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15:07: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完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网完善述职报告
代表局全体员工对各位领导莅临我局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以来,首先。局坚持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抓基础、上台阶,大力推进农电标准化建设”要求,逐步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并将农网完善项目的建设作为今年电网建设的重点,不馈余力的抓实、抓好。现将相关建设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电力局概况:
下设14个职能科室和12个乡镇供电所,电力局是供电公司趸售代管的省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正式职工525人。县域内有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6座,主变容量达27.45万千伏安,35kv变电站14座,主变容量达15.015万千伏安,10kv配电变压器3862台,配变容量达38.24万千伏安。110kv线路108.55公里,35kv线路187.4公里,10kv线路1481.7公里,营业区面积968平方公里,供电人口近40万,购电量突破5亿大关。
二、农网完善项目完成情况:
计划投资总额为630万元,电力局农网完善项目工程。主要包括四个项目:
增容为2台sz11型10000千伏安主变,一是35kv变电站增容工程。将原sz7型5000千伏安主变和sz7型3150千伏安主变。计划投资144万元。计划投资144万元。该工程自4月12日开始至9月7日结束,实际完成投资为142.21万元。
城镇医疗保险完善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城乡居民的医疗健康问题,为此,还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城镇局面医疗保险工作的开展也的确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是通过深入研究调查发现,医疗保险的购买,使用等现状却并不乐观,本文将对此展开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医院保险现状;完善对策;展开
2007年以来新医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相对应的,我国新型城镇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也在各大城市陆续开展。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城镇医疗保险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如城镇医疗保障覆盖范围过小,保障对象不明确,医疗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部分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严峻。这些现存问题会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产生严重影响,各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当前问题,寻求解决对策,保障医疗保险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城镇医疗保险当前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医疗保障对象不明晰。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应着重突出普惠性和公平性。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的就业状态和生活状态也呈现很多新的特点。当前我国下岗职工、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等都被归类于灵活就业人群。这类人群的组织关系和工作关系都处于极不稳的的状态,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以建筑行业为例,为保障利益最大化施工单位往往仅以口头方式同农民工约定双方的权益、义务,通常不会为雇佣的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而由于工作地点的流动性,公民工也很少有主动缴纳社会保险的意识。城镇医疗保障对象不明晰的状况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同样表现同样明显。同样是出于降低人事负担的考虑,用人企业往往会以给与健康保障承诺和增加月薪为诱惑引导新员工自费购买商业保险,而大学毕业生出于健康状况较好、收入水平较低的考虑往往处于医疗保障体系的空白区。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将给大学生本人和其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2.不同类型医疗保险间的衔接度不足。医疗保险的形式根据人群的不同,主要分为四类: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商业保险。虽然都同属于医疗保险,但是使用人群还是存在着较大区别的,通过研究调查发现,三者之间在衔接上也是存在较大问题的,这会对城乡居民在不同区域的正常流动产生制约,也不利于医疗保险机构服务和监管。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看,人口流动性大,工作岗位变动也相关的频繁,一部分人的身份在极短的时间内都可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而然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医疗保险制度未能根据当前状况作出改变。以在上海从事家政服务的王姓女士为例,王女士在上海已经从事了三年的家政服务工作,期间家政服务公司也为王女士购买了社会医疗保险,但是随着国家对家政服务行业的严格监管,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王女士被家政服务公司辞退,而其在上海市的医疗保险也被迫中断。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围绕着户籍制度设计的,户籍身份造成医疗保险购买的连续性难以实现当前,具有国家属性的三项保险制度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监管,三类医疗保险制度几乎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参保人员购买和享受医疗保险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参保人员工作的变动会对医保缴纳方式产生严重影响,还会打击参保居民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议
