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习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02:08: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学习材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学习材料

独家原创:客舱企业文化学习材料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真正有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它的文化。它是企业成员在企业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吸取经验和教训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企业生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对企业的现在和未来有着巨大的影响,是企业对未来的挑战和变化的力量源泉。企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客舱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为管理服务的,任何文化不能脱离管理的目的。同时,又是理念和思想层次上的管理。企业文化的发展必然遵从管理者的思想脉络而生生不息。管理者的管理思想通过文化这种形式,与下属员工沟通和交流,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实现管理层的精神和抱负。

从客舱管理文化的特点来看,其来源有三:一是国内外著名航空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三是现有客舱管理层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管理思想。其中,客舱管理层群体的管理思想是客舱文化的主流,它不断创新,使得客舱文化“生生不息”。然而,并不是管理者所有的管理思想都能融入客舱文化之中,我们在进行客舱文化建设时,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客舱优良文化和改革重组后的文化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公司文化与部门文化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我们就要反对固步自封,要继续坚持开放式地吸纳国内外先进航空公司企业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同时,我们要防止社会上不良文化和价值观对我们已有的优良文化的稀释与侵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重组后公司大了,部门大了,部门工作性质差别太大,业务评价标准、内容、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都可在客舱传统文化中找到经过实践验证为正确的价值评价"公理",因此我们要在坚持已有的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鼓励各部门逐步形成适合各自工作特点,有利于推进部门工作的特色文化。具体地说,公司要抓好组织行为和干部行为的价值评价工作;部门要抓好员工个人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价值评价工作。管理者要从人力资源和企业基础抓文化建设,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创建和谐管理文化,并提高自身驾驭企业文化的能力。

客舱文化就像企业的"魂",推动着客舱管理改进与提高。

目前,客舱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已摆脱了生搬硬套的形而上学管理模式,走上了在自身文化氛围中借鉴成功企业先进经验来酝酿和构建具有客舱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规范的道路。新的企业文化实施,企业文化宣传年的广泛宣传,无不反映了客舱管理层的管理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管理机制是靠文化来推动的,文化是客舱部管理机制产生效力的润滑剂。各项管理者都必须认同客舱部企业文化,并科学灵活地运用文化建设来推动、改善客舱人事管理。

客舱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强调执行航班和员工航后时间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导向型企业文化管理是管理中的核心和创新内容。那么执行航班任务企业文化活动是什么?是对管理制度和规范的酝酿与推行,是对个人组织行为的考核评价活动。员工之间管理思想的交流与沟通,管理制度、规范的酝酿与推行以及员工个人组织行为的考核与评价,都是在构筑一个企业“魂”,这个构筑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管理是这一文化过程的外在表现,是把企业"魂"凝聚在企业产品质量、信誉、品牌和市场竞争之中,用心实践“四心”服务的根本宗旨。管理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要有管理制度和规范。任何违背公司管理制度和规范的个人组织行为都是违章行为,都为客舱文化所不容。事实上,从理念到法和制度有一个缓冲阶段,有一个时间差。对那些管理制度规范尚未涉及或无法涉及的领域,当不干预又将危及和影响公司的事业和管理时,我们更多的要通过文化的形式,加以引导。在这一领域,要依理办事,强调自觉自愿,要善于发挥伦理道德的威力和作用,通过批评教育的形式分清是非,对于工作中涉及到个人人身权利、生活权利的行为只有通过文化(如行为准则)等来约束或评价,如危及他人利益,可采取罚款等形式处罚。

查看全文

中心医院企业文化学习材料

走进市中心医院,鲜明的特色文化迎面而来。浅绿色的窗帘、浅绿色的院徽、浅绿色的院牌,淡雅的主色调让人神清气爽;旋律优美的院歌高亢,振奋人心,催人奋进;院徽中的“吉祥鸟”翘尾形成的桃心,寓意着市中心医院与市民心连心,心系振兴,市中心医院将伴随的振兴而腾飞……

企业的文化建设表面上看是“务虚”的,但是实际上,它却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一位知名人士曾这样说道,企业盛衰转换,根本在于文化!

