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格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22:02: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品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内涵及文化品格
摘要:本文从传统中国文化入手,阐述了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系,中国画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造型,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民族艺术文化特质,是西洋绘画中所没有的,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品格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画文化品格笔墨诗书画印
如何扭转当今中国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和浅薄?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中,如何保持并发展中国画的本体特征?人们从不同角度可以开出多个“药方”。我以为,重新认识与认真解读中国画的文化品格,堪称重中之重。
文化品格就是民族观念体系的本性透露。中国画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国民族文化在其起源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所规定的。数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国文化史,造成了中国绘画举世无双的稳定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品格,又都是丰富而不是背离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国画充分展现中国文化深度和广度的卓越品格
小议创意文化产业的文化品格
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建设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文化品格是民族观念体系的本性透露。创意文化产业创意理念的文化性质、生产制作的文化品质、产品营销的文化特质,全方位地显现了创意文化产业的文化品格。本文依据这一研究思路,紧扣创意文化产业的文化品格这根主线,点面结合,逐层剥笋,展开具体的论述与阐发。
一、文化品格的基本内涵与著名城市的文化名片
文化品格是民族观念体系的本性透露。一个民族在其生长养成和繁衍传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理念、艺术表现方式等观念体系中的基本内涵,这就是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的品格同中华文化史一样,是一脉相承且连绵不断的,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中华文化的品格经历了数千年历史风雨的冲刷,集中地体现在那些民族脊梁们的品性修养和人格魅力上,体现在他们的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承上。潜心钻研、悉心解读他们的著述、文章,有助于我们领略体悟中华文化品格的风骨神韵和丰厚内涵。
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是国家综合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尽管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跃居到世界第二的地位,但是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我们还相当滞后。美国的电影产业(好莱坞梦工厂)与文化公园产业(迪斯尼主题乐园),英国的音乐产业和传媒产业,德国的出版产业与体育用品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等纷纷引领风骚,成为行业翘楚。随着上述创意文化产业的壮大开拓,这些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也如影随形,悄然而至。
所谓创意文化,概括起来说,就是创造性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就是要将文化的本质属性(即文学性、艺术性、寓教于乐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核心要素)转化为具备显著经济效益和高附加值的文化消费品。相关业内学者认为:“文化是现代生产力、核心创造力、无尽的消费力、民族传承力,抓住这个根本,我们才能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上,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显露自己的风骨,独树一帜,引领潮流,走向高端,走向世界。”[1]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具备不同而鲜明的文化品格、文化情调,著名的城市一般都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名片。北京的胡同与上海的里弄,风格截然不同;广州的岭南骑楼与北京的老式四合院格局各呈其趣;纽约的摩天大楼与上海的摩天大厦,虽然都是现代化建筑,但也具有迥异的文化气势;北京的紫禁城与巴黎的凡尔赛宫,虽然都曾经是皇宫,却具有不同的气派。不仅城市中那些有形的建筑、街道、基础设施鲜明地显示了城市的精神风貌,而且一个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三维空间结构也形象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城市的设计以及布局体现着城市的文化韵味,并在城市的发展演进中日益积淀为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说伦敦是文学城市,也是戏剧城市,又是大学城市;巴黎是服装城市,也是香水城市,又是文学城市;维也纳是一座音乐城市,当然也是一座拥有音乐教育学府与音乐艺术殿堂的城市。一种文化的确立和提升,是一个城市通向世界的文化名片。今天,我们关注并且重视创意文化产业,调整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对于建立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和谐城市、中心城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英国儿童文学文化品格与奉献
