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16:44: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研究

以低消耗、高附加值为特点的文化产业已然成为21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已然成为众多国家经济转型的首选。当前我国在经济结构转型当中也在着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使得文化产业在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同样,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旅游产业本身就涵盖多个产业,集多种产业功能为一体,对于地方经济具有强大的拉动效应。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政府也日益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从本质属性来看,文化与旅游两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属性,而旅游则是文化产品的重要载体和价值实现途径。伴随着我国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契机。因此,探讨如何挖掘旅游产业中文化元素,实现其价值提升,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已经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研究指明了方向,即通过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来增加其产业中的文化含量,进而提高产业附加值。

一、文献回顾

对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国内众多学者大多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的耦合问题。如王振如(2009)就着重从生态农业的角度探讨旅游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模式和结构优势①;张海燕(2011)则围绕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视角来研究民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问题②;鲍洪杰(2010)通过定性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来构建指标体系,形成模型评价标准,来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③;张建(2009)则结合产业链理论来分析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链条环节,指出两者之间存在众多的相似性,这也形成两者耦合的基础④;张洁(2011)指出文化是旅游业的发展根基和资源元素,突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与购物休闲旅游产业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进而提出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互动发展的对策⑤。此外,也有部分学者引入耦合量化分析法来分析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如张琰飞(2012)以31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来构建模型,进而来实证分析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关系的区域差异⑥。刘定惠、杨永春(2011)则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来验证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⑦。周叶(2014)则通过灰色系统分析理论来验证江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⑧。应该说,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研究热度的不断提升,关于文化与旅游两个产业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但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验证阶段,虽然有部分学者尝试着结合数据和模型来验证两者关系,但尚未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内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福建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面板数据,对福建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验证,以此为推动福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耦合现象主要是指两个或多个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虽然其是从物理学当中衍生出来的概念,但产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由具有类似于生命机体组织属性的企业组织系统和周边产业环境系统组成的,因此近些年来耦合原理也被广泛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经济学研究领域。产业耦合系统是指两个产业之间通过相互影响,进行信息、技术及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交换、渗透与循环,并在整个产业业态进程当中进行竞合和联动,从而形成良性的共振关系。在整个产业耦合系统运转当中,产业关联是产业耦合的技术支撑,而产业耦合发展到高级形态也就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业态,即是产业融合为一体。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相通的内在属性决定了两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复合有机体,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这主要体现在两者产业要素流动、产业政策互动支撑及产业布局等方面。首先,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和根源,而旅游产业可带动文化资源价值的增值和延伸创新。一方面,文化产业可以丰富旅游产业的内涵及外延,提升其经济效益,因为通过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可挖掘出新的文化产业主体,赋予原有旅游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新的旅游产品。比如当前类似主题公园、创意园区及影视基地等新型的文化元素注入到旅游产业中,从而增强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文化资源的跨区域传播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资本,拓宽了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渠道,进一步壮大文化市场规模。特别是随着国内民众旅游消费理念的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增加了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比如会展旅游及文化展览会的举办,本身也可有效提高文化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提升旅游消费者对文化的认同感,促进相关文化资源价值增值。其次,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汇集了众多人力、资本要素,在各个区域形成了优势领域,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图1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关联图而文化产业则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相关优化。因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空间交叉布局,形成了相互承接的耦合关系,促使了技术、劳动力及资金等产业要素的动态调整,从而催生了一系列新产品和服务,带动了两者相关边缘产业的优化,两者的耦合关联性见图1。

三、福建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模型构建

查看全文

小议徐州文化产业拓展

摘要:本文在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背景下,通过对一些数据的分析,发现徐州的文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相关文化服务占主要地位的现状。提出徐州的文化产业存在总量规模较小、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市场占有率不高、从业人员缺乏且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建议采用,利用改制等手段将文化产业推向市场、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建设区域性文化产业品牌、采用多渠道方式,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等方法,促进徐州的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改制;文化产业品牌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以民族文化为单元的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加快了融合与互动的进程。文化产业成为了公认的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总值已超过工业生产总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据报道,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已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400家最强的公司中有四分之一是文化产业,其视听产品出口额仅次于航空航天等少数行业,在国际上占据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已占据总消费额的30%以上。[1]

