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20:15: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价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价值

防灾减灾文化价值

人们在谈到防灾减灾时,大多谈的是其经济价值或是政治价值,却很少谈到防灾减灾的文化价值。有的人说:“文化不就是那么回事嘛,能有多少价值?”这实在是一种认识上的偏见与误解。我们固然应该对防灾减灾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予以高度重视,但是同时,防灾减灾的文化价值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何谓防灾减灾的文化价值?防灾减灾事业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它的客观文化价值体现在人们或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作出贡献的大小、。贡献大,则文化价值高;反之,则文化价值低。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们在目常生活中用到了多少防灾知识和设备,这些知识和设备起到了多大作用。这些“作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价值。

以消防文化为例:消防的文化价值,有着它的特殊意义。消防文化作为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一种反映,既抽象又具体,既有形又无形。消防文化往往表现为人的精神和意识、观念和理论、知识和素质、情操和品格,是社会精神风貌与精神内蕴、美学情趣与美学追求、价值尺度与价值取向的高宴凝聚。消防文化是中华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防的文化价值绝非仅仅是保护几座名胜古迹不受火灾侵害,或是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它的文化价值更在于引导人们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先进的文化思想塑造人的灵魂。试想,那些消防队员、那些赴汤蹈火者们,如果没有高尚的人生观、生死观,怎能面对熊熊烈火,舍己救人,义无反颐?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防灾减灾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我国安全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牛存、繁衍和发展,人类祖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对付灾害的经验,找到了保护自身生存、维持自身发展的方式。人类对安全或灾害的认识经历了无知、盲目、被动的阶段,才发展到局部有知识、有意识、有系统的阶段。

需要指出,现在倡导的大安全观的安全文化绝不单单是“文化安全”,而是一种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安全信息化、安全产业化、安全科教化的现代化文化形态。这不是过去安全管理的简单翻版,也绝不是故意要将安全文化这一实践性专题搞得神秘化,更非另起炉灶,而是控制事故的新探索,是实践的新需求。

查看全文

文化营销的价值

文化营销的含义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在不同文化的商业活动中,营销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理解消费者观念、价值观和社会需求的差异。由于营销本身是基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当这个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以文化为基础时,成功的营销应该努力去理解所要开拓的市场文化。如果产品不被接受是因为产品的价值观或习惯没有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没有充分满足特定社会文化的价值观。文化营销是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所建树和表现的独有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精神财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行为等,是企业营销的目标和贯穿于营销全过程的价值理念。

企业营销竞争加剧国内、国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使营销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营销观念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专家们从各个角度提出了新的营销观念。如:关系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绿色营销等等,营销观念不断发展变化,营销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同时也加大了市场营销的难度。营销的发展表明,推动营销理论发展的两个动力是市场竞争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趋势,正越来越显示出21世纪是文化营销的时代。以文化为核心,打造文化营销的利器,才能战胜对手,在顾客心中强有力地确定其所提供的产品地位,以获取战略优势。

消费者追求形象的社会认同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作用下,顾客会寻求特定的方式,确定社会对自身的认同。这种形象认同可以分为四类:价值观的认同、自我定位认同、生活形象的认同及自我体验的感觉认同。消费者在对产品的购买选择中不知不觉地反映出对这四类认同感的追求。因此,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将向文化型消费转变,每一个体的消费心理都将体现对文化的需求。这种消费趋势决定了21世纪的营销重点是以满足人的文化心理需要,即企业应该以某种文化作为营销手段去开拓市场。

全球化经营的需要经济的全球化已经使全球经营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有众多的国家和民族’他们分别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有时候风俗习惯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只有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了如指掌才容易被当地消费者接受而不被误会。那些能融合各类不同文化价值观差异’形成一体化组织文化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全球化还导致竞争的内涵发生变化’竞争中的合作’使企业必须融合多元文化。因为“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有容乃大”。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文化的融合铺平了道路’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企业成为跨地域文化的人类群体组织’通过全球化把各种希缺要素掌握在自己手中’突破有限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如何进行文化营销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完成双赢或多赢的商业运作。

产品中的文化企业要想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中心地位,必须要在产品的各个层次渗透文化理念,坚信自己不是在单纯地销售产品,而是在营销某种价值观念,只有企业坚持了这种营销理念才能取得持续的发展。国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强竞争力同样说明了这一点。而我国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中缺少了文化内涵。从产品本身外形、包装来说,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外形单一、缺乏创新,要么千篇一律,要么盲目模仿外国产品,但模仿的结果只能是“非驴非马”。

广告中的文化广告是最广泛的促销手段。特别是进行生活消费品营销时,大众媒体广告效果相当明显。在美国,整个工业都依赖广告,我国的广告市场也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文化对于沟通和信息的反映方式是不同的,理解这些差异的广告将取得成功,而忽视将会失败。广告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介绍一种产品,使消费者对该产品产生印象,并且激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广告是最能体现文化的。构思巧妙、含义丰富、风格隽永的文化型广告总是能吸引人的注意,即使时间很短暂也能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查看全文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探究

