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政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09:34: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明政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明政治

政治文明与文明政治

一、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形式中的天然成分与人为成分所占的比重。近代欧美思想家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人类社会要建立一个好的政府,是靠机遇还是靠深思熟虑的选择?政治制度是合理选择和预先设计的结果,还是自然的产物?从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历史来看,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形式中天然的成份愈来愈少,而人为成份愈来愈多。在原始社会,人类仍处于蒙昧状态,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受天然的血缘关系支配,因而是完全自然的。随着国家的产生,社会公共权力机构也变得复杂起来。奴隶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盛行的是君主制度,一方面建立了复杂的国家机器和官僚组织,同时却保留了由血缘关系支配的世袭君主。而到了近代,实现“共和”,结束世袭的贵族制和君主制曾经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目标。资产阶级在创建自己的国家的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了一整套政治制度。二、在国家治理中感情因素与非感情因素所起的作用。古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在政治治理中非感情的法律优于有感情的人。尽管人们在制定制度和法律时是有偏好的,但被制定出来的法律毕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而法律一旦产生,就是没有感情的,对一切人都是不讲情面的,不因统治人物的改变而改变,不因其好恶的改变而改变。在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中,法律和制度也愈来愈复杂,到了近代,除了规范一般领域社会生活的普通法,还产生了规定国家的治理过程和国家管理活动的宪法,从功能上说,宪法之不同于普通法的特点就在于“举国上下,同受其治”,无论何人,包括最高统治人物,都必须受宪法的约束和限制。

三、对政治参与的宽容程度。国家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的蒙昧阶段而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国家同时又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力量。作为国家的统治者,是否允许更多的人参与国家的治理,从而更好地协调社会的各种不同的利益(包括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就直接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文明程度。国家的治理愈开放,政治参与的范围愈广泛,国家也就愈能实现长治久安,统治者的统治也愈稳固。在封建社会,开明君主总是带来盛世之治。近代产生的民主制度,在政治参与的广泛度和对被统治者的宽容度上则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制度。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式、一种统治方式,其特征就在于允许甚至动员社会成员(包括被统治阶级的人们)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过程,并对不同的政治主张给予了充分的宽容。随着民主的发展,不仅统治阶级而且被统治阶级的成员都获得了投票权。而政治的博弈过程也抛弃了封建专制制度下“非王即寇”的逻辑,实行了现代政党政治。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文明的政治必须是理性的政治。无论政治制度的设计,法律的制定和对政治参与的宽容,都需要理性的力量。文明政治的实现是需要理性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都需要理性,通过缓和社会矛盾,抑制社会冲突,建立起双方都能忍受、接受的社会秩序。值得强调的是:要实现文明政治,统治者必须首先文明起来。文明也意味着精湛的技艺、人道的手段、讲道理的风格。而不文明的政治则意味着简单低劣的治理艺术,非人道的、野蛮的治理手段,霸道而不讲理的作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最新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一种文明的政治。亚里士多德在探讨“至善”的统治时区分了为统治者的利益、既为统治者也为被统治者的利益、为了公共(全城邦)的利益这样三种统治。但是,剥削阶级的国家无论统治者多么开明,都不可能真正实现为公共利益的统治。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第一次在本质上实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以人民的广泛参与作为政治统治的基础,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国家协调社会全局利益的出发点,因而获得了实现高度文明的政治的可能性。

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明政治,必须依法治国。“依法治国”讲的是治国,也就是说作为最高层次的管理的国家治理要依法。国家的管理虽然要以公共强制权力为后盾,但绝不能枉法滥行,而必须遵守法律。法治的要义就说的是政府要守法。首先,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定宪法和法律,并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和管理国家、管理社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保证国家、各级政府、各级政府官员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运用所赋予的权力,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其次,依法治国也要求依照法律规范国家管理的博弈过程,即规范国家各种权力的谋取和行使过程,由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程序公开、有序地完成各项授权。

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明政治,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他在这里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要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特别是要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查看全文

漫谈政治文明与文明政治

摘要:我们可以把某种文明分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同时,按照社会存在形态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种形式,我们可以把整个文明的构成分析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文化。政治文明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国家为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进行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活动所达到的水平,即国家治理形态及其达到的水平。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文明的政治向文明政治发展的过程。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明政治,必须吸收和借鉴历史上的政治文明的成果。

