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13:35: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王羲之书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王羲之书法研究论文
摘要:王羲之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使汉字通过毛笔书写走上了今体书写科学的高峰。王羲之不仅是汉字书写的领军人物,更是用笔科学的典范。他走过的书写发展道路,是汉字今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汉字书法;实用书写;王羲之;书写科学;艺术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性标志,论文更是汉字实现今体化、走向书写科学的重要里程碑。本文拟通过中国书法的产生、汉字书写发展的历史认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评价其书写科学价值。
一、中国书法的产生及汉字迈向今体书写的历史
1.汉字书法形成的基本条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史表明,汉字的最初形象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的最初形象一致,同属图画文字。但由于后来的文字革命,使西方的图画文字变成了以抽象符号拼写的表音文字,不再有与客观事物形象有关的表现特征了[1]。然而,中国的汉字则由于两个主要原因,发展成了具有人类文字书写最高水平的书法:其一是中国人在促使图画文字实现它简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从来没有背离象形、表意的基本属性,其二就是创造汉字书写美的工具毛笔的特殊作用。
2.汉字今体书写的萌芽表现
王羲之书法评析论文
摘要:王羲之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使汉字通过毛笔书写走上了今体书写科学的高峰。王羲之不仅是汉字书写的领军人物,更是用笔科学的典范。他走过的书写发展道路,是汉字今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汉字书法;实用书写;王羲之;书写科学;艺术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性标志,论文更是汉字实现今体化、走向书写科学的重要里程碑。本文拟通过中国书法的产生、汉字书写发展的历史认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评价其书写科学价值。
一、中国书法的产生及汉字迈向今体书写的历史
1.汉字书法形成的基本条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史表明,汉字的最初形象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的最初形象一致,同属图画文字。但由于后来的文字革命,使西方的图画文字变成了以抽象符号拼写的表音文字,不再有与客观事物形象有关的表现特征了[1]。然而,中国的汉字则由于两个主要原因,发展成了具有人类文字书写最高水平的书法:其一是中国人在促使图画文字实现它简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从来没有背离象形、表意的基本属性,其二就是创造汉字书写美的工具毛笔的特殊作用。
2.汉字今体书写的萌芽表现
文化类历史课如何打造三学
【摘要】文化类历史课的教学更应该承担起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的责任。“三学课堂”理论是由江苏南通启秀中学李庾南老师提出的,与时下流行的培养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人”的教改趋势相一致,也是落实“双减”政策、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堂教学质效的有效途径。本文试以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为例,从学材的重构、学法的选择、学程的生成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打造历史“三学课堂”,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效。
【关键词】三学课堂;初中历史教学
近年来,李庾南老师又从中提炼出了“三学课堂”教学范式,使之也适用于数学之外的其他学科,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这一教学范式与时下流行的培养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人”的趋势相一致,同时也是落实教育部在2021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堂教学质效的有效途径。教育教学改革虽已开始多年,但有些教改浮于形式,真正能提高教学质效的并不多。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形式是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效果的,仅仅为形式而形式的课堂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李庚南老师提出的“三学课堂”主要指的是“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它关涉到“课程,教材,教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材的建构是指要实行单元教学,学材要来自教材,又不止于教材。学法的结合是指“个人、小组和全班学习相结合”,更是指“自学、议论、引导的三结合”。学程的生成要靠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深度交流和共同发展。“三学”之间相互联系,最终都指向教学的有效性。打造“三学课堂”,主要是从学材、学法、学程三方面入手。
一、学材的重构
“三学课堂”的“学材”,是指一切与学科课程相关的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相关学习材料。按照“三学课堂”理念,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之前,历史教师首先要对历史课本内容进行整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突出主干,关注历史学科逻辑,体现出历史教学线索,重视历史知识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建构学材的原则,第一是顺应,第二是调整,第三是同化,最终实现内化。学材的重构首先要顺应学科逻辑与规律、顺应学生认知和兴趣。