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07:43: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明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型生态农村,对国家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通过对沙河市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调查研究,挖掘其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为下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沙河市,村镇,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村城镇化的加速,使得农民收入大大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果连首要的环境污染问题都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么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将会付之东流。因此,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调整、不断改善,使得其关系一直保持着健康的循环状态,良好状态的运行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研究区域概述
1.1生态文明的概念。在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的定义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社会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术界的一些学者将生态文明定义为一种被遗弃了工业文明负面影响的新型社会形态。余谋昌教授认为,“用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是世界历史的根本变革。从自然规律到人与自然的文明,这是人类第三次新的文化革命”[1]。学术界的另一部分指出,生态文明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悠久历史,存在于人类所经历的各种文明形态中。它不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它们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对应,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张云飞教授认为,生态文明“由于每个社会形态和文明都有自己的文明物质文明结构”,它“这是贯穿所有社会形式和各种文明形式的基本要求”[2]。1.2沙河市概况。沙河市隶属于河北省,位于其南部,沙河市面积999km2,下辖290个行政村。沙河市在城市规划期间定位为“新型工业化卫星城市”,高起点、高标准一直是沙河市发展的目标,近年来,沙河市加强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和管理力度,进一步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城市功能更加全面,城乡协调发展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沙河市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著名的无烟煤、铁矿石产地。沙河市主导工业产业,环境保护抓牢不放,实现科技强市、创新强市,打造工业化新型生态城市。
2沙河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电信文明建设思考
创建文明企业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这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要求,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到企业来讲,有行业共同性建设和企业性建设两个方面,在行业内普遍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属行业共同性文明建设。结合企业特点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岗敬业、勤政务实、诚实守信、廉洁奉公、服务客户、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属企业性文明建设。笔者通过这几年我们宁夏电信企业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实绩认为:大力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重点突出,选好载体、狠抓落实。不论是行业共同性建设还是企业性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很抓落实,才能搞好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企业的文明程度,使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抓领导是企业文明建设的关键
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能不能搞好,关键在领导,一个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搞的是否有起色、有成就。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领导对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工作力度;取决于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是否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由此看来,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把手不但要亲自抓,而且必须负总责,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两个文明建设作为企业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必须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认识要到位。企业领导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二是工作要到位。企业的领导干部要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企业的大事来抓。经常研究、指导、督促精神文明建设。企业的领导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绩,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的依据,要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基层和窗口单位;三是责任到位。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责任到人,职责不清、任务不明,是造成精神文明建设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细化、量化、层层落实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做到指标到岗,责任到人,保证自上而下“一本经念到底”。四是投入要到位。经济发展离不开物质条件,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也离不开物质基础。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所以,企业每年要列出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项资金,保证创建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精神文明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内抓素质,外树形象是企业文明建设的重点
