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知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22:48: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认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认知语言学下茶文化英语研究
1引言
广义上的“茶文化”指的是一种与茶有关的任何文化符号;狭义上的“茶文化”主要指作为一种核心价值体系的茶文化、作为一种行为实践的茶文化和作为一种器物文明的茶文化。例如有学者提出就核心价值精神而言,茶文化的主要精神指向是天人合一的科学理念、尚中贵和的基本精神、厚生爱民的人文传统。相对应的,“茶文化英语”泛指那些与茶文化有关的英语表达,这既是一种语言符号的对应性转化,也是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转换。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成为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和发展趋势,这种语言学的分支很大程度上拓展和颠覆了传统的客观语言主义的一些主张,认为语言作为一种概念体系,发挥价值和意义的中介是人的主观认知,而在特定的语言背景下人的主观认知受到多样化的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经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即便是同样的语言或者概念,在不同的共同体或者语境背景下也会存在着人的主观认知的差异。所以,包括乔治•雷可夫(GeorgeLakoff)、马克•约翰逊(Mark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等认知语言学家在内的学者们都提倡,我们对一个特定语言表达符号或者交际理念的意义要理解透彻,这就需要将意象和隐喻等方面纳入考虑范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茶文化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语言的交际桥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加强对茶文化英语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的茶文化交流,同时也有助于将我国茶文化的软实力提升到一个重要的水平。
2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本内涵面向
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统一的学说体系,而是一种重要的分析范式,这种语言学上的新型范式将我们对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认知、语言的把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总的来看,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包括“认知语法”的派别、“认知语义学”的派别、神经“认知语言学”的派别等方面。从共同性角度看,认知语言学相关的理论流派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2.1语言的本质是一种非客观主义的概念符号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语言学家就提出“语言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的观点,事实上这正是“语言客观主义”的一种直观表述。因此,语言作为一种客观的符号体系就是一种不受人的感知系统和认知系统所制约的交往体系。到了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诞生,这种新的趋势纠正了“客观主义”的一些弊端,认为语言作为一种人的实践理性、交往理性的产物,事实上这与人的生理基础是分不开的。因为本质上,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是区别于动物交往的一种显著特征,因此我们对于语言的表达和解释都应当遵从人的认知过程。换句话说,语法和句法在语言中并非独立,二者与更为基础性的语义、词汇等存在着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
实习护生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实习护生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的现状,提高实习护生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程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南省某三甲医院220名实习护生,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采用(x±s)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学历实习、科室实习护生在“负面事件报告频率”维度的认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实习护生在维度认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年龄、学历、科室的实习护生在患者安全文化认知方面都有影响,医学院校以及医院应该重视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文化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文化;认知;影响因素
患者安全指的是一些在医务人员服务过程中,采取防护方法以及注意项目,防止患者在接受医务人员服务过程当中,受到额外的伤害[1]。护士是可以阻止错误的人[2],目前卫生保健领域当中,确保患者安全是核心主题。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患者的安全文化应当渗入其职业价值观和理念当中,对于患者安全文化认知能够对患者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作用,也是防止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方式[3]。护士正在扮演并且将继续承担促进患者安全的角色[4]。但是在相关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对于护生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评估管理的重视度欠缺[5]。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这一段时间内在河南省某三甲医院实习的220名护理专业学生开展调查。此次共发放问卷220份,问卷全部收回,其中符合调查要求的有效问卷是217份,有效率为98.60%。1.2研究工具。一般情况调查表所采集的实习护生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性别、年龄、学历、科室等内容。患者安全文化各维度项目选择李漓于2009年编译的HOSPS中文版[6]。调查问卷总共包括12个维度,42个条目。邓华梅[7]等已经用于医院护理人员的调查。1.3统计分析。本文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一般资料表采用描述性分析,以率或构成比对结果进行描述,采用(x±s)和百分比,采用t检验(两组)或F检验(多组)分析。P<0.05代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深谈英语培训中文化认知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事实上,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文化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教育,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渗透培养