在东西方文化中.儿童文学均受到习俗.物质条件等传统力量的限制而无法充分发展.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对于孩子人们虽有疼爱之心却无娇养之力儿童只是作为劳动力的预备存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持有此类儿童观.也就忽略儿童应有一定的社会人格地位,也就没有专门研究与其身心发展想适应的文学作品。但资本主义萌芽以后,由于欧洲各国的语文统一、收集材料与专人提倡,他们的持续努力与热诚投入.使得西洋儿童文学在质量上均获得较大的发展,因此比我国的发展领先将近两百年十八世纪前的西洋儿童文学内容虽已非常丰富、全面,卸仍缺乏其独立发展的个性;整体评估,约以英国发展的较早、亦较成型;十八世纪以后一正式发展期(英国起步较早,美国后柬居上,北欧最具特色.其余略现风格。)
1英国儿童文学发展概貌
英国的儿童文学发展.起步既先于欧洲各国,主要是服务于教育需要的知识书和宗教训诫书十七世纪以来清教主义在英国等国家兴起清教徒们认为民间文学中的寓言故事传奇会将孩子引向道德败坏的歧途禁止他们阅读当时所谓儿童读物大都是令人生厌的宣扬宗教教义的作品,只有作家班扬所著的《天路历程》颇受欢迎。《天路历程》是一部梦境讽喻小说叙述一个名为基督徒的人经传福音者宣导师指点.离开故乡“毁灭城”去天国途中经历了重重艰险从“灰心沼”的泥污中挣脱经过“名利场”爬过“艰难山”越过“安闲平原”才来到可见天国的水深五桥的河畔从书中这些地名克制其宗教讽喻意义当然基督徒的历程也是人类追求未来旅程的一种象征如此严肃的宗教文学会受到儿童的青睐其奥秘在于作品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行文简洁生动传奇幻想曲折动人诸如“屈辱谷”遇到鱼一样的满身鳞甲长有龙翼,熊爪。狮嘴,腹中能喷火的魔王的情节,以及主人公与之搏斗的场面离奇惊险博得孩子们欢欣难免进入十八世纪以后.则更奋力开展新局面欧洲出现了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她们呢对于儿童的教育培养比较关注为适应科学化的文明劳动为儿童提供课外读物义不容辞,经济上有条件为儿童购买此时儿童文学已经摆脱成人文学附庸.有较强的故事性但大多情节单薄囿于儿童天地生活强化道德教育,出版数量多但传世的寥寥。因此,分别在此前后出版的二本杰作虽并非专为儿童所作.却因其情节之变化刺激、描写之生动有趣、而深获儿童喜爱史威福特(jonathanSwfit)一格列佛游记这部讽刺文学的巨著.他通过幻想手法虚构人物情节。抨击资产阶级疯狂掠夺剥削社会矛盾殖民政策奇妙的想象充满了和幽默荒诞夸张的情节.尤其是小人国大人国那些虚构的童话般的世界里,也隐含着作者对自己理想社会的追求。狄福(DanielDef0e)一鲁宾逊飘流记,体现了英姿焕发奋力进取精神面貌.冒险野心是对劳动人民的肯定和人类不屈不挠与自然抗争的大无畏的热情歌颂助长人克服困难的斗志坚韧,成为作品的积极意义所在两部作品至今都最畅销和最有世界影响力.成为后世很多儿童作品佳作的先驱十九世纪这个时期被称为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文学作品中的想像力开始受到重视及认同,于是有作家以活泼自由的观点来写作.或将历史故事及前人作品加以改写、变化。
十九世纪英国童话园地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数学家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杰作的问世使文学童话由短小的散文体扩展成规模恢宏的长篇巨制。这部童话以神奇的幻想,风趣的幽默,昂然的诗情,突破了西欧传统儿童文学道德说教的刻板公式,此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走遍了全世界英国著名作家路易斯_斯蒂文森出版了《宝岛》又译《金银岛》《荒岛探险》脍炙人口。此外英国作家查理.金丝莱《水孩子》.唯美主义诗人戏剧家王尔德《快乐王子集》都将人间冷暖无情与温暖幸福相对照.集微妙哲理与丰富的想象与一体轰动文坛。二十世纪因实验主义鼓吹,强调儿童需在经验中学习。故儿童文学作家的的写作观念上有些改变:尊重儿童为单一个体、更承认游戏为儿童生活的一部份。作品风格概述,自卡罗尔的《爱丽思漫游奇境》树立典型后,二十世纪时持续发展,幻想小说成为英国儿童文学之大宗.并开拓题材.佳作绩出。如:詹姆士比利(JamesMatthawBarrie,1860—1937)在1904年写的《小飞侠》(PeterPan),之后又续写了《小飞侠在清丝洞花园》及《彼得和温蒂》;而米伦(A.A.Milne,1882—1956)则以他的儿子及其玩具熊为影射对象,写了玩具熊《温妮普》(WinnietheP0oh)等系列作品。这些主角日后均成为全世界儿童熟悉的好朋友,也共同奠定了英国幻想小说的国际地位。除巴里蜚声世界的《彼得潘》以外格雷厄姆的中篇《柳林风声》,以其优美的散文风格和柳林河畔四季风光书卷自如的描写著称.被誉为英国散文体作品的典范。米尔恩的菩书是家喻户晓的幼儿童话|托尔金的《洞中人》和规模恢宏的《指环王》三部曲永垂英国世界文学史册。cs.刘易斯《镜子女巫衣橱》,女作家特拉福斯的《随风而来的玛丽斯波平阿姨》艾肯的童话集雨滴项链》。达尔.的《小詹姆与大仙桃》,《查理的巧克力工厂》《慈善的巨人》诸作,考林的远征队享有盛誉小说方面哈纳特的《羊毛包》塞拉李尔的《银剑》也很著名此外英国还拥有首届安徒生奖的女作家艾丽娜发接恩身兼诗人、童话家、居9作家,各种题材创作甚丰,其中《小木屋》最为出名。
2结语
十八世纪以前.各国的儿童文学都只是在萌发、尝试的阶段.故无明确的特色.而以英国进展最快:十八世纪以后.则各国儿童文学的独特面貌(甚至是特有体裁)便已渐渐地成形。例如英国自《爱丽丝梦游奇境》以来,想像性故事便一直佳作迭出,更因其儿童文学的舆盛,而率先带起出儿童诗与童话故事的写作风气:美国的发展虽追随英国.十九世纪后乃渐走出少年小说的独特路线.以面貌丰富、内容写实而称冠.发展图画故事书及儿童诗集等类型的作品.成稳世界儿童文学的领先者。总括而观,无论在观念的萌发、创作的风气与作品的类型发展上.英国均是执十九世纪以前世界儿童文学发展之牛耳的国家。然而,自二十世纪以后.则渐被新兴的美国迎头赶上、取而代之。从美学理想来看.英国儿童文学作品虽不乏道德褒贬和社会批判意识,但作家所追求的主要不是对孩子们的教育和训导.而是真实地表现孩子们的一IL,灵世界.满足孩子们对快乐、冒险、自由的天性需要。总体而言英国儿童文学内涵独特深远,对世界诸国贡献源远流长,功不可没。
中国画文化民族特点论文
摘要:本文从传统中国文化入手,阐述了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系,中国画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造型,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民族艺术文化特质,是西洋绘画中所没有的,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品格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画文化品格笔墨诗书画印
如何扭转当今中国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和浅薄?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中,如何保持并发展中国画的本体特征?人们从不同角度可以开出多个“药方”。我以为,重新认识与认真解读中国画的文化品格,堪称重中之重。
文化品格就是民族观念体系的本性透露。中国画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国民族文化在其起源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所规定的。数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国文化史,造成了中国绘画举世无双的稳定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品格,又都是丰富而不是背离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国画充分展现中国文化深度和广度的卓越品格