一、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价值

民居建筑是传统村落的核心部分。四川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在众多大大小小的传统村落中,居民房屋建筑格局大都秉承着穿斗木、斜坡顶、薄封檐的风格。村民们在修建民居时,既考虑因地制宜、出入方便,又兼顾大方美观、结实耐用。民居建筑往往就地取材,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普遍采用穿斗结构,具有抗地震作用;充分利用地形地势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部分村落建筑具有遮雨避日或抵御外敌等实用功能。如明清时期修建的犍为县罗城古镇,依据山顶地势而建,酷似“船型”,被誉为“老四川文化扛鼎之作”,是中国惟一以“船型街”为核心的古镇。整个古镇,呈现出“十二道闸门”“九街四巷”“五宫四庙”的格局。“船型街”的两侧,是木质结构的长排旧瓦屋,门栏窗格,雕工精美,罗城人管这排旧瓦屋叫“凉厅子”。街道两边的杂货铺、丝绸店、茶馆、酒楼、药房等老字号店铺鳞次栉比。闲暇之余,罗城人就在这不怕风吹日晒雨淋的“凉厅子”下,乘凉、喝茶、摆龙门阵、掏耳朵,远离俗世的烦恼,享受人间数不尽的清福。醇厚、质朴的民风民俗浸润着整个古镇。又如理县桃坪村,是一座将古碉楼与民居合二为一的传统羌寨。碉楼是整个寨子的标志性建筑,高数米到数十米不等,雄浑挺拔,屹立于阡陌交错的村寨中。碉楼建筑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料混合建构,宏伟坚固、精巧别致,集居住与防卫功能于一体,是古羌建筑文化艺术的典范。寨内地下水网星罗棋布,四通八达。水渠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形成网状,通过暗沟流进家家户户,既可满足生活用水之需,又可用于消防、降温、灌溉之用,堪称功能强大。再如叙永县的木格倒村,民居具有非常鲜明的苗族特色。建筑多为苗族吊脚楼风格,房屋结构多为榫卯结构,依靠上千个榫眼,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建筑技艺之高妙令人称奇。这种建筑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能减小地震的破坏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历史上,曾有大批外来移民迁入四川,甚至有一部分外国人来到四川,他们带来了外省和外国的建筑文化。面对这些外来的建筑文化,四川传统村落在建筑设计上并不排斥,而是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风格。地处成都平原西部的大邑安仁古镇,民国时期受西方文明和外省文化的影响,兴建起大量的欧式建筑,如刘湘公馆、陈月生公馆、刘文彩公馆、刘元瑄公馆等等。其中原貌保存较好的公馆多达27座。这种中外文化交汇、融合的古镇建筑,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基础,又有西方文化的渗入,构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华洋杂处的文化气质和文化景观。当然,归根结底,中华文明才是根性所在。安仁人始终保留着永不泯灭的根,这在古镇街坊里弄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整个古镇建筑,处处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质朴与和谐,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越来越有魅力,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在这里不断丰富和弘扬。传统村落的这些民居,在今天看来,不但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还具有珍贵的建筑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曾说:“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2]城市古建筑是城市的文脉,传统村落就是乡村的文脉。保护好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四川的传统村落民居目前的情况是:被列为当地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居建筑和院落,原貌保存情况良好;未被列入者,则多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商业开发”“旅游开发”浪潮中,由于认识不足、保护不当、缺少统筹规划、居民空心化等原因,很多极具特色的建筑被拆建,被挪移了。新建的民居,常常呈现出千家一面、千村一面的情况,与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形成较大反差,破坏了传统村落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民居建筑的破坏,让传统村落文化失去了依存的基础,严重影响到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价值

在传统村落的文化构成中,民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一方风土民情。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民俗文化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散溢出浓浓的“乡愁”之情。民俗文化作为每个传统村落重要的活态文化,因为地域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底蕴、物产工艺等等的不同,于每个村落都凸显出自己独特的亮点。这个亮点就是地域标志性文化,也是这个村落的灵魂,如江油市青林口村的高抬戏,阆中市老龙村的“亮花鞋”民俗活动,青神县南城镇的竹编工艺,丹巴县莫洛村的“兔儿”锅庄舞蹈,叙永县木格倒苗族村的“鼓舞”和“花山节”,硗碛藏族乡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及省级非遗项目硗碛锅庄,理县桃坪村的羌族民歌“花儿纳吉”等等。江油市青林口村民俗文化积淀深厚,高抬戏[3]是村落民俗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青林口高抬戏起源于清代雍、乾年间,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在文昌庙会上表演。一台一戏,以传统戏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片段为背景,在特制的长宽高都是1米的厚实方桌正中央竖起一根中间曲折的铁杵,将一对各种戏剧造型装扮的童男童女固定于铁杵上,巧妙地将铁杵下半截隐藏于戏剧服饰里。铁杵上方的女童腰裙下露出三寸金莲绣花鞋,以金鸡独立的优美舞姿站在刀、枪、剑、戟或其他道具上,惊险刺激,扣人心弦。2007年,由四川省民协组织选送的青林口高抬戏《白蛇传》《穆柯寨》,在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评奖活动中,一举夺魁,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同年,青林口高抬戏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亮花鞋”是阆中市老龙村自古以来就代代沿袭的一种庆贺新年的民俗活动。当地女子们一般都爱在农闲时扎花绣朵,做花鞋和花鞋垫。花鞋和鞋垫做好以后,除了送给父母兄弟亲朋好友外,就仔细收藏在箱奁中。过新年时,便精心挑选出一双绣花鞋穿在脚上,没有订婚的姑娘们还要贴身藏好一双花鞋垫,从四面八方赶到古街上,投入到“亮花鞋”的民俗活动中。他们通过抬脚、举步、伸腿等动作,比赛谁的女红和鞋儿做得巧、谁的鞋面颜色鲜、谁的鞋花儿绣得多姿多彩。渐渐地,“亮花鞋”民俗活动成了姑娘与小伙们表达爱情的契机。2009年,“亮花鞋”民俗活动被列入阆中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的名片。2018年,“亮花鞋”亮进了央视春晚。青神县南城镇的竹编工艺历史悠久,享誉世界。不论是日常生活用品,或是工艺品乃至收藏品均远销海内外,其造型美观多变,图案纹样丰富多彩,竹条色泽温和明亮,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在美丽的外表之下,竹编工艺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的造物观”是其文化价值的深刻诠释,充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南城镇以陈云华、张德明等为代表的竹编手艺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创新、摸索、实践,在各自的领域中达到了出类拔萃的艺术高度,成功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天地,为全国专家、行家和广大群众所称道。其中,陈云华大师的竹编作品《苦乐清凉》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并且带动当地成千上万的农民通过竹编劳动致富。中央电视台也曾多次报道青神竹编传统技艺。那些有生产、有生活,得到立体、活态保护的传统村落,它们的传统民俗文化不仅丰富而且极具特色,在今天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有的甚至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产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但是,随着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周边城市,大量村落被空置,房屋遭遗弃,村落“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我国传统村落正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依托于村落和村民之间的种种民间文艺和民俗活动等,将面临消失的危险。这个情况势不可挡,也是全球化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因此保护和传承的行动刻不容缓。

