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03:12: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育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育人

校训文化育人功能探讨

摘要:校训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综合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肩负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本文以山西某高校在校生和部分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问卷和电话采访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旨在研究校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就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校训教育,更好地增强育人功能展开探讨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校训;大学生;德育教育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的高度概括,还是学校育人理念和文化传统的结晶,更是全校师生所须遵循和践行的价值观。它内在地规定着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大学校训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重视。研究大学校训的德育功能,不仅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的培养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形式。

一、校训文化育人功能

(一)引导功能

“大学校训作为学校精神力量最深刻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一经确定,便会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1]它集中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导文化和价值追求,并以此引导学校的育人方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最终促使他们言行一致。

查看全文

文化育人的建设综述

本文作者:陈平严燕陆卫平工作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虽然科教城的创建,从空间与人员构成、物质与情感方面为构建科教城园区文化共同体奠定了基础,可是,文化积淀过程的长期性、文化育人机制的复杂性以及科教城创建历史的相对短暂性,无不要求科教城建设中仍需要增强科教城园区文化建设意识,将文化建设置于科教城园区建设之首位。由于文化是特定社会群体成员所共享的观念、价值观、行为模式,其中,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也是践行文化育人的基础,“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2]因此,明确园区文化建设的主题,使之成为园区内所有成员公认的价值目标、行为模式,则是科教城文化建设之先导。作为集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于一体的常州科教城,具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新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两大目标追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责不同,使得院校文化、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不同,其文化建设的定位与侧重点必然各有不同,在园区文化建设中必需通过构建统领这三方面文化建设的科教城园区文化主题,以形成统摄园区内各文化建设实体的核心力量。反之,没有科教城园区文化作为园区内各种文化的凝聚与提升,园区内各单位就只是在地缘上的接近而无法在精神层面上产生共鸣与相互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科教城园区文化育人的力度,也不利于科教城园区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发展。所以,科教城文化建设工作应由科教城管理委员会牵头负责,在明确园区发展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融汇园区内各单位文化建设的现有成果,寻求院校文化、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之间的共通之处,将其提炼升华为体现科教城特色、具有园区各单位文化共识的文化建设主题。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常州科教城建设目标可见,“创新”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因而可将其作为科教城园区文化建设的主题。“创新”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民族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将“创新”作为科教城园区文化建设的主题,符合科教城内院校文化、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同价值诉求,以此统领科教城文化建设,将使常州科教城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上层次、上水平。因此,科教城园区文化建设工作要在科教城管委会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之下,由园区内各企事业单位结合各自教学、科研、生产的实际,借助多种形式、方法、手段与载体,把“创新”的理念融入院校文化、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实践之中。