相对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属于弱势产业,还缺乏国内市场的整合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尚显稚嫩的中国文化产业又正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2004年底,徐州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虽然占到1.4%,但是离国家3.1%的平均值还相差很远,在徐州的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差等情况下,如何发展徐州的文化产业,是一件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徐州文化产业现状

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运行的概念,必须通过从业人数、产业结构、创造的总价值、所上缴的税收以及占GDP的比例等具体指标来体现。国家统计局从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的角度,以增加值的变化情况来划分,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2]这一概念是以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为依据,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产业基础,以活动的同质性和文化的自身特征为原则而界定的,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文化产业的范围,而且将近年来新兴的各类文化活动和与文化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类活动都包括了进来,能够更加准确地概括和反映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它明确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活动既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各类文化服务的提供,也包括文化用品、设备的生产、销售和相关文化产品的制作和销售。根据这一定义,从数据统计上来看,徐州的文化产业具有以下现状:

查看全文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来,连云港市的文化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经营服务体系,在满足市民文化娱乐需求、缓解就业压力、改善投资软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连云港市现有歌舞厅、电子游戏室、音像、网吧、文艺表演团体、艺术培训、影剧演出等文化市场服务类经营场所2000余家,从业人员10000多人,注册资金1.1亿元,实际累计投资3.5亿元;共有报刊社、编辑部、印刷企业、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音像制作单位、网络出版单位等新闻出版类服务单位近1000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注册资金达3.3亿元,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除去国营新华书店等为数不多的单位之外,我市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多为民资、外资,其中歌舞娱乐业和民营书业发展较快。

与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连云港市文化市场投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但从总体上而言,市场规模较小,质量档次偏低,规模大、档次高、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经营场所少,光储、动漫等高新技术行业尚属空白。

二是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印刷企业的分布自发性和随意性较大;公共聚集场所配套文化设施明显不足,现有文化经营场所布点分散,多利用其它商业场所改造,歌舞娱乐场所尤为突出。

查看全文

整合文化产业资源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意义。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易经》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诞生地,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有着3300多年悠久的历史。如何使安阳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发展安阳文化产业,核心问题是科学整合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扩大社会效益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支柱,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前提,以回应文化市场需求为轴心,合理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和文化产品品种结构,科学地进行文化生产。要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之成为提升综合发展实力的重要拉动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念,把工作视野从文化系统内向全社会延伸。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浪费,加强对不可再生性文化、文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坚持以人为本,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以放松规制为突破口,优化资源配置。当前,尽管政府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仍然不到位,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够,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作用的重点应该放在促进文化产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改善基础设施,制定规则和政策,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方面。行政部门要与文化产业经营活动分离,尽快实现“三脱钩”——行政关系脱钩,人员脱钩,经济利益脱钩。减少对文化市场主体的行政性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鼓励创新,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发挥资源优势,拓展文化产业

地理和历史使城市呈现不同的类型和功能,有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交通型城市、文化型城市、综合型城市的划分。安阳有着博大精深的殷墟、周易、甲骨文、岳飞精神等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底蕴厚重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等历史文化,有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文化,还有传承古老文明和宏扬现代气息的城市文化。从生产要素角度看,安阳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我们正处于资源形态向经济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没有大规模的经济形态和文化产品出现。怎么办?安阳应植根于3300多年的历史文化所提供的丰富资源,以文化资源为基础,走出一条具有安阳特色的文化产业化之路,促进安阳腾飞。具体讲,就是一要以资本为纽带,培育以文艺演出业、文献信息业、文博展览业、影视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物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文化产品档次;二要采取有效措施发掘优秀体裁,生产出娱乐性与艺术感染力强、既有安阳特色又为国内外所接纳的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优秀作品;三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如内黄农民画、汤阴剪纸以及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四要进一步树立市场意识,建立文艺演出、音像发行、文化旅游各类文化集团,锻造自己的文化母舰,形成规模优势。特别注重培育和发展文化内涵丰富、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前瞻性的文化产业项目,使之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优化资源配置,壮大文化产业

