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5 03:36: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卫生规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卫生规划原则及政策
一、区域的基本理论
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有限空间范围。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活动空间按不同标准划分,并产生不同的区域。如自然地理区域,是按地球表面地理特征划分的;行政区域是国家机构按行政权力覆盖面划分的;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等等。不论按那种方式划分出来的区域,一般而言都有以下两种特点:一是区域内某种事物的空间连续性,如自然地理区域在地表上点、线、面的连续性,行政区域在行政权力伸延上的连续性等;二是区域内某组事物的同类性或联系性,而在区域间则构成差异性。在这里,事物的同类性程度往往随区域划分的大小而变化,真正同类性的可以说只有“点”区域。但不论怎样,区域内的同类性总是高于区域之间的同类性。这常常是我们在实际划分区域中所常用的标准。在卫生资源的配置中,区域卫生研究的实际意义也正是在于卫生服务活动在空间方面具有某种连续性和同类性;换言之,卫生服务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间断性或差异性,间断性和差异性就意味着矛盾和不平衡。所需注意的是区域的划分不是完全绝对的,应当承认区域间的有形和无形的交义。这对卫生服务活动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区域间卫生服务连续性的伸延几乎是无限的,区域间的卫生服务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交通与通讯条件的改善而不断加强。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各方面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区域划分的界限也会随之有所改变。因此,对区域应做动态理解。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可以对区域进行不同的划分和分类。常用的区域划分有三种方法:即匀质区域、极化区域和计划区域。所谓匀质区域是指其所属范围有某些共性而言,如收入水平和健康状况的一致性;极化区域或称节点区域,是指其所属范围被某种形式的流动联系在一起,是从有内聚力的区域空间的组织形式上看区域性质,如区域中拥有某一对周围最具有吸引力的中心,它与周围地区形成某种信息、物质、能量和服务的交流与交换,从而构成极化区域;计划区域则是指所属范围均被置于同一计划权威之下,如行政区域。
二、区域卫生规划
区域卫生规划是对一定空间范围内卫生服务活动所做的规划。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某一区域范围内卫生服务发展的整体规划,主要从卫生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方面来解决区域内卫生服务的结构,各服务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分工,卫生服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二是指区域之间卫生服务协调发展的规划,主要是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解决区域之问卫生服务发展的关系问题,如区域之间卫生服务的分工协作,卫生服务的不平等和卫生服务非均衡发展等问题。前者可以明确称之为区域卫生规划,后者则称为区际卫生规划。根据规划的主体划分,中央政府所估的一般是区际卫生规划,而省一级政府则既有区域卫生规划,也有对下一级的区际卫生规划,再低一级的地方政府一般只做区域卫生规划了。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区域卫生服务结构。区域卫生服务结构是指区域内的卫生服务由哪些卫生服务部门构成,各部门的比例大小及其相互关系。区域内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与卫生服务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卫生服务结构的合理性。因此,区域卫生服务结构问题是区域卫生规划研究中的重要核心问题。区域卫生服务结构合理性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承认区域内相对独立的卫生服务特点,从区域卫生发展的角度衡量区域内卫生服务结构的合理性;二是从较高的层次协调区域之间卫生服务的关系,实现卫生服务活动的整体效益。这两者之间要最大限度地协调起来。从总体上来说,区域卫生服务结构的合理性,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一)区域卫生服务的优势原则这一原则在于区域内卫生服务结构必须与其社会、白然、经济等条件相适应,使之能更好地加快区域卫生服务的发展。主要是:
1.与当地白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国外公共卫生与卫生规划
1英国公共卫生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1第一阶段(1540一1850),以一环境改善和环境卫生为主。这段时期英国封建体制已逐步瓦解,工业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由于当时城市的居住环境、劳动条件和卫生状况十分恶劣,人群中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引起维多利亚女王政府的重视。政府采取了一些诸如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改善环境的措施,并着手制定有关住房、空气、水和食物质量的法规。1846年,公共卫生运动的发源地利物浦(Liver-poof)通过了环境法,1875年英格兰通过了公共卫生法。
1.2第二阶段(1590~1930),以个人预防为主。这一时期受细菌致病的病因理论影响,比较重视个人防治,逐步从改善环境转到个人预防如免疫接种等。国家对医院、卫生所以及其他卫生机构给予支持,以提供各种卫生服务。
