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22:27: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强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强市

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直机关各单位,市管各企业和大中专院校,各人民团体:

《**市2007-2012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

2007年12月1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和谐文化建设,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强市奋斗目标,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结合《**市文化名市建设规划纲要(2005-2020年)》,现制定全市2007-2012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查看全文

文化潮涌接天来——建设文化强市掠影

XX市地处河南省北部,晋冀鲁豫四省交汇之处,全市辖林州市、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滑县等5县(市)和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四区,面积7413平方公里,人口520万,其中市区人口102万,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殷墟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三千余年悠久辉煌的历史。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同志曾两次视察安阳,并亲笔题词“弘扬民族文化,建好古都安阳”。

近年来,安阳市文化建设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文立市,以“传承古都文明,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加强文化强市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路子,成为古都安阳改革开放和实现腾飞的新的助推剂,为安阳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抓住历史机遇建设文化强市

新的世纪,给古老的安阳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安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全面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特别是市委八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的目标,在历史的新的起点上,安阳的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抉择,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文化局党委及时制定了《安阳市建设文化大市纲要》和全市文化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意见,提出了“传承古都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文化工作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的历史任务,形成新世纪我市打造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即:

——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带动全市精神文化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和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提高安阳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实施城市辐射战略。全面提升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含量,强化历史文化名城意识,塑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形象;并以城市文化为先导、乡镇小城镇文化为纽带、农村文化为基础,形成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查看全文

滁州市文化强市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滁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发展,始终把文化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批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精品力作开始涌现并展示魅力。连续四届在滁州市成功举办的“中国农民歌会”,打响滁州市国字号文化品牌,并于2010年获得全国社会文化类政府最高奖“全国第15届群星奖”;现代黄梅戏《借妻》、《血泉》分别荣获第四届、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金黄梅奖;现代京剧《沈浩》获全省第九届文化艺术节二等奖。[2]琅琊山庙会、醉翁亭民间花灯表演大赛、凤阳花鼓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在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同时,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民生工程被提上政府重点督办日程。仅“十一五”期间,全市就建成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8个,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2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7个,“农家书屋”工程77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66个,初步形成覆盖全民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新建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70个农家书屋、151个城乡体育健身工程,确定首批34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一校两团”基本建成,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文化下基层、进社区和特色文化社区创建等活动深入开展。截至2011年底,全市开展“送欢乐下基层”“三进”等活动,共举办100多场时代气息浓郁、本土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演出,真正实践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2]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在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中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滁州市努力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不断提升文明素质,繁荣文化事业,深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出一个具有现代特质、区域特色的滁州文化。截至2010年底,滁州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近2000家,从业人员5万人,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近20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30.57亿元,比2009年增长30.81%,增速位居全省前列。2011年以来,滁州市以“1131”工程为抓手,积极谋划文化产业项目。征集上报“十二五”时期23个总投资40亿元的重大文化服务项目、45个总投资近150亿元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安徽省“861”文化产业项目42个,其中15个纳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项目。此外,利用深圳第七届文博会、厦门第十五届投洽会、芜湖第三届动漫会等国际国内知名大会对多个文化招商项目进行推介。在第七届徽商大会上,滁州市24个项目入选安徽文化产业招商推介项目册,项目数量位居全省第二,总投资200多亿元,位居全省第一,3个文化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5.58亿元。滁州许多文化资源不仅具有明显的特色,较高的知名度,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滁州是安徽东大门,毗邻长三角,又是南北之间重要通道。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汉蓉高铁、宁西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国道及省道交织成网,穿越和连接市域。滁宁快速通道使两市中心距离仅60公里,宁滁轻轨、马滁扬等高速公路正在规划、设计、建设中。清流河等内河航道直通长江。距离南京禄口机场、新生圩港口、合肥骆岗机场均在1小时左右车程。良好的区位优势,对加快滁州文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从政策上、体制上、资金上,进一步强化保障,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2011年4月9日,滁州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召开文化强市建设暨宣传工作大会;10月,市委、市政府迅速制定出台文件,明确了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滁州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并设立2011年文化强市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与之相应,8个县(市、区)相继制定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共设立文化建设资金近3000万元。与此同时,全市文化建设被专门作为一个章节规划纳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设“文化滁州”思路被首次写进党的工作报告里。