幼儿礼仪品格养成教育论文
一、积极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礼仪品格教育环境
环境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品格教育环境,洮南市实验幼儿园以培训为切入口,走出去、请进来,带领教师去哈尔滨、白城等地进行培训,倾听专家讲座,明确幼儿礼仪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了教师对实施礼仪品格教育的紧迫感,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行为的改变,使教师内修尊重之心,外展礼仪之美,养成了站姿挺拔、坐姿优雅、走姿自然、见面问好、着装得体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还在教师中开展“礼仪标兵”评选活动,促进了教师礼仪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以高雅的气质和饱满的精神风貌,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了实现家园共育,他们还聘请北京幼儿礼仪品格教育专业讲师来园为全体幼儿家长进行了题为“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开启孩子幸福一生”的专题讲座,使家长对孩子的礼仪品格教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行为上也发生了改变,更加支持老师的工作了。教师和家长的变化,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礼仪品格教育氛围,为幼儿礼仪品格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幼儿进行礼仪品格教育
活动是孩子成长的乐园,是礼仪品格教育开展的沃土。为了长期有效地开展幼儿礼仪品格教育活动,他们首先把幼儿礼仪品格教育引进课堂,利用挂图、画册和情景表演等形式,教孩子学习礼仪、理解和使用礼仪,并把礼仪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晨间接待时,开展了“礼仪小天使”活动:身披绶带的“礼仪小天使”们向老师、家长和小朋友行礼问好;喝水时,孩子们一边背礼仪三字经,一边排好队;还有进餐礼仪、午睡礼仪、升国旗礼仪……礼仪品格教育的开展,规范了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为了激励孩子们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各班还开展了“礼仪品格之星”评选活动,孩子们个个争当星级宝宝。此外,他们还开展了茶道、插花、扎染、吹画等特色活动,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艺术之美,感受中国文化的灿烂。礼仪品格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华礼仪的良好氛围。
三、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
感恩是爱的回报,关爱他人是爱的行动。为了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懂得关爱他人,他们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三八”节教育孩子为妈妈洗脚;教师节教育孩子说“老师节日快乐”,并问候“老师辛苦了”;国庆节组织孩子们进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教育孩子们无论走得多远,无论飞得多高,祖国都永远在心中;玉树地震时,号召小朋友们把少买一个玩具、少吃一块雪糕的钱捐给地震灾区的小朋友,让孩子们从小学会用行动去关爱他人。“六一”儿童节前夕,他们把礼仪品格教育活动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向幼儿家长和社会各界进行了汇报。当孩子们朗诵“我也懂得爱”时,在场的观众都流下了眼泪,因为他们看到孩子们懂事了、进步了,他们看到了人生的魅力品格已经在孩子们的心灵绽放了。幼儿礼仪品格教育的开展,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礼仪知识,播下了礼仪行为,而且还使孩子们学会了勇敢、合作、坚持,知道了遵守规则,懂得了感恩,形成了良好的品格,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有效实施了养成教育,促进了幼儿的健康成长。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把家长和幼儿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家园携手共同为孩子的明天搭起美丽的桥梁。今后,洮南市实验幼儿园会在幼儿养成教育上有更多的探索和收获,一定会为幼儿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培养做了深入探讨,为初中英语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教学提供有效参考,帮助初中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素养和各方面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作为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学习是实现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英语课堂既要聚焦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要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终极目标。因此,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培养这些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如何在教学实际中进行培养,这些都是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重要性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的具体化,是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包含英语基础知识、情感态度、观念、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等。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有方向性、理念性、价值性和落实性;其结构是召唤性的,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内容也日趋完善。新课改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只有以核心素养理念为主旨和出发点的教和学才能满足新课程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要求,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2]
