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16:52: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差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差异论文:文化差异对消费的干扰概述
本文作者:郑莹灿工作单位:西南大学
他们在行为、言论、思想上都追求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认为保持一致、顺其自然是个体人格丧失的表现。(五)人际关系的差异———仁义对人与利益为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根据儒家的原则,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会关系非常重要。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注重情义,轻视物质利益。在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这种现象致使中国人把人们之间的交情或友谊看成是最重要的,为了友谊而牺牲物质财富也是理所当然的。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主张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追求人人平等和个体的优先地位。与中国人的重情重义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3]。由于强调外在的、个人的、权利的、功利的东西并且崇尚竞争的个人主义,美国人在争取个人利益和福利时会采取主动的方式,与人打交道时十分直接,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人情较为淡漠。由中美文化心理差异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尊崇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性本善的人性论,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主张过去价值取向,具有追求稳定的民族性格;美国的文化则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观,性本恶的人性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主张未来价值取向,具有喜爱冒险、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而文化又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持久、最广泛和最深入的环境因素。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信念等将长久地影响着本文化群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4]。因此,同一国家的消费者在消费需要、消费对象、消费决策、消费时机等方面会表现出共性,而不同国家的消费行为模式则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中美消费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文化中的各个要素,影响消费者的观念,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行为。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美两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差异。(一)消费需要的差异消费是由人的需要推动的,是人的需要的一种主观的选择形态和特定的满足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消费者对消费需要的态度是不同的。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求稳”的文化心理,“无债一身轻”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中国人在消费过程中竭尽全力回避竞争和冲突。所以,在生活消费方面就会有所节制,中国人有节约的美德,不会盲目消费,每个家庭收入再少也要存点钱。同时,在传统的宗法观念和知恩图报观念的影响下,“人情”消费也就成为一种突出的消费行为特征。在美国,很多人信奉基督教。在美国人的观念中,消费是创造财富,挣钱是为了花钱,有钱就花是与创造财富联系在一起的,而留遗产是不为上帝创造更多的财富。他们认为人生要付出,付出就该享受,年轻时借款买房消费,退休后将房抵押给银行“倒按揭消费”,付出与收入均等,无须以积累防患于未来[5]。因此,美国人从来不压抑自己,他们崇尚及时享乐,强调实用主义,希望商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消费需要来生产产品,他们的消费行为都与自己的需要息息相关,不存在所谓的“人情”消费。(二)消费对象的差异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一种重群体轻个人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主要是以群体取向为基础的。群体取向的价值观体现在家庭生活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一个家庭看做一个整体,在消费时从整个家庭进行全面考虑,注重产品对于维持家庭正常稳定运作的作用,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往往与整个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个家庭成员不仅要考虑自己的需要,更要考虑到整个家庭的需要,对整个家庭都有用的商品往往会比对一两个家庭成员有用的商品更容易被选择,在作决定时也要求全家人一致同意;另一方面,体现为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和亲慈子孝的心理,子女孝敬父母,父母更是为了子女的前途不惜倾囊投资。因此,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中国人所作出的决定往往综合考虑老人和孩子的需要,特别注重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在美国,清教主义的文化价值核心是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由于受宗教文化的影响,美国人认为每个人均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有什么需要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不是寄期望于父母和任何外部力量。由于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美国人的消费也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消费行为也比较注重商品对自己的用处,而不是对整个家庭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有用性。(三)消费品牌选择的差异一个人的文化价值观会影响他的生活方式、社交活动等。这些因素又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他所青睐的品牌和对品牌的选择。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不仅把“安居乐业”当做永恒的幸福,而且认为“安居乐业”能促进国家的稳定和进步。所以,中国人在消费品牌的选择上倾向于选择一些常用的、多数人使用的、长辈们也用的商品,对新奇的高科技产品或新型产业大多抱有怀疑否定的态度。美国人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观和性本恶的人性论,在价值取向上主张未来取向。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生活就是一场追求成功的竞赛,均等就意味着人人都有同等的机会参与这场竞赛并取得胜利。为了获得成功,美国人讲求竞争,追求创新,很少循规蹈矩。这种追求冒险、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引发了对新奇事物的消费投资倾向。美国人对一些新奇的、富有创意的品牌更为青睐。(四)购买决策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集体意识,要求个人服从整体。美国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权益。这一文化差异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具有多重体现。在购买决策方式上,中国人往往以集体为单位进行决策,如家庭成员的大部分收入都集中起来由一名“当家人”统筹安排,在具体购买特别是单笔支出较大的购买决策中,还需要家庭成员的集体讨论。而美国人在购买决策上通常由自己做主,有自主生活能力的成年人一般都对自己的财产具有独立的支配权,无论购买什么,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自己决定。