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20:22: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基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校园文化的基础性
摘要:校园文化的基础性是校园文化所特有的激发高校生存发展生命活力的那种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价值。学校的基础要件包括物质条件、师资条件、规章制度和校园文化等,唯有校园文化难以一蹴而就,需经长期不懈努力积淀而成。从学校发展的历史中透视校园文化的基础性,我们可在中外校园文化的多元差异、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溶、校长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认识其存在的客观性。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注意时空性、计划性、包容性、亲切性等多重要求。
关键词:校园文化;基础性;功能作用;历史透视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1]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校园文化一直都是关注度很高的热点话题,目前学界注重研究的问题多在如何建设的策略、方案等操作层面上,比如,有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有的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有的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等等,相对缺乏的是其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推进。本文试图对校园文化的价值主旨做个性化发掘,借助社会历史的视角,论述其在高校发展中的基础性意义,以丰富其理论研究。
1校园文化在高校发展中的基础性
所谓校园文化的基础性是指校园文化所特有的激发高校生存发展生命活力的那种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一价值如同一个高大建筑的基础一样,没有这样的基础,高校发展就会垮掉。高校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场所。高校的生存发展需要诸多条件:物质的如办公教学大楼、桌椅教材等;精神的如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学风气等。物质条件容易达成,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能如愿建成,为难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不是靠投入多少资金就能取得的内容。正如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对大学的存在意义,不仅是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教师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教育目标的榜样存在,发挥着营造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氛围的作用,有大师的引领和带头,学校才会迸发出勃勃生机,获得充足的提升动力,凝结在大师身上的不同寻常的特质便是其高端的文化素养。新时期里,曾经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先生认为,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而大学的文化则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文化、严谨务实的文化、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还是一种明德修身的道德文化。名家们的思想认识,共同揭示了大学生存发展的真谛:大学不在于物理空间有多大,物质条件有多高,最关键的还是其有没有文化。可见,文化是一个大学安身立命的基础。进一步分析,校园文化就层次而言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深层次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特指大学的精神和风气等等,它具有高度的凝结性,较为抽象,不身在其中往往无法感知,这一部分内容作为大学文化的内核,是一个大学长期培育积累所得,也是一个学校引为骄傲的内容。一个学校的校训就属于这样的内容。世界上各个大学的校训表述不尽相同,充分反映出各个学校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不同校训背后折射出的是各具特色的生命活力。另一部分为表层次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特指那些在不同时期里、在不同场合下、在不同空间里呈现给师生的学术报告、文艺表演、体育竞赛、板报宣传等等有形的、可见的内容。这些内容在高校校园内丰富了学生生活、提供了锻炼机会、搭建了交流平台、传播了各类知识、营造了文化氛围、调动了多种积极性,是大学凝聚师生之心,激发教学活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一部分内容所以必不可少,是因为它更适合年青学生的身心成长之需,它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它还更接近于生活本真。学校通过更多接近本真的活动展示,教学才能有效地进入求真的轨道。校园文化具有基础性,可借用社会有机体的理论来阐述。该理论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各种关系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能呈现出各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等重要特性[2]。认识社会有机体理论,能给我们很好的方法论启示。认识校园文化的基础性价值时,我们可将其置于学校存在发展的诸要素中进行分析。学校发展的要素从大的方面来分类,可有四项,一是物质条件,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资金等;二是师生条件,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等;三是学校的种种规章制度,四是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风学风和人文精神等。在这四类要素中,学校的物质条件可以随时改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市场交流得以改善,学校的制度受其校园文化影响,唯有校园文化是难以随便获得的,需经长期不懈的努力积淀而成。一个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单位是很难办出特色,很难取得骄人成绩的。
2校园文化基础性意义的社会历史透视
企业文化基础论文
我们不能说,缺少文化力量源泉的企业,一定不能够取得成功,但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文化力量源泉的企业会缺少企业持久发展的动力。因而注定不会长期成功,注定不能够成为做大,做强、做久的“百年老店”。
企业是一个社会经济系统,企业的行为绝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指出:“忽视文化因素影响更加突出,这不仅表现在”百年老店“本身就构成了一道历史文化风景线,而且表现为”百年企业“的形成必然是以独特的企业文化为基础的。
虽然有关企业文化的基本定义有很多,但所谓企业文化,无非主要描述一个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为什么在企业这种经济组织中,有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为什么在企业这种经济组织中,有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之类的文化因素被人们赋予“化腐蚀为神奇”的巨大作用呢?抛开一些研究者将无法从经济角度解释清楚的问题都归为文化原因以及故弄玄虚的因素以外,客观地说,由于企业文化旨在培育员工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因而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与发展过程中具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功能,具有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的约束功能,具有指明共同努力方向的目标导向功能,以及促进全体员工为了企业目标的实现而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凝聚力功能。
