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征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00:21: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特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特征

诠释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

【论文关键词】中国绘画传统艺术精神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且经数千年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它独特的艺术精神和表现手法已成为东方艺术之代表,其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浓缩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神。

中国绘画的传统渊源流长,历数千年而不变,蔚为中外画史之奇观。而且,这种传统的深刻与持久,随着时间之推移,其内容和形式经过不断的融汇、锤炼、积淀、愈益形成一种传统的伟力,愈益鲜明、精纯而独到。以至许多方面均难乎为继,而令创新者久久束手徘徊。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可准确无误的识别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绘画已形成的独特审美符号,领略到中国绘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绘画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都不约而同地从中国的经典哲学里,找到了绘画美学的起点,看出了中国绘画所包容的哲学深度。

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圣人含道应物……山水似形媚道。“以形媚道”即是说明了绘画是以物象的“形”来反映这种哲学思考的。“道”字在老庄哲学中是一个自至关重要的词,它作为老庄则学观念中最核心的概念,表述着极其复杂和抽象的哲学范畴。客体的实在不是艺术表现的目的,而只是一个中介物,力图表现的是冥冥之中的“道”或“天”。客体(山水、人物等等)只是一个载体,一种符号,关键在于它所表征的“道”。而绘画则能表现一种“非方非默”的状态,能把它描绘出来。因此,中国绘画被看作是表现“道”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迹化出“道”所阐译的哲理。

因此,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便从来也与中国传统艺术无缘。PF杰拉德直截了当地说,中国艺术虽擅长于山水画,但并不着眼于描画任何现实的风景,而是根据源于现实而又包含着象征和哲理的灵感,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创造。

查看全文

建筑文化的特征

建筑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综合性。从构成角度看,建筑与文化一样,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也要体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宗教、艺术、美学观念等精神方面的要求,另外还要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的需要。这种综合性使建筑成为人类每个历史阶段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如长城、空中花园、金字塔、巴特农神庙、圣彼得大教堂、摩天楼、水晶宫、埃菲尔铁塔……它们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形象,因而被人称之为“石头的史书”.对于典型建筑物的考古、研究和欣赏,往往会对产生该建筑的社会有深入和具体的了解。如布达拉宫的八角街转经朝佛图,可使人看到大昭寺和拉萨的总体布局,是如何受到佛教信徒转经宗教仪式的深刻影响,推断出这样的建筑是怎样形成及形成后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人类的建筑价值观念大致经历过五个阶段(或叫做五个里程碑):

①把建筑作为谋生存的物质手段的阶段--为遮风蔽雨防野兽侵袭,穴居野处、构木为窠阶段;

②把建筑奉为艺术之母,当作纯艺术作品的绘画、雕塑阶段,即“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个阶段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

③大工业产品时代--以勒·柯比西埃为代表,把建筑当作“住人的机器”;

④认为建筑是空间艺术的阶段--如赛维所说“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查看全文

陶文化艺术特征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历史文化悠久,从旧石器时代至今都有文物可考的历史,是现代学者对当时文化艺术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多年来,在黑龙江东南部地区,当地居民和考古学者通过共同努力,发掘出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种类丰富,尤其是当地陶文化更是异彩纷呈,代表了黑龙江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材料;器型;图案;功能;艺术特征

黑龙江省历史文化悠久,从旧石器时代至今都有文物可考的历史,是现代学者对当时文化艺术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黑龙江东南部地区主要指牡丹江地区,包括牡丹江市、宁安市、海林市、林口县、穆棱市、东宁市、绥芬河市等地。这里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河流众多,在牡丹江市内有松花江最大支流之一的牡丹江横跨市区,位于宁安市西南部的镜泊湖更是孕育了文明与艺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黑龙江儿女。多年来,当地居民和考古学者通过共同努力,发掘出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种类丰富,尤其是当地陶文化更是异彩纷呈,代表了黑龙江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

