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调研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17:59: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调研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乡村文化构建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镇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组织镇委宣传办、文化服务中心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文化从业人员队伍、文化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开展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镇位于市东北部,地处江汉平原西部边缘,距城区17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62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6万人。文化底蕴深厚,是三国文化名镇,大溪文化核心镇,历来有“北有半坡,南有关庙”的美誉。目前,镇里设有文化服务中心1个,从业人员9名,配套建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影剧院、多功能排练厅、新农村广播站、有线电视机房、文化中心广场等。全镇共有5家文物保护单位,文化科技中心户23名,文化信息员100名,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000户,无线数字用户300户,宽带用户200户。从总体来看,我镇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在上级部门和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距今6000多年历史关庙山遗址在内的5家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楠管的发源地,有以杨和春为代表的一批民间传统艺人,有6支较大规模的民间艺术团体。但由于文化活动形式的单一、陈旧,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娱乐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农民文化欣赏品味整体上没有得到提高。
2、文化从业人员参差不齐。目前,我镇文化服务中心的9名从业人员,均为2005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时取消编制人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并且,人员结构严重老化,平均年龄为45岁,文化服务中心的发展缺乏活力。
打造文化品牌的调研报告
进入新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文化和经济加快融合乃至一体化的趋势。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已经成为城市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借助北京市新规划和首钢搬迁以及奥运会的机遇,区委、区政府确定了“以休闲、娱乐为发展主旋律,以营造京西花园式的生态环境和时尚高雅的文化氛围为基础,打造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建设现代绿色文明**”的发展战略。如何发挥**区文化特色优势,促进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打造首都“CRD”,值得思索与探讨。为此,九三学社**区工委经过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实地走访,进行了相关调研,提出“利用我区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的调研报告。
一、打造**区“**文化”品牌的背景分析
**区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但是长期以来,除了八大处和**游乐园为外人所知外,**区一直被视为文化贫瘠地区。当今中国的众多城市,乃至北京的许多区县,为了发展经济都纷纷打起“文化牌”,就是基于这种认识的具体体现,如通州区的“运河文化”、宣武区的“宣南文化”,门头沟区的“永定河文化”,丰台区的“卢沟文化”等,这些文化品牌一方面确立了地区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像一面大旗吸引着各方面的资源投入,给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促进。纵观我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再分析北京市其他区县的文化建设,我们发现打造文化品牌对于我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打造**文化品牌的任务迫在眉睫。未来的**区要“打造北京CRD,建设首都新城区”,应积极实施文化品牌战略。
(一)**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观念滞后,缺乏创新
文化资源的利用有三种境界:守株待兔,靠山吃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优化整合,提炼创意。“守株待兔”,只能收点门票,推动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开动脑筋,整合资源,不断创意才是出路。**区许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充分,没有挖掘文化资源及其经济潜质,文化资源优势未能转换为产业优势或旅游优势。如:田义墓的石刻浮雕上的几十幅古典故事构成了一部石头的人文教科书,俨然是一个石刻装饰艺术博物馆,但人们仅仅把它看作个宦官博物馆。我区的旅游除了靠八大处和**游乐园的休闲娱乐基础外,并未在资源的深度进行开发和整合,致使长期以来除著名景点以外的其它资源的管理与服务处于一种长期不配套的状态,不能满足京城居民日益提高的休闲娱乐需求。
国民精神文化调研报告
数据与观点
为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在山东省范围内取样,进行了集中调研,以下是调查结果与分析。
理想目标:民众的理想目标和所崇尚的生活方式更趋具体、现实
在调查中,当被问到短期的理想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时,18.1%的人选择了“身体健康”,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占16.1%;排在第三位的是“衣食不愁、生活安定”,占14.5%;排在第四位的是挣更多的钱,占13.7%;选择“提高名誉和地位”的仅为2.8%,而选择“为社会多做点有意义的事”不到10%。
对于调查者最希望得到的生活方式的调查,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老实工作、清白做人”(31%)、“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28.2%)、“过自己想要的生活”(13.5%)。而选择“牺牲个人利益,奉献社会”的仅为2.3%,是所有全部选项中比例最低的。干部群体、工人群体、国企管理者、新兴阶层选择“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比例较大,知识分子群体、农民群体、城市贫困群体则更崇尚“老实工作、清白做人”。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诚实、健康、务实的生活方式。