在购买决策的最后确定上,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性有限价值原则,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因此,中国人的收入变化对购买决策具有迅速和直接的影响。当收入减少时,消费者会很快节省开支,降低支出,先前开支额较大而又非必需品的购买意图将被最先取消或者暂时搁置起来[6]237-242。而美国人在付出就该享受的思想支配下,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常规的消费和随机的消费。常规的消费是必须支出,如各种保险费支出、学费支出、房租、购房和汽车开支等;随机的消费具有弹性,旅游、运动支出属于这一类。美国人的消费一靠收入推动,二靠预期推动,三靠信贷推动。据报道,美国70%的家庭都把信用卡借贷作为家庭财务的应急手段[5]。由此可见,美国的消费者具有较强的消费不可逆性,不会因为收入的变化改变对产品的购买,大多数人会通过借贷来满足即时的消费需要和欲望。(五)身份消费行为的差异在中国,身份消费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身份所具备的含义以及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的功能要复杂很多。首先,中国消费者通常具有更强的身份意识,维系身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身份消费行为非常频繁。其次,中国社会中人与人紧密相连,彼此高度依赖,这使得身份消费的目的、功能和形式也出现异化。因此,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所购买的产品是不是真的好,往往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别人说了算。他们在购买时,通常特别看重产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给他们带来社会性结果,并对于产品的外在可见特征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人们在消费中需要顾及自己的社会身份,保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和面子,出于维护面子的需要,中国人会在消费中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和身份地位相符合。这同美国个体主义文化下的消费者很不一样,美国消费者强调“独立自我”,倾向于将自己看做独立于他人而存在,他们的消费选择更多地反映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态度,而没有羞羞答答的面子观[7]。
改革开放以来中美文化交流对中国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深入,美国人提倡的超前消费的观念使对于消费信贷的这种否定性评价逐渐受到了挑战,“超前消费”的消费方式已普遍被中国大多数人所接受,如贷款买房、贷款买车、助学贷款等超前消费。在消费实践方面,房屋购买中的“按揭”方式是消费伦理观念的重大突破;同时,汽车、教育、旅游等高价值商品和服务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生活需要,而银行储蓄又很难满足这些需要,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了消费信贷的伦理观念,消费信贷也逐步走进百姓家。(二)消费主义倾向逐渐扩散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受计划经济状况的局限,当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比较单一,只满足温饱,没有太多的奢望。在消费观念上,人们接受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近年来,中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使享受生活的消费主义观念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受美国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居民对“收入越高、消费的商品越多,则生活越富裕,并且生活质量越高”有着普遍的认同[8]。当前,中国的富人群体已经率先成为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光顾高级消费场所,进行高消费活动,购买高档商品,从事富于娱乐性、技能性与知识性的休闲活动。(三)消费理念日趋合理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解除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人们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预期不断改变,安全感逐渐增强,消费主义倾向不断提高,消费理念日趋合理。人们在追求理想生活的时候,伦理价值观念的判断天平更倾向于健康和环保。渴望健康,渴望长寿,渴望环保,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居民的普遍心态[9]。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沉积了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英汉习语翻译常会遇到许多困难。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四个方面阐述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各自习语形成的影响,并详细说明英汉习语互译中处理这种文化差异的几种常用译法。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一)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挥金如土”等。
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历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sweakaswater(弱不禁风),drinklikeafish(豪饮),tomisstheboat(错失良机)、allatsea(不知所措)。
东西文化差异论文
摘要:研究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对学习、交流,以及翻译英汉语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感性与理性、本体与客体、宗教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语言;思维方式;宗教;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从一种语言中可以反映出使用该语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必然要饭应该民族的社会现实,受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道德价值、政治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制约。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具有民族特征。实际上,文化涵盖了社会中的一切现象,包括语言,而语言又是被用来记录一个民族所有的变化。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语言和文化的专家都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说,语言和文化又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文化为背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会在其语言中得到体现,作为这种语言的学习者我们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对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这门语言极为必要。因此研究东西文化的差异对我们研究,交流及翻译英汉语言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加以阐述
一、感性与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极重个人的感受,强调顿悟的作用。这种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表现到极致,例如禅宗把庄子,玄学以及佛性的本体融合在一起,主张取消一切理性,依靠直觉在霎那间顿悟。这种思维方式在汉语中表现主要是句子之间的跳跃性大,中间缺乏形式上的联接,使得汉语的句式和行文如山间溪水跳跃,抖动,但始终前行。如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一段:祥子想找个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细想一遍,哪怕想完只能哭一场呢,也好知道哭的是什么;事情变化的太快了,他的脑子已追赶不上。没有地方给他坐,到处是雪。小茶馆们都上了门,十点多了;就是开着,他也不肯进去,他愿意找个清净的地方,他知道自己眼眶中转着的泪随时可以落下来。