一、新石器时代典型的黑龙江东南部地区陶文物史料记载

海林振兴遗址位于海林市三道河乡振兴村,出土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器表颜色分红褐色、黄褐色、黑褐色三种。纹饰主要由压印、戳印刻划等方法制成,器型简单,基本为罐、盆两类。宁安石灰场遗址位于宁安市城东乡石灰场村东北部,出土的陶器均夹粗砂,以灰褐色和黄褐色为主,红陶次之,陶器种类有罐、瓮、钵、盅等。罐的器型多作口微曲腹平底状,体为口大平底。陶器纹饰较多,绝大多数为刻划纹。宁安莺歌岭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出土的陶器上有篦点纹和划纹等,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粗灰陶,器类见有直口罐、侈口罐、碗、盅等。

二、新石器时代黑龙江东南部地区陶文物艺术特征

查看全文

海安花鼓文化特征研究

【摘要】海安花鼓来源于当地渔民的日常劳动,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海安人民的精神文化,是海安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分析海安地区的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对花鼓表演形态、唱词形态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探讨花鼓形成的内因及文化功能。

【关键词】渔捞文化;民俗文化;文化功能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海安花鼓作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是海安人民世世代代以来积淀的精神财富,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有莫大的联系,清代同治时期的《海陵竹枝词》中就有写道:“村部平安时作会,觋巫歌舞历年年,敲镇伐鼓都卢语,聒得居人夜不眠。”[1]诗中对海安花鼓表演的描写极为生动,展现了海安花鼓表演时的热闹场景及表演功能。“觋巫歌舞历年年”非常清楚地描写了海安花鼓表演一直在节庆民俗中发挥着娱神娱人的重要作用,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洋文化对海安花鼓的影响

(一)海洋文化对花鼓表演的影响。海洋文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由此可知,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人类的不同生产方式,海安人民自古以来的生产方式都是“靠海吃海,以海养人”,这种生产方式也就构成了当地海洋文化的重要内容。海安人民自古以捕渔为生,形成了围绕出海捕鱼的渔捞文化,这种生产方式就决定了艺术形态的特点。以海安花鼓表演中的人物角色为例进行分析,花鼓表演的主要角色有“红娘子”“上手”“丑”等,“红娘子”的动作特点是“颔首”、摇肩、展臂、舒腕”,通过分析这些动作形态就会发现,这与当地女子穿梭织网的姿态非常吻合。“摇肩、展臂”这些基本动作都是女子在划网时的律动,一代代海安人民通过提炼这些基本的生活动作,进而将这种动作形象融入到民间舞蹈之中。花鼓表演中的“翘粮船”“翘荷花”同样具有非常明显的渔捞文化特点。在“翘粮船”表演中,花鼓手肩上各扛一名旦角,两两为一组相互牵手围圆,红娘子围在其中,多穿插行进过场或进行队形流动。女旦在肩上轮流做下腰动作,或上或下,远远望去此起彼伏,好似水中行船,很好地形成了“翘粮船”的动作意象,“水中行船“的动作意象也体现了当地渔捞文化的特点。(二)海洋文化对花鼓唱词的影响。海安花鼓原以说唱为主,歌舞部分主要集中在“闹场子”表演中,说唱表演主要集中在“杂戏”表演中,表演内容有当地小戏、有人物表演、有台词、有杂技等,但经过长时间的流变,“杂戏”部分的表演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流变或已经遗失。在现今的花鼓表演内容中,说唱内容主要集中在“头唱”部分,主要由“红娘子”“上手”“丑”等主要角色表演伴舞伴唱,音乐多以民间小调为主,如《花鼓调》《穿心调》等,唱词内容多为歌颂古代英雄事迹和四季花卉等美好事物为主,如“花鼓唱起一条声,国富民泰出忠臣。刘公平寇安天下,三世难报子成恩”[2];后又增加了表现男女爱情故事内容,可以看出唱词的表演内容表现较为丰富,贴近海安人民生活,与当地人民的生产劳动联系紧密。海安花鼓最早流传于海安角斜海边一带,这里的人们多以打渔为生,人们提取日常生活动作加入花鼓表演,慢慢地花鼓表演内容也就与渔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了。每次在出海前当地人民都会组织大型的演出活动,海安花鼓表演就会在祭祀中扮演娱乐神灵、沟通神灵的重要作用,以祈求出海平安、来年丰收,多有安神之意。在“祭海”活动中,花鼓唱词搭配优美的“花鼓调”,曲调悠扬,唱词立意明显,通过花鼓艺人的演唱表演与动作表现,完美地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柔美线条。在“祭海”时,唱词内容多为祈福用语,保佑出海的渔民平安归来。花鼓表演在不同的节庆中表演形式及内容也有不同,唱词内容会根据节日的主题有所变化,花鼓艺人也会根据现场氛围进行即兴“说唱”,唱词多以歌唱美好生活与事物为主。

