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形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01:29: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形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形象分析论文
一、充分展现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象
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秦汉文化实际上就是先秦诸国文化融合而成,隋唐文化则是汉文化和诸多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汇通而成,宋元明清文化也混合进了大量外来因素。近代中国文化也具有一个立足自身传统同时又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当代以来,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更是大规模、多层面地引进各种文化,并融汇到自己的文化创造中去。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本来就是一条兼容并包、广纳深蓄的滚滚河流,其本身就具有宽阔、包容的精神气象。对于这种气象,一个方面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培育发扬,使之更为深厚广大;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必要使之充分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使世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宏伟大气,使世人产生深深的尊重之心、殷殷的学习之意。在此有必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的媒体应该努力宣扬中国文化的这种气象,这既有利于国人产生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也可以为世界上一些较为狭窄的文化类型树立榜样。
二、塑造公平正义的文化品格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中说:“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和《论语�里仁》中所说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此后,中国历代的仁人志士为了追求公平正义而不懈奋斗,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既有为了社会内部的平等正义揭竿而起,也有为了民族之间的平等正义而浴血抗争。即使在当代中国,也有学者为公平而大声疾呼,也有不屈者为追求正义而付出各种代价,有关的思想和故事到处都有。在当前,公平正义也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追求,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关键理念之一。这样,在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中就应该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资源,并努力在更大的规模中、在更深的层次上塑造这一品格。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这一文化品格的塑造在相当程度上仰仗制度本身的公正品格。在此,我们既要看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难以躐等的过程,也要看到这是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努力推动促进的过程。
三、充分拓展广阔深远的文化境界
当代世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一方面西方文化之中物质主义、感官主义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激烈反对这一文化潮流的各种原教旨主义也在强劲抬升。但它们都没能较好地解决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人类未来命运等重大且紧迫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兼容并包的中国文化有着自己多层面、多视角的独到思考。我们说,立足于当代中国文化的整体,可以将这些差异巨大的各派观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既有一定逻辑贯通性又允许一定逻辑断裂存在的巨型文化系统,塑造成一个富丽堂皇又堂奥深幽的中国文化大思路。各个派别之间的思想差别正好可以形成不同的层级,利用现代逻辑将这些层级贯穿起来,就可以使中国文化产生广阔深远的境界,可以应对不同的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从而为人类面临的诸多困难提供多层面的答案,为人和人、人和世界关系提供多视角的思考。
四、充分培植巨大强劲的文化力量
声音景观与文化形象分析
【摘要】声音景观已成为地域文化形象的主要呈现方式之一,地域文化形象在影视观众脑中呈现的具象图景有赖于声音景观的建构与阐释。本文以中国飞天奖与金鹰奖获奖电视剧《白鹿原》的声音景观为研究对象,从语声景观、音乐景观、音响景观三个层面对陕西方言、民俗、戏曲、美食等文化进行全面梳理与深入分析,以期进一步丰富陕西文化形象的研究内容,为陕西文化形象的塑造与重构研究增添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声音景观;陕西文化形象;《白鹿原》;听觉阐述
景观,“原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1],通常表示一种表象和影像群。电视剧艺术作为艺术与技术相互兼容的艺术门类,离不开声音景观对于电视作品的文化呈现、美学表达和创意阐释。电视剧的声音景观是指声音与画面建构出的视听空间与影像形象,以艺术意象的方式在电视剧中着重呈现,其中包括语声景观、音乐景观以及音响景观三个部分。目前,学术界对于《白鹿原》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关于声音景观方面的研究仍暂付阙如。众所周知,电视剧《白鹿原》受到业界与学界的一致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2分,收视率一路走高多次破一。”[2]而这一切都跟声音景观在剧作表达、视听结构以及影像风格方面的艺术呈现有关,尤其在叙述地域文化、激发观众的情感认同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本文以陈忠实先生的文学著作《白鹿原》跨媒介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白鹿原》为例,基于景观理论的研究视角,对语声、音乐以及音响景观层面进行分析,其中语声景观包含方言景观与吼诵、吟诵景观,音乐景观包含秦腔音乐景观与配乐景观,音响景观包含表情景观与表真景观。
