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17:05: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胃肠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分析
胃肠道手术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一种微创手段,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多数胃肠道疾病患者普遍伴有各种基础疾病,并且对手术应激不耐受,配合度不高[1],加上机体营养状况欠佳,在术后容易出现切口感染,为保障手术的顺利完成,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重视做好手术室相关护理工作非常重要。本文中,本院在部分胃肠道疾病手术患者中实施手术室全面护理干预,现将护理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行胃肠道手术的80例胃肠道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选患者均由临床系统检查确诊为胃肠道疾病,有手术指征。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在20~79岁范围,平均年龄(55.11±3.55)岁;以随机抽签的模式进行研究分组,常规护理组与全面护理组各40例,采取统计软件处理常规护理组、全面护理组间基线资料,P均>0.05,适合进行统计研究。1.2方法。常规护理组按手术室常规标准进行护理,包括定期清洁与消毒,术前指导胃肠道疾病病人做好各项辅助检查,术中积极配合等。全面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接受手术室全面护理干预,包括:①术前护理:术前1d,安排护理人员到病房访视胃肠道疾病病人,综合评估胃肠道疾病病人的病情与身心特点,为胃肠道疾病病人及家属普及胃肠道疾病、腹腔镜结胃肠道疾病切除术的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病理知识、手术安全性、麻醉注意事项等,使胃肠道疾病病人全面了解自身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向胃肠道疾病病人列举成功病例,使胃肠道疾病病人增进治愈信心,调整身心状态。另外,需要重点强调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危害性,促使患者更好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术前遵医嘱给予患者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对于营养状况差的患者需要加强营养支持。②术中护理:术中严密监测胃肠道疾病病人的心率、脉搏等基础体征,监测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等。另外,为降低切口感染风险,尽可能提高操作的熟练度,以缩短手术的时间。术中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无菌原则实施。③术后护理:术毕继续密切观察胃肠道疾病病人的生命体征,在胃肠道疾病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且恢复清醒后,将胃肠道疾病病人送返病房。术后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加强换药护理,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尽早恢复饮食,给予丰富蛋白质食物,增强抵抗力。1.3评估项目。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以百分制记录,同时观察两组下述指标: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感染率。1.4统计学方法此次课题研究选择SPSS15.0软件对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作处理,具体经卡方检验与t检验,P值<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满意度评分显示,全面护理组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记录显示,全面护理组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面护理组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1。
3讨论
CT在胃肠道疾病诊断的运用透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CT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疾病的CT表现。结果患者经CT诊断,手术治疗后发现CT诊断对于早发现疾病的病变有很好的发现作用。结论CT诊断在胃肠道疾病的应用能是患者及早发现疾病,并能很好的预防胃肠疾病的癌变。
关键词:CT诊断胃肠疾病
胃肠道钡剂造影和胃肠内镜相互配合,可使大多数胃肠道疾病得到正确诊断,但尚不能认为全面诊断。
因为它们获得的仅是呈现于粘膜面的病理改变,以及通过腔内造影所反映的间接变化。CT检查原理则完全不同,它能直接显示器官及其病变本身,也能发现病变对邻近或远处脏器的侵犯,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
一、胃肠道CT检查方法
1.平扫
胃肠道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研究
