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结合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20:29: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结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
【摘要】本文通过走访企业了解高职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论述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目标、原则、保障措施等,提出根据专业特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将行业企业要求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中;在常规教学课程中结合企业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力求将企业的技术要求、管理经验、服务理念、团队合作等要求渗透到日常教学和实训环节;在工学结合办学、订单班教学,以及班级、社团中进行企业化管理,从而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实践
一、高职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高职学生就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广西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地的汽车企业进行大量走访、座谈、发放问卷调查,并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研究资料,总结目前高职学生就业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一是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差、承受能力差、对企业忠诚度低、频繁跳槽;二是企业对于毕业生就业后职业素养不满意,认为他们合作意识差、纪律涣散、责任感差;三是企业认为不少高职学生狂妄自大,不屑小事,不懂装懂,回避责任。例如,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表现在其纪律性、奉献精神和责任感,而高职学生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纪律性涣散、斤斤计较和责任感淡薄的问题;企业对于员工有着团队意识的要求,要求员工在生活中讲团结、尊重人、共患难和顾大局,而高职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共事能力和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共同攻坚克难的问题;企业对于员工有着钻研业务、注重实效和手脑并用的职业品格的要求,而高职学生事业心不强、不注意节约等,与企业文化相悖。企业认为,高职院校是培养企业一线员工的摇篮,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过于倾向技术性,高职学生大部分能在技术上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然而学校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却很少融入企业文化,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浓重的职业氛围,因此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职业培养,这导致高职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难以适应企业文化。因此,有必要在高职教育中适当地融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区别
(一)企业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立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要求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并由此产生的组织文件及组织行为。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带有企业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发展愿景、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它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层次。企业文化属于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体现为人本治理理论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传导的是企业生产经营理念以及特色价值观,而且是传导到企业规章制度、经营理念与奖惩制度之中。企业是一个经营单位,通过自主经营创造财富,换言之,必须承担自负盈亏的结果。因此,企业是一种经营性组织,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的组织活动内容决定了其文化主要是一种追求利益的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二)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工作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发展目标、学风、校风、教风以及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并且通过学校的软硬件建设体现出来,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这种特色文化通过该校的校园建筑风格、校园景观设计、文化建设长廊、学习角等硬件建设体现出来,同时也通过校风、学风,以及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态度、日常行为规范、生活习惯等精神文化体现出来。校园文化也所属于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它的文化也属于组织文化。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主要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环境教育影响教师和学生,陶冶教师和学生的情操,构建健康的人格,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企业人员。(三)两者区别。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同属社会亚文化,并且层次结构极为相似,但由于其具体发生作用的环境完全不同,使得其具体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活动形式差异明显。两者的差异在于:校园文化的参与者是师生员工,企业文化的参与者是企业员工。校园文化帮助教育教学,目标是培育人、塑造人;企业文化帮助经营管理,目标是激励员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校园文化以研究为主,企业文化以实践为主。校园文化强调使命感,企业文化强调责任感。企业文化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保障企业文化自上而下地执行;校园文化则通过教学过程、社团活动以及其他学习生活进行影响。
校园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研究
1、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书社、文学社、棋牌、健身俱乐部等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雅的校园文化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教育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而且在活动中使相当多的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
2、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铸就的特色校园文化