企业的文明程度,主要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所以,文明建设要突出抓好企业员工队伍的行业共同性建设和企业性建设,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第一,抓教育。要教育员工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广泛开展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三德”教育。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对员工普遍进行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业务水平。第二,树典型。企业要培养树立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这是提高员工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员工中隐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要使这种积极性发挥出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抓好典型,树立榜样,可以把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开展创建不同级别的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文明标兵、青年文明号等,都是推动文明建设的好办法。对培养树立的典型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使企业内部形成“唯旗必争、唯先必夺”的浓厚氛围。第三,纠行风。行业风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文明程度。过去由于少数干部职工借助行业的特权,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吃拿卡要等,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所以,纠正行业风气,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是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广泛参与是企业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农村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乡风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它集中反映了: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协调发展,农民的思想状况、精神风貌良好,文化涵养、科学素养、道德水准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而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渔农村乡风文明,这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形成社会文明风尚,构建和谐新渔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年年初至今,**县长涂镇新渔农村建设指导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方式,就**县渔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其主要做法和推进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县推进渔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小康社区创建过程中,**县党委政府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种手段来繁荣、活跃和丰富渔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努力在渔农村塑造了“知荣辱、明礼仪、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尚。其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积极推进渔农村社区群众活动场所建设。几年来,**县紧紧抓住创建舟山市“海岛百花工程”、舟山市渔农村小康社区的有利契机,大力完善和建设各种群众活动场所,为渔农村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截止**年底,全县渔农村新社区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176**平方米,主要载体为村级老年乐园,有31套健身路径安放在全县渔农村各个公园或广场中,成为群众乐于参与的露天活动阵地。如长涂镇政府投入40余万元资金建造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渔港文化广场,修建了长西和倭井潭两个休闲公园,为每个社区建造了门球场、安装了健身路径,建造戏台、社区活动场所、老年活动室,添置社区图书室的书籍,其中长西社区还建成了全市第一座人工草皮门球场,从硬件设置上充分保证了群众对多种群众性文体活动的选择。
(二)努力组建过硬的渔农村群众文体队伍。**县各级党政十分注重培养新农村、新社区渔农民的文艺骨干,建立起各种文化活动骨干队伍,大大增强了渔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至20**年底,全县各乡镇及渔农村以群众自发队伍为基础,建立起业余文体团队31支,大多数乡镇建立了1—3支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如高亭镇的渔鼓秧歌、金钱铜棍队、渔歌号子队,岱东镇的男女舞龙队,长涂镇的老年丝竹乐队,衢山镇的心连心业余艺术团、花船队,秀山乡的小蜜蜂乐队和丝竹乐队等民间艺术表演队伍,成为**县渔农村逢年过节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力军。
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摘要】乡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是其短板,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解决乡村生态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按照“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乡村发展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从加强乡村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四个方面入手来探索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实现乡村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促进美丽乡村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工程;路径
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新征程。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和基础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则是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形式,已经成为生态文明的一部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应给予重视,因此要加快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变迁。
一、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并提到战略高度,是党中央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不仅要求农民富,农业强,更要求农村美,其关键在于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更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乡村振兴既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生态文明的振兴。乡村振兴既要为农民提供“安居、乐业、增收”的生活环境,又要为农民提供“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环境,从而实现乡村“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乡村振兴总的战略指导下改善乡村自然环境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既要保留原有的乡土风情,保护好乡村生态系统,又要将这种生态理念运用于乡村建设的其他方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与环境携手共进,切实让乡村人居环境美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习指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当前要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走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其关键一步在于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态宜居”就是强调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宜居”贯穿于“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的全过程,并为其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而这四大要求也只有在“生态宜居”的基础上才能建设得更好。将生态理念贯穿于“产业兴旺”的要求中可发展乡村生态经济;贯穿于“乡风文明”的要求中可发展乡村生态文化;贯穿于“治理有效”的要求中可发展乡村生态政治和乡村生态环境。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就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乡村现代化、生态化建设。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贵州乡风文明建设探析
