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12:56: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维也纳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拿破仑战争后,反法联盟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维也纳体系,确立了一系列原则,据此,欧洲重新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然而欧洲各国矛盾重重,国际关系异常复杂,在各国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下,维也纳体系却维持欧洲几十年的和平,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梳理和辩识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解体的过程,对认识19世纪的欧洲史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国际关系;评价

Abstract:AftertheNapoleonwar,theanti-FrenchallianceheldtheViennaconference,builtuptheViennasystem,establishedafewprinciples。Onthebasisofthis,theEuropere-builtupnewinternationalrelationsystem。HoweverantinomiesinEuropeanallcountriesislayerafterlayer,theinternationalrelationsabnormalityiscomplicatedinEuropeancountriesofantinomyandstruggle。ViennasystemmaintainedEuropeforseveraldecadesofpeace,exertingdeepinfluencesontheinternationalrelations。AsortingoutandagoodunderstandingoftheprocessoftheestablishmentanddisintegrationoftheViennasystemhaveimportantsignificanceknowingtheEuropeanhistoryof19thcenturytous。

Keywords:Viennasystem;Europeaninternationalrelations;Evaluation

引言

进入近代以来,欧洲的国际关系一直错综复杂,各大国对权力和利益的争夺日趋激烈,尤其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彻底打碎了旧有的欧洲统治秩序,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同拿破仑帝国进行了多次较量,最终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作为战胜国的反法联盟诸国,在维也纳召开了重建欧洲秩序的“和平会议”,确立了以“正统主义”、“领土补偿”和“均势原则”为指导思想的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会议之后,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纷纷复辟,欧洲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诸强争霸的旧格局。但是,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毕竟不是18世纪封建时代的欧洲了,历史已经掀开了新的一页。尽管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一些原则,与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独立的要求背道而驰,在政治上表现出一定的反动性,但它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又为后世留下了一份不可忽视的历史遗产。维也纳体系下新确立的国际格局,不仅直接决定了19世纪上半期欧洲历史的基本走向,而且影响到整个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发展,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国际事务中,隐约察觉到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的痕迹与烙印。因此,对维也纳体系及其影响的历史考察与研究,一直就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其间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不同年代各种版本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教科书,还是与19世纪欧洲史相关的各类学术专著,都辟出专门章节加以重点阐述。而国内各种专门与综合性学术期刊,也都发表过许多相关的研究论文。总起来看,学术界以往对维也纳会议以及维也纳体系的研究,多侧重于分析它们在镇压欧洲各国革命运动、维护与恢复封建王朝方面所起的反动作用。因此,本文拟从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维也纳体系对欧洲历史的影响、维也纳体系逐步解体的过程入手,试图对其在国际关系史上的地位再作进一步的阐述与探讨。

查看全文

维也纳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拿破仑战争后,反法联盟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维也纳体系,确立了一系列原则,据此,欧洲重新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然而欧洲各国矛盾重重,国际关系异常复杂,在各国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下,维也纳体系却维持欧洲几十年的和平,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梳理和辩识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解体的过程,对认识19世纪的欧洲史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国际关系;评价

Abstract:AftertheNapoleonwar,theanti-FrenchallianceheldtheViennaconference,builtuptheViennasystem,establishedafewprinciples。Onthebasisofthis,theEuropere-builtupnewinternationalrelationsystem。HoweverantinomiesinEuropeanallcountriesislayerafterlayer,theinternationalrelationsabnormalityiscomplicatedinEuropeancountriesofantinomyandstruggle。ViennasystemmaintainedEuropeforseveraldecadesofpeace,exertingdeepinfluencesontheinternationalrelations。AsortingoutandagoodunderstandingoftheprocessoftheestablishmentanddisintegrationoftheViennasystemhaveimportantsignificanceknowingtheEuropeanhistoryof19thcenturytous。

