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16:51: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微博时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微博时代新闻摄影
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其中微博、博客、播客、拍客网、BBS等平台,以其无穷流变、多元交互、无限复制的优势,超越了传统传播形式,创造了人类社会传播的新纪元。从2010到2011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已达4.85亿,微博用户数量增长到1.95亿。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体平台,在网民的强烈推崇下,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微博已成为中国新媒体的典型代表,与博客、播客、即时通讯、论坛等其他新媒体载体相比,微博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与如手机等移动媒介高度结合,时效性极强,在新闻记录及信息传播方面方便又快捷。在许多新闻事件报道中,微博都超越了所有传统媒体及其他网络媒体,走在了最前列。在微博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其中摄影图片的使用,成为确保新闻信息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图有真相”成为微博传播新闻的重要手段。
1微博时代新闻摄影的优势
近年,随着数码影像摄取的普及,传输的便捷,摄影在以网络技术为中心的“新媒体时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能量。微博、博客、播客、论坛、即时通讯等以网络为平台,与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介的高度结合,在新闻及信息传播方面表现突出。在许多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多角度、多视点的报道,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关注,掀起了引领时代的风潮。仔细分析,微博时效便捷,短小精悍的基本特征契合了当下的时代需求,其能量巨大,优势明显。
1.1微博新闻摄影操作:更便捷
微博新闻摄影的时效性,突出表现在拍摄者在新闻现场随拍随发,受众随即接收,没有事先策划,没有复杂的编辑制作过程,更没有把关人的审查,所以传播快速高效。新闻摄影从拍摄到晒上网,只有短短的几秒、几分钟时间。当事件发生以后,谁刚好碰上并拍了传了是关键。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电梯乘客摔倒,导致人员死伤事件。许多网友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和接收了这一新闻及有关现场图片,“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中,微博图片再一次走上前台,微博图片比其它媒体早10多个小时。在新媒体上传播的新闻信息及新闻摄影图片,弥补着传统媒体的滞后及缺位,充当着为公众提供一定的证据和满足公众知晓权等作用。不在乎是否专业,而在乎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把照片发到网络上。尤其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微博图片的表现更加突出。
1.2微博新闻摄影的传播:更广泛
微博时代的微公益理念分析
微博时代微公益理念社会化的现状
(一)普通民众发起的“微公益”活动普通民众作为微博时代微公益理念社会化的主力军广泛地参与到了活动当中,积极主动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借助微博平台,集思广益,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着各种创新性的活动。简世成和张才路是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驻村的两名大学生村官,两年来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专长想方设法推动农村发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他们提出了“微博卖板栗”的想法,计划利用微博平台,板栗活动信息,并将活动过程中的精彩瞬间通过微博以视频和图片等形式向外传播。在帮助农民优价销售板栗、增加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农民IT技术培训、筹建“农民合作网吧”,并通过互联网特别是微博平台长期推销生态农产品、争取各界扶贫资源;同时,组织消费者团购、乡村生态旅游等城乡互动活动,适时推动成立农民电脑协会、板栗协会或生态果蔬协会等合作组织,为长远发展打基础。两名大学生村官更是将微博卖板栗申请成一个微公益项目,参加了联想“微公益”大赛,项目参赛后,以其独特的创意和切实的可行性,受到了广大网友和嘉宾的青睐[4]。(二)民间志愿组织发起的“微公益”活动民间志愿组织作为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传播公益理念的民间草根力量,在微博平台和微公益活动的开展中,更是突出了自己的优势,广泛地号召志愿者,以核裂变式的方式迅速传播微公益理念。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以“宝贝回家寻子网”为协会的主要活动平台,汇集了许多的爱心力量帮助孩子找到回家的路。自2008年创办至今,志愿者队伍也从最初的70多名发展到2万多人。该协会的宗旨是:关爱儿童,共筑和谐。“宝贝回家寻子网”网站有近3000万注册的家长和志愿者,腾讯公益与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联合发起“宝贝回家关爱行动”,希望借助微博,帮助走失、被拐和流浪的儿童回到父母身边,同时,呼吁网友见到街头乞讨的儿童时请拍照或录像,连同时间、详细地点等到腾讯微博。宝贝回家志愿者队伍建立了90多个寻子QQ群,截至目前已有75491位爱心人士参与本活动,已有449人通过该活动找到亲人,目前还有家寻宝贝11021人,宝贝寻家5478人[5]。(三)网络媒体发起的“微公益”活动网络媒体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凝聚人心、积聚力量、把微公益的理念转化为随手可行的行动,渗入每个网民的意识中。网络媒体在微公益活动中,不仅起着监督监管的作用,而且担负起捐赠主体的作用。2009年12月,一家微公益互动微博社区———“茶缸微博”在上海成立。“积少成多、聚米为谷”是茶缸倡导的精神。茶缸承诺,网友只要注册成为该网站的会员,就等于捐献了10粒米。网友每发表一篇微博,网站又会再捐1粒米,推荐1名会员,网站将捐献10粒米,网友参与1份问卷网站将捐献100粒米。此外,网友在该网站使用微博可以获得积分,每200积分就可以换成5000粒米。“茶缸网”随时都会更新捐米的数据,每当统计捐米量达到5公斤后,专门的爱心米小组就会去市场买回一袋等量的米,再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捐给贫困家庭。截至2011年2月底,“茶缸”网已有1.4万余名注册会员。到目前为止,“茶缸”已经捐出了527.5公斤大米,攒米约116.25公斤。捐米行动由“茶友”发起组织并参与执行,“茶友”每次活动都会拍下照片,全程记录,并撰写博客,公布给全体“茶友”。茶缸将微公益融入了企业文化之中,将网友的每一个行为都转化为一份爱心放大并传递出去[6]。(四)名人发起的“微公益”活动名人参与微公益活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同时也尽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在微博时代,通过实时互动,微公益理念的传播效应和网友的爱心聚焦效应迅速增长。