大环境影响小环境,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自古以来素以文化殿堂著称,高校的大学校园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从其建设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这种渗透和熏陶为大学校园文化打上了地域特色的烙印,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带有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更为显著。在校师生员工作为学校所在地域的居民,也自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所以地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外,师生员工对所在地域产生亲切感,由此也会吸取地域文化的养料,并进而成为地域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宣传者。正是有了地域文化的涵养,使得大学校园文化能不断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继承传统与紧跟时代中踏着时代的脉搏,体现所处时代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坐落塞北小江南之称的花园城市牡丹江西山脚下,是牡丹江市唯一一所师范本科院校,曾多次荣获过国家、省市级各项奖励。该校以渤海文化、书刻造型艺术、廉政建设、精品课程等作为主线,以多层次、多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打造了特色校园文化,铸就了特色校园文化精品。
3、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文化建设日益得到加强的大环境下不同程度地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
摘要: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职教育也随之得到了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大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定向的专业人才培养,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校内学习获得专业知识,并通过校外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够得到应用,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目前,许多高校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纷纷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面对高职院校的这一现状,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将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融合是值得高职院校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渗透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建特色专业;坚持以就业为核心,强化实践技能,利用校企合作使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够直接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一条线,培养出适应企业内部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的目的就必须建现代企业的优秀文化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使学生在毕业后实现“零距离”就业,使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充分发挥其作用。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首先,高职院校只有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才能够适应教育发展需求。我国明确规定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企业一线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若高职院校不能做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将会严重阻碍高职院校的发展,无法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更加无法凸显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将校园文化区企业文化相融合,才能够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从而提升其社会认可度,使其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其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为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是为企业输送人才的教育场所,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则无法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求,毕业后的学生也就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只有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学生才能够有机会在日常的学习中与企业直接接触,通过顶岗实习、企业优秀人才到校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文化与所学专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因此,将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互相融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专业教育、提供专业就业指导。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方法
视觉传达与民族文化的结合
摘要:视觉传达利用有吸引力的文字、图像等,再依据人的视觉器官认知来进行信息传递的艺术。随着信息传播的时代化、全球化以及视觉符号形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新型信息传递方式逐渐兴起。而民族文化符号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以及商业价值。本文初步探究分析了视觉传达设计和民族文化符号相结合的意义及其应用。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民族文化符号;创新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媒体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今信息传播发展飞速的背景下,传统单一的视觉传达技术已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创新、独特的信息呈现方式才能让人们眼前一亮,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民族文化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更是民间文化的精神现象,代表了很多民族精神,将其与视觉传达设计结合在一起的话,不仅能赋予新意,吸引人们,拉近与其的距离,还能够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自然地运用民族文化符号,使其更具吸引力,更加的创新,是当今时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需要进行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分类
