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运动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03:09: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运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排球运动文化成因与延续探究
广东台山的华侨与侨汇对“9人制”排球运动开展的作用
台山华侨海外的长期生活经历,也使得台山的思想、文化、科技等事物受到了侨居国(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和带动,尤其是台山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台山民众的思想意识得到了解放,易于接受新事物。在当时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长期旅居海外的华侨对家乡的依恋和怀念之情,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排球运动取得的良好成绩无疑刺激了多数华侨将目光聚集到了排球的发展上,除了华侨自身本能地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之外,民族情感的作用使得他们愿意选择排球运动来进行健身娱乐活动和对子弟开展教育。台山县排球运动简史记载:“他们(华侨)为了不让子弟染上当时社会流行的嫖、赌、饮、吹的恶习,常鼓励子弟打排球,组织球队比赛。有的还出钱或购买排球和球网,奖励优胜者,或设置球场,供子弟练球。有些华侨本身就是排球爱好者,他们在排球活动中常给子弟传授球艺。”在华侨的鼓励和支持下,排球在台山的开展迅速普及,参与人群渐渐增加。以台山端芬为例,“龙腾里华侨梅雨政从美国归来,看见子侄喜欢玩排球,便捐款在村里成立‘排球体育会’。在华侨的大力支持下,排球运动很快便在台山端芬普及起来,村村都建有一两个排球场,组建有排球队,每年都要举行几次大小竞赛活动。春节的排球联赛使端芬中学水泄不通,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传统节目。”台山是我国的著名侨乡,有着“全国第一侨乡”的美誉。目前,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等92个国家和地区的台山籍乡亲130多万。在早期和中期(新中国成立前),台山华侨对家乡的影响除了书信往来、回国探亲等方式外,主要是通过侨汇实现的。侨汇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将自己的劳动所得,省吃俭用积累下来的钱寄回国内赡养父母、妻子、儿女或其他亲人的汇款。这笔钱的数额是很大的。据《台山县华侨志》记载,1946年广州中国银行解付的侨汇为国币495亿元,美元51万元,英镑608镑,占全国侨汇总额的80%;台山县解付侨汇246亿元,占全省总额的50%。由此可见,台山每年的侨汇数额之巨大,对侨乡社会影响之深远。经济的繁荣、生活的无忧,使得侨属和在侨汇经济中富起来的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同时受当时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能够有能力、有时间、有需求地接触正在当时中国蓬勃发展的各项体育项目,其中也包括排球运动,以满足他们自身在休闲、娱乐、健身、交流等方面的需求。排球运动在当时无论作为一种简单的游戏,还是作为一种振奋民族精神的竞技运动,它在台山的普及开展,尤其是“9人制”排球作为具有较高规范性和竞争性的排球运动形式在台山广泛地迅速普及,成为台山农工商各个阶层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和健身娱乐形式,无不与台山的“侨乡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广东台山“九人排”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台山的排球运动停顿。1945年抗战胜利,人民群众为胜利所振奋,加上当时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和平环境,侨汇畅通,城乡经济文化有所恢复,排球活动又自发地活跃起来。”此时,“9人制”排球在亚洲已是国际化的比赛形式,当时国内举办的各种排球比赛也均以“9人制”排球为标准。台山当时排球活动的开展也均以“9人制”排球运动为主,尤其是全县统一组织的排球比赛,都以“9人制”排球为标准化的比赛形式,如1947年台山县第6届全县运动会排球赛。台山民间排球活动的组织在这一主导因素的影响下,也渐渐地选择、适应、喜爱上了“9人制”排球运动。这一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可以说是台山“9人制”排球运动开展的爆发期,无论是在台山县城、乡镇,还是农村,“9人制”排球的身影随处可见,如台山县第6届全县运动会排球赛、“镇球杯”排球赛、“程万杯”排球赛、侨声排球队赴港远征、庙成乡成务中心国民学校校友排球公开赛、四九长安乡排球赛等。这些比赛都是以“9人制”排球的形式开展和组织的。同时,台山也彰显出了它在排球竞技中的优势。1948年第7届全国运动会排球赛(“9人制”),台山代表广东排球队参赛。在抗战胜利后的几年中,历届全省县联赛排球一项,代表全省出席远东的球员,台山人亦占十分之八九。其间,台山更涌现出了不少“9人制”排球名将,如当时的著名球将扣球手黄鼎芬、快球手谭永湛、“三排王”李福申、国运球将陆耀芬等。新中国建立后,台山在排球运动领域对我国“6人制”竞技排球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1972年,总理给予台山“全国排球半台山”的美称。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推广普及“6人制”竞技排球。1953年,台山县成立体育科,开始“6人制”排球训练,“9人制”排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迅速被六人制排球所取代,但这并没有成为“6人制”排球在台山延续和发展的终结点。直至今日在台山,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无论是竞赛场还是休闲场所,仍能看到传统的九人制排球。受10年动乱的影响,台山全县性的排球活动基本中断。