1.3第三阶段(1930一1974),从30年代开始,个人预防逐步被治疗为主的阶段取代,这一阶段也是临床治疗技术高度发展的时期。由于胰岛素的发现和磺胺类药物的合成成功,特别是后来青霉素的发明,使许多疾病得以治愈。当时甚至有这样一种看法,即用不了多久时间,人类便可以征服各种疾病,这使公共卫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治疗阶段一直持续到70年代早期,随着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产生了被称为新公共卫生的时期。
1.4第四阶段(1974~),新公共卫生时期。新公共卫生可以说是一种努力,它致力于改变环境,预防保健和治疗的有机结合。这种努力的指导思想是“生态模式”,即健康已不仅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这个观念超越了机械的环境卫生范畴,认识到人类与环境,与我们居住的星球的相互关系。它不是仅仅注意到个人的疾病与治疗,而是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几方面去理解人类的健康。这个阶段的产生,有两个人值得一提。一个是托马斯•麦克沃恩,另一个是雷切尔•卡逊。(译者注:Thoma,Mckeown,英国流行病学家,1976年出版《医学的作用—梦,幻觉还是报应》一书,分析了疾病与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Ra“helCar印n,美国海洋生物学家,1962年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深刻描述了化学农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麦克沃恩分析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从1838~1970年死亡率的变化,得出结论,早期的死亡率高,主要由与营养和环境有关的传染病引起,传染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环境的改善萝包括居住条件、安全饮水和食物、经济水平提高,以及行为的改变如出生率下降等。卡逊在她对环境所作的调查中发现了人类对自然粗暴的破坏导致的后果,并提出了严厉的警告。显然,麦克沃恩对健康改善原因的历史分析,加深了对医疗局限性的认识。他的工作也表明今后医学面临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体弱病残而不是死亡。发达国家的疾病威胁主要是6种:(z)心脏病;(z)脑卒中;(3)肿瘤;(4)意外死亡,(5)酒精、药物和自杀(6)艾滋病。而这些疾患,大部分都可以预防或推迟发生,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治疗而是相应的卫生对策。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生命质量的提高变得日益重要。由于麦克沃恩的分析和结论,出现了公共卫生第四阶段的趋势。这一阶段集以往三个阶段的特点,并致力于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逐步从医院保健转向初级的社区的保健和预防。依据,以使有限资源获最大效益。这类监测和研究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意义,就是要解决区别对待不同人群的差别问题。无论是在全局性和地方性问题上,有效的策略必须对差别有敏感的反应,优先考虑最明显的问题,有时需要集中力量注意处于某种危险的特殊人群。没有人能够长生不老。但许多疾病是可以预防或推迟发生的。与治疗康复同等重要的是促进健康保健以保证不发生疾病,这是国家卫生策略的基本点。
2新公共卫生时期的卫生策略
乡卫生规划参考
风风雨雨中度过了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的一年,年已悄然从我身边走过。卫生院经过了经营机制的改革、医疗模式的转变。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为了进一步搞好年医疗业务工作,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创一流文明优质服务;以改革为动力,倡导竞争、敬业、进取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提高全员素质;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不但提高医疗质量;以安全管理为重点,切实保障医疗安全;以分级管理为基础,创“一甲”最高分;以目标管理为主线,强化管理力度。努力完成各项医疗工作和任务。
二、目标与任务
(一)、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管理是针对医疗系统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医疗管理从而提高全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广大患者服务。
推动卫生规划实施进展
区域卫生规划是当今国际上推崇卫生事业发展先进的、科学的模式。新的模式的展现,无疑是对过去传统的卫生计划模式的根本改革,也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两个转变的重要改革.要制订与组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必须体现政府行为,得到计委、财政、城建、物价、劳动、人事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1区域卫生规划实施前状况
1.1全市和城区医疗服务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供过于求。全市医疗病床与医生需要数及其供需平衡调查评估表明:按病床使用率65.49线计算,病床的供与需之比为。.92,若按病床使用率85%,计算则处于过剩状态。全市1993年至1995年病床使用率分别为53.5%、51.3%、50.8%;城区市直医院病床使用率1993年至1995年分别为70.6%、70.9%、“.8%。医生的供与需之比为1.2,也处于过剩状态。
1.2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城市偏大、农村不足。据卫生评估调查资料表明:每千人病床数市区为10.47张、县城为7.12张、农村只有1.27张。卫生经费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与县城,占总卫生经费投入的88.38%,农村只占n.62%。
1.3医疗机构的效率与效益低。据九江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情况调查:市直8所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综合医疗平均每名医生每日承担门诊量为2.35人次;每名医生平均分管病床2.08张.每张病床平均年业务量收入为2.9万元。
