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20:08: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交流材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海洋文化交流材料
文化贯穿于人类历史长河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形式的先进文化模式,这是文化更替发展的必然规律。所谓中国海洋文化,是中华海洋人类史的思想意识在发展创新中不断提高精神境界的产物,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的延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建设当代中国海洋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根据十六大报告,建设海洋先进文化,对推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战略高度建设海洋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新形势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深入理解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发表的讲话内容,在当代中国发展海洋先进文化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吸收海洋强国文化发展的成果,完善我国海洋政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据此,建设海洋先进文化应立足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根植于中国海洋文化的民族性特点
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始终是建设先进性海洋文化的基础,是宝贵的精神资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成果,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著名论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基本特质、内涵与精神,是中国人民情与理、仁与智、道与法相互冲击的产物,包括基本价值观念的一致性,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海洋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最有显著特色的典型,是世界古代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先驱。上古时代的典章文献就有“四海会同”“环九州为四海”“江汉朝宗于海”等记载,这样一个自古拥有海洋的民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海洋文明史。建设当代先进海洋文化,必然是先接纳和传承本民族海洋文明,继而展望未来的。回顾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先进性,自然不能忽略远洋贸易文化和郑和文化对中国古代海洋在世界海洋文明史上的先进作用;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亚非各国的重要海上贸易途径,在唐宋时期已十分鼎盛,到郑和远洋时,已经将这种远洋国际贸易发展到高潮,并且建立和带动中国几大港口——广州、福州、宁波、扬州的沿海经济,其文化影响力的价值是十分深远的。我们所要建设的海洋先进文化,势必是立足于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精神内涵的民族文化。
二、借鉴世界海洋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
农行企业文化交流材料
近年来,农行**分行党委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作为凝聚员工思想、增强团队活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全面开展合规文化、品牌文化建设,实施了“以人为本”工程。通过合规经营,外塑形象,内聚人心,全行员工的精神面貌、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有了新的提升,为全行业务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分行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文明单位标兵、**市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行业、支持**市经济建设先进单位,荣获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2006年被中组部评为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2007年上半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分行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合规文化,逐步培养良好的合规习惯
**分行把构建合规文化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手段,作为增强队伍凝聚力、推进全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进行思想引导和制度安排,增强员工干好本职工作的的责任感,努力营造“指示服从制度、信任不忘制度、习惯让位制度”的良好文化氛围。
一是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经营与管理的规范化。近两年来,**分行将ISO9000质量管理作为建设合规文化的主要抓手,将ISO9000标准导入业务经营的全过程,创建了一套涵盖各个层面和所有业务的体系文件,到目前,我行编制的体系文件共266个,近200万字,体系文件成为员工业务操作和管理的重要依据。2006年,分行自行开发了“质量体系管理网”,保持动态管理、随时更新,全体员工均可在授权范围内对体系文件实行网上查阅。同时,分行还开设了ISO9000质量管理网上论坛,加强信息交流,普及ISO有关知识,使ISO9000质量管理深入人心。2006年8月份,分行顺利通过了英国BSI认证公司的复评审核,继续保持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资格。
二是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基础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有效防范业务风险。2007年总行提出建设“合规文化年”,我行以此为契机,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积极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分行统一印制了“三个指引”单行本4763本,做到人手一册;组织了信贷业务、财会业务、网银业务等十二个专业处室统一出题对全辖员工进行测试;加强内外部检查,从发现的问题入手,逐一梳理出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风险点,建立了岗位风险点提示制度,共归纳出财会、信贷等8个专业、27个岗位的600个风险点。通过系统培训和风险提示,使每一名员工认识到“合规是岗位工作的第一要义”,对违反制度的事“不敢为、不能为、不想为”,努力做到“提示在前,预警在先”。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合规文化建设有效落实。
高速公路与先进文化交流材料
一、加强*与外地的文化交流。我市高速公路的崛起,大大加强了*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京、津两地联系密切,扩大了京、津与我市的文化交流,人缘、地缘关系大大增强,有效优化了我市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自高速公路开通后,北京等地的文艺团体来唐演出次数比高速公路未开通前,有明显增加。
二、促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发展。作为现代物质文明象征的高速公路,正在推动人们精神文明和现代意识的增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它使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市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打开了贫困、落后、封闭的大门,开阔了眼界,扩大了交流。新鲜的事物,丰富的信息,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广大群众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逐步树立,并激发了全市人民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增强了办大事,创大业的决心和信心。