关键词:;政治文明;文明;民主

自从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命题以来,关于政治文明的探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就有关的几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首先,政治文明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文明。政治学上的或者说科学意义上的“政治”,指的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人们为了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谋取、组织和运用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国家以后,社会公共权力则表现为国家权力。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国家权力是一切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的根本问题,任何问题如果没有涉及到国家权力,就不算是政治问题,由某些一般社会机构进行的活动之所以成为政治问题,则必定是与国家权力机构发生了一定的关系。第二,国家所协调的是社会全局的利益,如果只是局部、部分的利益而且与社会全局利益没有关系,则保留给社会的或民间的机构去处理和协调,譬如企业、行业、社区、村社、家族或家庭,但在社会或民间机构无力协调时国家保留最后的裁处权。第三,孙中山说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我们可以认为政治就是国家的管理。国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国家的管理是特殊的管理。国家作为统治机器,国家管理以公共强制权力为后盾,管理的对象在主权范围内无所不及,无所不至,因而不同于任何其他社会机构所从事的管理,人们似乎更爱用“治理”一词来强调这种特殊性,这意味着政治是最高层次的社会管理活动。第四,政治又是围绕国家管理和治理的博弈过程。不仅有统治者、执政者的活动,不仅是国家机构,广大的社会成员作为各种利益的当事人也要关注和参与国家治理以及国家权力的谋取和运用的过程,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里,参与的形式大不相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安排。简言之,政治就是国家治理活动和人们围绕国家权力结成的关系。

什么是文明呢?在语义上,作为名词的“文明”,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的存在形态及其发展所达到的水平,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把某种文明分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物质文明是整个文明的基础部分,表现为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影响和造就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及其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包括语言的、文字的、艺术的、哲学的、宗教的,等等),这些就构成了精神文明。而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建立一定的组织结构,这就是制度文明。那么,什么是政治文明呢?有人认为它是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制度保障的,这就把政治文明等同于制度文明了,在逻辑上显然是有问题的。所谓制度,既有政治制度,也有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和采用的劳动组织形式,这是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而所谓经济就包括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等等。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一经典表述说的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同时也提出了社会存在形态的两个方面。除了这两个方面外还有另一个方面,这就是文化。经济、政治、文化,其实是对社会存在形态的另一种三分法。文化具有更强的持续性、稳定性、渗透性,文化既渗入经济,也渗入政治,可以通过许许多多细小的象征事物和细微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也更能映射出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因而有人把文化等同于文明,但它主要是用来特指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民俗等,表明了人类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自身的认识所达到的水平。于是,我们可以把整个文明的构成分析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文化。根据以上所述,政治文明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国家为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进行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活动所达到的水平,即国家治理形态及其达到的水平。

文明又是一个形容词,意味着社会发展的较高形态、精神生活的较高境界、行为方式的较高修养、社会组织较为严密,等等。文明意味着先进、高雅,不文明则意味着落后、野蛮、蒙昧、粗野、粗俗等等。我们通常说要“讲文明”,就是提倡精神更加高尚,语言更加文雅,行为更有修养。而就社会发展而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野蛮到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基本线索。

查看全文

浅析政治文明与文明政治

一、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形式中的天然成分与人为成分所占的比重

近代欧美思想家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人类社会要建立一个好的政府,是靠机遇还是靠深思熟虑的选择?政治制度是合理选择和预先设计的结果,还是自然的产物?从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历史来看,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形式中天然的成份愈来愈少,而人为成份愈来愈多。在原始社会,人类仍处于蒙昧状态,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受天然的血缘关系支配,因而是完全自然的。随着国家的产生,社会公共权力机构也变得复杂起来。奴隶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盛行的是君主制度,一方面建立了复杂的国家机器和官僚组织,同时却保留了由血缘关系支配的世袭君主。而到了近代,实现“共和”,结束世袭的贵族制和君主制曾经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目标。资产阶级在创建自己的国家的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了一整套政治制度。

二、在国家治理中感情因素与非感情因素所起的作用

古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在政治治理中非感情的法律优于有感情的人。尽管人们在制定制度和法律时是有偏好的,但被制定出来的法律毕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而法律一旦产生,就是没有感情的,对一切人都是不讲情面的,不因统治人物的改变而改变,不因其好恶的改变而改变。在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中,法律和制度也愈来愈复杂,到了近代,除了规范一般领域社会生活的普通法,还产生了规定国家的治理过程和国家管理活动的宪法,从功能上说,宪法之不同于普通法的特点就在于“举国上下,同受其治”,无论何人,包括最高统治人物,都必须受宪法的约束和限制。

三、对政治参与的宽容程度

国家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的蒙昧阶段而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国家同时又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力量。作为国家的统治者,是否允许更多的人参与国家的治理,从而更好地协调社会的各种不同的利益(包括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就直接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文明程度。国家的治理愈开放,政治参与的范围愈广泛,国家也就愈能实现长治久安,统治者的统治也愈稳固。在封建社会,开明君主总是带来盛世之治。近代产生的民主制度,在政治参与的广泛度和对被统治者的宽容度上则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制度。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式、一种统治方式,其特征就在于允许甚至动员社会成员(包括被统治阶级的人们)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过程,并对不同的政治主张给予了充分的宽容。随着民主的发展,不仅统治阶级而且被统治阶级的成员都获得了投票权。而政治的博弈过程也抛弃了封建专制制度下“非王即寇”的逻辑,实行了现代政党政治。