一、语声景观与陕西方言文化、民俗文化
(一)方言景观:地域语言的表意与再现
在语言表达方面,方言作为显性的语意符号,具有独立的语音以及语调魅力。为了更好地向全国传播陕西文化,进而表现其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电视剧《白鹿原》的导演在人物台词中加入了方言,让不同人物角色之间的对白交流呈现得更为明朗。电视剧《白鹿原》的题材来自陕西白鹿原农村,这里有着独特且浓郁的关中风情。该剧除了普通话的语意表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音呈现,还采用关中方言化的普通话风格进行演绎与塑造,从而整体再现了真实的生活场域。剧中的方言具体指代的是人物对话时选择了比较通俗的普通话表达方式,同时加入地域化与民俗化的词汇及发音,强化关中语言在作品中的整体呈现,例如,把爸叫成方言的亲属称谓词“达”(dá),还经常在句尾处使用“哩”“呀”“咧”“咋嘛”等语气词。这种方言拉近了电视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好地再现真实生活场景,让观众可以从中获取某种崭新的体验。电视剧《白鹿原》基本还原了小说《白鹿原》的叙事场景和地点,主要描写关中白鹿原的故事。方言强化了受众对地域的认同感。从电视剧选择独特的地域语言来看,方言已经深入电视剧主创人员的创作理念之中,创作者并未刻意顺应观众的观剧习惯而彻底弱化、稀释关中语言文化,而是在语言审美与表意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与传播地域语言文化。
我国文化形象
一、充分展现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象
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秦汉文化实际上就是先秦诸国文化融合而成,隋唐文化则是汉文化和诸多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汇通而成,宋元明清文化也混合进了大量外来因素。近代中国文化也具有一个立足自身传统同时又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当代以来,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更是大规模、多层面地引进各种文化,并融汇到自己的文化创造中去。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本来就是一条兼容并包、广纳深蓄的滚滚河流,其本身就具有宽阔、包容的精神气象。对于这种气象,一个方面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培育发扬,使之更为深厚广大;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必要使之充分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使世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宏伟大气,使世人产生深深的尊重之心、殷殷的学习之意。在此有必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的媒体应该努力宣扬中国文化的这种气象,这既有利于国人产生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也可以为世界上一些较为狭窄的文化类型树立榜样。
二、塑造公平正义的文化品格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中说:“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和《论语�里仁》中所说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此后,中国历代的仁人志士为了追求公平正义而不懈奋斗,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既有为了社会内部的平等正义揭竿而起,也有为了民族之间的平等正义而浴血抗争。即使在当代中国,也有学者为公平而大声疾呼,也有不屈者为追求正义而付出各种代价,有关的思想和故事到处都有。在当前,公平正义也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追求,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关键理念之一。这样,在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中就应该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资源,并努力在更大的规模中、在更深的层次上塑造这一品格。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这一文化品格的塑造在相当程度上仰仗制度本身的公正品格。在此,我们既要看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难以躐等的过程,也要看到这是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努力推动促进的过程。
三、充分拓展广阔深远的文化境界
当代世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一方面西方文化之中物质主义、感官主义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激烈反对这一文化潮流的各种原教旨主义也在强劲抬升。但它们都没能较好地解决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人类未来命运等重大且紧迫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兼容并包的中国文化有着自己多层面、多视角的独到思考。我们说,立足于当代中国文化的整体,可以将这些差异巨大的各派观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既有一定逻辑贯通性又允许一定逻辑断裂存在的巨型文化系统,塑造成一个富丽堂皇又堂奥深幽的中国文化大思路。各个派别之间的思想差别正好可以形成不同的层级,利用现代逻辑将这些层级贯穿起来,就可以使中国文化产生广阔深远的境界,可以应对不同的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从而为人类面临的诸多困难提供多层面的答案,为人和人、人和世界关系提供多视角的思考。
四、充分培植巨大强劲的文化力量
