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20:04: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交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廉政文化交流
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从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机关的高度,开展以“廉政文化进机关”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文化建设,探索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做法,取得一定成效,****年被江苏省纪委授予“全省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奖”。
一、充分认识“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的重大意义,增强活动的主动性和原动力
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有利于打造服务型机关。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增强机关干部修养,规范机关干部行为,增强廉洁奉公意识,使管理局干部职工更好地履行“管理、保障、服务”职能。
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有利于构建和谐机关。以廉政理论为指导、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个体身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组织体系的和谐。
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有利提高机关效率。通过营造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的文化氛围,实现对人的思想、理念、精神的再塑造,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三创”精神,激发干部职工潜能。
二、扩大“廉政文化进机关”的基础和共识,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支撑力
当代科技传播与文化交流
本文作者:魏文想工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在20世纪即将翻过最后一页之际,“近代科技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8月15~20日在绿树如云的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世界各国的40余位学者集聚一堂。分别从不同侧面,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多种方法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1近代科技传播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科技传播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之一。如何评价近代科技传播过程中中方地位的问题引起众多与会者的关注。美国学者认为,近代科技传播主要是由西方传人中国,但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是由东方传向西方。有的学者提出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既有被动,也有较主动的时候,中方不是完全的被动,传统的东西也不是一下子被改变的。许多改变是中方主动选择、适应的结果。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踏上特殊的近代化道路的,而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则是这种演变的缩影。另有学者强调,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看待传统,分析传统中缺少哪些现代成分,并指出缺少科学精神是传统的一重大缺陷。时至今日,仍面临从缺少科学的文化向科学文化转型的任务,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合流是一个必然趋势。关于近代科学在中国传播与中国反应的阶段问题,有学者从总体上作了如下划分: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至1757年乾隆禁教为第一阶段,从近代史开端的1840年至1900年为第二阶段,本世纪前20年和“五四”时期是为近代科学的全面移植奠定思想和物质基础的第三阶段。有的学者提出在这3个阶段之前应还有一个阶段,即鸦片战争前后,世界史地知识的引进和更合理的世界历史观念的输人以及中国有识之士对这些知识和观念的吸收采纳的独特阶段。近代科技在中国传播的途径是多样的。有的学者认为在19世纪,传教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且因组织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如广学会体系、内地会体系等。有的学者则以近代博览会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为透视点,从一个新的侧面研究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认为中国官方和民间对博览会的认识经历了从玄奇到邦交再到商利和文明交流的若干阶段,随着对博览会社会功能认识的逐步加深,开始以博览会作为传播科技和文明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无可置疑,近代科技传播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与会代表从纵的方面对不同历史时段进行了考察。有的学者分析了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传播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认为这一时期的科技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政治产生了变革性的历史影响。有些学者则分别分析了西方现代化和近代西方科技译著对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人士的影响。对于“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效应的评价,有的学者认为“赛先生”二仁要体现在思想方法上而不在科技上,后来则走上整理国故与国史辩之途.另一些代表从横的社会层面对近代科技传播的影响予以分析。有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给生活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经济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民国时期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与发展促进了发明创造,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创造了一批名牌产品,增强了民族工业对外资企业的竞争力,是民国时期经济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民国时期科技及其应用水平仍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及其在华企业。另有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认为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是近代中国文化递进媲变的关键因素之一。还有些代表细致分析了某些具体学科技术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近代西方矿冶技术知识的传播不但促进了中国矿冶业本身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亦是长期以来对封建势力所固守的封闭、僵化的思想文化藩篱造成的有力冲击。有的学者认为西方实验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动了农业教育的改革,引进了大量的优良物种、农业机械,并指出西方近代农学的传人的观念层面冲击了中国知识分子“士不习农”的旧观念,引人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2西学东渐与各学科技术引进
从各学科技术发展史的角度对西学东渐的影响加以具体考察是本次会议呈现出的一个鲜明特色。在物理学方面,有学者认为近代物理学并非古代物理学的直接继承,而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整个过程中,我国对科学知识的探讨胜于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追求。作者进一步阐述近代物理学是近代科学中的先驱学科,它所引起的思想方法上的变革尤其是对哲学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化学方面,有学者分析了近代化学发展轨迹并对中西化学思想作了比较。认为中国化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经验性和近代科学意义上的理论系统阶段。理论系统阶段的理论基础、方法、科学规范基本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这个意义上,近代中国化学与西方缺少可比性。作者转而将中国古代炼丹术与西方炼金术予以比较,对中国炼丹范式未能走向近代化学的原因作了剖析。在近代造船业方面,有学者认为引进西方技术建厂造船,创办翻译馆出版科技译作,创建船政学堂及派遣留学生是中国学习西方造船技术的3条有效途径。在近代海军教育方面,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近代海军教育是随洋务运动而兴起的,是“师夷长技”的一项重要内容。作者还通过对福州船政学堂的具体考察,指出近代海军教育不但培养了各种专业人才,促进了海军的发展,且对我国近代的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党文化交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为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系统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建设囊括了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要从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四个主要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如何加强党的创新建设,从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坚持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不动摇,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