三、改善*文明形象。公路是城市的第一形象。人们进入*,首先看到和感受到的就是公路形象。从调查看,在高速公路上无论是组成交通的高层次的人、现代化的车、高标准的路、美化的环境,还是沿线经济的繁荣景象,都能让人时时、处处、事事都能感受到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精神文明的气息,可以说高速公路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载体之一。我市高标准的公路形象建设,让人们感受到美,感受到文明,感受到我市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高速公路,树立起我市现代化形象、市场经济形象和精神文明的形象。
领导班子构建勤政廉政文化交流材料
根据党执政为民宗旨的本质要求,县委提出以“班子坚强有力、干部清正廉洁、作风务实高效、办事公正透明”为主要内涵的“建设清明政治、树立清新政风”执政理念,目的是提高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为力促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根本保证。其重点在着力打造坚强有力、勤政廉政的领导班子与干部队伍,营造风正心齐、蓬勃向上的政治生态环境与和谐发展氛围。
一、坚持从严治党,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坚定不移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坚持“关键在干部、要害在利益”正确判断。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和制衡;继续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努力做到制度上防漏、管理上防疏、惩处上防软,特别要注重对管人、管资金、管项目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切实注重人民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畅通新闻媒体、党政网、信访等群众监督渠道,落实群众的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及时处理党员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切实做到防微杜渐。
切实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工作思路,以“一把手”工程为重点。把选准、配强、管好“一把手”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严把关口、认真选拔,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把通过实践证明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确有领导力、协调力、自律力和亲和力的干部选拔为“一把手”二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为“一把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的同时,不断健全各种使用、监督和约束机制,加强对“一把手”教育、管理和监督,使“一把手”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环境中真正成为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模范、学习的模范、团结的模范、廉洁的模范和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模范,成为班子的坚强核心和内在动力。
认真抓好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制度决上下,继续完善“三管(管人、管资金、管项目)干部五年轮岗”制度,加大公开选聘、选拔干部的力度,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健全考察预告、全委会票决、政协满意度测评等制度,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更加注重主干线培养干部的作用,积极鼓励干部到基层工作,坚持在推进、落实工作中识别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更加注重表彰与使用相结合,对受到重要表彰而且符合提拔重用条件的干部,及时予以提拔,激励广大干部在各自岗位上真抓实干、勇争一流,以此带动各级基层组织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执政骨干队伍。
二、弘扬主流政治文化,努力营造万众一心、团结向上的发展氛围
社区文化交流月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文化,增进社区间的文化交流,推进街道和谐社区建设,洛阳路街道于**年5月24日至6月23日组织开展第四届“同唱一首歌”社区文化交流月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为目标,以交流、推广为重点,以交流、互换、观摩、展示为主要形式,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为迎办2008年奥帆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活动主题:群众文化交流共建和谐社区
三、活动时间:**年5月24日至6月23日
四、活动地点: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及社
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综述
论文关键词:文化交流英语教学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作者阐述了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就扣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但在许多情况下,交流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影响.误导信息的获得,造成交流障碍。”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给异国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极可能在国际交往中引起误解。在我国,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异国文化,这使得英语教学在学习异国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过去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贝}1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干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较差,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变的异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由干交流的双方来自干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各自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因而人们在交流中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使他们得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中西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
本文通过对张西平新著的评论来发挥作者本人有关中西文化传播与文化转型的见解。作者指出张著的最大特色在于使用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的眼光来描写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为学术界提供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全景图,并且指明了该阶段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平等交流的性质,由此可以对以往研究倾向起纠偏作用。
作者在文中指出:按照文化传播学所阐述的一般规律,强势文化必定向弱势文化流动,以至于淹没、取代弱势文化,对这一观点的认同使得许多学者认为任何文化交流不可能真正地具有平等性质,并推定文化传播必然导致文化冲突,真正的会通与融合是不可能的;但若承认历史上曾有过平等的文化交流,那么“水往低处流”就不再是文化传播的铁定规律,强势文化取代弱势文化也不再是文化传播的通则。
