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10:09: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维吾尔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维吾尔族的饮食礼仪
维吾尔族的祖先是骑马游牧民族。汉代时,匈奴在亚洲部高原上十分活跃。后来,阿尔泰语族的游牧帝国与匈奴的抗争连年不断,唐天宝三年在突厥的北方过着游牧生活的铁勒部族的一支回纥(即维吾尔族)取代东突厥,在蒙古北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起了游牧国家。此后,维吾尔族与唐朝的关系不断加深。
九世纪下半叶以后,维吾尔族被赶出蒙古北部高原,他们经河西走廊迁徙到今天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此后,维吾尔族的饮食从原来的以肉、乳为主转变为以谷物为主、以肉为辅。对维吾尔族来说,更大的社会变动是宗教上的变化。很久以前沿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向东发展的摩尼教和佛教势力,到十三世纪为止,在同伊斯兰教徒进行的宗教战争中均失败。于是,这一地区彻底变成了伊斯兰教的社会。维吾尔族全族改信伊斯兰教,其饮食文化也加入到伊斯兰教饮食圈子中去了。反映在维吾尔人今天的日常饮食中的饮食文化,不仅包括该民族作为土耳其民族的一支从上古游牧时代留传下来的传统饮食文化和维吾尔族改信伊斯兰教后形成的饮食文化,而且还包括该民族同周围其它民族和地区的交流中产生的多彩的饮食文化。这种多彩的饮食文化与居住在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是十分相称的。因为这一地区曾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路线,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一地区也是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汇点。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烤羊肉串(维吾尔语称之为“嘎巴布”)。从西亚各地到乌鲁木齐的街头都能见到这种食品。羊肉串看上去像是来自西方,但实际上是土耳其民族固有的食品。与羊肉串不同,谷类、粉食类食品中的用小麦粉和杂谷粉烤制的饼状的馕,可以看作是从西方传入维吾尔族的饮食中近东类型的饮食文化。
面类食品中的拉面已普及到维吾尔族的千家万户中,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像纺线一样把面条依次拉长放入锅中;另一种是用两手将一根面条加倍式地反复重叠拉长的方法。这些拉面可以看作是起源于汉族的拉面文化。至于米饭的吃法,维吾尔族通常是把米饭制作成称作“朴劳”的什锦炒饭(即抓饭)。人们在米饭中放入羊肉、蔬菜和葡萄。食用时用右手的三个指头抓食。吃饭的这种方式,也属于伊斯兰教的饮食文化。汉族的把米煮成粥的饮食方法没有传入维吾尔族。公务员之家:
用餐礼仪:维吾尔族的饮食
维吾尔族的祖先是骑马游牧民族。汉代时,匈奴在亚洲部高原上十分活跃。后来,阿尔泰语族的游牧帝国与匈奴的抗争连年不断,唐天宝三年在突厥的北方过着游牧生活的铁勒部族的一支回纥(即维吾尔族)取代东突厥,在蒙古北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起了游牧国家。此后,维吾尔族与唐朝的关系不断加深。
九世纪下半叶以后,维吾尔族被赶出蒙古北部高原,他们经河西走廊迁徙到今天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此后,维吾尔族的饮食从原来的以肉、乳为主转变为以谷物为主、以肉为辅。对维吾尔族来说,更大的社会变动是宗教上的变化。很久以前沿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向东发展的摩尼教和佛教势力,到十三世纪为止,在同伊斯兰教徒进行的宗教战争中均失败。于是,这一地区彻底变成了伊斯兰教的社会。维吾尔族全族改信伊斯兰教,其饮食文化也加入到伊斯兰教饮食圈子中去了。反映在维吾尔人今天的日常饮食中的饮食文化,不仅包括该民族作为土耳其民族的一支从上古游牧时代留传下来的传统饮食文化和维吾尔族改信伊斯兰教后形成的饮食文化,而且还包括该民族同周围其它民族和地区的交流中产生的多彩的饮食文化。这种多彩的饮食文化与居住在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是十分相称的。因为这一地区曾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路线,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一地区也是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汇点。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烤羊肉串(维吾尔语称之为“嘎巴布”)。从西亚各地到乌鲁木齐的街头都能见到这种食品。羊肉串看上去像是来自西方,但实际上是土耳其民族固有的食品。与羊肉串不同,谷类、粉食类食品中的用小麦粉和杂谷粉烤制的饼状的馕,可以看作是从西方传入维吾尔族的饮食中近东类型的饮食文化。
面类食品中的拉面已普及到维吾尔族的千家万户中,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像纺线一样把面条依次拉长放入锅中;另一种是用两手将一根面条加倍式地反复重叠拉长的方法。这些拉面可以看作是起源于汉族的拉面文化。至于米饭的吃法,维吾尔族通常是把米饭制作成称作“朴劳”的什锦炒饭(即抓饭)。人们在米饭中放入羊肉、蔬菜和葡萄。食用时用右手的三个指头抓食。吃饭的这种方式,也属于伊斯兰教的饮食文化。汉族的把米煮成粥的饮食方法没有传入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教学规律分析