二、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体验式教学理念在家园互动中的应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强调:“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建立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见,家园合作已经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儿教师与家长都是幼儿的教育者,也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体,只有家园双方进行合作,才能形成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氛围。“体验式学习”,也叫“经验学习”。它从教育家杜威提倡的“在做中学”、“生活即是教育”开始,历经各种理论流派发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到系统整理和应用。“体验式学习”已经被运用到各个领域中,包括家园互动。体验式教育理念在家园互动中的应用,就是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来,获得亲身体验,了解家园互动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学到良好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从而理解幼儿园的工作,更好地促进家园合作。
一、家园互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指南》提出的“一日生活皆教育”再次强调了教育生态化,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着各自的优势,这是双方互相所不能替代的。作为家长最关心的无疑是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的成长,而想达到家园有效、积极、良性的互动,一方面要提高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能力和教师开展家园共育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帮助家长转变教养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这样,家园之间才能顺利地进行沟通,在教育上才能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幼儿全面发展。
二、家园互动的现状分析
家园互动已经被认为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幼儿教育者的重视。我们所要求的家园互动形式要多样、要创新,但反思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发现相当多的教师还是存在着困惑多、误区多、效果差的问题。目前,家园互动的有效开展无论是从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来说都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幼儿园的家园互动的开展局限于家长会、家访或者家长帮忙收集教学资料这些表面形式。还有部分园所在家园合作中存在双方地位不对等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幼儿园教育为中心,教师指挥,要求家长配合,较少考虑家长的真正需要和想法;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仅仅把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到“家长园地”里,或者教师把家长当作听众,以单向的讲授为主,使得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很难被家长认可,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我们还有部分家长仍存在着陈旧的观念,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只需把孩子“放心”地托付给幼儿园就行。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开展家园互动工作时出现家长不配合的现象。这也是当前幼儿园家园互动工作开展所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三、体验式教学理念在家园互动中的运用
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城市软实力价值思考
摘要: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有直接的显性价值: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城市能够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经济效益;借助红色文化,城市提升了政治影响力;发扬红色文化,城市整合强化了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不乏间接的隐性价值:红色文化彰显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凝聚了城市品格和价值共识、提高市民道德修养。通过红色文化资源作用下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相结合,上海的城市软实力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经济;政治;显性价值
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要“用好党的红色资源,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总书记历来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到延安、北京、上海等地时,都走访了许多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主要是因为,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不同记忆,每个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各有各的特点以及独家记忆,具有不同的价值。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有着其独特的价值,这些价值同时也有助于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
1显性价值
显性价值是红色文化对于提升上海软实力中最直接、最明显的一部分价值。它集中体现在为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城市的政治影响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是最为明显且可以快速把握的价值。显性价值是红色文化提升上海软实力中的重要价值。