滁州市文化强市建设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滁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国家森林公园4座,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9个,各类景区景点40余个。[4]其中琅琊山、醉翁亭、凤阳明皇陵、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景观驰名中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凤阳小岗村,首创农业“大包干”,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大包干纪念馆”被列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享有“东方芭蕾”之美誉、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凤阳花鼓等民俗文化远近闻名;工艺独特、色彩丰富、文化艺术寓意深刻、独具一格的凤阳“凤画”,享誉中外,文化名人吴敬梓众人皆知。但是,滁州市在开发宣传文化资源方面的意识、规划和能力方面还不够充分,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的过程中显得被动和迟钝,地方特色文化没有很好的凝炼和显现,造成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文化资源的文化效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近年来,滁州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发展基层文化事业,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但是,从现实来看,滁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公共文化资源与财富的供给和保障能力比较弱,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已建成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2258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4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15个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5]但是,按照省政府“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考核要求,各地公共文化设施硬件不达标。同时,各地公共文化设施的面积、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也需符合相关标准。其标准具体为:市级博物馆面积不低于4000平米,市级图书馆面积不低于6000平米、年购书经费确保在60万元以上,县级图书馆面积不低于800平米、年购书经费在15万元以上;市级文化馆面积不低于4000平米,县级不低于1500平米;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需做到全方位覆盖,面积不低于300平米。[5]但目前,仅以滁州市本级为例,因新图书馆仍在建设中,且年购书经费不达标。更令人遗憾的是,滁州至今尚无市级博物馆。此外,在各县(市、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图书馆和文化馆也多处呈现无馆、馆舍面积不达标、购书经费投入低于省政府所定标准等问题。客观来说,滁州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状况不容乐观,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滁州文化发展的瓶颈。2010年,滁州在全省17个地市中,率先提前完成省下达的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任务,创造了安徽文化体制改革的“滁州速度”,进而被、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激活文化产业,努力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打造出一个具有现代特质、区域特色的滁州文化。为了巩固和扩大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滁州市对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文艺院团改革情况进行督查调研,查摆问题。加快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转变职能,继续推动政企、政事、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切实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积极推进市演艺公司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运行机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妥善解决部分改制单位的人事和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一是文化设施和机构重复设置,多头管理,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文化产品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情况。三是文化设施不足和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的现象同时存在。四是文化事业产业政策不够完善,法制建设滞后。