二、民俗文化对海安花鼓的影响

查看全文

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

摘要:茶文化,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之一,在历史的传承中,茶文化经过了千锤百炼,正所谓风掠窗台色,茶逸自然香。我国的茶文化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而且代表了相当多的文化精神内涵,同时,其中也有一定的美学特征,并以这些基础的美学特征作为基础,形成了全新的茶文化美感。本文主要对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针对茶文化的独特美学价值进行了优化,以期提升其现有的文化韵味。

关键词:茶文化;艺术;美学特征

一直以来,茶文化都是中国推崇的主要文化之一,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的美感,更是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艺术体现。现如今,国内的茶文化已然成为了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和熟知。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茶文化的艺术美感,尤其对于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其是一种无稽之谈,只是对茶艺的一种渲染而已。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国的茶文化艺术,确实有其独特的美感,而且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并不是简单的表面美感,如果仅仅对茶艺的表面进行研究,所发现的美学特征是十分浅显的,而且并不是茶文化艺术的真正美学特征。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呢?笔者认为,茶文化的艺术美感,其实是一个过程的升华,也是一种意境。但是,不得不承认,茶文化艺术也有着浓厚的现实艺术美感,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艺术特色和精神最为直接,而且经常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修身养性功效。

1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介绍

对于茶文化艺术的认识,大多数人的第一直觉都是简单的品茶文化,因为这是最为直观也是最为切实的感受所在。但是茶文化艺术并不是这么简单,其中还包含了一定的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等艺术特色共同形成的品饮艺术,同时,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有很多的茶艺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如今,艺术领域对于茶文化的评价是一种综合文化的代表,能够与多种艺术特色实现深层次的融合,而且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不仅仅有茶香的味道,还有一定的意境感受。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当中,经常可以见到文人墨客,在吟诗作对的过程中,总要以茶作伴,将茶作为双方品赏的主要内容,同时很多人更是以茶为主题进行诗歌的即兴创作。而且,当有亲朋好友上门拜访的时候,主人为客人准备的,往往都是简单的茶。为什么一定要准备茶品呢?主要原因在于品茶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其对客人身份以及和主人关系的一种认可。通常,在相互入座以后,主人会邀请客人共同品茶,双方的品茶过程一模一样,都是简单的品尝即可,没有进行完全的饮用,否则会冲淡茶的味道,难以正确地品析出来。而这样的品茶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美感的彰显呢?茶虽简单,却代表了尊重,代表了友好,并给予了品茶双方一定的精神美感。

2茶文化艺术的美学表现

查看全文

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一、体育舞蹈的发源

体育舞蹈在国内外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其发展各有千秋。

二、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

1.文化的构成要素

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并以文化要素为载体传递文化。学界对文化构成要素的解读因分类标准的不同可谓众说纷纭,从无定论。有研究将文化的组成要素根据其存在形式分为有形的物质要素和无形的非物质要素[2];从文化功能角度,分为物化的文化要素、制度化文化要素、精神形态的文化要素[3];本研究在综合上述对文化构成要素讨论基础上,较赞同“两分法”的分类方法,即文化的构成要素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构成。物质的文化要素,指物质世界中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要素,又称精神文化要素,包括制度、规范、观念等。

2.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

查看全文

师德师风校园文化特征研究

【摘要】新形势下职业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成效缓慢,需突破固有思维,充分融入高校以德树人、以文育人、以文教人之“大思政”体系中,全面谋划、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和分析师德师风视域下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以推进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师德师风;校园文化;特征