1.1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
艺术教育与人文精神多元观照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说:“道德与艺术异途同归,所差异者,道德由于意志,艺术由于感情。”艺术作为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精神和文化现象,也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类历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代繁衍和文明更替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艺术教育则是对人类艺术进行传承、发扬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影响人、教育人的有效途径。“艺术教育存在的理由,并不是它能帮助其他教育做点什么,而是它能做些其他教育不能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恰恰又是素质教育和人的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易经•贲卦》中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人的纹饰,也指礼仪,意指各种文明、文化现象,如诗、礼、乐等;同时还指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在西方,“人文”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指人性、教养。其衍生的“人文精神”通常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一种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经研究表明,目前许多大学在艺术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许多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高校迫于就业压力,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他们的文学修养、艺术欣赏力、文学批判力以及其他艺术素质的培养;许多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不够明确,人文素质普遍低下,考上大学后贪图玩乐,逐渐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大学生不仅文学知识欠缺、审美能力不足,艺术知识也相当欠缺,艺术修养普遍不高。面对如此形势,如何深入挖掘艺术教育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从而有效地加以整合并形成教育合力,对弘扬大学艺术氛围、优化大学人文环境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
一、提倡艺术教育育人与注重人文精神育人的现实观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将美育(艺术教育)正式列入党的教育方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大学美学教授董学文先生说:“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他认为艺术教育的实质恰恰是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因此,艺术教育在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上,在弥补人的素质缺陷上,在促进人的健康的心理要素成熟上,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即是审美教育,这是其终极目标与价值所在,已为众人所共识。德国近代美学家席勒把“艺术教育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这一观念推向极致。他认为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由没有灵魂的动物变成拥有灵魂的个体,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艺术审美教育。感性的人必须首先成为审美的人,而审美的人又必须由艺术来塑造和培养。他还认为艺术是人类理想的表现,“艺术跟科学一样,与一切积极的存在和一切人的习俗都没有瓜葛,两者都享有绝对的豁免权,不受人的专断……哲学家和艺术家就表明他们是致力于把真和美注入芸芸众生的心灵深处”。也正是因为艺术抒发的情感大多是美好的,所传递的信息大多有爱的存在,所以,它可以涤荡人类的灵魂,诸如美妙的音乐、精美的绘画、优美的舞姿、超逸的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品的价值观,注重学养为先的人文思想,倡导“人成艺成”,此皆为中华文化之精髓,是我们要继承并弘扬的优秀文化传统。国画大师潘天寿一直以儒家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思想作为人生准则,他有着朴素的传统人文主义的文化观,主张“人需要有精神生活,精神寄托”,他认为“品格不高,落墨无法”,强调人品与画品的统一性,要有道德并有功于国家、民族与社会,因为“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的”。这其实就是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大学在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中恰恰可以有效利用艺术教育在人文精神传达上的优势,对学生开展广泛的或者广义概念上的艺术教育。而大学的人文育人理念要能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对他们进行艺术的真、善、美教育及文化熏陶,让他们在更为宽容的空间和时间中得到最为丰富的精神享受。大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或个人的艺术教育交流活动,可以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使心灵得到安宁,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对人生会更加积极地追求。艺术和艺术教育的综合影响,既促进了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也实现了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提升大学生人文品格与构建大学人文品格的现实关照