滁州市文化强市建设的对策

提升民众城市文化意识,强化城市文化自我认同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既是城市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又是城市文化的主要体现者和实施者,不断激励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意识,鼓励和支持他们不仅以欣赏者接受者,而且以创造者、参与者的身份走上城市文化建设的大舞台,这是城市文化建设保持持久活力的源泉。因此,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强市建设,反映了时代特征,顺应了人民的期待,符合我市文化发展的规律,必须进一步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念和信心,充分利用我市文化资源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弘扬滁州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敢为人先、锐意进取、诚信务实、开放合作的精神品格,培育和塑造现代人文化精神,激励全市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滁州科学发展。资源的整合能产生集聚效应。要着力突出地域特色,培育文化品牌,传承和创新滁州地域文化,挖掘醉翁文化、儒林文化、大明文化、山水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潜力,继续打好“中国农民歌会”这一国字号文化品牌,让农歌会持续唱响,成为扎根滁州、联动全省、影响全国的一个响亮品牌。要重视保护、开发和利用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提升“琅琊山庙会”“全椒走太平”“定远民俗文化节”,开发凤阳花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响一批地方文化品牌。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好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等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突出城市的文化形象,全方位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文化强市需要有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产品和高质量的文化成果,要精心组织实施精品战略,凸显滁州特色,使滁州能在全省产生较大的影响。要顺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搭建一批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重点实施好“1131”工程,[3]即:以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用品生产为重点,创建10个以上文化园区(基地);围绕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印刷、动漫、新兴文化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文化信息服务等重点行业,谋划100个以上文化产业项目,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在全市扶持形成30个以上有影响、有规模、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事业;到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超百亿元。不断增强滁州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文化机制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根本之路,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源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强化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政府和社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大力营造利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一要引入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组织、协调、保障机制建设,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深入开展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力的市场体系和管理格局,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二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健全培养引进、选拔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按照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要求,坚持德才兼备,唯才是举的原则,形成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各类人才茁壮成长的良好局面。重视民间文化人才和业余文化骨干队伍的培养,引导他们多形式参与文化建设。三要形成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合力。建设文化强市,涉及的方面很多,有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不同利益,甚至与一些旧体制、政策相矛盾,这就需要加强领导,统一协调。从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加强协调。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要不断激励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意识,鼓励和支持他们不仅以欣赏者接受者,而且以创造者、参与者的身份走上城市文化建设的大舞台。形成对文化发展齐抓共管、人人参与、共享成果的良好局面,不断推动滁州文化繁荣发展的新高潮。

本文作者:汪才明工作单位:滁州学院思政教研部

查看全文

市政办文化强市建设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和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建设文化强市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争创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为抓手,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在更广的视野、更高的起点、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发展文化,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全面融入并引领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同步,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人文气质和文化内涵,努力建设文化品位高尚、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活力充沛、文化设施完备、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打造文化强市。

(二)奋斗目标。顺应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要求,着眼于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区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到年,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适应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市、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群众文化需求切实得到满足;文化产业成长为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才保障更加有力;文化和蓝色文化特质更具魅力,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全市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公共文化设施总体水平、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走在全省前列。到年,文化实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城市更加文明和谐,基本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强市。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

查看全文

市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旅游与文化高度融合,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总体要求

1.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三个发展”的要求,坚持旅游、文化、宣传、体育“四位一体”,以“*会议”旅游品牌为引领,唱响红色主旋律,打好绿色生态牌,推进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并重发展,着力“六个重点”(定规划、破瓶颈、树品牌、建精品、强配套、抓营销),提升“五个品牌”(*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竹海、中国茶海),打造“四大精品”(“*会议”红色经典旅游区、中心城区精品旅游圈、“*-仁怀-习水-赤水”和“*-湄潭-凤冈-余庆”两条精品旅游线,简称“一区一圈两线”),实现“三个转变”(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由数量增长型旅游向效益增长型旅游转变),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主要原则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策划宣传、公共服务、资源保护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市场在景区打造、产业配套、营销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主体作用。

——统筹规划、科学开发。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项目”要求,统一规划,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坚持保护优先,充分尊重自然景观的天然属性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属性,实现保护、开发和创造有机统一,促进资源环境与旅游产业和谐发展。

查看全文

局长在文化强市建设动员会讲话

同志们: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集中探讨、专题研究部署,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表明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我们党提到了新的高度,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倍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对而言,提高文化自觉,就是要充分认识文化是提速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是提高城市品味、展示新形象的应有之义,是广大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我市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所蕴含的巨大价值,牢牢把握当前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大好机遇,敢于正视和解决我市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现文化自强,就是要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建设文化强市,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打造文化精品力作,扎实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的支柱性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强化文化发展繁荣人才支撑。

围绕建设文化强市,要着力实施好六项重点文化工程。

文化设施建设工程。紧抓“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地市级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改扩建的机遇,建成市文化艺术中心,其中包括剧院、美术馆、艺术馆和柳范文化广场;改造提高区县“两馆”,使其硬件设施、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加快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全覆盖,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查看全文

文广局文化强市行动计划2篇

第一篇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到“十二五”末,实现文化凝聚引领能力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超百亿并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

