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23:13: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生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生活

小议乡村文化生活

——以河南省宁陵县王楼村为例

摘要:农村文化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愉悦人们身心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人们创造性和工作的积极性。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战略课题。本文阐述了文化生活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及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实地调查以王楼村为典型的豫东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集中分析了以河南省宁陵县王楼村为典型的豫东农村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和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文化生活;农村文化生活

ShortTalksabouttheRuralCultureLife

--TakeWanglouvillageofHenanProvinceasanexample

Abstrate:Ruralculturallifeinthesocialistconstructionprocessplaysanextremelyimportantroleintherichandvariedculturallifeoftheentirepeopleandalsotoenhancethecreativityandworkenthusiasm.Ruralrichculturallifeisanimportantcomponentofruralmodernizationandmajorstrategicissues.ThisexplainedtheculturallifeofruralmodernizationandtheimportantroleoffarmersintheproductionoftheactiverolethroughfieldsurveystoWangoffsplendidlyfortypicalruralculturallifeandthestatusoftheexistingproblems,withafocusonanalysisNinglingCounty,HenanProvinceWangVillagetypicalsplendidlyfortheculturallifeofruralproblems,andmadethecorrespondingresponsesthinkingandreasonableproposal.

查看全文

小议农村文化生活

摘要:农村文化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愉悦人们身心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人们创造性和工作的积极性。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战略课题。本文阐述了文化生活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及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实地调查以王楼村为典型的豫东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集中分析了以河南省宁陵县王楼村为典型的豫东农村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和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文化生活;农村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文化的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但我国有些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并不相协调,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农村了解情况,并解决在文化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建设农村文化的重要前提基础,同时优秀的文化资源中也存在着不适合我们社会发展的东西,我们要果敢的予以摒弃。

一、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1]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的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正昂首阔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然而,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发育不全、文化设施简陋、文化人才短缺、文化产业落后,以致丰衣足食了的宁陵县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就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我走访了宁陵县的一个自然村王楼村并把它作为豫东农村文化现状的典型,从中了解到了村民对健康新型文化的热切需求。

王楼村共有500多人,其中有本科学历的2人,中专学历的1人,高中学历的10人,大部分人的学历水平在初中以下。目前村子里几乎没有一个文化设施,村民所能享受到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具体情况主要表现在:

查看全文

农民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一、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

近期,相关部门对全区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和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令人担忧。

1、文化生活贫乏。通过对89名不同文化程度村民的问卷调查,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有看电视和打牌(含扑克、麻将、字牌等)两种。其中,93.1%的被调查者表示,看电视是日常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除了看电视之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一走进农村,闲散无事的农民三五成群玩扑克、打麻将的情况随处可见,而且没有不“带彩”的,其带彩数额一般在1-10元不等,一次牌局的输赢大部分在几十元以上。其他的像棋类、球类之类的活动开展得很少,玩电脑游戏和进行业余文艺创作的人更少,很多35岁以上的人甚至不知道上网是怎样一回事,家庭上网为空白。

2、“三难”问题突出。这里讲的“三难”问题是指农民看电影难、看戏难和看书难。从问卷统计和谈话了解的情况来看,90%的农民过去一年没有看过电影和戏剧演出,看过的也仅限于一两场,并且大多是到外村观看的,是条件好的人家办红白喜事请来的。政府虽然每年都开展“三下乡”活动,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一年有限的活动确实是杯水车薪。以前活跃在农村文化市场的电影和戏曲如今却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品。通过调查,八成以上的的农民因为在家门口看不到电影、戏剧和其他形式的文艺演出而对文化生活感到不满意。此外,从调查情况来看,有70%的农民没有阅读习惯,不经常学习新的农业技能和科技知识。在其中有阅读习惯的人中,有55.6%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其阅读主要目的是获取农业科技知识,而年轻人阅读则是主要是为了娱乐。由于有图书室的村很少,其阅读的途径基本都是找亲戚朋友借阅的,自购的很少,本次调查对象的农民家中书籍(不含中小学教材、教辅读物)藏量最多的不超过20本,近九成农民不买书。

3、个人信仰缺失。89名被调查村民中只有5人信仰共产主义,3人信鬼神,92%的人什么都不信,其中信仰共产主义的人信仰理由不明。这充分说明,当前农民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非常需要正确引导。调查中未发现教会组织开展活动的情况。调查结果充分说明,虽然当前我区农村的生活条件已普遍改善,但与物质水平的显著提高相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远远滞后了。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农民工因为打工收入有限,不舍得将钱用于文化消费;二是社会原因,社会各方面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不过在调查中我们感觉到,农民的文化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定期进行一些电影、戏曲、图书、歌舞等文艺演出下乡活动,希望村里定期组织科技培训。