中美文化形象塑造及影响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后殖民理论思潮又焕发了新的活力,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也日趋频繁,每个国家或民族甚至个体都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而以黄玉雪、汤婷婷、赵健秀、谭恩美、任碧莲等为主的美国华裔作家,在塑造中美两国文化、书写美国华裔的族裔身份及文化认同方面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关于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王光林运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对几位华裔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指出其文本中的文化翻译具有自我殖民的意味,并倡导华裔作家们在再现第三世界文化时应尊重其区别于第一世界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构建自己杂合的文化身份。[1](P148)陈爱敏从文化身份、文化语境和文化原型三方面分析探讨了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间的关系。刘芳称则汤婷婷、谭恩美等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表述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翻译,既像西方的人种志那样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描述,在此过程中又涉及音译、直译等具体翻译方法的运用,此外,这种文化翻译融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与写作于一体,反映了来自弱势文化的移民在美国所经受的文化震荡。[3](Piii)……,而形象学(法文imagologie)是近些年在欧洲发展迅速的一门新兴学科,“现已成为比较文学中极具扩张能力的前沿性学术研究领域”。[4](P110)法国著名比较文学家巴柔在《形象》中将形象学定义为:“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和”。[5](P154)狄泽林克指出“比较文学形象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文学史及文学评论中有关民族亦即国家的“他形象”(heteroimage)和“自我形象”(autoimage)。[6](P153)关于文学形象,赵炎秋教授在其著作《文学形象新论》中将其定义为:“形象,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文学形象,就是通过语言形式化了的生活。”[7](P167)本文拟以黄玉雪(JadeSnowWong)的《华女阿五》(FifthChineseDaughter)[8]、汤亭亭(MaxineHongKingston)的《女勇士》(TheWomanWarrior)[9]和谭恩美(AmyTan)的《喜福会》(TheJoyLuckClub)[10]为例,从形象学的角度探讨在后殖民语境下美国华裔作家如何塑造中美文化、中美文化塑造所产生的影响及美国华裔作家还应做出的努力。
一、中国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塑造
周宁指出,“中国形象”是流行于社会的一整套关于“中国”的“表现”或“表述”系统,其中同时包含知识与想象、真实与虚构的内容,具有话语的知识与权力两方面的功能。从知识与想象方面看,中国形象包含着三层意义:一是西方对现实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与想象,二是西方对中西关系的自我体认、焦虑与期望,三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性表达。[11](P7)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国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等在第一代华裔脑海中根深蒂固。对于第二代华裔,胡勇指出“……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只能在父辈的故事中和文字记载里塑造。他们对中国的体认既是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还包含着更多的理性反思,他们所能体认的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她们笔下的文化中国形象,其所包含的儒家价值伦理与外延的社会交往礼仪和风俗习惯,散发着浓重的苦涩味。”[12](P20)诸如黄玉雪、汤婷婷、谭恩美等美国华裔作家都属于第二代华裔,她们从小就对父母所固守的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想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到美国主流社会,塑造出心目中的中国文化形象:
1•“封建专制的落后国度”的中国形象美国华裔作家在其作品中塑造的中华民族深受儒家学说影响,追求中庸和谐、“忠”“孝”“礼”“义”等,提倡以父权为主的封建家长制度,主张女人“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落后思想。《华女阿五》中,玉雪的父亲坚信一个人可以没有才能,但必须有道德,教育孩子们做人要诚实、要尊敬师长、不能动手打人、要勤俭节约、辛勤耕耘等;父亲在家庭中占绝对地位,父母家教极严,坚信“严厉的鞭打是培养孝女才子的最有效方法”[8](P53),他们要的是对孩子绝对的控制权;在黄家女孩终究不能与男孩相提并论———父亲不顾玉雪想完成高等教育的要求直言家里的财政状况只能优先让可以传宗接代、延续黄家香火的儿子继续接受教育。汤亭亭的《女勇士》中,中国被描述成一个男尊女卑的女性炼狱:其中有大量如“女娃好比饭里蛆”、“宁养呆鹅不养女仔”[9](P39)等歧视女孩儿的民间谚语,女性丧失了应有的独立人格和婚姻自主权。而在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母亲们脑海中始终保留着中国式的“孝”———忍耐、孝顺、遵从父母的意愿,这就是为何许安梅的母亲虽然被自己母亲辱骂并残酷地赶出家门,但当母亲病危时,她仍旧义无反顾地赶回到母亲身边,为了挽救母亲的生命,不惜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母亲做药引。
2•“怪诞诡异的古老国家”的中国形象美国华裔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表现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家的“异国情调”,展现了大量中国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以满足美国读者的猎奇心理,但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怪诞诡异的一面。黄玉雪在《华女阿五》中有大量庆祝传统节日、结婚、生孩子、殡葬仪式等充满“异国情调”的中国文化的描写,如玉雪小时候受惊吓生病后,外婆买来白矾为其举行趋惊仪式;唐人街的葬礼要请法师为死者超度灵魂,要撒纸钱等。汤亭亭的《女勇士》中塑造的中国文化更是充满迷信色彩:母亲勇兰在医院求学时得与形形色色的鬼作斗争;当社区医院弄错地址将别人家的药送到家里时,母亲坚持要女儿去药店所要一些糖果作为赔偿以驱走被送药的晦气。汤亭亭在小说中还详尽地描述了母亲烧的许多奇怪的菜肴,如黄鼠狼、乌龟、熊掌、浣熊等,让女儿心神不宁,发出“宁愿吃塑料也不愿吃这些”[9](P83)的感叹,这些在重视和保护自然生态的西方人眼里简直怪异恐怖至极。谭恩美在《喜福会》中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五行理论将华人性格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如安梅天生缺木,所以容易优柔寡断;精美的父亲火元素太多,所以脾气很大等。小说中还描述了中国人对魂灵的敬畏———安梅的母亲选择在除夕夜自杀,只为第二任丈夫一家能因害怕其灵魂烦扰而好好对待安梅,这些都弥漫着怪诞诡异的色彩。