与汉语的思维方式相反,英语民族则是理性思考,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判定和推理,最后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这种理性在语言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表现为句式整齐,行文严谨,各个句子之间逻辑性强,整个架构成星系装分布。例如:
文化差异与唐诗英译
一、“翻译之事,由来已久”
在我国有史料可考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中提到“行人”,即负责接待四方使节与宾客任务的官员职称,他的职责就是“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书中还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将诸侯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训练。这是关于我国翻译人员培训的最早记载,也可看出古代就对翻译活动的重视。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解放后,翻译活动更是达到一个繁荣时期,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层出不穷,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优秀的译作,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翻译与文化
翻译从一开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如果缺少了翻译活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谈翻译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文化。
古往今来,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可以说是形形色色。英国“人类学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如下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还有的观点认为,所谓文化,就是某一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所有产物,包括风俗、信仰、艺术、音乐和其他所有的人类思维产品,例如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说,无论怎样定义,归根结底,“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总和,具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是趋同的认识。”
三、唐诗英译中的文化障碍
中韩企业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投资进行企业经营活动。中韩贸易往来已是寻常,韩国是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双方有很多企业都是跨国经营,但由于两国的文化差异,导致企业管理者在跨国经营管理方面困难重重。然而中韩跨国企业合作的成功能促进双方战略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的良好发展,因此研究中韩跨国企业文化管理意义重大,从中韩两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企业文化特点等认知企业中韩文化差异,推进合作后的企业跨文化管理。
关键词:企业;文化差异;跨文化管理
中韩毗邻,自建交以来,由于历史纽带性、文化相似性、经济互补性以及时代特点等原因,中韩文化交流发展快速且良好,但文化交流上依然存在些许的问题,中韩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从而导致中韩跨国企业管理上出现难题。杨柳、尹雪梅认为,跨国公司经营的失败是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并没有被及时有效的管理而导致的,因此,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是企业跨国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林静静、陈秋妙则认为,跨国经营活动的成败在于跨文化管理。董琳、黎永泰曾指出:要想为跨国企业成功运用奠定基础,就要通过文化整合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本文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中韩企业文化特点,寻找一些可行性策略,目的是实现两国文化的融合,促进中韩跨国企业的良好发展。
一、中韩两国交流的背景
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主要是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但却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国家。冷战前,中国、韩国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从此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韩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两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痛楚使中韩两国无形中达成了一种默契,互相支持、彼此信任、共同抗击帝国主义列强侵害者。在韩国独立运动中,中国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中韩的友好建交奠定了基础。到了冷战初期,1949年6月30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有利于我国的外交战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明确地向全世界表明要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军事阵营,并于1949年10月3日,正式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基于种种原因,中国于10月6日与朝鲜建交,这样的选择使中韩友好关系无法继续。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得到了苏联的默许,中国也应邀加入战役,而韩国的背后是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持续三年的朝鲜战争使中韩关系破裂。20世纪70年代,冷战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同时中韩关系也开始缓和,随后开始通邮通讯等私下往来,1983年5月5日卓长仁劫机事件中韩第一次官方接触,双方态度积极友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并于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韩国的正式建交结束了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截止至2015年建交已有23年。在政治上中韩两国高层频繁互访,2003年卢武铉总统访华,2008年和2012年,李明博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13年6月朴槿惠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于2015年10月1日,朴槿惠总统应邀出席中国国庆大阅兵。2005年、2008年主席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2007年和2010年总理对韩国进行正式访问,2013年10月,会见韩国总统朴槿惠。2014年7月进行了一次串门式访问。高层频繁互访目的是增进两国人民友好相处,推动中韩关系再上新台阶,促进两国全面发展。在经济上,韩国自冷战后开放经济,实施“北方外交”政策,积极同中国发展经济,同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积极鼓励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生产,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双方有着互补性,各取所需共同发展。200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宣布签署一个大规模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11月,中韩两国共同开通经贸合作网站。2012年5月2日,中韩自贸协定谈判正式启动。据韩国海关统计,2014年韩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2354.0亿美元,同比增长2.8%,其中,韩国对中国出口1453.3亿美元,同比下降0.4%;自中国进口900.7亿美元,同比增长8.5%,韩方贸易顺差552.6亿美元,同比下降12.0%。中国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在文化上,中韩同属亚洲国家,又为邻国,两国有着数千年的文化交流,“韩潮”和“汉风”交相呼应,中国人热衷于韩剧、韩国美食、韩国服装以及韩国化妆品等,韩国民众喜欢中国功夫、中国美食,以及中国汉字文化、儒家思想、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礼教以及佛教等,现在韩国人不仅仅关注中国的古典领域,中国现代文化也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文化承载着中韩的友谊,成为世代交好的使者。