价值取向:民众的价值取向较为健康,对我国的一些传统价值观仍有认同在对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问题上,选择“多奉献,少索取”和“多索取,少奉献”的均在20%左右,57.8%的人选择了“付出多少收获多少”。当被问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如何取舍时,61.9%的被调查者选择“二者兼顾”,31.1%的被调查者选择“会牺牲个人利益,自觉维护集体利益”,6.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先考虑个人利益,再考虑集体利益”,只有0.8%的人选择完全不顾集体利益。这一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二者的合理兼顾才是合理的取舍态度。调查显示,71.1%的人认为“在现在的形势下提倡艰苦奋斗是很有必要的”,认为意义不大或已经过时的人分别为15.9%、5.5%。这说明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状况也宽余了许多,但是对艰苦奋斗的传统还是比较认同的。
文化立市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本领和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以先进文化建设为先导,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彰显了“文化是城市之魂”的魅力。
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方向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底蕴和文化的力量,就没有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淮北市是上世纪**年代在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能源型城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淮北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方向的“文化立市”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举措。一是深入开展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指导作用,不断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二是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搞好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在改革发展和城市转型中建设先进文化的良好氛围;三是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进一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四是按照“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淮北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方向的“文化立市”战略,有力地推动了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淮北市已成功转型为一个新兴的能源城市,其塌陷区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被联合国粮农及环保组织誉为“土地再生的奇迹”。
用大众文化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淮北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要让广大群众享有逐渐丰富的文化生活;要以政府为主导,着重加强文化设施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起一个覆盖城乡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大众传媒网络;要加强文化艺术的创作、演出工作,广泛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促进大众文化生活的全面繁荣。
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文化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四进社区”活动、“三下乡”活动、职工读书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不间断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较好地满足了群众需要,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赞扬。其中,“送理论”下基层是淮北市开展文化宣传工作的一大特色。市委宣讲团围绕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理论宣讲,针对性、指导性强,对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改革的顺利推进。针对一段时间一些社区文化活动贫乏、低级娱乐乘虚而入的情况,市里筹集资金为社区订做阅报栏、赠送电视机和录音机;筹资给乡镇、村赠送图书、订阅党报党刊,并送戏下乡;给淮北老年大学艺术团和夕阳红艺术团提供资助,用先进文化占领社区文化阵地。电视剧制作是淮北市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也是淮北人民引以为自豪的“城市名片”。
品牌文化的调研报告
按:上世纪80年代,当国门遁开时,外资大量涌入,外资企业在中华大地“攻城掠地”、横扫南北的时候,他们更没有忘记把品牌理念带入中国,从精神和物质上把国人“俘虏”了。君不见,喝可口可乐、吃麦当劳、穿耐克鞋、用潘婷洗发水、选诺基亚手机、开宝马汽车……非名牌不买,已渐成国人时尚。一些“名牌”标价让人咋舌,但购买者仍趋之若鹜。为什么国人会如此狂热?其实,并不是他们不爱国,也不是他们盲从,更不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消费习惯,而实在是这些品牌太深入人心了。这就是品牌的力量,难怪有些企业老总夸下“海口”,如果我的企业垮了,就凭我这块牌子,我照样能东山再起。的确是这样,品牌不但是信誉、质量的象征,更代表着地位和财富。今天,“××*”为民族工业,更为××乃至于××的企业,趟出了一条“血路”,指明了方向,使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前程。
“××*”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从“××*”问鼎“中国驰名商标”引发的思考
“××*”出名了!成了“中国驰名商标”!这个消息传来,作为××人,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鼓舞。但欢愉过后,内心不免有些许失落:××为什么没有名牌,什么时候有啊!这种企盼、这种焦虑,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有吧。这个美好的愿望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难以散去,而且愈久愈强烈,一种写作的冲动,令我欲罢不能,于是扶案提笔,写下了下面这段话。
为什么会是××*?