3•“神秘奇特的东方大国”的中国形象中国有着几千年连续发展的悠久文化,其对华夏儿女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美国华裔作家在其作品中也继续传承着中国神秘奇特东方大国形象。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中国饮食文化,介绍了大量中国菜的独特做法,从炊具、配料到火候、调味汁,这些都充满了神秘奇异的色彩。汤亭亭的《女勇士》中还有大量中国民俗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蟾蜍吃月的故事以及最具魅力的女英雄“花木兰”上山习武、建功立业等的传奇故事,这些也都增添了中国独特神秘的文化形象。谭恩美的《喜福会》中,素云向女儿描述自己曾在中国拥有的一张麻将桌时说那是用一种贵重的叫做“hongmu”(红木)的木材做成的,在英语里没有对应的译词,其实不然,而素云说红木在英文里没有对应的单词是因为在她的心目中认为自己的故国中国始终是独特、无可比拟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曾描述过中国繁荣仓盛的景象,中国的陶瓷、丝绸等都曾引起西方各族的觊觎,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神秘奇特的古老东方大国形象。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
摘要: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及环境等共同作用而形成的”[1]。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发展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一座有特色历史文化的城市在确定和传播自身的形象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近期网络对城市形象的讨论,使吉林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面临新的难题。塑造好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对于城市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舆论的影响下,城市文化传播如何解锁新的途径,传递城市独特文化,塑造具有时代意义的城市形象,搭建多种传播渠道融合的传播模式是一个亟待研究的命题。
关键词:城市形象塑造;吉林省;传播策略;舆论;城市文化
1吉林省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传播的现状分析
1.1城市形象塑造受到关注
目前,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全局战略,吉林省作为其中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阶段,吉林省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当让文化振兴融入经济振兴的大潮当中,使吉林市“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推动吉林市快速、持续和协调发展[2]。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站已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城市形象需要在这种媒介环境下进行系统的整合和规划,直播平台用户的庞大数量推动城市传播的平台进行转变,从而保证城市形象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下传播更加立体、高效和深刻。吉林市是中国东北的著名城市,吉林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因明清沿江建有吉林船厂城,故吉林市又被称为“船厂”“江城”“北国江城”[3]。已知城市形象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研究吉林省城市形象的构建,通过对文献的解读可以发现,国内媒体对于城市品牌塑造的研究大多聚集在实用性上,如田宇彤对网红城市西安的研究,探析了智媒时代语境下城市形象传播的创新路径,通过对西安城市形象建构中传播策略的研究,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并提出相关建议[4]。当前,吉林的城市形象面临创新,应借鉴其它城市的经验,拓展原有的固有思路,对网络上不利的舆论做出反应,充分利用好正面舆论,树立吉林在受众心中的形象,促进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
1.2官方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城市形象
虚拟现实语境文化形象传播策略
摘要:进入21世纪后,河南省在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建设也同步发展,特别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传媒行业的宣传功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对有效宣传河南文化形象,提升文化档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虚拟现实语境下,游客的感官体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媒体受众拥有更好的了解途径,让河南的文化形象传播有了更宽广的舞台和途径。
关键词:虚拟现实语境;河南文化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虚拟现实技术(VR)的横空出世,推动了很多行业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升级。传媒行业开始利用360全景视频来现场报道,电子地图也早已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布置AR或者VR全景地图,一些科技公司还专用这些技术开发很多商业应用业务,为普及虚拟现实技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在这种虚拟现实语境下,如何提升河南文化形象的宣传效率,加大河南中原文化传播途径,增强游客和观众的交互式体验效果,就成为了本课题的主要任务[2]。