一、贵州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风文明建设缺乏主体和载体。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农民,载体是农村文化。由于经济欠发达,一些地方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传统农业产值低造成土地荒置无人耕作,大部分人选择长期在外省外地发达地区打工。虽然政府一直在各方面帮扶农村小康创建,但只是保证了农民受益的主体地位,农民的建设主体地位易被忽视。许多村子常年处于“空心村”,在贵州农村的主体人群大多属“三六九”人员(即妇女、儿童和老人),因此很多村子村民自治实际上是村中老年人自治。老年人对新文化接受程度低,封建迷信思想占主导地位,对于道德讲堂、农业科技文化交流,村中妇女老人参与不积极,反响效果不明显,青壮年的缺失使得先进文化和创新文化传播无法开展。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参与性普及性不强,大部分村镇的集体活动就是赌博打麻将,为恶习滋生创造土壤环境。(二)部分农民道德失范,封建思想顽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农民的获得感远未跟上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许多农民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价值观、是非观裂变,产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勤俭节约、厚仁贵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滑坡。过去在宏观上重经济轻文明的农村建设负面效应开始凸显,农民人际关系淡薄、重利轻义、“笑贫不笑娼”,为追求个人利益甚至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近几年一些地方民间非法宗教、封建迷信呈蔓延之势,一些乡村兴建庙宇求神拜佛,部分甚至发展成邪教性质,2012年河南光山校园伤害案、2014年山东招远邪教故意杀人案等造成社会重大恐慌。贵州农村偏远地区近些年封建迷信活动泛滥,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假借宗教之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不仅影响农村文明工作建设,还带来严重治安问题。(三)文化基础设施分布不均,权利制度建设亟待完善。贵州一直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一些地方农村建设长期重经济轻文明,所谓的重视经济“实”指标,忽视文明“虚”功夫,乡风文明建设没有标准,见效慢,还往往吃力不讨好。通过贵州省文化厅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1434个,镇均文化站0.79个,文化补助资金7553万元,人均文化事业费42.51元,文化发展资金在本不多的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使用中,由于各种原因实际用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上的屈指可数。资金投入不充分,只有城市周边农村的文化设施相对完备,离城市越远的地区公共文化资源越少。在对部分农村的走访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农村的文化设施带有随意性和应付性,常见的是图书室和活动室形同虚设,不是空壳就是长期未对农民群众开放,只在有上级部门检查的时候才“开门迎客”,造成极大的公共资源浪费。权利机制建设不健全,文化建设投入方向不清楚,上级负责下任务,对实际建设情况不跟踪了解,既不批评也不嘉奖,一些基层工作队伍不积极,提不起干劲。(四)农村法制建设不完备。乡风文明建设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基层法制建设决定农村治安状况。我国这几年大力推进法制建设,填补了一部分农村基层法制空白,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长期以来农村建设主要依赖政策,与法律时有冲突,立法层次低且在农村过于理论化,缺乏效率。一些地方农村自治制度多年来仍未普及,农民能实际参与村务管理的村并不多,在民主选举过程中暗箱操作非法获取选票的行为仍然存在。其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农村法制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农村执法机构通常由基层人员代执行,一些地方人员不足、素养不高、司法不公,“人治”大于“法治”,因征地拆迁、道路建设、山林权属的纠纷解决途径成了“走后门”“送红包”,“苍蝇乱飞”也加剧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对立。有的农村基层法制建设问题引发社会治安混乱、风气败坏,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五)人才流失,传统民俗文化沦落。农村建设人才队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引进外来人员,包括大学生村官、农业龙头企业人才等,另一类是农村乡土人才,如本地种植养殖大户、返乡创业人员等。其中文化人才缺失很大程度影响乡风文明建设。首先当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亟须完善,下乡的多,走的也多,很多人只是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日后转岗的铺垫,不愿意长期留在农村工作,一旦发现调离无望屡有辞职出走现象,文化专职岗位人员离岗经商,很难留住人才。农村企业家更多的是为挣钱,年龄过大、文化素质不高,很难作为文明建设主力军发展。本地培养出的大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外工作,不愿意回乡发展。其中本地人才流失更是造成传统民俗文化资源闲置无人继承的窘境,许多民俗文化传承断裂濒临消亡或边缘化,虽然近几年地方政府关注民族特色文化,积极引入外来资本注资农村民俗文化产业,但缺少专业人才的引导,各地区民族文化过度开发失去原有特色,呈现单一化、统一化,民间民俗文化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
二、贵州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对策分析
(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拓展载体途径。乡风文明建设主体在农民群众,关键在政府主导。文明创建必须以人为本,受益者是农民,创建者也应该是农民,只有农民自身才明白自己所需所求。要强化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村内在机制作用,激发乡风文明建设内生动力。例如我省部分县采取的自治“村规民约”:锦屏县对名目繁多的酒宴制定统一标准,去除铺张浪费的繁文缛节,遏制近些年大盛的办酒之风;从江马安村规定若家中有上学儿童,则必须留一个成年人监管学习生活,防止留守儿童现象发生等,这种群众参与自治“村规民约”的方式应该在全省范围推广。要提升农民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宣传宣讲和科学文化普及,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美丽乡村吸引力,通过人才引进、就近择业政策召回外出打工人员,防止农村人口继续流失。要弘扬传统文化,深度发掘本地民族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展创新先进文化,加快推进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拓展农民文化活动方式,除传统歌舞戏剧外应兼顾老中青三代需求,增加体育比赛、读书征文、电影放映等文艺活动,引导农民自办文化,鼓励城市文体团体多下乡演出交流。(二)加强道德建设,弘扬清风正气。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文明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保障。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道德建设应为政府主导,提供经济基础、制度建设和法律援助,引导农民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推广农村“道德讲堂”,实现“文化墙”、广播电视、微信等宣传载体全覆盖,宣传工作常态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破除封建迷信,严厉打击利用宗教活动违法乱纪的组织和个人,让农民在法律范围内明辨是非善恶。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把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要求延伸到农村、建设好“最好一公里”,规范基层党员干部法纪和道德行为,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农村社会风气。(三)完善农村法制体系,强化制度建设。乡风文明建立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上,农民的法律意识培养是乡风文明建设内容之一。依法治国先要有法可依,农村发展长期依赖政策而轻法律,要及时建立完善农村法律体系,通过法律的稳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互相协调,共同实施对农村的管理。由于我省少数民族众多,实际情况较为复杂,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原则下还需考虑民族文化和习惯特点,融入部分民间法规,建立有别于城市的农村特色法律体系。定期为农民做好普法工作,可以开展一些法律知识比赛,设置奖励激励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进农村司法公平公正,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四)鼓励本地人才返乡就业,保护传承乡村文化。