三、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价值

四川的传统村落,大都选址在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山环水抱、林茂竹密的地方。其与周边的山水林地等自然环境巧妙融合,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上非常讲究,小到房前屋后盆栽植物的摆放,大到村落中房屋建筑、生活广场、街巷村道等,甚至于村外的花草林木、梯田小溪都井然有序。它们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往往构思巧妙,经历长时间的传承,显示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智慧。如坐落于泸沽湖亮海畔的木垮村,依江油市青林口村高抬戏山面湖,环境优美,村内女神湾、情人湾、观景祭神台等都是泸沽湖景区的著名景点。木垮村的自然山水与摩梭文化融于一体,既带动了当地旅游,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景,成为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田园风光、诗意山水、沃野环抱、密林簇拥——传统村落独特的生态环境,在当今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越来越成为一种难得的稀缺资源。川西坝子的传统林盘村落,在这方面堪称典型。林盘是川西地区乡村固有的一种生态聚居地。居住于林盘村落的居民,他们在田间、地头劳作,在林下、溪边休息,用竹子编制生产、生活用具,用土地里产的粮食果腹,用人畜粪便施肥。树林成为雀鸟的栖息场所,雀鸟则成为庄稼地里的害虫的克星……南宋诗人范成大有《新津道中》一诗道:“雨后郊原净,村村各好音。宿云浮竹色,青溜走桤阴。曲沼擎青盖,新畦艺绿针。江天空阔处,不受暑光侵。”是诗描写川西林盘绿野平林的清幽环境,我们可从中看出村落生态价值的重要性。传统村落有山有水、有林有地的生态环境,在今天正是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康养产业的有利条件。农业生产的场地,成为人们观光休闲的绝好去处;农业生产的方式,成为人们科普、体验的时尚追求;农业生产的产品,成为人们渴求的绿色食材;农业生产的环境,成为人们体悟人生、享受生活的理想之地。岳池县的传统村落顾县镇,便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面积种植茱萸等中药材,走上了一条康养产业加生态旅游的绿色发展道路。

查看全文

民间文化价值

著名学者钱穆曾经在《灵魂与心》一书的序中这样表述他幼年时所生活的乡村:“余生乡村间,聚族而居。一村当近百家,皆同姓同族。婚丧喜庆,必相会合,而丧葬尤严重,老幼毕集。岁时祭祀,祠堂坟墓,为人生一大场合。长老传述祖先故事,又有各家非常奇怪之事,夏夜乘凉,冬晨曝阳,述说无衰。遂告鬼世界与人世界,紧密相系,不可相割。”费孝通教授199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中曾经非常中肯地说道,他之所以无法接受基督教的信仰,完全因为小时候在乡间听到太多“聊斋”故事。由此可知,中国民间的文化就是滋养我们中国人最初的学堂,幼年的记忆中充满了民间文化与民间习俗的内容,并会潜移默化地成为中国人文化血液的一部分,不论将来的职业选择如何。

这就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的传递实际上让我们感知到中国文化之所以薪火不息的原因。因为乡间不识字的老太太会把儒家的道理像讲故事一样讲给自己的孩子听,而尊老的孝道也就随着“乌鸦反哺,羊跪乳”等成为乡间最朴素的道德观。

中国民间文化是如何塑造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了呢?这是一个非常历史而又复杂的问题。人类学家李亦园这样描述传统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宇宙观及其运作原则:表现大传统儒家的理念时,则成为“天人合一”“致中合”以及“与天地合”“与人合”“调理四时,太合万物”等形而上哲学概念;表现在小传统及日常生活,则见于实物医药习惯﹑姓名系统﹑祖先崇拜仪式﹑择日占卜﹑风水地理﹑神明仪式以及符箓咒法等方面,这些正是一般中国人世俗生活的前提。其实很多中国人都能够在上述的内容中找到与自己心灵中契合的点。

中国文化的重要根基在民间文化,她是中华文明的起点,许多基本的思想和活动至迟始于汉朝,在充满理性色彩的精英文化产生之前,民间文化已经存在,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地吸收其他各种文化资源;民间文化之所以能历经千年流传下来,表明其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否则的话早就湮没在历史之中;而在精英文化受到各种异邦文化冲击而发生变化时,民间文化就像永不移动的河床一样,依然乘载着中华文明。民间社会的文化内码

任何文化都由其自身发展出来的象征和符号来表现,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认为:“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

文化象征的符号(symbol)抑或在一个共同的话语系统中人们得以沟通、彼此了解并代代相传的人生知识和生命态度以文化内码(culturalcode)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具有意义的象征符号或文化内码对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非常重要。在这个共同的系统中,人们拥有共同的目的﹑策略和对生活一致的看法。

