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12:34: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银安全缺陷与预防策略
网络银行(以下称网银)是由各银行为方便用户进行余额查询、交易查询、转账以及付款等操作而开通的网站[1]。网络银行也被称为“移动的银行营业厅”。截至目前,很多银行都已经开通了网银业务。各个银行的网银所提供的业务大同小异,但是其使用的安全技术却存在较大差异。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并称为四大国有银行,它们采取了不同的安全机制来保证用户资金的安全和网银业务的顺利进行[2]。
1网络银行现在使用的安全技术
1.1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推出2种网银产品,即查询版网银产品和动态口令牌网银产品。查询版网银只可对关联的账户进行资金查询和交易查询操作,功能有限但是非常安全;动态口令牌网银产品支持涉及资金变动的操作。
1.1.1中国银行的主要安全技术
中国银行主要采用动态口令牌的安全技术。动态口令牌是一种内置电源、密码生成芯片和显示屏、根据专门的算法自动更新动态口令的硬件,每60秒随机更新一个密码。其使用方法十分简单,在登录网银或者转账时,用户只要根据提示输入动态口令牌当前显示的动态口令即可。在其他安全措施上,中国银行采用了短信登录、安全控件防范、短信提醒、预留“欢迎信息”以及交易限额控制等方法。从资金变动业务来看,中国银行使用三道身份认证来保证用户网银中的资金安全[3]。
网银安全应对策略综述
1背景简介
网上银行作为一种全新的银行客户服务提交渠道,使客户在享受银行提供的服务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近几年各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发展迅速。据CFCA(201l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个人网银用户比例为27.6%,企业网银则替代了60.3%的柜台业务。网银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安全性始终是用户与银行的关注重点。对用户而言,提升防范意识并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才能有效规避交易风险。对于银行来说,采用合理的网络安全架构,综合运营各类安全技术手段(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服务器群组防护等),才能避免网络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
2安全分析
各商业银行由于自身业务系统的差异,对网银系统应用架构会有不同的设计,但基本的技术构成是类似的,其各部分的功能也相似。图l是较为典型的网银应用系统结构。
2.1网银Web服务器
网银Web服务器是网银业务面向互联网客户的主要界面,当前互联网上有很多基于web应用的攻击,由于网银web直接暴露于互联网上,因此,Web服务器前不仅要通过防火墙实现基于网络层、传输层或应用层的访问控制,通过部署IPS实现深度安全检测,还需要通过流量清洗设备实现DD0S攻击防御。另外,由于安全防护要求不同,建议将网银Web服务器与银行门户Web服务器部署在不同的网络区域内,以防止门户Web的安全漏洞对网银业务的影响。网银Web服务器与用户浏览器间通过HTTPS协议保证数据的私密性与完整性,为了降低Web服务器进行密钥交换与加解密的工作负担,建议在Web服务器前部署SSL设备。在网银Web服务器前部署服务器群组防护系统,既可实现HTTPS协议加密,又可实现业务负载分担和服务高可用性。
网银经理工作体会
在网上银行的营销过程中,无论是对公客户还是对私客户,他们对网银售后服务的要求都是十分高的,这是我做为网银经理工作多年来的深切体会。
从各网点的客户经理对客户进行网银营销开始,到网银客户经理为客户答疑、指导,我行对客户的售后服务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在这期间,客户遇到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但大部分是客户本身的电脑设置和网络设置问题,还有就是客户的操作问题,虽然也存在我行网站的问题,但毕竟不是经常性的。
这就向我行网银经理提出了一个问题------售后服务的方向和范围。表面上看,我行的网银客户经理只要负责对我行的网银产品负责解释就行了,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这还远远不够。
一、客户产生的问题是在使用我行网上银行产品时遇到的。
也许这样的问题是客户本身的电脑问题,但客户的电脑设置与我行网银产品的使用有冲突,导致客户无法使用我行网上银行,所以,我认为我行的客户经理有义务为客户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包括ie设置、设置、防火墙设置、临时文件删除等等。
二、众多客户的电脑操作水平是不可能一样的
分理处成功实现“电子渠道迁移”网银启示
**分理处成功实现“电子渠道迁移”的启示
-----
**分行**分理处是个仅有13名员工的基层网点,营业面积不足40平方米,只有六个接柜窗口,但他们2006年一季度电子银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电子银行累计交易笔数29.7万元,达到柜台业务5.6万笔的530%,开户数达14000余户,存款余额较去年同期新增4000万元,达到1.9亿元,增幅达26%。一个基层分理处,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把80%的柜台业务成功地迁移到电子银行渠道办理,其交易处理能力相当于再造了4个网点。反观我行的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2006年二季度我行网上银行个人客户交易额新增107万元,个人签约户数新增1167户,达到5500户,网银交易笔数10621笔,网银交易额10028万元,这些成绩与建顺分理处的成绩比,我们的差距很远,我行现有员工39人,对外营业窗口8个,开户数10000余户,存款余额10个多亿,从硬件设施与客户存款规模比,又比建顺分理处的先进经验,我们有以下思路和措施:
一、转变观念,更新认识,把电子银行业务推广当作新的业务增长点