查看全文

政治文明与文明政治研究论文

摘要:我们可以把某种文明分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同时,按照社会存在形态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种形式,我们可以把整个文明的构成分析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文化。政治文明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国家为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进行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活动所达到的水平,即国家治理形态及其达到的水平。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文明的政治向文明政治发展的过程。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明政治,必须吸收和借鉴历史上的政治文明的成果。

关键词:;政治文明;文明;民主

自从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命题以来,关于政治文明的探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就有关的几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首先,政治文明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文明。政治学上的或者说科学意义上的“政治”,指的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人们为了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谋取、组织和运用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国家以后,社会公共权力则表现为国家权力。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国家权力是一切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的根本问题,任何问题如果没有涉及到国家权力,就不算是政治问题,由某些一般社会机构进行的活动之所以成为政治问题,则必定是与国家权力机构发生了一定的关系。第二,国家所协调的是社会全局的利益,如果只是局部、部分的利益而且与社会全局利益没有关系,则保留给社会的或民间的机构去处理和协调,譬如企业、行业、社区、村社、家族或家庭,但在社会或民间机构无力协调时国家保留最后的裁处权。第三,孙中山说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我们可以认为政治就是国家的管理。国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国家的管理是特殊的管理。国家作为统治机器,国家管理以公共强制权力为后盾,管理的对象在主权范围内无所不及,无所不至,因而不同于任何其他社会机构所从事的管理,人们似乎更爱用“治理”一词来强调这种特殊性,这意味着政治是最高层次的社会管理活动。第四,政治又是围绕国家管理和治理的博弈过程。不仅有统治者、执政者的活动,不仅是国家机构,广大的社会成员作为各种利益的当事人也要关注和参与国家治理以及国家权力的谋取和运用的过程,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里,参与的形式大不相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安排。简言之,政治就是国家治理活动和人们围绕国家权力结成的关系。

什么是文明呢?在语义上,作为名词的“文明”,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的存在形态及其发展所达到的水平,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把某种文明分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物质文明是整个文明的基础部分,表现为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影响和造就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及其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包括语言的、文字的、艺术的、哲学的、宗教的,等等),这些就构成了精神文明。而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建立一定的组织结构,这就是制度文明。那么,什么是政治文明呢?有人认为它是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制度保障的,这就把政治文明等同于制度文明了,在逻辑上显然是有问题的。所谓制度,既有政治制度,也有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和采用的劳动组织形式,这是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而所谓经济就包括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等等。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一经典表述说的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同时也提出了社会存在形态的两个方面。除了这两个方面外还有另一个方面,这就是文化。经济、政治、文化,其实是对社会存在形态的另一种三分法。文化具有更强的持续性、稳定性、渗透性,文化既渗入经济,也渗入政治,可以通过许许多多细小的象征事物和细微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也更能映射出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因而有人把文化等同于文明,但它主要是用来特指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民俗等,表明了人类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自身的认识所达到的水平。于是,我们可以把整个文明的构成分析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文化。根据以上所述,政治文明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国家为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进行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活动所达到的水平,即国家治理形态及其达到的水平。

文明又是一个形容词,意味着社会发展的较高形态、精神生活的较高境界、行为方式的较高修养、社会组织较为严密,等等。文明意味着先进、高雅,不文明则意味着落后、野蛮、蒙昧、粗野、粗俗等等。我们通常说要“讲文明”,就是提倡精神更加高尚,语言更加文雅,行为更有修养。而就社会发展而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野蛮到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基本线索。

查看全文

政治文明与文明政治分析论文

摘要:我们可以把某种文明分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同时,按照社会存在形态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种形式,我们可以把整个文明的构成分析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文化。政治文明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国家为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进行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活动所达到的水平,即国家治理形态及其达到的水平。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文明的政治向文明政治发展的过程。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明政治,必须吸收和借鉴历史上的政治文明的成果。关键词:;政治文明;文明;民主

