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结构行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19:45: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微观结构行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微观结构行为

证券市场微观结构行为研究论文

摘要从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市场结构层次、制度供给的连续性、市场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和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作用等几个方面,对作为典型的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产物的我国证券市场的低资源配置效率、结构和制度缺陷进行了微观分析,试图找出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行为动机。

关键词市场效率微观结构制度供给投机

1我国证券市场尚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弱型效率

当证券市场达到弱型效率时,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通过使用分析历史信息的方法而获得超额收益。国内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1993年以前我国股票市场属于非有效市场,此后的研究结果多支持弱式有效。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股市弱势有效的判断仍然存在广泛的争议,张宜春、周颖刚、王哲等倾向于我国证券市场还没有达到弱式有效,而美国股市已经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弱型效率。相对而言,我国公开的信息很有限,特别是企业的信息披露的规范程度还很低,因此投资者对历史信息的依赖性很高,即所谓的“随大势”,力图通过挖掘历史信息进行投资决策,进行短线操作,从而使股价并非表现出现随机游走的特征,相反却表现出很强的趋势效应。

2市场结构层次存在缺陷

成熟的证券市场通常是由主板市场与二板市场,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金融衍生品市场构成的多层次结构体系。正是由于市场结构的多层次性及与此相适应的多种多样的投资品种,为投资者提供了得到不同回报和承担不同风险以及利用股指期货、股票期权与股票现货等进行组合投资、规避市场风险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价格决定的单向性,保障资金和证券的供求平衡,有利于培养长期、稳定的投资者群体。然而,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目前主要集中于主板市场,而且主要是股票市场,股市的板块是以行业或概念来划分的。

查看全文

我国证券市场微观结构行为论文

摘要从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市场结构层次、制度供给的连续性、市场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和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作用等几个方面,对作为典型的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产物的我国证券市场的低资源配置效率、结构和制度缺陷进行了微观分析,试图找出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行为动机。

关键词市场效率微观结构制度供给投机

1我国证券市场尚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弱型效率

当证券市场达到弱型效率时,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通过使用分析历史信息的方法而获得超额收益。国内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1993年以前我国股票市场属于非有效市场,此后的研究结果多支持弱式有效。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股市弱势有效的判断仍然存在广泛的争议,张宜春、周颖刚、王哲等倾向于我国证券市场还没有达到弱式有效,而美国股市已经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弱型效率。相对而言,我国公开的信息很有限,特别是企业的信息披露的规范程度还很低,因此投资者对历史信息的依赖性很高,即所谓的“随大势”,力图通过挖掘历史信息进行投资决策,进行短线操作,从而使股价并非表现出现随机游走的特征,相反却表现出很强的趋势效应。

2市场结构层次存在缺陷

成熟的证券市场通常是由主板市场与二板市场,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金融衍生品市场构成的多层次结构体系。正是由于市场结构的多层次性及与此相适应的多种多样的投资品种,为投资者提供了得到不同回报和承担不同风险以及利用股指期货、股票期权与股票现货等进行组合投资、规避市场风险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价格决定的单向性,保障资金和证券的供求平衡,有利于培养长期、稳定的投资者群体。然而,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目前主要集中于主板市场,而且主要是股票市场,股市的板块是以行业或概念来划分的。

查看全文

论行为金融学视角观

摘要:文章回顾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和研究视角,发现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大都基于市场非有效性和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研究,以及在微观层面针对投资者心理偏差所导致各种市场异象的研究;通过分析了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行为金融学的契合之处,文章提出了基于资本子市场的全新的行为金融学中观研究视角。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市场微观结构;中观视角;资本子市场