二、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建议

查看全文

文化生活论文:乡村文化生活的重建诌议

本文作者:赵艳梅夏彩云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在乡土农村中,农民通过“鼓吹乐”、“传统的经典曲目”、“地方戏曲”、“说唱艺术”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文化诉求、伦理要求及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看法。以这种“群众性聚集狂欢”的方式,并通过一定的民俗传统来表达农民群众的一种朴素的信念和追求。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私性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私性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电视机、VCD、DVD、卫星电视接收设备、有线电视,甚至电脑等现代文化信息产品逐步进入了大多数普通的农民家庭,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和上网等文化娱乐活动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农民个体的日常文化。而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当代农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文化活动需求。目前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主要是广播和寺庙教堂。寺庙教堂在农村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而寺庙和教堂基本上是农民自己筹资建设的,每年的寺庙庙会和基督教活动的经费也是由村民自筹。基层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数量有限、缺乏多样性。民间的公共文化活动中,以庙会、祭祖、修家谱、烧香拜佛和做礼拜居多,在当前社会的农村,农民在改革开放后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的问题,在很多农村都以把信仰转化为信佛和地方神,以及在农村蔓延的基督教会。从整体上来看,农民的文化生活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的、个体的或传统的,乃至封建迷信的状态。从乡土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上看,当前农村呈现了现代的私性文化活动快速发展与传统的民间公共文化活动的复兴。就笔者家乡所在的乡村,基层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稀少,尤其在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几乎没有,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农村私性文化没有发展,基层政府每年会有农村流动电影播放若干次,其余的公共文化活动就没有举办过。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严重缺少,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缺乏,其具体体现于:体育场和体育器材缺乏,文化活动室、图书馆等缺失。据笔者调查的农村地区,几乎没有村庄存在图书馆和文化活动室,有个别村庄存在体育场,但也是以农村小学的体育场为主,村庄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和乒乓球台(农民因爱好自筹自建)。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一年仅有一次的庙会,如“三官庙”庙会,以地方戏曲和烧香拜神为主;少数群体性的基督教会,影响较小;若干次的婚丧嫁娶,农村的婚礼和丧事几乎使整个村庄的大大小小的农民参与其中;若干年一次的修订家谱(不同宗族修订时间不一);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农民、势力强大宗族等以自筹资金方式,燃放烟花爆竹送“火神爷”。总而言之,农民私性文化有了较快发展,农村的公共文化却严重式微。特别是一些健康的、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严重缺乏。一是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严重匮乏,部分村庄的公共文化供给被寺庙、教堂、封建习俗所占领;二是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但数量少,而且极少针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即使举办了一定的文化活动,也主要限于节庆等特定场合,或者是为了满足政府经济活动方面的需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是真正为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的需要。〔2〕