二、重大行动

(一)思想道德建设行动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进一步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开展集中读书月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学雷锋、做好人,改陋习、提素质”为切入点,制定常态化的实施方案,促进学雷锋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建立“月评精神文明先进事迹”制度,开展“市道德模范”和“好人”评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加强乡村少年宫等载体建设,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围绕诚信缺失、公德失范两大重点,突出食品行业、窗口单位和公共场所三个领域,适时实施专项教育治理行动;组织开展讨论,进一步丰富“城市精神”,提炼各县(市、区)地域精神,培育行业文化,凝聚加快发展、奋力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的精神力量。

查看全文

文化强市发展的新闻传媒业探索

1.实行新闻传媒与新信息、新技术的融合战略。电子信息技术对文化艺术及传媒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讯卫星、数字媒体、电子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影响媒体的变革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应该说,信息技术与新闻传媒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可就重庆而言,在传媒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与传媒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产业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近年来,重庆市信息产业增加值每年以高于GDP三倍的速度增长,通信服务业对全市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3],经过几年的推动和扶持,重庆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重庆传统的资讯传媒产业与东部有差距,但是在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技术与产业上,重庆与东部、中部几乎处在同一个发展水平上,可以说新媒体技术为重庆传媒资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利用并且发展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技术,打造新媒体资讯产业非常关键。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传统的传媒资讯产业,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登上新的台阶,并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传统的报业如何实现真正盈利性的报网互动等;一个是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传媒资讯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新兴传媒资讯产业一开始就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体制,抓住重庆列入“三网融合”的第二批试点单位的契机,发展三位一体的新传媒技术。2010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重庆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长江上游新闻出版中心,第二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落户北部新区。基地以“园中园”方式在北部新区高新园设立,将在署、市合作框架下,实行管理主体、运营(服务)主体、发展主体、行业监管主体四位一体运作机制。基地将重点打造十大产业:数字图书、数字报刊、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数据库出版、按需出版和数字印刷、网络游戏动漫、数字音乐、数字教育、跨媒体复合出版。

2.实行新闻传媒与新区域、新领域的融合战略。以新闻传媒为先行抢占文化产业的高地,在拓展发展区域方面,湖南传媒集团除向国内的区域发展外,还加强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比如,湖南广电成功开拓了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市场;湖南出版向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等地输出了多种外向型图书;湖南动漫产品走进了亚、欧、美三大洲的36个国家和地区。在抢占新领域方面,湖南新闻出版业已实现纸、磁、光、电、网多媒体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成为“报网融合”发展的盈利者,将旗下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网站等整合构建一个覆盖报纸、网络、杂志、手机、网络电视、户外广告等多形态互动营销的全媒体信息服务型平台。对重庆而言,要拓展新闻传媒发展新区域,一是要结合重庆地域实际,向区县拓展,向规模要发展。由于行政体制上的关系,重庆有40个区县,绝大部分区县都拥有报纸和电视台,但由于无正式刊号、频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市场化发展程度极低。因此,重庆四大国有文化集团要通过市场、资本、业务多种形式与区县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开拓。在发展新领域方面,要按照优势优先的原则,壮大做强优势产业,促进我市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向立体式、集约型方向发展。在发展新产业方面,重庆要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当前特别要抓好数字电视的推广和新介质媒体的发展。此外,要积极承接印刷复制业等产业转移。

3.实行新闻传媒与新渠道、新业态的融合战略。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渠道之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运作,网络新渠道催生了网络报纸、网络杂志等新业态的网络媒体,手机新渠道催生了手机报新业态的手机媒体。除了这些渠道之外,我们要善于利用早已出现的两种最新的信息传播渠道:数字标牌和微博客。数字化时代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在当今时代,数字标牌(DigitalSignage)能即时传达信息,也能即时更换信息,因此已经被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公共部门机构,并正在此领域迅速增长。当世界进入web2.0应用时代,微博客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网络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微博客不只是开创了人际传播的新模式,它还开辟了信息传播和企业营销的新的网络阵地,而且它对突发事件传播具有得天独厚的速度优势,一些传统媒体已在寻求与之融合的发展之道[4]。在新业态方面,要抢占信息传播的话语权,新闻传媒要开辟的全市党报发行网、有线电视网、图书连锁网和电视零售网、手机传播网、互联网及网吧连锁网等六大网络,借助新的网络渠道,实现优化的配置和整合。

