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06:45: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微生物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微生物学

临床药学微生物学探索

本科教育的课堂往往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但是对理论知识在学生未来职业中的应用方式和价值体现关注不够。以五年制本科临床药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为例,虽然我们反复强调学以致用,但学生认为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考试。诚然,如果学生连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都不了解,何谈应用和针对性学习?这也难怪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教育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走向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学习“有用的”知识。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结合临床药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和课堂调研,提出将职业教育理念引入本科课堂教育的策略,并据此设计了“医师讲座”项目,邀请临床医师到课堂中开展互动式讲座,讲授与临床密切联系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本文从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当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存在的不足、讲座式教学模式的思考和教学实践四个方面阐述了该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过程,总结了项目开展中的经验和不足,以期进一步推广和改进这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临床药学是研究药物防病治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药学学科。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发挥最高疗效的理论与方法。它侧重于药物和人的关系,直接涉及药物本身、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因此也直接涉及医疗质量。临床药学专业旨在培养从事临床药学教育、临床药学研究以及药物开发工作的人才[1],它要求毕业学生具备承担临床药学技术工作、药物评价、药学信息与咨询服务、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践、实施合理用药的基础知识及技能。“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学的核心研究目标,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何安全、有效和经济地使用药物,在有效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但实际临床工作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并非每次都能获得理想的用药指征和反应,临床医师和药师常常需要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权衡利弊、寻求最佳平衡点[2]。这就要求临床药学专业人才能够从临床的角度出发,以患者和药物使用环节为关注对象,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但药物使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临床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兼顾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知识和思维,并能够将二者融会贯通,用于分析临床问题、制定用药策略。

二、当前医学微生物课堂教学的不足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3]。该课程授课内容繁多,知识点分布较散。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描述性和解释性的讲授为主要手段,学生被动接受后主要通过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点和知识系统的理解,既无法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除了要在理论课上讲解常见病原微生物总论和各论知识点外,还要通过实验课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并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但是,由于临床专业微生物实验课的学时有限,学生实验课的内容不断被压缩,学生无法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后续实验结果的处理。此外,当前实验课所开展的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重复书本已明确介绍的结果,留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或独立思考分析结果的空间很小。这些限制让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技能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当前临床药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主要是关注教材内容,往往是按照授课大纲完成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讲授内容与药学和临床科研发展前沿、与临床用药实际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代医药科技发展迅速,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这也要求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掘交叉学科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及时传播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三、讲座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查看全文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论文

摘要: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提高教学效果,文章将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运用到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两者有效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效果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一门对微生物学理论课程进行相关理论验证的操作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在课时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有效、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求教师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在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将PBL教学法有效融入传统教学法中,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利与弊

所谓的传统教学法以教师给学生提供信息和知识为先导,要求学生记忆,从而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教师安排教学内容、掌控授课进度,以教师为主导,以讲课为中心。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取系统的知识,避免因探求而浪费更多的时间,从课堂上也能感受到教师的个人魅力。但学生是“填鸭式”获取信息,很少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但该法对教师素质、教学硬件和学生自学能力等要求较高,只适合小范围应用。两种教学法单一使用都各有利弊,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应用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

二、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论文

1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1.1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优化

《微生物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且散、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易混淆”等缺点,加之微生物本身肉眼看不见,在实际教学中抽象性概念及描述较多。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容易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的错误方法,造成学生学过就忘、考完就忘的问题,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由于《微生物学》实践性较强,而且与人类健康休戚相关。因此,需要在绪论内容讲述方面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意识到微生物虽然个体小,但是其作用却是一点也不小;从日常生活中衣物与食品的发霉现象,到生产中酿酒、制作腐乳等工艺,到微生物致病性和引起人类恐慌的传染性疾病的蔓延等具体事例,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重视,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在知识讲述方法上,注意前后结合,融会贯通,比如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差异、病毒一步式生长曲线与细菌群体生长曲线的对比、微生物分解代谢与微生物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等。前后知识点系统联系,对比记忆,归纳总结。以提纲式教学的方法向学生讲授知识点、重点及难点,一方面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一张系统的知识脉络结构网,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知识。

