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09:59: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党校文凭合法性分析论文

文凭是一个人学识、学历的标志,是一个学者基本的通行证,但是当一个人辛辛苦苦最终拿到的文凭,被认为不合法或国家不承认时,你心中的兹味一定是焦急而又满腹苦水的。我国推行依法治国的方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本文针对党校文凭目前碰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一些法律意义上的探讨。

一、党校文凭碰到的主要问题

今年3月19日,人民法院报和网上刊载了一篇题为“法院:拒绝中央党校毕业文凭报考司法考试合法”的文章,说甘肃玉门市司法局以“党校文凭未被国家教育部认可”为由不准党校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而产生的行政诉讼。最后法院认为,司法局严格按照国家司法部和国家教育部的文件要求作出的不给原告报名的行为属于合法行政行为,当庭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这之前的2002年1月和2001年4月,广州市民刘某与广东省司法厅和贵州绵屏县王某与贵州省司法厅也因“党校文凭不具有法律效力”等提起了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在此期间,全国司法考试、自学考试、现代远程教育等都普遍拒绝了党校文凭者报考。在此之前,工程技术、经济、银行、国安等行业不认可或不完全兑现待遇的情况早已存在……

党校被大家誉为是共产党的“黄埔军校”,历来具有极高的威望。党校开办学历教育近20年来,已毕业专科、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众多,长期以来党校文凭一直畅通无阻,毕业生遍及全国各行各业,在国家的建设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来的文凭风波打破了大家的沉静,大家多年潜心奋斗的结果打了水漂,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愤愤不平,由此产生了不少纠纷和混乱。党校文凭合法性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

二、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

我相信,出现上述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可能应该从我国的制度、体制、法律和政策等根本性方面去理解和寻找答案。为此,我查遍了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党内法规、规范性文件等,有如下有关规定。

查看全文

严禁在学历文凭上弄虚作假

加强学习,是我们党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是提高干部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最近,同志在为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所作的序言中,再一次向全党发出了“坚持学习,加强学习,改善学习”的号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成为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对于广大干部来说,面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面对繁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没有比加强学习更重要的了。我们一些干部,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进正规的大学学习,或者在大学里没有经过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在工作之余抽时间继续学习,在大学学习也好,通过其他方式进修也好,这是好事,应该鼓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确有不少干部利用业务时间,刻苦学习,接受继续教育,不仅获得了学历和文凭,而且理论素质、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明显提高。这对于改善干部队伍的文化和专业知识结构,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在干部的在职学习中,也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少数干部片面追求学历、学位,甚至弄虚作假。他们不求真才实学,只求一纸文凭。有的为了一纸文凭,考试请别人代考,论文也请别人代作,甚至不惜骗取文凭,伪造学历。这种现象,广大干部群众反响强烈,斥之为“文凭腐败”。它不仅搞坏干部在职学习的风气,挫伤刻苦学习者的积极性,而且败坏领导干部的声誉,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党风和社会风气。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参加在职学习特别是攻读高学历的干部,大都是年轻干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领导干部,他们能否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保持务实作风,对个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极大。因此,对在学历文凭上的弄虚作假行为,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

少数干部之所以在学历文凭上弄虚作假,其根本原因是思想作风上有问题。干部参加在职学习,不管是读大专、本科,还是读硕士、博士,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掌握知识,提高素质,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然而,有一些干部学习的动机不纯,态度不端正,只有哗众取宠之心,毫无实事求是之意。他们把提高学历、文凭当作提拔使用的资本,或作为装潢门面、满足虚荣的摆设。学习缺乏一种正确的动力,怎么能学得好呢?俗话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学习本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要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必须以老老实实的态度,专心致志,心无旁鹜,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而我们有些同志不肯下苦功夫,耐不住寂寞,但又求文凭心切,于是就搞出弄虚作假那些丑事来。更有甚者,少数领导干部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带到干部在职学习中来,利用权力和职务之便,或多交一些钱,或提供某些赞助,或办几件事情,一纸文凭就到手了。这是一种腐败现象,是严重的以权谋私行为,也是党纪政纪所绝对不能容许的。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低估搞虚假文凭所产生的危害,低估其对干部思想的腐蚀作用。一个干部如果在学历文凭上可以搞假,那么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在工作当中,能不搞假吗?