“名人效应+网友推广”的方式具有超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是微博模式下的爱心微公益理念传播的典范。2011年3月,梁咏琪(GiGi)生日到来之际,她提前说出自己的生日愿望,希望帮助中国有需要的家庭和小孩,平安渡过难关,以及得到更多医疗与教育上的帮助;而每转发一次此微博,GiGi就会捐出一元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祝福转送给有需要的人。短短数天,已有391695次转发,而Gi-Gi亦守诺捐赠40万元给该慈善机构。虽然三天的生日微博转发期已过,但仍有不少网友继续转发,令GiGi大为感动,她说:“生日做有意义的事是我的宗旨,多谢大家送这生日礼物给我,我将继续把慈善讯息宣扬出去。”[7](五)企业发起的“微公益”活动微博时代,企业发起的微公益活动不仅履行了其本身应尽的社会责任,增加了爱心公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且增加了企业与公众信息的交互能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带头、全民参与的微公益活动方式,在扩大了公益活动参与者范围的同时,将微公益的理念广泛地传播到社会中。企业在活动中的创新性吸引了更多的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兴趣。中国平安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从2009年10月开通新浪官方微博至今,现已拥有接近10万的忠实粉丝。为了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这些地区的贫困儿童,让更多“渴”望的孩子喝上干净的饮用水,中国平安官方微博发起了“一次转发一瓶水”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参与者只需在6月1日至6月15日间转发活动微博,每转发一次,中国平安即向旱区的平安希望小学捐赠1瓶饮用水,每增加1位粉丝则再捐饮用水2瓶。自活动开展以来,这种别样的爱心传递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截至活动结束,此条公益微博的转发量超过23万次,平安官博粉丝新增近3万人。最终,平安共计送出28.5万瓶品牌饮用水,同时,平安根据学校的一些具体需求,追加赠送了价值约40万元的雨衣、教辅书籍和课桌椅等。该活动获得了包括平安客户、员工、社会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网友们强大的力量使爱心公益的影响力呈几何级数地扩大[8]。(六)政府发起的“微公益”活动政府一直都是以“亲民、爱民”的形象作为公益事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在微公益迅速发展的今天,政府更是借助微博平台,发挥其主体效应,带动和号召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积极开展微公益活动,关注社会中的弱势人群,传递公益理念,树立良好形象。2011年11月15日,由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主办的“红‘围脖’暖三秦”微公益活动启动,主要内容是“送温暖、送关爱、送文化”,运用微博平台发起资助,以一个家庭、社团及企业资助一个孩子或者一所学校的模式,帮助农民工子女和弱势青少年群体远离寒冷,忘却孤独,延续亲情,在互相关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活动募集到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及企业捐赠的物品价值逾千万元。捐赠的电子学习产品价值1000多万元,将在陕西107个县市区及36个省级重点示范镇援建“希望工程—爱心家园”,260多个主要服务对象是品学兼优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已有多家企业为贫困地区学校捐赠了电脑、乐器、体育器材及围巾、手套等过冬用品[9]。
微博平台下的“微公益”理念社会化分析
(一)基于利他主义视角下的分析利他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alter,意为他人的。19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实证主义创始人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伦理学体系。他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在西方伦理思想发展过程中,利他主义曾有过两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即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仁爱的利他主义认为,利他人的仁爱心或仁慈情感是人的本性,仁爱心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标准,要求人无私地去利他人和促进人类的共同福利。利己的利他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同时又有同情心、与人类成为一体的社会情感、利他人的社会本能。任何人都以追求私利作为行为的出发点。由于利他人的本能,又最终使人以利他人和社会的共同福利作为行为的目标,其行为的结果则使个人利益得以实现。利己的利他主义得到了学界的支持和认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经济负担、心理负担加剧,时间成本上升,虽然从小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望而却步。但是,微博时代的微公益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这些特征,降低了参与的门槛,捐赠途径也更加简单易操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公益的主体,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感兴趣的公益活动,通过符合自身经济状况的形式表达仁爱之心。“儒家的修身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首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10]人的经济能力有大小,但是“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利他的社会本能,人的本质正是他的社会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利己主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微公益理念的社会化,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利他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回报,获得更大的利益。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过程和目标,“修身”是人生发展的起点,也是人生成功的必备条件。充分调动人们利他的本能从而加强公民自身的道德修养,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会提高,社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样人和人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和谐,个人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利己的利他主义是微公益理念社会化过程中的人们内心博弈的一种平衡,也是微公益发展的推动力。