《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这一课设计时按照学材再建构的顺应原则,首先分析七年级学生学情: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大半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思维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基本会利用课本达到最基本的学习目标;对于一些专有历史概念,学生理解上会有难度,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补充适当的资料并设置合适问题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再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次,笔者再次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这节课是被安排在初一年级上册《中国历史》课本的最后,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政权分立、民族大交融时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并且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还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材的重构还需要依照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对课本内容进行增减,调整各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与详略。按照2011版初中历史课标的要求,《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2.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3.初步认识书法艺术;4.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按照以上内容,笔者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课堂教学从科技和艺术两大方面,分农学、数学、书法、绘画、雕塑五部分,设计本课教学;教学重点确定为贾思勰《齐民要术》、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以及楷书、行书、魏碑代表;教学难点是如何认识书法艺术。学材的重构第三原则是同化,就是在呈现课堂教学材料的过程中,必须尽量做到让学生从旧知到新知,由已知生成未知,自然地把新课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这样的学材建构过程,将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并运用新课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的课堂设计,可以先从学生前面已经详细学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发展情况着手,指导学生在复习中归纳出阶段特征,然后迅速导入新课。笔者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顺应、调整、同化,实现内化等原则,适当地额外补充了课本以外的一些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于启发引导学生高效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二、学法的选择
探析颜真卿行书艺术风格成因
摘要: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大家。本文主要描述了其行书艺术风格的成因:家族教育及自身艺术天分、人格品性的内因和时代书风、当时书法大家和楷书基础对其产生影响的外因。
关键词:颜真卿;行书;艺术风格;成因
一、内在原因
(一)家族教育及自身艺术天分
在古代由于一些原因并不是每个阶层都可以接触到书法艺术教育,它只能为少数人所享有。而颜真卿出生于世代研究训诂学、历史学的士大夫家庭,其中善书者众多,家族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优越的经济条件,使他拥有充裕的精力、时间去探索书法艺术。在良好的教育下,颜真卿以审慎的治学态度,在漫长的岁月中对行书进行着探求,他重观察,实事求是,虚心好学,注重切磋,这一点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里有所体现。国外有句名言这样讲: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分在其中的重要性。同理,在书法创作上,拥有突出的艺术天分也是至关重要的。颜真卿在结体、笔法、布局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别出机杼地将篆籒之法移入行书创作中,自成一派,流传千古。由于本文意在探讨颜鲁公行书艺术风格成因,所以关于技法方面在此不做过多叙述。
(二)高尚的人格品性
书法创作“意象”塑造分析
【摘要】书法艺术中的“意象”是一个深邃玄妙的概念,它来源于自然万物,依附于创作主体,并最终表达创作者的情感思绪,是“人”与“自然”的结合。正是“意象”的存在,使不同的书法作品能营造出不同的高妙意境,“意”也成为书法艺术的根本追求。“意象”是书法作品生命力和作者个性的体现,“意象”的塑造在书法创作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意象;书法创作;自然
一、书法“意象”的本源
中国书法之所以具有“意象”特质,取决于书法艺术的母体——汉字。想要探寻书法“意象”的源头,对书法“意象”有更深刻的认识,需要对汉字的性质、起源和汉字到书法艺术的转变进行整体系统地把握与思考。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揭示了汉字的象形性,书法中的“意象”便是建立在汉字象形的基础上。汉字作为一种书写符号,由描摹自然万物而来,最早的古文字犹如自然外物的写意画。“书者,如也”四字准确地指明了汉字与自然的关系,因汉字是书法艺术的母体,这一论断便顺理成章地引发到书法艺术上来,自然成为书法艺术形态美的来源和书法鉴赏的标准,正是东汉蔡邕所说的“书肇自然”。汉字的构造取法自然并对其加以提炼概括,汉字是将自然符号化,书法是将自然线条化。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二、借鉴传统书论中的“意象”思维
自汉以来,“意象思维”就贯穿于中国书法理论。传统书论中的意象思维经历了一个“物象比附”到“生命联想”再到“人格联系”的发展过程。早期书论取“万物之象”进行比附,但这些书论中生动形象的“意象”不是简单的象形,书法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在书法中没有具体的现实物象。如按表面之意理解便会与书者之意差之千里,不但体会不到点画间所蕴含的意象之美,反而会误入歧途。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有“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等论述,其意并非横如云状,点如石状,实则是书写横画时藏锋或在空中取势,笔锋在点画中心行走的笔势如阵云遇风,往而却回也。书写点画如高空坠石般砸在纸上,是瞬间落笔带来的力量感。书论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意象类比,都是指书法包含自然中的生机意趣,而非对具体物象的再现。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意象类比联想书写时的笔势和状态,并将这种字势与美感运用到创作中,提高造“意”能力,丰富造“意”手段。之后的书论进一步将以自然为主体的“意象”演变为以人为主体的“意象”,先是将“意象”与人的生命现象相联系,进而提出“骨肉”“气韵”“神采”等词汇。唐宋以来,书论中的“意象”与人的联系更加密切,出现许多的人格比况,认为“意象”的塑造依赖于书家的道德品格。