少数干部热衷于追求高学历、高文凭,与他们对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理解上的偏差也不无关系。在一些干部看来,现在选干部要求的是“知识化、专业化”,“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学历学位越高提拔的机会越多。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我们党看人用人,从来就不是简单地看学历文凭,关键还是看思想政治素质,看开展实际工作的真本事。一个干部有高学历高文凭,如果工作平平、群众不认可,是不可能提拔重用的。有的干部尽管学历文凭低一点,但素质高、能力强、群众拥护,照样委以重任。这是为我们党多年来的干部工作实践所证明的。当然,也要看到,现在确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选拔干部时,存在着片面强调学历文凭,按文凭划“杠杠”的现象,加上有的作风不深入,对干部的情况不熟悉,常常是通过花名册找人选、从履历表上了解干部,这样就难以避免选干部中的“唯文凭化倾向”了。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一定要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把“革命化”放在首位,在提拔、使用干部时,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干部的学历和实际知识水平,讲学历而不唯学历,对那些刻苦自学,长期积累,确有真本事的人也要纳入视野,该重用的要重用。要认真贯彻六中全会《决定》精神,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注意发现和使用那些认真学习、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政绩实出而不事张扬的人。善于识别那些投机取巧、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人,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干部学历、学位管理工作,是干部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事关党的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廉政建设,事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措施。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鼓励他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注意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克服追名逐利,把提高学历、学位当作提拔、使用资本的思想倾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加强对干部在职学习的管理和认定工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对本人报的学历和文凭,要认真核实,看看是不是货真价实的,使虚假文凭没有藏身之地。当前,要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通过在职学习持有并载入档案的学历、学位证书,进行一次认真的检查清理,发现问题,认真对待,坚决纠正。对在学历、学位上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干部,本人主动向组织说明情况、表示放弃的,由组织人事部门予以更正;不主动说明情况、经检查被发现的,由纪检监察部门和干部监督部门查处;对仍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谋取学历、学位,欺骗组织的,要从重处理。各高等院校、党校和行政学院,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保证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严格对文凭发放的管理,绝不能搞关系文凭、人情文凭,更不能卖文凭。对那些违反有关规定和职业道德滥发学历、学位证书的学校和单位,要进行整顿,直至取消其学历、学位授予资格,对有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

查看全文

学历文凭投资收益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需求的问题表述;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对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管理的一些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高等教育历史影响及其现实社会影响下的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现行教育的弊端,在很大的程度上讲,缘由于历史基础的薄弱、中国学术规范的规范是学术圈内的硬伤、环境带给高校教师的压力、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分析、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收益分析、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状态分析、顺应社会的发展,把教师的个人理想与职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健全高校在职攻读学位期间的资助政策等,具体请详见。

一、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需求的问题表述

(一)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它要求对未来行动有预期目标,并对预期目标的几率有所把握。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一个普遍的方法。经济学可以用它来研究各种条件下的行为与效果的关系,探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其他社会科学也可运用它来分析人的行为。“经济学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经济学家之所以有不同,是因为他们对什么是成本、什么是收益的看法不同。将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广之,几乎可以无所不包。因此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应用到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1]

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其本身具有自利性、经济性和计算性。在“投入”和“获得”之间进行抉择,一是物质利益上的自利性。因为在职人员教育投资具有其职称需要和待遇提高的目的,从而满足和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二是精神上的自利性。教育投资是人们物质利益的满足,同时也是人们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在职人员教育投资,除了物质利益以外,满足他们获取知识的需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因此,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选择行为的出现,正式由于自利性的,对于行为后果的“酬赏――代价”的分析和预期。

(二)高等教育历史影响及其现实社会影响下的高校教师教育投资

查看全文

审视教育失业视角分析论文

[摘要]教育性失业是教育身份功能膨胀的恶果。造成“教育性失业”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看,当教育培养高规格人才的数量过多、超过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就会产生文凭危机。教育社会学更多地从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方面来看问题,冲突论认为既得利益集团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有意抬高职业门槛的学历资格从而造成文凭贬值,教育性失业其实是社会冲突的产物。