Keywords:Viennasystem;Europeaninternationalrelations;Evaluation

引言

进入近代以来,欧洲的国际关系一直错综复杂,各大国对权力和利益的争夺日趋激烈,尤其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彻底打碎了旧有的欧洲统治秩序,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同拿破仑帝国进行了多次较量,最终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作为战胜国的反法联盟诸国,在维也纳召开了重建欧洲秩序的“和平会议”,确立了以“正统主义”、“领土补偿”和“均势原则”为指导思想的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会议之后,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纷纷复辟,欧洲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诸强争霸的旧格局。但是,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毕竟不是18世纪封建时代的欧洲了,历史已经掀开了新的一页。尽管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一些原则,与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独立的要求背道而驰,在政治上表现出一定的反动性,但它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又为后世留下了一份不可忽视的历史遗产。维也纳体系下新确立的国际格局,不仅直接决定了19世纪上半期欧洲历史的基本走向,而且影响到整个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发展,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国际事务中,隐约察觉到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的痕迹与烙印。因此,对维也纳体系及其影响的历史考察与研究,一直就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其间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不同年代各种版本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教科书,还是与19世纪欧洲史相关的各类学术专著,都辟出专门章节加以重点阐述。而国内各种专门与综合性学术期刊,也都发表过许多相关的研究论文。总起来看,学术界以往对维也纳会议以及维也纳体系的研究,多侧重于分析它们在镇压欧洲各国革命运动、维护与恢复封建王朝方面所起的反动作用。因此,本文拟从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维也纳体系对欧洲历史的影响、维也纳体系逐步解体的过程入手,试图对其在国际关系史上的地位再作进一步的阐述与探讨。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监管情况考察报告

20*年9月20日至10月2日我们参加国家局培训中心组织的考察团对欧盟部分国家的食品药品监管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重点考察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情况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年以前,*联邦政府卫生部下设两个直属机构,分别负责食品监督检验及药品监督检验工作。

20*年6月,为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从田间到餐桌)的监管力度,同时也为了增强各检验检疫机构与欧盟同行业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组建了食品卫生质检总局(健康与卫生安全管理局)。其主要职责:一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阻止人、畜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二是对涉及农业(如饲料、种子、兽药、肥料等)和食品领域的产品进行严格检查、鉴定评估,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三是根据农业和食品行业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实施研发项目,并为联邦农林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和技术咨询。其经费由联邦财政部按月拨款,每年约5450万欧元。

食品卫生质检总局由*原有的19个涉及农业和食品领域的检验检疫职能部门和科研机构合并组成,并由来自联邦农业局、农业研究中心、农业生物监督局、奶制品监督局和联邦环保局以及5个联邦食品检验检疫中心、4个兽医检测中心和5个细菌及血清学研究机构的专家人员参与办公,人员编制为626人,集中在4个地区联合办公。

组建食品卫生质检总局旨在通过对食品卫生进行风险分析(检查)、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通报四个环节,即对食品及各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检查,对有害或不合格食品的危害性做出评估,针对可危害人类及动植物健康的食品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及时将相关信息及建议通报给相关部门和欧盟总部等,确保消费者及动植物免受不合格食品的危害。在这四个环节中,风险分析和评估是整个食品监管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其具体实施与操作受到欧盟和*政府的特别重视。

查看全文

纺织品保障措施管理论文

在加入WTO之后,WTO所有多边协定义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和《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中我国承诺遵守的义务,成为我国必须遵守的国际条约义务。本篇文章根据WTO条约解释规则[1]以及专家组和上述机构报告关于《纺织品与服装协定》[2](以下简称“ATC”)、WTO《保障措施协定》[3](以下简称“SGA”)相关条款以及其它相关协定条款的法律解释,提出《报告书》第242段的法律解释所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

根据《议定书》的规定,《报告书》第242段属于中国加入WTO法律文件的有机组成部分。[4]因此,对《报告书》第242段进行的法律解释,遵循WTO条约解释的原则。WTO法律体系中,约束相关条约法律解释的协定为《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5](以下简称“《谅解》”或“DSU”),《维也纳条约法公约》[6],以及GATT/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案例的相关裁定。[7]