摘要:在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就会使用各种各样的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的心情,民族舞蹈最早来源于民间,是百姓们在当地特有的风俗、劳动、生活、及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的,它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制约,具有风格迥异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民间舞蹈被称为一切舞蹈之母,中国56个民族拥有他们彼此最耀眼的民族特色舞蹈,其中维吾尔族舞蹈是民族舞蹈中传播最广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舞蹈的相关发展文化,通过采风、调查、搜集等方式全面理解维吾尔族文化的内涵,在吃透理论的基础上更好的结合实践,从而更好的进行民族舞蹈的学习和创造。
关键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教学规律
一、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精神
维吾尔族舞蹈在我国的民族舞蹈中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它在历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与各民族相融合,使得维吾尔族舞蹈多元发展,而且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客观条件纯净自然,在这样一种天然淳朴的环境下也造就了人民乐观、勇敢的性格,放牧式的生活让集会舞蹈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有重大节日或者喜庆的日子时,维吾尔族人民就会围坐在篝火旁,使用集体舞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种乐观向上的净身充分体现在民族的舞蹈之中。维吾尔族的舞蹈在其生活的地区依照不同的风格被划分为三个色彩区,第一种是维吾尔族与汉族融合较多的东部区域,主要在吐鲁番、哈密一带,第二种是在巴楚、沙车县、麦盖提等乡村地区,主要以风格粗犷的刀郎舞为主,第三种就是伊犁地区,舞蹈多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且规模宏大,由于伊犁受到多民族的文化风格影响,所以它的舞蹈可以细化为三种类型:一是民间自娱自乐型的舞蹈,主要表达自由、热情,俗称为“赛乃姆”;二是用于宗教和祭天活动的“萨玛舞”,三是表演欣赏的“盘子舞”,这一种舞蹈主要集合了前两种舞蹈的精华,艺术成就比较高。
二、维吾尔族舞蹈的教学规律
在舞蹈的学习中,将维吾尔族舞蹈单拎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教授,只有通过专业的系统的教学,才能真正把维吾尔族舞蹈传承发扬出去,所以在舞蹈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应该系统的学习维吾尔族的各类知识,再通过教学内容的区别选择恰当的排练曲目来搭配,再到各种活动中进行实践,比如汇报演出、社会表演、舞蹈比赛等等。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熟悉表演舞台,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由于维吾尔族舞蹈和其他舞蹈有所不同,它有着固定的姿势、眼神、步伐等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倾、拧、园、曲”的特点,除了注意舞蹈动作的规范之外,在实际的训练中还要强调舞蹈情感的表达,在舞蹈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整合,形成一套自己的展现形式,从而让呈现的舞蹈更加贴近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得到更好的传承。学生学习维吾尔族舞蹈,不单单只是学习一种舞蹈的跳法,还要对舞蹈的起源、发展、传播等历史变迁进行学习,必要的时候还要仔细研究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服饰、审美、语言、文化、生活等进行一个整体的了解,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定期组织下乡采风等实践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舞蹈艺术,更好的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维吾尔族生态伦理研究的作用论文
[摘要]文章解读了在生产生活方式、文学作品、宗教信仰、禁忌、习惯法中体现的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解读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内容,以积极的态度尊重和挖掘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的积极成份,无论对我国生态伦理建设,还是对构建新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内容解读
