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12:46: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胃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治疗现状
【关键词】胃炎;内镜介入治疗;药物疗法;中药疗法
隆起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样胃炎[1],是一种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的胃炎,特点是临床上有表现不典型的上腹痛和(或)不适,有剑突下压痛。内镜下存在再发性或持续性的胃多发性糜烂,原因不明。糜烂呈特征性的疣状——伴或不伴中心凹陷或糜烂的圆形或椭圆形小隆起,直径多<1cm,多数分布于幽门腺区域和移行区,与胃的长轴走向一致。组织学上多伴有上皮增生或肠化[2],再生的腺管常有一定程度的异型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故治疗方案也不统一。现就目前内镜介入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方法作一综述:
1内镜介入治疗
1.1内镜下热极治疗内镜下热极治疗是利用热传导和热辐射原理,使与热探头表面接触的病变组织因温度迅速上升到一定程度,导致组织凝固、炭化、坏死,从而灼除病变,其安全性可通过设定热极治疗时间和治疗温度而实现,凝固深度有自限性,治疗时热探头表面能防止粘连,并避免与正常胃黏膜脱离时出现撕裂现象[3]。如武育卫等[4]报道采用内镜下热极治疗118例疣状胃炎,1个月后复查胃镜,可见原病灶处有新生黏膜上皮,无明显纤维瘢痕形成,1次治愈率为95.8%,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说明内镜下热极治疗是一种相对安全,并且操作简便、成本低、经济有效的方法。
1.2内镜下射频治疗利用射频治疗仪电极头周围产生90~100℃高温,通过热传导使电极附近组织脱水、气化和固缩,以至无菌性坏死。射频治疗具有以下优点:射频电极头不易使组织炭化,从而不易产生粘连;无污染,不产生烟雾、电火花及刺激性气味;在工作时不发热,不会损伤内镜。如魏鸿雁[5]报道30例患者106处病变经射频治疗1~3次,术中、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26例随访2年,其中20例消化症状已消失,6例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无复发;4例失访。说明内镜下射频治疗也是一种有效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方法。
1.3内镜下微波治疗微波使生物体(包括细胞中)的极性分子振荡而产生能量。其能量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微波分为亚毫米波、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四种。临床上常用的是分米波(935~2450)的热效应,以不同剂量的局部加热达到止痛、消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肿瘤、组织凝固汽化等治疗作用。如姜帆等[6]报道12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病人使用微波治疗的效果,均经病理诊断,10枚以下疣状胃炎者45例,11~19枚疣状胃炎者54例,20枚及以上者23例。一次性治愈者114例,20枚以上者有8例,经2次微波治疗完全治愈。120例病人经术后3个月~1年复查,仅2例复发。说明胃镜下微波治疗疣状胃炎是一种新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它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经济方便、安全可靠、无痛苦、无严重并发症。
酒精性胃炎外科治疗论文
论文关键词:酒精出血手术
我们自1999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急性粘膜病变引起上消化道出血52例,其中酒精性胃炎致上消化道大出血9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中转手术治疗。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4岁,平均46.2岁。发病前皆过量饮酒。其中首次大量饮酒后发病7例,占77.7%。主要临床表现为酗酒数小时后上腹饱胀、疼痛,继而呕血黑便。一次出血量最多1000ml左右,最少400ml左右平均800ml左右。反复出现8例,占88.8%。全组病例均有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脉搏细弱、面色苍白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全组患者平素体健,发病时无其他诱发急性胃粘膜病变的病因,无胃炎、胃溃疡等病史。出血致就诊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16小时,平均8.6小时。入院后急诊胃镜检查8例,均见胃粘膜糜烂、充血水肿。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1例,见胃壁多处细小血管出血,呈斑点状。考虑为急性酒精性胃粘膜病变伴上消化道出血。本组8例标本病理检查均证实有急性胃粘膜损害。按消化性溃疡治疗原则,给予抑酸、止血、支持、对症(包括输血)等处理,仍不能控制出血,中转手术治疗。
1.2手术方式:进腹首先切开胃前壁探查止血:清除胃内积血和凝块,探查时均见胃粘膜糜烂、充血水肿,并见有多处散在的小出血点,未见其它病灶。本组全胃切除2例(P型空肠代胃1例,Branne式空肠代胃1例),胃体窦加十二指肠球部切除6例,单纯胃前壁切开探查1例。
2、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本文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辨证分型等几个方面叙述该病的治疗。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类型,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已引起国内外医学者的广泛重视和研究。西医对CAG常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中西医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病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其他胃炎失治误治等原因迁延日久而致,主要有痞、满、胀、痛和纳差等表现。患者长期为其所苦,生活质量下降,疾病发展往往虚实夹杂,因虚致实,因虚致瘀,病程迁延。
2病机
中医药治疗疣状胃炎研究论文
【摘要】疣状胃炎是一种在内镜下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属于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按其临床表现可归入胃脘痛、胃胀等范畴,且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医药对疣状胃炎的治疗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关键词】疣状胃炎/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脾胃虚弱