农村公共文化衰微的原因

1.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资金投入不足中央以及省、市、县政府对公共文化资金的分配上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不公平现象。无论投入总量还是人均投入总量,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2006年,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投入44.6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8.5%,而城市文化投入所占比重高达71.5%,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的43个百分点。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作为直接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资金为7.37亿,2006年获得的财政投入经费只有10.9亿元,每个农民一年仅能享有1.48元的文化投入。基层政府大多数又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对农村文化投入甚少。原来的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来自于政府拨款、乡村自筹、群众负担和社会捐助等多条渠道,几管其下,资金容易筹集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成了产业,基层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对农村公共文化难以顾及;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企业或个人的社会责任缺失。农村文化经费的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2.农村公共文化管理缺乏科学的运转机制目前,在乡镇有文化站的机构,最多的有三个工作人员,大部分乡镇是一人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工资少、待遇低,难以吸引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以前文化站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退休的文艺工作者,虽然有舞台表演经验,但公共文化活动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能力欠缺,难以使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有效展开。〔3〕从管理体制上来说,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文化管理既无外在竞争,又无内在创新动力,缺乏监督与约束,弱化了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强化了谋求部门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性职能。公益性职能弱化的背景下,必然导致基层公共文化管理运转机制的缺失。农村公共文化市场管理不到位,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在管理文化,特别是党委宣传部门更是包揽了文化的方方面面,政府也在强化自身的责任问题,不愿放弃管理权。这种多头管理造成管理难以到位,遇到利益问题同时争抢,遇到困难棘手的事情同时避让,文化市场管理不到位,并由此导致文化市场的萎缩,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衰退。3.农村文化人才缺乏且素质低,服务效率不高长久以来,由于乡镇文化建设缺乏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缺乏相应的人员和经费预算,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和文化事业经费得不到妥善解决,导致农村青年从事文化服务的内在动力缺乏。农村文化活动从“内”产生不了,从“外”引不进来,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人才都是稀缺。文化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化和业务素质不高,严重影响文化服务的效率。主要存在文化建设队伍素质低,文化程度偏低,专业修养不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干部队伍不健全;参与文化活动的农民对文化活动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新事物有排斥心理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4.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缺乏绩效考核对于乡村公共文化活动,乡镇一般年初无规划,平时无安排,年终无考核,任其农村公共文化活动自行消长。原来的农村电影放映队,现在都已销声匿迹,许多农民一年到头难得看到一场电影。原来红红火火的农民文化艺术节以及农村文艺演出等等也都难得一见了。乡村的广播站也没有了,高音喇叭也悄然无声了,现在农村文化活动基本上已经完全消失。〔4〕乡镇对文化活动的重视远远的抛在经济发展的脑后,考核乡镇政府的业绩主要以经济发展、城镇的基础建设、社会治安为主,而对公共文化活动的考核微乎其微。只要经济上去了,文化搞不搞都不会影响到乡镇政府的业绩考核。5.片面政绩观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边缘化”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强调经济发展,追求GDP指标,成为了国家一个时期的追求核心。在这种片面的追求经济建设的社会环境下,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形成一种压力型体制关系,各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指标,想当然的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关注不高。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乡镇文化站主要就围绕着收费征税、计划生育等运转,几乎没有将精力放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上;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现在乡镇财政只能勉强维持单位的正常运转,在保证工作人员工资的情况下,农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中便处于了边缘化状态。农村文化的边缘化以及一些地方乡镇机构中的乡镇文化站的“形同虚设化”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严重匮乏。

农村公共文化的转变与重建

1.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大资金投入现实社会中,农村生产的分散性和村庄布局的松散型、农村人口密度不高且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等特征,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这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一个瓶颈。〔5〕从实际情况出发,要满足同等数量的农村人口相对于城市人口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要为农村人口提供足够的公共文化产品,在国家财政有限的情况下,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乡镇一级政府可以采取“上级政府拨一点、乡镇经费筹一点、群众自愿交一点、企业部门赞助一点、社会机构捐一点”的办法来筹集。这样既能减轻财政供给公共文化产品的压力,又为民间资本提供一个新的投资领域和经济生长点,同时又能满足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2.制定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目前,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主权、文化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公共文化政策和法律法规,而且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充分发挥职能的各项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整和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体系,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发挥法制和市场机制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6〕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专门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政策,并使之上升为法律法规,从而保证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和体系的构建。总之,通过制定和完善文化政策和法规,可以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体系的构建运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保证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构建运行顺利。3.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完善政府公共文化的供给职能,切实改进政府宏观公共文化的供给政策。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必须要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政府必须明确自己是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服务体系的主要构建者。改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选择,真正承担起农村社会最起码的公共文化供给责任;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支持力度,强力推行集体电影播放、农村图书室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地推进建设公共文化供给建设的综合管理制度,从体制、政策、制度入手,实施“软投入”将更多更好的政策落实在乡村,有效地减少农民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的成本,扩大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面和收益面。〔7〕充分发挥国办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健全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文化站、文化中心为枢纽,以村文化站为基础,以农村文化户(个体农民)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农村文化网。改革公共文化的自上而下供给机制,实施多方面的供给机制。改变政府单一公共文化供给,可以引入民间资本投资公共文化,打破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垄断地位,引入竞争机制,形成“鲶鱼效应”。4.加快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基层人员文化素质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队伍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3〕要培养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强化文化站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的职责;聘用一些热爱具有文艺才能的、热爱公益文化事业的人员,建立一支为农村、农民服务的文化宣传队伍;吸收优秀的农民,设立“村级文化协管员”通过建立乡村文化室提供信息交流机会,培训农村文艺骨干,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鼓励农村优秀文艺演出,文艺演员商业化,建立自己的村级文艺演出队,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要重视解决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生活待遇差的问题,逐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对于在农村文化工作成绩卓越、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予以表彰和奖励。通过对农民的培养,把农村文化工作重点直接放到农村一级,通过对农民的培养,使农民建立自己的队伍,为农民群众开展最贴心的文化服务。5.实施科学有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如何,是否满足农村农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实现了农村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需要依靠科学的绩效评估进行衡量和监督,以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良性运转。要不断地加强和改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首先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的绩效评估,包括效率评估,更重要的包括效益和公平度的评估,要体现以人为本、以民所需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其次推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既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和任务,又要有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是对政府每年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及设施建设的经费进行考核,监督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合法,经费使用是否有效率、有效益;最后要深入农民群众中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的利益办事”,了解群众的具体文化需求,改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促进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村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