剖析书法教育中的三生教育
一、引言
书法教育中,不论是笔法、结构、章法,还是书法作品所承载的文字内容,皆是陶冶学生性情、教育学生立身做事的好素材。举例比比皆是,如点画,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若要学好书法,就要从这一点一画开始,认真刻苦,夯实基础,练好基本功。这犹如人生不但要树立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更要认准这个目标,从这个基点开始,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再如,练字前后笔墨纸砚的整理、摆放及保护,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耐心和习惯,并教育学生懂得做事条理分明、善始善终的道理。学书中的临帖要做到眼勤、手勤和脑勤。临帖要求学生像读书一样去“读帖”,所临的字要如帖上的字,形神兼备。通过长期的临帖,学生不仅可自主观察和思考,动手能力也将大大提高。还有,就练习的字体,楷书练“端庄规矩”,行书练“随意洒脱”,隶书练“朴拙敦厚”,篆书练“方圆婉通”,草书练“简约豪迈”,不同字体犹如人的不同的性格和修养,演绎不同的人生风采。学书最终要达到的高度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这个“自然而然”就是书写的随意而为、心性挥洒、落笔生风、一挥而就、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的艺术境界;这个“自然而然”就是人生中人伦化、情感化、理智化的可观、可游、可居、可感、可思的生命境界及潇洒妙绝、翰逸神飞的人生哲学。[1]
二、书法对学生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意义
(一)书法深厚的文化精神与独特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学生“正心”和“明德”。“正心”、“明德”是做人处世、立身成才之道。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校的育人功能,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使学生“正心”、“明德”,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民魂国粹,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艺术奇葩。从甲骨文、钟鼎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每种字体的出现都伴随着一段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民族的灵性、智慧和创新精神无时不在滋润着书法这朵常开常艳的艺术奇葩。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能进步!”进行书法教育,正是要使学生从中感受和认知民族的精神与魂魄,引导他们了解、认识和热爱祖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历代书法家皆为人品高尚之士,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毫不掩饰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怀有对国家和民族忠贞不二的情感,其书法因而也显现出笔势雄浑、体态宽博、质朴敦厚的强烈风格;柳公权主张“心正笔正、人正书正”,是位风骨凛然的君子,在书品上具有“铁骨铮铮”的独特风格,高尚的人品与高超的书品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与之相反,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之一的“蔡”原为“蔡京”,但因其人品低劣,为后世所唾弃,被置换为“蔡襄”。可见,中国书法在“人品与书品”问题上不仅注重“书品”,更注重“人品”。历代书法先贤教育、引导和激励着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才修到“心正”和“德性光明”的境界。很多学生在了解各大书法家生平及学习其作品时都为之倾倒和震撼,他们不但从中认识、了解书法艺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做人,从而起到“正心”和“明德”的作用。
(二)书法独特的结构与丰富的笔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智力和思维。书法独特的结构,丰富的笔法体现出丰富的哲学思想。通过书法教育,提高学生注意力,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探索新知识,从而使学生丰富自己的人生。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所著的《书谱》,通篇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就书法结构的学习过程,他这样概括:“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对书法结构,他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虽只八个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书法结构和谐与变化,法则与创新的关系。笔法中的中侧、方圆、转折、藏露、逆顺、提按、聚散、收放、往复、轻重、强弱、连断、曲直、粗细;结体中的主从、疏密、松紧、避就、覆载、向背、斜正大小、长短、呼应;墨法中的浓淡、枯涩;审美中的刚柔、巧拙、疾徐、筋骨、违和;章法中的黑白、虚实、动静等,在复杂多变中形成多样化和艺术的整体统一,使对立双方辉映成趣,相得益彰。汉字多数形近,或同部首,写好一个字便可发散理解一类字,触类旁通,以一当十,学会思辩,把握特征,明了异同,培养学生的对比鉴别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分类、抓重点的学习方法。