完善农业保险的思考
险种设置到位。陕西是农业大省,陕北、陕南、关中地理、气候、种植条件差异大,农业保险险种险量设置要从全省政治、经济、地域等角度考量,将险种设置合理。为此,省财政厅积极申请中央财政农业保险品种及创新开展地方品种,做好中央财政开展的种养两业及森林保险品种试点和地方主要特色经济作物及畜牧业品种试点。查勘理赔到位。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省财政厅指派有关人员迅速到现地查看灾情,督导农业保险承保公司做好灾情确定、保险理赔工作,要求当地财政、农林、保险等相关机构,迅速查明灾害实情,查核要到每个受灾农户,每块受灾地,让农业保险的惠民政策稳定民心。2011年陕西省实施政策性核桃保险以来,第一次遇到承保的核桃大面积受灾,多地域查灾,多人口赔付,赔付过程敏感、艰辛、紧迫。省财政厅厅长张社年要求做到最先赔付烈军属和生活特别困难的果农,重点赔付当地有影响的大户,做到不漏一村一户,不留死角盲区,7月底之前把赔付钱款全部打到果农一折通(卡)上。受灾果农获得保险赔付资金1650万元,惠及近百万人口,再次显现了政策性核桃保险呵护民生的巨大社会效能,9月份“回头看”检查时群众都很满意。制度完善到位。一是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做到资金预算、果业保险量分配、试点区域划分、受灾评估、保险理赔、抽查督导等环节公开透明。相关信息及时在省财政厅网上公开,让省财政系统和相关保险公司及时掌握,及时落实农业保险预算,完成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二是完善理赔标准制度。为使赔付过程合法、合规、合情、合理,既要严格物化成本标准,又要根据受灾程度不同□权希安曹岚2013年4月,陕西省商洛市因严重的强霜冻天气造成正在开花授粉的核桃大面积受损,部分县区损失程度极其严重,核桃树几近绝产。灾害发生后,陕西省财政厅和政策性核桃保险承保公司——人保财险陕西省分公司及相关农林单位,做到组织领导、宣传引导、险种设置、查勘理赔、制度完善“五个到位”,将政策性核桃保险理赔落到实处,为百万受灾果农解除了后顾之忧。组织领导到位。一是建立以省、市、县政府各级分管领导为组长,由金融、农业、财政、保监、气象、农林、保险经办机构等为成员单位的农业保险领导组织协调机构。二是将农业保险工作纳入地方年度工作考核项目,建立各级政府对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工作的支持保障制度,促进农业保险业务发展。三是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定期由省农业保险工按比例赔付,做到“集中理赔全面、分片理赔到位、单点理赔保底”,赔付结束要及时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完善意见反馈制度。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的同时,还要兼顾山区农村特点,通过意见箱、问卷调查、暗访调研等方式,畅通群众意见反馈渠道,及时答复解决群众各种意见、建议和问题。商洛市此次承保核桃受损总面积42500亩,赔偿金额1650万元。赔付之后,果农真正感受到政策性核桃保险的好处,纷纷打听保险政策,争取2014年多投保。
商洛市也希望扩大核桃保险承保面积。从商洛市政策性核桃保险理赔全过程反思农业保险的设置、理赔、完善等工作,我们认为还有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做好农业保险工作。思考一:组织领导模式的差距导致农业保险发展不平衡。从其他省市互相交流和调研情况来看,凡是对农业保险工作较为重视的省市,组织领导规模较高,更有利于农业保险的组织协调、任务分配、责任划分和末端落实。陕西省每年由相关单位配合省金融办制定当年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对农业保险工作重视程度不一,市、县配套资金落实结果不一,影响了整体农业保险工作的管理提升和持续发展。思考二:保费补贴比例的差距导致农业保险覆盖不平衡。陕西省农业保险规定,各个险种农民承担比例从15%-60%不等,财政补贴比例较外省相对较低,农民投保成本较高,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例如小麦、玉米、棉花保险的保费,农户自担25%,而山东省农户承担比例为20%,内蒙古自治区所有政策性农险业务农民自缴部分保费比例不超过10%。陕西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比例偏低主要受制于财政配套资金的不足,尽管较往年有所增长,与全国情况相比补贴数量和补贴力度仍然有很大差距,导致农业保险覆盖不平衡。思考三:争取特殊政策的差距导致农业保险总量和险种设置不平衡。陕西省苹果总产量占我国苹果总产量的1/4,虽然苹果保险保障水平和受惠果农人数不断提高,但从全省整体情况看,苹果保险试点面积仅为全省种植面积的5.3%,远不能满足全省苹果生产的需要。目前该险种仅有省、市县两级地方财政补贴共50%,种植户及财政部门的负担都相对较重,筹集补贴资金已成为全面推广苹果保险惠及三秦百姓的最大障碍。从全国其他省市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看,很多省份通过争取中央政策已将当地特色和支柱农业品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范围,利用中央财政资金进行保费补贴,例如藏区的青稞、牦牛、藏系羊,海南省的天然橡胶等,为这些种植、养殖业品种的生产稳定,灾后及时恢复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应用好中央财政的农业保险支持政策,改变单一险种的投保规模较小,覆盖率较低,险种险量设置不足的现状。思考四:盈亏结果制约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的规模不平衡。2011年以前,陕西省农业保险每年试点的只有中央的2个险种和地方的2个险种,省级保费补贴预算资金每年2000万元;自2011年后虽然险种种类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单一险种的试点规模都很小,覆盖率较低。由于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较小,亏损严重,愿意参加农业保险工作的公司少,政府话语权较小,所以在承保条件、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保险费率等设定时往往需要考虑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