作者在文中还指出:在文化系统中,宗教与哲学同处于精神文化的核心层面。跨文化的文化传播有无宗教与哲学层面的交流与融合,是判定文化传播深入程度的标志之一。传播方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会针对接受方的实际情况对其宗教哲学、思想作形式和内容上的调整和修饰,而接受方则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外来思想作翻译、诠释、再创造的工作,这种双向的诠释和创造活动,提供了精神文化融合的契机。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华学人应当抱着攀登世界巅峰的崇高理想,抱着平稳的心态去与西方学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关键词]中西文化、双向交流、文化互动转型论、绝对冲突论、绝对融合论
若干年前,笔者出于研究需要,由希腊罗马哲学和早期基督教思想研究步入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领域,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并且提出了一个解释文化传播规律的名为“文化互动转型论”的理论框架。近年来虽然出于学科建设需要,又将主要精力投向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哲学,但对中西文化交流史一类的作品总是恋恋不舍,只要有可能,总是找来细读。近来读到张西平先生的新著《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东方出版社,2001年),引发了一连串的联想,下述文字就是对张著的评价以及若干批评意见。
一、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全景图
英语教改下跨文化教育的研讨
在1960年,一个美国的语言文化委员会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有这样三个本质的陈述:(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必须趋同于控制着我们趋同文化的观念。(2)语言传递着文化,所以教语言的教师也必须是文化的传递者。(3)语言要受到特定文化条件下的观念与信仰的支配,这在语言课程中是不能被忽略的。(Bishop,1960;FundamentalConceptsoflanguageTeaching)。在中国,近几年许多学者都有一个共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其不可分割的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基础和内容。基于国内、外这一共同的理解,笔者强烈文化教学要融入英语课堂,同时,也希望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的内容通常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缺少任何一个,学习者就可能误解词汇的象征意义和交际意义,近而造成一些实际性的错误。一般来说,知识文化可以通过正式的交流获得,因为,它毕竟是与交流的产物相关的。交际文化是通过非正式的交流获得的,因为,它是与交流的过程相关的。那些出生在某种文化交流环境中的人们自然的继承了他们的共同的文化,就能轻松的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而不会产生误解。这就是为什么英语为母语的人即使对历史,文学,艺术,语法知道得很少,也不会妨碍他们的日常交流和人际关系。因为,他们生长在母语环境中,知道在不同的场合如何恰当的表达。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尽管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文学,艺术知识,但是,他们仍然不能轻松地进行交流,因为,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用二语交流时,他们很容易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和限制。这是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地就在产生作用。在知识与行为之间,有一种距离,或者说在应该做什么与实际做什么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文化教学的方面,在英语教学领域有一个认知层面,文化教学应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文化知识,另一个是文化理解(文化感知)。文化意识联系着这两个方面。事实上,在文化知识与文化理解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然而,两者之间的细微的差别是前者是获取目标语言的文化信息,后者是知道并接受它,用获得的文化知识在相应的文化环境中做出恰当的行为举止。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化知识集中在一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上;文化理解是一个人的能力。在内容上,前者仅仅是传递文化知识,后者是既传递文化知识有传递交流信息。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学了近20年英语,读得很好,写得很好,却不能与那些说母语的人很好地表达自己;能听清楚外国人的每个词却不明白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因为忽略了英语的文化交流知识。从长远来看,学习者的文化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主要受益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但是,交流能力的提高要求学习者更多的集中在文化交流信息方面,因为它更重要,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侧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这才是当务之急。文化教学的原则:虽然很多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然豫而停止不前,怀疑二语文化与中国文化会产生冲突。还有一些英语老师已经获得了英语的很多文化知识,但是提高文化交流能力还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下面的原则值得考虑借鉴:在跨文化和双语教学中英语文化的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要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一种客观的认识。因此为学生提供实际的材料和真实的语言环境来理解目标语和目标语言的文化。知识的扩大,英语学习者将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与目标语的价值观,信仰和宗教相关的知识。因此,我们首先要正确地了解目标文化的政治及社会意义。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完整的观点和看法。从文化内容的角度看,学习者首先集中在交际文化方面,其目的是提高交际能力。这是必要的,但也是有困难的。考虑到文化教学的尝试方法,任何方法都不能毫无根据地被接受,学生需从实际情形中收益,这是要让文化教学更有效的重点考虑的部分。另一方面,迈开步子丰富文化交流信息才是最适宜的,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文化教学的新尝试:跨文化意识有四个等级。第一个是对表面文化属性的意识,它经常被解释为新奇而有异国风情;第二个是对重要的细微的文化属性的意识,它常会与自己本民族的进行对比,被解释为难以置信和很荒谬;第三个和第二个同族类,但是,通过知识性的分析,文化属性被认作是可理解可置信的;最后一个是对所学文化如何从内在感知的意识。下面推荐一些新方法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的认识理解跨文化意识。包括报纸,杂志,小说,甚至是儿童书籍,这些材料可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容易理解消化。通过这样的接触,学生可以发展对第二语言和文化的全面及更成熟的理解。强调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我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世界上没有完全同类的文化,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讨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的特质。这会帮助学生在学习另一民族的文化时,更好地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因此,学生能够找到更好的立足点来发展跨文化的知识技能,对本国文化与目标语言的文化做出合理的比较,达到更好的理解另一种文化的目的。例如,英文诗背诵,英语口语竞赛,英语节目表演;观看中央台英语频道的节目,多听BBC和VOA广播节目,鼓励学生多与外教交流接触。这些活动均有利于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文化知识。