查看全文

旅游文化产业的革新

一、文化价值为导向的理念更新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们理解旅游文化产业,总是关注其产业的功能和作用。产业的构建主要依据产品,时刻受到产品销路的制约和影响,产品的销路又受到产品质量和市场需求的影响。我们对这些过于关注,而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文化的内涵、独特性和珍贵价值不够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本末倒置的状态。其实,旅游文化产业的根本是文化。顾名思义,文化产业,产业虽然是中心词,但文化却是前提,这种产业是文化的产业,而不是产业的文化,是先有了文化,才有产业,产业的内容是文化,而不是与之相反——文化的内容是产业。因此,旅游文化产业依托的是文化,产业不是根本,是目的,文化才是根本。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建构一个什么样的产业,而是考虑我们所依托的文化是什么样子,要对所依托的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它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结构、所属的人群,它的珍贵价值所在,然后才是在保护其珍贵价值和独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再考虑产业的建构方式、运作方式,产业的效益,政绩等诸多的问题。这里探讨的是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其中的文化就是民间音乐。这种产业必须依托于民间音乐,其结构形式和运作方式是以民间音乐的珍贵价值和独特性为基础,经济效益和政绩方面只是最后的结果。就开发得较早的侗族大歌而言,构建有关侗族大歌的旅游文化产业,只是一个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侗族大歌才是最根本的。侗族大歌所承载的关于侗族祖先和侗族整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思维理念,以及侗族大歌特有的侗族多声部织体和长大的套曲形式这些音乐上的结构和艺术特色,是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也是它的文化价值所在,这些才是有关侗族大歌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这些内容决定着文化产业的结构形式和运作方式。所以,只有在保护这些珍贵价值、独特性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再决定侗族大歌旅游文化产业的结构和运作形式,而不是反过来,先构建一个能赚钱的产业,然后再填充侗族大歌的内容。这种理念的更新,体现在把原来的效益先行和政绩先行,转化为文化价值先行,把文化价值作为产业建构的导向。这种更新是观念上的彻底改变。在目前一切讲究经济效益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观念的改变会受到层层的阻力,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它需要社会各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和各种宣传媒体首先转变认识,给予大力的倡导方能有效,否则寸步难行。这种观念更新的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这种观念的关键性人才,这种人才不可能凭空而产生,它必须依靠学校的培养。因此,学校的教育就是关键,必须加强学校的教育改革,首先在培养人才方面率先实现理念的转变,建构起文化价值先行的理念。具有文化价值先行理念的人才,分布到产业和政府的各个部门,方能带动产业和政府的理念转变。以文化价值为导向的理念的更新,是旅游院校民间音乐课程产学研三元并重对旅游文化产业影响最深刻,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二、突破效益瓶颈之实践更新