1.DSU第3.2条

WTO法律体系中,约束相关条约法律解释的协定为《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谅解》第3.2条规定:

WTO争端解决体制在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可靠性和可预见性方面是一个重要因素。各成员认识到该体制适于保护各成员在适用协定项下的权利和义务,及依照解释国际公法的惯例澄清这些协定的现有规定。DSB的建议和裁决不能增加或减少适用协定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8]

上述规定阐明了对WTO协定进行法律解释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维护WTO体制可靠性和可预测性原则;第二,保护成员适用协定项下的权利和义务原则;第三,解释不能增加或减少适用协定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原则。

查看全文

车尔尼钢琴练习曲研究论文

车尔尼,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出生于维也纳,是19世纪上半叶维也纳钢琴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父亲(WenzelCzerny)也是钢琴家。车尔尼从小跟随父亲、Hummel和Salieri学习钢琴,9岁就登台演奏莫扎特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从14岁起就开始了钢琴教师的生涯。他也成为贝多芬最得意的学生,贝多芬曾免费教他弹奏钢琴。曾夸车尔尼有非凡才能,作为贝多芬的高徒,车尔尼曾有过辉煌的演奏历史,他于1812年首演了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他对于贝多芬的作品积极宣传,能够背奏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并在他的作品500号《钢琴理论及演奏大全》的第四册的第二、三章中论述如何正确演奏贝多芬的作品。车尔尼很快就成为维也纳最著名的钢琴教师,他的学生包括弗兰兹·李斯特等,后来都成为著名的钢琴家。他免费教李斯特弹琴,李斯特也说:“我的一切都是车尔尼教我的”,并把自己写的练习曲题献给车尔尼。车尔尼在1842年出版了他的自传,“MemeryofMyLife”。车尔尼死于维也纳,由于没有家庭,他的遗产都留给维也纳音乐及表演艺术大学和其他的慈善机构。但是真正被人们称颂的还是他的大量的练习曲作品。

作为一名钢琴教育家,他一生写了大量的钢琴练习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根据教学的需要,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练习曲,有编号的共有78本。这都是为解决练习中的技术问题所写的。他的练习曲广泛地被人们所采用。不少音乐家很推崇车尔尼的练习曲。法国钢琴教育家玛格丽特·朗说过:“不管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或肖邦的练习曲,这些钢琴音乐的登峰造极之作,对训练技艺大师和音乐家如何必要,它们终究代替不了车尔尼的《钢琴快速练习曲》(op.299)和《手指轻巧的艺术》(op.740)。”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在《我的一生大事记》中写道:“我们开始县解放手指,弹了许多车尔尼的练习,它们不仅给我带来好处,也带来真正的音乐享受。我一直敬仰车尔尼,他既是出色的教师,又是真正的音乐家。”

他的创作特征是既继承了古典时期作曲家的传统,又遵循浪漫派的原则,强调指法技术的发展,并且注重腕部动作有一定的自由,他的练习曲有如歌的、富有表情的连奏,同时注意应用渐强、渐弱的效果,有许多华彩音型的练习曲。在他的练习曲中可以看到他吸取了克列门第、克拉莫练习曲的经验,应用了更多的音阶和琶音。车尔尼练习曲左、右手分工明确:一是曲调,带有华彩性质;一是伴奏。他的练习曲对锻炼手指灵活、快速、轻巧和手腕的适应性作用明显。车尔尼练习曲由浅入深,给后人留下了相当丰富的钢琴教材体系。