(二)基于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下的分析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11]。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中国社会最直接的发展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状态。而在进入21世纪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导致价值尺度扭曲、伦理准则变形、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恶化。中国的道德分配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所谓道德分配,是指在社会舆论、良心谴责、正义感、同情心等道德精神力量驱使下,人们自觉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分配形式。”我们逐渐认识到:充分发挥公益事业的力量调节道德分配中的问题,成为和谐社会中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正如马斯诺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所说,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通过外部条件可以满足的低一级的需要,如物质生活的需求,也有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高一级的需要,如精神生活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理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微公益赋予了公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主的参与方式和道德选择模式,当参与主体的这些公益行为得到实践并被赋予良好的道德评价时,他们会自然地实现微公益理念的吸收和内化,并同时满足自身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上自我完善的需求,正是道德分配中公民对他人、社会、国家有道德责任意识和社会使命等意识的体现。微公益在不占用个人很多资源甚至从长远来看对个人有利的情况下帮助了别人,也获得了个人完善自我的精神需求。可见,微博时代下微公益理念的社会化契合了现代人对生活思考的理念,得以在社会的良性互动中逐步实现着公众思想道德和价值品质的内化。
微博时代的微公益理念社会化的价值
(一)降低了行善门槛,传递人人公益理念微博时代,只要有爱心,我们每个人都能加入公益的队伍,无论是一粒米、一块钱、一篇微博、一张提供信息的照片、一个转帖、一个关注都可能改变他人的生活或是命运。微公益降低了行善的门槛,微博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和影响力,从而为其提供了适宜生存的土壤,使每一个小爱心汇集起来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重在人人参与,无论给予的是精神上的支持还是经济上的帮助,只要每个人都用爱、善意来创造价值,回报社会,微公益的理念就会逐渐成为一种人们日常的生活态度。普通公民慈善责任和意识的觉醒,不仅推动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平民化发展,更是将人人公益的理念传播到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当中。(二)增强了公众主体意识,建立互动新模式传统公益中的活动主办者和执行者都是特定的公益组织或基金会,捐赠者往往是被动参与,选择捐款捐物或志愿性服务。但是在微博时代,信息的开放性使得公众不必受地域的限制,利用网络平台,表达自我观点、分享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组织发起微公益活动。社会大众即是活动的发起者,也可以是活动的执行者和监督者,这种身份的置换和重叠,不仅充分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道德自主性,而且丰富了微公益的活动方式。除了传统的救助方式,参与者可以通过转发、加粉丝及注册的方式、以物换物的方式、提供线索等方式加入微公益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公众在这种双向互动的模式中,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三)转变公益思维方式,促进公益事业平民化发展传统公益的实质是财富的转移,更注重物质层面的公益效果,公众作为客体参与公益活动,是短期的、暂时的一个体验过程。仅靠形式化的公益宣传难以产生精神层面的交流和响应,缺乏公益理念的支撑和升华。而微公益的实质在于通过微小财富的积累,激发普通民众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在微公益理念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价值需求和道德效用的根本统一[12]。只有通过将微公益理念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才能实现价值再生,使微公益持续、长期呈核裂变式地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公益事业平民化发展。
微博时代旅游营销模式探析
摘要:在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微博时代已经来临。本文从微博营销出发,通过分析旅游微博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打造专业微博运营团队、优质内容、开展线上活动策略,以便实现营销目的。
关键词:微博时代;旅游微博;旅游
微博营销在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所使用的社交媒介也呈现出多样化。微博作为一个自媒体时代下的社交工具,正逐渐被更多的人作为全面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于旅游者而言,更是如此。随时随地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分享自己的出游心得已成普遍现象。同时,在出游前寻找旅游目的地信息,制定出游计划也成为旅游者中常见的媒介使用行为。因此,各地旅游门户机构应大力推广以微博为主的网络营销渠道。就目前的旅游微博营销来看,针对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本文基于旅游微博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旅游界相关部门该如何有效地利用微博进行营销。
一、界定概念
(一)微博营销。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用户能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分享。微博营销是微博时代下推出的一个新型的网络营销模式,随着大量用户注册使用催生了相关的营销方式。这种营销为企业开辟了新市场,打破了传统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协商模式,尽可能的通过线上平台实现产品的宣传推广。(二)旅游微博营销。旅游微博营销是旅游界或个人以微博为平台,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推介旅游信息或分享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想,从而实现旅游产品的宣传。旅游微博营销的兴起拥有潜在的商机。将微博与旅游相结合的营销手段,已被当前众多旅游机构所认可。这样的网络营销模式赢得了更多的消费者,已经成为一种新型营销方案。
二、旅游微博营销的必要性