然而,实际上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绝不是直接的。很多管理者和员工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并不能直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有没有意识建设企业文化、同样在商场上纵横驰骋取得重大成功的企业并不鲜见,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是在取得很大成功后才开始有意识地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的。这并不能说明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是可有可无的,只能说明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绩效不是短期直接有效的,而是长期发挥作用的。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的力量是长期逐渐显现的,有意识地培育企业文化和没有意识地建设企业文化的区别只有在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来。这就是说,对于那些追求迅速发家致富的企业家而言,辛辛苦苦培育企业文化对于其“暴富”的目标意义不大,而对于心存高远、志在打造百年企业的企业家而言,有意识地培育企业文化则至关重要。
企业价值观中最主要的、最核心的是企业的利润观。培育“百年企业”的企业文化,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利润观,奠定精神文化基础。
创办和经营企业最终目标是什么?企业能否始终对企业利润目标是什么?企业能否始终对企业利润目标具有科学、合理、合法的追求方式?利润最大化目标在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是否始终处于首要地位?当企业的利润目标与社会目标发生冲突时,企业如何处理这种冲突?企业对这一系列问题回答的差异,反映了企业基本利润观的不同。而这种利润观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成为成功的百年企业。
和谐社会文化基础的公民文化透析
摘要: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现代化与传统因素、目前正处于政治渗透过程中的政治文化,它正在或即将取代种族、传统、血统等价值观成为人类社会的认同价值,这种认同价值由于其“非排斤性”产生了具备和谐社会特点的理性、协商、妥协的平衡利益冲突方式。因此,公民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民文化宪法爱国主义
“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以后,从长远来看,其政治意义远远超出迄今为止人们所讨论的范围。它不仅仅是“科学发展观”、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或者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执政党执政模式的变化。从更深人一步说,和谐社会及相关各种目标的实现,会导向政府和人民之间社会契约关系的重建,而这种契约关系的建立和巩固都有赖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概念以及体现公民特征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加强,有赖于一个公民文化所体现的共识。可以说没有公民文化,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便无从谈起,蕴涵在契约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等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就会被暴力、零和搏弈等前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所取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也会失去其制度保障。因此,和谐社会意味着一种基于公民文化的契约型国家治理制度。缺乏公民意识,也是中国在政治文化上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因此,重塑公民文化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最紧迫的任务。
一、公民文化的身份认同观
1.公民的涵义
公民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在古希腊、古罗马,公民指的是在法律上可以享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而非公民的奴隶和外国人在法律和社会两个层面都是受到歧视的对象。公民是一种身份,一种作为国家认可的构成成员的身份的符号。17世纪洛克、卢梭等人的天赋人权论使公民一词走向普遍化。
和谐社会文化基础公民文化之议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公民文化宪法爱国主义
论文摘要: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现代化与传统因素、目前正处于政治渗透过程中的政治文化,它正在或即将取代种族、传统、血统等价值观成为人类社会的认同价值,这种认同价值由于其“非排斤性”产生了具备和谐社会特点的理性、协商、妥协的平衡利益冲突方式。因此,公民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是一脉相承的。
“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以后,从长远来看,其政治意义远远超出迄今为止人们所讨论的范围。它不仅仅是“科学发展观”、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或者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执政党执政模式的变化。从更深人一步说,和谐社会及相关各种目标的实现,会导向政府和人民之间社会契约关系的重建,而这种契约关系的建立和巩固都有赖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概念以及体现公民特征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加强,有赖于一个公民文化所体现的共识。可以说没有公民文化,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便无从谈起,蕴涵在契约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等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就会被暴力、零和搏弈等前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所取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也会失去其制度保障。因此,和谐社会意味着一种基于公民文化的契约型国家治理制度。缺乏公民意识,也是中国在政治文化上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因此,重塑公民文化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最紧迫的任务。
一、公民文化的身份认同观
1.公民的涵义
公民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在古希腊、古罗马,公民指的是在法律上可以享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而非公民的奴隶和外国人在法律和社会两个层面都是受到歧视的对象。公民是一种身份,一种作为国家认可的构成成员的身份的符号。17世纪洛克、卢梭等人的天赋人权论使公民一词走向普遍化。
美术基础教育民间美术地域文化研究
美术基础教育对于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大学美术基础教育仍然是以西方解剖和透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契斯恰科夫教育体系为主导,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在美术基础教育阶段的造型经验与方法,但是该体系背后的民族属性,使国内很多院校的美术生在掌握解剖与透视等规律的技法后,对于其他体系的特色或者优势难以吸收内化,很难在美术创作中再有其他的发展或变化,特别是面对传统绘画的基础问题时,实物写生的模式便不可避免地与其产生冲突。而在教育教学中,笔者认为不管是将哪一种教学体系列为该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都需要认真分析该体系或者模式是否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审美理念相适应,我国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教学的课程也必须立足于我国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及其审美情趣。