院校文化是高等院校内部形成的为其成员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的总和。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社会职能,决定了育人是院校文化的本质,育人功能是院校文化的本体功能,其中,“‘文’是育人的核心内容,‘化’是育人的基本方法。”[3]同时,高等院校所承担的传承优秀文化和创新思想文化的社会职能,又决定了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与高质量人才培养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而不论是文化传承创新还是高质量人才培养,都需要有优秀、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因为“文明守卫、人文化成、价值批判和引领社会”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与核心重点[4],要求高校必须以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为核心内容,坚守并提升文化建设的品质,并以此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因此,追求并打造高品质的院校文化,既是院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也应成为科教城文化建设的重点。从院校文化的育人本质出发,高品质的院校文化应是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要求高等院校在院校文化建设中,首先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继承、弘扬、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校风校训。对于绝大多数院校而言,这点显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深入研究大学生选择、接受、认同校训中所包涵的价值观的心理机制和教育机制,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精神文化等形态,通过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师德建设、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全方位地渗透和影响,力图使理想的人才培养目标变成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实际。其次,中国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设中应格外重视人文精神的涵育与弘扬,尤其对于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承,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教育的主要工作无疑应该与学生的生存技能有关,为他们提供改造物质世界的本领和能力,但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等教育更应该致力于提升和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因为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不能仅是掌握某一方面技能、技术的“才”,他/她更应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意识、情感的“人”,所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学,不仅要培养出大批的科学家、工程师、律师、会计师和计算机专家,更应该塑造出睿智的灵魂,培育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崇高的道德情怀的健全人格。”[5]有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院校文化,其品质之高正在于其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文化建设既是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宣传与弘扬群体共有的行为模式,使之为群体成员接受、认可并落实在其行为中;同时,文化建设又是文化的整合过程,即不同群体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合为新的文化的过程,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论,科教城园区文化建设的实质上是园区内各种文化的整合,即院校文化、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间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逐渐形成富有科教城园区特色的园区文化体系的过程。对于常州科教城文化建设而言,彰显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中所包含的育人因素,强化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应是科教城文化建设之特色所在。常州科教城内现有数百所科研机构与高科技企业,它们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创新、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科技企业,都是由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所组成的特定“共同体”,在从事科技研发和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具有科技研发与经营管理活动特点的、为大家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道德观、团队精神、行为准则,它们以有意无意的方式渗透到团体中每个成员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之中,构成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主体,通过单位形象、制度规范、管理模式等表现出来,影响、激励、规范着团体中的每个成员。所以,虽然不像高等院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但文化所特有的教化属性,使得科研机构的科技文化、高科技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样具有育人功能。文化所具有的“有而无在”“、整体性”“、差异性”等特点[6],令文化是以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够体验得到的方式,全方位、持续地作用于生活在特定文化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化育个人。但是,由于每个人天赋、经历和需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对文化影响的感受、体验及赋予意义和价值存在着差异,使得教化的效果因人而异。文化的这些特点使得文化以无形的方式化于育人心,这既是文化育人所特有的强大威力所在,同时也是文化育人的作用容易被忽视、漠视的原因所在。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论,加强科技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理应有意识地强化文化的育人功能,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员、企业经管人员的素质,也会通过文化的传播与分享作用,对科教城中的大学生产生教育作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科教城的兴建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高科技企业聚集一处,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装备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资源共享的平台。加强科教城园区文化建设,形成有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成长的思想观念、价值导向与行为模式,将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营造良好氛围,也将为提升科教城文化品位、塑造科教城品牌形象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

查看全文

校长文化育人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转眼间已挥手而去,蓦然回首,感慨万千,思绪难定。校长,也许对普通人来说是权力大于责任,一份耀眼并令人崇拜的职位。但在眼里,校长不是一个职位,而是一个职业,一个服务者的代名词,服务于学校,服务于老师,服务于学生。践行着感悟至深的工作格言:不以权威治人,应以威权服人;不靠制度管人,应凭人格育人;不看表面顺从,但求内心相融。肩上有学校,眼中有老师,心中有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进步就是胜利,成功就是希望。一年来,与同志们一道,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同甘共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突出“动静结合,夯实基础,培育特色,注重发展”理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不同程度上得到更新和转变,教学实力大有长进,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大家与我同舟共济,首先感谢在座的领导、老师、朋友给了再一次述职的机会。几年来。患难与共,走过了几年艰苦的岁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支部、行政,特别是个人对大家的披荆斩棘、辛勤耕耘、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学校工回眸

一年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带领班子成员和全校教职工一道,发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局的工作要点,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德育为首,注重师生发展;加强制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狠抓特色学校建设,进行文化育人;扎实进行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安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一、加强制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查看全文

茶文化融入文化育人体系的实践

摘要:茶文化包含丰富的道德教育和品行修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时代发展中,依然不过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本文以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为例,主要探究茶文化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的功能,探究其育人模式的形成,最后通过借鉴茶文化的育人理念、育人模式、育人机制、育人策略探索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创新路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文化建设特色,将茶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丰富校园文化体系,增强文化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新局面、收获新成效。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

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民们创造了伟大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实现美好生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中华文明几千年发展历程中,茶文化一直都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茶文化在中国传承几千年,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系列完整独特的茶技术系统包括种茶、制茶、茶艺、茶德、茶器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茶文化是一个系统思维,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系统的和谐相处、和谐共生。在今天,茶文化依然具有提高道德修养,实现美好生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积极作用,蕴含丰富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在新时代又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通过茶文化融入高职文化育人体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会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所以,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1茶文化和文化育人

1.1茶文化

茶文化在历经几千年积淀和传承中,融合了各种时代思想,包含“清净质朴”“谦逊平和”“包容和谐”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样是人类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沁润着中华儿女,它是智慧、健康、生活的符号,这些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观是弥足珍贵的,是具有时代价值的,是值得传承和弘扬的。因此茶文化可以成为校园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价值观念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双丰收。