一、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现状

现代金融学理论作为一套严密而成熟的理论体系,其“有效市场假说”(EMH)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一脉相承;自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1944)建立期望效用理论以来,先后发展了利息理论、投资组合理论、MM定理、CAPM定理、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公式(BS公式)、有效市场理论(EMH)、托宾Q值理论等,它们一起构成了现代标准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和严密的科学化体系。但人们却发现金融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异常现象”,如羊群行为、规模效应、一月效应、股票溢价之谜、股利之迷、赢者输者效应、账面市值比效应、反转效应等,股价剧烈震荡等金融市场价格偏离基本价值的现象。此外经济学家发现的阿莱悖论(Allaisparadox关于预期效用的悖论)和艾尔斯伯格(Ellsbergpa-radox关于主观概率的悖论)。这一切都说明理论与实际之间出现了背离,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已经需要新的表现出人类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于是在以新古典为代表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和金融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迂回又回到了源头,因为它所依据的基本行为假设的本质是心理学意义上的。

因此,“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便成为了学界的关注点,除了实验经济学的实验测试的支持以外,行为金融理论更多地受到现代认知心理学(CongnitivePsychology)的影响,将心理学作为研究金融问题的一种工具,它对投资者心理和证券市场效率的研究源于对一般经济主体心理和商品市场价格的研究。StatmanMeir(1999)认为:行为金融学与现代金融学本质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它们的主要目的都是试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利用尽可能少的工具构建统一的理论,解决金融市场中的所有问题。唯一的差别就是行为金融学利用了与投资者信念、偏好以及决策相关的情感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例如,认知心理学中的启发式推理方法、确认性偏差和框定依赖等,情感心理学成果中的过度乐观、保守主义和情绪性效应等,社会心理学成果中的信息串流、羊群效应等研究成果。行为金融学研究者认为:人们并不总是以理性态度做出决策,在现实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人们的金融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到资产定价。在学术研究和金融实务中,正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在金融投资决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与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科学基础包括心理学、行为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

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有关投资者行为偏差和市场非有效的研究纷纷涌现。由于新近出现的行为金融学理论更多的是借用认知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异象进行解释和判断,各种研究视角、方法和观点纷至沓来,相信在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和研究体系之前,将是行为金融学理论各种假说和解释的“理论丛林”时代。因此,对于行为金融的研究视角也各不相同:Shefrin(2000)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题分成三类,分别是经验法则偏误、框架相依和无效率市场。Barberis&Thaler(2001)认为行为金融领域的研究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有限套利;二是心理。李心丹(2003)从有限理性的个体行为研究、金融市场中的群体行为研究和非有效市场研究三个层面为行为金融研究提供了系统论的思路。王宁(2005)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国内投资者33种心理偏差,以期打开投资者“认知黑箱”,探寻投资者内生性行为偏差的微观机理。

查看全文

货币政策与企业绩效关系综述

摘要: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企业产出是微观企业行为的结果,企业绩效是衡量企业产出的重要指标。本文概括了货币政策与企业行为,企业行为与企业绩效,货币政策、企业行为与企业绩效三方面的主要观点,在跨学科研究领域,将审查并提出有关货币政策以及企业行为和企业绩效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货币政策;企业行为;企业绩效

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微观企业的行为及企业产出是会计与管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企业的行为会因出台的客观经济政策而发生变动,以此来影响企业的产出。但是,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及产出相结合的研究目前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可以说,它们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割裂”现象(姜国华、饶品贵,2011)。现有文献中多考察宏观经济政策在微观层面的传导机制及经济政策波动对微观企业投资、决策等产生的多方面影响。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货币政策、企业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有利于打破此种“割裂”现象,从宏微观角度拓展货币政策、企业行为与企业绩效的研究,从而为提高企业价值、丰富货币政策的制定依据提供借鉴。