1.色彩性符号的应用。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人都形成了色彩惯性记忆,其内心世界对颜色搭配产生了独特的联想,例如看到蓝色他们会联想到大海和蓝天;看到绿色会想到森林和草地等等。而据调查显示,通常人们在购物时都有一个七秒的考虑时间,而颜色在这七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运用色彩的典型代表便是“比德”色彩选择方案,它将红色的朝气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红色之外,还有好多类似青花蓝,水墨黑这类颜色也是传统色彩符号的表现形式之一。试想,如果将色彩符号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岂不是能够大大展现其独特的魅力?2.文字性符号的应用。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它的组成极具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又恰恰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空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将文字笔画进行拆分和重组,在此基础上再融入设计师自己的设计理念,重新进行整合和编排,就能够创造出全新、独特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文字符号与视觉传达设计的有机整合,不仅能够赋予设计作品时代性和民族性,还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带来更好的效果。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设计:“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是通过传统民族元素印章和经变形之后的“京”字书法篆体,达到舞动的视觉效果,彰显了优美的设计,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3.图像性符号的应用。图像形式是视觉传达设计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文化传播过程中重要的手段,具有较高的可识别度和视觉效果。在水墨创作中,图像性符号的应用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善于将中国的水墨元素应用在平面设计中,他将世间万物与海报设计相结合融入水墨元素,表达出东方意境之美的气质,展现出中式文化特有的视觉语言。在他的作品《汉字》系列中,靳埭强先生将用水墨演艺的文字与传统物品的实物完美结合,字字铿锵有力、磅礴大气。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并赋予了艺术家独特的创作方式,仿佛一幅意味悠远的画作,同时又具有新时代视觉传达的作用。“中国银行”的标志是靳先生的早期作品,作品以中国古铜钱元素与“中”字结合,古铜钱中间的方孔与垂直线形成“中”字,意为天圆地方,给人复古、大气、颇具中国风的感觉。还有我国剪纸和皮影艺术的审美及意蕴,可以唤醒人们内心的民族感与归属感。比如《小红人的故事》一书的设计使用了民间剪纸工艺,完成视觉的传达,淳朴而又自然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色彩。
二、民族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趋势
芭蕾舞与民族文化的结合
我在辽宁芭蕾舞团工作已有15年,跳过近百部中外艺术作品,我深深感触到,芭蕾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发展方向也随之改变,芭蕾舞多少都与当地民族文化相互结合。现如今芭蕾舞的发展以不是当年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代,芭蕾舞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进步,各个国家芭蕾舞的发展也都具有各个国家的民族特色。在如今的中国,芭蕾与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相融合,才是我们中国自己的芭蕾。
一、《红色娘子军》
民1964年至1965年中国的艺术家们相继创作演出了革命题材的《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1978年中国芭蕾的创作和演出非常活跃,出现了《祝福》《雷雨》《林黛玉》《梁山伯与祝英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编导:李承祥、王希贤、蒋祖慧、作曲:吴祖强、杜鸣心。1964年由中国芭蕾舞团首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根据梁信的同名电影改编的,他的上演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族化”的首创,却可以说是第一部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完全打破了西方传统芭蕾的模式。我看了很多回,可以用经典来形容,在这部舞剧中是一个典型的“洋为中用”演绎手法。运用芭蕾舞的表现形式结合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相互碰撞,在民族文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
二、《白毛女》
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是根据同名歌剧改变创作的,由著名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编导,严金萱等作曲,1965年由上海舞蹈学校首演。该剧至今已有30个春秋。故事的讲述的是抗日战争的中国北方农村,但整个舞剧却将芭蕾的优雅的西方芭蕾舞蹈与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结合的形式成为了“洋为中用”该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优美动听的音乐,相继公演1400余场,一直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成为中国芭蕾的奠基作之一。一九九四年荣获中国20世纪经典舞蹈作品奖。在现今的社会,芭蕾舞的题材广泛,风格独特,与民族化的结合更是多样化,芭蕾艺术都在走芭蕾民族化的路线,各个国家都有很多表现当地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创作和演出是空前活跃。
三、《呜斯浑河的回声》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构成部分。进入到近代社会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不断传播并在革命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之间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碰撞,两者之间的结合也成为了必然的发展其实。当前国内外在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问题上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但是在新时期,这种结合也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所以还是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
1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1.1结合的必要性分析。1840年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了中国大门,但是在当时中国的技术层面落后,制度层面又处于封建社会统治时期。在先进西方文化的影响下,由于我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根深低谷,导致缺乏先进思想武器的中国人在一次次的抵抗当中失败。在认识到中国在思想指导方面存在有不足之处之后,便开始向西方寻求先进的就过真理。先后从西方国家的武器库当中引入了进化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天赋人权、进化论等,但是这些思想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取得成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得到论证,也得到中国人的认同。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当中,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都是切实存在的,文化危机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推动文化转型的必然需要。近代中国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冲突,内外和外来文化冲突等,西方的侵略从最初的物质侵略上升为文化侵略,内在的冲突、外来文化等都让传统文化的转型变得更加尖锐,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可以认定为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同等重要。