1.4卫生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重医轻防,比例失调。全市卫生总经费投入中,医疗经费占62.25%、预防经费占14.39%、妇幼经费只占2.96环。
制订妇幼卫生规划思路
去年5月卫生部在厦门市召开了全国妇幼卫生暨合作项目工作会议,对世界儿童间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进行了认真的讨论。那次会议实际上是落实李鹏总理代表我国政府在卫生领域的第三个承诺的工作动员大会。今年1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原则通过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这次广州会议是深入学习《卫生部实施<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方案》,并为落实这个方案而认真准确地制定各省妇幼卫生工作勺\五”计划及2000年目标。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我国政府及卫生部如此紧锣密鼓地进行实施第三个承诺的各项工作,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实现第三个承诺的决心,以及对承诺的后续工作抓得很紧很扎实。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各级卫生部门,特别是妇幼卫生管理和业务工作者的信心。我们决心在国务院及卫生部的领导下,认真制定好规划,使全国的实施方案得以如期落实。现把我们湖南省制定“八五”计划及2000年规划的做法简介如下。
一、明确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
湖南省政府及卫生厅对实施世界儿童问题两个文件的要求和李鹏总理的承诺很重视,为此召开了厅长办公会,决定把此项工作与“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及今年重点进行的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制定妇幼卫生工作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及《九十年代行动计划》为目标,以卫生部制定的有关妇幼卫生工作文件中的各项规定要求为标准,以项目县为突破口,并在全省推广项目县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这样,我们决定首先摸清我省妇幼卫生的基本情况,澄清本底,然后找出我省妇幼卫生工作的特点及薄弱环节,确定保证措施及技术关键,进而建立监督验收制度,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制定规划目标的首要工作是真实掌握全省妇幼卫生状况
为核准情况,澄清本底,我们按项目县的工作方法和程序,从1991年9月开始在全省开展了对1990年妇幼卫生工作的本底调查。对这项调查,我们提出的要求与项目县的调查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进行全省基础调查很有必要:
(一)使我们不致盲目满足于报表的成绩而不思进取。
卫生规划总费用研究
在卫生部国外贷款办公室和统计信息中心的主持下,区域卫生规划三城市进行了卫生总费用的预备性调查和初步分析,哈尔滨氏科大学参与了这次调查研究,提供了技术指导。这次调查研究的目的有两个,即对区域卫生规划的三城市的卫生总费用,卫生领域筹资与支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区域卫生规划的制订和日常监督与评价提供经济信息,在预备性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调查方法,形成业务指导原则,争取在这三个城市使卫生总费用的调查研究逐步制度化、经常化。
一、调查研究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本次调查研究工作的对象是我国实行“区域卫生规划”项目的三个城市:浙穿l几省金华市、礼西省九江市、陕西省宝鸡市。1988年,中国卫生部门第三个项目“区域卫生规划”项目准备和预评估期间,我们收集整理了_卜述三个城市卫生总费用的部分数据。1990年,我们对三个城市1955年和1989年的卫生总费用又一次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就上述三个城市1986~1989年4年间卫生总费用的估计值作一些初步的分析。
二、调交结果及分析
调查结果归纳总结为附表1~6。简要分析如下:
(一)项目地区社会经济基本形势在2956~195。年间,金华、宝鸡、九江三个城市的经济状况不佳。按当年价格什算,三城市GNP的平均发展速度分别为120.21%、117.70%、111.13%。如果消除物价变化因素的影响,按可比价格计算,上述三城市GNp的平均发展速度分别为102.21%、101。26%和95.55%。九江市显示负增长。另外二个城市的发展速度与人口发展速度持平。经济状况对财政状况的影响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财政支出除金华市略有上升之外,其余二个城市均呈现负增长,分别为102.17%、97.62%、97.73%。三个城市的经济与财政形势对卫生筹资与支出会有重大影响(见附表6)。
学期卫生规划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更高、更快、更强”奥运精神来推进各项工作。
二、工作目标
1、规范常规管理工作。制定、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同时逐步实现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融合。
2、开展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及校本教研培训,引领教师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让人人都得到发展。
3、继续深入开展民主行风建设和“解放思想学讨论”活动,加强政治学习,着力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解决学校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实效,达到人人有促动事事能解决。
卫生规划做法及心得
一、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是发展卫生李业的迫切需要.