民间美术作为我国极具深厚文化意蕴的艺术传统,是地域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造型、个性的色彩以及形神兼具的审美意趣和寓情于作品中的美学理念,都具极高的文化价值。笔者在开展2018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曾国藩的‘礼学’思想在溪砚造型设计中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X2018B241)过程中系统阅读了《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创作研究》,认为该书内容对大学美术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启示。
首先,《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创作研究》一书中对民间美术的诸多分类进行了详尽阐述,种类丰富的民间美术能够为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以及美术训练方法,而在基础美术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社会中多种不同的艺术教育资源,也符合当代美术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发掘通过民间美术显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理念与价值,能够提升美术教育的文化艺术内涵与格调,拓宽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因此,在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民间美术列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以丰富美术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而民间美术中各种丰富的造型方法,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美术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到民间去感受多样的民俗活动,参与民间技艺制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民间美术的魅力,体会其中的文化艺术内涵。
其次,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大学美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而民间美术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虽然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环境和条件较差,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极为丰富,有着极为强烈的创新意识,正如《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创作研究》一书中所说的:民间美术是以最朴素的方式从生活中诞生,在实践中完善,形成独特的美术形式,能够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融入艺术创作中。很多的艺术创作者也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才更加积极地从民间传统艺术当中寻找创作灵感。因此,民间美术中所蕴含的文化艺术魅力与创作理念,能够为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启示与参考,特别是将民间美术与美术教育课堂相结合,能够促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与创作中大胆创新,敢于运用多种夸张手法进行更多形式的美术创作,更显示出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实现学生在学习与创作中的自由表达,有利于推动美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大学美术基础教育知识体系的完善,除了基础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拓展美术教育人文资源。民间美术中就蕴藏了极为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当代大学美术教育应该在基于中国画、油画等重要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民间美术课程,以拓展和丰富大学美术教育的人文理念,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大学美术基础教育对于民间美术的深入挖掘,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切身体会到其中蕴藏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以及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将促进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激发我们古老民族创造和审美本原的精神。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大学美术基础教育融合民间美术等传统地域文化艺术,其根本目的是让地域文化走进院校教育,既是为了更好地对传统地域文化艺术进行传承弘扬,更是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自身的民族艺术背景文化,使学生在日后不断追求艺术创新的道路上,面对多元文化思潮发展的环境,能够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作者:彭子义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基础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是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受到“欧洲中心论”的主导,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在基础音乐教育之中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如何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土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育领域中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对基础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传承进行细致探究,阐述基础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价值,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传承;本土
本土音乐(nativemusic)指的是某一地区的典型代表、能够反映出该地方特色的音乐形态。本土音乐文化是某个地区的群体在历史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伴随劳动过程的自发的、瞬时的创作出来、表现生产生活的音乐产品。本土音乐文化是聚集了本民族的哲学内涵、文化精髓、民族气质,能够体现出民族最深刻的哲学思辨、审美情趣。随着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本土音乐文化传承面临巨大的困难,很多戏种、民歌走向衰落。本土音乐文化是将某一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地理、宗教、民俗风俗以及生活方式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聚集了区域民众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学校是本土音乐的传承发展作为重要传承途径,因此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本土音乐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触掌握本土音乐。本土音乐和文化背景有共生关系,随着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交叉学科兴起,应该将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的角度来进行开发和考察,注重音乐产生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本土音乐文化。