4.实行新闻传媒与新支柱、新资本的融合战略。传媒资讯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其产业竞争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产品竞争阶段、品牌竞争阶段和资本竞争阶段[5]。目前重庆的传媒资讯业尚处在产品竞争阶段,其传媒资讯产品并没有形成品牌竞争优势,如重庆报业市场只是几大都市报的产品竞争,而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品牌优势的原因。然而即使某一传媒资讯产品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而没有资本力量的介入,不进入资本市场,其仍然难以形成跨越式的发展。上市是媒体资本运作一个重要途径。在湖南,随着电广传媒在全国的率先上市,到2010年,湖南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达到4家,居全国第二位,特别是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交易,成为我国民营出版传媒第一股。重庆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将“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这对包括新闻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企业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重庆新闻传媒业应深入思考,如何利用好民营资本与新闻传媒业的经营性部分进行充分的融合发展。过去,由于重庆文化事业低层次均衡发展,县县点火,乡乡冒烟,形成“小而全”的格局,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将很难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抗衡。所以,对于重庆来说,当前应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形成以城市大型产业集团为骨干,区县、乡镇中小型文化企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要加快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的步伐,通过整合城乡优势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企业,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对新闻出版、图书发行、文博展览业、文化娱乐业,应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利益共同体吸引众多单位包括区县乡镇甚至文化大户加盟,采用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各种形式,形成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并积极推动和深化文化传媒企业上市融资。惟有做大做强了,才会反哺内容生产,反哺信息传播,为打造文化强市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本文作者:张振中工作单位:合川区新闻信息中心

查看全文

打造文化强市经验交流提纲

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了“文化”建设。

坚持靠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强化“文化兴市”的责任感使命感。突出一个“学”字,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新内涵。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学习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强省、市委有关加强文化大市建设的精神,制定并部署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着眼一个“邮”字,积极构建“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坚持以“邮”为文化品牌,注重挖掘文化、尧文化、运河文化和乡土文化,集传统、特色于一体,相继推出了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周末大舞台、秦邮文化讲坛、百姓学堂等文化活动,并成功举办了一届中国羽绒服装节、四届邮文化节暨双黄鸭蛋节、三届文学奖评选等活动。紧扣一个“实”字,努力创新“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坚持文化项目点面结合。城区启动建设了集商务、研发和会展为一体的邮都文化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蝶园、海潮等综合性市民广场;各乡镇、社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菱塘回民文化广场、八桥农民广场等。坚持多项活动全民参与。在每年开展的特色文化活动中,都尽量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坚持工作成效群众评判。每次重大活动结束后,都多渠道收集信息,虚心接受各界有识之士的诤言,确保特色活动效果逐年提高。