区域卫生发展理论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一个课题。区域卫生规划是当代国际先进的卫生管理思想,也是各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了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卫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现象。就我市卫生工作现状来看,近年来,卫生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各项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对照我市提前5年达到小康水平和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卫生工作还不适应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根据我市社会经济条件和卫生工作现状,发展我市卫生事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卫生改革,逐步走区域化发展和全行业管理的道路。为了加强全市医疗卫生工作的宏观管理,充分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解决条块分割,医疗机构布局、发展失控和资源浪费的状况,根据全市人民对预防、医疗、保健的要求,制定符合本市实际情况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是当前我市卫生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具体来说,一是科学管理的需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发展我市卫生事业,减少了发展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强化了宏观调控。二是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需要。针对我市卫生资源不足而综合利用效率又不高的问题,通过区域卫生规划可以使现有卫生资源利用合理化,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三是推行医院分级管理的需要。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是医院分级管理的基础。医院的设置、功能与分级要在区域卫生规划原则下统一确定。四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需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均衡的发展卫生事业,才能保证各项初级卫生保健指标的如期实现。五是逐步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的需要。通过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将区域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业务统一管理,解决各自为政、部「〕所有的弊端,提高本地区卫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更好地发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职能。六是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的需要。卫生行政机构要通过区域规划,加强卫生事业的宏观调控,从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做到宏观管住,微观放开。
二、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的做法与体
1991年6月我局成立了由局长、局办公室、计财科、医政科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区域卫生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局规划办公室,并要求全市各区(县)卫生局和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也都成立卫生规划班子,全面展开了我市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工作。为了制定好我市的区域卫生规划,我们结合本市的实情,以卫生部“八五”计划和2000年规划设想及“本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制定规划的基本依据。为使区域卫生规划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调一致.我们向市政府、市计委、财政、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多次请示汇报,征求意见,以便取得这些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制定规划过程大体分为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起草规划三个阶段。19引年8月至12月为调查研究摸底阶段。一是采用印发调查表逐级填报;二是走下去,深入市、区(县)、乡(镇)各级卫生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机构现状、群众医疗需求、现有卫生资源利用情况、发展规划设想等等;三是请上来,召开有经验的卫生管理干部、业务技术专家座谈会,征求他们对制定卫生规划的意见。以上这些调研形式,对制定规划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基础材料。第二阶段为分析问题。在前段调查研究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全市各级各类卫生单位进行全面分析(主要分析地域特点、群众需求、业务技术人员结构、床位、地方财力、大型医疗器械和基本建设现状等),根据现实情况,找出问题与优势,分析主观与客观因素。从当地疾病谱的变化和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出发,分别确定“规划”中发展的重点、一般和调整的内容。起草规划为第三阶段。我们先起草了《淄博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分,历经10个月时间,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6易其稿,于1992年4月由市政府正式印发全市实施。“规划纲要”的印发对全市卫生事业发展从宏观上开始实行了控制,如基本建设立项、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和医院分级管理等级申报等,均按“规划纲要”原则确定。“规划纲要”是一个概略性规划,还不能涉及比较全面的、具体的管理内容,因此,在“纲要”指导下我们又制定了10个专题规划,即妇幼卫生、疾病监测与疾病预防、医院与医疗服务、急诊医疗、康复医疗、农村卫生、中医事业、药品监督与设备管理、医学科教和爱国卫生规划。在起草与出台每一个专题规划过程中,都打印分发给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并报市计委、财政等有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并利用局办公会、专门座谈会等形式,对每个专题规划进行充分讨论与修改后定稿,到1992年日月.“淄博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包括“纲要”和10个专题规划)印发全市实施。