教育是民生,教育是人才的保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党的以来,我国的师德师风建设越来越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既是教育的呼声。2017年2月,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要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要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师德“一票否决”。《意见》一是充分肯定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强调了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在“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实施纲要》对构建优良的校风学风,促进文化环境对涵育师生品行做了充分的肯定,也从另一个层面表达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有之义。

一、师德师风的文化内涵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人民群众追求优质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追求自身发展的需要。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在新时代下的新定位。“四个相统一”、“四有”标准、“四个引路人”等清晰解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基本内涵。“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是指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在各种环境因素下,以整体的方式发挥作用时就变成了“师风”。如果说“师德”是在教育的“向师性”作用下发挥育人作用,那“师德”在形成“师风”后才能起到整体育人的效果。用师德评价教师,用师风评价大学应该要成为很多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共识。以师风为依托才能体现高校师德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真实性。

二、师德师风视域下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特征研究的现实意义

查看全文

古民居建筑文化特征探究

摘要:首先从湘南地区传统民居的气候条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入手,从自然因素的角度初步研究宝镜古民居建筑特征的形成;再到大圩镇宝镜村的当地传统民居群落,分类分析其历史文化背景、装饰题材、建筑布局,进而总结宝镜村古民居建筑文化特征的形成因素,并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宝镜村;古民居建筑;建筑文化;建筑装饰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纵贯湖南、广西边界的岭间盆地中央,它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而宝镜村就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该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古建筑群规模庞大、保存完好,有“湘南清代瑶汉杂居民居建筑博物馆”之称,其建筑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和人文气息。下文将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个视角分类研究江华大圩镇宝镜村古民居建筑特征的形成因素,并从研究结果中得出对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

1自然因素对宝镜村古民居建筑文化特征的形成作用

1.1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贯穿整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史,而气候条件是影响宝镜村古民居建筑特征的一个基本因素。宝镜村正处于湖南南部山区的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润充沛,光照充足。湘南地区的先民们通过长期的摸索总结,逐渐形成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选址格局。背山可以屏挡冬季的寒流,面水可以应纳夏季的凉风,宝镜村就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村的正前方是一条溪流,自南往北绕村而过,后面是堆翠滴绿的青山,两山之间的空地俗称狮子凹,又称卧虎坪,而整齐排列的山峦就像一条巨龙,一直往南蜿蜒而去,宝镜村正好处于龙头的位置,占尽天时地利,可见村民在建房选址时对适宜居住性的要求,而这实质上也是人们生存繁衍的必备环境条件。1.2地形特征。地形特征是影响宝镜村古民居建筑形成的又一项基础性因素。宝镜村所处的湘南地区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山地多、平地少,溪流密布,这对宝镜村古民居“规模小,分布散,布局灵活”的建筑格局的形成有直接影响。而村民在为建筑选址搭建时所考虑的因素(或可称为“讲究”)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靠近水源,便于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视野开阔;二是位于河流交汇处,水运交通十分便利;三是处于河流阶地上,有耕作土壤且能避免洪水侵袭。宝镜村背山面水,西侧有大片肥沃的土地,便于耕种,而村前的河流正好方便了村民引流灌溉,这也满足了选址的3个基本条件。1.3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作为建筑建造活动的必要条件,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当地独特的地域性材料和特色资源为造就具有独特地域性的人居建筑风格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宝境村境内山体土质疏松,雨季来临时,人们为了抵御山洪,加固屋脚,于是巧妙地就地取材,用当地盛产的石灰岩做大门门槛、石柱基、桥梁等。此外,湘南地区盛产樟木、松木、杉木等木材,其中樟木最结实耐用,且具有驱虫和防霉的作用,因而宝镜村中大量民居选用樟树作木构架,也因此形成了浓郁的地方民居风格。正是这种坚硬石材与温润木材的结合,使宝境村古民居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韵味与人文情怀。

2人文因素对宝镜村古民居建筑文化特征的内在影响

查看全文

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绘画传统艺术精神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且经数千年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它独特的艺术精神和表现手法已成为东方艺术之代表,其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浓缩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神。