一、货币政策与企业行为

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是微观企业行为及价值创造的背景与基础,而经济产出则会受到微观企业的最终行为的影响,继而决定了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进一步影响宏观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姜国华、饶品贵,2011)。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愈加明显,这就更加需要广泛且深入地研究我国宏观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微观企业行为(如公司公司治理、财务行为、商业模式、融资环境、会计决策、创新、产业升级等)之间的互动关系(齐杨等,2017)。这不仅有利于政府及企业深化对二者关系的理解(饶品贵等,2016),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货币政策通过改变经济前景预期来转变企业的投资行为。一方面,货币政策通过两种渠道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分别是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李四海等,2014),其中信贷渠道占据我国的主导地位(Kashyap,1993)(盛朝晖,2006);另一方面,企业投资行为会因货币政策的调整而发生巨大转变(Beaudry等,2001),主要通过企业的资本成本来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GeneraleandGaiotti,1994)(Mojon,2002),如货币紧缩时期,银行会降低贷款量,企业资本成本增加,进而影响企业投资(Kashyap,1993)。而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先影响国债到期收益率和政策利率,再影响资本成本,进而影响公司投资行为(彭方平、王少平,2007)。企业的投资效率(刘星等,2014)、投资机会(张西征等,2012)、投资规模(马红、王元月,2017)等都会明显的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更有利于企业的扩张投资(谢军、黄志忠,2014);货币紧缩政策会遏制公司的投资规模,且投资规模小的公司对此种政策的敏感度大于规模大的公司(陆宇建、洪益曼,2013)。R&D投入作为企业的重要投资活动在货币政策趋紧时会相对减弱(高丽、胡木生,2014)(谢乔昕,2017)。2、货币政策对企业资本的影响货币政策会影响企业资本成本,进而影响企业会计政策、融资行为、现金管理等。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企业会采取较为稳妥的会计政策来降低其融资成本,使企业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汪猛,2013);当货币政策趋紧时,由于信贷配给资源的缩减,企业获取银行信贷的难度上升(靳庆鲁等,2012),企业可获得的信贷融资额就会大量缩减(叶康涛、祝继高,2009);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企业会因为融资成本的降低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本(黄志忠、谢军,2013)。此外,货币政策还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徐攀等,2017)。宋献中等(2014)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当货币政策较宽松时,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就会加快;反之,紧缩的货币政策会抑制资本结构的调整,且竞争程度越大的企业,其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将愈加敏感,速度亦愈加变慢(张慧等,2018)。还有一些学者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会对企业的现金持有产生一定影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增加(蔡卫星等,2015)等。

二、企业行为与企业绩效

查看全文

外汇市场微观结构论文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应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来分析外汇市场短期汇率波动在国外异军突起,并在90年代传入我国。目前,国内金融领域出现了一些关于证券、股票市场微观分析的论文,但真正称得上是学术成果的寥寥无几。具体到外汇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本文试图对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作一个简短的描述,以利于相关研究工作的展开。

一、基本知识

同了解任何一个理论体系一样,首先必须明确构成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体系的一些最基本知识点。

(一)微观方法的两个特征

1.指令流在微观理论中,指令流发挥着核心作用,是微观研究方法的特征之一。

(1)必须明白指令流和交易量不是一回事。“指令流”可以看作我们所熟悉的“净需求”概念的变体,它测度买方与卖方定单的净值。它是净需求的变形,但并不等同于净需求,因为在均衡条件下,指令流不一定会等于零。

查看全文

剖析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论文

摘要:20世纪七八十年代,应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来分析外汇市场短期汇率波动在国外异军突起,并在90年代传入我国。目前,国内金融领域出现了一些关于证券、股票市场微观分析的论文,但真正称得上是学术成果的寥寥无几。具体到外汇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本文试图对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作一个简短的描述,以利于相关研究工作的展开。

一、基本知识

同了解任何一个理论体系一样,首先必须明确构成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体系的一些最基本知识点。

(一)微观方法的两个特征

1.指令流在微观理论中,指令流发挥着核心作用,是微观研究方法的特征之一。

(1)必须明白指令流和交易量不是一回事。“指令流”可以看作我们所熟悉的“净需求”概念的变体,它测度买方与卖方定单的净值。它是净需求的变形,但并不等同于净需求,因为在均衡条件下,指令流不一定会等于零。