正如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所说,“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
英语课程标准着重提出了“文化意识”这一新内涵,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文化意识”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并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这表明: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思考:洞察“英语文化”的课堂失误
(一)顾此失彼,淡忘整体
漫谈口译中跨文化认知的素养
摘要:随着世界的高速发展,人们的交流日益密切,口译也越来越普遍。在传统观念里,人们认为拥有足够的语言能力、渊博的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便能够很好地促进交流的成功。然而他们却忽视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这也就导致了他们交流的不成功甚至是误解。所以译员要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保证口译能更好地进行。
关键词:口译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培养
口译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它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准确、得体、流利地为听众说明讲话人的意思。但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口译不只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还是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因此,口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及流利的语言表达外,还应该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这样才能使源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实现。
一、口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他们各自所在的社会其经济制度、教育体制等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差异。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1.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不同。英汉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的差异也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英语强调个体和逻辑,习惯于抽象思维和分析思维。汉语则强调整体和直觉,常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式的多样性。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就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口译者在做语言转换时,必须按译语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排列、组合,这样才能使译语自然,交际成功。
校园文化建立的认知与操作
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为我们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正确认识和把握校园文化这一范畴,以战略眼光看待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和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通过物质、精神和行为等方面显示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学校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渗透在学校一切活动中的东西,具有三层含义:第一,校园文化是一种全体师生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它包括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校园精神。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第二,校园文化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方式。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中心,以激发全校师生为实现学校的培育目标而自觉奋斗为目的。它是学校自觉主动培育的结果,而不是自发的。学校主要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职能就在于倡导和培育校园文化;第三,校园文化是随着学校的建立和发展而生成发展起来的。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灵魂,以物质为载体,以行为为实践形式,潜在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它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
1、规范性
校园文化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形成的。一方面,它凭借历史的惯性朝着一定的目标流动,另一方面它不断地容纳每一个新的进程中汇来的涓涓细流,它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生命力就在于能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自身调节。作为校园文化基本核心的校园精神和校风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基本核心决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影响力很强的一种精神规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行为起指导作用的观念,它所主宰的环境气氛和集体舆论体现了校园中每个成员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和精神意识,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