坚持靠主题活动牵引工作,营造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举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去年月,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召开了以“抢抓发展机遇、打造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并就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形势、现状、目标及举措等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到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举行“永远的”系列纪念活动。今年月日是籍作家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我们适时筹划了永远的专题讲座、纪念先生逝世十周年征文、颁发文学奖、京剧《沙家浜》交响音乐会等十多项纪念活动。活动中,得到了中国文联作协主席铁凝女士,中国文联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先生,研究会会长陆建华先生等全国20多位名家的支持和参与,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日报、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均作了全程报道。开展首届读书节活动。今年月到月,我市举办了以“读书、求知、守信、文明”为主题的首届读书节活动,内容主要有“经典回响———大型美文诵读”,“十佳藏书家庭”评选,“快乐书海”———市首届读书节书市,“我最喜爱的十本书”推介展评等。目前,该活动已经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广泛参与,产生了较大反响。办好社区艺术节。依托蝶园市民广场,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由家庭才艺表演、《争做好市民》DV短片大赛、送图片进社区等系列活动糅合在内的社区艺术节。今年的艺术节围绕“和谐家庭、和睦邻里关系、和美生活”的主题,相继举办了“公民道德颂”合唱比赛、趣味体育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坚持靠打造品牌彰显优势,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出和做响“秦邮文化讲坛”。按照“挖掘秦邮文化,打造文化”的思路,通过文人搭台、文化唱戏的途径,以“文化人讲秦邮、秦邮人讲文化”为主题,以籍在外文化名人为主体,从去年月开始,相继开坛了《,一位真诚的优秀作家》、《婉约派词宗秦少游》、《永远的》等专题讲座。目前,一股“秦邮文化热”正在城乡兴起。开办和搞活“百姓学堂”。组建“百姓学堂”讲师团并积极动员公务员、教师、法官和医生等各类人才加盟,深入城乡巡回宣讲“构建和谐社会、农业科技、卫生防疫和子女教育”等内容。城乡居民纷纷夸赞其为政策法规的宣讲员、生产生活的导航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播音员。“百姓学堂”被新闻界形象称之为学习型建设的“三堂会审”。创建和申报“中国民歌之乡”。是中国民间文学创作研究基地,尤其民歌,别具一格,乡音纯真,目前已整理成功并广为流传的有《西北乡》、《数鸭蛋》、《撒趟子撂在外》等民歌272首,横泾等地的原生态民歌还被央视相中并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为了充分张扬民歌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目前我市已经成立了“中国民歌之乡”申报小组,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60余名代表来邮指导民间遗产抢救工作,各项筹划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扮靓和做大“周末大舞台”。依托现有的蝶园、海潮两个大型市民广场,发挥基层文化部门的作用,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两年多来,已经进行了20多场次大型广场演出,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坚持靠整合资源推进发展,创建内外联动、群策群力构建大文化的格局。用好和用足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先后对驿、庄遗址、清代当铺等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文游台、宋城墙、奎楼等7个省级保护单位进行重点修缮;同时,收集并整理了、、、之父子及等历代文化名人的档案资料。挖掘和利用籍在外文化名人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籍在外文化名人有百余名。我们把这些名人资源当成宣传推介的宝贵财富,专门建起了籍在外文化名人信息库,做到常联系、常沟通。同时,倾听他们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巩固和开辟新闻舆论资源。市委把宣传“文化”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内容。除率先在举办“经济社会发展新闻会”、下发加强新闻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落实新闻会商制度外,还注重与国家和省级新闻媒体、知名网站等进行沟通联系,确保了“文化”宣传向立体化、多层次和全覆盖的方向发展。

查看全文

浅谈城市内涵建设的文化自信

摘要:强调文化自信,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如何在新时代重振旗鼓,活在当下,复兴中国书院之文脉,以其书院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激活衡阳城市内涵建设的文化自信,需要创新思变,逆袭而上。

关键词:书院;创新模式

一、石鼓书院文化研究初衷:复兴中国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一)研究书院弘扬文化自信。强调:“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研究和挖掘石鼓书院历史文化,梳理其历史文脉,传承其书院精神,弘扬中国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初心和使命;石鼓书院“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就是治学修身兼顾天下的责任与担当,亦是今日之衡阳文化强市的城市精神,是提升衡阳城市内涵建设的文化自信根基与源泉。(二)振兴书院助力文化强省。对湖南工作指示:湖南位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带一部”,发挥区位优势,做好“过渡带”和“结合部”文化强省。衡阳地处湘中,人灵地杰,古之兵家必争之地,湖南重镇,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适中居中的地域优势,责无旁贷,必将再次成为湖南文化强省的中流砥柱,而衡阳石鼓书院必将成为文化强省的中坚力量。(三)弘扬书院践行文化强市。衡阳自古就是文化名城,依山伴水——北眺南岳衡山,蒸水湘水交汇之处,“两江锁口”的衡阳风水宝地,便是人才辈出的衡州古城千年石鼓书院所之地。中国书院当代营运模式,值得我们创新思变:“六经责我开生面”——扩大学习范围,向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其他三大书院的复兴模式学习经典;向当代书院厦门筼筜书院“政府扶持,企业创办,公益经营”新学田制学习借鉴;结合“一带一路”向国外中西结合的国际化书院模式学习创新,夯实石鼓书院文化自信之根基。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深入挖掘石鼓书院千年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倾心打造衡阳书院文化教育品牌,倾力复兴衡阳书院文化之重镇高地,进一步提升衡阳人民的文化自信力,践行加快文化强市的步伐。