胃肠道手术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手术,而切口感染是胃肠道手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切口感染严重时极易危害到患者各器官功能,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等,对患者预后身体恢复存在许多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科学高效的护理措施,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概率[1]。该实验在此基础上,挑选78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其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详细研究内容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自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某医院进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78例,由手术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手术疾病:13例胃肠道穿孔、7例肠梗阻、14例胃癌、19例急性腹膜炎、25例阑尾炎;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1.34±3.58)岁;所有患者病情诊断均需接受胃肠道手术者,患者和家属均自愿签署手术同意书;排除存在其他脏器功能疾病者[2]。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即完成好手术准备工作,在术中全力配合主治医生,做好术中杀菌消毒、清洁等护理操作,而实验组基于此行手术室护理干预,主要内容:⑴术前准备干预:在手术开始前,为患者讲解手术流程、手术方法、手术注意事项和术后并发症等,通过聊天、沟通等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等心理情绪,术前1d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全身清洗和卫生处理,术前30min为患者进行备皮工作,避免患者皮肤遭受损伤[3];另外,手术室手术时间间隔应超过30min,手术间隔期,需保证手术室全面通风、消毒、清洁[4],在手术30min前,护理人员应准备好器械、无影灯、手术床和治疗台灯,严格控制手术室温湿度,避免其他人员随意进入[5],手术参观人员应在2名及以下;⑵手术室护理: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全面消毒患者皮肤,消毒面积比切口边缘长16~22cm,在切口位置贴上3M皮肤保护膜,在患者腹腔开启后,需要采用全层保护器对手术切口起到保护作用[6],防止切口被粪便、消化液和细菌等感染,在胃肠道切开前,应将保护垫置入患者切口位置,待患者切口缝合完毕后,可以将吸附性好的敷料敷在患者切口处,降低患者切口渗液和死腔的发生率[7];⑶切口清洗护理:当患者腹膜缝合完成后,可通过聚维酮碘液清洗患者切口皮肤和肌层,在肌层缝合完成后,则需要再次清洗患者皮肤,同时缝合患者皮下组织;⑷无菌操作干预:严格遵守手术室6步洗手方法进行手部清洗,注意合理穿戴手术服饰,在手术过程中所有器械、设备和刀片不可二次使用,若手术医护人员手套遭受损伤,则需要及时更换器械、手套[5]。1.3评价指标。观察和记录2组患者切口愈合和感染情况,切口愈合标准可分为丙级、乙级和甲级[8],丙级:患者切口尚未愈合,同时存在化脓和红肿等症状,丙级愈合情况也可显示为切口感染;乙级:患者切口愈合较缓慢,切口出现皮肤红肿、坏死等症状,但并不存在脓液;甲级:患者切口愈合较好,切口皮肤不存在坏死、红肿和化脓等症状,未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切口感染率=丙级愈合率;同时,了解和计算2组患者住院成本和住院时间。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定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2组患者切口感染和愈合情况对比。实验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74.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2%,且实验组患者切口感染率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2.22组患者住院指标对比。实验组患者住院成本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表2)。
3讨论
手术室护理对胃肠道手术的影响
胃肠道手术临床较为常见,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切口感染情况,通常情况下手术结束后2~4d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切口痛感消失,如果患者切口痛感未缓解,且局部伴有发热和红肿情况,则提示患者切口出现感染,不利于切口愈合,进而可能延长恢复时间,甚至会诱发多种并发症[1-2]。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切口愈合,降低感染几率,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胃肠手术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手术室护理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选取本院收治的88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4例。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25~60岁,平均(37.73±2.65)岁,其中阑尾炎14例,直肠癌8例,急性腹膜炎13例,胃癌9例;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24~59岁,平均(36.44±2.48)岁,其中阑尾炎15例,直肠癌8例,急性腹膜炎14例,胃癌7例。本次研究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上述资料两组患者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可进行比较研究。纳入标准:无手术禁忌证;可持续参与研究,未出现中断情况。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伴有肝肾等重要脏器障碍患者;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患者;哺乳期女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遵医嘱给予患者抗生素药物,进而起到抗感染作用,护理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各项体征和伤口愈合情况;观察组实施手术室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2.1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在接到手术通知后,护理人员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并协助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同时保证术前准备工作的系统性,要求患者术前8h禁水、禁食,同时开展皮肤、呼吸道常规准准备工作,并密切监测患者情绪状况,若出现焦虑、抑郁或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疏导,向患者介绍手术基本情况,消除患者顾虑,同时鼓励患者主动倾诉,发泄自身不良情绪,从而保证患者处于良好状态。