不知道“××*”家底的人,都暗暗称奇,××这么多企业,为什么偏偏是“××*”夺得“桂冠”,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多年的磨砺,“××*”自有独到的“生意经”。
乡村文化构建调研报告
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文化建设是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明显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因而,增强乡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乡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必定要求,也是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下面从我乡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增强我县乡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初步讨论。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乡有乡村户数4449户,人口15132人,目前我乡没有达标乡镇文化站1个,安排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全乡基础实现了农村文化活动有人组织,时事政策有人宣传,文化市场有人管理的目标,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不断增加。全乡目前12个行政村有6个村建有达标“农家书屋”和村级广播室。每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图书、报刊杂志不少于3000种,配备了专门的书柜和阅览桌椅等基础设施,购置了电视、影碟机、电脑等设备,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我县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有5个行政村建有健身器材和场地,每个村配有5-6个体育带头人,专门对群众在体育锻炼中进行带头和指导。目前,全乡有19个民间管乐队100人,数字电影放映队1个3人,文化科技户每村1-2户带头人,民间艺人有41人,涉及的有唱山歌、民乐、美术、雕刻、讲故事、道教、剪画等多个行业。其中一名文化科技户陈志安经过培养被评为市级民间艺人,给农村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前景和氛围。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对于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乡在实现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地时候,存在经济“硬指标”,文化“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阵地压缩,队伍不稳,农村文化机构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税源文化调研报告
一、税源管理文化理论溯源与现实偏向分析
税源管理的基本内涵是指征税主体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对分布于税源形成各个环节的纳税人相关涉税信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有效应用,达到税源全方位控管,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税收流失,尽可能地实现应收尽收。税源管理文化是指征税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在税源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税收特色的独特文化形式,是人们对于税源管理体制、机制及其税源管理活动的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所遵循的管理原则、传统与习惯。从税收与税源管理的关系来看,以税源管理过程为研究的客体、以征税主体为研究的重点对象的税源管理文化是税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由于征税主体对电子政务把握的偏差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税源管理文化尚未引起征税主体的足够重视。从税收文化建设看,还停留在物质与制度的层面上,在税源管理活动中的偏向日益显现。
一是“事本主义”。“事本主义”的税源管理文化偏向主要体现在政策导向上的偏差。从2005年3月11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来看,涉及到“事”的有20条,而涉及到“人”仅有2条。建国以来的税收基本法规中,从未对税源管理部门的征税主体资格即准入“门槛”作出过刚性的规定。关于准入关的设定,无论从税务系统的内在需要看,还是从“业外”如法院、检察院系统的实践看,都是必需的更是可行的。“事本主义”税源管理文化偏向在操作层面上的主要体现是脱离了“人”的开发而去谋求“事”的发展,即人与事的脱节。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企图实现税源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短视的文化。在税源管理活动中,征税主体对财务会计知识的应用力决定着税源控制力。征纳之间素质不对称问题已成为制约税源管理效率的瓶颈之一。