查看全文

学校建筑文化育人功能研究

[摘要]学校建筑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物质体现,探索学校建筑文化的育人功能,是落实国家文化育人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成都西川汇锦都学校建筑文化为例,分析基于学校建筑特色打造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的育人环境,基于学校建筑格局营造提升审美情趣的育人氛围,基于学校建筑空间开展创新型文化活动,基于学校建筑灵魂研发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以实现学校建筑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学校建筑;文化育人;建筑育人

成都西川汇锦都学校以思想建校、以文化立校,采用多元化、层次化、体系化进行学校建筑设计,积极探索学校建筑的教化功能,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营造促进学生成长的育人氛围,努力实现学校建筑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基于学校建筑特色打造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的育人环境

西川汇锦都学校采用新中式建筑手法造园,建筑总体风貌萃取了四川书院、川西民居的神韵和精髓,以瓦楞屋面、木质格栅、玻璃幕墙为材质,以青灰色和暖黄色为主色调,形成各种不同体量特征的亭、苑、楼、圃。学校建筑的屋顶更是川西民居屋顶的继承和创新,把川西民居屋顶复杂的变化简化为现代中式坡顶的形式,优雅的屋檐曲线,仿制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翘起的屋角,加上灿烂夺目的青色瓦,使学校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锦都长廊还将散落在学校各处的建筑群串联,形成开放、互动、可以再生的融入现代教育功能的教育空间,构建出有中国底蕴的高品质现代化智慧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优雅的底蕴,是教育人诗意栖居的根基。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它产生于长期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1]。一所学校,既要汲取中华文化的营养,又应立足于自身独特的学校文化,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灌注于学校建筑设计之中。西川汇锦都学校在进行学校设计时,将中华优秀文化与“润泽生命,多元成长”的学校文化相结合,并将其植入景观空间脉络,营造出翰墨飘香、庄雅风韵的学校育人景象。文化体现于建筑,而融合了深厚文化的建筑更具育人功能。西川汇锦都学校基于学校川西民居的建筑特色,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育人环境,为教育发展带来无限的潜力,为学生发展带来多元、创新的空间。只有在中华文化与学校办学文化之间建立深度的联结,使二者相互映照,才能营造出有深度有厚度的学校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建筑育人作用。融合了丰厚文化的建筑也有助于学校在未来的课程开发与活动设计中实现空间上、内涵上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因而,学校在建筑设计中,深入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特色文化与学校建筑文化的结合点,并将其融入不同教学与活动空间区域之中,以增强学

二、基于学校建筑格局营造提升审美情趣的育人氛围

查看全文

文化育人视域下小学德育发展路径探讨

新课改的实施,使小学德育教育发生较大的变化,学校的德育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较大的挑战,小学德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实际的德育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小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必须要加强小学的德育教育,关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一、文化育人视域的小学德育综合概述

1.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文化”一词,即指校园文化,又指德育文化。文化育人就是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抵御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帮助学校对人才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良好的校风、班级良好的班风,学生良好的学风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时代背景发生变化,小学进行德育,就要从新的角度来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质量,获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2.小学德育

小学德育是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最基础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奠基工程。小学德育与其他时期的德育存在差异,小学德育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思想以及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小学德育实际上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将小学生的内在品质进行外化,转变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小学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查看全文

文化育人视野下小学德育困境与策略

摘要: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育人成为时展的大潮流之一,文化育人也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所以,在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下,文化教育的重要因素就是学校的德育,小学的德育肩负着培养社会未来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结合小学德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文化育人的背景下,寻找提高小学德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文化育人;小学德育;困境;有效策略

如今,在小学的文化育人过程中,小学的德育仍然存在很多教学弊端,比如,教师采用的一般都是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教学环境缺乏丰富的文化氛围,还有从事小学德育的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不高等多种原因,导致小学的德育无法满足新时代德育的内在需求。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现在从事小学德育的相关职教人员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实施方式单一