1.2.2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护理人员术前清洁并消毒手术室内物品,保证手术室环境整洁,合理控制手术室温度和湿度,前者以22℃~24℃为宜,后者以50%~60%为宜;其次,参与手术人员需参照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并由责任护士检查人员手卫生情况,随后穿好手术衣,手术医师需在无菌区域内活动;最后,全程佩戴手套,当手套被锐器刺破或者撕破后,必须立即更换,同时保证割裂器械不得被复使用。1.2.3强化手术室管理工作。合理调控非急诊手术,若存在连台手术情况,则合理控制两台手术时间间隔,至少需要间隔30分钟,进而对手术室进行彻底消毒。同时护理人员应尽量保证手术室处于正压通气状态,在门窗关闭的状态下,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术中为患者做好保暖工作,避免温度波动对患者造成不良刺激。1.2.4切口护理干预。在手术实施前,护理人员对切口处皮肤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在预设切口位置放置3L医用手术薄膜,待腹腔打开后,应用全层保护器对切口进行保护处理,有效防止粪便、细菌或消化液感染切口。待缝合切口后,在切口位置放置敷料,务必选择吸附性较高的敷料,以此有效防止出现渗液情况。同时缝合腹膜后,对切口皮肤及皮下组织进行冲洗,使用聚维酮碘液,用量为100mL,随后使用0.9%的氯化钠溶液冲洗,冲洗后擦拭干净逐层缝合。1.3观察指标。1)切口愈合情况比较,甲级愈合:术后2d切口整洁干燥,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情况;乙级愈合:术后愈合不佳,切口处出现轻微积液或红肿情况,且存在坏死皮肤;丙级愈合:术后切口化脓,需要敞开切口,给予消炎引流处理,愈合良好率=甲级愈合率+乙级愈合率[3];2)并发症发生率比较。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率比较。就愈合良好率而言,观察组患者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观察组为4.5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护理在胃肠道手术的运用
手术切口感染是胃肠道疾病手术后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其表现为患者术后体温明显升高且切口疼痛感加剧,2~4d内没有任何好转,甚至可能加重;伤口出现发热、红肿等.切口感染会对患者的器官功能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如果未得到及时处理治疗,可能危及患者生命[1].切口感染的诱发因素有多种,手术室护理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胃肠道手术中,如果未做好消毒灭菌工作或者手术期护理工作,就会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降低手术的有效率,影响患者预后[2].因此,积极采用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在提高胃肠道手术的成功率的同时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对我院2014年7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择期进行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7年1月收治的130例择期进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胃肠道疾病患者,均对本研究内容及目的知情同意;排除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重要脏器严重疾病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肿瘤患者及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5)和对照组(n=65).观察组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2.9±6.4)岁;基础疾病包括28例阑尾炎,14例急性腹膜炎,2例肠梗阻,7例胃癌,5例结直肠癌,9例腹外疝.对照组包括男38例,女27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3.1±7.3)岁;基础疾病包括29例阑尾炎,14例急性腹膜炎,1例肠梗阻,6例胃癌,5例结直肠癌,10例腹外疝.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数据对比.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方法.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如下:术前:护理人员按照规定对手术设备及手术用品进行消毒,对患者简单讲解手术步骤及安全性,缓解患者焦虑不安情绪;术中:与医生密切配合,并做好术中护理;术后行常规护理.1.2.2观察组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2.2.1加强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其基本资料,并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探查,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了解手术流程并掌握手术知识,给予患者鼓励安慰,尽量减少患者的紧张、恐惧与不安情绪,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同时,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充足睡眠及手术前禁止食用食物和水对手术的重要性;指导患者保证足够的睡眠及术前空腹.护理人员需配合医师完善患者的各项检查,并在术前做好常规处理工作,嘱咐患者术前1天使用抗菌皂液进行沐浴,更换衣物;并作好术前呼吸道、胃肠道及手术区域皮肤等常规准备工作[3].1.2.2.2改进手术区域消毒.