针对不同的程度有相应的教材,初级程度的教材有13本:如op.359《钢琴练习第一课》;op.388《为钢琴进阶创作的准备练习》;op.599《钢琴初步教程》;op.823《小小钢琴家》op.825《儿童钢琴教程》等。中级程度有12本:如op.299《钢琴快速练习曲》;op.499《2首为年轻的钢琴家而作的练习曲》;op.636《钢琴手指灵巧的初步练习曲》;op.750《30首进阶练习曲》op.818《50首灵巧的练习曲》;op.849《钢琴流畅练习曲》等。高集程度7本:op.335《连奏与断奏的练习》;op.365《专家练习曲》;op.699《手指灵活的艺术》;op.740《手指轻巧的艺术》;op.779《速度与耐力的练习》;op.822《新艺术津梁》;op.834《高级练习曲》。颤音、波音、回旋音的专门练习2本op.151《颤音的大练习曲》;op.355《回旋音与颤音的练习》。音阶、半音阶及怕音的专门练习4本op.152《全部大小调的练习》;op.244《半音阶的练习》op.245.《三度音阶与双音经过句的练习》;op792《大琶音的练习》。小手及左手的专门练习曲集6本op.399《提高左手技能的大练习曲》op.718《24首钢琴左手练习曲》op.748《25手小手练习曲》op.749《25首小手练习曲》op.848《32手每天为小手的新练习曲》op.861《新左手练习曲》三度与八度的专门练习曲3本op.380《在24个调上的三度大练习曲》op.553《钢琴八度练习曲》op.753《左手三度练习曲》不同音乐风格及民歌音调的练习曲13本op.692《24首沙龙风格的练习曲》op.706《24首英格兰曲调分风格的练习曲》op.753《30首华丽风格的练习曲》op.765《库朗特风格的练习曲》op.767《50首表情之花练习曲》op.819《曲调与旋律的练习》op.829《华丽曲调的练习曲》特殊用途的练习曲5本op.161《48首前奏与终止练习曲》op.400《赋格学习——献给门德尔松》op.837《现代钢琴演奏》op.838《和声与数字低音的练习》op.840《50首带有全部调的进阶练习曲》。从他的这些教材可以看出车尔尼一生致力于练习曲的创作,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针对不同的程度不同的技术点都有大量的练习。在学琴的过程中,钢琴练习曲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他的练习曲对于每位学习钢琴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教材。现今世界上的音乐家,都弹奏过他的作品。对于每个学琴的人来说,在日复一日的练习过程中,练习曲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都需要给他们一定量的练习曲,针对不同学生的弱点给他们不同的练习,车尔尼的练习曲就比较全面,大众所熟悉的599、849、299、740等练习曲,其实这些练习曲每一首都有它的意义,只要潜心研究,用心的练习就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下面就599、299这两本教材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对初学者来说,599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

(1)识别音符的练习。这部分共十首,主要目的是训练双手识别音符的位置,识别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等。

查看全文

哲学相关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现代分析哲学把传统形而上学看作是无意义的虚假陈述而加以拒斥。首先是维特根斯坦依据其语言图像理论而认为形而上学的问题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随后逻辑实证主义者从经验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出发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再其后蒯因以他的“本体论承诺”理论仍然坚持否定哲学具有陈述存在的意义。在我看来,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在根本上是不成功的,但它仍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而具有启示意义和广泛影响。

关键词:分析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无意义性评价

现代分析主义或分析哲学,是对兴起并盛行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由几种哲学流派和哲学理论所共同构成的一种哲学思潮的称呼。这些思想流派和理论的共同之点就在于,都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语言分析不仅是进行哲学研究所必须的方法,而且也是哲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和目的本身。另一方面,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拒斥,也是贯穿在整个分析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根本的主题和宗旨,分析主义思潮从兴起到发展都同这个主题或宗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围绕着分析哲学把形而上学看成是“无意义的虚假陈述”这一基本观点,着重探讨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维也纳学派以及蒯因哲学的反形而上学思想,旨在清理线索、考察实质,并力求从哲学自身反思的高度上对其局限和意义有所把握。

1.哲学的问题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分析哲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分析主义反形而上学传统的第一位肇始者。其前期的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对作为逻辑实证主义[1]中坚力量的维也纳学派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以至于这个学派中的许多人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把维特根斯坦视为他们的同路人,并把《逻辑哲学论》一书奉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和“圣经”。在这部著作中,维特根斯坦首次表达了他的反形而上学思想,认为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企图“说不可说的东西”,其结果却是提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和命题”。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这一批判,又是建立在他的语言图像理论的基础上的,在这个理论中,他首次提出了语言的界限问题并由此而表明传统哲学的错误之所在,因此,“语言图像论”就是维氏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起点和依据。