文化转型也应当积极承担起民族转型的重要指导作用,也应当为民族危机的解决指明方向、明确主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想要在中国得到发展和传播还比需要借助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就如同恩格斯所说:“每个国家在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必须要穿起本民族的服装。[2]”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还是产生于西方国家,所以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社会当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必须要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要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应当从形式到内容都要进行结合。1.2结合的可能性分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相似和共通指出。我国的传统文化所依赖的土壤是农耕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所以来的土壤相差了一个时代,但是两者都代表着人类社会文化。在任何事务研究的过程当中应当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3]。比如在哲学世界观方面,传统文化当中也有一些典型的唯物论代表人物,如王夫之、荀子等,王充和韩非子则是看到了物质生活在生活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这些自然还无法称之为唯物观,但是也有不少的相似指出。另外,传统哲学思想中肯定了主观能动特点以及重视实践的观点都和马克思哲学思想当中的实践和认识论相关观点十分相似。在社会理想方面,儒家指出构建大同社会,也成为人民的憧憬生活环境。马克思主义则是主张构建起共产主义社会。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绵延不绝,如“民为贵,社稷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这些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当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相关的观点具备很大的共同之处。两者之间所具备的这些共同点,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找到了合适的文化土壤,也极大地消解了接受外来文化的那种隔离感。
2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分析
2.1内容上的结合方法。2.1.1加速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发展进程。当前不仅经济实现了全球化,连文化也有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文化的发展也逐渐突破了地域限制,走向世界。民族文化之所以具备特殊的民族性特点,是因为不同民族在文化、思想、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反映的价值体系和人际关系也都比较特殊。马克思主意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具体事实。我国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最为典型的代表,也是成功的典范。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发展,让其不仅仅是一个看起来很高端的理论,而是切实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1.2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其中所涉及的文化都是精神、艺术、制度和风俗等,但是传统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需要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有所改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像是一个时代相传的民族风貌文化。当前,我们正处于现代化发展背景阶段,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需要对其进行革新。要将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第一,必须要正视传统文化,肯定其在我国文化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历史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不管是哪种观点都过于偏激和片面,属于极端主义思想,都不利于明确现代文化体系当中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对待传统文化必须要采用辩证的思想,坚持发展的观点,让其消极的一面得到有效清除。第二,需要结合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目标,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发展要求,这也是我国文化改革的新要求。当前,我们推崇各种各样的创新方式,不管是外来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不例外。2.2形式上的结合方法。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和融合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也一直在不停的努力。几代国家领导人也读十分关注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文化发展观念。以当前主席所提出的相关文化发展观念为例分析。在2013年,主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给予肯定,认为其博大精深,需要掌握和学习其中的各种不同的思想精华,对于形成和培养正确的三观意义重大,学习历史可以知得失、知兴替以及看成败;学习诗歌则可以人灵秀、情飞扬、志气高昂等;学习伦理则是可以辨是非、懂荣辱和知廉耻等,不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远远地抛在我们的身后。2014年,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都是优秀传统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弘扬者。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理论、教化和哲学思想、道德理念等,也为人类改造世界等提供积极的指导。总体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在形式上的结合,可以采用相关规范文件、会议精神等形式进行明确,将其以文本的形式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两者结合发展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3结语
红色文化结合艺术设计教育
所谓红色文化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精神文化;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是民族凝聚和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之源。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中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任务。目前,从国内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来看,基本上是通过对历史的挖掘,而对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仅限于形式上宣传,因而可以说缺少现实意义上的开发及利用,更没有形象化的设计语言。如果从对文化特征的继承与延续这一角度来思考,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利用形象化的设计语言对红色文化进行研究并开展与之相适应教育活动是完全可行的。本论文对红色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相结合进行了思考,具体如下:
一、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
红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所在。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不能使其仅仅停留在政治和传统的教育上,加上红色文化本身在教育形式上已处于成熟阶段,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可以使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教育效果的艺术载体,开展更加活跃的革命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活动。艺术设计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不仅能以新的形式来强化红色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动漫艺术,通过塑造生动的故事人物形象,结合优美的画面来抓住受众目标,从而达到对其情感上的感染和教育的目的。
二、与时代相结合
红色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已经进入了21世纪,红色文化要与时展相结合,以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展现其精神魅力。在传播中不仅要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律,还要使红色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内容有机结合。在宣传红色文化以及设计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作品时,就必须做到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又能够反映和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有效地发挥红色文化功能。因此,必须对红色文化元素精心提炼,将红色文化的精神性与艺术设计的时代性完美结合,从而使其更富有时代感,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油画创作与民族文化的结合
摘要:民族文化有着自身的特征,对于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既有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知,又注重探究社会实践。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淀了举世瞩目的民族文化,如何将油画创作同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每一位油画家必须面对的课题。文章主要从中国油画创作的现状、中国油画创作如何同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油画创作;民族文化;关联
经过几代油画家的积累、开拓和创新,我国写实类绘画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写实油画一直是中国油画的主流,在中国绘画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是具有几千年文化史的文化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如何将当代油画创作同民族文化有机地关联起来,是摆在每一位艺术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因为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艺术才有生命力,油画创作也不例外。能不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特点,符不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标准,是决定中国油画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
一、当代中国油画创作的基本状况
商业对油画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代油画出现了多流派的发展趋势,且艺术商品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现状比较复杂,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是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多样化,极大地发挥了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坏的方面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商业、政治、学术三者对于艺术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商业带来的干扰。现在,一些新生代的艺术家特立独行、不重视传统,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只有结合民族文化,扎根民族文化,中国油画创作的发展道路才会更加平坦。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油画创作的规模不断壮大,油画艺术市场蓬勃发展,中国油画发展初期油画艺术集中活跃在几个发达城市的现象彻底改观。随着全国性的专业油画学术团体“中国油画学会”的成立,全国各省市都成立了油画学会,并积极开展油画艺术展览、研讨、交流等活动,使油画艺术日益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中国油画创作也存在发展失衡的问题。一方面,中国油画家加大了向西方学习的力度,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另一方面,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不断加剧,中国油画创作站在了十字路口。笔者认为,中国油画创作既要汲取西方油画技艺的精华,又要结合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只有将西方油画同中国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油画创作才能在中国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中国油画创作应坚持结合民族文化
产品语意学与建筑文化的结合
1产品语意学概述
研究产品语意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一理论探求产品存在的内在意义。产品语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识别特征,产品识别是多方面感性语意的交汇,通过产品所表现的语意涌现新的认知,传达给用户特有的设计感和逻辑,进而激发强烈的购买需求。二是传播特征。产品语意设计的关键问题是产品语意能否顺利传播并被相关人群接受和理解。产品语意学和岭南建筑文化是两个基础。产品语意学提供了一种方法,即通过产品语意去表现岭南文化的方式,一种用当论演绎传统文化的方式,岭南建筑文化提供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延续历史、把握当下、面向未来。通过对产品语意的理论的研究,在设计中拓宽思路,将社会化、生活化、艺术化的相关知识运用于产品开发。探索出来的基于产品语意学的岭南建筑文化产品设计方法。
2岭南建筑文化主要形式