自去年我行所辖各网点升格为分理处,我行由原来管辖六个网点的综合型支行转变为单点型支行,由于营业大厅装修改造,客户不断增多,我行今年一季度新增存款超过去年六个网点全年的总和,业务的迅猛发展,结算量的日益加大,同时也给我们的营业柜台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解决客户排队等候,一度成为我们提高服务质量最头疼的问题。面对这种形势,基于认识上的局限性,我们一直在传统意义增设窗口,增加人员的想法上考虑的多,而对于上级行大力要求发展电子银行的要求动脑筋少,因而效果不很明显。建顺分理处面对同样的情况,而他们想到了做网上银行,分流客户,更好地服务客户。从这一点上讲我们的观念落后了,以前我们认为做网上银行业务,那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事情,那是高素质客户的事情,距离我们内陆地区还为时过早,有时甚至我们自己还担心做网银交易的安全性。**分理处刘赖荣主任带领他的员工们对“多数老板大都是40岁以上”、“文化程度不高,对电脑网上银行的认知几乎为零”的客户群体手把手去教,从购买电脑到训练使用,浸透着刘赖荣们的心血。从这中间,我们看到了差距,这种差距是观念上的差距,还有工作精神上的差距,我们只有在更新观念这个基础上来补补课,不断提高认识,才能有刘赖荣们的工作精神和劲头。从领导到员工,实现观念上的转变,这是做好电子银行业务的前提。
二、寻找差距、强化学习,创造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有利环境
乡村网银发展难点及措施
网上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客户服务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广大客户带来相当大的便利,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但在农村地区,由于受思想观念、金融网点分布等方面的制约,网上银行业务的普及和推广仍存在一定的难度,为进一步了解网上银行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使用情况,笔者对玉田县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地区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玉田县现有农村人口50.5万人,据统计,截至2012年3月末,玉田县辖区金融机构共开通网上银行商户15万余户,网上银行主要使用人群中公职人员占37%、企业占40%,农民商户只占10%左右。
(二)农村商户网上银行业务使用情况。据对50位农村网上银行商户的调查,年龄在20~30岁的商户占50%,50岁以上的商户仅占1%;30%以上的商户使用网上银行的频率在半年左右一次;30%左右的商户通过朋友介绍办理了网上银行,其本身并不了解;50%的商户选择网上银行的标准是手续费便宜。
二、农村地区推广网上银行业务存在问题
(一)乡镇金融机构的网点分布制约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据调查,有30%以上的人选择网上银行的标准是银行的品牌影响力。但受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撤并的影响,玉田辖区现有20个乡镇,其中只有5个乡镇设置了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其余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设置了营业网点。而由于信用社各种业务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国有商业银行,不少农村居民对农村信用社网上银行的快捷安全程度持质疑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上银行业务的推广。
网银电子支付的营销方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的进步催动了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国内外银行业均抓住机遇开喂网上银行业务,网银业务成为银行业新的业务增长点。但网上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令人关注。本文试从法律的角度对我国网上银行电子支付业务的规范进行探讨。
网上银行电子支付概述
所谓电子支付(electronicpayment),是指以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将负载有特定信息的电子数据取代传统的支付工具用于资金流转,并具有实时支付效力的一种支付方式。
电子支付的实现方式有三种。
一为信用卡支付。该方式可以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使用,在因特网上使用时,它可以在各个银行相互认可的前提下,在不同银行之间进行资金的流转,因而能够更为快捷地实现电子支付,是电干支付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二为电干货币。电子货币是以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的一种非现金流通的货币,具有支付适立性强、变通性好、交易成本低廉等特点,是电子支付最为重要的载体。
深究网银安全防控对策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网上银行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网上银行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必须引起广大网民群众的重视。
一、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1.网上银行网站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在网络银行中,企图非法窃取密码的作案者如果采用可以改变登录ID的方法,即便登录失败,网站也不会将密码视为无效。除了用软件窃取密码这样的隐忧以外,“冒充站点”也是网上银行使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隐患。客户在不了解情况时就会向虚假站点发送ID和密码。客户发送完毕后,如果显示出一个“服务马上就要停止”的画面,或者把客户访问重新引导到正规站点上,客户当时是很难察觉的。这样一来,就存在有人进行非法资金转移的可能性。
2.交易信息在商家与银行之间传递的安全性问题