进入改革开放,随着党和国家对华侨政策的落实,台山华侨和港澳同胞与家乡的联系也逐渐增多,1982年1月22日,台山旅港乡亲朱正贤和朱炳宗先生捐资赞助了第1届“振兴杯”男子排球赛。它包括“6人制”排球赛和“9人制”排球赛2项比赛。“6人制”排球赛参赛队伍主要以邀请各省、直辖市和地区代表队进行比赛,而“9人制”排球赛则以台山各乡镇、单位组建的比赛队伍为主。由此可见,“9人制”排球运动在台山的社会公众领域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的,在台山排球运动开展中占据了较高的位置。同年1月26日,台山排球运动协会成立,“9人制”排球被列为台山开展排球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台山“振兴杯”“9人制”排球赛一直持续至今,截止到2008年已连续举办了第17届,且规模和影响范围也日趋扩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广东台山“9人制”排球文化的传承
当前,排球已成为了台山的一张文化名片。2009年3月,“台山排球”被成功列为江门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9人制”排球则是这张文化名片中的一个亮点。台山以排球为特色,台山排球以“9人制”排球为特色。在台山历年举行的全国排球联赛现场,每每在联赛比赛结束后都要再进行一场男子“9人制”排球比赛,用以活跃观众气氛,颇受欢迎。同时,“9人制”排球也是台山对外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各种对外交流活动中,“9人制”排球比赛的出现,总能引起来访客人的注意力和极大兴趣,为台山向外界树立了一个民风淳朴、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然而,随着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增多,台山群众的休闲运动方式也不再仅仅集中在排球这一项运动上。对排球的认识和参与也逐渐地呈现出“高认同、低参与”的趋势。“高认同”主要体现在台山排球以及“9人制”排球的光辉过去形成的历史联系方面,使人们始终有一种因排球而产生的爱家爱乡、团结向上的情感;“低参与”则表现在强烈的外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部分人们在日常的休闲、娱乐、运动方式上选择了其他途径。这为台山“9人制”排球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需要更进一步对台山“9人制”排球文化进行提炼和发扬,让它能更多地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提升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台山“9人制”排球文化的继续延续与发展。
传统文化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一、研究目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总体竞技体育水平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优秀运动员道德不断爆出,以及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唯有从根本上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确保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逻辑推理法
三、研究结果
新文化运动与“激进主义”
近年来,颇多论著指摘新文化运动应对本世纪激进主义泛滥负责。论者认为,这个运动激进地“全盘反传统”,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妨碍“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国现代化不能顺利实现的重要原因。有的论者进一步认为:文化激进带来政治激进,新文化运动后期,国民革命接踵而至,其结果是开创了“以党治国”的体制,后果十分恶劣。笔者认为,这些指摘都似是而非,与历史实际不符。澄清事实,有助于理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继承五四精神。
应该说明的是,近年人们使用“激进主义”这一概念,各人所指不尽相同,有的没有对自己使用的这个要领作出严格的界定。本文化说的“激进”指的是急剧改变现存事物的言论或行动,是中性的概念,其后果应根据每一言行的情况,具体地分析。
二十世纪中国战乱频仍,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也对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利。时贤企盼悲剧不再重演,善意地谴责激进。在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的同时,避开笼统的论断,才能很好地汲取历史教训。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文化“激进”
学术办早就对五四爱国运动与严格意义的新文化运动的联系与区别有广泛的共识。就思想文化运动而言,它与“激进”有什么联系?请从一些具体问题谈起。
第一,新文化运动是古今中西文化的大讨论,其基本内容之一,是集中和尖锐地批评以儒学为主的中世纪意识形态已不适应现代生活。
新文化运动与“激进主义”
近年来,颇多论著指摘新文化运动应对本世纪激进主义泛滥负责。论者认为,这个运动激进地“全盘反传统”,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妨碍“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国现代化不能顺利实现的重要原因。有的论者进一步认为:文化激进带来政治激进,新文化运动后期,国民革命接踵而至,其结果是开创了“以党治国”的体制,后果十分恶劣。笔者认为,这些指摘都似是而非,与历史实际不符。澄清事实,有助于理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继承五四精神。
应该说明的是,近年人们使用“激进主义”这一概念,各人所指不尽相同,有的没有对自己使用的这个要领作出严格的界定。本文化说的“激进”指的是急剧改变现存事物的言论或行动,是中性的概念,其后果应根据每一言行的情况,具体地分析。
