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23:45: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事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
内容提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的支点和两点,也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主攻方向。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两者各自的性质、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是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必须予以明确而科学回答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越巨大,它不仅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齐驱并进,而且,深深地渗透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一切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之中,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巨大的驱动力量。因此,在综合国力的全球化竞争中,文化不仅举足轻重,而且具有着支撑、引导、提升与促进的功能,成为最具张力、活力与魅力的社会契机与生产力要素。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其特殊的力量和特有的方式构成了文化的驱动链与文化的有机体,使文化既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引导与智能支撑,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构体与具体指数。文化的这一性质和功能,只有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合作战、共同发挥积极作用的情况下才会具有、才能实现。
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让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机制、直接产生经济价值,这对于传统文化性质和文化观念来说,不啻是一种挑战。因为传统文化是崇礼非物和重义轻利的,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只局限在思想、精神、道德与礼俗的范畴之中的,传统文化甚至认为:文化与经济、与物质、与利益不仅不是相契的,而且倒是相克的。
应当说,把经济价值和物质利益排除在文化之外,使文化变成一种纯粹精神的形而上的东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局限性。这一局限性所导致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它不仅使中国从18世纪一开始就在所谓泱泱大国的自满与自诩中出现了科技与经济的衰落,而且使中国的抑商意识广泛地渗透和表现在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之中,并以潜规则的方式构成了对经济发展体制性与观念性的双重禁锢。康乾盛世之际,其实正是中国经济走向急遽衰落的肇始之时。当时,就中国国内而言,确实是政治稳定、物质丰裕、民生康泰的盛世,但若打开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并作一番横向比较,便会发现,中国正处于一种与世无争的停滞状态。此时的欧美正值工业革命新潮之骤起,文化复兴,思想创新,科技进步,社会变革,整个都在爆发出一种新的文化浪潮、精神爝火和生机勃勃的物质生产力,出现了以卢梭、伏尔泰、狱德罗等为代表的新思潮的领军人物,也出现了以佛罗伦萨科学院、英国皇家科学院、法国皇家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还出现了瓦特和他的蒸汽机。正是在外面的世界大变天的情况下,沉溺在康乾盛世之自怡与自满之中的清王朝,却依旧穿旧鞋、走老路,不思改革,不思进取,完全无视世界的变化,全然没有顺应潮流、弃旧图新的意识,乃至中国的经济实力急遽地衰落了。在18世纪之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就在从1820年到1850年的仅仅30年中,英国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中国5倍,美国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中国8倍。不言而喻,中国从盛世之虞中开始衰落了。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思路
XX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纳入省、市基本思路的重点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加大力度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推动XX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为建设“全省工业强县、农产名县、美丽家园、民生XX”、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小康而努力奋斗!
二、总体目标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加快发展具有XX特色的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群,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文化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
三、主要任务
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是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本文以连云港市市直文化单位改革为例,就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改革的重点环节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的根本出路,也是推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文化事业,在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布局结构等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探索高效现代的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机制,本文以连云港市市直文化单位改革为例,就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一、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
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步伐。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二、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意见
一、目标、任务
到年,基本建立全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指标要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少数民族乡、村都要有自已的文化场馆及设施建设,做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和文化广场。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完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体制建设。
二、基本原则
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各少数民族乡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
三、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文化事业建设情况自查报告
根据省、市委宣传部关于做好2014年度文化事业建设考核工作的要求,对照考核办法和测评内容,我县通过认真疏理和自查自评,客观如实地填报了评估数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大资金投入,文化事业经费稳步增长
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确保了文化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是公共文化投入逐年加大。2011年投入480.95万元,增幅24.57%,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18.91%,人均投入37.37元;2012年投入660.85万元,增幅37.41%,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31.6%,人均投入52.84元;2014年投入737.88万元,增幅11%,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6.64%,人均投入38.84元。二是设立了农村文化专项资金。2014年,在将文化事业单位的业务经费和日常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拨付的同时,县财政预算新设立了宣传思想文化发展专项资金10万元,安排文化广电专项经费11万元。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全年按人均1元的标准下拨21万元,人均购书经费位居全省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抓好阵地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一年来,我县抢抓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有利时机,深入开展了“文化阵地质量提升年”活动,纵深推进农村“三个三”文化惠民工程,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一是文化馆站达标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多方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对县图书馆进行了改扩建,新老馆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新建完善了现代化的影剧院,改造升级县广播电视台;进一步完善了电子阅览室和读书网建设,投入2000多万元修建文化馆、新建青少年宫等文化基础设施,全县一半以上的县直单位建起了图书室,城区人均文体用地面积达0.9平方米;县图书馆在全国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一级图书馆,县文化馆在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二级文化馆。二是农村文化阵地日渐完善。结合示范镇建设特别是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大力开展乡、村、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打造了乡跃村等一大批文化精品工程,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96个,搭建“农家书屋”86所,创评文化中心户923户,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均实现了乡(镇)、村100%全覆盖,乡(镇)、村、组三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健全。三是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加快推进了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年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任务2224户,并于2014年12月4日通过市局验收。值得一提的是我县“两馆一中心”(体育馆、游泳馆、文艺中心)项目规划目前已通过评审,今年将动工建设。