市中心医院这浓厚的文化氛围源于医院领导班子的远见卓识。他们认为:一所医院如果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那它就好比一个人不太重视维护自己的声誉。久而久之,人们对它的信任感就会逐渐地消失。而且,一所医院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持,那么,它也就不会赢得患者长期认同。同样,要想锻造一个有广泛影响力的医院,如果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那愿望只能是海市蜃楼。

8年来,市中心医院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增强凝聚力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树立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的人文管理理念是市中心医院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要在实施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人为服务对象,以人为工作主体,解决人的需要,强化人的合作,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塑造良好氛围,突出人的智慧、思想、道德、精神等因素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务工作者是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是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直接实践者。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医德医风都是以病人为中心、病人利益至上这一服务理念的行为体现,它直接影响到病人就诊时的心理感受和对医院的文化印象。要想使一线医务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与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相符合,积极宣传推广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和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与奖惩制度缺一不可。

查看全文

漫谈国际远程教育合作的状况

一、前言

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充分说明了现代远程教育以其自身的特点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终身教育,而终身教育的所有特征一直是远程教育几十年来的特征,即全球化、个别化、工业化协作、满足不利人员、移动性、快速的交互与反馈、比其他的办学形式便宜、技术和教育紧密联系等等。这种教育方式的一系列特征已经表明它应是各国在21世纪为国民提供终身教育的第一选择。100年来具有终身学习特征的远程教育也是21世纪进行终身教育特别是大众教育的最佳方式。

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的潘德亚拉(PendyalaP.Rao)教授在对南亚地区的开放大学的研究中认为,处于第三世界的国家,由于本身人口增长、教育规模扩大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远程教育合作(包括国内和国际间合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主要表现在:(1)远程教育合作是对现有教育服务缺点的克服与补偿(尤其是要考虑到那些被忽略的人群);(2)可以扩展服务,以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3)与最新的发展保持同步,尤其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通过远程教育合作,能够给社会上所有的人提供受教育机会;并且能够引入提高教育质量的适当、有效的方法;还可以在所有的层次上组织教学,从最初级的文化教育和功能教育课程

(functionaleducationcourses)到某些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高级学位课程①。P.R.Ramanujam教授从高等教育体系面临的压力来看,认为“目前的形势是:高等教育扩招步伐不断加大,而可利用的人力和资金有限。为保证教育水平并满足不同群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明显的解决办法是引进以半脱产学习和自学模式为主的开放大学体系,建立开放大学合作体系”②。

二、合作的主要内容

(一)进行文化交流

查看全文

文化人类学在民间舞学科建设的价值

摘要:随着民族舞蹈建设教育不断走向职业化,舞蹈建设根据其不同的民族舞种将舞蹈学科也划分得更加精致细化,而中国属于民族舞的民间舞舞蹈作为民族舞蹈的一种,也在民族舞蹈的职业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性的角色。本文针对目前的舞蹈人才培养建设方案,从文化人类学的借鉴与应用、中国民间舞学科的民族文化系统传承、民族文化情感等多个方面角度出发,分析了文化人类学在民族民间舞蹈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与价值。

关键词:中国舞蹈民族舞蹈与民间舞蹈;舞蹈主体建构;舞育专业化;舞文化与人类学

1文化人类学的基本介绍

文化民族人类学,又称文化民族学,是一门研究民族人类文化共性和民族文化资源多样性的一门学科。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一直是其最受关注的一个焦点和文化传统,是不可偏离的。与中国其他民间舞蹈一样,主题舞蹈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工作重点一直认为是在推动全国不同少数民族群和地区之间进行文化传播,目前仍有属于其他民族舞蹈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学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中国民间舞蹈实践和研究拓宽视野,解决困难问题,更好地把握和认识自己探索和创新的方向。人类学主要研究方向是一门对现代人类及其民间社会学和文化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是对各种关于人类不同文化的一种整体发展理论和文化个性进行比较的一门学术研究.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人的本质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问题,解释和分析了人类及其不同文化之间的个体差异和相似之处,并通过对生物适应及其表现形式的考察,特别关注文化多样性。北美的考古人类学学科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学科分支考古传统人类文化考古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考古人类学,生物人类学-人的生理特征考古和现代语言-文化人类手术。欧洲的其他发达国家,主要是德国、法国和俄罗斯,通常被称为对古代人类生理生物学的考古学研究,例如,生物考古研究。如果将这一概念加以推广,就会发现中国民间舞蹈也是对人性、普遍性、阶段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研究,而每一个中国民族民间舞者都是对方文化的继承者和研究者。目前北京舞蹈学院的中国高等民间舞蹈课程教材中涉及藏族、蒙古族,朝鲜族和云南傣族以及新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人的舞蹈学习材料,都主要是为正在学习这些民族舞蹈的全国汉族中小学生和舞蹈教师而精心编写的。即使用的是山东汉族秧歌、扬歌和洋族秧歌等也是汉族传统舞蹈专科教材,也是在田野里和桑家浦江上流传下来的,它们都是来自不同省份、在城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教师和学生。因此,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来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是一件自然而自然的事情。