语言图像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一个基本命题,都是一个基本事实的图像。由此又可以引伸出,由所有的命题构成的整个语言系统就是由所有的事实构成的整个现实世界的图像,简言之,语言是现实世界的图像。把语言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图像,这是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思想与实在的关系问题上的一个最基本的看法。问题是,通常当我们谈到一个东西是另一个东西的图像时,总是意味着它们之间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那么语言与现实之间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说应如何理解才是恰当的?

查看全文

哲学与形而上学论文

1.哲学的问题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分析哲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分析主义反形而上学传统的第一位肇始者。其前期的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对作为逻辑实证主义[1]中坚力量的维也纳学派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以至于这个学派中的许多人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把维特根斯坦视为他们的同路人,并把《逻辑哲学论》一书奉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和“圣经”。在这部著作中,维特根斯坦首次表达了他的反形而上学思想,认为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企图“说不可说的东西”,其结果却是提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和命题”。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这一批判,又是建立在他的语言图像理论的基础上的,在这个理论中,他首次提出了语言的界限问题并由此而表明传统哲学的错误之所在,因此,“语言图像论”就是维氏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起点和依据。

语言图像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一个基本命题,都是一个基本事实的图像。由此又可以引伸出,由所有的命题构成的整个语言系统就是由所有的事实构成的整个现实世界的图像,简言之,语言是现实世界的图像。把语言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图像,这是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思想与实在的关系问题上的一个最基本的看法。问题是,通常当我们谈到一个东西是另一个东西的图像时,总是意味着它们之间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那么语言与现实之间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说应如何理解才是恰当的?

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图像”这个概念意味着一种具有可感性质的东西,说一个东西是另一个东西的图像,就是说一个东西再现了另一个东西的某些可感的经验特质,或者说,作为图像的东西与作为原型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某些经验性质上的相似之处。比如一幅山水画,就是对它的原型——现实中的山水的再现,被再现的就是山水的形状、色彩、方位和大小比例等经验特质。然而,当维特根斯坦说“命题是实在的图像,命题是我们所想象的实在的模型”(4.01)[2]时,并不是在这种“相同的可感性质”意义上来来使用“图像”这个概念的。因为命题是由各个语词构成的,这些语词同现实中的事物之间没有任何经验性质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一个由语词组合而成的命题也不可能与一个由事物构成的事实之间有任何相同的可感性质。所以,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图像,实质上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而非经验意义上的“图像”,它仅仅指的是一种逻辑结构图。命题虽然不可能与事实有任何相同的经验内容,但命题的逻辑结构却与构成事实的逻辑结构是一致的。说命题或语言是事实的图像,就是说命题以自身的逻辑结构再现或描绘了现实世界的逻辑结构。可见,命题仍然是一种“图像”,但它不是以可感的经验性质为内容的图像,而是以抽象的逻辑结构为内容的图像。

维特根斯坦始终没有讲得很清楚的是,命题与事实共有的逻辑结构,究竟是经验事实自身所具有的呢,还是我们在运用语言描述它们时才赋予它们的。他有时似乎倾向于认为经验事实自身并无逻辑,事物之间的组合纯粹是偶然的;有时又倾向于认为事实本身是有逻辑结构的。如他说,“在图像和被图示者中必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因此前者才能是后者的图像”,(2.161)又说:“任何图像,无论具有什么形式,一般说来要正确地或错误地图示实在,就必须与实在具有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逻辑形式,即实在的形式。”(2.18)联系其上下文来看,认为实在世界本身就有逻辑结构显然更能与维特根斯坦的整个思想观点相协调。他进一步指出,在命题与事实的逻辑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首先,命题中包含的名称要素与所描绘的事实中包含的对象要素是相对应的,“在图像中图像的要素代表对象”(2·131);其次,命题中包含的名称以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定的逻辑结构,这种结构与事实中包含的对象之间的组合方式或逻辑结构也是相对应的。只有处于这样的一一对应关系中,命题才可能成为描绘事实的逻辑图像。