二十世纪中国战乱频仍,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也对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利。时贤企盼悲剧不再重演,善意地谴责激进。在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的同时,避开笼统的论断,才能很好地汲取历史教训。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文化“激进”
学术办早就对五四爱国运动与严格意义的新文化运动的联系与区别有广泛的共识。就思想文化运动而言,它与“激进”有什么联系?请从一些具体问题谈起。
第一,新文化运动是古今中西文化的大讨论,其基本内容之一,是集中和尖锐地批评以儒学为主的中世纪意识形态已不适应现代生活。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管理部门的“失位”与“越位”,文化学习时间及空间遭遇双重挤压,体校“教”与“学”的主体缺乏积极性;而“重训练、轻文化”的片面培养理念、体校文化教育体系单一化、体校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是导致以上困境出现的主要原因。建议:进一步深化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构建以学习为主、训练为辅的定位准确的文化教育体系,建立以考促学、以学促训的体制机制,全方位保障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竞技体育;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体校
2016年9月8日,《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总结了以往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的成就,并提出了新时期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是主要任务之一,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如何强化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有效解决学训矛盾,从根本上突破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瓶颈,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促进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
1.1管理部门的“失位”与“越位”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在组织管理上面临教育机构不健全、功能不齐全等现实困境。文化教育机构的缺位使青少年运动员长期在封闭的环境中接受体育系统主办的,低于义务教育阶段水平的文化教育,这严重制约了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的发展。据近期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性专项督导和检查发现,全国仍有15个省(区、市)的56所体校没有将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到教育系统中。运动员文化教育被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这一体育和教育的剥离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有其深远而顽固的历史根源。在我国体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体校自办文化教育的传统,以及体育主管部门既管青少年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比赛、又管文化教育的两手抓局面;作为体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体育行政部门需要为体校匹配教育教学资源,对体校的教学进行业务指导,形成了制度性错位,本属于教育系统的业务却由体育系统来管理和执行。事实上,体校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并不一定像教育部门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作为主管部门的体育行政部门也没有能力为体校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教育指导,因此,体校的文化教育也就陷入了“闭门造车”的境地。在错位的文化教育制度下,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两者缺乏部门交流和资源共享。体育系统对文化教育管理缺乏专业性,缺乏厚实的文化教育教学资源,体育部门既要保证运动员的训练、比赛任务,还要承担运动员文化教育,一手包办,独立运作,力不从心。在这种单一的、封闭的,以运动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模式下,运动员无法享受丰富的文化教学资源,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资源被转换为体育教育资源,运动员教育知识结构不均衡,教育公平难以实现,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受到严重的影响。
运动员文化教育论文
一、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