三、坚持全民参与,文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一、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艺术事业
《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颁布以来的四年间,我市文化精品创作形势较好,据初步统计,2001-2004年我市投入文化精品创作的经费近100万元。2002年开始,我市设立了“海宁潮”文学艺术政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目前已举行二届,共评选出获奖作品53件(其中银奖5名,铜奖11名,入围者37名)。新编古装越剧《贞妮传》先后参加了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的演出,并被列为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节目。海宁“硖石灯彩”2001年走出国门赴新西兰和希腊参加展演,2002年,海宁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硖石灯彩)。《海宁花灯舞》、《娃娃看潮》先后获得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群星奖,填补了嘉兴市舞蹈、器乐类节目无全国群星奖的空白。自2001年以来,我市有75件作品获得嘉兴市级以上奖项,其中全国奖45个,省级奖21个,嘉兴市级奖9个。
(二)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意见
按照市委《关于创新务实奋勇争先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对今后五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九五”以来,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专业艺术创作出现繁荣景象,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文化市场日趋活跃,基层文化建设大大增强,文化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20*年营业收入27.6亿元,从业人员3万多人。
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还有很大差距:专业艺术工作发展相对缓慢,文化投入水平依然偏低,文化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经济政策还需进一步健全和配套,专业艺术人才老化、管理人才匮乏的现象比较严重,文化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偏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市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育“四有”公民为目的,以繁荣文化艺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文化事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来办,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的增长因素来抓,把文化环境作为投资环境的主要内容来建,实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
奋斗目标是:按照市委七届四次全会的要求,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建立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各具特包的城市文化环境、协调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机制,基本建成文化强市。
区文化事业社会监督队伍创办通知
各街道科教文卫服务中心、区直相关部门:
为发展繁荣全区文化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确保全区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全区成立文化事业工作义务监督员队伍,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聘任
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是指义务承担文化事业监督工作、向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反馈文化事业发展及文化设施管理使用动态的志愿人员。监督员由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每个社区推荐1—2名适宜人员。此外,通过媒体等面向社会招聘部分人员。
二、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应当具备的条件
(一)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热爱文化事业工作;
文化事业信息公开现状及策略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信息不时称文化信息化
[论文摘要]公益性文化事业本身的性质必然要求信息公开。我国文化事业的信息公开在有关条例、文化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初步探索,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平衡机制上的信息不时称;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公开方式比较被动,文化信息化建设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增强文化信息公开意识;继续完善文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机制。
一、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的内涵界定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社会兴办的面向全体公民的非营利性的文化事业组织及其场所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就我国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公益性文化事业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如新华社、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省级党报与党刊等承担党和国家喉舌功能的政治性文化事业;二是如作为国粹的京剧、昆剧等民族文化遗产的文化事业单位;三是如公共图书馆、文物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四是如面向社会群众的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活动等文化事业。
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就是政府机关、文化事业单位、部分非政府组织以及个别企业根据社会公众需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公开所管辖范围内的与社会成员利益相关的所有文化信息以及文化管理信息,并允许公众通过查询、阅览、复制、摘录、收听、观看、下载等形式充分利用信息公开主体所掌握的文化信息以及文化管理信息的行为与制度。
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文化管理信息,比如文化决策、财政、人事方面的信息。二是文化系统本身应该传递的服务于大众的文化信息,主要包括文化事业单位为公民提供的教育、知识、审美熏陶和休闲娱乐信息。
乡镇文化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的根源与传承,是人类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见证,泱泱中华大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十三亿华夏儿女,其中农村人口占80%,农村文化发展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农村文化的涵盖面广,意义重大,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属于原生态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引导深化农村改革,构筑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也是以人为本,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凸现,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呢?就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仅以**乡为例,窥一叶而知秋。
一、我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乡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各村都有其民间文化特色,六李村的围鼓清唱;方岗村的玩蚌精、莲响舞;大魏村、塘陈村的舞龙灯;**村的拉犟驴;小罗村的路竹马;庙王村、魏店村的舞狮子;界牌村、六李村的彩莲船;大潘村的皮影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乡各村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每年组织多次文艺节目汇演,在当地群众中具有很好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全乡现有民间艺人160余人,经乡文体站测试各格的有48人,其中农民乐队三支,**和塘陈唢呐队一支,民间艺术创作骨干5人(文化创作3人,音乐创作1人,美术创作1人)。1983年美术作品《裁新衣》有省级获三等奖;1996年**农民唢呐在孝感市汇演的《迎新套曲》获市级表演二等奖;1996年文学作品小品《一床蚊帐》和快板书《让床》在全省9篇获奖作品中双获佳奖,获奖名次均排在名人作品之前;小品曲艺快板书《求医》,湖北小曲《要嫁妆》、小戏《送黄花》、《补萝筐》、小品《访亲家》等7篇文艺作品在市级获表演和创作奖,在县级获奖文艺作品34篇,县级文艺演出每年都有**创作的文艺节目。2008年新创作曲艺作品《憨头送礼》、《看儿子》、《唱**》3篇,多年来,共创作文艺作品70余篇。教育事业逢勃发展。自建乡至1993年,全乡20个村均新建标准化教学楼,1995年“普九”验收经省验收达标。从2002年至今,为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先后将不足百人的塘陈村小学、罗范村小学、操祝村小学、大冯村小学、大潘村小学并入其他小学,师资得到充分利用,分散的投入和零散的资源更加集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已见雏形;为改善办学条件,2002年借全县中学生运动会在**乡罗庙中学举行之机,乡在学生中集资,扩建罗庙中不学运动场的面积10亩,修建了运动场地,新建学生住宅一栋,学校生活区地面硬化1000平方米。2005年,积极争取国家学校危房改造资金,先后新修魏店小学教学楼,罗庙中学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学校教育设施进行了添设。2008年扩建改造了乡中心小学,近三年学校教学质量大大提高,罗庙中学连续三年获得中考好成绩,一中升学率全县第三位。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新建新农村书屋3个,共拥有各类图书3万册。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农村文化创作与表演人员基本上是50岁以上,传人难寻,现代年青人大多局限与打工经济或创业成家,对农村文化不“感冒”,部分曲艺品种面临失传灭绝。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