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10:12: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唯物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议的唯物史观
【正文】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对人类的最伟大贡献,为人类提供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论武器。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初,就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全面继承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根据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制定出一系列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唯物史观。
一、阐述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基于对中国近代社会特点的认识和分析,运用马克思关于革命发展阶段论和不断革命的理论,提出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阶段性和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旧新两阶段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无产阶级掌握了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去完成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所未完成的任务。
(2)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新民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论著中较系统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
浅议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对人类的最伟大贡献,为人类提供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论武器。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初,就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全面继承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根据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制定出一系列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唯物史观。
一、阐述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基于对中国近代社会特点的认识和分析,运用马克思关于革命发展阶段论和不断革命的理论,提出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阶段性和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旧新两阶段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无产阶级掌握了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去完成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所未完成的任务。
(2)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新民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论著中较系统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
(3)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在适当的时机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转变不是武装的流血革命,而是和平的不流血的改造,使中国社会顺利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不使生产力遭到破坏,而是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这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革命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在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运用及发展。
唯物史观分析论文
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对人类的最伟大贡献,为人类提供了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武器。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初,就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的根据,全面继承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指导,结合国情,中国社会的历史,根据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制定出一系列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唯物史观。
一、阐述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基于对中国近代社会特点的认识和分析,运用马克思关于革命阶段论和不断革命的理论,提出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阶段性和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旧新两阶段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无产阶级掌握了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去完成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所未完成的任务。
(2)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新民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论著中较系统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
(3)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在适当的时机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转变不是武装的流血革命,而是和平的不流血的改造,使中国社会顺利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不使生产力遭到破坏,而是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这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革命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在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运用及发展。
唯物史观精选研究论文
一
惟我中华泱泱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赖兆亿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精勤创新,奋发图强。其间涌现了众多英雄豪杰,他们作出了特殊突出贡献,值得后人作为学习楷模。总结出中华英杰的独特作用与成功经验,这是当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再铸中华辉煌的需要。在张大可教授主持和指导下,由王慧敏主编的《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一书(民族出版社1999年7月初版),正是旨在师承先贤,激励来者。中华英杰成千上万,为何只精选百人呢?这是由于“百”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为数之极,又是为数之精。在古汉语中不是有“百灵百验”、“百发百中”等众多成语吗?如果选入千人万人,又不免数量过多。
要精选历代中华英杰,又只限于百位名人,首先遇到的难题是以什么思想为指导、以什么标准来细挑。我拜读之后感到本书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是本书精选得当的灵魂。提起唯物史观,也许有人认为它是见物不见人,只强调生产力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或者进而认为它只讲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抹煞了个人的重大作用。诸如此类的误解不一而足。其实唯物史观是非常全面、严整的科学世界观。它既见物又见人,指明了任何社会生产力都是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它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又重视个人在历史上正面的进步作用或负面的反动作用;既突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主导作用,又注重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说过:“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3卷第349页)。又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同上书第4卷第695—696页)。可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道德艺术与宗教、人民群众与个人之间,虽然有主次、起承、正反、源流等不同的关系与作用,但是它们都汇成为历史发展的合力。