会计文化建设问题认知
一、会计文化研究的由来及意义
会计究竟源起于何时,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一些史学家认为会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远古时期简单的绳结和石刻计算已经标志着会计文化的产生。随着会计的产生,也就有了会计文化。会计文化的研究应始于会计理论研究,即对会计实践方法、理论的研究总结。如果以1494年卢卡•帕乔利出版《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作为现代会计的起点,它的历史也已经超过500年;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第一个高峰,大量规范研究的著作问世;20世纪70年代起,实证研究推动了会计理论研究迈向第二个高峰,会计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有力地促进了会计文化的发展。1986年美国会计学会年会上提出了“会计文化”问题,标志着会计文化系统性研究开始,1989年国际会计师协会和1990年亚太地区会计学术交流会上都将其列为专题研究,到1990年,我国会计界也开始了对会计文化的研究。虽然会计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从理论和实务对它的研究却是一个短暂的历史。会计存在于社会一切组织当中。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社会在不断找寻信任的方式,包括通过通婚、交换人质、财产抵押等方式来强化信任。人们之所以制定法律、建立各种规章制度,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信任有关;会计信息是一切社会组织取信于社会的基本要素,因此,会计最基本的价值就是社会成本最低、适应范围最广的社会信用工具。缺乏信用不仅造成经济关系的扭曲,社会交易成本增加,而且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经济健康运行,因此,社会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只有不断加强会计文化建设,建立优化诚信会计秩序,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序发展。
二、会计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我国开展会计文化研究时间不长,大多将会计文化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即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要全面把握会计文化的内涵,首先要从会计发展历史和会计现象分析入手,找到会计文化的边界,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受到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会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计手段从结绳、刻木到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会计物质基础不断提高;会计职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会计教育的不断革新;会计理论从传统会计理论研究到引进相关社会科学成果形成若干会计理论分支组成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社会管理从无序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从单一的会计方法科学化到职业道德并重;会计工作内容从会计核算发展到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直至参与经济活动各方面的管理,会计信息运用从账房先生到社会组织面向社会公开信息,会计行为从个体化到社会化;会计环境的差异形成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会计思想及会计模式。会计发展的过程,也是会计文化建设的过程,影响会计发展的因素,也是会计文化建设研究的内容。因此,会计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新思维,它渗透在人类的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之中,是影响会计发展的相关物质条件、社会组织结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技术、人文科学作用于会计而产生的文化要素的总和。会计文化的基本组成要素为会计物质文化、会计理论文化、会计规范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教育文化、会计环境文化、会计精神文化。会计文化这七个基础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多角度的会计文化体系,为会计组织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发挥各种功能和作用。会计物质文化人类会计实践中所创造的与会计相关的物质财富,包括会计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及其与之相配套的设施、工具等物质资料,是会计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促进会计手段和会计方法先进化和科学化,极大地推动了会计文化的发展。会计物质文化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是会计文化发达程度的外在体现,也是会计文化中有形的物质财富。会计理论文化是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总和。会计本质观不同,会计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会计学所包含的内容也必然不同。会计理论研究从账房先生到“工具论”、系统论、经济管理观,会计研究百花齐放,从基本会计理论研究,到结合相关科学拓展会计理论研究外延,如会计哲学、会计行为学、会计心理学等,丰富了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理论文化的拓展不仅来源于会计实践,也来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成果的借鉴和运用,对会计文化发展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会计规范文化是为了规范会计活动和会计行为而形成的会计组织制度文化,是基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受制于社会政治制度的上层建筑文化,由一系列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对会计活动过程、会计社会关系、会计行为等各个方面进行组织与制度上的规范与约束的、相互联系的、共同发挥作用的各种会计规范组成的完整体系。主要包括会计法律规范、会计理性规范、会计道德规范和国际会计惯例和社会组织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及会计工作规范。会计规范文化具有内容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形式上的权威性和公认性,时间范围内的稳定性和统一性,发展方向上的前瞻性和先进性等特征,对会计实践最具约束了会计文化,是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行为文化是一切会计行为(包括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行为、政府的会计管制行为、会计信息的披露行为)行为动机、行为现象、行为规则的总和。