二、畅响石鼓书院文化强市三步曲:政府统筹、高校引领、社区普及

想让石鼓书院文化活起来,需要政府勇于担当,学者甘于奉献,学子开拓创新,市民时不待我“兼顾天下”的石鼓精神,举全市之力,众志成城,让石鼓鸣的响,石书翻的动,石碑读得懂。延续城市文脉,发挥石鼓书院文化精神内涵,畅响石鼓书院文化强市三部曲。(一)政府统筹规划——修名千佛上。石鼓书院文化经典传承、古代书院建筑体制完美展现,是衡阳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石鼓大讲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石鼓书院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和经典文化的平台;构建互联网是石鼓书院文化传播无限发展载体——政府统筹,整合资源,高校引领,民众参与,网络推广,规划节奏,逐步完善是石鼓书院创新模式----让石鼓书院的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使用常态化,育人启民内涵化!1.夯实硬件。重修石鼓书院:扩建文化主题广场——2006年,衡阳市人民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古代书院经典建筑群:山门、石鼓、书舍(现在为石鼓展厅)、讲学(大观楼)、藏书(合江亭)祭祀(武侯祠、李忠节公祠),朱凌洞,并增建了廊桥、禹碑亭,修复了摩崖石刻、石鼓诗词碑刻长廊;扩建了石鼓书院文化主题广场,立石鼓七贤大型雕塑像(创院始祖李宽、哲学与文学大家韩愈、李士真、理学鼻祖周敦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东南三贤”之一张栻、黄斡);刻有朱熹撰写的《石鼓书院记》的大型石书、千年银杏(寓意书院杏坛讲学)。目前,沿江新建的亲水平台栈道再现石鼓八景之栈道古藤,建议进一步完善石鼓书院八景:“东岩晓日,西豀夜蟾,绿净蒸风,洼樽残雪,江阁书声,钓合晚唱,栈道枯藤,合江凝碧。”重振石鼓锦绣风光。2.做足软件。创建石鼓书院研究所:传承石鼓书院文化,不仅要做好硬件,修旧如旧重建古代书院建筑体制,而且要做好文化内涵等软件工程,设立完善石鼓书院管理运营中心,建立石鼓书院文化研究所,并聘请专家学者政府负责人为石鼓书院名誉山长,组建学术顾问团队,对石鼓书院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全面打造衡阳书院群,湖湘文化寻根之旅,文化自信共建共享。打造石鼓大讲坛品牌优势:利用互联网打造完善石鼓大讲坛品牌,做好文化强市宣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利用书院文化兼顾个人修身和文化传道,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打造石鼓大讲坛品牌优势,强化高端学术交流,必须做到以下三点:请进来——请国内外高端专家学者,开坛讲学,为政府统筹出谋划策,为民众民生传道解惑;走出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功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根据本区域特色,书院特点,创新观念,与时俱进,做好文化强市大格局;做扎实——政府统筹,书院建设负责人,衡阳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要向国内外,做的好的传统书院,现代书院和社区书院请教,观摩学习,打造好石鼓书院这张城市文化名片,增加衡阳民众文化自信,引领衡阳文化强市。3.文创商业与网络拓展用石鼓书院文化点亮文创产品设计,让文创产品激活传统文化,复活石鼓书院历史文化内涵,利用多元文化创意营运模式,打造石鼓书院文化商业圈,践行书院精神“知行合一”。打造石鼓书院文创商业圈——以石鼓书院文化为背景,政府统筹,高校引领,社区参与,利用互联网创新资源整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文创+创业)营运模式:衣——汉服礼仪艺术摄影;食——湖湘文化美食广场;住——星级酒店民宿客栈;行——石鼓书院湖湘文化寻根之旅;书院雅集文化汇集中心——文房四宝,书画古玩,雅集展览、国学经典系列培训班,研修班等。(二)高校引领文创——至味五经中。复兴石鼓文化,创新思变营运模式:打破壁垒,智能组合,真正做到政府,高校,社区三位一体,团结协作,分工合作,各尽其责,各尽所能,励精图治。