本文作者:权希安曹岚工作单位:陕西省财政厅
财政支农改革现况完善
摘要: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要求我国尽快构建财政支农的政策框架当前,财政支农政策框架构建的主要任务是现有政策的完善与整合现有的财政支农政策包括农业投入政策农业补贴政策财政贴息政策农业税收政策财政扶贫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在现有政策完善的基础上还应整合这些政策,协调其关系,对其作连续动态安排,发挥其整体功能
关键词:财政支农;税收;农村社会保障
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支农政策的存在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重要性,这已被大家所共识但是,现行的支农政策以及实施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没有形成一个全面化长期化的支农政策体系因此,尽快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迫在眉睫但是,这一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现有的政策体系并积极创建新的政策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合这些政策,区分其主次和先后顺序,统筹安排这些政策,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最终实现政策框架的整体目标
一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
(一)稳定农业投入政策,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1.要确保国家新增财力向农业倾斜
会计监督体系完善
一、会计监督体系的现状
单位会计人员是在单位领导人的领导下,审查单位内部的记账凭证,审核财务收支,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告等,并保证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活动在法定范围内。其次,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的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并对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等有关会计事项进行审计并出具具有法律效用的审计报告,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具有法律公证性,因此社会监督也是会计监督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再者,国家监督是指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机关代表国家身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各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的监督。国家监督的具体构成:一是财政监督。财政监督是指各级财政部门监督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具体监督方法是各级财政部门利用单位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以及财务报表等反映的监督活动情况而实施的。同时,财政监督还包括财政部门组织的专项检查,比如对税收财务物价的检查、清理预算外资金、清查“小金库”,这些专项检查都是以财务会计资料为检查对象。二是审计监督。政府审计监督是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以及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三是税务监督。主要是指各级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一方面监督纳税人依法建账,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同时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对违反税法的纳税人纠正和查处,保证财经法纪的有效实施。
二、会计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当前,单位内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是单位内部监督常常流于形式化,并且侧重于事后监督,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是内部监督主体即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
一方面,单位会计人员受单位负责人的委托对内部监督,实质上是对单位负责人的监督;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是上下级的关系,其工资、报酬、职位升迁通常是由单位领导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单位内部监督主体的意志会受到单位负责人的影响,缺乏独立性,常常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隐藏真实的会计信息,用虚假的数据粉饰会计报表,以满足单位负责人的要求,从而无法实现单位内部监督应起到的作用。而且,随着失真的会计信息逐渐积累,会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目前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普遍存在着缺失的问题。
产权制度完善
一、产权制度的完善及对社会和谐的基础作用