刍议微博时代舆论的传播途径
一、舆论领袖的具体传播进路
微博用户的信息既可以面向所有人,也可以“一对多”与特定的群体传递信息,甚至“一对一”、“点对点”传递。任何一位网民都有可能成为话题的发起者,成为舆论领袖、舆论源头,舆论领袖在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网络舆论在促进事件的解决和方向的变革方面的作用是双向的,分为正作用和反作用。舆论领袖信息、转发给“关注者”或“粉丝”、发表观点和评论,采用主观断言、信息重复、情感诉求等多种方式推动或“妖魔化”事件。
1.推动事件解决的模式
微博舆论展现多方针锋相对的思想,普通人的多重自我得到实现。网络舆论给网民带来了便利、无障碍的表达自由,给弱势群体维权和申诉提供了平台,也为表达民意,反应社情民情,扩大公众知情权,促进政府和组织决策公开透明化提供了主要阵地。舆论领袖的信息和观点可以直接推动事情的解决,也可以扩散到相关人和相关部门,加速舆论的形成,让事情的真相逐渐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促进公共决策的进程,对社会进行有力监督。如2010年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中,记者(意见领袖)对此过程进行了实时微博“直播”,使事件就此成为一起备受关注的重大公共事件,此后,当事人钟家姐妹也开通了自己的微博来公布事件最新情况,而媒体的持续关注终究促成了相关方对该事件的处理。余秀才[6]在2010年对160个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解析,通过各种检索工具,追踪事件发展过程以及最终解决结果。其中,起正向作用的案例106起,比例为66%,起中性作用的比例为24%。这些数据显示,起正向作用的网络舆论占绝大多数,其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十分明显。如2007年厦门PX事件、2009年番禺垃圾焚烧事件等,都是因网络舆论的强烈抵制,迫使地方政府修改决议。
2.舆论领袖的二级传播和多级传播
舆论不是公众意见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单向的、单线条的,而是一个多向的、多线条的动态和快速过程,众多意见经过多次来回的交流、碰撞、整合,反馈,并在外部环境和力量的综合作用下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和阶段性过程中,舆论领袖全程参与其中,进行着二级传播和多级传播,舆论领袖的关注圈和粉丝圈中,不仅仅有众多的普通网民,而且还有其他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相互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和频繁的互动,由此一个意见领袖的信息和意见很容易被其他意见领袖所转发、评论,舆论就这样得到更大范围的快速扩散。在多线条的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不断地被复制、修改和补充,舆论领袖在这个过程中将大量个体意见逐步集中,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相对有倾向性的意见。舆论领袖在这个信息流反复扩散和反馈的过程中,在关键或合适的时候,以震撼的话语或者代表性的言论,引导意见和舆论的效果。
微博时代体育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微博关注度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并已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在体育教育领域怎样充分利用微博,为体育类的学生教育工作服务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体育教学管理专业工作人员待需研究的课题。首先分析了微博时代体育类专业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其次,提出加强体育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微博;体育;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认真抓好体育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对于办好体育专业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在现在的新形势下,结合现在学生的热点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博客的普及,微博也很快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它和博客相比拥有很多不同之处。1.字数的限制,众所周知每一条微博最多只能容量140个字;2.表达方式简单,用简单的几个字或者几个句子来表达我们喜悦和难忘的心情;3.节约用户时间,微博跟博客不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微博的方式出来供大家分享,发表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特征。另外,微博由于受到字数容量有限,需要更加精炼地反映出当时的心情,与对待某事的想法。“随着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广,学校微博得到了极其快速的发张”。这句话是在《2012年学校微博发展报告》中提到的。微博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媒体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体育类专业的相关教学人员和管理负责人要跟着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微博这样新型的教学工具,保质保量的完成体育类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培养体育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微博时代体育类专业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言论自由、及时反馈信息、信息传播速度快和传播主体大众化是微博的主要特点。此外,随着电脑网络和手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微博正于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达用户遇到一些难忘的事情时的心情。如微博利用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使传播的信息更加真实、更具有说服力、更形象。据调查从2010年到2011年年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了2.5亿,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296%,这比我国四个直辖市的人口还要多出很多(2009人口调查:北京3074万人,天津932万人,上海1888.46万人,重庆3144.23万人)。同时,使用人数还在不断地呈爆发式增长。
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是微博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信息传播的媒体和媒介中,正因为微博在传播时间上的即时性。老师、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实时传递自己身边的信息,这种传播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媒体主导式。微博传递信息的即时性,满足了青少年人信息传播需求。同时,他们人格魅力在微博中也能很好地展现出来,但是,他们在微博中也有可能碰到一些错误的信息和消极的思想。体育思想教育工作常常会面临着很多尴尬,如我们所讲授的东西,很多青年人通过微博早就知道,甚至他们知道的还比老师多出许多。很多新名词和新鲜事老师都不知道。这种新的方式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思想的传播和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