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和强化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思想保证。邓小平一再强调,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职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年10月12日)[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无条件的保证。现阶段,中国还存在全民所有、集体所有、个体所有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就是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如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还有传统意识形态的残余,这些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发生矛盾,甚至形成尖锐冲突,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我们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工作,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一方面是加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社会整合。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符合中国实际的创新理论,深刻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改造了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认知,实现了有效社会整合。另一方面是加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其社会和政治的理想来引导、动员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的行为目标达到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题,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政治理想。在这个共同思想基础上,全国人民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达到高度统一。因此,坚持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不动摇,就必须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没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将会完全丧失。
二、强化党内组织心理认同,创造党内和谐环境,提高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组织心理是政党成员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它是政党组织成员在政治活动和组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风貌,是政党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大众心态。(赵理富:《政党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党内普遍存在的这种心理状态,是创造党内和谐的基本要素,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当前条件下,许多人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使自己积极地置身于共产党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关系中,这本身就是对党的基本价值和政治理想有一定认知和兴趣的反应。但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不同,党内组织心理是一种潜在的意识,它不是理论化的政治意识,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和党内腐败现象的加剧等一些不和谐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着党内组织成员的心理状态,弱化了党内组织心理认同。因此,在政治活动和组织活动中持续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党内组织心理认同,创造党内和谐环境,成为当前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海洋文化交流材料
文化贯穿于人类历史长河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形式的先进文化模式,这是文化更替发展的必然规律。所谓中国海洋文化,是中华海洋人类史的思想意识在发展创新中不断提高精神境界的产物,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的延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建设当代中国海洋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根据十六大报告,建设海洋先进文化,对推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战略高度建设海洋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新形势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深入理解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发表的讲话内容,在当代中国发展海洋先进文化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吸收海洋强国文化发展的成果,完善我国海洋政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据此,建设海洋先进文化应立足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根植于中国海洋文化的民族性特点
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始终是建设先进性海洋文化的基础,是宝贵的精神资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成果,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著名论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基本特质、内涵与精神,是中国人民情与理、仁与智、道与法相互冲击的产物,包括基本价值观念的一致性,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海洋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最有显著特色的典型,是世界古代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先驱。上古时代的典章文献就有“四海会同”“环九州为四海”“江汉朝宗于海”等记载,这样一个自古拥有海洋的民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海洋文明史。建设当代先进海洋文化,必然是先接纳和传承本民族海洋文明,继而展望未来的。回顾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先进性,自然不能忽略远洋贸易文化和郑和文化对中国古代海洋在世界海洋文明史上的先进作用;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亚非各国的重要海上贸易途径,在唐宋时期已十分鼎盛,到郑和远洋时,已经将这种远洋国际贸易发展到高潮,并且建立和带动中国几大港口——广州、福州、宁波、扬州的沿海经济,其文化影响力的价值是十分深远的。我们所要建设的海洋先进文化,势必是立足于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精神内涵的民族文化。
二、借鉴世界海洋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
文化交流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研究
摘要:发展对外翻译、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是当下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对外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路径和手段,民族文化对外翻译必须要基于文化交流考虑,以促成文化交流为目的。文化交流目标生成了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的文化尊重、平等等要求,对于以上要求的贯彻落实主要通过端正民族文化翻译态度、保持包容的翻译姿态、开放的文化思维和灵活的翻译策略等方面来实现。
关键词:文化交流;少数民族;对外翻译
一、文化交流目标导向下的民族文本对外翻译要求
文化交流有自己的原则,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也是如此。对外翻译是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对外翻译中遵循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并以实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重要目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的原则和要求。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要促成互通互融、互利互惠、合作共享;文化交流的原则是平等、尊重、求同存异,因此文化交流目标导向下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必须遵守以下基本要求。
(一)文化尊重
每种文化体系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文化无高低之分,相互尊重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在民族文化的翻译中往往会出现文化冲突的选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文化孰优孰劣的选择,从而形成关于文化的态度问题。从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在民族文化的对外翻译中,必须要坚持文化尊重原则,这种文化尊重一方面是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包括对民族文化自身的尊重。只有尊重目的语文化才能使译本得到目的语受众的认可,只有尊重自身的民族文化,才能使目的语受众尊重民族文化,从而形成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围。
高职校园文化交流
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它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良好的高职校园文化,有利于积极向上的职业院校精神和职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学校而言,教学生学会做人是德育工作的目标所在,德育因做人的需要而发生,也因做人的要求而发展,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对学生成长而言,将德育工作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就能更有效地教育人、引导人。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不长,许多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准确定位,找到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使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成为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德育功能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不仅应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还必须强调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它的立足点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因此,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应尽可能突出“职业”的特点,融进更多的职业特征,诸如: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发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不仅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还要重视学生的集体心理特征,要运用集体合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心理共容的班集体;要运用心理连动原理,扩大德育工作的影响力。其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的导向功能。校园文化能借助精神纽带和心理势场,吸引、团结校内所有成员,通过激发每个人对学校的真挚感情而把校园和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校园内建立起高度和谐、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活动,使校园文化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受广大青年学生欢迎的新载体,并从而引导他们在成长与成才的道路上实现目标远大、方向正确的目的。这种教育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为它们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暗示渗透。