[关键词]教育性失业;教育经济学视角;教育社会学视角

教育性失业(知识性失业)是教育身份功能过度膨胀而走向反面的恶果。教育性失业、文凭贬值、文凭病、泡沫教育、人才高消费、“教育过剩”、“过度教育”等提法,所指的基本上都是同一种现象,即相对于历史上的较高水平,学历的含金量减少,高学历者面临就业困境,现实无法满足其原先接受教育的期望(高收人和高地位)。简而言之,教育性失业(educatedunemployment)或文凭贬值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教育性失业”直接导致教育正向功能的衰减,这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发生过并仍时时出现的情况。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失业人群中出现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教育性失业”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受过教育乃至高学历的人大量失业。二是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不能学以致用或大材小用、高能低就,不得不从事那些技术水平和收入都低于他们当初预期达到的水平的工作,“学校培养的似乎是徒有许多证书,却极少具备与工作明确相关的本领的人。事实上,将近半数的美国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同他们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日本的情况尤为严重,不但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连处于顶层的“学历贵族”也遭遇到某种失落。

至于中国目前的学历情势,常常有报道说,大学生就业难,很多本科、硕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失业人群呈现向高学历者蔓延的趋势。的确,仅就2003年来看,这是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0%,而相应的社会需求的增长则与往年持平。广州2003年毕业生招聘会需求人员总计6300多人,进场者达到30000多人。甚至有报道说高学历者纷纷“下嫁”中小学,如北京一中招聘教师,30名毕业研究生纷至沓来,其中一人是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博土,应聘到该校实验部小学一年级教拼音,结果因试讲没通过而被刷掉了。于是有人就此宣称“中国知识失业时代已经来临”。但我们认为,对这种现象应全面观察和分析,不可简单下结论。许多大学生的失业不是真正的失业,象有人所列举出的国内知识型失业的几种表现(专业结构性失业、专业过热性失业、学历性失业、行业性失业、区域性失业和主动性失业)都具有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与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那种较典型的知识性失业差别甚大,不可一概而论。不能把“就业压力”与文凭贬值相混淆,局部的供过于求并不表明整体教育水平已经很高,因为我国整个国民的教育素质仍然很低。部分大学生“知识失业”是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深化过程中(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当然要引起重视,但不可危言耸听,重要的是找出其特殊性及其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教育性失业”现象?换句话说,文凭何以贬值?一般人常常将其归因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认为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不可避免的产物。然而这个推论过于简单。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令许多研究者困惑不已。我们可以从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社会学这两个角度去考察。

查看全文

面试狂想曲--小品剧本

面试狂想曲--小品剧本

出场人物:清洁工(假经理),文周周,贾文凭,经理

[加上喇叭声,引擎声]

贾:今天是我面试的日子,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没想到,打的半路遇到塞车,都怪那可恶的司机,你说他故意兜远一点,带我游一游广州不就避过这塞车了嘛!!你说做人怎么老实怎么行!!一想起那司机的傻样,我恨不得一枪暴了他的头!![我是流氓我怕谁/]

文匆匆走上台,做焦急状: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寒窗苦读,终于毕业;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心怀大志,欲展鸿图;怎料,应聘途中,突遇塞车,时辰已过,如何是好?心急如焚,感慨万千!故作诗一首,一表胸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中间插入京剧锣鼓]

贾:什么做诗一首,这分明是岳飞的满江红吗!为什么中国的盗版如此猖獗,屡禁不绝,还不就是因为有这种封建的残余,社会的公敌,国人的败类!

查看全文

教育审视性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性失业是教育身份功能膨胀的恶果。造成“教育性失业”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看,当教育培养高规格人才的数量过多、超过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就会产生文凭危机。教育社会学更多地从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方面来看问题,冲突论认为既得利益集团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有意抬高职业门槛的学历资格从而造成文凭贬值,教育性失业其实是社会冲突的产物。

[关键词]教育性失业;教育经济学视角;教育社会学视角

教育性失业(知识性失业)是教育身份功能过度膨胀而走向反面的恶果。教育性失业、文凭贬值、文凭病、泡沫教育、人才高消费、“教育过剩”、“过度教育”等提法,所指的基本上都是同一种现象,即相对于历史上的较高水平,学历的含金量减少,高学历者面临就业困境,现实无法满足其原先接受教育的期望(高收人和高地位)。简而言之,教育性失业(educatedunemployment)或文凭贬值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教育性失业”直接导致教育正向功能的衰减,这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发生过并仍时时出现的情况。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失业人群中出现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教育性失业”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受过教育乃至高学历的人大量失业。二是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不能学以致用或大材小用、高能低就,不得不从事那些技术水平和收入都低于他们当初预期达到的水平的工作,“学校培养的似乎是徒有许多证书,却极少具备与工作明确相关的本领的人。事实上,将近半数的美国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同他们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日本的情况尤为严重,不但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连处于顶层的“学历贵族”也遭遇到某种失落。