二、中韩企业文化差异分析
小议口译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英、汉口译过程中造成文化障碍的文化差异可分为五个方面,即:民族习俗、文化沉积、认知体系、思维模式和非言语语言。众多的文化差异会对口译产生重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口译的质量和信息的传递。然而由于口译本身在我国发展相对滞后,口译中文化的导入远远不够,造成口译者跨文化意识不强。因此培养口译员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口译训练中的文化导入已成为当务之急。
论文关键词:口译;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口译质量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国际化的不断加深,国与国之问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译活动也越来越活跃。传统上,人们一一直认为口译员只是担当着交际过程中语言转换专家的角色,而现在,众多的口译实践已经证明口译员的角色绝不仅仅限于此,他必须担当起一个新的角色——文化的传播者。事实上只成为一个语言专家离合格的口译员还相去甚远,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他在交际过程中要消除的不单单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还包括文化的障碍。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口译员要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口译员必须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口译员的跨文化意识已成为保证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一)口译的定义说明口译的本质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关于口译的定义曾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侧重因素做出不同的阐释。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刘和平教授认为:口译同笔译一样,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且是不同语言社团重要的交流形式,是两种思维的转换过程。IzJ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问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张文教授对口译的概念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她认为: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取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
文化差异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农产品贸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文化差异对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从需求相似性、偏好多样性及交易成本等方面分析了文化差异对于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机制。并从推动文化交流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农产品合作、注重影响农产品贸易的多重因素等方面为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献言献策。
关键词:需求相似性;偏好多样性;交易成本
一、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农产品贸易占据中国对外贸易的很大比重。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更优化地配置资源,农产品贸易可以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多方面的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逐渐扩大,农产品贸易也经历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以及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中国农产品的贸易伙伴国日益增多,主要的进出口市场包括日本、美国、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农产品贸易的种类繁多。农产品贸易大到关系国家的粮食食品安全,小到影响人们的日常饮食。国内外众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影响农产品贸易的因素。潘伟光,杨祺(2013)等研究发现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促进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出口;田敏(2014)分析了人民币跨境结算对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宫同瑶,王蔚(2014)研究发现本土偏好与地区偏好将会对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郑燕(2017)研究了人民币汇率通过影响农产品价格,进而影响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开展;但是很少有学者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因素。文化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与贸易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一带一路”跨越了亚洲、欧洲和非洲三个大洲,沿线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以文化交融为经济建设铺桥搭路,共同构建政治、经济、文化相融的命运共同体,实现长远互惠发展。由于地理距离的阻隔,历史发展路径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文化差异对于两个国家之间进行农产品贸易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差异对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对于促进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开展农产品贸易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差异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传导机制
