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16:02: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吻合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下泪小管断裂26例患者,下泪小管断裂的诊断标准:有眼部外伤史,内眦处有皮肤裂伤,自下泪小点进冲洗针头时可见针头从皮肤裂伤处露出,或自下泪小点注水时水从皮肤裂伤处溢出。26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3岁,大多数为中青年。致伤原因有车祸、拳击及脚踢伤、醉酒摔伤、玻璃划伤等。伤后就诊时间多在4h之内,有1例伤后2d就诊。

1.2手术方法

均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清洁伤口,局部麻醉后,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找到后做一标记,泪点扩张器扩张下泪小点,插入硬膜外麻醉导管,导管自泪小管外侧断端伸出,再自泪小管鼻侧断端插入,当导管端到达泪囊顶端时,稍加扭转,顺利插入鼻泪管,注水检查确定导管位于鼻泪管中。泪点插入导管困难时,可采用逆行插入,先将导管插入泪小管鼻侧断端,将另一端适当长度截断,剪成斜面,自泪小管颞侧断端插入,从泪小点探出。导管放置好后,泪小管周用8-0尼龙线缝合,然后5-0丝线分层缝合伤口。将外露导管用胶布或缝线固定于下睑。2-3个月拔管。

1.3疗效评价标准

查看全文

泪囊鼻腔吻合术分析论文

泪囊鼻腔吻合术是在泪囊的内侧与相邻鼻黏膜之间建立一条新通道代替原已闭塞的鼻泪管,既解除泪囊长期积脓的隐患,又能恢复排泪的功能,是当前治疗慢性泪囊炎泪道再造手术效果较佳的一种手术[1]。自1904年Toti报告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以来,迄今已有很大改进,成功率达80%~90%以上[2]。

以往在该手术造骨孔时采用锤凿造孔,不仅费时且使病人不安的声响和震动,给患者带来恐惧感;在行泪囊鼻黏膜吻合时,采用前、后瓣分别缝合法,但在出血多或泪囊小时,后瓣缝合尤为困难,前、后瓣黏膜吻合口相对,若有黏膜下陷、脱线易致粘连使手术失败。为此,笔者对造骨孔和吻合法作了某些改进,取得较好效果,现将88例96眼术后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本文收集我院从1997~2005年慢性泪囊炎住院患者行泪囊鼻腔吻合88例96眼。其中流泪流脓时间最长20年,最短3个月,平均3.5年;年龄最大69岁,最小14岁,平均34岁;男10例12眼,女78例84眼;左眼38例,右眼42例,双眼8例。本组均为一次手术,双眼患者分两次手术。

1.2手术方法(1)麻醉、皮肤切口、暴露泪囊窝同常规泪囊鼻腔吻合术;(2)造骨孔:用蚊式止血钳将泪囊窝下端内壁薄的滑板压破,造成一个约4mm直径的小孔,然后用乳突咬骨器扩大骨孔,造成以前泪嵴中央为中心约1.2cm×1.5cm椭圆形边缘滑之骨孔;(3)单瓣缝合:①泪囊及鼻黏膜分别做“工”形切口;②后瓣不缝合,但必须轻拉对齐,不能重叠,黏膜瓣(含撕裂的)绝对不能翻转扭曲;③用凡士林油纱平整填压在后瓣吻合口上,一端置入泪囊腔,一端到达鼻腔;④鼻黏膜和泪囊前瓣对合并用5“0”丝线间断缝合两针;若鼻黏膜前瓣过小与泪囊瓣吻合困难者,则泪囊前瓣与鼻侧骨膜缝合;泪囊和鼻黏膜吻合后前瓣宽大者可缝一针悬吊于骨孔上缘骨膜上,以防前瓣下陷后与后瓣黏膜粘连而阻塞新泪道,有泪总管、泪小管狭窄或阻塞可置入麻醉管,一端从泪小点穿出;另一端达鼻腔,3个月后抽取;置入凡士林油纱手术后24h取除;(4)其他处理及术后处理同常规泪囊鼻腔吻合术。