会计行为既是具体个体的特定行为,同时又具有社会性和重大的利益相关性。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环境,具体个体的特定行为存在着差异性,个体的会计行为、在总体中个体会计行为的相互影响、社会制度和会计行为的总体结构都是互相包含的,而会计行为的重大利益相关性,导致了政府对个体会计行为的管制,会计行为文化的重点是具体个体的会计行为与会计行为社会性和重大的利益相关性的统一,引导会计行为客观化、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因此,会计行为文化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一切会计文化成果最终都需要通过会计行为文化得到体现才具有现实意义。会计精神文化即会计意识形态文化,是人们对会计环境、会计自然过程、会计社会关系等整个会计世界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法制观念、心理素质等,具体表现方式(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包括会计价值观、会计道德观、会计心理等。一切会计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会计精神文化的支配下开展的,会计精神文化直接影响会计行为,是会计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会计精神文化会计受社会文化、企业文化的影响,所以,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不仅是会计工作者的使命,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与重视。会计教育文化是会计教育目的、内容、方法、模式等文化要素的总和。文化教育文化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影响社会对会计的认识和理解及会计的社会地位;决定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影响会计社会作用的发挥;影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及会计的基本思想;影响会计工作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决定高新技术及先进设备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及运用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会计教育是会计发展的根本,会计教育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会计物质文化、会计理论文化、会计环境文化、会计行为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的发展,决定会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会计教育文化,是会计文化建设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基础工程。会计环境文化是对会计目标、内容、方法、规范、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会计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文化教育环境等,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受到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哲学、和人类价值观对会计的影响又是综合的,不同的会计环境,产生不同的会计价值观、会计管理理念、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管理模式,形成不同的会计环境文化,是导致不同会计模式和不同国家和地区会计差异的主要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体制、基本经济制度、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管理模式、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了我国会计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三、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价值观体系作为会计文化建设的核心,以促进会计行为客观化、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借鉴国际会计文化建设经验,加强会计物质文化、会计理论文化、会计规范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教育文化、会计环境文化、会计精神文化建设,先进会计物质,发展会计理论,健全会计规范,优化会计行为,改革会计教育,改善会计环境,弘扬会计精神,培育中国特色会计文化,并不断评估和提高各要素对整体会计文化质量的影响,构建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体系。四、会计文化建设路线
旅游文化认知的鱼骨分析法探究
摘要:随着旅游的逐渐普及,旅游活动越来越常态化,在旅游本体验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的欲望,也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的获取。如何最大限度的获取旅游文化内涵,不仅仅是旅游者追求,也成为各界关心的问题,关于旅游文化认知的探究也成为重点。本文以旅游文化切入点,通过鱼骨分析法总结出影响旅游文化认知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让游客感受到景区的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真实性提出拙见。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认知;鱼骨分析法
1旅游文化的相关概念及认知误区
旅游文化: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2关于旅游文化认知的中外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的理论研究相对于国内研究起步早,研究理论成果较为丰富。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1977)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将“文化旅游”作为专用概念提出,并用“文化旅游”作为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沃尔(1994)指出,文化旅游者对于旅游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其选择何种的旅游体验,而作为研究者应该研究这种理念。国内理论研究虽然较晚,但是也颇为丰富。张廉(2004)提出在旅游主体的消费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过程及特征[2]。申葆嘉(2006)阐述了现在休闲旅游中的一些极端趋势,呼吁旅游要多一些人文诉求,少一些经济诉求,才能更好地处理旅游主体和旅游文化的关系。虽然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旅游文化的探究以及旅游文化认知的相关研究,但是由于旅游的起步较晚,还未形成明确的研究体系。笔者认为,对于旅游文化认知的研究应该细化,不仅仅是理论的探索,还应该更多的侧重实践领域,今后应该更多的从旅游景区、旅游规划者的角度去研究如何更真实的去反应旅游景区的原始性,现代技术的使用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让游客获得更准确的认识。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茶文化英译策略分析