根据命题与事实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维特根斯坦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语言的运用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经验世界的界限。语言与经验世界具有共同的逻辑空间,这就表明了,语言是与经验世界相对应的语言,它是用来描述经验世界的,而一旦超出了这个经验世界的范围,则没有语言可以与之相对,即不可能用语言来加以描述。如果我们一定要将语言运用到经验世界之外,去陈述诸如“世界整体”这样的非经验的对象时,我们的语言(包括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就会陷入逻辑混乱之中。有鉴于此,维特根斯坦就提出了为语言划界的问题,并声明他写作《逻辑哲学论》的根本意图正是“想要为思想划定一个界限,或者毋宁说,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一个界限”。[3]所谓“为思想的表达划界”,就是要在能够由命题(语言)表达的东西和不能由命题表达而只能显现的东西之间划一条界限:在界限的这边就是实在的经验世界,它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对象;在界限的另一边则是非实在或非经验的领域,它

查看全文

国际法与国际条约问题分析论文

一、国际法的概念与当今的发展

(一)国际法的概念与特征

国际法(InternationalLaw),原称“万国法”(LawofNations),是指国家之间的法律,是国家在其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主要用来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国际法有时也称为国际公法。这是作为与国际私法相区别的一个名称。因为国际法所调整的主要是一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官方”关系,管的都是“公家”的事,所以被称为国际公法。而国际私法主要是调整不同国家的自然人或法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私人之间的关系,如涉外合同与婚姻的法律适用问题。这与国际公法的性质是不同的。但国际私法在调整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也应适用国际法的一些基本原则,有时国际上并就某些国际私法规则签订国际公约。在这种意义上,国际私法也成为广义的国际法的一个部门。但一般意义上的国际法,包括我们今天所讲的国际法,都是指国际公法。国际法与国际私法有各自不同的内容体系。

国际法的内容体系是由国际关系的内容体系所决定的。从国际关系的内容来看,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法律等各个不同领域。国家之间在这些不同领域的交往过程中,都会逐渐产生和形成一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有些领域的原则、规则和制度日趋完备,于是形成一些较为系统的部门法。例如,海洋法、空间法、外交关系法、领事关系法、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战争法等。这些不同的部门法律,包括条约法,都是国际法的组成部分。

国际法是法律的一个部门,但又是一个性质比较特殊的部门。它不是一国的法,而是国家间的法。因此,与国内法相比较,它有一些不同于国内法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国际法的主体与国内法的主体不同。在国内法中,法律的主体,也就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和由此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的享有和承担者,除了国家外,还有自然人和法人,而且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但是,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个人一般不是国际法主体。这就是说,在国际上主要是国家才是国际法律关系的参加者,而自然人或法人则不能作为国际法律关系的平等一方直接参与国际关系,承担国际权利与义务。

查看全文

国际法碎片化和国际法体系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逐步发展过程中,扩大化国际法早就存在的特点即为碎片化。诚然,碎片化使国际法体制内的资源分配一定程度上消耗,并使国际法体系的综合效力受到影响,但此种影响的程度并不高,不会给国际法体系综合效力和各分支效力产生危害。现有国际法体系内,国家条约义务等各种规则均可将碎片化造成的困难从不同角度减轻或化解。只有碎片化对国家利益产生实质性的危害时,国家应对的博弈选择才会合理开展,促进碎片化问题的解决。对此,学术界研究国际法碎片化过程中,主要的使命为对其相关问题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同时将应对问题的策略提出。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国际法碎片化及其给国际法体系效力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法;碎片化;效力;多元化