1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
所谓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相结合,创建一种仿真的虚拟世界,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据,通过计算机的系列传输,将数据应用到虚拟环境中去,通过三维建模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真实场景的存在效果,让人们在最低的时空成本上就能体验到最真实的感受,同样能拥有现实场景中的一切感知和人机交互体验效果,不仅节约了财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而且参与感和存在感更加强烈[3]。
2虚拟现实语境下加强河南文化形象传播的策略探究
歌舞类节目对民族文化形象的塑造
摘要:央视春晚一直是无数中国人民在农历春节翘首以盼的一场艺术和文化的“饕餮盛宴”,春晚不仅仅是表达祝福和庆贺新春的一次民族大联欢舞台,它还有着传播文化的功能,本文主要以2019年央视猪年春晚的歌舞类节目为研究对象,浅析央视春晚中歌舞类节目对民族文化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2019年央视春晚;歌舞类节目;文化形象
春晚作为一个展现国家和谐形象、民族团结奋进的舞台,它早已成为无数中国人在春节时最期待看到的电视节目,即使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受众有着众多的娱乐活动方式,但是春晚依旧是中国人不可忘却的记忆,每年的春晚热度不减,收视率居高不下。“从节目反映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主题:家(孝道、感恩、和睦)、族(团结、理解、同心协力)、国(强大、和平、国泰民安)、统一(台湾思归,故土难离,边防巩固)、发展(变革、生产、富裕)等等。”
一、2019年猪年央视春晚歌舞类节目分析
“在传统民族社会中,歌舞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生产生活而服务的,它与民族主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认知世界、认知自我和社会、并以此构建新的世界的手段和媒介,它的演绎和传承,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向群体内部内凝聚的特征。”首先,2019年猪年春晚一共有24个歌舞类节目,占据了春晚节目的半壁江山;其次,歌舞类节目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提供给观众娱乐享受,深受观众喜爱;最后,歌舞节目中的歌曲和舞蹈常常蕴含着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的新时代主题,所以,歌舞类节目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早期春晩节目中歌、舞、歌伴舞区分明确,但在近几年春晚舞台中除了纯舞蹈,歌与歌舞的区分并不明显。”本文以2019年猪年央视春晚的歌舞类节目为例,浅析它对于民族文化形象的塑造。
二、央视春晚歌舞类节目的特点
城市水文化形象管理论文
【摘要】该研究以江苏扬州城区水域的旅游形象设计为例,旨在探讨如何剖析并整合滨水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我们分别从水域生态环境形象、城市文化形象、商业经济形象等方面来阐述,以整合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为核心,从而拓展滨水城市发展理论。
【关键词】滨水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构造整合
目前,我国许多滨水城市充分利用水资源,打造水文化。扬州作为一个具有城区水域特色的城市更具有开辟水文化的优势,加之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足以利用现时的商业契机来发展城区特色“水文化”旅游。本文试以扬州为例,对滨水城市水文化形象进行剖析与整合,同时为相关水文化城市的形象定位提供借鉴。
一、构建生态环境形象
1.提高河道的安全美观度及通达性。河道整治应注重亲水河道的建设,适当降低河坎的高度;把城区内的水路做通、做活,拓宽水域,使其能连接内陆与沿海;依照水域地理纹路,试构建意象图案;活用水利建筑,如水运码头、水闸、桥梁建筑等。
2.实现城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要进行源头截污,实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保护河道内对重金属元素具有强吸附作用的泥煤层,并于河道近河岸处种植如芦荟、茭白等清水植物;活用生态护坡技术,改变护岸砌筑形式,保证水陆动物的活动空间。
“一带一路”跨地域文化建构与传播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包括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亦是如此。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新媒体对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于新媒体具备数字化、交互化以及无界化的特点,其在内容、载体以及宣传等多个方面,大力推动了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关键词:新媒体;一带一路;跨地域文化形象;建构;传播
在古丝绸之路中,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借助宗教以及商业活动。通过商人在贸易中的传播以及宗教士的宗教传播,跨地域文化形象不断得到建构与传播。但是由于古丝绸之路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其传播文化效率十分低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进步,其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受益于新媒体的“一带一路”建设,使得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为跨地域的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贡献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
1“一带一路”与新媒体相关概念概述