查看全文

网络与证券市场设计改革研究论文

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着眼于证券市场交易过程的组成要素:技术、制度、信息、参与主体、交易工具及创新、交易协议与市场实践的结合等。在考察这六要素的微观结构——这些要素的量有多少,比例多大,以及是如何组织的同时,要关注其动态结构——证券交易流程是如何进行的,六要素进出的前后顺序及横向流动的状况。通过揭示上述六要素,同时作用于股市、期货、期权市场的价格发现,以及价格发现过程背后所体现的投资人与经纪人等中介机构的行为,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有序高效的证券市场。

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如同其他金融领域一样,证券市场微观结构设计的理念自然不会无视网络技术对其自身的挑战与蕴藏着的深刻的变革与发展机遇。创始于1971年的美国证券协会电子交易系统(NASDAQ)开创了用电子交易系统将全美场外交易市场连接起来的市场组织形式,这可以称为网络技术对证券市场微观结构设计理念的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冲击。而在更广阔的平台——Internet上进行的证券交易无疑正在证券市场上掀起一场革命,也同样会导致证券市场微观结构设计理念的深刻变革。本文正是着力探讨这一变革背后的深刻内涵。

一、网络技术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正面影响

有序高效的证券市场其特征或准确地讲界定指标,包括证券交易成本、流动性、波动性及透明度四个指标。合理的微观结构的设计正是力图在减少资本市场资金配置的交易成本前提下,实现其更优的配置效率。

而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交易成本或引致“交易费用”的根本原因。网络技术在证券市场的应用,恰恰成为减少交易过程的障碍和信息壁垒的技术因素。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提高了证券交易的撮合效率,网络传输能力的提高加快了信息的交换效率。因此,全球信息共享成为现实,传统上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信息、交易工具上的优劣对比将大为改变。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基于网络技术的平台将更趋加强,从而证券市场对信息反应的灵敏度将有很大提高。

同时,证券发行与交易方式大大改进。发行领域网络技术的运用,减少了证券市场的中间环节,传统的券商中介将由无形市场代替,证券交易速度大大提高,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查看全文

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从本质层面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的理念创新环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职能理念的创新。在传统工业经济发展中,国民经济管理的职能是促使微观主体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财富,达到宏观层面物质财富供给与物质财富需求的均衡。为了达到这种均衡,国民经济管理在劳动力供求均衡、生产资料供求均衡、消费资料供求均衡、进出口供求均衡等要素均衡中进行宏观调控。这种以社会物质财富供给满足物质财富需求为职能的国民经济管理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会造成严重的管理缺位,因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生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形成,表明人们的经济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物质需求层次上升到了社会和精神需求层次。合格的国民经济管理,就不能只是关注人们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人们的社会和精神需求,在物质产品供给与物质产品需求均衡公式的基础上围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去建立社会与精神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公式,要像了解人民的物质需求一样,了解人民的社会和精神需求,像引导和开掘人民的物质需求一样,引导和开掘人民的社会和精神需求,需求管理比传统工业经济时期具有更多的社会和文化嵌入性。