交际茶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围绕着“茶”这种饮料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体现着特定的价值观、生活立场和处世哲学、经营理念等内涵的文化体系。就我国茶文化而言,它集中展现着我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精神面貌、生态态度和“国民性格”,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传统文化之一,更是我国向世界输出“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窗口。我们对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予以洞察:一是作为商业交际活动的茶文化传播,带有明显的消费属性、营销属性和交易属性;二是作为纯粹人文精神传播的茶文化传播,更多的是一种民间人文对话性质的属性;三是作为一种体验经济的茶文化传播,比如茶文化国际旅游、茶文化的深度旅游等,是依靠将国外消费者吸引到茶文化的“特殊时空语境”中进行体验的一种传播方式;四是作为一种学术交流、学术对话的茶文化传播,偏向于交际文本、语言符号、学术理念、商务英语等方面的跨文化交际。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和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在前三个层次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就,但在学术对话交际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些制约茶文化软实力形成的因素。
1认知语言学对于跨文化交际基本的立场主张
整体性来看,认知语言学(cognitivelinguistic)虽然是语言学的一种新型分支,但其基本的知识体系却来源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是一种多学科互相交融、互相交叉的产物,整体上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的创立者是语言学家乔治•雷可夫。认知语言学不纯粹是一种关于“语言”的学问,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来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建构出来的“茶文化英译”———作为一种翻译也能够被纳入到认知语言学的范畴中去,这是它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的一种特质所在。认知语言学对于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等的基本立场主张包括这样几个部分:1.1语言的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之间最为本质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语言的属性上。传统的主流语言学范式“形式语言学”认为语言虽然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和独立的能力,但是,就语言的结构、规律等来看,语言就是语言,语言的每一个概念在客观上都对应着一个客观的存在物(即特殊的指向),并且这种语言与万物之前的联系、语言的语义是不以特定人的立场、认知等变更为变更的。认知语言学则认为,尽管语言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语义“特殊指向”,并且这种特殊指向具有一定的中立性,但是,在一个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下任何语义都会跟不同的主体采取的不同立场、不同利益观、不同文化背景等有关,所以,语义本身就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1.2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文化“隐喻”。在语言学上,文化隐喻的概念和范畴一直存在,并且饱受争议。认知语言学家们则将文化隐喻的重要性拔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为语言语义的“主观认知”差异最为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文化隐喻”的差异,或者说对于同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由于不同的“文化隐喻”存在,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参与,所以导致了人们对于特定概念认知的差异。比如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自由”、“民主”、“平等”等就是饱受争议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看来人们对于这些概念的认知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也即“文化隐喻”的差异。用认知语言学的话语来说,这种文化隐喻指的就是“从一个认知域或概念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对称关系,而是极有可能带有一定的扭曲、变形。1.3跨文化交际要注重两种文化的“互文性”置换。对于翻译实践这种较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来讲,从语言符号到文化内涵的翻译转换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直译”过程,而是带有一定的“互文性”安排。在此处,所谓的互文性,一方面既指两种文化之间的互相对照,另一方面也指单种文化内部之间知识脉络的互相关照、互相引用,从而用一种整体的知识结构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和语义呈现在受众眼前。