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考
一、微博与企业事项政治工作的相关内容
1、微博
微博是对传统信息工具的彻底革新,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说它是博客的升级版本,它使“博客”变得更加平民化。用户可以将身边的大事小事都写入微博,这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生活习惯。微博既可以记录用户的某一时间的状态或者心情,表达个人情感;而且人们还可以报道一些重大的事件,公布一些新鲜的信息,这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指管理人员通过一些正确的方法,解决员工的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可以积极的参与生活,投入工作,促进企业工作全面正常开展,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动力,在新的时期,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升企业发展活力,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而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二、在微博时代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构建思路
微博与思政教育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微博文化新颖、独特。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门槛低、即时性吸引了不同层次的人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融入微博时代
微博注册和使用门槛低,它打通了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限制,几乎可在任何通信设备上读取。注册微博账户后,可以在有手机信号的任何地方阅读、微博。这个优势是目前任何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同时,它的匿名性和随时随地记录、表达和传播的即时性特点非常适合充满怀疑、抗拒和速食的网络时代。它成为不同层次的人们表现自我、发泄自我的最好空间。微博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和新趋势。对微博文化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不能忽视、不能回避、更不能否定。微博甚至已经开始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并改变着政府的执政方式和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时展的前列,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融入这新的文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利用微博开展工作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妨通过微博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政策。届时,工作舞台和对象、教育方式和手段、信息获取和传播途径等,都有机会得到突破。微博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微博时代的挑战。
二、平等、开放和自媒体特点强化了人们的自主意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珍惜一切教育资源,探索新的教育手段
在微博空间,社会地位的悬殊、经济收入的差距、文化层次的高低等等,已不再是妨碍人际交往的因素。每个微博主都可以成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遵循信息共享原则的微博,允许任何一个人在微博里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访问其他人的微博空间,去和微博世界里的任何人进行交流;任何一件事,只要在微博里公布,立刻就可以传遍网络和现实世界。同时,微博是一个内容自创和传播的平台,每个人都是新闻和观点的制造者、评论者和传播者。在微博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媒体”,以自己的观点影响自己的受众。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谈心等大众传播媒体来进行的。这些方式都具有可控性的特点,教育者可以有意识地向教育对象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变,收到教育效果。在微博时代,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失去了可控性,比如微博世界。又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无法确定“问题者”的真实身份,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明显降低,由此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加复杂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尤其是微博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和手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微博时代在呼唤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在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交往式的实践活动。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懂微博?简言之,因为要了解社会、了解教育对象,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破自身的思想禁锢,研究、探索并善于使用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习惯微博式交流,充分利用微博、空间、“说说”等。总之,在网络虚拟功能的支撑下,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活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一维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由收敛性向发散性转变。珍惜和利用一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微博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只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情,严格说来,每一个人,乃至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伙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新浪微博发起的“微博救助拐卖儿童”“微博救助流浪动物”等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微博主们通过拍流浪儿童或者乞讨儿童的照片,在微博上,大量的网友以转发的形式扩大其传播范围。媒体对其密切关注,警方也介入其中,并解救了一批被拐卖儿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案例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教育素材。