查看全文

文化价值论文:文化思想及当代价值概述

本文作者:胡剑工作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文化自信思想的产生原因

(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熏陶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习是具有文化自信的前提自幼年起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他从《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入手,接受起儒家传统文化。虽然幼年的对这些枯燥难懂的经书不甚喜欢,但是这些自幼烂熟于胸的知识,是很难抹得去的,成年后常会自然的使用。[3]6-7《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旧小说更是让幼年的欲罢不能,这些小说的影响及于以后的革命和建设岁月。据统计,“选集”中引用最多的不是马列经典著作中的原文,而是儒学经典论述。到一九六六年,的藏书已达几万册,一些著名类书和丛书,如《永乐大典》(部分,影印本)、《四部备要》、《万有文库》(部分)、《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收录其中。[6]对中国史书读得最多,四千万字左右的《二十四史》他是通读了的,有些部分不只读过一遍,并做了大量的批注。通过广泛而又深刻地潜心阅读大量中国史书、古典小说、诗词曲赋、各家经典,不仅批判地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还造就了对中国历史与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更培养起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二)湖湘学派的经世学风与湖湘学人的惊人事功对文化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宋明以来,重内圣之道的理学和重外王之术的实学,在湖南交织扎根。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3]21这种学风对作为湖南人的影响甚巨。生长于斯,自然被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所感染。在长沙求学期间,就曾认真研习过开湖湘一代风气之先的著名学者———王夫之的学问。近代以来,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投身于政治活动及各种社会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如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谭嗣同、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等,这些湘籍学人或阐发启蒙思想与维新思想,或整军经武、驰骋疆场;或兼“传教”与“办事”。虽则有些湖湘学人的所为有违历史潮流,但从总体而言,这些湖湘学人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做出的功绩极大地鼓舞了同样身为湖南人的。早年对湖湘学人的惊人事功与杰出贡献非常景仰,对自己身为湖南人极为自豪,这种感情也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三)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被动接受是文化自信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个被动的过程,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刺激下进行的。从文化角度而言,也是如此。西方文明以武力做后盾,以一种入侵者的姿态进入中国,并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地冲击。所以说,这一文化交流过程不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每个中国人心间造成的苦痛必定在文化领域有所反应,这种亲身经历的苦难必然会造成每一个有觉悟的中国人对资本主义压迫的反抗;必然会造成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在心理上一定程度上地抵制;必然会造成每一个关切国家、民族命运的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也是生活在国家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年代,国家的现状对早年产生了深深的刺激,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产生强烈的愤概。早年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代表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肆言》等,研读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但是学习和研读的目的是为了探求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为了实现中国的国富民强。是以批判的眼光对待西方文明的,而他的内心是不赞成西方文明的。这从一九二O年为发起文化书社而撰写的文章中可见端倪:“不但湖南,全中国一样尚没有新文化。全世界一样尚没有新文化。一枝新文化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几年来风驰雨骤,成长得好,与成长得不好,还依然在未知之数。”[7]这一方面说明已经把中国和世界的希望寄托在马克思主义上,另一方面说明对传统西方文明表示否定。(四)西方文明日益显示出的弊端从另一方面强化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西方文明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对于封建社会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在一段时间内也成为中国人民反封建的武器,但资本主义在经历了早期的发展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反动,先前鼓动人民进行反封建的信条渐渐变成欺骗人民的空洞口号。对西方社会政治上的反动认识地非常深刻。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夜,就写作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如《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来揭露美帝国主义所谓“民主”与“自由”的虚伪面目。“美国也有‘民主政治’,可惜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独裁统治。”[8]资本主义社会充斥着拜金主义,资产阶级的逐利本性无处不在。“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9]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伦理、道德秩序在金钱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些与中国人重伦理、讲道德的文化传统格格不入。对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本性深恶痛绝。自二十世纪之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腐朽性、虚伪性、侵略性更加暴露无遗。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财富的集中及与此相对应的人民群众的贫困、资本主义社会间歇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放荡腐朽、资产阶级对国内人民的压榨与对国外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疯狂掠夺,这些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使人必须说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10]这些不仅给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造成了苦痛,给全世界带成了灾难,而且增强了深受西方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五)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出发点与目的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早年即立志探求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大本大原。虽则早期理解的大本大原与后来的认识有差距,但是一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和建设活动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如何才能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根本问题,如何才能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如何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盛,这些问题一直是思考和希望解决的根本问题。认为,从改造中国之目的出发,中国问题之根本解决需要求得对中国问题的根本了解。早在一九一九年,他就指出:“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3]47在随后的革命生涯中,愈发认识到研究中国国情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急迫性。时期,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个方面还是研究得太少。严肃批评了一些共产党员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的主观主义的恶劣作风。认为,在中国从事革命和建设的同志不能言必称希腊,而应该“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5]801号召全党同志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与东方革命”之的。这种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出发点既是对本民族文化与本国国情进行研究的动力,也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与本国国情进行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文化自信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1]166可见,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本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学习与掌握。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12]目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第一,要在国民教育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取得发展,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成就,国民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也在增强。但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主义文化强国的角度观之,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力度似仍应加大。现在的一些学生言必称美国,对韩流、日流也是趋之如骛,对待自己的老祖宗,则对不住,忘却了。长期以往,不仅伤及国人的文化自信,甚或对国家的文化安全构成威胁。文化渗透固然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但也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不够。在国民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研读经典。第二,要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有错误的认识和感知。他们见到传统文化就如同见到一位不拘言笑、刻板生硬的道学先生。这种面目可憎的形象必须除去。在新时期,必须要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传承形式,通过各种富有时代性、新颖性、乐趣性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延安时期的文化工作者就通过贴春联、唱民歌、挨家挨户拜年、跳秧歌、写墙报、画壁画、讲民间故事等方式传播先进文化,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些方式在现在仍然有很大的价值。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文化工作者在信息社会中也应该积极利用网站、短信、微博、公共聊天室等方式去传播先进文化,并应该积极努力思考如何开辟一些新的传播媒介去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13](二)吸取他民族文化的长处,以融贯中西的视野看待世界文明“‘文化自觉’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11]166文化自信即需要对本民族文化深深的热爱与了解,也需要开阔的胸襟与世界的眼光。具体而言,第一,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方面。文化自觉不是要求全面回归我国传统文化,不是文化保守主义,而是要求我们在学习、知道、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以一种开放豁达的心态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正是以这种旷达的心态学习、吸纳中外文化中优秀的因子,成就其渊博的知识和博大的胸怀。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经济上的闭关会导致民生凋敝,文化上的锁国将自绝于世界文化之路。各国文化上的互相借鉴、交流,甚至碰撞,是有益的,它即有益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益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第二,抵制与摈弃其他民族文化中一些腐朽落后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但是,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也不可避免。“在这个新世界中,区域政治是种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14]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将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东西做为普世价值在全世界推广,任意贬斥其他国家优秀文化。这是冷战思维的延续,也是西方中心主义心态的反映。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现象。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就多次对西方国家腐朽伪善的一面加以揭露。这些言语至今仍有重要价值。我们应该坚决抵制一些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袭,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摒弃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思想。第三,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出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15]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经初显成效。目前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孔子课堂数以百计,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当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仍需要一代代优秀的中国人努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指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在现阶段,我们应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第一,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最好的真理,但是这一普遍真理若不能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面目就不会改变,各项事业就不能取得发展。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24],也要用中国的语言、中国的形式、中国的文化传统来表达、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使之成为融合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新文化。第二,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意蕴。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宝库。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产。虽则有些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已经在现实中无施用的可能,但是很多内容却可以在新时期得以重新阐释,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应该大力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蕴,应该在今天丰富的改革、建设实践中重新审视、发掘传统思想文化宝库,在新的时期赋予其新的阐发、新的意义与新的发展。