2文化人类学理论的重要性

理论作为包含一系列命题的解释框架,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原因、使研究具有前瞻性并从多个角度深入扩展而言,具有极大的价值。在这方面,理论的积累和深入研究是最重要的学科建设。与其他学科相比,舞蹈行业中人的身体动作动作词汇是其身体,跳舞表现是舞蹈的中心,舞者只能在舞蹈中表现出来,所以引语;实践总是在理论前面是业界的一种默契,引言;强调实践少理论,我们都能理解和看到这个问题。当技术与学术的不平衡达到临界点,即舞蹈的理论建构跟不上其发展的需要时,舞蹈实践就会陷入轮回与停滞的怪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在指导实践,科学研究在促进教学和思想创作实践中的作用。中国民间舞蹈的理论建设也是如此,尽管一些专家学者也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语录;《五种大文化类型,语言分部,地理分部》,《中国舞蹈二叠》《民族舞蹈遗存》等优秀的文化人类学著作。如在理论范式、文化人类学到对方的文化研究积累理论的经典进化论、传播学、法国社会年鉴学派、特殊学派理论流派、英语功能主义学派文化与人格论、新进化学派结构、人类学、象征主义、解释人类学,后现代主义等诸多流派。对这一理论的经典著作进行了阐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甚至每年都有新的作品问世。运用这些理论范式和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研究中国民间舞蹈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有必要的。

查看全文

英语多元识读教学法论文

一、多元识读教学法述略

1.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特质。

(1)英语教学法。教学法就是教师在实施学科教学过程中所普遍采用的教学规律与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的教学理论。英语教学法,即是关于英语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经验,教育教学理论的升华与总结。

(2)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方NormanFairclough,JamesGee和GuntherKress等十位研究学者组成的新伦敦团体(NewLondonGroup),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多方支持下,在申请设立的国际多元识读研究项目(InternationalMul-tiliteraciesProject)中首次提出的,并将其作为新的理论基础来指导与识读国家语言文字。他们认为多元识读是指人们在多媒体互联网时代,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利用语言成分、视觉成分、听觉成分、姿态成分、空间成分等多模态的表达形式组成的副语言符号资源,进行网络编辑、处理、传输和理解各种模式的话语和信息,培养与他人合作意识、互动意识和养成批判性思维,发展跨文化意识。

2.多元识读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多元识读教学法在1996年被新伦敦团体提出后,便将社会符号学(socialsemiotics)作为研究项目的理论基础。该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是科学、规范、合理地设计建构意义,强调设计建构意义是一个积极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被消极、静态的规则所控制。其理论框架包括可利用的设计(availabledesigns)、设计过程(de-signing)和重新设计(theredesigned)。

3.多元识读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本质区别。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完成教学任务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运用语言为中心(Language-centered),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完成教学过程。而多元识读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运用各种社会符号资源,干预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完成教学过程。传统教学法侧重于进行教学结果评价,即只看重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多元识读教学法侧重于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双重评价,既看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结果。运用多元识读教学法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角度,调动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查看全文

老年人英语学习软件的使用效果

摘要:借助手机软件辅助教学是推动建立老年人线下学习社区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社会逐渐走向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和社会参与感,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制定符合老年人身心发展的策略,开发外语学习APP并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老年人外语学习社区,从而保证和提升老年人的认知水平至关重要。