二是“唯信息化”。税务信息化是顺应信息化时代背景而产生的一种税源管理手段。它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在税源管理中的运用为主要特征,有助于提高税收行政效率,改变固有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进而改变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最终改变资源配置和征收方式,是税收征管的一场革命。但是在实际税源管理活动中,在对信息化“依托”与“依赖”的矛盾把握上出现了失衡现象。“唯信息化”的突出表现一是对信息技术的迷信。税源管理是征税主体对税基税源的控管,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其信息源主要来自于纳税人的传输,是一种对于信息流的控制运用。而税源管理的关键在于管住“源”而非管住“流”。由于缺乏一个渐进的、目标一致的系统设计,导致管理信息系统频繁的升级换代,丧失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税源管理工具应有的稳定性。二是认为“机控一切”,即计算机可以包办一切税收事项。在基层税源管理活动中,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功能主要有:传输税源管理有关政策文件、查询由纸质转化的信息、电子文档的报送,唯独较弱的是信息技术工具——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的功能,即操作层面的“源控”指导功能弱,流程控制功能强,这一特征既是后天的不足,更是先天的缺憾。管理理念的偏离导致了征税主体与税源间渐行渐远趋势的出现及其加剧。三是机构设置与工作机制的不匹配。目前与税务信息化相配套的组织机构是各级税务机关的信息中心,属于事业编制的建制,而且信息中心成员的构成一般为纯技术人员,缺乏税收分析与税源管理专业背景。从税务信息化状态下的工作机制看,目前基于征管数据的一根循环往复的链条:税源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必将作为一种科学的运作机制稳定下来,而目前的机构设置仍是沿用八十年代的模式,在“唯信息化”的形而上学观念指导下,税源数据中心——税源分析部门——税源监控部门——税务稽查部门四个系列的机构尚未全面实现法定化。由此可见,“唯信息化”是一种不完整的税源管理思维模式,它既忽视了税源管理的机制约束功能,也弱化了信息流本身的传递功能。
三是“孤立运作”。税源管理作为一种基于对涉税信息充分掌握基础上的管理工作,对信息获取的广泛性、完整性、准确性与及时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对社会综合治税的需求日益明显。然而,在当前的税源管理文化上,有一种作为“孤立运作”的偏向。其表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信息孤岛”。税源管理的信息包括源自工商部门的注册信息、源自海关的出口报关信息、源自交通部门的出入境信息、源自房交所的产权转让信息等。但在“孤立运作”的税源管理理念支配下,无论是信息获取的渠道还是机制都被阻滞了。从信息源看,目前是“纳税人+工商部门”的两种来源,从仅有的两种来源来看,还是以纳税人申报信息作为主要来源,其中大部分是自动导入或通过介质转换取得的;工商部门的信息输入尚处在系统分隔状态,即使是可以获取的信息,其使用价值也非常有限。至于其他相关涉税信息,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获取的。在税源管理活动中,政府部门的“观念孤岛”比“信息孤岛”更可怕。在电子政务推行过程中,政府部门间所共享的信息尚停留在时政与法规层面,部门间核心业务信息真实地互联互通地共享是困难而缓慢的。就从国税与地税的税源管理信息系统来看,也是各自为战、相互隔离的。第二类是“单兵作战”。时至今日,税源管理依然停留在征税主体孤立运行的层面上,社会综合治税的局面尚未形成。主要原因是法律支撑度低。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第五条规定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第六条则规定了“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但从2001年5月该法实施至今,既没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法规出台,部门协作仅仅维持了工商税务之间的协作。对相关部门不履行协作义务所承担的法律责任难以落实。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来,连云港市的文化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经营服务体系,在满足市民文化娱乐需求、缓解就业压力、改善投资软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连云港市现有歌舞厅、电子游戏室、音像、网吧、文艺表演团体、艺术培训、影剧演出等文化市场服务类经营场所2000余家,从业人员10000多人,注册资金1.1亿元,实际累计投资3.5亿元;共有报刊社、编辑部、印刷企业、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音像制作单位、网络出版单位等新闻出版类服务单位近1000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注册资金达3.3亿元,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除去国营新华书店等为数不多的单位之外,我市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多为民资、外资,其中歌舞娱乐业和民营书业发展较快。
与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连云港市文化市场投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但从总体上而言,市场规模较小,质量档次偏低,规模大、档次高、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经营场所少,光储、动漫等高新技术行业尚属空白。
二是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印刷企业的分布自发性和随意性较大;公共聚集场所配套文化设施明显不足,现有文化经营场所布点分散,多利用其它商业场所改造,歌舞娱乐场所尤为突出。