1.2紧跟科学前沿,放眼学科动态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讲述过程中,除了系统介绍课本知识外,还应穿插当今科学研究前沿,以充满激情的科学态度向学生展示微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及当前的热门话题。比如:介绍与微生物相关的诺贝尔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科学文章;在讲授病毒这一章内容时,结合目前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疾病的感染与治疗讲述病毒的特点等。以当今的科技成果和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微生物科研工作的崇拜感。

1.3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以往的理论内容教学就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例如:安排学生提问,让学生提问老师,创造学生参与课堂及师生互动的机会,增加学生的个人成就感;布置课后问题,组成3-5人的科研小组,让学生在课下积极思考,查阅资料,获得自己的科研成果;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知识面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4突出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避免与其他课程知识重复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门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的内容。而且这些课程在授课时间安排上不统一,有前有后,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详尽的向学生讲述微生物学的知识但是又避免知识的重复累赘?如何突出本课程的教学特点,优化课程讲授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与其他课程的老师互相交流,相互协调授课内容,对于重复的知识点不做过多的赘述,仅作重点提示或简单的复习;其次,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反馈,由于知识学习存在遗忘过程,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重复知识内容在不同学期或者学年开课,要注意适当加强复习,以课堂提问及重点提示的形式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同学期开设的平行课程,有些重复知识内容仅作简单的带过。如,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一章内容中,同学期生物专业开设了《微生物遗传育种学》课程,那么在微生物学讲授过程中,这部分的内容完全可以略过,提示学生此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中有详细的学习。总之,需要授课教师在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联动的关系,既与相关课程的教师经常交流,保证各课程在内容上互为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将教学内容有顺序有逻辑有重点的呈现给学生,建立优质课堂教学,既让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又突出了本门课程的学习特色。

查看全文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设计和思考

医学微生物学是衔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主要讲授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免疫性以及检查方法和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疗原则等内容的一门基础学科[1]。课程具有知识点多且繁杂、记忆难的特点。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内容抽象、枯燥,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一直探索的课题之一。近年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和职业培训等多个领域[2-4],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逐渐成为人们处理和学习知识的有效工具。尝试将思维导图引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以期优化传统教学方法,探索更为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TonyBuzan创立的一种辅助思考和学习的工具。它是在人大脑细胞结构及信息传递原理基础上,将左脑的词汇、顺序、逻辑与右脑的图像、色彩等因素结合,模拟人类发散性思维,通过引导和记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形成一个可视化的知识关系图[5]。思维导图主要由节点、连线、连接词3个基本要素构成。节点代表探索的问题、概念,包括一个中心节点和若干个相关的次级节点;节点之间以连线相连,代表各节点的关系。思维导图可以采用手绘和计算机软件设计制作。与手绘方式相比,软件绘制更为简洁快速,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弊端是表现形式局限,而且有些软件需要付费。目前,应用较多的软件为Mind-Manager、FreeMind、XMind、iMindMap以及百度脑图等。制作思维导图时,首先要依据学习目标确定一个中心的主题节点,然后模拟人类的发散思维过程,由此向外辐射多个相关次级节点,并利用线条、颜色、符号、图形、关键词等标注各节点的差异和内容,最终以结构图的方式展现学习者记忆、学习、思考的思维过程。学习者在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从确立中心节点开始,即已明确了学习目标,再通过发散思维,逐级提出若干相关次级节点,通过答案的寻求过程,将知识点梳理、提炼、压缩,最终形成一个直观可视化的知识框架。此过程中,学习者不仅完成了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理解和记忆,还在不断思考、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思维导图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四版《医学微生物学》中“葡萄球菌属”的教学为例,尝试引入思维导图,探讨其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中葡萄球菌属主要讲授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前者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2.1课前教学设计中应用。课前教学设计是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基础上,客观分析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对象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并制订教学策略,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完成的必要过程。优质的课前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而思维导图的发散结构使其具备了医学微生物学课前教学设计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以葡萄球菌属为例,利用Mindmaster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见图1。由图1可见,以葡萄球菌属为中心节点,向外放射两个与人类疾病相关的葡萄球菌的次级节点,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人类致病密切相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教学的重点。由此衍生5个分支问题: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至此,构成了葡萄球菌属思维导图的主要架构,也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体系。教师可将设计的思维导图主要框架在课前提供给学生,并标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此基础上予以补充后续分支问题,完善细节,引导学生绘制完整的思维导图。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中引入思维导图,一方面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制作过程全面分析教学内容,构建知识框架,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掌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思维导图制作,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且起到了课前预习的作用。2.2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堂上,教师合理进行师生互动,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多、信息量大且零散,记忆性较强,若单纯以讲授为主,学生感觉枯燥无趣,学习效果不佳。课堂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不仅能使教师清楚把握教学重点,还加强了学生对整个知识框架的把握,再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葡萄球菌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补充和完善葡萄球菌属课前教学设计思维导图。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可将设计好的思维导图空出相应节点,引导学生补充完成(见图2)。或者教师提供一些节点作为主题节点,例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作为自学内容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课下独立绘制小的思维导图(见图3),之后再将此部分内容并入大的思维导图中(见图4)。葡萄球菌属教学内容讲授完毕后,即可获得一份清晰的知识体系图。2.3复结中应用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多,容易记忆混淆,学生普遍感觉课后复习困难。教师授课完成后可以继续利用思维导图(见图4)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回顾思维导图内容,归纳总结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学生复习时还可以自己制作思维导图,既梳理了知识点,帮助深入理解内容,也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此外,学生考前复习中,借助思维导图可一目了然知识架构,也利于提高记忆,轻松备考。