三、互动和人群效应使社会热点问题更加突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巩固网络阵地,加强微博监管
记者在微博媒介使用行为及伦理争议
在新媒介技术推动下,新媒介形态愈来愈多地涌现出来。传统大众传媒在与新媒介的竞争中走向媒介融合,力图以新的传播形式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媒介技术革命冲击并改变了人们的媒介使用方式。记者也在这个大潮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事实上,在传统大众传媒“触网”、入驻新媒介之前,就有记者出于种种原因主动尝试使用新媒体。
一、记者在微博上大规模亮相
在媒介技术发展位居世界前列的美国,早在上世纪末就出现了一批“博客记者”,即在自己的博客而非传统大众传媒上新闻的新闻工作者。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就是被博客记者率先披露。其后,随着微博技术的发展,其影响力逐步取代博客,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客在网上传播新闻信息,“微博记者”(TwitterJournalists)也应运而生。这些都对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我国,微博于2009年开始流行。“新浪微博”内测版于2009年8月启动,是国内首个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尽管在微博引入中国的阶段,我国曾经出现过饭否、嘀咕、叽歪等中国式微博网站,但新浪公司通过邀请明星、名人、记者开设微博的方式推广微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星效应加上热点议题,使得普通网民对微博的关注和参与迅速升温。新浪微博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2月,新浪微博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人。在新浪微博的带动下,一个微博时代在我国悄然来临。现在,我国不仅有综合门户网站微博,还有新闻网站微博、电子商务微博、独立微博客网等各种形式的微博提供给受众。2009年12月22日,人民网也推出了微博服务“人民微博”,意图将其打造成一个网络问政的新兴平台。2010年2月22日,“人民微博”上出现了国家主席的名字。“胡主席‘开’微博了”的消息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仅仅一天的时间,该微博的注册粉丝数量就达到8088人①。
微博被逐步培育成反映社会问题、设置公共议题的重要舆论场域,其影响力连传统媒体都不能小觑。对此,传统媒体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包括在新浪等综合门户网站开设微博账号,将其作为信息的平台之一,以及在自己的电子媒体上推出微博版等。如2010年2月,羊城晚报与新浪网、金羊网合作推出“两会微博”,同时开辟“微博版”,“短短6天时间,超过1.3万名网友关注并发表数百条评论”。作为新的媒介技术,微博受到受众的欢迎与积极参与。媒介融合技术正逐步将政治信息传播带入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时代,改变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与民众参政议政的社会路径。受众欢迎权力社会化过程中逐步提升的公民权②。传媒与记者必然要尝试以更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受众注意,传递有效信息。对此,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进来。一些记者的个人微博甚至成为争议性报道与争议性话题的发源地。这一点,在2010年两会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在2010年两会期间,不少在会场上进行新闻采访的记者在现场直接将各种突发事件上载到自己的微博。如果事件的公共性比较明显,其同行以及其他媒体人还会广泛转发。在一些焦点事件的微博报道过程中,记者在微博上出现了集体亮相的盛况。有研究者发现,在微博的介入与传播特征下,新闻事件“完成一个公共话题所必须的社会情绪酝酿和发酵”,并成为一次“公民动员”,每个环节都只需要24个小时③。传媒人作为意见领袖在微博上积极信息,而其微博影响的受众面又极为广泛,再加上传媒人之间的转发与关注,其推动的舆论风暴往往会成为改变事情发展的关键因素。当然,和所有社会公民一样,记者可以选择匿名或者实名微博信息。因此,微博上记者的媒介使用行为可以分为实名与匿名两种。但是,在社会热点事件的微博信息传播活动中,记者往往选择实名的方式进行。可以说,记者对于微博的使用仍然是具有职业性的,而以其身份特征的差异,我们可以将这些实名的记者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一,在新闻单位自己的官方微博上进行信息传递的记者,如在新华社等传统媒体自己的微博上,为大家提供第一手报道的记者;其二,以私人身份开设实名微博,随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上传微博的记者。其微博上传播内容不囿于公共事件信息,也包括个人感言,例如曾子墨利用手机,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分享了许多难以见诸传统媒体甚至媒体微博的新闻事件相关信息。
二、微博上记者身份混淆带来职业伦理困惑
记者使用微博存在着使用媒体的官方微博和个人使用私人微博两种情况。在前一种情况下,记者假以媒体的公共身份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其行为必然受到新闻伦理法规的约束。但是在后一种情况下,记者在商业网站的微博如新浪微博上新闻信息,其媒介使用行为是否依然需要受到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的约束,在多大程度上需要遵守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呢?出现在商业网站微博上的记者,既以记者的身份发言,也常常以一个普通网名的身份发表议论。对于非自己采访报道的事件,记者往往以“转发+评论”的方式将信息发散传播。而对于自己采访报道的事件,不少记者也选择在商业微博如新浪或腾讯微博上第一时间信息。目前,国内最受关注的两个商业微博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均采用实名认证的方式,将记者以加“V”的方式推向信息交流的前沿,让记者成为比普通用户更易为人关注以发挥其舆论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如此一来,在这些商业微博上加V的实名认证者不仅以其私人身份在传递信息,更携带其公共身份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平台。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他们,他们每个个体其实已经成为自己所属媒体的一个个子报、子台、子网站。作为一种职业,“记者”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媒体从业人员,即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一方面,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职业身份只是他个人身份中的一个部分。他们当然有权利在自己的微博中记载生活随感等非职业活动内容,其个人微博的私人性应该得到承认并受到尊重。另一方面,他们的确是以实名的身份在微博上活动,从而聚集起数量众多且快速递增的粉丝。而且,他们在微博中发表了大量报道性信息,这完全可以视为他们的职业活动的延续,我们也有理由从职业上将其与普通微博用户个体区分开来,并对他们的新闻活动提出相应的职业伦理期望。