首先:由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秉承“金牌至上”的理念,取得好的运动成绩是运动员职业生涯的首要追求。一旦出现训练、竞赛活动与文化学习活动发生冲突,运动员、运动队都很自然的选择了放弃文化学习。其次,我国运动员竞训安排与文化教学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文化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与连贯性习得,要求学生循序渐进,不间断学习,但运动员经常需要外出训练、比赛,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时,文化学习就自然被中断或终止。运动员很难有机会获得系统性的学习,在影响学习进度的同时,也大大影响学习态度和信心。再者,在我国现有的运动员工资评定与退役安置体系中,比赛成绩是判定的重要标准,这就使得运动员在学训选择上,自然倾向于训练,而忽略文化教育,从而导致其在学习自觉性的缺乏,文化成绩也很难得到提高。此外,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其文化教育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现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主要以应付国务院规定与参赛资格相关“语数外”三科为主,对其他如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甚至是新技术(如计算机等)普及等方面都很少涉猎,这就使得运动员在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过程中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最后,在现阶段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主要基地是各地方体校,他们一般集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为一体。由于观念与意识以及其他现实条件限制下,这类体校的文化教育师资力量、教学基础设施配备等方面都较为落后,也很难满足运动员文化知识学习的发展。
二、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对策的思考
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系统化、有序性的教育过程,既要依照教育规律也要符合运动员运动训练与竞赛特点。要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则应针对其问题从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育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加快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建立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构成体系
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论文
1结果与分析
1.1调查访谈的思考在调查访问中,在校就读从训的三集中的少年运动员中,占受访的67%的运动员均反映出他们不喜欢读书。更喜欢参加各自从事的运动项目训练,即便是高强度、负荷也无怨无悔,再苦再累都愿意承受。15%的运动员是由于自身具备一定的运动天赋,文化知识结构偏差较多,由家长授意才进入各自的运动项目参加训练;余下18%是具有一定潜能,由教练员挑选而入队的。作为少年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吸取大量文化知识时期,人仍处在似懂非懂不成熟阶段,因此对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运动员普遍缺乏自我约束力,他们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充沛的精力和好奇的心理,躁动则成为他们的一大特征,极大的影响了他们潜心学习文化知识。加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运动员的培养模式都是由业余体校逐层向上输送的较封闭且单一直线式,专业化程度较高,相对集中的一种形式在进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逐步失去昔日的优势,弊端显而易见地暴露出“重体轻文”,“重训轻读”的思想倾向,忽略了文化学习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价值,只盯住运动成绩的获取这一层面上,有的家长也存有这种思想。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系统的训练成为运动训练的主体,传统训练方式忽视了文化学习,进而影响运动员对现代科学训练的理解。出现跟不上进度要求或不能充分发挥出最大潜能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运动员自身对文化课不重视,重训轻文的思想导致文化素质偏低,只能局限于所从事的运动专项,又无其他一技之长,进而阻碍了以后更高的就学和再就业;另一方面,部分教练员重训轻文,且自身文化素质低,科学训练与科学管理和对文化学习重要性的理解认识不到位,进而直接影响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阻碍了运动员的发展。在访谈中校分管领导及教务人员也倾吐其难处,授课教师常因学生的怠学而无语。诸此,反映出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才能够有效促进少年运动员的综合实力的发展,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1.2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影响因素构成影响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主要是由内外因所致的。内因是产生的主要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具体表现在个人思想认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三方面;而外因则在于硬件设施,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师资结构及水平,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训练时间与负荷五个方面因素。设施是前提,是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教学形式、方法,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文化氛围,对少年运动员具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少年运动员的积极性。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则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原动力。