查看全文

公共文化培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越来越高。强化公共文化培训来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基层的职工群众公益性辅导在针对基层群众上有其特殊的地方,需要我们以基层辅导的主题出发去考虑问题,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以人为本”的强化民众的公共文化生活。

关键词:文化生活;文化宫;公共文化;丰富文化

现如今的职工群众文化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身处基层,其最根本的是基础建设工作。要想真正提高基层广大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最直接的工作方式就是利用文化宫的公益性辅导职能来提升基层民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一、群众文化建设下公共文化辅导的需求

(一)基层广大职工群众迫切需求。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民众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如果没有较为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建设,那么就会让旧社会腐朽封建的文化死灰复燃,也会让邪教、赌博等危害社会的行为乘虚而入。因此,为杜绝上述的腐朽文化入侵,需要我们通过丰富的群众活动来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强化基层群众的基础文化建设。在这种形势下,文化宫发挥先进文化载体作用,利用自创品牌“唐宫学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在职职工、退休中老年及青少年儿童的一系列公益性辅导培训。培训项目众多,涉及到舞蹈,书画,器乐,健身等等,受众面至基层各街道,企事业单位,学校,辐射面大,影响力广。在内容和形式上多站在民众的角度出发,真正落实和达到民众给予我们的要求,提高民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凝聚力。(二)社会发展需求。长期以来,在民众的公共文化生活的建设中都存在着基础文化建设的专业化程度部不足,而且开展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相对落后,对于提升民众文化和普及知识的效果较低。同时,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的创新能力不高,特别是针对现代的新兴科技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内容少之又少,对于文化生活建设的觉悟还有待提高。“唐宫学堂”针对这种情况,联系本地劳动部门,开设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技能培训”,包括:计算机应用课程、衣物织补、插花等等。目前的民众文化生活建设还存在着顾此失彼的问题,只注重经济方面的建设,反而忽视了文化生活的建设。积极开展群大众文艺众文化的辅导培训,不仅可以让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很好的提高,还能促进基层文化建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1。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增加文化辅导的内容,加强工作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从而实现逐渐深入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让建设工作者了解民情,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在工作内容中得到文化建设的快乐,这种正循环将周而复始的影响基层工作者和群众,落实思想道德的建设工作。(三)平等享受需求。自国家免费开放保障制度以来就明确说明,要满足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服务需求,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生活参与的服务体验。还要在达到民众公共服务的前提下,丰富公共文化培训的方式,增加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同时将服务对象重点关注在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以及未成年人群上,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助于社会形成良好和谐的风气。上述的事实就足以证明,国家对有关特殊群体的重视程度,积极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文化宫也将对有关的特殊群体开放服务,对特殊群体展开个性化的文化辅导,这从侧面体现了文化服务的人性化和公平化。随着国家的相关免费开放政策的颁布,文化宫将成为继学校教育对社会大众开放文化教育辅导的延伸。文化宫的建设对青少年的艺术专业能力、体育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开放性,有利于青少年未来发展能力的培养2。各个地区对于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具有特色的文艺表演团队也像雨后春笋一般百家争鸣,让群众的各种文化都融合在了一起。如“唐宫学堂”每学期结束后,都会有学习成果展示表演,虽然学员们不是专业的表演者,但是也为一学期的努力付出交上一份自己满意的答卷。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基础文化的建设当中,开展职工群众的公益性辅导培训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开展文化辅导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浅谈文化生活与爱国教育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新世纪,加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关系着国家命运的大事。而高中《文化生活》是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为此,本文结合《文化生活》教学过程来阐明新时期青年学生在政治、德育方面对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指导。

关键词:文化生活;爱国教育;青年学生

二十一世纪是新经济和高科技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好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这要求我们教育者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青年的爱国教育,而高中《文化生活》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