自从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命题以来,关于政治文明的探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就有关的几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首先,政治文明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文明。政治学上的或者说科学意义上的“政治”,指的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人们为了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谋取、组织和运用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国家以后,社会公共权力则表现为国家权力。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国家权力是一切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的根本问题,任何问题如果没有涉及到国家权力,就不算是政治问题,由某些一般社会机构进行的活动之所以成为政治问题,则必定是与国家权力机构发生了一定的关系。第二,国家所协调的是社会全局的利益,如果只是局部、部分的利益而且与社会全局利益没有关系,则保留给社会的或民间的机构去处理和协调,譬如企业、行业、社区、村社、家族或家庭,但在社会或民间机构无力协调时国家保留最后的裁处权。第三,孙中山说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我们可以认为政治就是国家的管理。国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国家的管理是特殊的管理。国家作为统治机器,国家管理以公共强制权力为后盾,管理的对象在主权范围内无所不及,无所不至,因而不同于任何其他社会机构所从事的管理,人们似乎更爱用“治理”一词来强调这种特殊性,这意味着政治是最高层次的社会管理活动。第四,政治又是围绕国家管理和治理的博弈过程。不仅有统治者、执政者的活动,不仅是国家机构,广大的社会成员作为各种利益的当事人也要关注和参与国家治理以及国家权力的谋取和运用的过程,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里,参与的形式大不相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安排。简言之,政治就是国家治理活动和人们围绕国家权力结成的关系。什么是文明呢?在语义上,作为名词的“文明”,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的存在形态及其发展所达到的水平,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把某种文明分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物质文明是整个文明的基础部分,表现为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影响和造就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及其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包括语言的、文字的、艺术的、哲学的、宗教的,等等),这些就构成了精神文明。而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建立一定的组织结构,这就是制度文明。那么,什么是政治文明呢?有人认为它是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制度保障的,这就把政治文明等同于制度文明了,在逻辑上显然是有问题的。所谓制度,既有政治制度,也有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和采用的劳动组织形式,这是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而所谓经济就包括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等等。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一经典表述说的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同时也提出了社会存在形态的两个方面。除了这两个方面外还有另一个方面,这就是文化。经济、政治、文化,其实是对社会存在形态的另一种三分法。文化具有更强的持续性、稳定性、渗透性,文化既渗入经济,也渗入政治,可以通过许许多多细小的象征事物和细微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也更能映射出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因而有人把文化等同于文明,但它主要是用来特指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民俗等,表明了人类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自身的认识所达到的水平。于是,我们可以把整个文明的构成分析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文化。根据以上所述,政治文明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国家为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进行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活动所达到的水平,即国家治理形态及其达到的水平。文明又是一个形容词,意味着社会发展的较高形态、精神生活的较高境界、行为方式的较高修养、社会组织较为严密,等等。文明意味着先进、高雅,不文明则意味着落后、野蛮、蒙昧、粗野、粗俗等等。我们通常说要“讲文明”,就是提倡精神更加高尚,语言更加文雅,行为更有修养。而就社会发展而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野蛮到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基本线索。同样,政治也有文明的和不文明的。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也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文明的政治向文明政治发展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政治文明也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和国家治理的先进水平的描述和概括。政治的文明程度和国家的治理水平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可以顺着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一、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形式中的天然成分与人为成分所占的比重。近代欧美思想家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人类社会要建立一个好的政府,是靠机遇还是靠深思熟虑的选择?政治制度是合理选择和预先设计的结果,还是自然的产物?从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历史来看,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形式中天然的成份愈来愈少,而人为成份愈来愈多。在原始社会,人类仍处于蒙昧状态,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受天然的血缘关系支配,因而是完全自然的。随着国家的产生,社会公共权力机构也变得复杂起来。奴隶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盛行的是君主制度,一方面建立了复杂的国家机器和官僚组织,同时却保留了由血缘关系支配的世袭君主。而到了近代,实现“共和”,结束世袭的贵族制和君主制曾经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目标。资产阶级在创建自己的国家的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了一整套政治制度。二、在国家治理中感情因素与非感情因素所起的作用。古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在政治治理中非感情的法律优于有感情的人。尽管人们在制定制度和法律时是有偏好的,但被制定出来的法律毕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而法律一旦产生,就是没有感情的,对一切人都是不讲情面的,不因统治人物的改变而改变,不因其好恶的改变而改变。在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中,法律和制度也愈来愈复杂,到了近代,除了规范一般领域社会生活的普通法,还产生了规定国家的治理过程和国家管理活动的宪法,从功能上说,宪法之不同于普通法的特点就在于“举国上下,同受其治”,无论何人,包括最高统治人物,都必须受宪法的约束和限制。三、对政治参与的宽容程度。国家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的蒙昧阶段而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国家同时又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力量。作为国家的统治者,是否允许更多的人参与国家的治理,从而更好地协调社会的各种不同的利益(包括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就直接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文明程度。国家的治理愈开放,政治参与的范围愈广泛,国家也就愈能实现长治久安,统治者的统治也愈稳固。在封建社会,开明君主总是带来盛世之治。近代产生的民主制度,在政治参与的广泛度和对被统治者的宽容度上则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制度。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式、一种统治方式,其特征就在于允许甚至动员社会成员(包括被统治阶级的人们)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过程,并对不同的政治主张给予了充分的宽容。随着民主的发展,不仅统治阶级而且被统治阶级的成员都获得了投票权。而政治的博弈过程也抛弃了封建专制制度下“非王即寇”的逻辑,实行了现代政党政治。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文明的政治必须是理性的政治。无论政治制度的设计,法律的制定和对政治参与的宽容,都需要理性的力量。文明政治的实现是需要理性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都需要理性,通过缓和社会矛盾,抑制社会冲突,建立起双方都能忍受、接受的社会秩序。值得强调的是:要实现文明政治,统治者必须首先文明起来。文明也意味着精湛的技艺、人道的手段、讲道理的风格。而不文明的政治则意味着简单低劣的治理艺术,非人道的、野蛮的治理手段,霸道而不讲理的作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最新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一种文明的政治。亚里士多德在探讨“至善”的统治时区分了为统治者的利益、既为统治者也为被统治者的利益、为了公共(全城邦)的利益这样三种统治。但是,剥削阶级的国家无论统治者多么开明,都不可能真正实现为公共利益的统治。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第一次在本质上实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以人民的广泛参与作为政治统治的基础,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国家协调社会全局利益的出发点,因而获得了实现高度文明的政治的可能性。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明政治,必须依法治国。“依法治国”讲的是治国,也就是说作为最高层次的管理的国家治理要依法。国家的管理虽然要以公共强制权力为后盾,但绝不能枉法滥行,而必须遵守法律。法治的要义就说的是政府要守法。首先,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定宪法和法律,并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和管理国家、管理社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保证国家、各级政府、各级政府官员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运用所赋予的权力,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其次,依法治国也要求依照法律规范国家管理的博弈过程,即规范国家各种权力的谋取和行使过程,由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程序公开、有序地完成各项授权。