一、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21世纪的音乐新课程改革中指出:“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该项要求的提出为当前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结合所在区域的本土音乐文化特殊性,充分发挥地方音乐课程有效资源,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音乐资源。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每个民族音乐都具有它的存在价值和特殊性,因此这些音乐文化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传承发展。音乐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功能,教育者有责任义务将本土音乐文化渗透于音乐课堂之中,探索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学校音乐教育。(二)本土音乐有利于文化生态发展平衡。我国本土音乐文化有着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世界音乐文化之林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长期忽略自身的音乐文化传统,就等于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抹灭自己的未来发展,这种表现也将会影响全球音乐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调。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受到大家的期盼和热烈关注,而不同的社会种群对于新媒体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的。从人类诞生“文明”那一刻,至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可以统一引领各国文化标准。如今人类文明已跨入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可想之快,知识碎片化、快餐化。每天接踵而至各路文化形态,在大量文化堆积中,要想从中获得平衡,自然要把握好自己本民族文化,重视本土文化传承。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必然要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本土音乐文化,把握好基础音乐教育这个平台。(三)全球化视野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诉求。当今世界发展逐步走向全球化进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文化、地方文化极易被同化,这是全球化进程发展中各个民族需要留意、警惕的地方。因为文化同质化带来的后果是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的没落,至此导致本土文化的泯灭,而文化多样性是保持本土文化本质的根本要求。设想若世界只单一存在一种文化,是多么单调可怕的事情。多元文化观认同每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凝聚了区域群体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是本民族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同样当今音乐教育应该体现出多元文化观点,音乐并不能只传授单一的音乐本体。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因为只有对其本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发展,进而才能对本土音乐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能够丰富基础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认同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基础教育应该探索开发地方文化,从本土音乐本身蕴含的特殊性角度来看待音乐教育,充分讨论和挖掘本土音乐特色来引导学生感受多元音乐文化,了解本土音乐文化,有着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推动本土音乐教育的实施。
二、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方法策略
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探索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是一项必修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基本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计算机文化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对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创新策略,希望能为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创新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迎合我国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对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就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想要实现对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创新,就必须要对其教学现状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对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为我国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现状情况
1.1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在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下,计算机技术涉及到的知识更加广泛,但是在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过于陈旧,无法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许多内容与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相同性,这就极大削弱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专业性,很难保证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整体效果[1]。比如在讲解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使用过程中,无法紧密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难以体现高校的办学特点,极其不利于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持续发展。1.2教学体制过于固定化。“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是我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开展形式,许多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或是在进行演示操作的时候,常常存在信息量较多和演示过快等不利现象,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进度。同时,在固有的教学体制条件下,学生在进行操作练习的时候,需要频繁向教师进行求助,或是直接按照书本上的步骤一一执行,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科学发展。1.3学生基础能力的差异问题。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但是各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有些学生没有任何的计算机操作经验,以致在进行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时候,这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收程度也不尽相同[2]。许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固定的操作步骤方面,一旦对某些知识进行组合运用就受到极大阻碍,不仅影响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极大影响了学生的持续发展。