综上所述,教学前期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立中心节点设计思维导图;教学中期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参与完成分支问题,构建知识框架;教学后期师生利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点,完成系统学习。可见,思维导图融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查看全文

医学微生物学论文

【摘要】以本科预防医学专业55名学生为实施对象,进行了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初步探讨,通过学生自己选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验、整理与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1]。要求医学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造就满足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为此,我们在2005级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对象,将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安排在实验教学的最后一次进行,这样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对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有初步了解,为完成设计性实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2方法

查看全文

食品微生物学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近年来,微生物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食品质量与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文章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并探讨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效果,以期为中医院校《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全国中医药院校最早开设的食品类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渐明晰了专业定位:即响应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融入中医“治未病”特色,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培养具备创新实践、食品质量与危害防控能力的“医药食”复合应用创新型人才。作为在中医院校开设的食品类专业,如何体现中医药院校特色,是课程建设一直探讨的问题。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融合了普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和食品有关的部分,同时又渗透了生物化学、机械学和化学工程有关的内容[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知识,能在知识传授中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2-3]。因此,结合专业特色,在《食品微生物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我国当前食品安全事件中,因微生物原因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占了大多数,特别是在群体性聚餐、中小学食堂等食品安全事件中,很多都是因为食材保存不当、食品从业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微生物污染食品引起的。在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将这些相关的知识传授学生,更要通过学生将安全概念、安全意识、安全操作传递重点人群、重点对象和社会大众,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一、课程建设目标

(1)结合专业发展定位,挖掘中医药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进一步凝练,以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为核心,发掘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特色课程思政案例,培养在“医药食”交叉学科背景下的“食品+”复合型人才,凸显培养特色。(2)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积累“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经验”。通过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中。如拟通过带领学生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的活动,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4-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采用“学位+岗位”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多元融合”育人模式。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思政育人的多元化。同时,以岗位为导向,结合未来从事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健康食品研发及食品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对食品微生物学思政内容的进一步梳理及相关考核内容的改革,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深刻联系,使得课程思政的教学力量不仅仅贯穿于学生“学位获得”的过程中,在将来“岗位胜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建设思路和课程设计