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明政治,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他在这里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要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特别是要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明政治,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如果没有民主政治观念的普及,没有法治观念的普及,即使制定了好的宪法和法律,也可能变成一纸空文。民主和法治,都是需要学习的,官员也好,百姓也好,都需要学会怎样在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里生活。学会怎样运用自己的民主权利,怎样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们相处,怎样合法地取得和行使权力,等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开展一场现代政治文明的启蒙。为此,有必要在全民中尤其是各级干部、各级官员中进一步进行反封建的教育,肃清历史上的封建专制统治的遗毒,普及文明政治的理念。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明政治,必须吸收和借鉴历史上的政治文明的成果。任何国家的政治文明,同样都是人类文明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都是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但是,过去我们很重视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可以学习他们的经济管理方式,却往往不敢或不愿意提出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治理方式,不愿意承认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文明中也有优秀的东西。其实,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通过俄国的苏维埃制度而学习了欧美国家的议会制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俄国的苏维埃制度、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都是一种代议制度,在建立代议机构这一点上都是相通的。近代以来,一度落后了的中国人是向西方学习了许多东西的,没有这种学习,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文明一词就曾用来专指具有欧美现代色彩的事物、行为和习惯,意味着向西方学来的东西,如文明戏(话剧)、文明结婚(西式的或在教堂举行的婚礼)、文明棍(欧式拐杖)等等。不过,这些东西有的存活下来并且发展了,如话剧;有的经过了改造而留存下来,如文明结婚;有的却只是时髦过一段时间后就渐渐被遗忘了,如文明棍。所以,只要我们大胆地、开放地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政治文明中属于人类文明共同财富的东西,又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中国的政治文明必将再次成为一棵参天大树,笑傲于人类政治文明之林。

查看全文

政治文明与文明政治分析论文

摘要:我们可以把某种文明分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同时,按照社会存在形态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种形式,我们可以把整个文明的构成分析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文化。政治文明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国家为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进行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活动所达到的水平,即国家治理形态及其达到的水平。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文明的政治向文明政治发展的过程。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明政治,必须吸收和借鉴历史上的政治文明的成果。