按照唯物史观的上述原理,《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一书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不同领域精选出百名有特大贡献的人物。其中科技文化人物达57人,政治军事人物43人。把春秋时期鲁国的木工祖师公输般即鲁班、北魏时期的农业专家贾思勰、宋元时期的棉织工能手黄道婆等人选入百名中华英杰,就是着眼于发展生产力的首要性。把最早的经济改革家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首创法制的改革家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创立两税法的唐朝财政改革家杨炎、通西域的汉朝外交家张骞、七下西洋的明朝航海家郑和选入本书,体现了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把造字的仓颉、造纸的蔡伦、书法家王羲之、诗圣杜甫、诗仙李白、东晋三绝(才绝、画绝、痴绝)画家顾恺之等文化名人选入是别具慧眼的。选入尊礼士人开自由学风的齐宣王,更是别具深意。把玄奘、慧能、宗喀巴选入是考虑到宗教在历史上的特殊作用。
本书在写作上也有特点。对每个入选人物的行文都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各个人物的姓名、生卒年之上加有一句简明的提示定语,以表明各个人物的特殊贡献和身份,如建立多民族一统政权的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第二部分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夹叙夹议评说人物的最突出贡献。第四部分余论,或补充内容,或对其历史功过作了提示。这样对人物层层递进的评价就较为全面、深刻。
全书在附录中又列出10个反面人物,即从荒淫暴虐的殷纣王受辛到背叛民国复辟帝制的袁世凯,作为10大昏暴奸佞,列举出他们的历史罪行。这样给读者以善恶对照,忠奸对比。正面英杰精选百人,反面败类只列出10人。这也显示正气压倒邪气,好人远超坏人,所以中华民族能够经久不衰,持续兴盛。
唯物史观研讨论文
编者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所在,列宁把它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由此,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性和随意性,被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无疑,随着时代的前进,唯物史观也要丰富和发展。发展首先要在坚持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不能重新回到被马克思所消除了的以往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上去。倒退不是“创新”。唯物史观又只能在将其基本原则运用到社会历史实践中去、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丰富和发展,而不能对它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当前,世界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正确地理解、阐释和发展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地分析现时代的本质和特征,揭示当今社会深刻的矛盾冲突及其根源,把握其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认清我们的历史地位和责任,已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里发表王锐生同志的文章,希望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蒋大椿先生的论文《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2001年,以下简称“蒋文”)从关心马克思主义史学未来命运的角度出发,评论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现状,提出超越唯物史观,另创新的历史观的任务。这样一篇文章不能不引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关注。
蒋文在概述新时期史学思潮的现状时说:“就史学思潮而言,唯物史观的影响在下降,多种思潮竞争,史学思潮的多元化正在逐步形成。这应当是我国史学发展并促成它继续发展的征象。”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遇到了新的情况,面对着新的问题,这是人们熟知的,不只是发生在史学领域。究其原因,除了客观环境的改变,当代唯物史观研究不能说一点缺陷也没有。哲学也应当在自我批判中发展。但是,我怀疑,唯物史观真的到了“应当超越,必须超越而且可以超越的”地步了吗?抛弃唯物史观,代之以蒋文的“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系统史观”就一定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出路吗?
本文作者并非以史学为专业,所以对于蒋文中关于史学思潮的评述不拟置喙。但对蒋文有关唯物史观评价部分有若干困惑,拟求教于蒋先生。
一、代替唯物史观的历史观“新”在哪里?
蒋文宣称,“马克思的历史视域及其历史洞察力,在我们时代是无法超越的,但唯物史观却是应当超越,必须超越而且可以超越的。”对前一句话,我同意;对后一句话,我有异议。
唯物史观的溯源论文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内容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materialism)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三,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这三种形式的基础都建立在唯物主义这个前提上,并且首先肯定了人作为历史的决定力量的地位,同时坚持了唯物辩证法这样他们之间的联系由逻辑变成了因果。
(二)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唯物史观探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传入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它对中国史学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建国以后,唯物史观在我国占据了主导地位,广大史学工作者以之为指导,在各个史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一度左倾思潮泛滥,问题也随之而来,不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是马克思、恩格斯以至列宁、斯大林、的一些个别论述被割裂开来,被断章取义,被当作教条、公式,变成束缚生动的历史研究的绳索。改革开放的春风解开了人们思想的禁锢,人们在总结过去历史的研究的成败得失之余,难免会思考,唯物史观在新时期是否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可以继续作为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应当怎样理解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怎样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不成熟看法。
一
不少学者认为,坚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这已被写进了宪法,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难道还用得着怀疑吗?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我觉得这种说法尚不够完善,或者说,尚不足以说明唯物史观所包含的真理性成份。坚持唯物史观实有着更重要的理由,就是这种史观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的理论体系。就几十年历史研究的实践来说,只有这种理论提供给了我们分析历史问题,阐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为锐利的思想武器。
我这里说的首先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表述的用于指导他整个研究工作的出发点: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
以上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论述,可以说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全面深刻而准确的概括,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以我们迄今接触到的古今中外所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确实还难以找到比这更全面深刻的理论概括。近一个世纪以来,广大史学工作者正是以之为武器,在研究的各个领域对历史做整体的或具体的探讨,认识历史进程,探讨历史规律,结出大批硕果,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唯物史观研究论文
一马恩文本与后人的解读
纵观一个多世纪以来,正统马克思主义传承、演化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流变,都有其内在“文本”的原因与外在“解读”的动力。
所谓文本,系指马恩原著与未发表的文稿。依其时间顺序与相应的性质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41年至1842年,此时马克思尚属青年黑格尔派。其主要文本为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差别》。这一时期,马克思尚未从唯心主义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但其思想已初具批判性、革命性与实践性。