关键词:外语学习;老年人;APP;学习社区

在全世界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的老龄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老年人不断增加的环境下,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效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减缓老年人的抑郁与焦虑情绪成为重要任务。然而我国在老年人的教育上存在空缺,针对老年人的语言蚀失、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等方面缺少应对措施。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外语学习教育服务,是不断丰富充实社区老年人生活的学习和社交途径。研究团队通过联系多方合作,以智能通信设备为媒介,为老年人提供适合的外语口语学习APP,进而明确和迎合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学习包括外语在内的新鲜事物,有益于进一步提升针对老年人的个性化教育服务水准,增加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提升老年人外语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认知健康(cognitivewell-being/cognitivehealth)是指个体的认知功能处于正常或良好的状态,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认知健康的良好与否决定了老年人能否实现生活自主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和生活幸福感[2]。随着人体生理功能衰退,个体认知能力、记忆力、语言运用能力都在逐渐下降。年轻群体关注移动设备的娱乐性、互动性,使用时间碎片化。而老年人在移动设备的使用方面则更加单一,退休后时间安排更加灵活自由。利用这一显著优势,设计适合老年人线上通过移动设备学习的软件的设想,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如果成功制作一款适合老年人英语口语学习的手机APP,势必能够为未来的老年人外语学习教育与线上线下学习型社区的联动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需求与问题分析

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认知衰弱正在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导致认知衰弱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运动频率、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由于老年人退休后无所事事,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状况,注意力下降、语言运用的减少也导致老年人的语言蚀失。在我国的老年人中年龄较大和女性群体的认知衰弱现象尤为明显。针对这一问题,除了增加日常的均衡营养摄入、坚持运动、增强社交,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和益智游戏也是必要的解决问题方法,从而促进多系统的生理功能稳定运行。为减少异常老化的现象,老年人学习和交流外语,可以为老年人的语言运用增加机会,有效刺激大脑语言功能区,寻求语言学习交流社区也成为新时代老年人的必然追求。通过线下问卷调查,汇总数据分析发现老年人的外语学习需求呈现多样性(如辅导幼儿、自我提升、与外国友人交流),对有关外语学习影响认知能力的了解较少。在对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老年人的学习能力不足但兴趣浓厚;学习目的性、主动性强,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充足,在学习过程中不存在压力,对学习进度没有要求;普遍表现出畏惧和焦虑,对于能否掌握外语存在不自信的心理,在英语口语练习方面更表现出缺少学习环境和练习氛围,不敢说、不愿说成为普遍现象,不愿向教师请教,好面子,自尊心强;记忆力衰退,理解能力较年轻人更弱;老年人学习过程中由源语言向目标学习语言的迁移现象明显。

2.英语学习APP是针对老年人特点开展的教学模式

查看全文

交通局学习安排工作意见

为加强局党委中心组学习,促进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根据全市干部理论学体安排,结合我局实际,现对2010年局党委中心组学习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牢牢把握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两大任务,联系全市交通工作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和干部的思想实际,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的龙头作用,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和务实型领导班子,切实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思维能力和战略思维水平,为全面实现2010年全市交通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我市交通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学习重点和方法

1、重要理论书目。严格按照、中组部2010年2月12日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的第一批学习书目要求,安排学习指定的重要理论书目,有目的地安排自学和他学,引导大家系统地自觉地学习重要基础理论知识,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选学部分章节,或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研究和讨论,适当时到高校外请教授组织集中学习,以实现深化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对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的目的。

2、重要讲话报告。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的权威,必须深刻领会各级领导的有关讲话及报告精神,必要时延请专家学者进行重点辅导。着力抓好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严格党风党纪,努力做到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做出更大贡献。

查看全文

老干部党建经验交流

**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市人大机关老干部党支部在市人大机关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老干部工作方针,不断探索加强支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较好地发挥了机关党组织、行政领导与老干部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老干部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1、改变重行政,轻党建的状况,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过去,老干部党支部书记由老干部处处长兼任,行政、党务工作一手抓,看似工作效率提高,实际工作上往往是重行政,轻党建。每次组织活动,行政工作在前,党务工作在后,组织生活肤浅,老干部往往有走过场的感觉。根据这一情况,我们让党支部书记从老干部党员中产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安排和思考老干部党建工作,针对老干部特殊情况开展党的组织活动。