至于中国目前的学历情势,常常有报道说,大学生就业难,很多本科、硕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失业人群呈现向高学历者蔓延的趋势。的确,仅就2003年来看,这是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0%,而相应的社会需求的增长则与往年持平。广州2003年毕业生招聘会需求人员总计6300多人,进场者达到30000多人。甚至有报道说高学历者纷纷“下嫁”中小学,如北京一中招聘教师,30名毕业研究生纷至沓来,其中一人是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博土,应聘到该校实验部小学一年级教拼音,结果因试讲没通过而被刷掉了。于是有人就此宣称“中国知识失业时代已经来临”。但我们认为,对这种现象应全面观察和分析,不可简单下结论。许多大学生的失业不是真正的失业,象有人所列举出的国内知识型失业的几种表现(专业结构性失业、专业过热性失业、学历性失业、行业性失业、区域性失业和主动性失业)都具有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与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那种较典型的知识性失业差别甚大,不可一概而论。不能把“就业压力”与文凭贬值相混淆,局部的供过于求并不表明整体教育水平已经很高,因为我国整个国民的教育素质仍然很低。部分大学生“知识失业”是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深化过程中(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当然要引起重视,但不可危言耸听,重要的是找出其特殊性及其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教育性失业”现象?换句话说,文凭何以贬值?一般人常常将其归因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认为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不可避免的产物。然而这个推论过于简单。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令许多研究者困惑不已。我们可以从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社会学这两个角度去考察。

查看全文

人格商化中成人教育问题综述

摘要:现代社会,人格正朝着普遍商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受其影响,成人教育一步步陷入产业化、营利性及工具性的功利主义危机之中。功利主义促进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向往与实现,实现了近期目标,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格褊狭与学历商品化。唯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人格矫治,才能促使成人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格商化;成人教育;功利主义;危害性;人格矫治

法国土伦大学曝出中国留学生买卖文凭事件,法国举国震惊,警方也随即介入调查。我国有些媒体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以中国造假劣根性牵涉到高等教育而已一笑了之。但更多的是指责、谩骂,怒斥现代学生的人格低劣。殊不知,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中此类事件早已司空见惯。科技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人格正朝着普遍商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形成。

一、人格商化

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的大脑已经充分进化,人们已经能朝着自己所设定的方向自由行为并将自己意志定着其上。很早以前,我们还在为生存奋斗,现在却为利益不择手段。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在从事经营活动,人人都以誊利为己任。民主主义者将此种情形称为“自由”,这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经济学者则称之为“经济人”理性。这预示着社会生活中,人们都能从行为与效益的反向运动中寻求利益最优化的效果。换句话说,经济社会中人格商化了。

从广义说,人格商品化是人格商化的另类表现形式。自然人的肖像、姓名、形象、声音,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商业形象等人格要素可以与人格主体分离使用并带来经济利益,名人广告、名人商标注册、形象代言等无不打上商化的烙印。

查看全文

成年人功利教育和人格商化的关联性透析论文

摘要:现代社会,人格正朝着普遍商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受其影响,成人教育一步步陷入产业化、营利性及工具性的功利主义危机之中。功利主义促进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向往与实现,实现了近期目标,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格褊狭与学历商品化。唯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人格矫治,才能促使成人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格商化;成人教育;功利主义;危害性;人格矫治

法国土伦大学曝出中国留学生买卖文凭事件,法国举国震惊,警方也随即介入调查。我国有些媒体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以中国造假劣根性牵涉到高等教育而已一笑了之。但更多的是指责、谩骂,怒斥现代学生的人格低劣。殊不知,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中此类事件早已司空见惯。科技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人格正朝着普遍商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形成。

一、人格商化

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的大脑已经充分进化,人们已经能朝着自己所设定的方向自由行为并将自己意志定着其上。很早以前,我们还在为生存奋斗,现在却为利益不择手段。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在从事经营活动,人人都以誊利为己任。民主主义者将此种情形称为“自由”,这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经济学者则称之为“经济人”理性。这预示着社会生活中,人们都能从行为与效益的反向运动中寻求利益最优化的效果。换句话说,经济社会中人格商化了。

从广义说,人格商品化是人格商化的另类表现形式。自然人的肖像、姓名、形象、声音,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商业形象等人格要素可以与人格主体分离使用并带来经济利益,名人广告、名人商标注册、形象代言等无不打上商化的烙印。