岭南文化是我国悠久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来分,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传统的艺术文化,粤语、粤剧、岭南书法、岭南建筑、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等都反映出岭南文化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受到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因素的影响,岭南文化逐步形成了既有中华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表现出务实、重商、开放、包容的鲜明风格和灵活求变、敢为人先的独特个性。岭南的传统建筑代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骑楼,经中西传统文化结合而演变的岭南地区特色建筑形式,它的形成受到岭南气候和南方商业文化的影响很大,是岭南建筑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骑楼主要由顶部的女儿墙、中间的楼体、底部柱廊三部分组成。(2)西关大屋。广州荔湾一带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名门望族及官僚所建。多是青砖木结构,大门采用可推移的“木趟栊”,有“三重门”之称。窗户是图案色彩缤纷的“满洲窗”。西关大屋一般为左右对称格局,厅与厅之间用天井隔开。大屋对内较通透,对外较为封闭,以廊道连接厅和房,布局细致而规整。(3)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的多层塔楼式建筑,集自我防卫、日常起居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塔楼顶部,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4)客家围屋。围屋的外形主要为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部分也有前方后半圆形、椭圆等形状。牢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突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围屋是富有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是中国五大特色居民建筑之一。
3产品语意学与岭南建筑文化结合的意义
文化常常被描述为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相关,牵涉到语言、习俗、信仰、艺术、思想以及行为的过程。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都起到相当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产品在文化的渗透下丰富与发展。文化对产品设计的各个层次与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产品设计始终是在文化的约束与滋养下进行和发展的。文化性能使产品的视觉识别度提高,深化产品的用户体验感受,也能使产品附加值提升。将产品语意学与岭南建筑文化元素结合是岭南文化产品发展的新的方向之一。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1)创新性。对岭南建筑进行元素提炼展开研究,将产品语意学与岭南建筑文化结合,可以弥补岭南建筑文化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产品语意学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并将此应用到设计中。不仅指物理性、生理性的功能,而且也包含心理、社会、文化等被称为象征环境的方面。从产品语意学入手,以岭南建筑传统文化为基础,探讨岭南建筑文化元素产品语意及运用。2)学术性。从语意学的角度对岭南建筑文化元素的设计思想、造型纹饰展开深入研究,深入探讨岭南建筑文化元素中造型、图案、工艺及材料等相关理论范畴及其关系,同时针对语意学在岭南建筑文化元素中的运用形式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3)指导性。产品语意学通过产品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并通过产品形态上的明喻、暗喻、隐喻、联想等多种方式建立产品与社会之间的视觉联系。针对普遍存在于产品设计中的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本文从语意学在岭南建筑文化元素的反映中寻找办法,用设计实践来解决问题。通过对岭南建筑文化的积极元素的提取,用于设计活动中以正能量来体现,注重积极向上的、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展现,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道路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结合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道路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道路设计成了提升道路景观的突破口。本文通过阐述了蕴含地域文化的城市道路景观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探索了城市道路景观的地域文化表达方法。旨在提高人们对蕴含地域文化的城市道路景观的重视,并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设计,提升城市道路景观的品质与内涵,营造具有个性与特色的城市景观。
关键词:地域文化;道路景观;设计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道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之而生的道路景观绿化也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组成。在城市绿地系统中,道路景观绿化不仅是连接城市绿地的重要绿线,在相当的宽度内又是重要的面,也就是线性空间和块状空间的结合体。仅仅突现绿化的设计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态改善和区域特色的追求。城市总是处于多元冲突及特定的地理文化圈中,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域文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对城市风貌产生潜在的不同影响,不同的地理文化圈促进形成多样化的城市风貌。如何结合地区地域特征,建设既能满足基本的生态需求,又能体现出城市人文特色的道路景观是新时代道路建设的重要课题。
1、蕴含地域文化的城市道路景观概述
(1)城市道路景观从景观建筑学的角度讲,城市道路景观的狭义概念是指,在城市道路中被人们视觉感知的空间及实体等客体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如山水、土地、植物等)和人工要素(如路面车辆、建筑、桥梁等),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1]。然而,由于人类的行动、感知能力往往通过某些方式影响或作用于物质化的客体景观,因此,广义上的城市道路景观所包含的意义远不止于客体的外在表象,还与地域、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因素存在着内在联系,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记录[2]。从城市整体而言,城市道路景观不但完善了城市道路的使用功能,还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的载体,影响着城市意象的确立,主导着人们对城市的主观体验。(2)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存在于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类型[3],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通过世代经营、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与成就[4]。其中,地域文化的物质层面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历史遗迹、建筑风格等等;地域文化的精神层面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5]。(3)城市道路景观中反映的地域文化层面由于地域文化的复杂性,根据研究目标的不同,呈现的地域文化的层面也会有所不同。在城市道路景观中,主要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这三个层面呈现地域文化。其中,自然环境层面是指,通过结合地形地貌、植物、气候等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地景元素,营造出具有地域特征的城市道路景观;不同地域的城市道路景观,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有着不同的表现,这些差异是受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人文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个性的城市道路景观便呈现了不同人文特色。
2、蕴含地域文化的城市道路景观的重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