在进行手术前医务人员需做好手卫生消毒工作,手术过程中着无菌手术衣及无菌手套.器械护士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消毒,术区皮肤消毒面积应以消毒切口为中心,扩大至周围15*20cm,进行彻底消毒;使用3M一次性切口保护膜进行皮肤保护.腹腔打开后,需使用洁净袋和全层保护器对手术切口进行保护,防治细菌、消化液或粪便等对切口及其周围组织造成潜在污染.在使用保护垫的情况下进行胃肠道切开并严格消毒再行胃肠道断端吻合;在胃肠道切口周围使用保护垫进行保护后再切开胃肠道,使用聚维酮碘进行严格仔细消毒后再进行胃肠道断端吻合;腹腔关闭缝合后,使用强吸附性的敷料敷盖切口[4].1.2.2.3聚维酮碘的应用.腹膜闭合后使用聚维酮碘液(50~150ml,2500mg/L)对切口皮肤、肌层及皮下组织进行冲洗,必要时对切口浸泡1~2min,完全吸尽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切口冲洗,冲洗结束后用干纱布进行擦拭.将肌层缝合之后重复上述操作,依次进行逐层缝合[5].1.2.2.4强化护理管理.择期手术的患者遵循先清洁、后污染的原则,对于连台手术,两台手术间隔时间必须大于30分钟;应在手术间隙对手术间进行消毒处理,以恢复无菌环境;护士应该按照手术时间等因素合理安排手术顺序,减少感染;对于有特殊感染的患者,手术室的物体表面及地面需进行擦拭和消毒,并开启层流自净[6].1.2.2.5加强对无菌操作的规范和督促巡回护士监督医护人员做好手术前的手消毒工作,经过手消毒且换好无菌服后的医务人员不能在无菌区外活动或接触未经过消毒物品;各类器械均不可重复使用,术中也应及时保持手套完整;术中手术器械及物品超出手术床边缘,视为污染物,不可继续使用[7,8].同时禁止头面部有感染或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参与手术.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1.4伤口愈合情况评价指标.伤口愈合情况评价指标参照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9]进行,甲级是指切口愈合情况良好且无不良反应;乙级是指切口愈合且有血肿及积液,但未出现化脓;丙级是指切口出现化脓,需进行切口引流处理.1.5统计学分析应用SPP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及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详见表1.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10.28±2.18vs.14.16±3.08,T=8.2899,P<0.05).
3讨论
血小板源性在胃肠道间质瘤思考
作者:陈林莺,林华,陈余鹏,张声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表达的意义。方法运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117和PDGFR-α蛋白在9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结果PDGFR-α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的部位和组织学类型明显相关。26例呈中度以上的阳性染色,其中发生于胃24例,肠道1例,胃肠道外1例(P<0.01)。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胃肠道间质瘤多呈中度以上弥漫性细胞膜或核旁点状阳性,梭形细胞型表达较弱,多呈局灶性(P<0.01)。PDGFR-α的表达与CD117的表达有关,24例CD117阴性或弱阳性病例中,13例(54.2%)PDGFR-α呈中度以上阳性;70例CD117中度以上阳性病例中,57例(81.4%)PDGFR-α呈阴性或弱阳性(P<0.05)。结论PDGFR-α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和C-kit基因的表达有关,可能也是本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关键词】受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胃肠道间质肿瘤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significanceof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receptor-α(PDGFR-α)expressionin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MethodsTheexpressionofPDGFR-αandCD117wasdetectedbyimmunohistochemistryin94casesofGIST.ResultsTheexpressionofPDGFR-αwasrelationtothelocationandhistopathologyofGIST.Of26caseswiththemoderateandstrongpositive,24caseswerelocatedinthestomach,1caseinthesmallbowel,andtheotherintheextragastrointestinal(P<0.01).TheexpressionofPDGFR-αinepithelioidcelltypeorepithelioid-spindlemixedcelltypewasexhibitedmoderateandstrongpositivestainingwhichshowmembranceoraperinucleardot-likepattern.Whereastheexpressioninthespindlecelltypewasweakornegative(P<0.01).TheexpressionofPDGFR-αcorrelatedtotheexpressionofCD117.In24caseswiththeweakornegativeexpressionofCD117,13casesshowthestrongandmoderatestainingofPDGFR-α.Howeverin70caseswiththeexpressionstrongormoderateofCD117,57(81.4%)exhibitedthenegativeandweakexpressionofPDGFR-α(P<0.05).ConclusionWithregardtoGIST,theexpressionofPDGFR-αisassociatedwiththelocation,histopathologyandtheexpressionofCD117.PDGFR-αmayplayaroleinthepathogenesisofGIST.