大学生人文品格与大学人文品格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而后者的“形成与塑造直接折射着大学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气质”,其核心便是精神品格,其次,便是文化意识与人文修养,这是人格品质魅力的提升。当代大学人文品格的构建,一定要注意学科间的架构,艺术学科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与整合。创设多样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引导大学生领悟人类社会和艺术文明的极大丰富性,使大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就能够多方位地认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研究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和应对多元文化的能力。大学文化除了主体的课堂教育教学之外,更有极其广袤的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和思维创造的空间,这便是大学文化需要着力打造的部分。而艺术教育对这一领域的渗透力是巨大的,或者说,它在大学人文教育中是大有可为的。而在大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对优秀的艺术产品的推介对于营造诚实、勤奋、纯净的学术风气也起到了影响作用。艺术的生命即是创造,艺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故而,它与伪学术的不思进取是泾渭分明的。大学和大学生都承载着传播社会文化的责任,艺术的创新精神对启发大学生的学术品格作用巨大,这与学术品格和艺术品格的实质及其责任也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在大学人文教育中发扬艺术教育的渗透力、影响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品格、精神品格以及学术品格,这对于大学生的人文品格的塑造及大学的人文品格提升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完善大众艺术素养与传播多元人文精神的现实观照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理念及方式
摘要: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确立共同的核心价值、在实践中培育美德、兼容并包是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理念的四个维度。其实现方式是: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创建“生活化”的实践模式;建构多维的核心价值观传导体系。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德教育;美国学校;理念;实现方式
基于对传统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反思、批判,美国学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应其社会和教育目标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研究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理念及其实现方式并借鉴其一些成功的经验,对推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一、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理念
20世纪40至50年代,基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许多美国人认为,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不取决于公民个体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自律。在此背景下,美国科学教育盛行,此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实际上形同虚设。20世纪70年代,忙于应付冷战的美国陷入了全国性的道德危机。面对这种状况,社会、家庭、学校要求加强道德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期间,美国涌现出弗雷德•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罗尔德•库姆斯的价值分析模式、迈克尔•斯克里文的认知方法等一大批道德教育理论及学说。其中,价值澄清和认知发展理论最有影响。然而,倡导“价值中立”、崇尚“自由选择”的价值澄清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并没有使青少年的道德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美国社会在“绝对的自由选择”的鼓动下反而抛弃原本的共同道德标准,从而出现了道德相对主义泛滥、个人主义倾向明显等诸多问题。新古典主义德性伦理学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强烈呼吁,找回“被长期排斥的传统美德”以代替个人主义,提出用“人类在共享生存中的基本道德价值观”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人们主张复兴品格教育。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复兴品格教育并非是要重新回归以宗教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时代,而是让人们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形成健康的品格,自主地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行动,从而促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美国学校对此也做出了回应,认为道德教育首先要关注的是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命运和幸福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有宏阔的视野、崭新的理念。1.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美国学校反对传统教育中的道德说教和道德灌输,认为这种封闭性、强制性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理智、意志和自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的成长,合理的道德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个体的参与和自主的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学生应当成为教育的主体,并以自觉自愿的方式参与其中,道德教育才会真正起到促进个体道德生长与发展的作用。美国学校还认识到,道德的产生不是对个体进行不必要的干预和约束,从本质上讲,道德是人类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的特殊表现形式,“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1],承认并维护个体在道德生活中的自主和自由,实际上也是要求个体要对自己负责,促使个体形成负责任的态度,以达到道德自律。