一、以《文化生活》与《爱国影视》为青年学生提供爱国教育宣传平台

相信大多数教师都已发现,当今青年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相对缺乏,对爱国思想缺少正确的认识。认为“爱国”、“祖国统一”不是他们所要考虑的问题,这充分说明当今青年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方面十分匮乏,没有形成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高中《文化生活》为教育者提供契机,从德育方面进行对学生爱国主义进行规范,而最能直接体现爱国思想的莫过于对学生放映爱国宣传影视。如:2007年元宵节的《同一首歌---走进旧金山》专题节目。节目以海外华人在国外的生活,创业等事迹向世界表达出浓厚的“思乡”、“思国”之情。有如著名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听着“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我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通过这样的影视播放,能迅速使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应运而生,使学生理解更透彻、更明了。通过这样的文化传播途径,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生活》章节的理解,使之受到启发,转变自己对祖国的不良看法,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文化生活》与时政热点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进行教育

查看全文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2011年2月7号至2011年3月7号。

地点: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七里店村及附近几个村庄:沙坡池村,王庄村,毛庄村,孙庄村。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七里店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查看全文

夯实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研究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年月号至年月号。

地点:省市中及附近几个村庄:沙坡池村,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七里店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查看全文

城市农民工文化生活交流

近年来,由于拖欠工资等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事件被媒体频频曝光,农民工物质权益保障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正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但“农民工问题”决不仅仅是物质权益保障问题。众所周知,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仅有低层次的基本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因此,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却少有人关注,以致农民工文化生活“荒漠化”问题已经日益浮出水面,成为一个新的影响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和政治、社会稳定的城市社会问题。

面对数量庞大且呈快速增长态势(我国农民工2003年为1.1亿人次,2004年为1.2亿人次)、的农民工群体,加上他们基本上游离于传统“单位”之外(即“单位”对其文化需求的满足显然是“失灵”的)、属于低收入阶层(即其文化需求不可能通过营利性文化机构得到满足),因此,选择一个适宜的平台来切实提高其文化生活水平是个首先必须也亟需解决的问题。

考虑到目前农民工“非单位人”、经济支付能力有限等特点和均生活、工作在一定的城市社区范围之内的现状,以及社区在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地位作用日渐提升的趋势,笔者认为,以社区为平台来提高和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是切实可行且现实的选择。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在农民工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还非常小,也就是说农民工的社区文化生活现状非常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民工社区文化生活设施(场所)极度匮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民工文化活动设施(场所)是农民工能否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性硬件条件。目前,社区中的文化活动设施(场所)主要有社区图书室、社区市民学校、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室内文化活动室、社区室外文化活动广场等。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指导思想的影响,使得城市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其在当前社区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文化设施)投入长期不足,供需矛盾相当突出。但是,即便是这些总量供给不足的社区文化设施(场所),其建设规划也基本上是以市民为对象“量体裁衣”的(一般只考虑市民的需求量和需求特点),外来农民工几乎不会也不可能被纳入统筹范围。另外,加上城市各社区都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限制农民工使用社区文化设施(场所)的歧视性“制度壁垒”。这些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目前农民工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场所)极度匮乏的紧张局面。

2、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率极低。目前,城市中的农民工大部分是青壮年,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有很强烈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实际上,包括笔者的实证调查在内很多调查也都表明,农民工具有相当强烈的参与社区文化生活的意愿。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诸多因素(主要是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农民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强烈“心动”并未能转化为实际的积极参与“行动”,其突出表现就是农民工对所居住社区开展的各类文化娱乐活动的“漠视”以及利用社区文化设施(场所)频率的低下。

查看全文

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的建设者和奉献者。然而,身在城市的农民工是否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带着这个课题,笔者在开展“面、心、实”活动过程中,对此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工表示很难融入到城市生活,对精神文化生活感到茫然与无奈。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让广大农民工共建共享和谐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1、单调枯燥。农民工主要聚集在建筑工地和工业园区,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生活条件艰苦,工作量大,工余时间主要是睡觉或者闲聊,偶尔逛逛街,喝喝酒;工业园区的农民工由于距离城市较远,交通又不方便,工余时间主要看看电视或者打打牌,找老乡聊聊天,基本上过着“工厂—食堂—宿舍”三点式生活。

2、精神空虚。农民工中有相当部分是年轻人,精力旺盛,争强好胜,由于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为了寻找刺激,有的聚众赌博,有的酗酒打架,有的迷恋色情网站,严重地影响了社会风气和社会稳定。精神空虚是农民工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

二、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原因分析

1、收入低。农民工大多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差,主要靠苦力赚钱,工资收入偏低。这些工资除了简单维持自己日常生活开支外,大部分要寄钱回家养家糊口。由于没钱,他们不敢奢望城市文化活动场所,如ktv、网吧、健身房等,只能靠简单方式消磨工余时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