政治建设在于任贤,乡风文明在于人才。由省市县有关部门根据农村人才需求情况,组织到高校、企业招纳良才,对本地户籍人才给予政策照顾,吸引他们返乡创业就业。建立农村文化组织,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潮流进行二次创新,引入社会资本力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多种所有制协同建设的农村文化产业格局。贵州应更加注重本土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将民族特色浓厚乡村作为试点,打造集民族文化展示、特色商品产销、民族旅游村为一体的综合民族特色村寨。发掘民间文化传承艺人,将优秀文化传承人建档管理,建立保护和激励机制,给予补贴和正面宣传,注重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展示民俗文化,传承民族记忆。(五)开展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小康创建指标体系要求。深入落实和推广贵州100个示范小城镇小康建设指标体系要求,在全面小康进程中实现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清运、人均公园绿地等指标要求,促进卫生健康和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农民环境卫生意识教育,农村学校教育青少年增强环卫意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农村环境集体管理,环境治理人人参与,共同营造健康家园。建设农村垃圾处理站,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的运作机制,改掉随手扔垃圾陋习,组建由村民轮流担任的农村自治保洁队伍,政府负责环境卫生规划、垃圾分类指导,实现农村卫生队伍规范化管理。重拳整治河道、水渠、道路垃圾。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以农村“厕所革命”照亮每一村每一户的“小角落”,全面治理不留死角。把农村环境卫生纳入考核监督,对环境文明户实施奖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进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治理机制建设。
作者:黄毓骁 陈卫洪 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工信委文明建设打算
一、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着力推进干部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坚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着力推进干部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二、积极创建文明单位,不断夯实精神文明创建基础
(一)突出省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创建。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卫生城市。通过大力参与开展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我局新形象。
(二)创建文明单位。强化工作的日常指导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与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新路子,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情况调研,了解各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实情,积极创建文明单位。。
三、开展各项活动,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党的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论断和安排部署,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将法治思维贯穿、运用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努力构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体系,规范和创新执法手段,树立全民生态法治理念,以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为实现美丽中国奋斗目标打好基础。
关键词:报告;生态文明建设;法治
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在报告中占了很大篇幅,分量很重,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显著提升。报告专门就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论断和安排部署,为我们绘就了一幅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跨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强化法治理念,将其贯穿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走法治化之路是必然选择,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已成为广泛共识。[1]
一、党的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大部署
(一)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从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时间里,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党中央不仅提出绿色发展的新理念,而且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决策部署和制度安排。2013年5月24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以两个“最严”闻名的生态“法治观”,充分表达了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决态度和坚定决心。同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则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对“最严”生态法治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成为指导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在这些重要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五年来,我们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重大变化,生态环境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取得的成效令世人瞩目,为我们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论断和重大部署。从报告的内容来看,对生态文明建设部分着墨颇多,其中,“生态文明”一词被提及12次,“绿色”一词被提及15次,“美丽”一词被提及8次。报告的第一部分对生态文明建设五年来的成效做了总结;报告的第三部分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报告的第四部分将“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纳入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的奋斗目标,将“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纳入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报告的第九部分完全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是对今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所做的全面部署。报告坚持并创新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大势,总揽全局,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我国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在报告中,不仅“生态文明”、“绿色”和“美丽”这些词汇被多次提及,而且首次出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一表述,“美丽”一词被列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报告就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这些新论断和安排部署,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国家今后面临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仍然很艰巨,可谓任重道远。