总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本民族文化进行的国际交流,使得民族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并且为我们的文化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是英语教学,不但要教授知识文化,而且要教授交际文化,这已是必要而紧迫的任务。简言之,文化知识是个起点,文化意识是文化知识与文化理解的联系纽带,我们最终的目标是通过文化的教学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本文作者:张云霞杨洋李海燕工作单位:内蒙古医学院
中西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
若干年前,笔者出于研究需要,由希腊罗马哲学和早期基督教思想研究步入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领域,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并且提出了一个解释文化传播规律的名为“文化互动转型论”的理论框架。近年来虽然出于学科建设需要,又将主要精力投向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哲学,但对中西文化交流史一类的作品总是恋恋不舍,只要有可能,总是找来细读。近来读到张西平先生的新著《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东方出版社,2001年),引发了一连串的联想,下述文字就是对张著的评价以及若干批评意见。
一、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全景图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大陆的学术研究复苏以来,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中国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张西平先生对这一学术热点产生的动因分析得很准。他说:“无论是在国内学术界还是在西方学术界,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都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在社会转型中中国文化的重建,以及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所造成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互动,都使得人们必须重新思考19世纪以来所留给我们的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对峙的文化解释模式,必须重新思考今天的世界体系理论,这样,人们的眼光自然转向明末清初,必然关注大航海以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与中西文化的交流,因为这里才是世界近代的起点,这里蕴藏着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冲突与互动的全部秘密。”可见,学者们的研究动机有个人的学术兴趣在起作用,但决非与现实毫无关联。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外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发表了众多的学术论著,然而在笔者看来,唯有张著可以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全景图。这样说,并非抹杀该时期其他相关论著的成绩与作用,而仅仅是说,该书的取材和编排不仅注意到了“西学东渐”,而且也注意到“东学西传”,并在结论中点明了该阶段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是“中西文化双向互动”,具有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性质。而我们知道,这种观点或相类似的看法在以住不仅不能被绝大部分中国学者所承认或接受,而且也不为多数外国学者所接受。
以中国学术界熟悉的法国汉学家谢和耐为例。他对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极为重视,认为明末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发生在1600年前后的一件极为有趣的事,因为这实际上是两个完全独立发展的伟大文明第一次真正的接触。”然而他的研究着重探讨西学东渐以后在中国引起的文化冲突。早在1976年,他在《16-17世纪的中国哲学与基督教之比较》一文中就指出,晚明时际欧洲和中国的精神世界“彼此完全不同”,当时的中国哲学与欧洲人的哲学传统有“重大差异”,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把基督教传入了中国,然而“如果说基督教与当时的儒教思潮相吻合是表面现象,那么它们之间的分歧则是根本性的”。这一观点到他1985年发表《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一书时被发挥到了顶点。他对当时中国人在接触天主教义以后的反应作了详尽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说:“不管怎样,中国人的智能传统、思维模式和世界观都显然不同于欧洲人。这些差异结合中国的社会组织和政治传统,对基督教化构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读了谢和耐先生的结论,禁不住使人联想起斯宾格勒的观点:“两种不同文化的人,各自存在于自己精神的孤寂中,被一条不可逾越的深渊隔开了。”
中国学者也一样。在近年出版的一本研究晚明中西文化交流的著作中,一位青年作者说:“对于晚明社会中人,基督教的传入完全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他们所能看到和所能处理的新文化只能是由传教士陈列于他们面前的内容,换言之,他们只能通过窗口点菜,而不可能进入厨房自烧。”
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能力。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团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并实现流畅的交流。因此,跨文化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对不同的文化都秉持一定的尊重和欣赏。在我国,高校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国家对于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投入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将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是未来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大学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由于文化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科学统计,文化错误现象出现的频率要远远超过语言错误现象,并且语言技巧出现失误至多会造成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而文化错误往往会使跨文化交流双方产生严重的误解。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具备一定的认知。同时,加强文化领域的教学可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表达技巧的提升。此外,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2加强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国际事务的处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的国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文化以及交往礼仪,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为了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力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