因为互联网的虚拟性,交易双方无法确保对方身份的真实性,尤其在当事人仅仅通过互联网交流时,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交易双方的信用机制和安全感是非常困难的。资金在网上划拨,安全性是最大问题,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大量经济信息在网上传递。而在以网上支付为核心的网上银行,电子商务最核心的部分包括CA认证在内的电子支付流程。就是说国内目前的网上银行还不能算真正的网上银行,只有真正建立起国家金融权威认证中心(CA)系统,才能为网上支付提供法律保障。
互联网银行反洗钱难点与监管
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应运而生。网络银行改变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方式,在其为人们便利的同时,其隐匿、快速转移资金的特点,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转移非法资金的重要途径。因此,对网络银行反洗钱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网络银行主要模式
网络银行按照设立方式及经营模式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依托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和纯互联网银行。前者相当于传统银行物理分支机构的延伸,客户在银行柜面开立账户后,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登录银行网页,基本可以办理除现金存取业务外的其他所有业务,如工、农、中、建、交等银行的网上银行。与依托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相比,纯互联网银行属于线上银行,无分支机构,客户开户、资金划转均是通过互联网线上操作,此类银行主要依托网络社交平台或电商平台获取客户资源拓展业务,如微众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本文主要是对纯互联网银行反洗钱问题进行探讨。
二、我国互联网银行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纯互联网银行有两家,分别为腾讯作为大股东的微众银行和阿里巴巴主导的浙江网商银行,均完全定位于线上金融业务,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全网络化营运,服务目标群体(主要为个人和小微企业)。2016年底,上述两家银行资产规模合计1135.17亿元,贷款余额合计636.66亿元,存款总额合计265.09亿元。网商银行客户303.8万户,微众银行截至2016年末,开通“微粒贷”用户1500万人,累计发放贷款近1987亿元,管理贷款余额517亿元;开通直通银行客户160万人,管理资产余额222亿元。
三、互联网银行洗钱风险分析
互联网银行的破坏性及对传统银行的挑战
提要:互联网银行,指没有物理网点和柜员机、仅以网络作为交易媒介的纯网络银行。它具备技术不连续与市场不连续的特征,是一种破坏性创新。互联网银行之所以将最终发展为一种颠覆性力量,在于它对传统金融的进攻是从低端开始的,具备很强的隐蔽性和拓展性。而传统金融机构对互联网银行低端进攻的防御,却可能因路径依赖、需求约束、利润增长与成长需求错配而失败。正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低端进攻,要认识到这种进攻是一种创造性破坏,警惕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创新监管机制,做好金融竞争格局的再平衡。
关键词:互联网银行;破坏性创新;低端进攻
一、引言
2015年可说是中国互联网银行发展元年。2015年1月在总理的见证下,中国第一家真正的互联网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简称微众银行)开业。紧随其后,2015年6月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作为第一股东的浙江网商银行(简称网商银行)开业。互联网银行开启了中国金融业的新篇章。尽管互联网银行在中国刚刚兴起,但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肯尼亚等国家早有先驱。美国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形成两种模式:一是发展全面金融服务的。如世界上第一家纯互联网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iesFirstNetworkBank,简称SFNB)、印第安纳州第一互联网银行(FirstInternetBankofIndiana);二是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的。如康普银行(CompuBank)、荷兰国际集团美国直销银行(INGdi-rectUSA)、美国互联网银行(BankofInternetUSA,BOFI)(陈一稀,2014)。除美国先驱外,以云计算增进核心竞争力的德国FIDOR银行、以客户为首要驱动因素的英国FistDirect银行、通过移动支付创造辉煌的肯尼亚M-PESA银行的发展也颇有特色(克里斯•斯金纳,2015)。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为我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但从国外经验看,迄今互联网银行尚未能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重大威胁。一是因资产规模小,二是受发展阶段所限。中国互联网银行起步虽晚,但背靠大树,互联网基因显著,微众银行的最大股东是腾讯公司,而网商银行则留有深刻的阿里烙印。展望未来,我国的互联网银行会对金融竞争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人们认识不一:有“补充说”,认为互联网银行是对传统金融的补充;有“竞合说”,认为互联网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是竞争合作关系(《2015年中国互联网银行发展报告》,2015;邱峰,2015;张爱军,2015);亦有“颠覆说”,认为互联网银行会对传统金融竞争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张力军,2014;谢平,2014)。为寻求正确答案,可从破坏性创新视角进行分析。