2结果

查看全文

泪囊鼻腔吻合术出血研究论文

【关键词】泪囊鼻腔吻合术出血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的常见病,目前作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最有效的方法。但泪囊鼻腔吻合术存在术中及术后早期出血,晚期吻合口阻塞,导致泪囊炎复发。现将本院自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住院作泪囊鼻腔吻合术89例(89眼),术中、后发生出血的18例原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89例患者中男31例(31眼),女58例(58眼);年龄29~57岁,患病时间7个月~6年,临床表现为眼睛溢泪、溢脓,压迫泪囊区可见脓性分泌物排出,泪道冲洗不通,并有粘脓性分泌物排出。入院排除不宜手术的重大疾病,女性患者避开月经期手术,检查鼻腔无严重鼻粘膜萎缩、鼻中隔弯曲及鼻息肉等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由内科治疗至稳定后再手术,停用活血类药物>15d。

1.2治疗方法

查看全文

泪囊鼻腔吻合术改良法探究论文

摘要:泪囊鼻腔吻合术是当前治疗慢性泪囊炎常用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开通阻塞的鼻泪管是治疗慢性内囊炎的关键。本文介绍了一种泪囊鼻腔吻合改良法,通过88例96眼1~8年的疗效观察,治愈率达98.86%,认为是一种值得采用的方法。

关键词:泪囊鼻腔吻合术;造骨孔;单瓣缝合

泪囊鼻腔吻合术是在泪囊的内侧与相邻鼻黏膜之间建立一条新通道代替原已闭塞的鼻泪管,既解除泪囊长期积脓的隐患,又能恢复排泪的功能,是当前治疗慢性泪囊炎泪道再造手术效果较佳的一种手术[1]。自1904年Toti报告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以来,迄今已有很大改进,成功率达80%~90%以上[2]。

以往在该手术造骨孔时采用锤凿造孔,不仅费时且使病人不安的声响和震动,给患者带来恐惧感;在行泪囊鼻黏膜吻合时,采用前、后瓣分别缝合法,但在出血多或泪囊小时,后瓣缝合尤为困难,前、后瓣黏膜吻合口相对,若有黏膜下陷、脱线易致粘连使手术失败。为此,笔者对造骨孔和吻合法作了某些改进,取得较好效果,现将88例96眼术后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本文收集我院从1997~2005年慢性泪囊炎住院患者行泪囊鼻腔吻合88例96眼。其中流泪流脓时间最长20年,最短3个月,平均3.5年;年龄最大69岁,最小14岁,平均34岁;男10例12眼,女78例84眼;左眼38例,右眼42例,双眼8例。本组均为一次手术,双眼患者分两次手术。

查看全文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护理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6年2月~2008年12月共收治因外伤致泪小管断裂的患者25例,其中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2例,下泪小管断裂23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6例,均是单眼,年龄13~71岁,外伤原因为车祸、撞伤、钝器击伤、拳击伤、爆炸伤、锐器割伤等。受伤时间至手术时间为3h~2d。

1.2手术方法

1.2.1手术是在显微镜下进行。

1.2.2准确寻找泪小管断端这是手术成功的另一关键。在内外眦连线对应的伤口处,将伤口尽量的展开就能较快地寻找到微白色略呈喇叭口样组织,并在手术显微镜下见光滑的黏膜组织,在该组织注射生理盐水,患者感到有水流到鼻腔或咽部,就能确定此断口是泪小管鼻侧端。

查看全文

乙状结肠扭转治疗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乙状结肠扭转;手术治疗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乙状结肠扭转的合理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乙状结肠扭转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治疗的实践经验。结果36例中,7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后来4例复发行手术治疗;3例行乙状结肠复位固定术治愈;9例行乙状结肠复位系膜短缩固定术治愈,后来2例复发,再手术行乙状结肠大部切除术治愈;2例行乙状结肠肠造瘘2期大部分切除吻合术治愈;15例行乙状结肠大部分切除1期吻合术治愈。结论乙状结肠扭转需手术治疗,乙状结肠大部分切除吻合术是最佳术式,1期切除吻合术是可行的。

乙状结肠扭转以手术治疗为主,合理的术式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关键,1998~2006年,我院共收治了36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现就手术治疗实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36例病人,男性34例,女性2例,年龄54~76岁。21例有不同程度便秘,4~8d排大便1次;19例病人平时有不同程度下腹坠胀不适,且多次出现腹痛便后缓解。7例经保守治疗梗阻缓解;3例行乙状结肠复位固定术;9例行乙状结肠复位系膜短缩固定术;2例行乙状结肠复位造瘘2期大部分切除吻合术;15例行乙状结肠大部分切除l期吻合术。