疣状胃炎(Verrucosagastritis,VG)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慢性胃炎,又称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erosivegastritis)、痘疹样(或天花疹样)胃炎(Variohformgastritis),或章鱼吸盘样胃炎(Octopussuckergastritis)等。国内文献一般称之为疣状胃炎。在第十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上,疣状胃炎被列为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之一。中医无疣状胃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一般可归于胃脘痛、胃胀等范畴。近年来,国内中医学者采用中医与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对疣状胃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报告如下。
1中医药治疗
管日军[1]认为疣状胃炎多属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本,寒热湿阻、络脉不畅、聚积成疣为标。治疗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总有效率84%。杜晓泉等[2]认为气滞痰瘀为疣状胃炎的基本证型,理气化痰法为其基本方法,治疗用川贝母、僵蚕各8g,郁金、陈皮各12g,半夏、川芎、柴胡、九香虫各10g,丹参、山慈姑、当归各15g,总有效率90%。金永日等[3]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邪实为主,中虚为本,热郁、痰阻、血瘀为标。治疗用扶正抗疣灵,总有效率89.23%。苏洪源[4]自拟消疣和胃汤,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药用:九香虫8g,甘松15g,佛手片12g,厚朴12g,八月札15g,白芍20g,延胡索15g,吴茱萸5g,半夏10g,鲜藤梨根60g,蒲公英20g,鸡内金15g,煅瓦楞子15g,生甘草6g,并随症加减,总有效率94.12%。周恒军等[5]认为本病病机为气虚血瘀,治疗予自拟方益胃汤,共治疗48例,治愈29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7%。吴天安[6]认为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多系饮食生冷,寒湿犯胃,气滞血瘀,寒、湿、瘀等相结所致,方用九香散治疗15例,总有效率93.4%。
2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近10年核心期刊发表的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文献整理及分析,从动物实验研究、临床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个人经验心得及其他类四个方面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综述;且将近5年与近10年相关文献进行对比,认为中医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方面虽暂未能完全揭示其机理,但实验研究广泛且深入;在对该病的治疗方面虽缺乏统一的分型诊治标准,但疗效可靠、显著。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疾病。祖国医学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仍可归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范畴,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病。目前现代医学对该病的一般治疗效果欠佳,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经胃镜及病理检测证明可阻断和逆转其癌变。因此,如何发挥中医学在该病中的治疗优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于CNKI中检索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检索限定如下:检索项:篇名;检索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匹配:精确;范围:核心期刊;更新:全部数据;时间:1998~2007年),共检索出文献270篇,与中医药相关的文献为234篇。其中近5年的相关文献共142篇,与中医药相关的文献为124篇。现将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动物实验研究
1.1数据统计在检索到的234篇与中医相关的文献中与动物实验研究相关的文献为32篇,占文献总数的13.68%;其中近5年的动物实验研究相关文献为23篇,占近5年文献总数的18.55%,占近10年与动物实验类相关文献总数的71.88%。从数据中看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动物实验研究在总体研究的比例上有所增加,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近5年的研究数占很大的比例。这说明与中医药相关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动物实验研究在逐渐重视,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
1.2治法方药在此分类的32篇相关文献中,对单味药的实验研究文献有6篇,其中近5年的文献占5篇,如有关蒙脱石[1]、云母[2]、三七[3]等;对经方及成方等组方的实验研究文献有19篇,其中近5年的文献占13篇,如黄芪建中汤[4]、丹白麦门冬汤[5]、三参滋胃饮[6]等;对经络俞穴的实验研究文献有4篇,如孙玉霞等[7]的研究,其中近5年的文献占2篇;对治法、机理、其它方法的实验研究各有1篇,均为近5年文献。从以上对动物实验的分类可以看出近5年的研究在数量上明显占优并在研究方法上呈多样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炎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不同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按入院诊治顺序均分为综合组和常规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综合组患者给予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治疗后,综合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给予中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疗效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因为患者胃黏膜腺体和上皮出现萎缩,黏膜的基层增厚引起肠腺出现不典型增生[1]。如未能及时对该病症治疗和护理,则很可能发展成为胃癌。因此,临床对该类患者重视度极高。我院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基本治疗方案,结合综合性护理措施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4例开展研究,其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43岁到72岁,平均年龄为(61.1±1.2)岁。将44例患者按入院诊治顺序均分为综合组和常规组,每组22例。