2、行为的约束功能。校园文化的约束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显性的制度文化的直接约束,即学校各级各类组织的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规范;二是隐性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间接约束,即通过校园风气和舆论而形成的潜在行为规则,是学校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以消除从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掘和发挥。
3、实践的促进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上,更体现在师生参与创造校园文化的交往活动之中,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极强的影响力。校园文化活动能将学生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宣传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各种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为今后走向社会胜任工作奠定基础。
小议跨文化交流培育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育文化失误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外语跨文化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出现的文化失误,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指出外语教学应转向语言教育和语言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许多语言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和谐文化交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这一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把握了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我们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体系,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为社会和谐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关键,才能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保证正确的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群众,才能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振兴的精神源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就能够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国际经济贸易跨文化交流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际各国之间的交易越发紧密,尤其是技术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在为各国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随着国际贸易趋势的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性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在严峻的贸易趋势下加强跨文化交流,制定完善的企业管理政策,成为了各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从国际经济贸易趋势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出发,对如何在国际贸易趋势下加强跨文化交流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跨文化交流;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也越发频繁。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加强跨文化的交流,推动跨国企业更好的发展。在国际经济贸易趋势下,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紧密性越来越突出,但文化交流的问题也越发严重,所以在这种趋势下突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分析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因素,找到加强跨文化交流的应对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际贸易趋势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1.国际贸易趋势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交流,世界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大的经济发展体,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也进行了深度和高层次的交流。而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文化冲突显得更为明显,而这种差异性对世界各跨国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各国之间在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逐渐实现了一体化的交流,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更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然而在这种便利下必须要加强跨文化的交流,促进各国在文化上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为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国际经济贸易趋势下各跨国企业要抓住机遇,突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动力,促进我国企业更快、更好的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的经营。由此可见,国际经济贸易趋势下加强跨文化交流,对促进我国企业和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2.国际贸易趋势下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因素。第一,时间差异。中西文化有着不同的时间观念。在中国对时间观念要求的比较宽松,而西方国家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将时间作为追求经济发展的利器。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性也导致双方在经济谈判上容易产生分歧,从而影响跨国经济的发展。第二,空间差异。中西方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对空间领域的认同感也是不同的。中国人热情好客,喜欢与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空间,而西方人却有着不同文化认知,这种空间文化的差异性也很容易使两国在经济交流时产生冲突。第三,人情与法制差异。在经济交流中,中国是一个注重人情的国家,而西方国家却有着非常严格法制观念,尤其是在商务谈判中中西文化之间的人情与法制差异性,对双方的商务合作和经济往来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由此可见,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差异性也对跨国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必须要得到跨国企业的高度重视。
二、如何在国际贸易趋势下加强跨文化的交流
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综述
论文关键词:文化交流英语教学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作者阐述了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就扣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但在许多情况下,交流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影响.误导信息的获得,造成交流障碍。”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给异国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极可能在国际交往中引起误解。在我国,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异国文化,这使得英语教学在学习异国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过去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贝}1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干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较差,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变的异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由干交流的双方来自干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各自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因而人们在交流中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使他们得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