查看全文

语言艺术文化价值分析

一、西方真善相契的价值灵魂

(一)二元思维原生一致与世界的二元分野。《蜘蛛侠:英雄归来》在其开篇即道出“世界真的和以前不同了”,这种言语道断的不同,立即为影片中的对立建构划出了一道正邪之间的清晰边界。而旋即与政府勾结起来的垄断集团,即霸占了据正规合同处理外星垃圾的企业,这也间接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家地下企业作恶的客观推手。影片中的语言艺术显现出了典型的西方式的“幽默为显、针贬为隐、指涉为主、观照为辅”的语言艺术表达特质。这种语言艺术表达特质,与西方文化价值之源,巴门尼德的“能被”和“能存”思维等,有着惊人的原生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更易快速揭示出感性世界的真理性。这种语言表达特质,远比东方式的层层叠叠式的暗喻来得更加切近且直接,而这也恰恰是东西方语言艺术的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的二元化分野的根本性原则。这种快速切入的语言艺术,针对西方既得利益与黑恶势力的隐性权力进行了无情的指涉,并由此开始在影片中建构西方文化价值的正确表达。(二)以真善相契表达的西方文化价值进阶。作为西方文化源流创制者的巴门尼德,以其对于感性和理性的先验性擘划,而为人类建构出了一个,具足自足完满与纯一永恒的二分世界。此后的柏拉图更以理性真实与感性虚幻而在2000多年前即造作出了概念相系的辩证法的世界,这种造作令思想获得了概念导引与概念理性。西文文化价值的这种逻辑辩证与东方文化价值的传统因果辩证相比,显然既符合科学精神,亦符合人文精神,更符合人类社会根性灵魂,因此,才成为了西方由意识后发式快速崛起,进而成为由经济而文化地向第三世界行规训教化的元动力。《蜘蛛侠:英雄归来》一片,由语言艺术进行了一种走偏锋式的人物塑造、社会塑造、世界观塑造,影片多重表达的戏谑方式,与影片中的表象化人物形象若合符节,同时,来自泛社会化的肯定更为世界观的塑造提供了契合亚里士多德的由“本善”而“真善”,由“真善”相契而“至善”的西方文化价值的进阶。(三)“三善”作为终极表达的西方文化价值标准界限。从西方文化价值的客观本质而言,巴门尼德擘划了显在性的感性与理性分野,柏拉图推进了理性逻辑本根,亚里士多德则确立了逻辑聚合为知识的形而上学,由此,西方文化价值得以实现了聚变式的复兴,从而以世界主导者的地位,引领了整个20世纪乃至21世纪。回归到亚里士多德的“本善”“真善”“至善”的“三善”寻根,在《蜘蛛侠:英雄归来》中,以蜘蛛侠为代表的二元对立中的正义势力,有着“能力越大责任越重”的“三善”进阶式的正螺旋递进,这种正螺旋式递进基于真善相契的正确理性。[1]影片中的针对蜘蛛侠这一形象的演绎,亦由小事件逐渐升华为大事件,而影片中的语言艺术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升华嬗变。蜘蛛侠是所有这一系列影片中语言艺术表达最切近于一个高中生的,而且其行为亦符合不刻意而为之的“善”,这种真善相契,为影片划下了一道靓丽的西方文化价值标准界限。

二、西方二元价值主体嬗变制衡

(一)实在本质。《蜘蛛侠:英雄归来》中的语言艺术有着西方文化价值中的实在本质特质,蜘蛛侠的语言有着这一系列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最为直接的表达,以及最为个性化的表达。例如,影片中所采用的语言艺术,即营造出了西方语言、思维、意识中十分典型切近的直通式的泛文化价值理念,诸如蜘蛛侠与其密友的对话中的充满童稚意味的问题“蜘蛛咬你的时候会痛吗?”“你会产卵吗?”“你能召唤来一大群蜘蛛吗?”“你能射多远?”这些问题的直接表达,直指西方文化价值中的直通式文化,这种直通式文化体现了西方文化价值中的二元价值主体嬗变中的实在本质,这种实在本质具有客观问题、思辩维系、精神实质的三位一体的最大限度的一致性,这也恰恰是苏格拉底所宣称的“认识自我”,由“认识自我”这一实在本质出发,才能够进而实现更加形而上的认知层次。(二)名义本质。《蜘蛛侠:英雄归来》中的实在本质,建构了一种符合现代精神的西方文化价值,然而,与这种实在本质不断地构成冲突的则是名义本质。在影片中,以斯塔克工业集团的斯塔克为男主角所提供的那件蜘蛛侠的最新款式的战衣,其实就是一种名义本质的抽象化象征意义的表达,同时,斯塔克与梅姨分别以长者的身份向影片中男主角不断进行的各种规训,其实也是一种名义本质的自上而下的表达。这些名义本质不断地与实在本质建构着冲突,不断地形成一种二元价值围绕着一元主体的嬗变。在这种嬗变的过程之中,男主角不断地获得了成长,同时,亦不断地获得了作为二元价值主体的实在本质与名义本质之间的制衡。这种二元价值主体嬗变制衡,才是影片所欲表达的核心主旨,这种核心主旨就是,二元价值主体制衡下的正邪二元对立中的正义一方终将实现“三善”的嬗变,而邪恶的一方终将受到来自正义的制裁。(三)嬗变制衡。众所周知,影视艺术属于一种直击心灵的艺术形式,在这种形而上的艺术形式之中,以影像所表达的内容更易实现其意象化主旨表达初衷,而以语言艺术所表达的声音,则无论是作为一种实在本质,还是作为一种名义本质,在其二元价值主体的意象化实现过程之中,都较难达致意象化的升华。同时,语言艺术的升华亦是助力于影像表达的强有力的手段,因此,致力于语言艺术表达的升华,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影视创制单位,所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从西方二元价值主体嬗变原理而言,为达致这一目标则,必须依托于实在本质与名义本质二者的深度融合,从而由语言艺术这一看似简单的表达,形成一种形而上的令语言成为与影像同体的感觉复合体,这种进阶技法以休谟的表述加以形象化表达就是令观众感觉“整个世界就是一束光影知觉”存在。