KEYWORDS:receptor,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alpha;proto-neogeneproteinc-kit;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表型常表达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最近研究发现,少部分胃肠道间质瘤存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基因突变,认为也是本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特别是该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酪胺酸激酶抑制剂治疗上的抵抗[1-2]。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在GIST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胃肠道手术患者护理论文
胃肠道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引发因素大多为饮食结构不合理和饮食不规律,常见的症状有消化不良、食欲下降、嗳气、出血等。胃肠道手术是针对胃肠道较为严重的疾病常用的方法,手术后患者症状缓解,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切口感染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在手术后应给予良好的护理,通过对其实施心理、饮食、切口等方面的指导,让患者对手术后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1]。本研究旨在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在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06例拟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入组标准:积极配合本研究;家属及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无严重精神和认知障碍,无严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疾病。1.2护理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备皮、术中观察生命体征和术后康复护理。护理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手术室护理干预。①术前准备: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将手术室层流系统开启,调整手术室温度。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治疗的作用和可以达到的预期目标,讲解具体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术中相关注意事项。在术前要求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严格禁食水、进行胃肠减压等,并且及时开导患者,让其能够正确面对疾病,消除紧张、恐惧等心理[1]。②增强术区消毒:根据疾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手术部位,对于确定的手术部位应加强皮肤消毒,消毒面积不低于16~22cm2,在切开区域粘贴3M皮肤保护膜;术中,注意保护好周围脏器和皮肤,防止细菌、消化液和肠道内的粪便污染腹腔或者切口[2]。③冲洗腹腔:将腹膜缝合后对切口和皮肤进行冲洗,50~150ml[3]。④强化无菌操作:在手术室的操作中,医护人员在进入前严格按要求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术帽,并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清洗和消毒[4]。对于切皮时用过的器械、刀片等,不可再次使用,同时应回收摆放整齐,便于术后清点,术中手套破裂后应立即更换,相应的器械也应更换[5]。⑤强化手术室管理:对于连台手术者,在手术完成后及时进行手术室的清洁和消毒,包括各种器械等;调整手术室内的温度,加强对患者的保暖措施,防止因为低体温而引起不良反应,可在输液时将液体加温,及时进行体温检测[6]。同时,控制手术室人员的进出,防止交叉感染。1.3观察指标。对患者SAS、SDS评分、胃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分析。甲级愈合:切口愈合良好;乙级愈合:切口愈合较慢,存在积液、血肿、红肿或者硬结等;丙级愈合:切口未愈合出现化脓情况,需要切开引流[7]。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量资料以(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S评分及SDS评分护理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2.2胃肠蠕动恢复及肛门排气时间。护理组的胃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2.3切口愈合情况。护理组切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开展胃肠道手术的患者中选出92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则强化手术室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和愈合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切口Ⅰ级愈合率为63.05%(29/46)、Ⅱ级愈合率为34.78%(16/46)、Ⅲ级愈合率为2.17%(1/46);对比组患者切口Ⅰ级愈合率为36.96%(17/46)、Ⅱ级愈合率为36.96%(17/46)、Ⅲ级愈合率为26.08%(12/46)。由此可知研究组患者切口愈合率明显优于对比组。同时研究组切口感染率为6.52%(3/46),明显低于对比组28.26%(13/46)。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肠道手术过程中加强手术室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并提高切口愈合效果,降低患者病痛。