现在的小学德育,大部分都是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品德课教育采用的手段也是较为单一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时,大多数运用的是示范法、疏导法或者是评价法等,教师很少会用到实践性的教学方法。现如今,要想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师就应当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户外活动,或者是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活动的开展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小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教学引导,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德育效率。但是,大部分从事小学德育的教师并没有正确地意识到当代的教育形式,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与德育的相关知识产生了严重的割裂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在文化育人的背景下,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文化的内容。

查看全文

地方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发挥途径

【提要】校园文化是展示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的特征、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以及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发挥的途径四个方面阐述,旨在真正提升地方性院校的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关键词】地方性院校;校园文化;育人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养成,是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结果。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启迪心灵,陶冶情操,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更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以及学习生活沉淀下来的,且被师生普遍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个体系,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物质文化是借助基础设施所折射出来的文化,涵盖校园硬件设施及环境,包括教学楼、图书馆、优美的环境等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校风、学风、班风等等;制度文化是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校规校纪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查看全文

文化育人在外语教育的用途

本文作者:朱莹工作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

文化育人功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

虽然文化育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十分重要,但是在现今大学英语教学中,这一角色的功能却缺失现象严重。究其成因,可分为以下几点:1.社会导向不正确由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普遍要求毕业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而证明英语能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证书,这就使得英语变得具有“工具性”。这点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中尤其明显。英语课只开在中低年级,考大学英语四、六级就成为了英语学习主要的主要目的,考完了四、六级,学英语就没有了动力。学生学得“功利性”,以获取证书为目的的学习自然无瑕顾及语言知识背后的文化,这样学得的语言自然也丧失了交际这一功能。2.教师与学生的文化意识淡薄从教师层面来说,许多外语教师接受的是国内正统的外语语言教学,没有出国经历,自己对跨文化交际的了解大多来自书本,这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使得英语教师过多地关注语言点的讲授,对语言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知识或是不太关注或是自己也知之甚少。另外从学生层面上来说,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本国的文化了解得也不多,根本无法从跨文化的层面对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3.文化能力无法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体现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词汇、语法、语音等已有了一套较完善的评价方法,可以客观地用分数来衡量。但是文化能力由于比较抽象,较难体现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这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只能停留在书本上。尤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的目的似乎就是围绕着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根本不会在评价体系中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存在。4.文化学习中“重外轻中”受传统文化教学的影响,在英语文化的教学中,一味地强调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轻视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相互融合。对国外文化的评价过高,认为别人的文化才是好文化,过分地崇洋媚外,对自己本国的文化却不加重视甚至盲目批判,这些都导致了师生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削弱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1.加强母语文化的熏陶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了解英语文化,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母语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的同时不忘对自己母语文化的宣扬。教师在授课时不一味地介绍英语文化,而是要将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异同点进行对比,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不能让学生盲目地崇拜英语文化,相反要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母语文化,意识到学习英语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英语将自己的母语文化传播出去。2.加强英语文化的导入外语类的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更是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重新建构(胡文仲、高一虹,1997)。英语的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使他们能够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今后到社会上能够参与到文化间的交流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竟可能多地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各种网站和媒体,多角度地进行语言文化的教学。在课堂中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然地接受英语语言文化的熏陶,如在课堂中对国内外的一些焦点话题展开讨论,对文化焦点进行剖析等,帮助学生认识文化差异中的多种障碍,如文化偏见障碍、文化禁忌障碍及文化环境的约束等,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度。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的教学,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更要使其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在传授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热爱母语文化,接受英语语言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出英语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

查看全文

隐性思政文化育人价值和路径

摘要:立足“建党百年”“国际学生培养”“文化育人”“一带一路”“中医药自信教育”等背景,阐述高校开展来华留学国际学生隐性思政文化育人的意义。依托山西中医药大学对来华留学国际学生培养和管理,探究隐性思政融入国际学生培养和管理的文化育人价值和实施路径,以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培养更多为中国外交服务、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人才。

关键词:国际学生;隐性思政;文化育人

1高校开展来华留学国际学生隐性思政文化育人的意义

1.1开展来华国际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整合全国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创新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推进国家高教事业对外内涵式发展大力发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事业,既是坚持教育领域扩大开放,也是做强来华留学教育,推进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为提升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及为“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注入新活力,加速持续推进实施振兴本科教育方案,更是不断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有力途径。

1.2开展来华国际学生思政文化育人有利于提高中国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