产学研——企业与高校之间无缝对接;高校现代教育与书院传统教育模式探究和实践(学徒制,导师制,学科融合等);谋石鼓书院复兴之初心,担石鼓书院强市之责任。“百年大计,教育文本”,借助文化自信之政策,教育改革之劲风,高扬开拓创新之旗帜,让石鼓书院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活’在当下,复兴中国四大书院之雄姿:交流互鉴,开拓创新,共建共享共振四大书院育中华英才,复兴中国文化强国之梦。1.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首先,建立学术机构和团队——政府统筹,设立石鼓书院研究所,加强建设衡阳高校石鼓书院科研团队,开设石鼓书院文化与高校教育高级研修班;其次,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学术研究常态化,开展不同层面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谈经论道,百家争鸣,广纳民意;最后,创办学术专刊,著书立说,创办石鼓书院文化研学术期刊或者通俗宣传册,保护、传承和弘扬石鼓书院文化。2.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政府统筹、石鼓书院研究所负责,高校专家学者科研团队引领,创新国学经典,专业打造石鼓书院:志愿者团队+文创特色社团。引领创建石鼓书院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让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社团成为石鼓书院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使者,也成为衡阳文化强市队伍中一道青春靓丽风景线,衡阳市文明的窗口。专业打造文创特色社团:创新国学经典,完善大学德艺双修——诗书礼仪、琴棋书画、仁智礼义信;同时为衡阳社区服务,全面打造衡阳石鼓书院文化之社区书院培养专业高精人才。文创特色社团如:研读编书、书画创意、国乐咏唱、演绎展示、中医养生、汉服礼仪、茶道静心、棋道启智、花道审美、陶艺手工刺绣、中国功夫、互联网文创+创业等。(三)社区践行服务——六经则我开生面。高校的石鼓书院文化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新时代社区服务,扎实做好石鼓书院文化走进社区(城市、乡村),惠及民生,公益关助衡阳市民养老、育儿、学艺等基准问题,真正做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强市。经过专业石鼓文创培训的大学生走进社区,促进中国书院古代与现代文化大融合:石鼓书院文化传承+衡阳高校当代书院社团+社区书院文化拓展。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友爱关助,以衡阳市委、市政府为统筹,以石鼓书院文化为底蕴,以高校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模式,以社区书院为平台,学习强国,强化衡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力。1.养老:老年社区大学——养生堂面对中国(全球)人口老年化问题,强调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结合国学中医,防病养生,关助老年疾病康复、精神健康,让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2.育儿:社区启蒙——益智堂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关爱儿童的身心健康,国学启蒙,益智身心;社区书院,更加有利于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石鼓文化进社区,开办社区书院:针对3-13岁儿童,二胎妈妈,设置国学经典初中高级班、亲子班、国学经典咏唱,书画,国乐,舞乐,陶艺手工,中国功夫健身班等。3.学艺(就业+创业):中年人修身养性——艺伎堂人到中年,面临更多的工作、就业和创业压力,社区书院(逐步健全完善城镇与乡村的社区书院)公益性地为中青年的提供优质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指导等终生学习机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