第二阶段为1843年至1847年,此时马克思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共产主义理想。其主要文本有《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等,以及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这一时期,马克思认为不是如黑格尔所说国家决定了市民社会,恰恰相反,是代表现实物质关系的市民社会决定了国家,并由此引申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马克思还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而社会的阶级对立导致人的劳动、人的实践之异化;只有扬弃这种异化,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他还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一些学者也把这一时期称为青年马克思。
第三阶段为1848年至1883年。其文本有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及《资本论》三卷,其中第1卷在马克思在世时于1867年出版,第2卷和第3卷在其去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和增补,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这一时期,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他还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政权。一些学者把这一时期还称为老年马克思。
第四阶段为马克思之后的恩格斯阶段。其文本有恩格斯著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在这一时期,恩格斯在宣传、捍卫、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深入研讨了自然辩证法。
唯物史观研究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对人类的最伟大贡献,为人类提供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论武器。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初,就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全面继承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根据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制定出一系列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唯物史观。
一、阐述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基于对中国近代社会特点的认识和分析,运用马克思关于革命发展阶段论和不断革命的理论,提出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阶段性和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旧新两阶段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无产阶级掌握了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去完成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所未完成的任务。
(2)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新民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论著中较系统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
(3)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在适当的时机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转变不是武装的流血革命,而是和平的不流血的改造,使中国社会顺利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不使生产力遭到破坏,而是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这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革命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在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运用及发展。
唯物史观与戏剧的实践
【摘要】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戏剧家,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他很早就接受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并使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同时,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事历史剧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文学成果。《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人民本位的思想,但由于作者当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还不充分,使人物形象设置出现了矛盾之处。研究郭沫若的创作经历,能帮助广大剧作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从事文艺创作。
【关键词】郭沫若;唯物史观;历史剧;《屈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剧作家”[1],他的历史剧思想深刻、艺术魅力丰富,对中国话剧艺术现代化、民族化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他自觉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融入创作,重新诠释了屈原其人其事,丰富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精神内涵,体现出深厚的思想价值,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但作为早期研究者,郭沫若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还不充分,因此,《屈原》对唯物史观的呈现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分析唯物史观思想在《屈原》一剧中的体现与局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郭沫若的文学及史学思想。
一、郭沫若对唯物史观的接受
1912年,郭沫若远赴日本学医,旅日期间,郭沫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1924年5月,郭沫若翻译了日本学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该书从经济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克服性,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此书虽略显粗糙,但已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此前,郭沫若已经零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部分观点和术语,但正是在翻译该书的过程中,他才系统地学习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并因此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为了共产主义者。在同年致成仿吾的信件中郭沫若写道:“我从前只是茫然地对于个人资本主义怀着憎恨,对于社会革命怀着信心,如今更得着理性的背光,而不是一味的情感作用了”[2],1959年,在给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回信中,他表示:“(通过翻译)使我前期的糊涂思想澄清了,从此我初步转向马克思主义方面来。”[2]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以失败告终,次年,郭沫若被迫流亡日本,艰难岁月里,他的史学研究却取得了辉煌成果。1930年,他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该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生产力的发展来解释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且从社会经济形态出发论证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共通性,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提出了别具一格的新看法。《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首次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及历史的著作,为中国历史理论研究开辟了新天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唯物史观在《屈原》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