三、我市区域卫生规划的出台与启动实施情况
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全市各区(县)、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都分别制定了规划.通过市卫生局规划办公室的统一协调,各地区各单位的规划做到条块结合、市卫生行政部门坚持宏观管好,微观放开,有i一十划地均衡发展全市卫生事业。要求各区(县)的规划由当地政府印发实施,对市属医疗卫生单位的规划要求做到有文字规划、有规划图和规划模型(或砂型),并经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和市计委、规划局、卫生局盖章认可.使“规划”既有权威性又有可操作性,还可避免单位发展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今后即使单位领导人更迭,也都要执行已确定的’.规划”。截止1992年底,全市5区3县和16个市属医疗卫生单位,按上述要求完成规划的区(县)单位占80%以上。今年各区(县)、各单位的年度计划即是按照全市区域卫生规划总目标分期实施的具体计划.因此,可以认为,我市区域卫生规划已经开始实施了。四、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的体会
开展卫生规划建议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推动全国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切实提离认识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暇目的成绩,砚盖城乡的卫生服务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卫生机构主要按部门、地方的行政隶属关系设t,实行多部门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卫生资源条块分割、结构不合理、效率不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卫生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保障的孺求.主要表现在: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在城乡配t上.卫生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低下,质t不高,部分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在区域配里上,一些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卫生医疗机构重盛严重,职能交叉,自成体系.难以形成区域内资源的合力优势;一些地区乱办医,盲目发展,资源过剩和浪费的问题突出.在内部结构上,存在着重医疗、轻防保的问题,在城市大医院资派集中,规模不断彬胀的同时,一些符合大众利益、具有更大社会效益的预防保健工作,往往因资源短缺而无法正常开展;中医药事业基础仍然薄弱.在医疗设备配t上,忽视常规设备投人,重复购t大型设备,造成有限资源的闲!浪你卫生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目前,医疗机构普通存在粉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平均每名医生每天承担门诊人次、住院人次较低,部分机构人浮于事.近年来全国县及县以上医院病床利用率持续下降,1997年仅为61.7%;平均住院日13.8天,是发达国家的近2倍,效率明显偏低.医疗服务利用相对集中在高级次、高成本的医疗机构,城市大医院承担了大t基层医院可以较低成本诊治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工作,基层卫生资源闲里,得不到有效利用.由于大城市医疗服务供给相对大于需求,以及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健全.
一些医疗机构为了生存,采用不规范的竞争手段诱导不合理的医疗消费,造成大型医疗设备过度利用和药品费用的过度上涨.目前一些与现行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有关的人事政策、分配政策、财政补助政策、价格政策、等级评审政策的负面作用,客观上也加剧了上述矛盾和问思这种卫生资源配t的状况.既不能适应我国疾病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卫生服务需求,又难以提供费用低廉和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加重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负担,更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配合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迫切裕要加快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区城卫生规划是区城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实施区城卫生规划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卫生率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区城内合理配t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提高对区城卫生规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深人调研、摸清卫生资派底数的前提下,推进此项工作.