关键词:;政治文明;文明;民主

自从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命题以来,关于政治文明的探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就有关的几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首先,政治文明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文明。政治学上的或者说科学意义上的“政治”,指的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人们为了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谋取、组织和运用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国家以后,社会公共权力则表现为国家权力。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国家权力是一切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的根本问题,任何问题如果没有涉及到国家权力,就不算是政治问题,由某些一般社会机构进行的活动之所以成为政治问题,则必定是与国家权力机构发生了一定的关系。第二,国家所协调的是社会全局的利益,如果只是局部、部分的利益而且与社会全局利益没有关系,则保留给社会的或民间的机构去处理和协调,譬如企业、行业、社区、村社、家族或家庭,但在社会或民间机构无力协调时国家保留最后的裁处权。第三,孙中山说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我们可以认为政治就是国家的管理。国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国家的管理是特殊的管理。国家作为统治机器,国家管理以公共强制权力为后盾,管理的对象在主权范围内无所不及,无所不至,因而不同于任何其他社会机构所从事的管理,人们似乎更爱用“治理”一词来强调这种特殊性,这意味着政治是最高层次的社会管理活动。第四,政治又是围绕国家管理和治理的博弈过程。不仅有统治者、执政者的活动,不仅是国家机构,广大的社会成员作为各种利益的当事人也要关注和参与国家治理以及国家权力的谋取和运用的过程,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里,参与的形式大不相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安排。简言之,政治就是国家治理活动和人们围绕国家权力结成的关系。

什么是文明呢?在语义上,作为名词的“文明”,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的存在形态及其发展所达到的水平,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把某种文明分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物质文明是整个文明的基础部分,表现为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影响和造就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及其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包括语言的、文字的、艺术的、哲学的、宗教的,等等),这些就构成了精神文明。而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建立一定的组织结构,这就是制度文明。那么,什么是政治文明呢?有人认为它是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制度保障的,这就把政治文明等同于制度文明了,在逻辑上显然是有问题的。所谓制度,既有政治制度,也有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和采用的劳动组织形式,这是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而所谓经济就包括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等等。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一经典表述说的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同时也提出了社会存在形态的两个方面。除了这两个方面外还有另一个方面,这就是文化。经济、政治、文化,其实是对社会存在形态的另一种三分法。文化具有更强的持续性、稳定性、渗透性,文化既渗入经济,也渗入政治,可以通过许许多多细小的象征事物和细微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也更能映射出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因而有人把文化等同于文明,但它主要是用来特指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民俗等,表明了人类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自身的认识所达到的水平。于是,我们可以把整个文明的构成分析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文化。根据以上所述,政治文明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国家为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进行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活动所达到的水平,即国家治理形态及其达到的水平。

文明又是一个形容词,意味着社会发展的较高形态、精神生活的较高境界、行为方式的较高修养、社会组织较为严密,等等。文明意味着先进、高雅,不文明则意味着落后、野蛮、蒙昧、粗野、粗俗等等。我们通常说要“讲文明”,就是提倡精神更加高尚,语言更加文雅,行为更有修养。而就社会发展而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野蛮到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基本线索。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政治哲学分析

[摘要]要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的政治哲学意蕴,需要对人类社会关系与社会自然关系这一基础性问题进行思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彰显的是社会公平正义与生态可持续的统一,这个概念本身就内蕴着人类社会关系的能动性问题、人类社会关系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耦合性问题、能动性的人类社会关系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关系问题等。深入挖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意蕴,有必要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存在前提进行批判性分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类社会;社会自然;政治哲学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相关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从整体上看,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内涵的研究,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1],它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2]。二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历史演进的研究,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把大自然视为有机统一的“生命共同体”[3],经历了“环境保护道路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到将生态文明融入总布局的构建、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的演进逻辑[4]。三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成逻辑的研究,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能够修复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断裂”[5],是“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精髓与推进现实生态文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进行全面深入反思和深刻解读的思想逻辑演进的结果”[6]。四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研究,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的生态补偿与激励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调控与治理机制[7]。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坚持生态文明新理念、优化自然条件新思路、绿色发展新方略等[8]。五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障体系的研究,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主要包括绿色发展理念保障[9]、节约理念保障[10]、法治保障[11]、科技保障[12]等。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行了深入思考,阐释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追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演进过程,解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成逻辑,探讨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思考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保障体系。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建立在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概念的基础之上的。那么,作为概念层面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本质内涵到底是什么?有学者认为这一核心性概念或范畴,至少可以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系列重要论述、生态马克思主义或生态社会主义三个文献或理论视角进行归纳与阐发[13],也有学者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的社会主义意蕴进行挖掘[14]。显然这个概念有着鲜明的政治哲学的考量。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的政治哲学意蕴,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关系与社会自然关系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人类社会关系的能动性、人类社会关系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耦合性、能动性人类社会关系与社会自然关系的替代性等问题是一些常识性问题,对此缺少应有的反思。因此,在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的政治哲学意蕴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所谓的“常识性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