查看全文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应用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针对医学微生物学内容枯燥,知识抽象、零碎,记忆点较多等现状,课题组尝试引入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并富有短小精悍特点的微课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文章将微课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相结合,介绍了微课常见的一些简单制作方法,提出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方法来制作微课,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微课;

教学改革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网络上相继出现了带“微”字的一系列名词,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广告等。应用于教育方面的“微课”也被提出[1]。2012年3月,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2]。此规划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联系更为紧密,而最有代表的产物之一就是微课。微课的定义很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3]。随着微课在教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广大教师也迎来了思想上的革新与挑战。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具备微课建设相应素质的教师数量少,且对微课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4]。近几年各种全国性的高校教师微课比赛参赛作品大多体现在重技术、轻设计[5]。本文将教学内容与微课制作方法相结合来讨论微课在不同教学内容中的使用。

1微课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优势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横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也是检验专业开设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前必学的基础课程。但所讲授内容比较枯燥,知识抽象、零碎,记忆点较多,导致学生兴趣缺失。因此,引入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微课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的直观性、动态性,不仅简化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而且可以实现线上线下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便于教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所具有的特点也符合微课的上述特点[4]。与此同时,微课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不适合学习自律性差的学生;表现的“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其优缺点,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何发挥其优势,就需要教师制作微课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一定的微课制作能力。教师只有在掌握微课制作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授课思路以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

2医学微生物学中微课制作的探索

查看全文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校2016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班48名、2班4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1班设为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教学法授课,2班设为观察组,采取案例教学法授课,学期结束时通过理论及实训操作考试评价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考试平均成绩、实训操作考试平均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观察组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理论知识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言语表达及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高。结论与传统的讲解教学法相比,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合理设计案例,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应用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以往日常教学中多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授课,主要为老师课堂教授,老师按照教材讲解不同微生物的种类、结构形态、遗传变异等,忽视了将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学生对抽象内容难以理解,知识以死记硬背居多,无法深入理解,导致理论知识难以与实际问题相联系[1]。而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培养专业的医学人才,因此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长期以来,众多学者为改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效果进行了许多尝试,其中近年来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2]。案例教学法是老师根据教材中的某一个章节或者多个章节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科学合理的选择现实中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际案例,并提出各自的见解,老师再给予点评,以此锻炼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本研究采取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取得了满意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本校2016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班48名、2班46名学生,所有学生为随机分班,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时及带教老师均完全相同。将1班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1名,女27名,年龄17~19岁,平均年龄(18.3±0.4)岁,采取传统的教学法授课;2班设为观察组,其中男19名,女27名,年龄17~20岁,平均年龄(18.1±0.5)岁,采取案例教学法授课。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组成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1.2.1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理论知识教学时授课老师首先依据大纲的要求制定计划授课,借助幻灯片和黑板板书进行理论讲解。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教学时,授课老师依次讲解微生物学实验的目的、要求、操作方法等,随后再具体指导操作。1.2.2观察组采取案例教学法老师依次按照选择案例、合理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问题、老师总结分析的思路教学,具体如下:①案例设计:老师根据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案例来源可来自于医院的病案室、报刊、学术资料、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案例难度应该由易到难,与章节知识密切相关,具有可讨论性,利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解流感病毒的内容时,可从医院病案室选择一例典型的甲型流感案例,完整的讲解案例的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预防,仅需一个案例就可以将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流感病毒的形态、性状、致病性、预防、诊断等知识[4];②提出问题:可根据所设计的案例,设计与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关联紧密的问题,老师根据大纲要求,尤其对要求重点掌握的难点提出问题,如:抗体的类型和致病的特点、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体有哪些、引起肝炎的病毒的类型和结构特点等,也可举实际案例,如讲解破伤风杆菌时可举实际案例,一患者临床表现为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提出此类患者应该如何处理,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还是类毒素?在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时有哪些注意事项?通过实际案例及问题可帮助学生详细了解破伤风杆菌[5];③老师将学生随机分为5组,每组8~10人,组员根据案例及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图书馆、数据库等途径查阅资料,相互分析、讨论、总结答案,再由组长进行回答;④老师分析总结:老师耐心记录各组答案,尤其注意共性问题,最后进行总结点评,对各组答案中的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答案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即典型性问题重点解答,加强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1.3评价指标。待学期结束时通过理论及实训操作考试评价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总结分析。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通过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确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使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技能培养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是目前推动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一种重要模式。