1.3学习与训练竞赛的矛盾冲突
1.2.1训练竞赛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文化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需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学习环境相对稳定性。而对少年运动员而言,在当今竞技体育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下,由于训练和比赛占用了相当多的时间,作为运动员其首要任务是训练、比赛。因此挤占学习时间是不可避免。尤其受“唯成绩论”的直接影响,出现了训练时间长,学习时间自然就少与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课时间大为缩水,很难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导致运动员本来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不强,知识的空白点多,日积月累造成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众所周知,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公民接受教育的基础权利。它主要是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基本方针。诸如“上调试训”而中断学习等情况的存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不但得不到保证还势必受到影响。原本少儿运动员学习的知识点极有限了,这一来不更雪上加霜,进而恶性循环便产生一系列不好的学习方面上的种种行为做法。
1.2.2课程设置不完善在访谈调查中不难得知,目前大多数运动队,少体校开设的课程仅限于语、数、英三门课。显然,这对于少儿运动员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加之,学生本身文化知识基础较差,教学时间又无法得到根本满足,许多教师只顾完成进度计划,学生知识点没有得到较好好的掌握,只求过程不求结果。“不懂———枯乏———厌学”的思想自然产生,课堂纪律也就无法得到较好的保证。一些想学的学生也因此连带受影响,最终也融入这一群体之中,对文化学习抱着消极情绪和态度。
大众冰雪运动文化发展风格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辽宁省大众冰雪运动文化发展风格,为辽宁省大众冰雪运动的普及开展及其文化发展风格的定位与引导等相关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完成研究。共对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群发放问卷700份,获得有效问卷642份,回收有效问卷率为91.7%。对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中的频数分析进行处理。结果:大众每个冰雪运动季节参与1-2次人数最多占比68.5%;运动装备多为租用占比76.6%;技术水平只会简单动作占比最高达40.2%。56.9%的大众冰雪运动技术靠自学获得;自驾车是主要交通工具占比69.6%;出行方式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或者约朋友前往分别占比为71.7%和69.8%。结论:大众每个冰雪运动季运动次数多数人偏少。民众运动装备获得主要是租用。运动技术水平总体偏低,获得途径主要是自学。出行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或者约亲朋好友同往,交通以自驾车和公交为主。场地建设多层次化,项目多样化,并与景区建设相结合。温泉冰雪运动场地是辽宁地区一个发展特色。
关键词:大众;冰雪运动文化;发展风格
1引言
近年来,大众冰雪运动在我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大众冰雪运动的参与人数的逐步增加,我国大众冰雪运动文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大众冰雪运动文化正处于发展期[1],大众冰雪运动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郁。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冰雪文化,各地的冰雪文化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从大众冰雪运动技术的水平、行为习俗、穿戴风格、冰雪运动场地的运营方式等等方面,研究清楚辽宁省大众冰雪文化风格特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关于我国地区大众冰雪运动文化发展风格研究未见报道。现有文献多数是关于各地方的冰雪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冰雪运动发展影响因素等方面[2-5]。因此,研究拟从量化分析角度探讨分析当今辽宁省大众冰雪运动文化的发展风格,可对辽宁省大众冰雪运动的普及开展以及大众冰雪文化发展风格定位与引导等的相关策略研究制定提供参考依据。这对于推动辽宁省大众冰雪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查阅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有关大众冰雪运动研究的文献,把握目前关于大众冰雪运动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分析其现有研究的不足,为研究设计奠定文献研究基础。2.2问卷调查法。设计反映大众冰雪运动文化发展风格的调查问卷,对辽宁省民众进行问卷发放调查。问卷的效度采用专家咨询的方式确定,10位专家均认为具有较高的有效性。问卷的信度采用重测法,时间间隔2周,前后两次测量结果的Kappa系数为0.97,问卷信度较高。按照无限总体的无放回抽样方案,设定抽样误差为4%,置信概率设定为95%,依据统计学原理推算出本研究所需有效的问卷调查样本数为600份。问卷实际发放700份,获得有效问卷642份,有效问卷率为91.7%。2.3访谈法。对主要冰雪运动场的经营或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场地建设情况与经营策略方法等。2.4统计分析法对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