进入21世纪之后,各种各样的新变化出现在国际社会中,也促使世界各国人民普遍的关注全球气候变暖、恐怖主义、核扩散问题。在国际社会,国际法是调整其发展秩序的主要法律,其量变快速进行期间,新的发展问题也不断出现,这其中,因不断增加国际法规范数量导致的大量规则相互矛盾、冲突的问题引起广泛的注意,此种现象即为国际法碎片化,尤其经济全球化程度日渐提高背景下,国际法碎片化会导致部分国家必须遵守的义务出现排除问题,导致国际法的权威性受损,甚至影响国际关系。因此,还需要在明确国际法碎片化对国际法体系效力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化解或减轻国际法碎片化影响的措施。

一、国际法碎片化产生原因

(一)国际社会结构特殊。众所周知,国际社会的基础为国家主权,其结构呈现为分散的平行式,与国内的纵向式社会结构并不相同,因国际社会结构具有特殊性,也使得其国际法与国内法存在差异。在国际社会中,国际立法机关、法院等并不存在,也就是说,无统一机构负责制定、适用和解释国际法,国家之间的相互协调为国际法产生的主要来源,但全球范围内,国家数量超过200个,所有国家形成一致的结果并无法实现,导致形成数量众多的国际法规范。国家间的博弈与国际法相伴而生,一方面,国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利益,选择的行为方式、做出的应对策略均会存在差异,造成冲突现象存在于各个国家法规范间;另一方面,即使为同一个国家,所处时期不同时,与他国间的权利义务会重新做出变更,而该时期中制定的新规则可能会矛盾于以前某时期中的规则。在不断增加国家数量过程中,国际法碎片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二)国际组织的快速增加。二战之后,进一步强化全球化趋势,国际关系所具备的复杂性也不断提升。此种背景下,国际事务全球化程度也逐渐提升,如全球协作、全球规划,为适应此种变化,各个国家所采取的协调与管理方式必须要多边化,而多边化方式最为明显的特点即为“组织化”,也就是越来越多的建立国际组织。由相关统计数据可知,20世纪末期时,共有37个国际组织数量,迈入21世纪后,已经存在7000多个国际组织,增加了200倍左右。广义上,政府间与非政府间建立的均为国际组织,但狭义的国际组织仅指政府间的。创建国际组织后,在其管辖范围内,对国际立法活动的组织、国际条约缔结谈判的组织为其主要的职能。随着国际组织数量的不断增多,必然会增加国际法规范数量,使国际法碎片化产生。

二、国际法碎片化对国际法体系效力的影响

查看全文

国际货物购销合同法制构建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我国积极利用全球化这一趋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然而一部分企业在处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合同形式纠纷时,对法律适用感到无所适从,主要是因为我国在签署《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时对合同形式所做的保留与新的统一《合同法》关于合同形式的规定不一致所引起的,就此一系列问题作一阐述,以供商榷。

关键词: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合同形式;保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对合同订立的形式采取“不要式”原则。公约第11条规定:“销售合同无须以书面订立或书面证明,在形式方面也不受任何其他条件限制。销售合同可以用包括人证在内的任何方法证明。”我国是公约的缔约国,在签署《公约》时对该条款作了保留。但是1999年颁布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在合同形式上放弃了以前必须是书面形式的规定,采取了不要式原则或形式自由原则。由于《合同法》适用于国内、涉外合同,因此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也可以采用书面之外形式订立,于是产生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我国在《公约》中所作的保留与《合同法》关于合同形式的规定有无冲突

这里所指的冲突是指与条约所引起的国际法上的义务是否矛盾,要搞清我国政府对《公约》所作的保留与《合同法》关于合同形式的规定是否冲突,首先要明确我国政府所作保留的性质。《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条第1款d项将条约的保留定义为“一国于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条约时所作之片面声明,不论托辞或名称为其目的在摒除(exclude)或更改(modify)条约中若干规定对该国适用时之法律效果。”这一定义明确地阐明:条约保留的效果是排除或修改保留国对有关条款的义务,即保留是排除一项条约义务而不是承担一项条约义务。

从实质上讲,保留所具有的排除意义就是“限制了保留国应承担的整个条约义务的范围,而同时相应增大了保留国的权利范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