生态伦理是调节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体系。它是人类在生命共同体中的活动规范和评价准则的概括和总结,是人际伦理向自然伦理的扩展。它内涵广泛,涉及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所有意识形态,规范和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指导着人类处理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伦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活在新疆这个干旱地区塔里木一吐鲁番盆地上的绿洲上的古老民族一维吾尔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朴素的民族生态伦理。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是维吾尔族人与自然关系信仰系统与行为规范的集成。这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要旨的生态伦理有效地规范约束了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促成了各个历史时期所在地区的生态平衡。解读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内容,以积极的态度尊重和挖掘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的积极成份,无论对我国生态伦理建设,还是对构建新疆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在生产生活方式中的生动体现
坎儿井实际上就承载了维吾尔先民在适应与改造独特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创造的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生态伦理智慧。
新疆的坎儿井,是古代维吾尔人根据新疆吐鲁番和哈密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创造的一项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儿井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即出现其雏形。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干旱少雨,盆地北部的天山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每年夏季,山上的冰雪融水汇成河流,冲下山谷,径流进入山前的戈壁沙砾地带。大量的水在烈日下蒸发和渗入沙砾之下,能到达绿洲的水量很少。于是当地人民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下创造出了坎儿井的节水保水灌溉方法。坎儿井的水源就是山上的雪水经过渗漏流砾石层里的潜水。坎儿井一般由暗道、明渠、竖井和涝坝四部分组织。暗道即地下输水道,明渠用以引水灌田,竖井是暗道的出入口与通风口,为防风沙,竖井的井口常用石块或树枝、苇草封盖。据统计,新疆各地坎儿井有1600多条,总长达5000多公里,被誉为“地下大运河”。
百姓心系十七大:新疆维吾尔族农民的心愿
新华网乌鲁木齐10月22日电(记者何军)“十七大报告道出了我们的心声,大家都相信,落实好党的政策,我们的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新疆喀什帕合太克里乡二村年近60岁的维吾尔族村民托尔逊·卡迪尔说。
托尔逊·卡迪尔告诉记者,连日来,村民们听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以及扶持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内容后,都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帕合太克里乡是喀什地区有名的水稻之乡,乡里的农民靠着种水稻走上了致富路。2006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2896元,预计2007年乡人均收入将增加500元以上。
帕合太克里乡党委书记汪春说:“近年来,由于国家支持下的一些水利项目得以实施,帕合太克里乡水稻种植业得到了发展,加上国家减免农业税收增加涉农补贴,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托尔逊·卡迪尔告诉记者,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家里看上了电视,装上了电话,用上了洗衣机,还买了一台大冰箱。村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路变宽、变硬了,孩子的学校也变新了,到了年底,大家还都要搬进抗震安居房。
“好日子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政府不但免了农业税,还给我们提供种子,进行培训。大伙心里都明白,只要自己勤劳,就会有好日子。”托尔逊·卡迪尔说。