从供给角度看,因为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将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理念转化为现代经济产业和产品成为国民经济供给管理的重要职能。在传统工业经济时期不被列入国民经济供给管理的闲暇、娱乐、学习、健康、运动、咨询、时尚、创意、安全、满意、幸福、和谐等社会和精神产业逐渐被国民经济供给管理所关注。主动而有序地创造满足新的需求的新产业、新产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更多地具有了社会和文化内涵,甚至文化创意本身就成为主导产业。当然,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中除了满足人们社会和精神需求的产业外,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农业、制造业以及传统服务业还是大量存在,还要提供大量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但是,即便是农业和制造业等各种传统产业,也必定通过信息化、知识化、生态化、自动化改造,被新型产业主导、连接、提升到一个新的运作水平,传统产业因此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传统产业想固守在传统产业结构中止步不前就会失去生存的可能。在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不可能以目前中国传统产业依然存在、依然落后为理由,否认我国国民经济管理制度职能创新的必要性。产品从原材料和资金的投入到物质产品的生产,其最钟情的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DP,为了GDP的增长,各级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致力于抓投资,搞引资,上项目,扩规模,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绩以GDP的多少来衡量,GDP增长得快,得到上级政府的表扬,干部的提升也快;GDP增长得慢,受到上级政府的批评,干部的升迁也慢。这种国民经济管理评价理念必须创新。

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特征理念的创新。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鲜明的行政特征,国民经济管理系统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行政等级管理系统。宏观行政主体构成国民经济管理的主体,行政上下级关系构成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主要关系,国民经济管理多半是上级对下级的行政调控,行政指令成为宏观调控最常用也最好用的手段。这种行政惯性在我国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积淀,既和我国传统的工业经济基础上的粗放式经营相吻合,又与我国原有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转型,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国民经济管理中的行政惯性特征。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集约经营模式,现代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需要国民经济管理从行政等级型特征转变到法治契约型特征。新的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特征不是行政管理而是法治管理,不是等级管理而是契约管理,这并不是说新的国民经济管理没有行政管理,而是指新的国民经济管理中的行政管理只能是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是依法行政管理。所以在新的国民经济管理中,立法、执法、司法共同构成国民经济管理的宏观主体。在宏观管理特征变化的同时,宏观主体与微观主体的关系也发生根本的变化,宏观管理主体不再简单地用上级的行政权威控制下级的经济行为,而是在尊重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权利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谈判协商程序,微观主体权利与宏观主体意图在协商谈判中达成统一,形成契约,用法律规范微观主体行为。也就是说,宏观主体对于微观主体的权威首先来自于法律而不是来自于行政,法律权威先于行政权威,法律权威导致行政权威。过去基本上靠行政权威进行的宏观调控不再简单地是行政调控,而是依法调控,所谓依法调控,指国民经济管理中的调控行为一定是通过立法原则和立法程序进行,是以法治为依据的调控,即便是紧急情况下的行政干预,也一定是通过立法特别授权的。

国民经济管理的法治特征的更深层的含义是,宏观管理主体的权力是微观主体宪法意义上的授权,微观主体当然是宏观主体的管理对象,但是由于宏观主体是国家机构工作人员,根据国家是受人民委托的人的宪法内容,微观主体与宏观主体的关系从人民与国家的关系角度看,有一个委托人与人的法律授权关系,微观主体作为社会民众对宏观主体具有委托人意义上的监控权利。过去以为宏观主体对微观主体的关系只是行政等级关系,现在则要在行政层面上再进一步看到宪法层面上的关系,宏观主体是为全体人民进行宏观管理。这样一来,宏观管理包括政府行政管理在内本质上是宪法意义上的服务型管理,是市场经济平等竞争条件下的有限管理,是社会自治合作基础上的和谐管理。鉴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权特性,我国当前阶段尤其要强调微观主体可以监控宏观主体,宏观主体的行为首先受到法律的约束,微观主体对宏观主体有监督的权利。宏观主体与微观主体之间的关系从单纯的行政单向关系变成法治双向关系。宏观主体必须依法办事,宏观主体违法必究,这样一来,国民经济管理自然构成新时期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体制的改革实践也证明,如果只强调宏观管理主体的绝对权力,忽视微观主体的权利,极有可能出现宏观主体对微观主体的侵权,过多的行政审批、过多的收费罚款扰乱微观主体正常的经济活动。更严重的是,在有利可图时,宏观主体直接把持经济领域形成的行政垄断,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等竞争形成阻碍。目前中国出现的房地产热、投资热,垄断中体现的官商勾结,以及愈演愈烈的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些政府部门已经直接或间接地成为经济活动的谋利主体。为什么现在会出现如此普遍的政府谋利行为呢?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只把国民经济管理当作行政问题看待,严重忽视了法治层面的特征,忽视了全体人民对于政府职能、政府行为的监控,造成目前的调控困境。既然问题的根源出在法治层面,光靠中央政府用行政强制控制地方政府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国民经济管理是全体人民都依法参与的管理,是全体人民授权政府的管理,人民有权管官,有具体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程序保障人民及时校正政府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与民争利的问题,这是目前将国民经济管理从行政化特征转到法治化特征的关键。