中国绘画的传统渊源流长,历数千年而不变,蔚为中外画史之奇观。而且,这种传统的深刻与持久,随着时间之推移,其内容和形式经过不断的融汇、锤炼、积淀、愈益形成一种传统的伟力,愈益鲜明、精纯而独到。以至许多方面均难乎为继,而令创新者久久束手徘徊。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可准确无误的识别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绘画已形成的独特审美符号,领略到中国绘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绘画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都不约而同地从中国的经典哲学里,找到了绘画美学的起点,看出了中国绘画所包容的哲学深度。

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圣人含道应物……山水似形媚道。“以形媚道”即是说明了绘画是以物象的“形”来反映这种哲学思考的。“道”字在老庄哲学中是一个自至关重要的词,它作为老庄则学观念中最核心的概念,表述着极其复杂和抽象的哲学范畴。客体的实在不是艺术表现的目的,而只是一个中介物,力图表现的是冥冥之中的“道”或“天”。客体(山水、人物等等)只是一个载体,一种符号,关键在于它所表征的“道”。而绘画则能表现一种“非方非默”的状态,能把它描绘出来。因此,中国绘画被看作是表现“道”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迹化出“道”所阐译的哲理。

因此,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便从来也与中国传统艺术无缘。PF杰拉德直截了当地说,中国艺术虽擅长于山水画,但并不着眼于描画任何现实的风景,而是根据源于现实而又包含着象征和哲理的灵感,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创造。

查看全文

土家族医药文化特征研究论文

【关键词】土家族医药;山地文化;观念文化;泛神崇拜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和发展了对本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重要作用的民族医药,并通过文字、图形、实物、语言和风俗习惯,一代代流传下来。其中一部分已为人们普遍知晓和广泛应用,但还有相当部分的经验尚未整理和研究,也无正式记载,而是反映在日常生活和传统习惯中,成为各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的价值。土家族医药的形成是土家先民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的结果,随着土家族文化的发展,研究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阐释土家族文化对该民族医药发展的影响,对挖掘、整理、开发利用民族医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山地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的聚居区,从古至今基本都是固定在湘、鄂、渝、黔四邻接壤的内陆山地,一般称之为武陵山区,包括贵州省铜仁地区,重庆市黔江开发区及秀山、酉阳、彭水等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等地,总面积约10万km2。这里是连山叠岭和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外围地区舒缓。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古代的许多文化景象,在其它地方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了,在这个地方却尚有遗踪可寻。如此长又这么宽的一条文化沉积带,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时移则势异,保存在这条文化沉积带里的古代文化景象或多或少已经变了形,甚至变了性,但总能使人察见文化景象流变的线索。此今彼古,“性与貌,略相似”。“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可以看出,山与土家族的生存和繁衍是割裂不开的,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种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正是由于土家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陶冶了土家族的民族性格,培育了土家族的民族精神。土家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十分险恶,要在丛山峻岭中生息繁衍,就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和不屈不挠的勇猛精神,因此形成了土家族崇力尚勇的民族性格特征。

土家族具有崇力尚勇的性格特征,是终年从事体力劳动,以背、挑、肩扛、渔猎为主的生产活动,同时为了捍卫民族的生存时刻要在与外敌、自然作战等活动中磨炼出来的,因此经常出现外伤、骨折、虫蛇咬伤等自然现象所致的疾病;由于土家族居住地多在山区,多雨水和云雾,终年湿度较大,所以风湿病、皮肤病也较为突出。在用药方面多以地方草药为主。“得病者,一时疾病则皆以草药治之。若铁石重伤跌撞塌压肢体碎折者,用以接骨生肌,功效较神得之,而又易收敛,故邑人用草药者十之七,而用官药者十之三,然性多峻烈,寻常或感冒风寒体弱人忌服之。”在中医还没有广泛传入土家族地区以前,土家族医疗无分科现象,有病则治,而治多奇效,“尤以治金石撞伤倍奏神功”。所以民间多以治疗跌打损伤、断骨、疱疮等病为特长[2]。

2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对医药的影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