科技期刊作者姓名中英文著录注意事项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科技期刊成为科技成果公示与众的重要载体。作者信息是科技论文的重要信息之一,根据情报学研究的发展和各类数据库的相继出现以及网上信息检索、传播的需要,作者姓名著录的标准化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因此规范科技期刊中作者中英文姓名著录的标准化显得日益迫切。姓名作为自然人的个体名称,也是一个人的称谓,一般具有标志社会成员、性别及所属家族系统等作用,是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汉族作为我国的主体民族,在科技期刊作者中、英文姓名著录的标准化已实施较好,即便存在著录错误,期刊编辑在核对时也容易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但具有本民族文字及语言的少数民族作者,其姓名著录时多为音译成中、英文,例如维吾尔族作者姓名中、英文著录有时表现的杂乱无章,期刊编辑在加工稿件过程中无从把握对错。
笔者通过分析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维吾尔族作者姓名中英著录的常见问题,对照国家标准及规范,提出其准确表达形式的建议,现与编辑同行探讨。
维吾尔族姓名的结构特点
维吾尔族的姓名结构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同于汉族姓名结构一般情况下子女传承父亲的姓氏(例如:父亲的姓氏为张,则子女的姓氏也为张),姓名的构成顺序为姓前名后,维吾尔族是将父亲的名(父名)作为子女的姓,姓名的构成顺序为名前姓后,即子女的名加上父亲的名作为子女的姓名,名和姓之间用“•”隔开区分,这种没有固定姓氏的起名方式也叫做“父子连名制”。由于维吾尔族人的姓氏为父亲的名(父名),因此维吾尔族也就不存在姓氏传承的问题,同姓者除同胞兄弟姐妹之外,仅仅是一些父名相同的人,而这种相同也不体现任何的血缘关系。例如: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雪克来提”是他的名,“扎克尔”是他的姓(父名)。
在实际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大多数维吾尔族人在称呼、签名时已习惯性的只使用名,很少使用姓(父名),一般只有在身份证、学生证、户籍、相关法律文件里使用全名,以至于相处多年的同事或朋友间都不知道对方的姓(父名),因此维吾尔族作者在撰写科技论文以及投稿过程中的署名标注,有时也习惯性的只填写了自己的名,而忽略了姓(父名)的填写。期刊编辑只有了解维吾尔族姓名的结构特点,在修改稿件时才容易发现问题,及时与作者沟通加以改正。
维吾尔族姓名的起名习惯及常用名
乳腺癌患者术后婚姻质量透析论文
【摘要】目的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术后婚姻质量,为有针对性地对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提分析供参考。方法应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对156例术后完成系统治疗的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对维吾尔族与同期住院汉族乳腺癌患者术后婚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术后婚姻质量在婚姻满意度、性格相容性、夫妻交流、性生活、角色平等性评分低于汉族乳腺癌患者,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婚姻质量影响因素有年龄、经济收入、结婚年数、生育情况、职业、教育程度、手术方式。结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术后婚姻质量低于汉族乳腺癌患者,有必要对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尽可能地促进身心康复。
【关键词】婚姻质量;乳腺癌;维吾尔族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maritalQualityinUygurpatientswithbreastcancerwhohadundergoneanoperationandtoprovideatheoreticalbaseforpsychosocialinterventionforpatients.Methods156Uygurpatientswithbreastcancerwereincludedinthestudywhohadacceptedsystematicaltreatmentafteroperation.Olson’sENRICHquestionnairewasusedtoanalyzethemaritalqualityofUygurpatientsandHanpatientsinthesametime.ResultsThestudyshowedthatUygurpatientswithbreastcancerafteroperationhadalowermaritalqualitythanHanpatientsintheareasof:satisfactionofmaritallife,charactercompatibility,communicationbetweenpatientsandtheirspouses,sexuality,roleequality.Uygurpatientswithbreastcancerafteroperationinflueneingfactorsofmaritalqualityincluded:age,earnings,marriageyears,procreationcondition,occupation,educationdegree,operatingmode.ConclusionUygurpatientswithbreastcancerafteroperationhadalowermaritalqualitythanHanpatients.Psychosocialinterventionneedstobeimplementedinordertomaximizethepotentialforrecovery.