2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创新策略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论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分级教学、改革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等具体措施,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如何开展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由于地域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别很大。这就明显地加大了教学难度,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内容已掌握,对上课毫无兴趣,觉得在浪费时间;相反,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课堂内容不仅是新知识,而且要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耐心。这使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学形式多样,方法呆板目前,在许多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大都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手段,既有黑板、投影仪,又可以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教学方法仍显呆板。首先,教学方法没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缺少交流,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有些多媒体课件只是把黑板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显示在屏幕上的教科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动漫文化传播的心理基础透视论文
论文摘要:由于动漫形象符号的作用,动漫文化成为一种特殊的视觉文化。它在传播方面具有跨越国籍、种族和雅、俗文化的广泛性,以及贴近心理真实的深入性。因此动漫文化的传播具有坚实的文化和心理基础。
论文关键词:动漫文化传播文化心理基础
在动漫形象符号的作用下。动漫文化成为一种特殊的视觉文化.它在传播方面具有跨越国籍、种族和雅俗文化的广泛性。以及贴近心理真实的深入性。
一、动漫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视觉文化
动漫文化是视觉消费时代以创意为核心、以动漫形象为基础、以传媒为动力支撑的大众文化。它是一种特殊的视觉文化,它不仅充分展示出视觉文化的图像优势,还以轻松、夸张的文本内容对其感性、具象、娱乐要索进行了强化。与一般的视觉文化不同,动漫文化所依赖的图像符号不是现实景观的直接投影.而是对现实景观的创造性、艺术性改造。它根据内容情节及动漫角色性格塑造的需要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对立足于现实景观的网像符号进行简化、夸张、变形或重组。这样。一方面动漫形象符号在线条、色彩、质感等方面追求“形似”,与现实景观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便于识别;另一方面,动漫形象符号在把握动漫文本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力求“神似”,强调主观想象力的释放。依赖其独具特色的动漫形象符号.动漫文化在传播方面具有突出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二、动漫文化能有效降低“文化折扣”,实现跨文化传播
基础数学和民族文化教育分析
1基础数学和民族文化整合教育的现状
数学是我们学习中的重要课目,但是一直以来都没将基础数学和民族文化整合加以教育学生。根据《中国传统的数学观和教育观对新世纪教育的启示》中记载:数学在中国不是一科和文学类受到一样重视的学问。在古代,官级不大的政府官员为了计算而学习数学,商人为了记录往来账簿而进行数学的学习。以算命为生的算命先生为了专业和计算而学习数学。在古代只有很少的数学家,数学家在社会局势下的就业前景暗淡,只有在政府部门任职或者成为算命先生。在我国的数学教育上,有学者认为在文化上存在技艺性的价值取向。现阶段的数学教育情况则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构成的基础数学,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社会上的文化趋势,即社会上的“考试文化”。实则,我们在思考数学教育的问题上,不应该只是注重夯实基础,不只是每天和数学上的公式数字打交道,而是应该从文化多元化主义思想方面出发,显示数学对我们思维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目前我国数学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缺失,一味地考试强调分数,重视数理逻辑的培养。不少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出来的数学,除了在考试分数上有实际的提升外,放在社会背景中便会显得苍白无力。在《依靠传统》一文中指出,文化数学的成功需要依靠传统文化的的促进。实则,基础数学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实质就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形成独立的数学文化,既不违背于传统数学文化,又能在当前社会适应民族文化,并在教学理念中融入民族文化的精髓,促进数学的进一步的发展。
2基础数学和民族文化的教育整合结果
2.1民族数学。基于文化的数学课程,主要是指将我们的民族文化和现有的数学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学生是学校的小环境和社会的大环境中知识的综合构建者。针对文化制定的课程,是指我们在文化背景下进行学习。文化课程具有发展思维的积极作用,并让文化成为我们学习数学的有益工具。“民族数学”这个概念首先在1894年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是上提出来。学者对民族数学的概念定义颇多。在1984年的早期论文中定义民族数学是不同群体计算的方式方法,比如测量,计数,归类与推理。在1987年,有学者指出“民族数学”是指一个文化中的群体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理解其中的真实性。在1989-1990年学者的定义是把数学作为解释和应对社会文化的环境,甚至包含了数学的历史性描述。最终认为,在民族文化下的数学成了知识构造和发展的过程。在所有社会文化的环境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丰富至极的工具,用来进行种类的分别、整理顺序、数量化、测量数据以及处理定向问题,并感觉出时间和计划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出事物背后的逻辑关系和事物之间潜在的联系。这些内容构成了数学展开活动的基本因素。说到底,“民族数学”就是指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数学符号、数学思维、数学理论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征,并且仅仅是在我国本民族被用来学习和生活。2.2文化数学。文化数学是指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数学文化在即将公布于世的高中数学课程中是一个独立的分支。在20世纪的时候,数学有偏离于民族文化而独立发展的倾向,现在的数学依然如此。数学看重形式,部分人认为数学是真理,不需要具有时代背景的民族文化促进发展。后来,慢慢有学者试图把数学文化回归到社会背景的文化中,试图打造数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文化。我国的北京大学教授孙小礼在比较早的时候就有数学和民族文化相结合进行教育的意识了,在他出版的《数学与文化》中有讲到数理逻辑下的文化意义。后来在其他学者出版的《数学文化学》中指出了“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学者们试图把数学从简单的数学思维中解放出来而和社会文化相结合,重点分析数学的历史文明,展现数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数学作为一种独有文化的价值。
3结束语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且数学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种文化需要与社会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以便创造出更深厚的文化。基础数学与民族文化的教育整合,使得我们不仅提高了数学能力和数理逻辑思维,也使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体会着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