2当前茶文化对外传播视域下茶文化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茶叶的原产地、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学科技的重大发明国,无论是人文性的茶文化知识还是科技性的茶文化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是,受制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约束,我国茶文化的英译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2.1对外传播的茶文化专有名词翻译错乱。在对外传播中,中国茶文化相关的文本主要包括茶文化文学作品、茶文化商务交际传播文本、茶学相关的学术论文或专著、基于新媒体的茶文化影视作品等,由于不同的翻译者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水平差异,在对外翻译时一些专有名词往往存在典型的翻译错乱的问题。比如说,茶叶名称“六安瓜片”有些人经常采取拼音直译的方式翻译为“LuAnGuapian”,稍微有些知识面的翻译者则将其翻译为“Li原uanLeaf”,在对待最起码的名称方面竟然存在着这样错乱的翻译,严重影响到了中国茶文化的“整合营销传播”的问题。2.2茶文化内涵翻译的不到位。受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隐喻”之影响,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所著《茶经》问世以来就高举起了“精神修行”的大旗,将茶文化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修行、道德准则、道德交际等来看待,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内涵。从这样的角度分析,茶文化的英译不仅仅是对交际语言符号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语言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人们对于“工夫红茶”和“功夫红茶”统统译为“kongfublacktea”,完全忽视和漠视了两者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给国外受众提供了一种轻视茶文化内涵的暗示。2.3茶文化英译的“文化融入”不足。用认知语言学的逻辑来看,如同“自由”、“民主”等概念的语义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样,东西方人们在看待“茶文化”时也具有一定的认知分歧。因此,茶文化的英译就变得十分困难,一方面既要突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又要用西方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符号来让西方社会正确地接受“茶文化”,想要取得这种平衡就变得十分困难。我国茶文化英译不注重文化融入是惯有的问题,比如“龙井茶”被翻译为“dragon-welltea”,尽管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代表尊贵和高尚的图腾,但在西方社会,“龙”是一种凶暴、邪恶的化身,也就是说,我们的翻译没有正视到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带来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3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茶文化英译策略建议
浅谈数学文化对学生认知的影响
摘要:历史文化背景会对人的生活习惯和认知情况产生影响,这也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理解的原因之一。而数学是由人创造的,必然带有历史文化的痕迹。因此,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心理学联系起来,探讨数学文化与学生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于数学学习以及数学教学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提取、信息加工、数学认知结构形成、认知风格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出发,进行阐述和分析,并针对数学文化对学生认知的影响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数学文化;认知;数学学习;数学教学
一、引言
人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受到所处社会的文化影响。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其中一个影响人的认知发展因素是社会经验。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在内的各种因素,是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因此,社会文化的实质是社会经验的积累,是在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作用下的产物。社会文化对人的认知发展有着制约作用,影响着人的认知发展方向。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就提到,人的高级心理包括认知能力,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受到人类文化历史的规律限制。同时,社会文化也会受到人的认知影响,其形成和发展与认知发展息息相关。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大多数说法都揭示了文化具有整体性、社会群体共有性和只能由人类后天习得或创造等特征。而数学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一般文化的共性,也具有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数学文化被定义为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因此,数学实质上是认知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探讨学生的认知,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机制,对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提取、信息加工和数学认知结构形成、认知风格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出发进行阐述和分析,并针对数学文化对学生认知的影响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二、数学文化对学生认知的影响
(一)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信息提取的影响。数学文化是一种具有很强社会性的文化现象,表现为数学思想、方法、语言和符号等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化表征。这种文化表征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提取密切相关。Fatemeh等学者通过对德黑兰地区的高中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发现:学生的数学成绩与文化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数学教学与文化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而鉴于数学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相关性,也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数学教学是依赖于这个国家已经内化的文化来进行的。这就导致由于数学文化不同而造成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的提取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信息提取的侧重点上,还表现在信息提取的先后顺序上。MelodyKung等学者的研究中,以中国和美国的儿童为例做调查,发现处于支持数学语言环境中的中国儿童,其数学技能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不那么支持数学语言环境中的美国儿童。