财产权是个人对他(她)所拥有的劳动力、物品和服务的占有、使用、收益、交易和处置的权利,通常情况下,财产权是一束权利。财产权不仅是指人与物的关系,而是由于物的存在及关于他们的占有、使用、收益引起的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可的关系。这种相互认可的关系得到确认其意义非同小可,财产权的有效保护和社会认可能为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清晰的边界和稳定的预期,从而大量减少纷争与不确定,在稀缺性资源环境中,理性而信息有限的个体在博弈时,相互尊重并认可他人的财产权利将成为占优的策略均衡(dominatedstrategiesequilibrium)。即“让他人拥有他的物品对我来说是有利的,如果他也能如我对他这样对我。”可见,财产权不仅是效率的源泉,也具有停纷止争的功能。
财产权是利益协调的基础与边界,利益协调是各得其所的最佳体现,其前提是人们提供的要素是否与其贡献一致。那些利益不协调的地方,或是由于产权边界不清晰而引起纷争;或是产权受到侵害的一方因受损而引起的反抗与争斗。产权通过权利的界定来明确从事某项活动的预期收益,而人们获得收益的多少,首先取决于他投入要素明确的数量界限。由于不同的要素通过市场的交易和融合来发挥作用,归属清晰的产权就成为他(她)们进入市场配置前的一个基本要求;没有明晰的产权就没有市场上的交易。即使交易能够进行,交易者在事后的分配也会是一笔糊涂账。这就会在理论上带来说不清,道不明的难题,在实际运行中也会有人利用这个难题使成本外部化。这种情形,一方面,可以表现为国有企业人利用管理和控制国有企业上的便利损公肥私,侵吞国有资产(如,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损害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破坏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可能使一些并未创造财富的人搭便车分享财富,从而扼杀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并积累社会不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权是民事主体进入市场的基础,只有对各类财产权实行平等保护,才能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产秩序和交易秩序。
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产权制度的缺陷
产权的清晰界定和有效保护是市场经济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但现实中的财产权并不总是完整、行使自由和流转顺畅的。特别是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还广泛地存在着产权稀释、产权“残缺”、产权的过度保护、产权的“虚置”与流失等,这些都影响市场的完善、竞争的公平有序,进而扭曲资源配置和人们的行为取向。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基本比例关系方面,更表现为产权制度的缺损与权利均衡机制的欠缺。这种产权的缺损和权利的失衡大致表现为:
民主完善论文
1在宪政框架下的民主
民主是什么?在宪政框架下的民主是什么?我们首先对宪政的概念进行分析。以宪法的动态过程来展示宪政的“三要素”,视宪政是一种政治行为的运作过程。郭道晖教授认为“宪政是以实行民主政治与法治为原则,以保障人民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和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的政治行为的运作过程。”他主张宪政包含“民主、人权和法治”三要素,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邹学平博士认为:“宪政是以宪法(立宪)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笔者从这一概念出发界定民主是宪政的三个要素之一或原则之一,纯粹的民主政治并不一定是宪政体现的民主,但宪政必定是反映民主的宪政。
从字面上理解,民主是指“人民的权力”,而更确切地说,是指“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基础,承认主权在民,确认保护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以多数人的意志为最高意志。
2民主的局限性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民主有利于社会公益和维护社会公正,保障公平和合理的自由,制约政府的违法行为,防止专制独裁和暴政。其也有利于调动全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来管理好国家大事。民主优于独裁统治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民主也有着自身天生的缺陷,如果这些缺陷不能得到合理的弥补,也可能导致恶劣的后果。
2.1轻视个人权利,易造成“温和专制”
完善贸易统计制度
一、关于贸易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统计指标体系是开展统计工作的“龙头”。关于贸易统计指标体系问题,3年前有过一场讨论,国家统计局也召开过专题研讨会,形成的共识为:贸易统计既要反映全社会商品流通和商品市场运行全貌,又要反映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行业的发展变化状况。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要保留,因为它是反映全社会商品市场运行的唯一指标,许多地区还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计划考核指标,尽管这一指标具有计划经济色彩,而且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为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并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贸易餐饮业行业统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起来,这方面的工作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流通产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工作量和难度都将大大增加,贸易统计工作重心必然要转向贸易餐饮业行业统计。