二、目标和旅则
区城卫生规划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偏求、保护与增进健康为目的,对机构、床位、人员、设备、等卫生资像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t.它的目标是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有效、经济、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改替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抓利用效率.区域卫生规划由政府负贵制定并组织实施.区城内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军队对地方开放的卫生资派全部纳人规划范围,个体行医以及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卫生资派配t,必须服从规划的总体要求.区域卫生规划以市(地)行政区城为基本规划单位.考虑到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为特殊的规划单位.区域卫生规划的周期一般为5年.开展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原则是:
提升区域卫生规划的认知
编制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中央和国务院的既定政策,是深化卫生改革的必要措施,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实际需要。怎样认识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在医院工作的同志们怎样迎接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所带来的挑战,笔者进行了讨论。
一、为什么要开展区域卫生规划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为目标。对机构、床位、人员、设备和经费等卫生资源实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笔者认为开展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医疗机构的供给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不适应。二是医疗机构与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三是卫生经费的使用结构不合理。
(一)医疗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地大于群众的医疗需求:从1980年到1995年全国的医生数从115•3万增加到191•8万,增加了66•3%,其中西医师的数量从44•7万增加到118•6万,增加了165•3%。县及县以上医疗的床位数1980年为119•2万张,1995年增加到205•3万张,增加了72•2%,全部医院床位(含乡镇卫生院)从1980年的198•2万张增加到1995年的283•6万张,增加了84•6万张[1],可见增加的床位数全部为县及县以上医院所有,其它医院的床位总数还减少了1•5万张。在80年代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群众医疗需求的增长速度,到了90年代,在患者的门诊和住院人数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医疗机构的床位和人员仍在增长,以至人均工作量和床位使用率多年来在连续下降。1985年县及县以上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2•7%,1992年下降为78•6%,1995年则进一步下降为66•9%,其中卫生部门为70•2%,工业及其它部门仅为59•2%[1]。卫生管理学界一般认为床位使用率以80%~85%为宜,何况我国的平均住院日较长,从这些指标分析,我国的医疗服务机构无论是结构与分布,还是人员、床位数,都明显超过了现阶段群众的实际需求,那么到底超过了多少呢?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饶克勤、陈育德同志根据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的资料,经过分析研究认为,依照需求法测算医生数多出87•5万人,依照需要法测算多出11•6万人,依照需求法测算病床数多出101•6万张,依照需要法测算多出11•5万张[2]。(注:需要是指病情需要,需求是指在经济条件约束下实际表现出来的购买量)饶、陈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还可以再商榷,得出的数据也可以再讨论。但是我国医疗服务机构从总规模上超出群众的现实需求,已是可以明确的事实。值得提及的是,我们过去一直认为的贫困农村缺医少药也是一种脱离实际的认识,根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对全国一百多个贫困县的实地调查,贫困农村卫生机构和人员供大于求的情况更加严重。有病不能看医生的主要原因不是缺医少药,而是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失灵。(注:计划失灵和计划失误不是一个概念,计划失灵是指计划机制和要达到的目的不适应所造成的错误和偏差)而且计划失灵造成的局面还比较严重。改变这种局面可以依靠两方面的办法,一是依靠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二是重新做出合理规划,并且付诸实施。在现阶段完全依靠市场是行不通的,因为医院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财政和政策生存的,经营收入少的医院可以得到较多的财政和政策性收入生存下去。因此调整卫生资源还需要有计划手段,所以区域卫生规划是调整卫生服务达到供需平衡所必需的。
(二)医疗机构与人员的结构不合理:我国正处在由第一次卫生革命向第二次卫生革命转变的时期,非传染性疾病正逐渐成为主要的卫生问题。在我国适应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没有全面而有效地建立起来。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一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队伍也还没有被培养出来。(目前在许多地方正在积极试点)
(三)卫生经费的使用结构不合理:其表现形式有两个,①卫生经费投向城市比较多,而投向农村比较少。在农村我们传统的把经费统统投向供方,支持医疗机构和人员的做法正在被重新考虑,目前已经逐步看清贫困农村的主要问题不是卫生机构和人员不足,而是农民的医疗购买能力太弱,有关部门正在考虑今后转为主要从需方支持医疗需求,即采取给贫困农民发放有价医疗券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医疗支付能力,同时保证这部分卫生费用的封闭运行。②卫生经费投向医疗部门的比较多,投向预防部门的比较少,这方面的文章比较多,本文就不再赘述了。以上这些问题也需要通过区域卫生规划予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