查看全文

当代证券市场发展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近二十年来,证券市场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些特点和趋势可以概括为:从原来线性的、完全理性的观点到非线性、有限理性的转变;从市场宏观层面的研究到微观结构的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实验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相应地诞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兴起的理论,包括行为金融学、证券市场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市场微观结构和实验金融学。

以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和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Hypothesis,REH))为特征的主流金融理论在金融领域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人们并不总是以理性态度做出决策,在现实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人们的金融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到资产定价,主流金融学有着无法克服的缺陷。RichardH.Thaler(1999)具体指出了在以下五个方面标准金融模型与实际不符:关于交易量的预测;关于波动性的预测;关于股票红利无关性;关于股票投资溢价;关于有效市场上证券价格的不可预测性。

1997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最近一系列金融事件如美国股市在2000年的大起大落、长期资本基金(LTCM)的破产保护、老虎基金的倒闭等,也更加深了人们对市场有效性及投资理性的怀疑。在学术研究和金融实务中,正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在金融投资决策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正是对主流金融理论的质疑,促使了金融研究范式的转换,极大地促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近二十年来,金融学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些特点和趋势可以概括为:从原来线性的、完全理性的观点到非线性、有限理性的转变;从市场宏观层面的研究到微观结构的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实验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

在传统的经济、金融学研究中,现实的人被简化为一个简单的理性人,即假定人们能掌握处理所有有用信息,总是能最大化其预期效用,显然这种假定是不现实的。这种以完全理性假定构筑的学说是无法通过经验科学方法来检验与研究人的内在本性的,也无法观察现实人的经济行为。

查看全文

证券市场的理性思考论文

内容提要:近二十年来,证券市场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些特点和趋势可以概括为:从原来线性的、完全理性的观点到非线性、有限理性的转变;从市场宏观层面的研究到微观结构的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实验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相应地诞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兴起的理论,包括行为金融学、证券市场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市场微观结构和实验金融学。

以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和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Hypothesis,REH))为特征的主流金融理论在金融领域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人们并不总是以理性态度做出决策,在现实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人们的金融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到资产定价,主流金融学有着无法克服的缺陷。RichardH.Thaler(1999)具体指出了在以下五个方面标准金融模型与实际不符:关于交易量的预测;关于波动性的预测;关于股票红利无关性;关于股票投资溢价;关于有效市场上证券价格的不可预测性。

1997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最近一系列金融事件如美国股市在2000年的大起大落、长期资本基金(LTCM)的破产保护、老虎基金的倒闭等,也更加深了人们对市场有效性及投资理性的怀疑。在学术研究和金融实务中,正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在金融投资决策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正是对主流金融理论的质疑,促使了金融研究范式的转换,极大地促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近二十年来,金融学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些特点和趋势可以概括为:从原来线性的、完全理性的观点到非线性、有限理性的转变;从市场宏观层面的研究到微观结构的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实验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

在传统的经济、金融学研究中,现实的人被简化为一个简单的理性人,即假定人们能掌握处理所有有用信息,总是能最大化其预期效用,显然这种假定是不现实的。这种以完全理性假定构筑的学说是无法通过经验科学方法来检验与研究人的内在本性的,也无法观察现实人的经济行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