(一)需求相似性。作为农产品而言,与人们的日常饮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供给和需求的弹性都比较低。根据需求相似性理论可知,对于文化差异较小的国家,饮食习惯基本相似,对于食物的需求也相似,因此,文化较小国家的农产品贸易较为频繁。中国作为亚洲国家之一,其地理位置属性决定了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化较为相似,如日本、韩国等国家,较小的文化差异促进了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同时,对于赴外进行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将会更多地偏好和选择中国食物,将会增加其所在国家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因此促进中国与该国家农产品的贸易;同样,在华生活和居住的外籍人员将会增加对其来源国食物的需求和偏好,也将会促进该国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开展。而对于文化差异较大的两个国家来说,较大的文化差异使得居民对于食物的选择和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会阻碍两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即人们对于食物的相似性需求会促进中国与文化差异较小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开展,反之则会阻碍中国与文化差异较大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的开展。(二)偏好多样性。需求相似论解释了中国与大部分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与其地理位置相距较远、文化差异较大国家之间就无法展开农产品贸易。根据中国历年农产品贸易数据可知,中国与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数额一直居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前几位。根据偏好多样性理论可知,人们对于食物的选择偏向于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对于文化差异较大的两个国家而言,较大的文化差异使得食物的类别有较大的差异。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因此将会更大程度地接受和认可差异加大、有异域风情国家的食物,将会促进中国与其文化差异较大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开展。现如今,中国居民对于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越来越喜欢,西方快餐在中国深受追捧将会促进中国与西方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同时中国食物在西方国家也非常受欢迎,随着各种关于中国食物的综艺节目的播出,中国餐馆已经遍布全世界,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因此较大的文化差异并不绝对表现为抑制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相反将会促进中国与文化差异较大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开展。在偏好多样性的作用下,文化差异较大国家的农产品将会更大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形成一种“外来者优势”,从而促进农产品贸易。(三)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一个国家进行贸易活动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地理位置距离较远的国家,语言差异较大,彼此之间的语言沟通较为困难,需求结构差异较大,相互之间的信任基础较为薄弱,对于双方国内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了解程度较低,因此两个国家之间进行农产品贸易的交易成本较大,将会抑制农产品贸易的开展;相反,如果两个国家之间文化差异较小,语言差异较小,彼此之间语言沟通障碍较小,对于农产品的需求结构更为相似,双方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更为牢固,对于彼此国家内部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也更加的熟悉,将会大大降低两个国家之间进行农产品贸易的交易成本,将会促进两个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的开展。并且文化差异相对较大的国家地理距离相对较大,贸易运输相对较困难,贸易运输成本相对较大;而文化差异相对较小国家地理距离相对较小,贸易运输相对更为便利,贸易运输成本相对较小。因此,对于中国而言,较大的文化差异,将会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将会抑制农产品贸易的开展;较小的文化差异,将会大大降低农产品贸易的交易成本,将会促进农产品贸易的进行。综上,中国与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进行农产品贸易时,消费者对于食物的需求相似性偏好及较大的交易成本将会抑制农产品贸易的开展,而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将会促进农产品贸易;中国与文化差异较小的国家进行农产品贸易时,消费者对于食物的需求相似性及较小的交易成本将会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开展。
小议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要真正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具备熟练的语言交际能力,必须对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有所了解,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消除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提高文化领悟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世界日趋全球化。人类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生活,人们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商务贸易,还是社会活动,甚至私人交际的机会都比以前多起来,而语言架起了人们沟通的桥梁。随着历史的沉积,社会的发展变迁,中西方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要真正掌握英语交际能力,必须要对英语语言文化有所了解。如果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只注重形式,忽视文化差异,就会导致语言使用不当,甚至造成误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对文化差异的感悟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
1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感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给学习和使用英语带来的影响。这些差异往往存在于民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等,例如下几点。
1.1民俗差异.
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影响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商务竞争越来越激烈,商务英语翻译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够在对外交流中做到准确、有水平的翻译,译者必须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流。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并对怎样处理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策略
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涉外经济活动更加频繁,对商务英语翻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商务英语翻译虽然是一种语言交流,但它受到不同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译者必须具备应对文化差异进行交流的能力,适当运用表达技巧,灵活变通,才能在翻译过程中表述清晰,意义正确。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影响的体现