以文化价值为导向的理念更新一旦发生,用以指导实践,必然引起实践的更新。这一更新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跳出经济效益的瓶颈。事实证明,任何有关文化的事情一旦与经济效益挂钩,就不好办,就会引出许多弊端,特别是在教育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上。文化产业的创建亦属于这种性质的事情。目前的现实是,在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文化产业的开发中,总是以经济效益为杠杠,以创造多少利润为评价机制,从而忽视了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价值,导致在市场经济杠杆的作用下,用肤浅的、虚夸的、甚至歪曲篡改的做法来创建文化产业。这些文化产业大多具有趋同性、表面性,不能体现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种类和文化特征。往往是哪一个能挣钱,就群起而创之。实质上,这是一种粗制滥造,不仅不能体现文化价值,反而将之歪曲和贬损,具有破坏性。当歪曲或趋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变成一个非驴非马的东西,出现指驴为马、张冠李戴的现象。这种东西实则是三不像。但是,媒体的宣传和景点的创意说成样样都像。这种做法,可能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那只是眼前利益,不过是昙花一现,因其不能代表任何一个本土的文化特征,最终会导致文化产业的难以为继,从而毫无经济效益可言。这就是经济效益对文化产业的瓶颈作用。在两广地区出现的滥用刘三姐的现象就是一例。由于刘三姐这块品牌能赚钱,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不管本地有没有关于刘三姐的文化底蕴,所有地方都来抢资源。无论是宜州、柳州、桂林还是南宁,诸多旅游景点都有刘三姐,甚至于扩大到广东和其他省份。单就桂林而言,象山景区、刘三姐景观园、漓江民族风情园、古东瀑布、义江缘景区、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大榕树景区、刘三姐水上公园和刘三姐茶园等不下十数家。其造意、造境、造景大都雷同,往往是撑一竹排、修一竹楼(茅屋)、请一位女子立于竹排上,唱起“唱山歌嘞——这面唱来那边合”“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鱼就下河”的音调;要么还有几位秀才,或者是游客充当秀才,与“刘三姐”对歌,然后就是将绣球抛向游客。音乐方面都脱不了电影《刘三姐》的框框,没有本地关于刘三姐的山歌音调,没有本地的文化内涵,千篇一律,指驴为马,粗制滥造,把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刘三姐民间神话效益化、庸俗化。这样打造的所谓刘三姐品牌,就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事物。其中一些景点,也已出现了经济效益的瓶颈。强调实践的更新,就要跳出经济效益的瓶颈。我们不是反对经济效益,认为经济效益不好,恰恰相反,我们要正视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它,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新的理念下建立的关于民间音乐的旅游文化产业,必须要做到创造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并且是要具有可持续性的。以文化价值为导向所创建的关于民间音乐的旅游文化产业,体现的是一方水土的实实在在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当地居民通过千百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所创造的,体现出他们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地域观念,也具有特有的结构和形态,它们是本地才有,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具有独特性。它有身后的地域文化做背景支撑着,不是表层的粗制滥造的东西,是具有其长久性的。它不仅不受经济效益的摆布,反而控制着经济效益,这就是说,越能体现一方水土文化独特性东西就越有价值,就越能产生长久的经济效益。这样,我们就突破了经济效益的瓶颈。这是旅游院校民间音乐课程产学研对旅游文化产业影响的又一重要的一环。

三、旅游文化产业的结构革新

历经理念和实践的更新,最后产生的结果就是在新的理念下建立的各种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具体形式,因而,必然产生旅游文化产业结构的革新,其革新包括模式结构原则的革新和模式结构类型的革新。

查看全文

语文文化产业研究论文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查看全文

文化产业进步SWOT分析及策略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以了解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为前提,以体现前瞻性。文化作为人类在历史实践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产物,与人类的社会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不仅包含着人类创造的物质性财富,还包含着人类的精神财富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可以说,文化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同时又蕴含着个体性创造的成分。而文化产业则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文化与高科技结合起来,造就了文化工业;而文化工业与市场经济结合,又形成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因此也具有了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特点,成为了强大的文化力的一部分。广西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一、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与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省市相比,广西文化领域的市场取向改革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如今,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速积累期,近年来一系列新举措成为激活文化产业的“催化剂”,为广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文化产业测算数据看,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有所提升,从广西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来看,目前广西文化产业在全国处在中等水平,有一定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较大,新兴文化产业逐步崛起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增强。广西传统文化服务业的比重较大,新兴文化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但发展的势头好,潜力大。而文化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又辐射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这预示着广西传统文化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文化用品类生产、出版发行类、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增加值居前三位。从文化产业增加值看,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目前广西文化市场主要处在销售文化硬件产品上。排在其次的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排第三位的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前三位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的比重为较大。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可以看出,广西文化产业仍然是以传统文化和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为主,其中又比较偏重文化硬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文化内容”的生产和消费等软件服务比重较低。从具体行业看,各主要文化产业类单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积极搞活经营,并使其收入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另外,每一个单项又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优势因素(Strength)

查看全文

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笔者以为,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明确抓好“六个三”。