1)“一带一路”。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是指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其理念在于通过文化发展实现推动经济建设,通过“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实现沿线各国多样化、自主化、平衡化以及可持续的共同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人们通过对跨地域文化的了解不断加深,不同地域文化、民族以及国家的人们更容易实现真正的理解以及沟通,这更有利于跨地域文化形象的正面建构与传播[1]。2)新媒体。随着新媒体所处的时期的不同,其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最早在1967年,新媒体概念被美国人戈尔德马克提出,不过这时新媒体概念主要为了区别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最早是纸质传播,后来演变成电影传播、电视传播,这就是最初的新媒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2014年,学者匡文波提出网络、卫星、无线电等传播介质以及利用数字技术、移动电话、计算机等介质进行传播的新型传播行为为新媒体。而且,匡文波对新媒体的种类进行了详细划分,其指出新媒体的种类包括网络媒体、数字媒体以及移动媒体三种[2]。
2“一带一路”背景下新媒体在跨地域文化形
民族文化品牌形象传播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就中国武术流派的深远影响而言,武当武术与少林功夫双峰对峙,分别居内家功夫与外家功夫之首。但是,从各自文化形象传播和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今日少林功夫声名远播,少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武当则远不及少林。这其中既有少林功夫与武当武术因其传播机遇不同带来的社会大环境对信息传播效果的制约,又有少林功夫和武当武术寻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不同以及各自宗教背景对社会的开放程度不一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五千多年文明史所积累下来的丰厚的文化资源,使中国具备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忽视了将其看作是一种宝贵的社会经济资源……这就使得今天的中国仍处在既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又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小国的状况。”①武当文化就是处于这样一种既拥有丰厚资源又开发利用不足的现状。作为中国传统内家功夫的发祥地,武当文化怎样才能在社会功利主义泛化的当下,借助2008年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这一国际化的开放机遇,积极地传播武当文化形象,有效地促进武当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形成“南武当”与“北少林”名副其实的对应互补,我们就此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对武当文化形象传播的个案分析,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及其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具有历史资源优势且极具跨文化传播价值的武当太极文化,应成为武当文化品牌形象传播的标识。“天下武功出少林”,所谓“先声夺人”,少林功夫文化早在20多年前就因尽得先机而名满天下。比较而言,武当文化传播则是近年来在省市政府的关注支持下才高调启动。在少林功夫传播已成大气候之时,武当如果仍以笼统的武术概念向外界推出,显然不利于自身内家功夫文化的传播及其武当文化形象的塑造。面对盛名之下的少林功夫,武当文化传播毫无疑问当独辟蹊径,以展示自身特长为优势,将武当内家“三宝”之首的太极文化作为其形象展示的标识性内容,依此打造独具个性的武当文化品牌形象。
从跨文化角度而言,最具有中西方受众交互接纳性的影视作品,当属西方枪战片与中国武侠片。与西方枪战片格斗双方胜负结果的直截了当相比较,中国武侠片更能够展示对峙双方个体的自身潜能以及相互胶着的竞技状态,更能够体现其形态之美、力量之美与运动之美,因此也更加受到观众的热捧。但是,无论西方枪战片或是中国武侠片,在影视作品中多以胜败输赢的比拼为目的,它更多的是表现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背后的搏击甚至是搏杀。而武当太极恰与这种类似于人的动物性的格斗厮杀形成对比。它所追求的是修心养性、健体养生,其外在体格与内在心性的修炼是其终极目标。这种以传统内家功夫的形式表现人对自身内在与外在“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境界的追求,是武当文化的精神价值所在,也是武当文化具有现代性跨文化传播的价值所在。“‘世界正在变小’,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造成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使每个民族在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成果的同时,也使自己民族的文化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构成。这样,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其民族性与人类性的有机统一。而在世界交往中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民族特色,本身就是世界历史的规定。在这个严格限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②民族文化传播的根本就在于其本质特色的不可替代,其交流内容人类共享。太极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已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交往中得到进一步张扬。因此,从传统内家功夫发祥地的角度而言,武当文化传播当选取最具跨文化价值的太极文化为标识,在此基础上向形意八卦、养生之道等全面拓展,从而以武当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深厚的历史蕴涵,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形象。中国太极文化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众所喜爱,武当太极文化及其品牌形象的跨文化传播,既可以让世界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太极文化之道,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武当文化传播应注重形态与理念的创新,武当山应成为国内国际太极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心。武当文化形象传播,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与武当的武学武道浑然一体为其又一优势。