(三)书法的“健身”与“养心”功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身心健康是生存之本,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前提,是拥有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学书便可陶冶情操,怡悦身心,强身健体。古人对习书的姿势特别讲究,要求头正、身直、臂曲、足安。在练习时,不管是写小字还是写大字,使人的指、腕、肘、肩、臂都随笔画书写而有节奏地运动,身体许多器官也相应地得到了锻炼。习书时虽从外观上看不出有多大的运动量,其实却如演练八卦和太极一样,寓动于静,刚柔相济。人们常说书法是一种地道的“气功”,书写时,可调理经络,匀畅呼吸,最后达到心手相应,益于健康。习书除健身外,更为重要的是使人的心理得到更健康的调节和成长。书法作品是书者情感意志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其内涵是丰富的。无论是哪一位书法家的作品,都体现了他本人的个性品质、创作意念和思想情感。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看那即兴而赋的优美散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读后使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而那潇洒飘逸、酣畅淋漓的行书字体,更是书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又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祭奠他的侄子而书写的,祭文令人觉得悲惨和伤感,书法墨迹更使人感到悲痛至极,看得出他在书写祭文时是心灵的尽情宣泄。无论是王右军的闲适飘逸的浪漫情怀,还是颜鲁公的痛彻心扉的家国之恨,他们以书法为情感的寄托,对他们的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都极为有益。
读美学散步后心得感想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经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集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非凡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
内容梗概
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聪明,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书法艺术意象构造论文
摘要:书法作为以线条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造型艺术,意象表达是其主要特征。书法的意象表达是通过艺术构造完成的。书法意象具有“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的内蕴,自然和人文的逻辑指向。书法意象的构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将从创作和接受两个方面简要介绍。
关键词:书法;意象;艺术构造;意象构造
Abstract:Calligraphyuseslinesasthemainexpressionofvisualarts,andimageexpressionisitsmaincharacteristic.Calligraphyimage,conveyedthroughtheartisticstructure,ischaracterizedbytheconnotationofcreatingimagetoconveymeaningandofexpressingmeaningwithouttoomuchemphasisonimage,andbylogicaldirectionofnaturalnessandhumanity.Calligraphyimagestructure,asacomplexprocess,isintroducedbrieflyfromtwoaspectsofcreationandacceptance.
Keywords:calligraphy;image;artisticstructure;imagecreation
一、书法中的意象表达及其艺术构造性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书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兹摘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数则:“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1]81-8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曰:“《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石门颂》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元燮造象》如长戟修矛,盘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阔斧,斫阵无前。”[2]822-823汉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3]6元郑杓认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认为这指的是“创作者心中应存其意象”[4]71。“形者象也,势者意也。”韩玉涛先生对书之势做如是说:“势就是风骨,势就是境界,势就是意象”[5]110。由“书——如——象(像)——意象”的逻辑推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书者,如也,如意象也。
构造书法艺术意象论文
摘要:书法作为以线条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造型艺术,意象表达是其主要特征。书法的意象表达是通过艺术构造完成的。书法意象具有“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的内蕴,自然和人文的逻辑指向。书法意象的构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将从创作和接受两个方面简要介绍。
关键词:书法;意象;艺术构造;意象构造
一、书法中的意象表达及其艺术构造性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书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兹摘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数则:“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曰:“《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石门颂》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元燮造象》如长戟修矛,盘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阔斧,斫阵无前。”汉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元郑杓认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认为这指的是“创作者心中应存其意象”。“形者象也,势者意也。”韩玉涛先生对书之势做如是说:“势就是风骨,势就是境界,势就是意象”。由“书——如——象(像)——意象”的逻辑推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书者,如也,如意象也。