关键词:胃肠道手术;手术室护理干预;切口感染;临床效果
在外科手术当中不论开放式手术还是微创手术,其均会在人体相应部位做切口,而术后切口感染也就成为了主要并发症状,导致患者局部组织疼痛、红肿等,如不有效处理或预防则可能引发其它脏器损伤[1]。本文即是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中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选出的92例胃肠道手术患者,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对比组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患者的年龄从23岁至67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7.21±12.03)岁。研究组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患者的年龄从25岁至6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8.71±12.1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胃肠道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干预分析
胃肠道疾病发病率高且常见,诱发此疾病的因素主要为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出血、嗳气、食欲降低、消化不良等[1]。现纳入7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分组讨论。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按护理方式分组7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入选标准:(1)患者与其家属均签字同意此次治疗和护理方案;(2)未合并其他慢性、急性疾病;(3)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会批准后实施。排除标准:(1)存在护理、手术禁忌症者;(2)姑息性手术或手术失败者;(3)中途转其他方式治疗者;(4)精神、智力异常者。对照组:腹外疝9例,直肠癌8例,胃癌5例,急性腹膜炎7例,阑尾炎6例,年龄25.6~58.6岁,平均为(36.8±1.2)岁,女性14例,男性21例;研究组:腹外疝8例,直肠癌7例,胃癌6例,急性腹膜炎8例,阑尾炎6例,年龄25.8~58.2岁,平均为(36.9±1.1)岁,女性15例,男性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备皮等,术中密切观察其体征指标,并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术后做好各项康复护理和锻炼指导等。研究组接受手术室护理干预:(1)术前准备:与手术医生取得交流,掌握手术时间,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护士需开启手术室层流系统,设置湿度温度适宜。并在术前向患者讲解手术预期目标和治疗目的、注意事项等。提前告知患者保持睡眠充足,做好胃肠减压,禁食物和水,及时做好心理疏导,避免患者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正确面对此次疾病。(2)加强术前消毒:按照疾病状况确定手术方案和手术操作位置,加强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确保消毒面积<16~22cm2,把3M皮肤保护膜粘贴在切口附近。术中需保护好切口附近皮肤和周围脏器,避免肠道中粪便、消化液、细菌等污染切口或腹腔。(3)冲洗腹腔:缝合腹腔后,冲洗腹腔、切口、皮肤等。(4)重视无菌操作:术中,医护人员需严格按照规定穿戴无菌手术帽和衣服,认真落实无菌原则,七步法清洗手部和消毒。针对切皮使用过的刀片、器械,需消毒灭菌处理后再使用,若术中医护人员手套破裂,则及时更换。控制室内湿度温度适宜,加强做好保暖,避免因体温过低而引发不良反应,输液前,可将液体做加温处理,并及时检测患者体温。1.3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肝门排气时间、胃肠蠕动恢复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珋x±s)表示,用t检验,切口愈合状况、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切口愈合状况。比较两组切口愈合状况,研究组甲级愈合率85.71%高于对照组62.86%(P<0.05),乙级愈合率8.57%、丙级愈合率5.71%比对照组22.86%、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并发症。研究组并发症率5.71%低于对照组31.43%(P<0.05),见表2。2.3肛门排气时间、胃肠蠕动恢复时间研究组肛门排气时间、胃肠蠕动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论文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发生在消化道的少见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0.1%~3%。它是一种胃肠道肌层的非上皮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以往常诊断为平滑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电镜、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对GIST的诊断与治疗取得很大进展。现将本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治疗的39例GIST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9例,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35~76岁(平均55岁)。肿瘤位于食管1例,胃底7例,胃体8例,胃窦4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空肠2例,回盲部1例,结肠2例,肠系膜5例,小肠浆膜层3例,直肠3例,肛旁2例。其中胃多发间质瘤2例。肿瘤直径1~23cm。
1.2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