Keywords:maritalquality;breastcancer;Uygur
乳腺癌是一个严重影响妇女健康的疾病,其诊断、治疗、可能复发的威胁及躯体形象改变都使患者及其家属面临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她们的夫妻关系及健康状况。目前国内外研究多数认为乳腺癌术后病人婚姻质量低于正常人群[1-2],国内研究基本以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其对婚姻质量都有所影响。目前对于新疆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婚姻质量的调查研究很少。本研究对维吾尔族与同期住院汉族乳腺癌患者术后婚姻质量进行比较,旨在探讨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婚姻质量状况,为有针对性地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提供整体护理及进行心理社会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元素的独特审美特征
1.图案精美,纹饰多样
维吾尔族服饰图案主要为自然形态、几何形态和现实形态三种。从大自然的物象中提取可用素材进行图案创作,以各种花卉,植物的枝叶、蔓、果为基础创作为服饰中可用的图案纹样;以现实生活中的瓶、壶、琴、盆等物的图案为装饰纹样;同时还有矩形、圆形、三角形、新月形、心形、锯齿形等各种各样的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纹样。形成如此图案纹样缘于维吾尔族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以及早期的宗教崇拜,由于伊斯兰教禁忌偶像崇拜,所以在维吾尔族服饰上禁止人物、动物造型。维吾尔族早期信仰过萨满教、祅教、拜火教,崇拜大自然,他们把以大自然的物象为图案内容发挥到极致。因此,维吾尔族服装图案的基本形制为花卉纹、植物纹(枝、叶、蔓、果实等)、生活器物纹样(壶、瓶、盆、炉、坛等)、几何纹(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星形等)、水波纹等。
2.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色彩是一个民族表达情感的一项重要工具,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区别于别族的色彩倾向。维吾尔族服饰色彩五彩斑斓、绚丽多彩,一般对比强烈,喜欢用对比强烈、浓艳的颜色。维吾尔族男装多用黑白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以及各种宽窄相间的彩条料和几何纹样本色扎花料等制作。腰巾多为黑、棕、蓝等深色,节日时系的腰巾一般十分鲜艳,有的印花、有的绣花,色彩多为红、绿、蓝、黄色。维吾尔族妇女爱穿连衣裙,青年女性多穿红、绿、蓝、黄、白相间色的,老年妇女多穿黑、白、蓝、墨绿色的。综合来看,维吾尔族人使用最多的色彩为红、黄、绿、蓝、白、黑。之所以中意这些颜色,基本上都与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比如,在汉文化中,红色一般表庄重、威严、吉祥、喜庆,黄色代表尊贵、华贵,白色为纯洁等。
二、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多元文化的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作为民族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预科教育兼具民族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三重身份,民族英语预科教育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多元文化教育方面。应秉持基于中华文化的多元文化理念,正确认识族际共同语、教学目的语、本族语及其各自背景文化对民族预科英语教育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在教育实践中,应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做好民族预科英语教材优化和师资力量培养工作,夯实民族预科融合教育基础并持续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预科;英语教育;教学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多民族性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少数民族一方面通过学习族际共同语和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和现代社会,另一方面保持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文化,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和文化,这是我们开展民族教育的使命之一。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中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培养民族高等专业人才、发展民族教育、解决民族发展问题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它兼具民族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三重身份,是基础教育步入高等教育的阶梯,具有民族性、分散性和多社区差异性、基础薄弱性和起点悬殊性、文化背景多元化、多语性和多文性、国际性、多项特殊性形成的艰难性七大特征[1]。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成分复杂、文化教育水平差异大等问题,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学生不仅南北疆差距大,与内地学生差距更大,英语尤甚,民族预科英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从基础教育顺利过渡到高等教育过程中尤显重要。
二、多元文化与维吾尔民族预科英语关联分析