2治疗方法

查看全文

结肠慢传输性便秘研究论文

【关键词】结肠慢传输性便秘

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顽固性便秘患者有增多的趋势,结肠慢传输性便秘(slowtransitconstipationSTC)病因还未完全明确,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少及由便秘所引起的一系列机体生理、心理功能紊乱,严重者影响患者的工作及正常生活,目前检查手段主要依靠结肠传输试验。保守治疗效果常不佳,结肠次全切除,盲肠与直肠吻合术(subtotalcolectomywithcecorectalanastomosis,CRA)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28例慢传输性便秘患者的诊治情况加以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7例,女21例;年龄20~66岁,平均41.2岁,病程4~26年,平均15年。

1.2临床表现

查看全文

小儿胆总管囊肿诊断研究论文

【关键词】小儿胆总管囊肿

胆总管囊肿是先天性胆道疾患中较常见的一种,可发生在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但以远端多见。本院自2001年7月至2007年9月共收治10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中男2例,女8例;年龄11个月~10岁,其中<1岁3例,住院时间15~40d。根据To-dani分型法[1]:Ⅰ型(胆总管囊状扩张)9例、Ⅳ型(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1例。临床症状各异,腹痛7例、黄疸6例、腹部肿块7例、间歇寒战发热3例,合并腹水1例、有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8例,其中2例白蛋白<35g/L。腹痛、黄疸、发热和腹部包块3例。10例均行超声检查,CT检查3例,MRCP检查7例。本组10例术前均诊断明确。合并结石2例,7例行胆汁淀粉酶检查均有增高。

1.2治疗方法

查看全文

结直肠肿瘤外科治疗思索

结直肠肿瘤致肠梗阻是结直肠肿瘤晚期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结直肠肿瘤致急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及病死率高,由于结肠梗阻多为闭袢性梗阻,一旦出现典型肠梗阻表现时,临床处理非常棘手。选择处理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治疗方法更加多样化,并基本趋向于一期切除吻合术或结肠次全切除吻合术[1]。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结直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患者97例,均行手术治疗,现回顾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7例,其中男52例,女45例,年龄21~84岁,平均58.1岁;右半结肠癌32例,左半结肠癌28例,直肠癌37例;中、高分化腺癌56例,低分化腺癌28例,黏液腺癌13例;DukeB期44例,C期41例,D期12例。均通过腹部X线片、CT、超声、肠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及术中冷冻病理切片明确诊断。本组病例均于入院前1~15d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肠梗阻表现,主要为腹胀、便秘、恶心、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或仅少量排气。30例入院时表现为完全性肠梗阻。

1.2治疗方法

1.2.1围手术期处理

查看全文

脑瘫病患的护理措施论文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并交叉吻合术治疗脑性瘫痪患者的护理特点和方法。方法49例脑性瘫痪的患者接受了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并交叉吻合术,术前评估掌握相关合并症,术后监测生命体征,适当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本组手术患者疗效显著,未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结论细心的术前准备,配合医生做好术中、术后护理,能充分发挥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并交叉吻合术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脑性瘫痪脊神经根双下肢痉挛护理

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是治疗脑性瘫痪引起双下肢痉挛的一种手术,大多数患者在术后行走能力和肌张力得到明显改善。我院自1998年1月~2008年12月,创新改良了此种手术方式,将其发展成为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并交叉吻合术,此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与此项手术有关的护理方案。我们应用此方案护理脑性瘫痪上百例,获得随访49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解放军第88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完成。随访观察1998~2008年上述两医院收治的痉挛性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者共49例,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4~26岁,平均9岁。病因:早产21例,难产15例,脑炎、脑损伤和高热抽搐后遗症共13例。单纯双下肢痉挛性瘫38例,合并一侧或双侧上肢瘫11例。双下肢肌张力按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标准,2级19例,3级23例,4级7例。运动功能评估按Gerard标准分为:1级不能行走者8例,2级为有外力支持可行走3米以上者11例,3级为有外力支持下可行走3米以上90米以内者17例,4级为不用外力支持可行走90米以上者13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