三、西方形而上的价值架构空间

(一)文本的基本架构建构支撑。《蜘蛛侠:英雄归来》虽然并非纯粹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片,但却是一部以文本彰显西方文化想象的影片,同时亦是一部显性上继承了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影片。影片中的文本,有着源自西方精神家园的元语言的典型性特质。西方文化价值与东方文化价值有着极大的本质区别,东方文化价值更崇尚反求诸己的群体无意识的内敛式文化价值,这种强内敛性使得东方文化价值更加追求着一种群体整齐划一性、个体同一性、个性一致性,而西方文化价值则更崇尚着一种外求诸人的外延超越性,这种外延超越性价值体系更崇尚个体的向外延展放射状的心灵生活,与东方文化价值的安身立命的局限性恰恰相反,这种强外延性使得西方文化价值反而更具形而上学性。从这部影片来看,这种形而上学性主要体现在整个西方社会对于英雄的期待、理解、支持上,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价值的基本架构建构在形而上的外延文本支撑之上。(二)文学语言技巧的支柱支撑。西方形而上学的文本想象、文本支撑、文本弘扬,以其强处延性而由其文本基本架构生发成了支柱性的价值体系支撑。这种支撑小而言之对于个性张扬、个性期待、个性勃发有着强烈的驱策性,大而言之则对由个性心灵生活而整个西方价值体系精神世界等,都有着强烈的本根性。这种本根性恰如柏拉图所言,不同地域的人类天性之中其实早已经具足了哲学的成分,这种哲学的成分以康德表述即如“吾之能知者何?”“吾之应为者何?”“吾之所期者何?”进而由此进阶统摄“能知”“应为”“所期”三者,从而形成了一种强力支撑着西方文化价值的永恒根基,而这也同样是斯宾诺莎社会价值空间架构的理论栋梁。当然,亦与海德格尔这位大哲的“基本本体”“无根本体”中的形而上的支柱支撑如出一辙。[2]而《蜘蛛侠:英雄归来》这部影片中的语言深意亦恰在于此。[3](三)文艺艺术化形而上的支撑。《蜘蛛侠:英雄归来》由针对西方既得利益阶层的辛辣嘲讽开篇,将黑恶势力与既得利益两种反社会力量并列加以剖析,由灰色势力针对黑恶势力的反击制胜,而将这部影片一显一隐的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影片之中,语言艺术成为支撑这部影片意象的强有力的支柱,形诸于文本形式的剧本的基本架构,与诉诸于文学语言技巧的大量剧情对白表达,成为了影片意识流的主干部分。与传统的英雄建构的动作基础有所不同的是,影片中的英雄建构大量以对白方式进行,反而以这种文艺艺术化表达而实现了影片的意象化升华。由上述分析可见,文本支撑是这部影片的四梁,而文学语言技巧支撑则是这部影片的八柱,文艺艺术化支撑则为这部影片提供了形而上的升华,正是这种由文本而文学,由文学而文艺的全方位的语言艺术支撑,才使得这部影片具足了形而上的价值架构的四梁八柱的意象化完形。[4]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 主体价值, 现代转换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自上个世纪初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百年来,各种学说、派别纷然杂陈、莫衷一是。可以断定,对传统文化的讨论还将持续下去。本文不舛浅陋,撷取讨论中的一个侧面棗即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主体价值的影响及其现代转换的角度,阐述一点个人的管见。不当之处,尚请方家指正。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流行一种看法,就是把传统文化放在儒家文化的层面上来表述,似乎二者可以等量齐观。这种观点抽象看来颇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却十分片面,因为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传统文化的外延显然要比儒家文化宽泛得多,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而儒家文化则仅仅是民族思想文化形态中的一种而已。传统文化除儒家文化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名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就儒家文化而言,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大量融汇、吸收了其他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内容,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如荀子之集成百家,自成一系;董仲舒之重儒家、阴阳家,自立一说;宋明理学家更是融释、道于一身,终使儒家达到较完备的形而上理论形态。同时,儒家思想本身也不断被其他文化所融透和吸收,如魏晋以后的佛教思想,为能植根于中国大地并使广大社会民众所接受,都自觉不自觉地汲取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与儒家文化同流同调,这是儒家文化与其他思想文化相叠合的一面,我们一般把它划归到儒家文化的范围。但是,如上所言,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思想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还表现在除了儒家文化外,还存在大量独立于儒家文化之外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内容都程度不同地渗透、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形成、民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乃至人们的思维、行为、生活方式,譬如墨家主张的“兼爱”、“尚同”思想,千百年来不正是中国人民热衷追求和憧憬的理想目标?道家提倡的自然无为、逍遥羁放的思想情趣和人生态度,不正是一些放达无为之士所终身尊崇的信条原则?这些思想意识对中国国民心理影响至深至远,在意识形态上往往与儒家文化形成互补结构。这些内容不同、类型相异的思想文化与儒家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吸收、融合,共同熔铸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如上所述,只是为了廓清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各自的内涵、外延。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样一种事实,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还是儒家文化,这种界定与把二者等同起来是两码事。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构成体系。但仅这样理解传统文化显然还不够,这种认识不能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东西何以能流传下来?对我们来说,这个深层次的问题更为重要。人们常常认为,在“文化”前如有“传统”二字为定语,便断言,传统文化即是指“过去之文化”。其实谬然。传统文化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观念之流;不是静态的积淀物,而是动态的价值取向。所谓传统文化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存在过的一切”,其更深层含义在于: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之流,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被称为传统文化的东西,必定是在社会机体组织及人的心理椛斫峁怪杏凶徘看笊颓痹谟跋炝Φ亩鳎庑┮狄鸦砦说钠毡樾睦項生理素质的因素时刻在规范、支配着人们未来的思想、行为,不具备这一特征,就不能划归到传统文化的范围。

2.笔者一直认为,文化形态的东西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必须通过两种途径(或形式):一是“民族凝聚的形式”,二是“个体转换的形式”。这两种形式彼此呼应,构筑成一个稳固的观念体系。任何形态的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文化,它是适应民族生存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是在民族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化的精神依托和力量,它往往凝聚为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和社会心理意识。不同时期的不同民族有着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类型。但是,民族精神和社会心理必须通过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得以凸显,一切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历史,都要从个体发展史中得到说明,马克思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1]一切都经由“个体”的生命存在才闪现其应有的光辉,一切都经由“个体”思维的反馈、转换、过滤、筛选……等活动,才能获取其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价值。缺少“个体”这一现实媒质,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在自然椛缁釛历史所建构的三维文化背景中,与历史发展相伴随的文化成为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文化背景,历史形成的文化氛围每时每刻都在塑模着符合文化类型的人格,每个个体也以自身的心智去建构、维系、支撑传统文化的平衡与存在。传统文化时时刻刻在影响人,改造人;人又在既定文化环境中保存、再造传统文化,保存、再造的过程也就是传统文化不断得以延续流传的过程。传统文化与人之间构成一幅和谐圆融的画面,久而久之,人们的政治态度、宗教情感、人生理想、艺术审美、价值评判乃至思想、生活、行为诸方式,都浸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不可能以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来证明传统文化是怎样渗透到个体心理和生理中的,但是,文化基质(或基因)总是以某种心理积淀和生理遗传的方式贮存在人的心理椛砘浦校钩山衔榷ǖ母鎏鍡生理模态,这却是历史事实。此模态能自我更新,依靠内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来维系,前代人通过一定渠道把保存留传下来的东西(物质的,精神的……)传给下一代,下代人复通过一定方式接受、学习、领悟这些东西,世世相传,代代相继,传统的东西在中华大地上就这样延续了数千年。我们认为,在现代社会,所谓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更多的是指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的冲突,是传统心理与现代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冲突,而不主要是指物质层面上的冲突。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研究过程中,除把握传统文化的确切含义外,还应对它进行层次上的划分,具体说就是,一切表现出来的、构成物质形态的文化,可称之为“表层型文化”;潜植于人的思想观念、积淀于人的心理—生理结构、并时时影响约束人的思想行为而毫不自觉的那种文化,可称之为“深层型文化”。前种文化类型不能自己解释自己,后种文化类型虽能解释许多现象,但它自身也必须深入到经济、政治结构中去寻找根据,正如同志所指出的:“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2]这样,传统文化问题就不仅单纯是平面的构图,而是立体型的结构体系;它不仅是“传统学”和“文化学”所研究的对象,而是成为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民族学、历史学所共同研究的对象。如何从多维学科的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传统文化,切实解决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是我们拭目以待的重要理论课题。