一、树立起三种理念

一是文化产业应有作为。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适逢其时,前景良好。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二是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已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三是群众的精神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应对西方文化挑战使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文化产业大有可为。*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文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物质财富以及闲暇时间的逐渐增多,文化消费支出持续攀升,消费性、娱乐性、休闲性、益智性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宽带、电视、报刊、旅游等已成为众多家庭的日常消费。

三是文化产业该有何为。文化产业应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既适应市场需求又引领市场消费导向。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核心层即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二是外围层即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三是相关层即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具有文化内涵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

二、搭建好三个平台

查看全文

文化产业规划编制论文

关键词:十二五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规划

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以来,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引导下,逐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与党和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关系密切。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的概念。2001年3月,“文化产业”一词被正式写进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确立了文化产业作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形态的地位。2006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我国第一个关于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文化发展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加以统筹规划,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除此之外,国家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分别出台了国家级文化产业行业内部专项规划,多数省(区、市)、市县制定了地方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和行业内部专项规划,初步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产业规划作为我国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描绘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其编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关系到文化产业能否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新型服务业的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今,国际金融危机正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我国文化产业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时代背景要求我们内外统筹兼顾,推进中国国内文化产业的结构性转型,调整和优化中国文化发展的国际方略,全面推进文化产业迈上新台阶。目前,各级政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在“十二五”规划中究竟应该如何恰当摆放文化产业的位置?如何在“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工作中充分汲取“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经验与教训,使之更科学、更规范以保证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回答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文化产业“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几个问题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三级三类规划体系,按行政层级分为国家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目前,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四部分:(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的文化产业部分。(2)国家级文化产业行业内部专项规划,如《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广播影视科技发展规划》和《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等。(3)除了香港、澳门、台湾以外,大部分省(区、市)、市县级政府制定的地方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或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十一五”规划中的文化产业部分,如《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浙江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文化产业部分等。(4)部分省市级政府出台了文化产业行业内部专项规划,如《杭州市广播影视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发展“十一五”规划及中远期规划》等。

综观各级“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组织人马精心编制,较为出色地完成了编制任务,为我国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规划对“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蒸蒸日上,总体态势良好,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各级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功不可没。然而,以更高地时代标准回头审视,可以发现,由于“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起步晚,可资借鉴的蓝本欠缺,编制工作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兹举其中几个问题予以说明:

查看全文

韩剧像文化产业拓展对策探析

摘要:文化产业己经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作为韩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电视剧能在短短几年间风靡亚洲,无疑是文化产业策略成功的典范。究其原因,韩剧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成功的适应亚洲区域市场的产业化运作。韩国的文化产业政策、独特的制作体制、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东方区域文化特色、完善的营销策略,四轮驱动,有力地促进了韩剧产业的发展。本文从文化产业角度,剖析整个韩剧产业,研究、总结韩剧产业的成功之处、成功的原因,并对韩剧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以期为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提供启示性思考。

关键词:韩剧;产业化;策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剧产业发展是方兴未艾,与我国相临的韩国在发展电视剧产业中却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自从1993年我国首次引进并播放了韩剧《嫉妒》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韩剧在我国成功登陆并快速扩张,迅速风靡我国电视剧市场,形成了一股强势的“韩流”。[1]

韩国大量的资金投入,保证了韩剧的高质量制作水准。在当今电视“内容为王”的时代,韩剧凭借高品质高质量迅速打开了海外市场。“据韩国文化观光部统计,2002年韩国向台湾出口了5200部节目,占韩国电视剧出口总数的33%;向中国大陆出口了2600部节目,占韩国电视剧出口总数的17%;向香港出口了1300部节目,占韩国电视剧出口总数的10%;三者相加总金额为1275万美元,占韩国电视剧出口总数的60%。韩剧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电视剧出口的“一次性收益”上。通过媒介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到了二次甚至多次收益,逐步形成了以电视剧为龙头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系列“商业链条”。[2]如随着韩国影视剧在我国的热播,韩式餐饮、服饰、美容也涌入我国,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贸易、投资随之迅猛增长;也使韩国文化、韩国价值观念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不断提升。对韩国电视剧产业化策略进行研究、学习、借鉴,对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韩剧产业成功的原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