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经严格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2纳入标准:[2]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年龄≥18岁,意识清醒,自主同意参与研究;(2)经胃镜和活检、幽门螺旋杆菌检查结果为阳性,符合临床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3)临床表现出程度不一的胃痛、消化不良,尤其在进食后表现明显;(4)本次研究排除非自愿参与研究患者、对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致敏反应患者、心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1.3方法:对两组患者均提供同样的中西医治疗:医护人员采用三联疗法(西医治疗所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配合阿莫西林、奥美拉挫、阿霉素、维酶素、叶酸、枸橼酸泌钾)口服给药,如患者存在胃胀,则加用莫沙比利。在此基础上,再加治和胃汤:基本方有党参、黄芪、丹参、茯苓、白术、白芍、冬麦、当归、炙甘草、柴胡、三七等,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酌情加减,如患者重度胃痛,加延胡索;患者恶心呕吐,加陈皮;患者反酸,加瓦楞子;患者腹胀,加大黄;将所得方剂取水煎服至200ml,分三餐服用。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2个月的系统治疗,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行不同护理措施。1.3护理措施:医护人员为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综合组患者接受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其主要护理办法如下。1.3.1情志管理:传统中医学认为,患者的情志对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对中老年患者要提供一对一的情志护理,加强与患者的相互了解,并对其心理状态予以系统评估,分析患者负面情绪产生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正面情绪;1.3.2中医辨证饮食管理:肝胃不和型患者要多食用解郁气的食物,如胡萝卜、生姜;肝胃郁热型患者要多食用绿豆、梨、西瓜等疏肝食物;脾胃虚寒型患者多食用核桃、南瓜、牛肉等温补胃阳食物;胃阴不足型患者多食用白木耳、西瓜、百合等益胃食物;胃络瘀血型患者多食用党参、莲藕、茄子等行气活血食物。所有患者均禁止食用辛辣、生冷、刺激性强的食物,应多温养胃部,宜少食多餐。1.3.3生活管理: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生活作息,让患者保持每天6~8小时有效睡眠,早餐后宜指导患者缓慢散步、打太极等有氧锻炼半小时。1.3.4用药管理:由于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很容易出现用药不及时、忘记服药等情况,医护人员要建立起专门的床头用药管理记录本,对患者每次服药时间、服药药量、服药后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及时记录,方便交接班护士对患者的持续管理。1.4疗效观察:[3]对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医护人员根据我国《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对患者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可见患者胃部萎缩恢复,肠上皮生化转为慢性浅表胃炎;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胃镜可见患者胃部萎缩好转,肠上皮生化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改变甚至加深,胃镜见萎缩程度加重。1.5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应用SPSSl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使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的萎缩性胃炎病人Hp清除治疗前后胃窦部黏膜病理改变的分析,来确定Hp对其炎症程度、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106例Hp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Hp清除治疗,对其治疗前后胃窦部黏膜的病理变化进行分析,分析标准按96悉尼系统评定。结果在62例治疗成功组中,治疗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活动性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但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未减轻。在44例治疗失败组中,治疗前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活动性、腺体萎缩及肠化均没有变化。且随着Hp感染时间的延长,腺体萎缩和肠化还可加重。结论Hp的清除治疗可使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活动度减轻,对此类病人应行Hp清除治疗。
【幽门螺杆菌;萎缩性胃炎;病理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mucosalalterationsofpatientsof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associatedatrophicgastritisbeforeandafterH.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determinetheinfluenceofH.pyloriinfectionontheirinflammation,activity,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MethodsH.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swerecarriedon106patientsofatrophicgastritis,andassesstheirhistopathologicalfeatureofgastritisbeforeandaftertreatmentforH.pylori.Histologicalsectionswereassessedusing96’SydneySystem.ResultsInthepatientgroupwithsuccessfuleradication(n=62),therewasamarkedreductionininflammationandactivity.Incontrast,therewerenochangesin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inthepatientgroupwitheradicationfailure(n=44),therewerenochangesininflammation,activity,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beforeandaftertreatment.What’smore,thelongerwasthetimeofH.pyloriinfection,theworsemightgland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be.ConclusionH.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canreducethedegreeofinflammationandactivity.Forthepatientsofatrophicgastritis,itshouldbecarriedout.