3.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此文化传统是由众多层面构成的系统,在文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关系,价值判断系统往往对整个文化系统的发展轨迹和方向起着调控、制约的作用,价值判断系统的这种调控制约性,我们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性。一般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与西方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其差异性在相互参照比较中表现出来,如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进取精神……,求真求实的精神旨趣使得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判断总是与事实判断联系在一起,美的东西总是与真实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只有真实的,才是美好的,这种价值取向使得西方文化不断处于永恒的冲动和超越之中;与此相反,在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构成中,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观念的体现),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等,此种价值取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很大的惰性,它所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途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判断总是与事实判断相脱节,而与伦理道德观念紧密相联,契合为一,就是说,美的东西总是与善的东西相联为一体,只有善良的,才是美好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组合形式,导致中西方思想文化中非常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思维方式:一方是对自然本体的追求,一方是对社会人生的探讨;一方是纯知识体系的建构,一方是道德规范原则的叠加;一方是理论性思想的突破,一方是直观性思维的构想……。两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特征十分明显。通过这种简单的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倾向。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这一特征,西方思想家也早有察觉,孟德斯鸠曾说过:“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3],黑格尔也指出:“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这道德包含有臣对君的义务,子对父、父对子的义务以及兄弟姐妹间的义务。”[4]这些论述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4.那么,人们一定会产生如下疑问:本来只属调剂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观念为何能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涵盖一切的功能并最终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我们知道,在孔孟儒学那里,伦理道德只是用来维系家庭和睦的一种手段,其投射范围至多达到社会政治制度的稳定上,孔子所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就只限于这层含义。而在儒家后学,特别是在《易传》那里,这种最初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伦理道德与宇宙自然,政治制度相互叠合,构成自然棗社会棗人伦道德三位一体的稳固系统,人伦道德取得了本体论的意义,成为自然、社会的法则。《易·序卦》这样来表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这样,在《周易》那里,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道德观念系统的最初框架形成了。此三位一体的框架使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未有过独立于社会、人伦之外的自然宇宙系统,宇宙万物只是人类精神生命及社会历史的有机构成部分,宇宙本身就是生生不已的活的生命,它与人类生命融通为一,人伦道德中便体现着宇宙生命的精神,而宇宙中也打上了人伦道德的烙印,二者靠活的生命之流棗“气”相为贯通,即庄子所谓“通天下一气耳”。在某种程度上,对宇宙现象的描述在于昭示社会历史、人伦道德的完美无缺,其出发点是人伦道德,投射向宇宙,然后折射回来,归宿点仍在伦理道德。一切都围绕着人伦道德而进行而展开,荀子所谓“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便是这种思想意识的突出体现。伦理道德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若仅仅限于三位一体的结构,还不足以有如此巨大的约束规范作用,我们还必须看到它自身所具有的双重性质,即它在保护自身伦理道德特性的同时,对自身内容便进行了“外化”、“超越”,从而具有法律约束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确实具有法律的功能。所谓“礼”,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礼”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法律内容,人们常常习惯于“礼”、“法”并称,主张“隆礼尊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的法律,从来就有着浓重的伦理色彩,违背礼义道德也就是触犯了法律,礼义道德同法律一样,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和行为规范,《新唐书·刑法志》说:“令者,尊卑贵贱之等级,国家之制度也”,如此,伦理道德脱离了原来的含义,而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它从“应该”走向“必须”,从内在道德自觉走向外在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观念在双重力量(三位一体的框架、法律的功能)的整合下,成为支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力量。此外,对这一复杂问题,还可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中去寻找答案。众所周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型民族,农业耕作的特殊性,使人们长期定居于某一区域,依据气候、季节的变化规律来从事农业生产,而不像游牧、商业型民族那样经常大规模地迁徙流动。在同一空间区域内,要达到长期共存的目的,维持一定区域内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我国整个古代社会,血缘氏族关系、宗法等级关系非常复杂,每个人都成为特定人际关系中的一分子,都有维持特点人际关系的义务,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就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而建构起来的,在家庭内部,首先要确立父亲的绝对地位,以父为中心,确定上下贵贱、尊卑长幼秩序,任何一级都不得有逾越行为。既定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正常运转只有靠道德规范来维系,儒家思想正是把这种伦理道德内容理论化了,成为亘古不变的道德说教。家庭的进一步扩大就是国家,君主是一国之主,是权力的化身和象征,统治者为达到永享国嗣的目的,竭力向国民灌输封建道德意识,道德性原则被进一步国家化。中国封建社会这种家庭与国家同质同构的性质,造成中国伦理道德观念十分稳固,“孝”、“忠”成为贯通家、国一体化的煤质。中国的政治结构,从本质上说,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变生物。特定的社会结构塑造了相应的政治结构,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隶属依附关系。实行人治思想的最有效方法,恰恰又是伦理道德原则。一个人的臧否废黜、贬谪擢升,不是看他的实际才能、工作能力,而是看他的德行、品质操守;政治与道德密切相联,道德的衰落意味着政治生命的死亡。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衍生出了中国封建社会较保守的意识形态结构,从而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判断系统棗注重伦理道德关系的价值取向。这只是从几个方面分析了伦理道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根由。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思想价值探索

摘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方位、当代价值和未来力量等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形成了新时代传统文化思想。他认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做到三个统一。传统文化思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强国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习从民族存续、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多维视角,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方位、当代价值和未来力量,形成了新时代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民族的精神家园。习从中华民族存续的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定位。他认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201在世界民族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奋斗历程创造了辉煌的思想文化,形成了历史悠久、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存续,固然有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在长期的民族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维系民族发展、认同和团结的文化基因,以及形成了共同的民族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激荡中沉淀下来,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2]181。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要有伟大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因此,习提出一个民族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继承而不是抛弃传统文化,必须弘扬而不是贬低传统文化。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全民族的精神家园。(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精气神。习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亲民爱民、为政以德、施行仁政、勤政廉政、修齐治平、以法治国等思想,对今天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习在各种场合谈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自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和价值观,克服“四种危险”、经受“四大考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习提出要坚定“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而中华民族五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只有始终不渝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自觉,最终坚定文化自信。(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为推动人类进步、促进世界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提供重要的文化保障。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人类发展之道,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人类关怀和世界眼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妥善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民族矛盾、宗教问题、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在国家关系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协和万邦”,这要求国际社会要文明交往,树立“整体观”和“和谐观”。在世界文明多样性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承认各文明发展的差异性,反对民族欺凌与文化侵略,倡导各文明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共识。在全球治理体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先义后利、舍利取义”“以和为贵”“厚德载物”,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引领,为化解全球性的矛盾和危机提供方法。