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是环境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环境质量变化只是环境问题的表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而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依赖于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这正如报告所指出的:“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于已经步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报告指出了环境问题的现状,包括各类污染排放导致的大气、水、土壤、农业面源等的污染,丢弃固体废弃物和垃圾,以及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地质灾害等。报告分析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以及过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忽视,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等。报告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千年大计、基本国策、体制改革等不同角度指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报告做出的这些重大判断和部署,对于今后一段时期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和指南。
二、建立和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立法体系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管窥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的一项战略任务与重要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一直是党中央发展“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们党历年所颁发的事关“三农”工作“中央一号文件”,它凸显了我们党围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进行的顶层设计、决策部署和政策演进,也是各地区各部门做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具体指导和根本遵循。
关键词:生态文明;“三农”工作;“中央一号文件”;农村生态文明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本,也是各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之要。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只有古中国能够延续至今并持续稳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度。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面对因不断加快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而引起的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加强城市工业污染防治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其污染问题的治理。作为凸显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战略安排、工作部署和建设目标的重要载体,历年所颁发的事关“三农”工作“中央一号文件”既是各个历史时期各地区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研究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的重要文本。
一、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加强“三农”工作、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也对其建设、发展和完善进行了科学的战略决策和顶层设计。就历年事关“三农”工作“中央一号文件”来看,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农、林、牧、渔业一直是我国重要产业,其所依托的耕地、林地、草原和水资源,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如果它们遭到破坏或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就会直接影响农业的健康发展,最严重的后果则会造成食物短缺,进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此,为确保这些基础性产业稳健发展,历年事关“三农”工作“中央一号文件”都有对农业资源严加保护的具体要求(见表1)。(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农、林、牧、渔业等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例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保证农作物得到及时灌溉以及规避水患等风险,还可以改善和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再如,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可以提高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而且可以极大改善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使得相关地区的农村因之而成为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在历年事关“三农”工作“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相关规定要求各地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见表2)(三)发展农业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并把它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各部门各领域,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水平,规避其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风险;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也是治理和解决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历年事关“三农”工作“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针对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的详细要求(见表3)。(四)治理农村污染问题。作为农村、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强化农村、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头戏。在历年事关“三农”工作“中央一号文件”中,针对农村、农业污染问题,都有具体条款进行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见表4)。其中,既有资金投入的具体要求,也有科技介入的详细规定;既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统筹安排,也有具体治污工作的详细规定;既有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职责要求,也有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之一——广大农民的殷切希望,进而构建起一套体系完善、权责明晰、方法科学、措施得当的农村、农业污染问题治理体系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五)发展生态农业。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是目前各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一直强调我国工农业发展要走绿色发展之路。就农村、农业而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是要发展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农业产业生态化,是解决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破坏或污染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历年所颁发的事关“三农”工作“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具体条款对发展生态农业进行决策部署(见表5)。(六)人居环境治理。