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分离并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后,Hp感染和慢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统计表明,慢性胃炎尤其是活动性病变者Hp的感染率高达90%左右,故认为Hp的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十分重要的因素[1]。且活动性病变的加剧和好转和Hp的感染和清除密切相关。有关Hp感染的治疗,世界医学界曾进行过广泛的探索。1997年我国在全国慢性胃炎会议上参考96悉尼系统方案制定了以铋剂和阿莫西林为主的治疗方案。我院内镜室自1994年开始Hp的检测及其和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的关系的探究,我们通过对Hp清除前后胃炎病理指标变化的比较,来确定Hp感染和慢性胃炎的影响程度及其治疗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1997~2000年有106例Hp相关的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接受Hp清除治疗,其中男74例,女32例,平均年龄56岁(44~70岁)。以上患者皆经胃镜及病理活检证实。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炎分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热炽盛型、肝胃气滞型、瘀阻胃络型、胃阴亏虚型)的诊治方法。结果: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在临床通过健脾和中、清脾泻热、降逆和胃、疏肝泄热、调气和胃、活血化瘀、养阴益胃等治法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辩证分型
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居消化系统疾病的首位,近年来亦有上升趋势。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好、价格廉、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的特点,适用于广大农村推广运用,现将个人的诊疗体会介绍如下。
1西医对本病的认识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发炎、病程长,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一般要借助胃镜检查,虽从临床表现很难做出肯定性诊断。
其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部分病员毫无症状或只诉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①上腹痛:是最常见的表现,部位多在上腹,以隐痛、钻痛、胀痛、刺痛较为多见,上腹部压痛范围较广泛,无节律性疼痛,无饥饱加重或减轻的特征;②腹胀:上腹饱胀或全腹胀,进食后更明显,伴有嗳气;③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泛酸、舌苔厚腻,大便隐血阳性等症状;④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时以上腹不适,食欲不振、乏力、消瘦、贫血、腹泻等症状较为突出;⑤巨大皱襞型肥厚性胃炎,除上腹痛等症状外,由于血清蛋白经病变的胃黏膜中丢失,因此突出表现为低蛋白血症,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肿。胃腺增生性肥厚性胃炎由于大量胃酸的分泌,临床症状酷似十二指肠溃疡。
2中医辩证施治可根据以上特点,结合胃镜及X线检查再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思维去对应进行辨证施治。我们根据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常分五型论治。
慢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本院门诊慢性胃炎患者56例。所有病例均具有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在我院作纤维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病理诊断上符合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定的病理诊断标准[1],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15~67岁,病程1.5~18年,平均8年。其中浅表性胃炎36例,萎缩性胃炎17例,糜烂性胃炎3例。
1.2辨证分型与治疗
1.2.1脾胃虚弱型共26例。症见胃脘隐痛,食后加重,喜暖喜按,纳呆,神疲乏力,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10g,砂仁6g,黄芪20g,炙甘草9g,当归10g。
1.2.2肝胃不和型共14例。症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暖气频频、得矢气则舒,舌苔薄白,脉弦。治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加味四逆散。方: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2g、甘草6g、延胡索15g、佛手10g、川楝子10g、旋覆花12g、香附12g、木香10g、陈皮10g。
1.2.3脾胃湿热型共10例。症见胃脘胀痛或满闷不适、嘈杂嗳气、口苦口腻、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化湿清热、理气和胃,方选芩连平胃散加味:厚朴15g,苍术15g,陈皮12g,黄芩12g,黄连10g,半夏10g,霍香12g,茯苓15g,石菖蒲10g,薏苡仁20g,蒲公英30g。
慢性胃炎药物治疗的选择重要性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此不同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症状、疗效、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结果通过药物治疗,症状基本缓解。结论学习、正确选择药物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
关键词:慢性胃炎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临床症状不良反应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多数是胃窦为主的胃炎,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本病进展缓慢,常反复发作,中年以上好发病,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的倾向。
慢性胃炎病因学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胆汁反流为常见的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而且某些因素之间可能还有相加或协同损害作用。
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以进餐后为重的上腹不适、饱胀、无规律的腹痛、反酸、嗳气、烧灼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少数伴有胃黏膜糜烂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一般为少量出血。慢性胃体炎消化道症状较少,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