道德灌输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其结果是造就无责任的人。美国学校对道德灌输的批判触及到了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体现出对道德教育主体性及主体意志的尊重。当然,美国学校也从过去的历史中汲取了经验教训,没有一味地简单反对道德灌输,而是注重德育内容的教授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防止道德教育再次走向“放任主义”的极端。2.确立共同的核心价值。面对价值澄清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带来的道德涣散、社会无序,美国社会开始尝试寻求道德共识、控制离心趋向、消除道德分歧、整合社会秩序。美国学校认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把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个人自主选择和社会规范影响的统一”[2]。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有普遍有效、可供遵循的道德规范,这是社会整合的前提,也是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受社会制度和多元文化的影响,美国没有为道德教育提供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文件,但国家、州、社会组织和学者均提出了自己的“共同的核心价值”,名目繁多。代表性的观点有:1992年,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机构“重视品格联盟”提出,青少年道德品质构成的六个支柱是“信任、尊重、责任、公正、关怀、公民责任”。1995年,托马斯•里克纳代表品格教育联盟组织并携手埃里克•夏普和凯瑟琳•刘易斯等人编写了“在美国品格教育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一项品格教育原则,这十一项原则成为美国的综合性品格教育的蓝图,同时也成为品格教育联盟组织全国学校品格教育奖的评定标准”[3]。各个学校则把业已达成的道德共识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经过适当改造之后,将其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之中。3.在实践中培育美德。实用主义思想对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理念的形成影响深远。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基本上可以概括实用主义对美国道德教育的影响。杜威认为,道德应该具有“生活性”和“情境性”,道德生活应当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教育必须完全走向生活。只有把“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生活打通,学校的生活,才是活的社会生活;学校内养成的儿童,才是懂得社会需要、能加入社会做事的人物。他们组织的社会国家,才是一个兴盛的社会国家”[4]。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反映社会生活,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应当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受此影响,美国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呈现出显著的“生活化”特征和明确的“实践性”取向。它们纷纷把目光转向社会生活,提出“在践行中培育美德之人”的教育主张[5],将抽象的品格规范转化为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行日常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认识道德品质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加深和巩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这种理念也要求教师重新成为道德教育的权威和楷模,依靠自身积累的经验和养成的品质对学生的生活起积极影响,帮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习惯。学校还主张把道德教育从学校延伸到社区和社会,让学生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中磨炼品格。4.兼容并包。美国学校除了接受当前主流道德教育模式———新品格教育的主要思想以外,对于其他学派的理论和思想,也采用“兼容并包”的态度,取其所长、为我所用,以形成自己的道德教育理论与科学的实践策略。在道德内容的选取上,学校道德教育吸纳了“文化继承模式”中的一些观点,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向学生灌输与社群、家庭文化价值观可能冲突的品格特质”,学校和教师并非儿童道德教育的唯一场所和传授者,父母、长辈、文化领袖可以在校内外起到教育儿童的作用。因此,学校把“家长和长辈要常到学校来”和“学生、教师也要参与到社区和自然环境中去”设计进了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彰显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顺应。在道德情感的养成上,借鉴了内尔•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从关心的角度来组织学校教学,把学会关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使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从而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并将这种关爱情感扩展到他人和惠及社会;在道德行为的践履上,汲取了美国德育专家弗雷德•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理论的一些主张,把道德教育和“公民行动能力”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行动,通过践行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提升自己的道德责任感,把自己培养成为“道德推动者”;在道德环境的培育上,引用了劳伦斯•柯尔伯格的“公正团体”理论,在学校建立各种管理组织,营造充满民主氛围的德育环境,鼓励学生民主参与管理,发展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共同价值意识。学校道德教育的这种开放立场,使其教育理念呈现出知行结合、情理一体、显性与隐性教育并行的多元化特征。
二、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理念的实现方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