相比较于城市,目前广大农村人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脏、乱、差”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缘于农村百姓和城市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工业和农业不同的生产方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因素的综合性影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仅仅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才能确保广大农村“村容整洁”“生态宜居”“农村美”,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在历年事关“三农”工作“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开展和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见表6)。(七)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2]这深刻体现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系统观。农村、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或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土壤污染,也有水源污染;既有林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也有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农村、农业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或污染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农业生产因施用大量化肥和农药而形成的面源污染,也有乡镇企业(工业)超标排放而形成的点源污染;既有缘于广大百姓生活方式而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脏、乱、差”,也有缘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而导致的对农村、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农村、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文明思想,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历年事关“三农”工作“中央一号文件”中,党中央、国务院以一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见表7)。
二、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简析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探讨
摘要:文章阐述了海洋生态文明的实质,近海生态危机及成因,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迫切性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海洋生态;生态危机;公众参与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12年,党的十八大更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2015年5月,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层层递进的纲领性文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我国的国家战略层面,,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形态,它的核心是主动维护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是它的动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是它的终极目的。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海洋是最大的生态系,海洋文明是原生态的起源,是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海洋生态安全缺失,会产生连锁性的生态灾难,地球的生态安全注定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可替代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积的70%以上,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的现代生活更是与海洋密不可分。当今,陆地资源面临枯竭、人口压力巨大,海洋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凸现。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的健康和谐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洋大国,东、南方向被海洋环绕,大陆岸线18000km余,海岛1万余个,岛屿岸线超过14000km,管辖海域近300万km2。对一个国家来说,海洋国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战略空间。它的核心内容应包括:发展海洋事业、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
1海洋生态文明的实质
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低地,悲惨地沦为人类的垃圾场。人类制造的所有垃圾,不论放在哪里,大部分都会因风、雨、径流等自然现象的作用,进入大海。众所周知:工业革命创造出的生产力超过了有史以来的生产力总和。而与此同时,人类制造的废弃物和垃圾也大大超过了有史以来的总和。海洋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海洋的承载能力超过极限,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就有大爆发的危险,直致海洋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崩溃。20世纪是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空前的时代,也是对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最巨大的时代。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严重。空前的问题导致空前的觉醒,人类终于把目光聚焦在海洋,开始正视自身的妄行导致的海洋危机。可以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海洋生态文明的实质由此逐渐展现。
1.1海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形态
透析网络文明建设
摘要:网络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认识网络文明建设,积极研制和开发网络安全技术,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构建网络伦理规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文明、有序、安全、具有活力、没有污染的“绿色”网络环境。
关健词:网络文明网络伦理建设
1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认识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网络文明工程是由文化部、团中央、广电总局等8家单位发起,从2000年12月正式启动的一个大型的网站管理、引导活动。其宗旨是: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形成网上文明健康的道德规范,占领网络这个新的思想宣传阵地;积极开展各种网上健康活动,倡导文明上网;发现一批优秀的中文网站,使之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并引导和规范中国互联网站的建设,大力推进中国的网络事业。网络文明工程活动启动以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必要保证。我们一定要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高度,认识网络文明建设,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网络文明重在建设。网络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结合,才产生了互联网。因此,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理解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结合点,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而也就必须重视并切实加强网络文明建设。道理很简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能够提高我们经济建设的综合国力,能够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事关国家和我们每一个人。网络文明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网络文明的发展。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