查看全文

学历继续教育影响因素探讨

一、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

1.文凭含金量不高,社会认可度较低

虽然学历继续教育每年培养了大批毕业生,为我国步入人力资源大国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文凭与实际知识和能力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文凭的实际含金量不高,对待学历继续教育,无论是人才培养单位还

是用人单位,大部分人的观念都认为学历继续教育是为了文凭。对待教学质量存在“三不”重视———办学机构不重视、授课教师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而且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多数用人单位明确

要求第一学历是重点大学的普通本科,这也充分说明了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无法令社会满意。

2.缺乏有效的保障和监控体系,教学过程难以保证

查看全文

外国专业教育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英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专业教育在英国主要指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英国拥有一整套促进专业教育发展、保证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和质保体系。英国根据社会需要将专业教育划分为多个层次,从中等专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一应俱全。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对应关系,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会贯通共同了促进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英国专业教育概况和发展水平

英国是开展专业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21年英国对专业教育就开始实行国家证书制度。主要是培养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显著代表是专业学位教育、专业文凭教育(因其所发的资格证书被称为文凭,所以中国教育概念下的职业资格教育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被称为专业文凭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主要体现在专业博士学位和MBA教育上。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是服务于特殊专业团体、定位于特定专业领域的一种学位。第一批专业博士学位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出现,其数量随后迅速增长。最近几年,每年大约增长20%。以英格兰的大学为例,1998、1999和2000年的专业博士学位计划分别有109个、128个和153个。专业教育研究生层次最突出的代表就是MBA教育。专业资格教育的典型代表是有150余年历史的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CIE)所推出的一系列级别不同的专业文凭教育[1]。在这一专业教育序列里,标准级文凭相当于大学预科,可以直接申请大学入学资格;高级文凭相当于大专层次;专业级文凭相当于本科毕业,研究生在学水平,可以直接申请研究生,高级专业级相当于研究生毕业层次。由于剑桥大学始终处在世界教育的前沿,因此,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的专业文凭在国际上可以和学历挂钩,在英联邦、北美、欧盟、澳洲等国家,包括哈佛、剑桥、耶鲁、悉尼大学、波士顿大学、纽约大学、西北大学、瑞士酒店管理学院在内的近200多所高等院校的承认。此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机构还有英国皇家特许物流运输学会(CILT)[2]、英国皇家特许采购供应学会(CIPS)[3]、英国皇家特许营销学院等它们都可以从事从预科层次到研究生层次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所授文凭得到世界名校的认可。在专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以英国国际管理中心协会(IMCA)为代表的实战型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专业教育。

二、英国现代专业教育改革

现代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的英国专业教育。战后大英帝国,在反法西斯战争和英属殖民地人民独立战争的消耗的打击下逐渐瓦解。完整政治概念上的“大英帝国”被以经济合作、政治协作为主的“英联邦”集团所取代。英国的发展速度赶不上美国、德国、日本,甚至在欧洲已经沦落为二、三流的国家,但是英国不放弃追赶,在追赶中经济与政治方面以“英联邦”为依托加强联邦内的互惠关税,对外一直提高关税;实行联邦内互免签证等政策。教育方面大力提高科技教育的地位,将英式教育推广到“英联邦”内各个国家,力图增强联邦内国家共同的经济、文化基因。再分析英国现代专业教育时必须要指出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罗宾斯报告》,该报告提出:高等教育不仅要产生专家,还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修养,而在这之前,对高等教育的界定仅限于大学教育。罗宾斯委员会把英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集中的阐述,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含义:它不只是指大学,并包含了继续教育中的高级科技教育等所有中学后的教育,它也不只是正规学士、硕士、博士课程,它还包括非正规的业余证书课程。这样才能全面地、多层次地、多样化地发展高等教育。在报告的指导下战后英国高等专业教育制度进行了三个阶段改革:第一,20世纪60年代初将部分技术学院改为高级技术学院并划归中央。第二,高等教育体制的双轨制。《1956年白皮书》调整了技术教育的结构,把工艺技术一直到技术学位划分等级,规定了11所高级技术学院为技术教育的最高层次,这就使学员在技术教育范畴内也能拿到大学学士学位证书,高等教育双轨制就此形成。第三,20世纪80年代末双轨制结束,40多所以应用技术为重点的多科技术学院正式升格为大学,与牛津、剑桥等平起平坐,这样就使技术教育与传统大学教育一样拥有颁发各级学位证书的资格,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三、英国专业教育的平等地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