二、人类社会关系的能动性阐释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出发点,人类社会关系可以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关系。从人类社会的生成与形态变迁来看,人类社会关系涵盖了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态变迁过程。从人类社会的主体构成来看,人类社会关系可以分成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来看,人类社会关系体现了社会存在关系与社会意识关系,具体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而关于能动性,哲学上一般认为能动性是一个关系型范畴,是主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积极的应答反应,尤其是指主客体之间以及系统构成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的非线性作用。(一)从人类社会生成与形态变迁角度看人类社会关系的能动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形成既不是神创论的观点,也不是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而是劳动实践论的观点。这就是说,人类社会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通过沟通交往而形成的有机系统。这个判断实际上指明人类社会源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撑,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能动性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双向互动的能动关系,即人类社会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类社会化之间的能动关系。按照唯物史观的人类社会形态变迁理论,人类社会的演进变迁将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逻辑向前发展。这一历史规律的现实表现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必然性与人们选择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从总体上看,社会形态的历史变迁是一个螺旋式的扬弃过程,社会形态之间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存在着客观的能动关系。(二)从人类社会的主体构成角度看人类社会关系的能动性。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演进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在这个维度上,人类社会关系实际上讲的是人的关系,关切的是人的生存发展问题。那么何为人的本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基础上,指出了人的本身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这个判断揭示了人的本质属性,一方面说明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撑。人为了生存也需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属性。这就是说,“人对物质的依赖源自人的生物性,但人的生物性物质需求是一定的,有限的”[16]。另一方面指出了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这就是说,人类实际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网络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在客观上决定了人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在与自然界、社会、他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具有一种能动、自主、创造的特性。人类社会主体本身所有的能动性也就赋予人类社会本身的能动性。(三)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来看人类社会关系的能动性。马克思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从社会生活的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将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从而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之谜”。至此,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类社会关系中存在的两个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也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情况。生产关系主要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而经济基础则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基础的把握需要关切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经济制度相对稳定,体现的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经济体制相对灵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征。上层建筑则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制度、组织与设施的总称,大体分为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就观念上层建筑来说,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五种意识形态之间本身就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能动关系。从总体上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能动性运动从根本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赋予了人类社会关系的能动性。

查看全文

国家立宪与政治文明建设论文

中国宪法特别强调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宪法序言设定了三个国家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富强”可以用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客观标准来衡量,“民主”虽然也必须靠客观的制度来体现但同时必然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相比之下,“文明”作为一国的政治理想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如果说富强隐示现在的贫困,民主隐示民主欠发达,那么文明是否就隐示欠文明或前现代文明?宪法序言开篇便自豪地陈明“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那么,为什么“建设文明国家”还是一个孜孜以求的理想(梦)呢?是因为历史的中断导致“礼崩乐坏”、“人心不古”还是因为现在的“文明国家”与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两码事?如果我们处在一个道德崩溃的时代,那么国家对此能有何作为?如果现代的文明国家有别于我国传统文化,那么区别何在?宪法又能对文明政治有何贡献?

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里首次正式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从而使宪法规定的建设文明国家的任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其重心也得到了明确。何谓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体现为政治制度、习惯、行为、语言等方面,但不能仅仅等同于以上内容的描述。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假定了文明的政治与非文明的(野蛮的)政治的区分,因此具有规范性。问题是:二者的区别何在?这里我想从宪政主义的立场提出一点思考。

现代宪法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它区别于“古代宪法”。所谓古代宪法是指前现代的欧洲“宪法”与处于历史发展早期或低级阶段的非欧洲社会的“宪法”。古代的“宪法”等同于传统社会的政治习俗,而现代宪法是理性的自觉建构。正如JamesTully教授所言,宪政主义建立在历史阶段性进步论基础上,根据这种历史观,全部的文化与人民被描绘成处于历史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而欧洲立宪民族国家处于最高发展阶段。现代宪法只能产生于被洛克称为“可以算作人类最文明的人们”的社会。今古宪法的对比指向前现代欧洲与非欧洲社会的宪法的低级发展阶段,对于它们的“低级”,不同的理论家使用过自然状态、原始的、粗俗的、野蛮的、传统的、欠发达的等词语。随着殖民化与现代化从欧洲展开,蔓延全球,殖民地与落后民族被无情卷入了“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它们的习俗与传统被视为进步的障碍。它们要么被同化或独立为立宪民族国家,要么被推向历史进步的路边。宪政主义演变成了一种普适性知识,一种政治真理。作为非欧洲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晚清面对传统政治文明的全面瓦解,中国人第一次开始了建立现代国家的探索。这时候,先进的人士如获至宝地引入了现代宪法的概念。以立宪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在中国的成长是“挨打”的产物。