二、互联网银行是一种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与不连续创新、根本性创新、突破性创新等概念,词义有重叠。破坏性创新最早由著名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提出,他认为,破坏性创新需要企业家把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构造一种的新的生产函数。在这个过程中,将破坏旧的经济结构,建立新的经济结构。1997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把这一理论发扬光大,并明确提出判断破坏性创新的两种标准:是否出现技术不连续、是否出现市场不连续。技术不连续,指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技术不再沿着原有路径演进,发生了跳跃(不连续);市场不连续,则指原有的主导产品与市场标准不再生效(不连续),被新的市场主导设计和行业标准取代。技术不连续与市场不连续,正是创新“破坏性”的来源。从技术看,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现实世界,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交互作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全新技术,前所未有,技术不连续性显而易见。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孕育出崭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银行,业态之新,甚至需要监管部门重新制定监管规则。尤其在中国,互联网银行的互联网基因显著,是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进行征信和放贷,与传统商业银行征信模型截然不同,出现了技术上的跳跃。传统商业银行虽然也致力于发展网上银行,并号称使用大数据,但网上银行是由网站单方面提供信息内容并采集数据,而互联网银行则是采用UGC(usergeneratedcontent)网络数据———用户基于情景制造的数据,这才是真正的大数据。从第二个标准———市场不连续看,新的金融业态也演化出新的主导设计与市场标准。若原有的金融服务应用于新的市场,而不是传统主流市场,市场就出现跳跃。传统商业银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型优质企业,即市场中的“头部客户”———“二八效应”中带来80%利润的那20%的客户。而互联网银行则把金融服务转向了长期未被覆盖的小微企业,即市场中的“长尾客户”。新的市场规则是以长尾理论(克里斯安•安德森,2006)与利基文化为基础的。单个小微企业给银行带来的利润薄,且风险大,但无数小微企业集合在一起带给银行的利润会形成新的“百分之八十”,且风险分散。在信息科学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出现之前,银行难以大批量、规模化地有效调查小微企业的信息与数据,所以致力于发展关系型业务,提供复杂的金融产品给主流用户。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银行除了从公安系统与中国人民银行收集征信数据,还可以从电商平台、社交网络、游戏网络等获取结构化交易数据与非结构文本数据———这使批量获取个人与小微企业的数据成为可能。因此,定位普惠金融,提供简单、快捷的金融产品,发展交易型业务,成为银行业新的主导设计,为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树立了市场标准。有人提出,互联网银行只是渠道创新,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与功能。但破坏性创新研究中,诸多经典案例表明,哪怕只是性能的重新组合,只要能以全新方式满足“非消费”(克莱顿•克里斯藤森,2004)———某种从未被好好满足的需求,创新产品或服务也会具备不连续性,对旧产品、旧服务产生破坏性冲击。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银行金融专业能力弱,提供的金融产品较单一,甚至有一定的网络安全风险,但其满足了消费者一种从未被好好满足的需要———便捷获取金融服务的需要。比如,无论是微众银行还是网商银行,发放的贷款都是信用贷款,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极大地缩短了审批时间,使潜在信用合格的个人或小微企业快速获取了亟需的金融服务。牺牲功能的齐备,对性能组合的内部结构重新布局,把从未被很好满足的某种需求置于性能完善的首位,这是破坏新创新的重要表征。从定义与特征判断,互联网银行确实是破坏性创新,理应对旧有的金融格局产生巨大冲击。
国内网银发展状态与未来方向研讨
一、网络银行的概念及运行特点
1.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技术,通过Internet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帐、行内转帐、跨行转帐、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Intern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2.网络银行的运行特点
(1)业务智能化、虚拟化。网络银行没有建筑物、没有地址,只有网址,其分行是终端机和因特网带来的虚拟化的电子空间,主要借助智能资本,客户无须银行工作人员的帮助,可以自己在短时间内完成账户查询、资金转账、现金存取等银行业务,即可自助式地获得网络银行高质、快速、准确、方便的服务。
(2)服务个性化。因特网向银行服务提供了交互式的沟通渠道,客户可以在访问网络银行站点时提出具体的服务要求,网络银行与客户之间采用一对一金融解决方案,使金融机构在于客户的互动中,实行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主动服务赢得客户。
(3)金融业务创新的平台。网络银行侧重于利用其成本低廉的优势和因特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对金融信息提供企业资信评估,公司个人理财顾问、专家投资分析等业务进行创新和完善,提高信息的附加价值,强化银行信息中介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