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集中体现在多元文化方面。新疆维吾尔族预科生的英语教育,除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一般问题之外,更多也更为特殊存在的问题是多元文化问题,对这些集中在多元文化领域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解决,不仅在专业教育上有利于排除维吾尔族预科生的英语学习障碍,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更在教育本质上可以保护民族文化多元发展,促进多民族文化融合。(一)族际共同语、教学目的语和本族语文化影响分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教学,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此分析族际共同语、教学目的语与本族语的文化差异,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我国的族际共同语即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背后是以大河文明(黄河文明)为代表的大陆农耕文化;预科教育的目的语即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背后是以西方文明(古希腊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海洋文化,相对于保守的农耕文化,西方海洋文化则明显外向;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其表现的文化是以种植谷物和园艺业为中心的农耕经济文化,较大陆农耕文化外向但相对西方海洋文化内向。一方面,自古以来新疆地处东西贸易的中枢通道,本地区语言多元、文化多元且互相交叉并高度融合,具备多语言学习和交流的环境,维吾尔语采用过突厥文字、回鹘文字、摩尼文字、藏文字、叙利亚文字和阿拉伯文字等,现采用阿拉伯文字为基础的原有维吾尔文字。维吾尔族人生性好客、善于经商、乐于学习、易接受新鲜事物,新疆维吾尔族预科生除熟悉维吾尔语外,大都有在其他语言(如汉语)环境的经历,这有助于其进行多语言横向和纵向比较,初步具备了理解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意识,这对于英语的教育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开放的英美文化对部分相对保守的维吾尔族预科生来说,存在一定的抽象可能性,部分维吾尔族预科生可能产生心理不适甚至对英美文化产生抵触,无形增加了维吾尔族预科生的英语学习难度。(二)族际共同语、本族语对目的语教育的顺向迁移效应分析。一方面,当采用汉语作为维吾尔民族英语预科教育教学语言时,普遍形成如下的语言转换关系:即汉语实质上成为维吾尔族预科生的第二种语言,维吾尔族预科生以维吾尔语为媒介语,用维吾尔语理解汉语;而英语在实质上成为维吾尔族预科生的第三种语言,即维吾尔族预科生将汉语作为学习英语的媒介语,用汉语去理解英语,形成了“维吾尔—汉—英”的转换关系,从而在语言关系转换过程中易产生语际干扰,客观上增大学习量和难度,且在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乃至错误,同时汉语标音和汉语书写与维吾尔语差异较大。因此单纯从英语教学效果来看,采用汉语作媒介语,起到了一定的负迁移效应。另一方面,维吾尔语和英语则共性较多:如在构词构形上,成分附加是维吾尔语和英语构词构形的重要手段,且二者均有格的变化;在发音上,维吾尔语和英语均有元音和谐律,且元音和谐律严整、塞音较多、清浊音对立、无声调且重音固定;在结构上,定语一般在定语中心语前面;维吾尔语中存在相当数量的英语外来词。整体而言,维吾尔语和英语共性要多于差异,特别是口语部分更加明显,且二者差异易于克服[2]。(三)地区经济、交流传统和民族性格与目的语教学效果关联分析。除上述文化影响、语言迁移是维吾尔民族预科英语教育普遍性问题之外,维吾尔族预科生所在地区的地区经济、交流传统和民族性格等与英语教学效果也有直接关联。正确认识并合理有效地对这些关联因素扬长避短,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北京邮电大学对其维吾尔族预科生生源的统计,新疆维吾尔族预科生大部分(约六成)来自民族成分较为单一、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南疆地区,少部分来自民族成分较为多样、汉族人员数量较大、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北疆地区。一般来说,多民族杂居地区的维吾尔族预科生可更为熟练地使用族际共同语———汉语,这对以广泛采用汉语为媒介语的预科教育有利;同时来自地区经济较发达、家庭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较好的北疆维吾尔族预科生,相较经常出现英语零基础的南疆预科生而言,具有更为扎实的英语基础,他们一般也有效、熟练地掌握英语学习方法。这些由于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造成的文化水平差异,需要在后期的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中区别对待,因人施教。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处欧亚大陆中心,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接壤,新疆地区与这些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传统的密切往来。由于交流传统、民族性格造成的学习倾向问题基本覆盖了英语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和学习坚持性三个方面。在学习情绪方面,维吾尔族预科生普遍对本民族文化深爱,对英美文化敏感,相当多是出于目标学校要求等工具型动机去学习英语,且在学习中处于相对偏高的焦虑情绪中,若从融合型动机来看,他们对英语学习兴趣并不高;在学习态度方面,大部分维吾尔族预科生对英语不制订学习计划、不愿意沉心学习、课堂参与程度较低、课外投入时间较少,很多预科生不愿将精力投入英语学习;在对于英语学习十分重要的学习坚持性方面,维吾尔族预科生多为被动应试型,平时预习、复习普遍较少,依赖考前突击,英语学习坚持性较差。
印花布艺术传承与保护思索
民间印花布是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之一,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民间印花布[1]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制作和使用历史,其独特的装饰图案与色彩赋予印花布强烈而鲜明的本土艺术特色。
一、印花布艺术产生的背景
新疆,古称“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之地。在历史的长河中,维吾尔族民间印花布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脉络可归纳为:
(一)印花布艺术的历史背景
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维吾尔族的远祖生活在亚洲大陆的北部,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主要经历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第一,汉、唐时期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并存、传播与吸收阶段,印花布艺术传入西域;第二,10世纪左右西域喀拉汗王朝建立,标志着维吾尔族进入对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接受与改造的阶段,并最终形成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伊斯兰艺术,随之维吾尔族民间印花布艺术也逐渐发生改变。“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喀什噶尔运往俄国的物品中就有当地印花布3万余匹”[2]。
(二)印花布的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