宪政主义既然被视为文明政治的主义,那么,它的要求或特征是什么呢?参考JamesTully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国家的民族身份。结成国家的人们必须对共同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否则国家就缺乏统一的基础,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就建立在民族概念之上。民族的概念能唤起国民的忠诚,对民族的忠诚取代了对帝王天子的忠诚,有时同样被神圣化。第二、人民主权。宪政主义将国家权力称为被构建的权力,将构建性权力世俗化。所谓建构性权力的世俗化即把国家的合法性从竖向盟约(即与上帝的盟约)转向横向盟约(社会契约),这就产生了人民主权的原则。第三、以宪法为基础的国家法制的统一性。宪政主义在欧洲产生的背景乃是分散的管辖权的冲突与战争,鉴此权威必须树立,而且需要集中。宪政主义不是对权威的否定,而是重新理性地建构权威,通过法制的统一性来实现法制-理性治理。第四、一系列的“共和宪法”(康德语)制度。人民通过这样的制度将权力委任给政府:1、代表制政府,即政府是人民的受托人,而不是父母官。2、分权。只有分权的社会才可能防止专制。3、法治。宪政可以说就是法治的现代模式,没有法治,光有一纸宪法,那宪法就不过是贴在橱窗上的蝴蝶。4、个人自由或权利保障。这是宪政主义的出发点,或者说是它的老家。5、公共领域。公民有结社的自由,没有一定的公共领域,个人直接面对国家,或者国家垄断全部公共领域,那么,国家必然失去制约。

简单地说,宪政之所以被认为是文明的政治,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因为它把人性放在最崇高的位置,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从这样的出发点来规定、限制国家的权力。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可以说宪政主义是一种政治人文主义。

对照上述标准,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需要在以下诸方面下功夫:一、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人民主权的关系。三个代表的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的经济社会状况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成果。二、国家守法。这是宪政主义的普遍性问题。三、正确对待司法在权力体制中的地位和司法正义。我们需要从追求“独立审判”之果而转向关心果树,从关心实体正义转向关心程序正义。四、正确处理富强与自由的关系。经济改革虽然使国家从原来的一些地盘上退出,但所有的改革都基于功利主义的考虑,或者说为了富强。我们如何才能首要地或者同时从自由或个体性的立场来规定政治权力呢?五、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公共领域的扩大是一个发展趋向,我们需要探索哪些职能可以非国家化或者委托社会力量承担,公共领域需要遵循什么规则。六、统一性与多样性。中国的国家结构内涵丰富,既有民族区域的自治,又有经济特区的立法权,更有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还有尚待解决的台湾问题。七、增强政治理性,防止腐败。从宪政主义的视角看就是程序问题。

查看全文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查报告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关于严守政治纪律和严明政治规矩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对党员干部提出的“五个必须”的要求,以坚定执行党的决议、坚守党内规章制度为着力点,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坚决查纠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等突出问题,维护政治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为党的路线方针和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自查自纠开展情况

(一)积极宣传发动。区纪委《关于开展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情况等进行专项督查的通知》下发后,我办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讨论,大家都纷纷积极发言,使全中心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对严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专项督查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专项督查活动的决心和信心。

(二)认真自查自纠。我办认真对照区纪委《关于开展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情况等进行专项督查的通知》中四个方面督查内容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对政治纪律教育和监督管理情况进行了自查自纠,认真查找梳理了我办在严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方面的实际情况。

一是在政治纪律教育方面。我办严格执行每周一上午半日学习制,在学习中始终把政治纪律教育作为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各项政治纪律,认真学好党章,教育全体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学懂弄通。除规定的政治纪律有关文件外,我办还自我加压,学习等一系列扶贫攻坚讲话精神,促进了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对党忠诚,是讲政治的首要原则,是管党治党的前提。我办教育全体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对党绝对忠诚,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同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例: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我办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多种困难,坚决的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除全体人员正常上岗外,还聘请人员积极参与创建活动,维护了政府的权威。

查看全文

县长在全校文明创建会发言

同志们:

昨天和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两次全县文明创建专题会议,可以看出,新一轮全县文明创建攻坚战又将开始。我县文明创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曾经取得过令全市乃至全省人民高度认同的辉煌成绩,建设文明城市普经是人民引以自豪的品牌。为了巩固我县文明创建的成果,我县又掀起了新一轮文明创建热潮。为了紧跟全县文明创建的步伐,使我校的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天我们召开一个文明创建专题动员会,在此我想强调以下几点:

一、分年级、分部门召开会议,传达上级精神,统一思想,加大文明创建力度,造成好形势,推动文明创建工作。

二、层层动员,班主任会,全体教师会,全体学生会要反复召开,反复动员实施,再动员,再总结,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培养师生做文明人,做明白人。

三、加强值班,除绩效考核外,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后勤员工要上路,要护送学生走人行道,要学生从摊点后走。

四、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由于既将建综合实训楼及食堂,体育课暂停,体育组的同志组成文明创建专项治理服务队,发现不文明现象,随时处理。在门前安装部分摄像头,对不文明的行为进行记录通报。添置垃圾桶,确保校园及校外周边环境安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