书法之所以具有意象性首先在于其载体——汉字本身的象形性特征。我们知道,汉字是由图像符号转化而来的,在早期的书法作品如甲骨文和金文中,还能隐约看到古人造字的图画性特点。但若据此认为书法意象性仅由汉字的象形特征决定就不够全面了。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指出“由象形变为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容易觉察到的变化。在整个古文字阶段里,汉字的象形程度不断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来大都很像图形。古人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它们逐渐改变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的、象形程度较低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线条化’。”公认的最具表现力的书法形式则是最为简化的行书、草书,这也说明了书法的意象绝不仅是状物拟态的模仿,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而作为意象性另一端的“意”也并非文字本身的释义。举例来说明,中国的文字书写具有双重意象。第一层意象是对事物的写征意象,属字的本意。如“劓”,《说文》云:“刑鼻也,从刀。”这是相当古老的一种鼻刑,刑始于兵,这种酷刑应是古老的征战中以割鼻报功演变而来。“劓”字的本意,给人是一种残酷的意象。然而作为书法书写出来的“劓”字,其字形的另一层意象则可以让人感觉到,左右偏旁的繁简疏密之间,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立,相安和谐。而书法的艺术意象就在于这第二层意象,这是书法艺术的象外之意象。文字书写之所以上升为书法艺术,是这第二层意象性在起决定作用。
可以看出,书法意象不是由汉字本身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单独构成的,而应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构造结果。即是说书法意象是由创作者的主体投射,书写过程中的形式表达和欣赏者的联想和对作品背景的反观共同构成的。正如杨小清先生所说的“艺术虽不是客观的,但也不是主观的。艺术是‘类’的客体主观性在AB投射中由C的‘虚化’规则定位的,这是艺术存在的极其重要的属性。”书法意象正是这样通过作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共同构造,并受时代审美趋向和艺术规则影响而形成的。所以书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体的,而是变化的、虚化的,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主客观相互交汇作用产生的审美体验。
书法艺术意象构造论文
一、书法中的意象表达及其艺术构造性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书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兹摘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数则:“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1]81-8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曰:“《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石门颂》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元燮造象》如长戟修矛,盘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阔斧,斫阵无前。”[2]822-823汉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3]6元郑杓认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认为这指的是“创作者心中应存其意象”[4]71。“形者象也,势者意也。”韩玉涛先生对书之势做如是说:“势就是风骨,势就是境界,势就是意象”[5]110。由“书——如——象(像)——意象”的逻辑推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书者,如也,如意象也。
书法之所以具有意象性首先在于其载体——汉字本身的象形性特征。我们知道,汉字是由图像符号转化而来的,在早期的书法作品如甲骨文和金文中,还能隐约看到古人造字的图画性特点。但若据此认为书法意象性仅由汉字的象形特征决定就不够全面了。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指出“由象形变为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容易觉察到的变化。在整个古文字阶段里,汉字的象形程度不断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来大都很像图形。古人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它们逐渐改变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的、象形程度较低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线条化’。”[6]28公认的最具表现力的书法形式则是最为简化的行书、草书,这也说明了书法的意象绝不仅是状物拟态的模仿,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而作为意象性另一端的“意”也并非文字本身的释义。举例来说明,中国的文字书写具有双重意象。第一层意象是对事物的写征意象,属字的本意。如“劓”,《说文》云:“刑鼻也,从刀。”这是相当古老的一种鼻刑,刑始于兵,这种酷刑应是古老的征战中以割鼻报功演变而来。“劓”字的本意,给人是一种残酷的意象。然而作为书法书写出来的“劓”字,其字形的另一层意象则可以让人感觉到,左右偏旁的繁简疏密之间,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立,相安和谐。而书法的艺术意象就在于这第二层意象,这是书法艺术的象外之意象。文字书写之所以上升为书法艺术,是这第二层意象性在起决定作用。
可以看出,书法意象不是由汉字本身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单独构成的,而应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构造结果。即是说书法意象是由创作者的主体投射,书写过程中的形式表达和欣赏者的联想和对作品背景的反观共同构成的。正如杨小清先生所说的“艺术虽不是客观的,但也不是主观的。艺术是‘类’的客体主观性在AB投射中由C的‘虚化’规则定位的,这是艺术存在的极其重要的属性。”[7]41书法意象正是这样通过作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共同构造,并受时代审美趋向和艺术规则影响而形成的。所以书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体的,而是变化的、虚化的,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主客观相互交汇作用产生的审美体验。
二、书法意象表达的逻辑指向
既然把书法意象的形成看做主客体双方共同构成的审美过程,可以将书法意象表达的逻辑指向归结为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