2、改变重形式、轻效果的做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在学习形式上,根据老同志特点采取5个结合:收看录像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重点发言与大家座谈相结合,阶段学习与集中辅导学习相结合,参观考察与座谈讨论相结合。在增强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工作实际联系的效果上,请一些党龄长,有理论功底,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作重点发言。此外,支部鼓励老同志参加两月一次的常委会法律知识讲座和各种文化学习,使老同志思想跟上时代步伐,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3、改变重生活待遇,轻政治待遇现象,不断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关心政治是老同志在机关长期工作中养成的习惯,为此,注重老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落实成为支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是在政治上关心注重效果。支部规定每月13日下午为支部组织生活和老干部学习时间。每季度第一个月,由常委会领导向老干部通报人大主要工作情况,通报党和政府以及南京市的重大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传达上级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精神。在探索增强学习效果的途径上,支部每年组织老同志两次市内,一次市外的参观考察学习活动。在参观考察中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使老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查看全文

剖析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摘要: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与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相关跨文化交际培训程度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提高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进行相关的跨文化培训是培养英语教师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准教师,笔者提出除了具备交际意识和对比意识以外,教师角色转换的意识以及保留本土文化的意识更要深入准教师们的心中。文章从文化知识和文化能力两方面入手,提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切实可行的方法。

近几年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为跨文化教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在这些调查研究中,研究对象大多数为在校大学生以及中学生,针对外语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却非常少,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外语教师的研究更少。

笔者对镇江市外国语学校的英语教师进行了一次关于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小学英语教师较注重小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的提高,而没有充分重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小学生缺乏对中英文化差异的起码了解,语用能力差,在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常常导致语用失误和交际障碍,笔者认为,这与小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存在一定的关系。

据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小学英语教师70%毕业于师范院校,其中25%的教师表示自身缺乏足够的跨文化意识,31%的教师意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却不知如何处理课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内容,而83%的教师表示自己在学习期间并没有受到相关的培训。因此,提高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进行相关的跨文化培训就成了首要问题。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

查看全文

诗意文化中学校德育实施方略

摘要:诗意德育的提出是现时代的一种教育理念,强调以诗意的方式来处理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其特点表现在:凸显主体,走向生活,注重审美。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德育往往具有感染性、形象性、丰富性品格。当前,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通过引领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书香校园建设和打造人文教育课堂等途径来进行。

关键词:诗意德育;文化品格;德育方略

一般说来,现代德育如果缺少审美的意境和趣味,使德育机械枯燥,就容易让学生感到教育的沉闷和压制。因此,要使德育真正成为尊重人、关注人的生命意义领域,必须变革以往德育单独化、浅层化等弊端。本文试图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让诗意德育成为创造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精神实践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灵发展。

一、什么是诗意德育

我国是诗的民族,历来以“诗”教子,以“诗”教生的传统。《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简言之,诗就是凡有情而美的东西便是诗。《诗经》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主要素材。最早提出诗意德育的并付诸实践的是孔子,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他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文敦厚,诗教也。”把诗歌用于道德教化,使弟子养成温顺、柔和、敦笃、厚道等“思无邪”的品质。孔子曾不止一次要求学生运用诗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务社会。在西方,诗意德育思想最早源于古希腊雅典“三艺”(文法、修辞学、哲学)教育;尼采、维根特斯坦、海德格尔等诗化哲学家高度肯定“诗性”、“人诗意栖居”的价值;20世纪末美国以塞里格曼、谢尔顿等积极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探讨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环境与美德的关系等。所谓诗意,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们以美感的境界,如诗意生活、诗意人生、诗意课堂等。基于诗意文化中的德育具有诗一样的意蕴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它能显现德育魅力,提升学生审美道德境界,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进行习德活动。[1]由此可见,诗意德育是一种教育的新理念,强调以诗意的方式来处理教育中的问题。诗意德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凸显主体。在德育过程中肯定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其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保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充满希冀与热情,怀抱诗意般的生活态度,使内心世界充盈愉悦。毋庸置疑,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德育是知性的灌输教育,即把学生的真实生活片面化为追求知识或应付考试的单一活动和规劝限制,导致德育对象主体地位的丧失和人性基础的匮乏,不善于培养道德价值选择的自主能力,这样的德育很难取得实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