学校如何应对微博的网络舆情
微博时代的网络舆情对高校的影响
微博成为网络舆情新阵地,其两面性是显而易见的。网络的开放性,有时会凸显或放大某些矛盾,使局部问题变成全局问题,把一般问题变成社会问题,把地区性问题变成全国性甚至国际性问题,酿成危机事件,威胁社会稳定。微博独特而富于吸引力的传播特征,带来了公民表达的泉涌,同时也使不实信息和偏激情绪有了滋生的机会,有时甚至成为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的舆论中心,给社会安全和稳定带来很大的影响。据统计,“新浪微博47%的用户是22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校大学生是微博的主力军”[3]。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和应用为大学生使用微博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目前3000万左右在校大学生,70%左右是微博用户。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微博上的海量信息,满足了大学生的探求欲,微博的新媒体特性与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从众心理相契合,大学生通过微博参与媒体事件彰显其单纯、理想、有活力、热血的青春个性,与此同时,网络表达的情绪化、非理性等特点在大学生用户中也很明显。因此,微博时代的网络舆情对高校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1.网络舆论多元化的影响微博主体的平民化导致微博舆论的多元化。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近3亿的微博用户中不乏素质低下、围观看热闹、甚至趁机捣乱者。微博用户身份、状态的虚拟性使其可以匿名信息,这种状况会膨胀正处于心理不稳定时期的大学生的不健康情绪。分析众多微博事件可以发现,抛开当事者,广大粉丝群体在微博热点话题的参与上仅仅是为了满足强烈的现场体验,展示出一种猎奇心态与传播欲望,导致在微博的平台上,真相与流言难以分辨。2.信息表达不完整的影响微博140字的内容有时不能完整表达信息,更无法呈现事实完整真相。一些事件的来龙去脉、深度解读无法用它来完成。一些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也说不清楚。瞬间爆发的大量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和正确引导,一旦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微博传播恶意信息,不但会制造大量的网络垃圾,浪费网络资源,同时也对网络安全带来更多挑战。比之其他群体,大学生的热情好奇使其更易受碎片化信息的影响。3.信息传播高速度的影响微博的简便性和手机等设备的移动性、实时性相结合,让信息的变得不费吹灰之力,因而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不同,微博病毒式传播的放大效应非常明显。假如一个人拥有1万个粉丝,每个粉丝再有100个关注者,仅仅两次传播,影响就能达到百万量级。微博影响力如此之大,无论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都会呈几何级数放大,瞬间聚集起巨大的舆论能量。微博在高速度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正在成为虚假信息滋生和泛滥的温床。4.自媒体把关人缺失的影响微博是一种“自媒体”。微博用户都具有记者、编辑和读者的多重身份。这个遍布全国的拥有近3亿人的自媒体采编团队,特别是其中近2亿的手机用户,几乎可以不眠不休,随时随地上传各种形式及内容的“报道”,他们可以让信息在几个小时之内传遍全国甚至全球每一个角落。但是,这种拥有极速传播力量的自媒体有一种非常独特且无法改变的特性,那就是没有统一的传播标准,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传统媒体有版面负责人,网站、论坛有管理员,微博什么也没有,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和对舆论的控制格局被彻底打破。微博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自由而无序的传播状态下,其时而闪现出的破坏力就像飓风,往往让遭遇者措手不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郭美美事件”,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在网上实名炫富的行为,几乎给几十年来受人尊崇的中国红十字会带来了灭顶之灾。正如全国政协委员翟惠生同志所说:“管理得好,微博就是‘威博’,在联系政府和群众中发挥巨大威力,管理不好,微博就变成‘危博’,在政府和群众中埋下危险的种子。”[4]总之,微博给高校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用好微博加强宣传,避免微博上的不实信息、非理性情绪走向极端和蔓延到网下,是高校安全维稳工作的重要课题。
微博时代高校如何应对
加强网络宣传,避免微博上的不实信息、非理性情绪走向极端和蔓延到网下,是高校安全维稳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巴西一只蝴蝶翅膀的拍打可能使美国得克萨斯州产生一场龙卷风。如果一只蝴蝶的一次拍打能够产生一场龙卷风,它应该同样也能抑制一场龙卷风。在极具“蝴蝶效应”的微博传播中,能否规避微博新社群几近放纵的“震惊体验”,能否找到抑制一场龙卷风的那一只“蝴蝶翅膀”,并恰到好处轻轻一拍,平息一场网络风暴?微博时代做好高校网络安全工作,关键在于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快速应对网络舆情,及时有效处理网络危机。1.理性面对,建立高校官方微博当今社会,很多事件发生后,管理者还不知道,就已经传开了。如果通过传统手段去关注,难度很大。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就不利于危机处理。只有及时关注,了解情况,才能在关键时刻引导舆论。因此,信息时代,高校必须学会走网上群众路线,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地做好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通过微博通达民意、汇集民智。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截止2011年11月初,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经达到19104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10271个,在地域上已经全面覆盖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这些官方微博,一开通便以实用、公开、快速、亲切给网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其重要的功能———权威、遏制谣言,则在危机发生时更加凸显。在2010年的霸王洗发水事件中,霸王集团开通了“官方微博”,在近4个小时内,连续17条微博,极大地化解了舆情危机压力[5]。可见,用微博应对微博舆情,不失为一条捷径。