二、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电信运营文化营销的价值

1引言

文化营销已经引起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所谓文化营销,就是企业在向客户营销产品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内涵,用企业文化提升品牌价值,影响客户购买行为,达到促进业务营销的目的。文化、产品和营销的关系,可以比做是土壤、种子和播种的关系,文化是土壤,产品是种子,营销是在土壤上播种、耕耘。通过文化营销,培育出为客户认同的品牌。因此,文化营销的核心是促进企业品牌的升华。

2在电信运营中的运用

文化营销在电信运营中的运用,主要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要构建文化营销的核心要素,即企业文化,为开展文化营销提供内容,二是在面向客户销售产品过程中,要用文化力引导和促进客户购买产品。

(1)企业文化的构建文化营销的核心要素是企业文化,如果没有一个系统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可能进行文化营销的。因此,建设企业文化,是文化营销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1)要树立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优秀的企业精神是企业的活力之源,能够在员工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员工的素养,使员工体现出良好企业精神风貌,使客户通过员工的精神与行为,对产品产生购买的欲望和良好的印象。

查看全文

海棠价值与文化的运用

本文作者:袁建斌工作单位:太原市龙潭公园

海棠深厚的文化底蕴海棠花开时,正逢春季,满树花朵竞相开放,红苞金蕊摇曳枝头,好似万朵红霞落入凡间,高贵无比,因此又有“花贵妃”、“花中神仙”的美名。古时海棠常被植入皇家园林中与牡丹、玉兰等富贵名花一起,取其“玉棠富贵”的寓意。另外游子远行时常用海棠花来表达自己的离别哀思之情,人们又把海棠花叫做断肠花、思乡草。海棠花花姿潇洒,雨后更是明艳动人,历代文人多用其来比喻美人。现在,海棠已经成为广为人民喜爱的吉祥秀美之花,拥有广泛的群众观赏基础,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符号。

史学价值海棠栽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栽培史料丰富,是研究植物栽培学史、药物学史、文学史及花文化史的重要史料来源,特别是对于今天人们发掘海棠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艺术价值绘画艺术海棠的观赏价值很高,因此历朝历代以海棠为题材而作的名画枚不胜举,宋代有著名的《海棠蛱蝶图》以及林椿的《海棠图》,现代有张大千的《海棠春睡图》等等,这些作品都为后世研究绘画艺术以及了解海棠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学艺术海棠是研究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古往今来,海棠花娇艳的花色、柔美的花姿激发了文人雅士的浓厚诗性,古代的文人名士中,热爱海棠并为之深情赋诗之人多不胜数。宋代的著名诗人陆游写有多首赞赏海棠的诗歌:“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极力形容海棠的高雅艳美;“猩红鹦绿极天巧,叠萼重跗眩朝日”,形容海棠花色泽艳丽,巧夺天工,与日月争辉的形象。比较有名的还有宋代的苏轼、崔鶠、陈与义、杨万里,明代的李清照等等。古典名著《红楼梦》里也多次提到了海棠,其中既有海棠景色,又有以海棠命名的诗社酒令等,可见曹雪芹对海棠情有独钟。营养价值海棠性味甘、酸、平,有健脾止泻、利尿、消渴、健胃等功能。在民间药方中,海棠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主药之一。海棠果含有糖类、多种维生素及有机酸,可帮助补充人体的细胞内液,从而具有生津止渴的效果,维生素、有机酸含量较为丰富,能帮助胃肠对饮食物进行消化,故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积腹胀之症;味甘微酸,甘能缓中,酸能收涩,具有收敛止泄和中止痢之功用,能够治疗泄泻下痢等病症。不仅如此,海棠果中蕴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糖类、多种维生素、有机酸等,可供给人体养分,提高机体免疫力。美学价值及园林观赏价值海棠属于常见的温带观花树木之一,常被种植在道路两旁、建筑物周围以及水滨池边等地,单一种植时适合栽植在庭院前后,或与其他花木搭配种植。海棠也可用做瓶插及其他装饰,珍稀海棠品种时常被用做盆景的材料。海棠的美学价值很高,是研究花形态美的重要材料,其科属种类繁多,树姿优美,花姿烂漫,入秋后金果满树,芳香袭人,是园林、城市美化的重要材料。

海棠花在公园景观配置中的应用目前,许多公园开始引入大型的开花观赏植物,由于海棠栽培历史悠久,易于管理,对环境和土壤又有较强的耐受性,往往被广泛选用。甚至有些公园更是着力发掘海棠文化,将海棠花景与文化艺术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园林景观建设合二为一,建立了以海棠为主题的文化公园,如郑州碧沙岗公园、太原市龙潭公园。人们在游园观赏海棠的同时,体会海棠文化韵味,进一步提升人们对海棠的再认识。海棠文化的发展海棠文化由来已久,太原市龙潭公园借太原市建设一园一品活动为契机,在观赏海棠花景的基础上,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海棠文化品牌,每年适逢海棠花开时,就举办一年一度的海棠文化艺术节。在种植传统海棠的同时,引进多种珍稀海棠盆栽品种,举办各类与海棠有关的大型文化活动。海棠文化艺术节的举办,不但深层次地发掘了海棠文化的底蕴,搭建了一个促进当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及文化精英,间接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更加促进了公园文化内涵的提升。广大市民及游客在赏花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较强的文化韵味,使得公园不仅仅作为一个休闲场所而存在,更加发展成为了一个集人文与景观一体化的高品质文化公园,一个能够体现出较强的文化底蕴和集中展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综合场所。海棠景观的展望种植冬红海棠冬红海棠属北美海棠,蔷薇科,苹果属。其夏季结果后,果实先由绿色慢慢转变为金黄色,随着季节的更替而逐渐变红,在冬季飘雪时依然硕果累累,一直持续到次年春天。地栽海棠一般花期较短,落果较早。冬红海棠是海棠科属中果实观赏期最长的一个品种,因此成功的克服了该问题,完美解决了园林景观中冬季绿化植物单一的现状。室内园艺开展室内园艺研究,克服北方园林冬季缺乏绿色景观弊病,设计室内景观长廊,培育各种海棠,突破冬季地栽技术瓶颈,做到地栽盆栽相呼应,为冬日的公园提供一抹沁人的新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