中国儿童在学习数学时所接触到的数学语言有助于他们理解数学内容,从而使他们能较快地掌握数学技能;而美国儿童所处的环境不那么支持数学语言,也使得他们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存在滞后性,进而导致数学技能掌握得较中国儿童慢些。可见,不同的数学文化背景会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信息的提取有所差异。(二)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影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数学发展无可避免地都会带有其特有的文化印记。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数学规则、语言和符号方面的文化差异会使学生对接收到的数学信息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主要表现在学生数学认知的表征、迁移、元认知等方面。各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数学认知活动中积累和总结出各具特色的数学规则。这些数学规则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表征、迁移和元认知。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在运算能力上比其他国家的学生表现得更为优异。这是因为中国学生在小学二年级开始接触乘法时,会学习朗朗上口的乘法口诀(即“九九”乘法表),从而形成对乘法运算的抽象概念。简单、有趣的乘法口诀,有助于学生进行数字运算的元认知监控,为日后计算更为复杂的数据打下基础,同时也能加快计算的速度。而有的国家在教授乘法运算时则是使用画图法,通过与数字对应的线条绘制,数出结点的方式进行计算。这样的方法在进行大数额的乘法运算时,就显得十分烦琐。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数学规则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同的影响。数学语言和符号是数学学习中十分重要的载体,直接影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数学语言在数学意义的建构中包括三个符号学成分:语言、符号和视觉抽象。而数学词汇是数学语言在数学任务中连接符号和视觉抽象的桥梁。PengPeng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学词汇的使用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影响数学成绩。十以上的中文数字在组成规则上是一致的,而十以上的英文数字组成则有不规则的表达。例如,中文中对11的表达是十一,直接翻译成英文则是“10-1”,而英文则用一个独立的单词“eleven”来表达。研究认为中文的这种数字表达规则更显优势,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文在数学概念的表达上也有类似的语言优势,如四边形在中文中以其外观描述作为其名称的表达,直接翻译成英文是“four-side-shape”,这样的名称表达较为形象、易于理解;而英文则用“quadrilateral”表达四边形,从字面上难以让人产生对四边形的图形想象。相比较下,中文固有的复合词结构使其表达数学知识显得更为清晰。由此可见,鉴于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使用的语言在翻译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同理,相同的数学知识点在不同的数学语言表达下会导致学生的理解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的信息加工。(三)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影响。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相结合的产物。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将数学学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经过自己的理解构建而成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同,则会出现不同的数学认知结构构建方式。而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组织方式不同。换言之,文化的差异会对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例如,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习惯将猫和鱼联系在一起,故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会出现猫与鱼的数字连线题;而同样的数字连线题在英国的文化背景下则要替换成猫与老鼠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此外,数学知识结构以最简洁的方式反映出人类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认识,其形成也与数学文化密切相关。构成数学知识结构的数学概念和命题以及所蕴含的思想、观点都是在数学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例如,勾股定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被发现和提出的,而毕达哥拉斯定理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站在理性思维上严格证明出来的。虽然勾股定理与毕达哥拉斯定理所表达的是同一数学内容,但由于背后的历史文化不同,使得所蕴含的思想、观点也略有不同。虽然在数学教科书中都会安排勾股定理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数学史内容,但中国学生在学习此内容前由于所处的教育环境而对勾股定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勾股定理的内容与证明方法往往印象更深。可见,数学知识结构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会间接地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四)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认知风格的影响。于数学学习而言,数学认知风格表现为学习数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的学习习惯。数学认知风格与数学文化息息相关。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价值观存在差异,从而导致认知风格会有不同的偏好。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是最早被研究的认知风格领域。Philip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具有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青少年比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青少年更容易解决智力难题。