1.语言表达的差异。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将谦虚看成一种美德,在语言表达上也更加委婉、温和,西方人性格热情、奔放,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直接、坦率。我国清末大臣李鸿章曾应邀到美国访问,访问结束前,他在一家著名餐馆为美国官员举办答谢宴会,宴会开始时,按照中国习俗,李鸿章站起身说:“今天承蒙各位光临,不胜荣幸。我们略备粗茶淡饭,聊表心意,没有什么可口的东西,不成敬意,请大家多多包涵。”第二天,当地媒体将李鸿章的讲话发表在报纸上,译为“Iamveryhappytohaveallofyouheretoday.Thoughthesedishesarecoarseandnotdelicious,Ihopetheycanshowmyrespectforyou,pleaseenjoythem.”,餐馆老板看到文章报道后大发雷霆,他认为李鸿章的说法是对他餐馆的侮辱,坚持要李鸿章拿出证据,哪一道菜做的不好,哪道菜不可口?否则就是有意损坏餐馆的声誉,应该向他道歉。这就是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上不同所造成的误解,因此,在商务交流中,我们要跨越这些文化障碍,了解足够的语言表达技巧,避免让对方感觉不礼貌的话语和词汇。2.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在问候和寒暄中能够明显的表现出来,中国人遇到熟人时,总会寒暄道“吃饭了吗?“你要到哪里去?”这在中国人眼中是很常见的问候方式,朋友之间聊天可能经常以工作、收入、家庭为话题,而在西方人眼中,这类话题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用“Haveyoueatenyet?”,“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问候方式是不礼貌的,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或者是要干涉他们的私事,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西方人通常以谈论天气状况作为打招呼的方式,比如“Fineday,isn’tit?”“Itlookslikegoingtorain”.也可以是简单的问候,比如“Goodmorning”“Hello”“Howdoyoudo”等。中西方礼仪文化上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中国人在见面时通常使用握手的方式,而西方人大多使用拥抱和吻手等,中国人喜欢登门拜访熟人,而西方人在拜访前要和主人预约,甚至是下午茶,也要提前约定见面的时间,不可突然造访,扰乱受访者的安排。3.事物认知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在历史、宗教、生活和情感上的差异,不同事物在中西方人的眼中有不同的联想意义,例如老鼠(Mouse,rat)在中国人看来是一无是处的象征,如“胆小如鼠”(Shylikeamouse),“目光如鼠”(Beofmousesight)等,但在西方文化中,对老鼠这种动物更多的是从欣赏的角度来创作的,在动画片《猫和老鼠》中,通过猫和老鼠无休止的斗争,表现出老鼠的聪明和智慧,在《精灵鼠小弟》中也表现出老鼠坚毅的性格和宽宏大量的品质。狗(Dog)在中国人的传统概念中褒有贬,但大多还是含有鄙夷之意,如“挂羊头卖狗肉”“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文化中,狗是友好、忠实的象征,他们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从英语词汇中就可见一斑,如英语中有牛肉(Beef),羊肉(Mutton),猪肉(Pork),唯独没有狗肉,他们认为吃狗肉是件可怕的事情。正因为西方人对狗的偏爱,所以在英语中用“Luckydog”来形容幸运儿,还有爱屋及乌(Loveme,lovemydog.),好人有好报(Agooddogdeservesagoodbone)此类谚语。因此,如果遇到在中西方人眼中褒贬意义不同的事物,在进行翻译时,一定要谨慎思考,避免引起语言上的误会。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解决策略
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与策略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商务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商务英语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桥梁与交流工具,它具备一定的工具性、专业性、商务性,拥有比较多的专有名词。相比普通的英语,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整体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使得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具有极高的难度。因此,在实际的英语翻译过程中,应该全面分析商务英语的特点,结合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商务英语的影响,全面把握商务英语翻译的方式,切实提升商务英语翻译水平。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影响;对策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不同国家的文化对应针对性的语言。若想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必须深入分析语言植根的文化土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商务英语成了沟通与交流的主要桥梁。同时,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需要考量的内容比较多元化。若依托于本国文化来翻译商务英语,不仅无法提升精准性,可能还会出现词不达意甚至相互冲突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凸显。为优化国际贸易,为优化商务沟通,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应该精准把握文化差异属性,运用科学的商务英语翻译方式来整体提升翻译精准性,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优化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也才能真正提升商务英语的翻译质量。
1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关键因子,很多文化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传播的。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应该精准把握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在充分了解和认知文化背景的前提下,科学开展翻译工作。商务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专业名词、专用名词。若采用传统的直译方式,显然难以保证翻译工作的精准性。因此,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基于文化差异,应该了解文化背景,继而开展科学的翻译工作,整体提升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精确性。商务英语作为涉外商务沟通的桥梁,是处理对外贸易、涉外经济等经济活动中普遍性的问题。在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中,如果未能够全面了解文化背景,如果未能够认知西方文化差异,那么很难提升英语翻译工作的整体质量,也很难优化商务英语翻译的精准性。在对商务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该站在他国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语言结构,同时全面分析语言中所包含着的修辞手法、词句运用、歇后语俚语等等。可见,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首要考量的问题及环节是文化属性和文化差异。作为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主体,翻译人员在进行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了解商务英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同时也应该结合我们国家的文化认知,来精准找到二者的共通点,继而准确无误地进行翻译工作。若翻译人员对于商务英语的认知模棱两可或者存在文化认知不到位等问题,势必会造成翻译的误解、误会,甚至是分歧。因此,文化对于翻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是翻译工作的支撑,翻译是文化的重现与反映。科学处理好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能够整体优化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
2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