近年来,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围绕上述两条主线,进行了不断充实和完善,目前基本框架已经成熟或基本成型,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1、对当前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反应不灵敏。例如,对政府关心的商品市场总量平衡状况、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粮食、棉花、石油、钢材等)供求信息反应得不够;同时反映流通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指标和分组过于简单,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反映商业连锁经营和现代商业业态状况的统计制度。2、贸易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目前贸易企业生产资料销售量仅占社会销售量的20%左右,不能反映生产资料市场全貌;同时价格信息是商品市场最为敏感的信息,但目前商品价格统计与流转统计为“两张皮”,按不同的统计方法从两个渠道自下而上地统计,难于科学、全面和及时的分析商品市场全貌。3、现行的贸易餐饮企业的统计限额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贸易餐饮业统计限额标准过高,能够达到限额标准而进行全数调查的企业数量太少,从而形成了与其他专业统计“抓大放小”截然相反的结果,贸易统计必须“抓小放大”,因为按现行限额标准,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的商品流转量所占比重很大,影响市场趋势。而目前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又难于抓住和抓好。这是目前贸易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4、目前贸易统计非调查(或派生)指标很少,从而直接影响和制约了贸易统计资料的深度开发。加之现行统计资料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导致贸易统计资料的利用程度很低。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
(一)贸易统计指标的设计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采取务实和相对灵活的原则。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应随着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相应调整,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目前首要的是恢复居民购买力平衡统计和主要商品产销平衡统计核算制度。因为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领域,绝大部分商品处于买方市场,市场环境相对宽松,政府的注意力必然转向如何启动内需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如何确保商品总量平衡以防止市场波动、如何保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国家安全等。在从事这方面的分析研究时,居民购买力平衡统计和主要商品产销平衡统计资料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内市场起着预警的功能。可考虑仅要求在国家和省两级统计局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编算,并不增加基层负担。
(二)尽快制定科学合理和实用的贸易餐饮企业统计划型标准。贸易餐饮业企业划型尚无国家标准,但统计上有一个限额标准,目前这一标准作为贸易统计开展目录抽样的依据,即对限额以上企业实施全数调查,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实施抽样调查。笔者认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企业限额标准对贸易统计工作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贸易统计工作的格局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根据目前的限额标准(批发企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500万元及以上、餐饮企业200万元及以上,年末从业人员分别为20人、60人和40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占全部批发零售贸易业的47%,其中零售企业仅占26%;企业单位不足3万家。建议将目前的限额标准降低,也就是要提高限额以上企业的比重,其销售额应该提高到70%以上,其中零售额比重应提高到60%以上。届时限额以上企业约达到7万家,足以反映商品市场的总规模和发展变化趋势。今后贸易统计只要紧紧抓住这7万家限额以上企业,工作就会变得较为主动,数据质量也有一定的保障。也可减轻限额以下贸易业抽样调查工作的压力。同时现行的许多贸易统计信息(如限额以上企业财务统计指标)也会“身价倍增”,变得很好用了。
(三)要在“十五”计划期内取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从而完成贸易统计核心指标的过渡,并完善贸易统计指标体系。我国即将加入WTO,贸易统计必须象其他专业统计一样,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现行的贸易统计核心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由于其自身存在许多弊端和目前资料采集方面的制约,数据质量不断下降,已经难以为继;从现在开始,必须统一认识,逐步弱化这一指标,相应突出和加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可能的话应含服务业)的商品零售额统计,因为它涵盖了90%以上的商品零售额,目前可考虑同时公布以上两个指标,2年以后用后者取代现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同时完整的商品市场是由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两大市场组成,生产资料流通总规模的发展变化,反映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水平。要在国家和省两级统计部门,主要依据工业统计报表和贸易统计报表有关指标,按季度测算社会中间产品销售总额(或称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从宏观上反映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变化,这项工作对于贸易统计来说也是责无旁贷的。