市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市文化系统现有干部职工400多人。下设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影剧院、博物馆、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剧目组、蒲剧团、文管所、铸鼎原文物管理所、文华艺术团等11个单位。建有乡镇区文化中心17个,村文化大院420个,其中一星级180个,二星级165个,三星级75个。*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上地下文物非常丰富,现有库藏文物7354(套)件。其中一级品1件,二级品177件,三级品2784件。境内有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9处,市级5处,县级249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丰厚,被各级人民政府公布列入名录的共60项。其中《*剪纸》被公布为国家级名录;被公布为省级的有《*道情皮影戏》、《齐天圣鼓》、《虢州石砚》、《黄帝的传说》、《王莽撵刘秀的传说》、《东西常骂社火》、《扬高戏》7项;三门峡市级有《夸父神话》、《菩萨庙会》、《娘娘山的传说》、《亚武天锣》4项;*市级有48项。王蓬草、杨仰溪、索辛酉、左昌义等4人被公布为省级、25人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蓬草和杨仰溪还被公布为国家级杰出民间文化传承人。*市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城乡文化活动场所众多,文化产业门类齐全。有歌舞厅、KTV厅10家。印刷厂15家、打字店21家、音像图书销售70家、文艺培训10多家、专业文化艺术团体3家、网吧73家,拥有影剧院、剧场、戏台近200座,电影放映队20多个,文化产业年产值1.2亿元。主要产品有:虢州石砚、剪纸、道情皮影、布制工艺品、灵芝盆景、青铜器制作等。河西村、朱阳镇被命名为省级特色文化产业村、镇。西车村、杨家村、尹庄镇、焦村镇被命名为三门峡市级文化产业特色村、镇。虢州砚、道情皮影被命名为省级知名文化产品。*市群众自发兴办文艺团体和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现有乡镇、村组组织的各种职业半职业剧团48个,道情皮影剧团3个,唢呐队100多支,锣鼓队200多个。他们活跃于乡镇山村,为群众的文化庙会、传统节日、红白喜事、乔迁新居、集市贸易等增加了文化氛围。另外,群众自发组织的卡拉OK大赛、金城歌手选拔赛、唢呐大赛、群众文艺晚会、社火、焰火等文化活动此起彼伏。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庙会文化、农村文化争奇斗艳、交相辉映,极大地活跃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市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全市共有文学、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员800多人,每年在各级报刊发表文艺作品500篇(幅)以上。每年举办的200多处传统文化庙会,成为民间工艺品展示的盛会,使当地的剪纸、刺绣、纸扎、编织、面塑、泥雕、印花布、窗花、花灯、金银饰品等民间工艺美术事业有了极大发展,工艺品制作人员达到万人以上。其中30人被国家、省、市有关协(学)会吸收为会员,有10人入选《中国名人录》。*市文物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以铸鼎原遗址群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以黄帝、老子、杨震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函谷关、铸鼎原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观,以亚武山、娘娘山、龙湖风景区、鼎湖湾为代表的山水景观。还有正在开发或亟待开发的朱阳红色旅游景区、佛山、汉山、燕子山、菩萨堂、员家大院、三鳝书堂、杨公寨等。*市已于199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焦村、阳平、尹庄、大王等4个乡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先进文化乡镇。阳平镇等7个乡镇文化站被命名为百强文化站、示范文化站和先进文化站。东车村、河西村等7个文化大院被命名为示范文化大院、西车村、杜家村、沟东村等3个村被命名为特色文化村。枣花、解放、涧东等3个幼儿园被文化厅命名为“省级儿童文化园”。
水晶文化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由于东海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水晶产业的发展,东海县水晶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东海经济重要支柱。水晶加工产业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安排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水晶产业尤其是工艺品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种类一直维持在90年代初的状况,水晶工艺品制造业大多还处于初级加工的阶段,满足于低收益,粗放式的生产模式。水晶制品集中在低档首饰、眼镜等附加值不高的品种上。而缺少高端的品牌产品的支撑,“水晶之都”这一金字招牌难展光彩。同时,市场无序竞争、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贫乏、文化内涵和艺术性缺失,这些已经成为水晶工艺品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软肋。而产品的艺术价值不高、产品趋同带来的无序竞争可能正是把水晶工艺品卖个石头价的直接原因。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水晶工艺品的制作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艺术质量不高,粗制滥造居多等负面效应。无序竞争直接导致工艺品质量下降。
市场混乱的另一个原因是产品趋同,新产品一上市很快就被大同小异,千物一面的粗、假便宜货抵消。经营户不在销路上拓展市场,却在门前抢生意、压价钱,人为地把水晶卖成了石头价。凡此种种,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缺少艺术个性和创新能力。
技术人员贫乏。我县目前没有一个国家级的工艺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也只是凤毛麟角。本地技术人员缺乏,外地技术人员水平却是“技术高的不出门,出门的技术低。”雕刻技师多为民间老艺人,作品难和时代接轨,缺少简约设计和现代感。
种种问题的存在,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将很难实现东海县政府提出的“把东海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水晶之都”的远景目标。
为此建议:
1、政府应该进一步高度重视水晶产业的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