关键词:岗位需求;职业技能;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食品微生物学是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特性以及微生物与食品的相互关系及其生态条件的一门学科。其作为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对食品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1]。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讲授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后,学生再按照实验步骤要求进行实验。实验内容设计上存在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设计型实验偏少[2-3],综合设计型实验学生只参与部分的实验过程,其它的实验前准备和实验后处理,如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实验器皿的处理等,学生没有参与,造成了学生没有掌握整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只会进行实验操作,不会实验前、后处理。等到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会发现,企业所做的实验都是综合性的实验,基本上没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从样品检验准备到检验过程,再到检验后对样品和培养物的处理,都由自己完成,没有人为他们做准备。而他们在学校里学的都是验证性实验为主,为数不多的几个综合性实验却只学到了中间的检验过程,因此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用人之间有明显的差距,导致企业用人成本增加[4]。基于以上背景,如何使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学习完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与实验后,就能符合企业对食品检测岗位的人才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课程教学团队课改的初衷。将教学过程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过程有机地融合,即学生在学校学的就是毕业后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要用的,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之间的零对接[5]。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内容

1.1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应该重点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即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以实用型为主,这正是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区别。基于此,“食品微生物学”是面向食品企业与微生物相关的岗位,如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等。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安全控制等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为依据,结合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对微生物检测方面所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通过对食品企业对微生物相关岗位职业技能要求调研的方式,来确定“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查看全文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目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法,在教育活动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课以其自身独有的优势,实现了教育中的有效辅助。研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助推课程教学成效的提升,实现高效的微生物实验教学目标。本文介绍了微课对于实验教学课程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当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探究如何运用微课实现有效的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当前,微课教学经过无数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方法,微课教学被当成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法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作为一种新事物,微课教学要想实现高效的课程教学目标,还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科融合,提高微课资源的教学适应性,不断提升微课资源服务课程教学的能力。

一、微课概念及其在对于实验教学课程的积极作用

(一)微课概念内涵。微课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8年,提出者为美国教育学家戴维?彭罗斯。他认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更符合现阶段的学习需求,具有更高的教学效率,应用前景广泛。随之而来的是“微学习”这一理念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地铁上、咖啡厅以及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在课堂上也是一样。一堂课程中真正精彩的部分往往只是其中的6—10分钟,若时间过长,则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出现分散,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微学习”对于课程形式有较高的多样化需求,整个教学过程必须具备灵活性与变通性,与微课的发展相对应。微课主要是通过教学视频的编辑、精剪,通过网络平台或网络付费平台,实现对于微课资源的共享,学习者可以借助有效的微课资源的筛选,获取符合自身需求的微课资源,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二)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积极作用。1.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教学。目前,我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主要采取小班分组制的实验教学模式,每组配备一名实验教师,但因学校医学专业学生众多,想要随时随地使用实验室教学设备并不是易事。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教师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而且课上的实验教学时间(主要是这个原因)有限,而实验教学内容较多,很多实验只能一次带过,很多学生还没有明白实验的具体现象和原因,对于课程知识一知半解。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微课教学模式的开展,相关课程教师可以制作或下载关于某个实验操作的教学视频,并通过学习平台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对视频资源进行有效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操作过程、巩固课堂知识,提升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及操作能力。2.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高效教学。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开展中,学生的实验学习时间只能在课堂中,地点也只能局限于实验室,而实验教学时间有限,加之实验室资源不足,实验教学成果不太理想。而微课教学能够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验课程的学习,在反复学习中提升对于实验课程的认识,提升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此外,微课教学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当前医学微生物学使用微课进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