目前,很多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211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利用微博第一时间信息,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微博成为师生情绪的减压阀,干群关系的润滑剂。但是,到目前为止,开通官方微博的高校仍是少数。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有些问题,师生中已传得沸沸扬扬,管理者却一无所知,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导致矛盾升级,酿成危机事件,影响学校安全。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安全的晴雨表。学校是一个小社会,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负面舆论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校的管理,传统的一味封堵,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由于无端的猜测带来更大程度的不稳定。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王梅珍院长在其微博上说,对于网络舆情,“与其做把头埋在沙里的鸵鸟,不如主动引导,适时疏导”[6]。2.认真维护,用好高校官方微博与高校官方微博不断增加相呼应的,是学生对学校官方微博的积极关注。但是,与学生的关注热情不相适应的是,不少高校虽然开通了微博,但运行状况并不乐观。据了解,目前开通的不少高校官方微博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更新不规律、缺少鲜明的个性、缺乏足够的互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等问题。微博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即时性是微博最大的特点,如果开通了微博不能即时更新维护,微博的功能就无法发挥。开通微博是第一步,用好微博更重要,要注意打造好几个平台。一是打造信息传播和形象展示平台。定时、高质量地更新微博,学校动态、校园生活等,占领舆论高地,掌握话语权,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学校的形象。校园的第一手新闻、紧急通知等,除了在官网,还应通过微博,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覆盖率。二是打造民意收集和沟通服务平台。利用微博提供师生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通道。学生对学校有什么意见、建议,甚至抱怨、不满,都可以通过微博向学校进行反映。负责微博的人可以定时收集学生的意见,集中反映,学校各部门可以了解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还可以通过微博评论回复及时解答师生反映的问题,为师生服务。三是打造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平台。通过微博了解师生思想动态、校园热点问题,监测校园网络舆情。在学校遇到舆论炒作、谣言攻击的时候,第一时间权威信息,用客观公正的信息引导学校舆论。3.积极引导,培养高校“意见领袖”网络舆情是网络传播的结果。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告诉我们,在传播的过程中,有少数人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这部分人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更留心媒体信息,对有关事情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在一般网民中发表一些信息和表达看法,能影响其他人,这就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往往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宰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7]。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和影响力非常明显。要发挥高校官方微博在高校安全中的作用,就要注重培养高校自己的“意见领袖”。微博中的意见领袖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在现实社会中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凭借已有的名气可在微博上拥有大量粉丝;二是处于信息源上端,能最快捷、最权威的信息。因此要注重培养高校自己的“意见领袖”,可以邀请权威机构、相关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及学生中的草根名人,在微博上设置议程,发表权威性言论,引导微博舆论。同时要要团结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在应对重大的突发舆情时,即时向意见领袖提供信息,共同设置公共舆论议题,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对于高校来讲,网络环境的和谐、网络文化的健康、网络舆论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
本文作者:陈正群工作单位:盐城工学院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论文
一、微博带给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机遇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具有即时性、自由性、广泛性、便捷性及互动性等特点,成为很多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微博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等,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一)微博丰富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微博上的海量信息,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内外形势、社会热点、方针政策等,丰富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式与内容。
(二)微博的双向交流,拉近了师生距离
师生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可以互相收听,并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真实的交流,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在平常生活中,大学生往往会把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对大事件的观点甚至个人的思想动态等问题到自己的微博上,以引起别人的收听和关注。教育工作者通过收听、关注甚至转发和评论等方法,与学生开展良性互动,合理引导学生,就能够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在微博上一些能引起大学生关注的话题,也能引起大学生的收听和关注,引起学生的讨论。这样就能把一些积极乐观的思想传输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欢愉的气氛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