说出来,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或查阅有关资料去寻求答案。在教学《雪儿》(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7课)一文时,我发现第一自然段里的“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这句话是个病句。我便问:“同学们,你们看看书上的这句话有问题吗?”从学生的表情里我看到了这么一句话:“书上还有错的吗?”,“教科书是人编的,难免有出错的时候,请同学们课后讨论一下,到底错在哪里?”我引导说。下课后,结果没等我去问,几位同学便兴奋地捧着字典来了:“老师,我们知道了,这句话里的‘就’也就是‘仅仅,只’的意思,与‘只’重复了!”“真了不起!”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答案与做法。这一质疑解疑过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的品质。总之,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教育者的观念要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内涵要变。作为“主导”,教师的任务不应是“提问题”的主导,而应设法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课堂,即,要让学生变成提问题的“主体”,而不是回答问题的“主体”。要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充满个性化放射状的发展。而决不能把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死点。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要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得好:把学生教“懂”了是不正常的,教“不懂”了才是正常的。这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真正规律,让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

查看全文

深化理论研究要有问题意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

深化理论研究要有问题意识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离不开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即必须以创新的理论成果来回答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这就要求研究者要具有问题意识。

科学回答时代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经验

1842年5月,马克思在《集权问题》一文中深刻地阐述了抓住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他说:“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无数事实表明,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起点,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中获得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理论飞跃完成的标志,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它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的阐述。正是在这部纲领性文件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资本主义的矛盾冲突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实践,深刻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科学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途径是什么”等重大的时代问题,从而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有力地指导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查看全文

中职化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意义

摘要:本文以中职化学学科教学为例,详细分析了问题意识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探究如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化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教学质量

从中职化学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教学受限较大,教学效果不够明显。为满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要求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中职化学教师需要积极探究如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工作。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与作用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中职化学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将课堂上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还可以将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查看全文

干部问题意识经验交流材料

同志指出,要持之以恒把变革立异精力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出力处理影响和制约科学开展的凸起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指导干部必需具有准确的问题认识,盲目地把发现问题、看法问题、剖析问题宽和决问题作为指导任务的生命线。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本人的问题。马克思曾锋利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小我的时代声响。问题就是时代的标语”。同志更是强调:“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处理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能否具有准确的问题认识,是权衡指导干部思维作风、任务规范、指导办法的主要标记。有了准确的问题认识,才干擅长发现问题,自动正视问题,深化研讨问题,积极处理问题。

实际生涯中,有的指导干部因为缺乏准确的问题认识,不克不及正视矛盾和问题,影响了党的事业安康开展,甚至形成了极为严峻的结果和损掉。若有的指导干部看不到问题和差距,认识不到埋伏的矛盾和危机,盲目乐观,过高地估量成果,呈现问题时一头雾水,搞不清晰情况;有的面临问题时“怕”字当头,谈问题色变,相互推诿,把新问题推成了“老迈难”,使小问题淤积成了大问题;有的思维懒散、浮于外表、限于应付,嘴上喊着问题,本上写着问题,就是不必心考虑问题,不肯触及深条理的问题;有的在处置扎手问题时,往往“拆东墙补西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寒不择衣”,最终不单处理不了问题,反而使问题一发不成拾掇。可见,指导干部只要树立准确的问题认识,才干紧紧掌握处理问题的自动权,实时精确地发现问题,具体准确地看法问题,深化科学地剖析问题,然后积极稳妥地处理问题。

实时精确地发现问题。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的不言而喻,有的深藏于复杂的表象之中,有的则经过其余方式反映出来,只要坚持激烈的问题认识,才干加强洞察问题的灵敏性。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开展面对一系列深条理矛盾和问题。关于曾经凸显的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是妥帖应对和仔细处置;关于尚处于萌芽或潜在形态的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是要具有激烈的问题认识或许说忧患认识,未雨绸缪、尽早研判,实时查漏补缺,力图把矛盾和问题处理于萌芽形态。

具体准确地看法问题。具体准确看法问题是发现宽和决问题的前提和根底。可否准确看法问题,反映指导干部的精力形态、思维境界,表现着责恣意识、忧患认识。指导干部只要具体准确地看法问题,才干在复杂紧要的状况下思想清醒、不自乱阵脚,才干在问题呈现的时分自告奋勇,接受各类能够的质疑,做到“心中稀有、底气足够”。

深化科学地剖析问题。要处理问题,必需考虑和研讨问题。不考虑问题,就掌握不了事物的实质规则。剖析问题,起首必需解放思维。解放思维是处理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总开关”、“总阀门”。唯有解放思维,才干思想坦荡;唯有坦荡思想,才干激活思绪。其非必须勇于立异。社会开展中的问题是不时转变的,因此处理问题的思想必需与时俱进、因势而变。第三要系统考虑。对峙把矛盾和问题放在大局、前史和理论中进行研讨和剖析,对社会开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对峙用系统、具体、开展的思想来考虑和审阅。

查看全文

大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讨论文

一、立足学生发展,促进教育观念转变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转变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基本成熟,“学习”已经是一个完全能够自主的行为。然而,目前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仍然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具体反映在:第一,学习缺乏主动思考,思维卷入程度相对较低。第二,缺乏个人见解,以模仿学习多见。这种现象背后的表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刨根究底,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匮乏。因为问题是思考的源头和动力,有了问题,思考了问题,才不至于盲从因袭,循规蹈矩。只有在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中,思想才会放射出智慧的火花,观点才会百花齐放,思维的依赖性和被动性才可能被彻底根除。笔者认为大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抱着“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心态,本着切实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尝试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为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一个广阔的舞台。

二、立足教学资源,创设提问环境

大学校园具有丰富的教学、图书、媒体等开放性资源。问题意识的培养,与这些资源的结合点是多方面的。第一,创设大量的问题情景。高校教师如果能够精心设计课堂,让学生在积极地思考中度过45分钟,那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知识获取的主动性,加深思维的卷入程度,提高知识保持的持久性。第二,加大课堂提问的自由度。打破传统一言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生动起来,允许学生随时、大胆地提出质疑,而这一点需要许多高校教师去突破的。第三,建立开放性研究性课题。教师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建立课题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其在与科研课题的“对视”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四,注意保护大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认知同化的过程,只有当外部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才比较容易觉察和同化学习内容。因此,要提升问题意识,高校教师必须从心理上解决学生对提问本身的焦虑和惶恐。

三、立足能力开发,培养问题意识习惯

问题意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变量,它的培养并非短平快,也非立竿见影,而是需要根据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按照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循序渐进,经过长期训练和反复实践,最终纳入个体的认知和能力体系。因此,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一个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将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在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学内容之内,让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历一个“萌发—形成—稳固”心理全程。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旦问题意识转变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将渗透在认知过程的方方面面,反映在个体日常学习的点点滴滴,表现出“善于思考”的思维模式和“勤学好问”行为习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