近期中央电视台1套黄金时段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通过描述李小龙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传播中国武术文化。观看此剧的观众不难发现,无论是李小龙习练的咏春拳或是李小龙创新的截拳道,其拳法理念的核心都是中国道家思想。“《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劈头:‘太初有道。’……在东方的中国,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不论东西,‘道’就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创造和认知现象的‘逻辑’或思考方式”。③中西方论“道”,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但是,惟有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的“道”和“阴阳”,才能以高度浓缩的信息含量将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武术的核心理念交汇贯通,阐述得充分而饱满。因此,武当太极文化传播毫无疑问应将道教文化与道家思想的传承传播放在重要地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文化与道教文化一脉相连。因此可以说,太极文化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是武当文化形象的两个支撑点。我国目前的太极拳发展,杨、陈、武、孙、吴等多种门派林立,传播范围波及国外。而武当太极的传播范围则非常有限。事实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可分离。“从广义上说,一部民族史就是一部民族文化史,一部民族文化史又是一部文化创新史。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如此。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无所谓历史了。不断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性,而每一次创新又有其个性。造成这种个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的内外因的差异性。”④其他太极拳流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赢得中外公众的普遍性接纳。武当太极若在太极拳传播兴盛的当下找不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天下太极出武当”也就只能成为自唱自吟的一句空叹。“经济全球化而导致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和文化竞争领域的不断前移,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这场世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因素,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⑤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决定生存。因此,武当太极文化传播应当借鉴其他太极拳品牌的发展经验,根据史料典籍理清发展脉络,整合其拳法理论,重新完善对武当太极文化的价值认识,并在传统武当拳法套路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化元素,以开放的心态结合先进的技术打开武当太极文化传播的封闭局面,让武当太极由道教圣地走进天下人身边,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形成武当内家功夫的品牌传播之势。同时,武当太极还应站在一个国际化的高起点上,以科学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在和谐包容的国际交流中提高武当山太极文化发源地的声誉,让武当太极真正成为中国太极文化传播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内家功夫与道教文化整合传播的“意义承载者”,成为国内国际太极文化交流、传播、发展的中心,由此推进武当山道教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武当太极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政府持续的关注支持,并借助于大众传媒实现最佳传播效果。2008年10月29日至10月2日,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湖北省十堰市举行。世界传统武术节又称“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是国际武术联合会、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世界传统武术大赛,也是目前世界武术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大型体育盛会,被誉为“武术界的奥运会”。2004年以来,河南郑州连续两届成功举办世界传统武术节。这次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十堰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国际性大型传统武术比赛盛会,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比赛。武术节期间同时举行“走进武当”等系列活动。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国际武术盛会,更是武当山文化形象传播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如果作为人的社会活动过程的一个方面而言,文化传播就是社会传播,是人对文化的分配和共享,沟通人与人的共存关系。”⑥在媒介社会化的今天,最为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就是用不间断的信息感染、吸引受众,从而在受众心目中建立一种稳定的文化形象。显而易见,这种信息的传播及其效果的实现,脱离大众传媒无法实现。而且,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不能是单向的、静态的、历史性的信息资料的无力叠加,而应当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动态的、现代性符号化信息的有力度的冲击。同时,无论是武当文化信息的传播、文化形象的树立、文化的传承或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关注和积极支持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