在数学学习中,场独立型的学生在学习课本数学知识之余会更积极地主动探索课外的数学知识,有自己的学习节奏;而场依存型的学生则更依赖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的节奏上往往会跟随教师的安排。在中国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数学认知风格偏向于场依存型;而西方国家由于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时更具开放性,从而使学生的数学认知风格更偏向于场独立型。这也间接导致中国学生在数学应用方面略逊于西方国家学生。可见,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带有其社会文化的痕迹,这也使得学生的数学认知风格偏向有所区别。在Philip等学者的研究中还可以看出,男性青少年在解决问题的任务上胜过女性青少年。在数学认知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性别差异。因为传统文化中对于不同性别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往往会不一样,且普遍认为女性思维更为缜密,男性思维则更具发散性。男女学生的数学认知风格因其期待和要求不同而各有特点,因而在解决同样的问题时,学生的表现存在性别的差异。这导致在后天培养时,对于男女学生培养内容的侧重点及培养方式都有所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由于这种社会文化造成的男女学生表现存在差异性。
探究文化差异与认知体系的处理策略
〔摘要〕母语阅读与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阅读之间尽管有许多共同的基本要素,但阅读过程却差异很大。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为是否存在着两个平行发挥作用的认知过程,或着是否存在着对两种语言的处理都适应的策略。本文将着力探讨母语与第二语言的阅读的异同之处,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如语言文化内容或背景知识认知体系,形式上的(或字面的)认知体系、语言学(或语言)认知体系等。
〔关键词〕文化差异;认知体系;处理策略
引言
阅读能力是第二语言学习中公认的最稳定、最持久的模式。换言之,学习者虽然可以运用刚学得的技能,但更多地是运用现有的能力水平去理解文本。无论是在母语还是第二语言的语境中,阅读都包含读者、文本和读者与文本间的互动等内容,尽管母语的阅读与第二语言或外国语阅读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重要基本因素,但是其阅读过程差异很大。引人感兴趣的问题是有没有两个并行发挥作用的认识过程,或着有没有同时适应两种语言的处理策略。尽管人们有这些兴趣点,但是由于第二语言阅读的研究与母语的阅读相关意义不大,前者甚至被一些人简单地视为后者的自然派生,对第二语言阅读的研究经常被排除在外。例如,第二语言的阅读时常被视为用母语进行同样任务的一个较慢的版本而已。这种理解意味着第二语言任务无非是以一种行为模式取代另一种行为模式。我们不仅要明确母语与第二语言的阅读过程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一事实,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还有许多不同因素在起作用,大量复杂的变量使对这两种语言的处理差异很大。因为大量的复杂变量使母语的阅读过程基本上难以观察,所以教师们在课堂上需要努力了解学生的阅读行为并能够帮助他们理解那些行为。既然这些因素会影响第二语言语境中的阅读,教师就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其读者的文化、语言和教育背景等。本文将探讨母语阅读与第二语言阅读的异同,尤其是在文化因素方面:内容(即背景知识)认知体系(schema),形式(即文章的)认知体系、语言学(或语言)认知体系等。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需要包含大量文学知识,而此处又不可能完全谈到,但本人仍希望本文的讨论能为读者提供了解这一领域的一个视角。
认知体系的类型让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下认知体系的概含。Widdowson把认知体系(schemas,或schema)描述为“cognitiveconstructswhichallowfortheorganizationofinformationinlong-termmemory(1983)即能对长期记忆中的信息进行组织的认知体系。库克认为“大脑在文本中的关键词短语或语境的刺激下会激活一种知识的认知体系”。Widdowson和Cook都对schema的认知特点加以强调,认为认知是使我们把正在吸收的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其中已知信息含有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从日常知识到很专业的知识,以及语言结构知识和文本形式等语言知识。除了使我们能够更节省地组织信息和知识以外,认知体系还能使我们能够预测口语和书面语是否会持续下去。文本的第一部分可激活一个认知体系,即唤醒一个尚未被下面的内容确认或否认的认知体系,对认知体系理论的研究大大地促进了对阅读理解机制的了解和利用。研究者们已经证实了若干类型的认知体系。其中内容认知体系是读者对文化背景或对世界的了解,它为读者提供了文化比较的基础。形式认知体系,通常被称为文本认知体系,是指书面文本的组织形式和修辞结构,包括各种不同文体类型和体裁的知识,不同文本的组织形式、语言结构、词汇、语法、及正式或非正式文体等。形式认知体系涉及的是语篇层次,而语言学或语言认知体系则包含单词识别所需要的解码特征及其在句子中的组织形式。第一语言读者能通过反复的例句,把本不是他们自身语言结构的词纳入某种语言模式或猜出其含义。第二语言认知体系的形成基本上遵循同样的模式。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认知体系在理解母语文本及第二语言文本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推定,读者无论以母语还是第二语言阅读,只要熟悉文本的内容、形式和语言等认知体系,就能对文本有较多的理解。但是,如果一个第二语言读者不具备这种知识,那他就可能因认知的障碍而理解甚少。对此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说明。内容认知体系,或者说背景知识方面文化取向也是影响第二语言或外语阅读的重要因素。Johnson(1982)等都曾对此进行过阐述。但许多研究这种认知体系的作用或背景知识的方法都只不过是Carrell1987年试验的变化而已。接受这次实验的有28名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24名来自拉美的信奉天主教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英语都处于中上等水平,并参加了中西部某所大学组织的英语强化训练。实验要求每人读两篇文章,一篇关于伊斯兰教,一篇关于天主教。每篇文章的修辞格式或者组织严谨,或者不为人熟悉。读完文章后,每人要做一项选择题,并默写出文章内容。对他们的回忆方法及理解成绩的分析表明,认知体系明显影响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他们对所阅读的文本越熟悉,文章与其民族的文化特征越相似,阅读内容就越容易得到理解和记忆。进一步研究表明,读者的内容认知体系要比他们的形式认知体系对理解和记忆的影响大得多。如前所述,在Carrel的研究中,当接受试验者对文本的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很熟悉时,记忆的就最多。但若只熟悉两者之一,因内容不熟悉而造成的难度会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