政务环境完善计划
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竞争能力,为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保证我市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在2011年开展“环境创优年”活动。现制定“环境创优年”活动政务环境创优方案如下。
一、目标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福民强市”总体目标和“打好六场攻坚战”重中之重任务,以提高行政效能、加强作风建设为核心和主线,以深化思想教育、强化领导责任、狠抓制度落实、加强暗访监督、强化责任追究、严格效能考评、树立正面典型等为主要措施,努力实现机关效能、工作执行力“两提升”企业、服务对象、群众对政务环境“三满意”建设“全国一流、全省最优”政务环境的创优工作目标,大力营造“负担最轻、秩序最好、办事最快、信誉最高、纳税人最满意”发展氛围,务求取得显着效果,为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解放思想。紧紧围绕抢抓发展机遇。推进招商引资,扩大开放领域,克服机关作风懒惰、虚假、浮躁、扯皮“四大顽症”等重要课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创新、解决难题、促进发展。要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九届十四、十五、十六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思维方式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一切从服务发展、促进发展动身,工作实际中自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强化责任感、使命感,善于将“本本”和实际相结合,打破阻碍发展的旧观念、旧方法的束缚,研究新情况、发明新方法、破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尤其要使行政审批、行政服务等行政行为与实际相符合,用足用活政策法规,千方百计地为引项目、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卓有效果地履行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职责。要结合“提升效能、优化环境”大讨论,深入查摆思想僵化、固守教条、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具体表示,有针对性地整改存在问题,明确全面创新的具体措施,坚持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高效行政,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的大发展。
(二)大力提高行政效能。切实提高办事规范。所有党政机关尤其是具有行政审批权的政府部门。制定出本部门办事最快、办事最好的行政服务措施,着重围绕办事时限、服务态度、解决问题能力等作出具体许诺,并在媒体进行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严格落实、积极完善效能制度。坚持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许诺服务等制度,从严要求,违者必究;同时,推行行政审批事项否定演讲备案制,承办人员对不予受理、核准的事项,明确告知服务对象的同时,按顺序演讲部门领导备案或审批,防止发生“应批未批”问题。坚持和完善并联审批机制。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要共同牵头抓好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坚持审批项目“应进必进”行政服务中心,坚持厅内办理,防止“体外循环”违者追究单位主要领导责任。市行政服务中心应完善并联审批、绿色通道机制,对所有外来投资实行特事特办、优质服务,提高审批、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政府采购制度完善
1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构建
政府采购制度最早起源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到现在有2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起步较晚,19995年首次在上海实行政府采购,后来在我国各大城市中推广开来。自1998以来到现在政府采购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初步建立了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其主要表现为:
1.1政府采购制度的法制化
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政府采购法》制订工作,2002年6月,国家正式颁布了《政府采购法》,使我国政府采购事业发展终于步入了法制轨道。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有了法律的规范和保证。这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已经逐步走向了成熟。在《政府采购法》正式颁布以后,财政部相续颁布了《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地方政府也指定了地方性法规章、制度、政策以贯彻和配合中央的法律法规,这对于我国政府制度走向法制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2政府采购机构和信息管理系统框架的构设
1998年财政部被国务院明确任命为政府采购的主管部门,并且具有拟订和执行政府采购政策的职能。随后,地方政府也相续在财政部门明确和设立了政府采购机构,负责制定政府采购政策,并负责监督和管理政府采购活动。在2000年我国的政府采购机构建设已基本完成。为了实现政府采购工作的公开和透明,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都指定了政府采购招标中标信息媒体。各地区也建立起了市场调查和信息处理系统、招标投标和专家评审系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