民俗文化在运动鞋设计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鞋早已从运动场走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运动鞋的功能也从单一的运动竞技转型成时尚靓丽和生活休闲型,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运动鞋时要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1]。运动鞋造型设计主要指运动鞋外观造型设计的创意活动,通过对造型、色彩、材料和人体工学的运用来赋予运动鞋新的品质。在运动鞋设计过程中涉及到“型”这一重要因素,色彩和质感也是重点的设计内容。在运动鞋设计中,色彩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运动鞋色彩搭配得当,可以美化产品,提高产品的销售量。运动鞋色彩设计时,可以借鉴传统民俗产品的色彩。运动鞋所谓的质感主要指鞋表面的视觉与触觉给人带来的反应。质感和传统文化结合是运动鞋设计的结合点[2]。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民族文化传统导致不同地区人们审美观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就会产生运动鞋设计理念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运动鞋有了更多设计方式,为运动鞋开拓了新的设计理念,为运动鞋的设计提供了灵感来源和技术保障[3]。中国拥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巨大消费市场,各大品牌为了抢占先机,将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运用到球鞋设计中。本文从节日元素、兵马俑元素、天津民俗元素、书法元素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球鞋设计的融合。
1节日元素
节日元素是球鞋设计创意的重要来源,运动品牌在特殊的节日或者纪念日都会推出与之相应的配色设计。设计师通过提取传统节日中独有的色彩或者图案,进行合理比例设计,并将其运用在运动鞋鞋身部分,以烘托节日的气氛。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春节。2019年,Nike为猪年春节设计的Airmax98cny,如图1所7K。Cny是ChineseNewYear的缩写,是Nike专门为中国春节打造的专属系列。2019年的Cny是以百家衣为主题。百家衣是我国的民俗,过去老人希望小孩能健康成长,于是就向亲戚邻里讨取零星的布头缝成衣裳给小孩穿,以得百家之福。鞋子外侧的上半部分,将天津年画元素注人到鞋面设计中,搭配马鬃毛和蛇纹材质,使鞋子整体富有层次感。另外,细节部分以喜庆的红色元素和金色的Swoosh作为点缀。由于是猪年,设计师在鞋垫上绣上了“乙亥”,同时加上具有中国礼节代表性的作揖手势。
2兵马俑元素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后,形成了各种具有文化内涵的文物。这些文物蕴含丰富的神秘色彩,吸引了设计师的目光。2019年以文物元素为背景设计的最火球鞋无疑是Airjordanl3兵马俑,如图2所示。Clot首次与Ni?ke联袂推出Ajl3兵马俑。当听到这名字时,迎面就扑来一阵浓浓的中国风,以Airjonrdan13low为设计蓝本,加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兵马俑元素。鞋款以脏橘,浅卡其色鹿皮材料打造鞋面,最大的亮点在于鞋面以格状纹理成双,添加线材连接贯穿,不禁让人联想到兵马俑等极具中M特色的文化元素,在鞋舌、后踉、外底处采用电镀金色妆点双方编织,彰显不凡的联名身份,斜面落甲上的小点分别是2个和3个代表数字。
3天津民俗元素
中国乒乓球运动文化发展论文
1元分析———2000-2012年间CNKI文献检索数据分析
1.1总体检索情况分析
在中国知网(CNKI)上,运用高级检索模式,将内容检索条件设置为:乒乓球,将检索控制条件设置为:发表时间:2000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在运行检索之后,共检索到7702条结果。
1.1.1按年度分组
按发表年度分组,每一年度所发表的与“乒乓球”相关的论文篇数如表1所示。从2000年到2012年的13年间,每年度的文献发表数量的情况上来看,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00至2005年间是一个发展阶段,文章数量基本属于持平状态。2005年是一个拐点,2005至2008年间与“乒乓球”相关的文章数量明显上升,到2008年度达到顶点,这种情况的发生,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无关联。奥运会的举办使人们更多的关注体育、关注国球。作为体育工作者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乒乓球运动的物质、技术和精神等方面。2008年后出现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从迎接奥运会对体育的全面关注到奥运会结束之后遭遇“真空期”。2008至2012年间的文章数量虽与2008年当年比较稍有下降,但是其总体趋势仍然呈现上升趋势。
1.1.2按机构分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