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仲裁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4 11:40: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上仲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上仲裁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网上仲裁;合法性;真实性;公正性
论文摘要:网上仲裁的主要障碍不是技术障碍而是法律障碍,主要存在于机构的合法性、证
据真实性等法律问题。通过立法确认网上仲裁的合法性,通过完善网上身份确认、原件证据展示、裁决确认等确保真实性,通过网上直播等具体措施保障网上仲裁的公正性。
网上仲裁(onlinearbitration,又称在线仲裁)的实现,只是一个时间早晚问题,而不是能否实现的问题。目前网上仲裁的主要障碍,不是技术障碍而是法律障碍。网上仲裁的合法性、真实性、公正性网上仲裁能否实现的关键法律问题。
一、网上仲裁的合法性障碍及其解决
网上仲裁的机构和业务尚未被我国国内法承认。尚未被我国法律承认,是网上仲裁最大的法律障碍。因为法律不承认,即使网上仲裁的程序和结果再公正,中国法院或者外国法院也是不承认和执行的,这样的裁决没有生命力。目前准备采取网上仲裁的两种组织,一类是由国家已经明确承认的合法登记的仲裁机构,比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等;另一类是尚未法律确认的新兴网络组织自行实行的网上仲裁机构,例如加拿大某些律师成立的私营网络仲裁公司[1]。
海南自贸港网上仲裁制度分析
当今社会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提升,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跨国跨地区的网络经济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民商事纠纷,对现有法律体系提出了挑战。网络经济产生的纠纷,本身就具有互联网的特征。网上的冲突应在网上解决,尤其是当事人位于不同的司法管辖领域。中共提出要在海南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并提出海南的法制建设要进一步优化。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电子商务也将成为后现代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网上争议解决机制也势必会伴随着互联网全球化的趋势而快速的发展。仲裁制度从其产生就具有简便快捷、及时高效的特征,这与互联网的特性不谋而合。在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过程中,探究网上仲裁制度有利于及时高效地解决跨境国际商事纠纷,为自贸港的建设提供的纠纷解决的更优方式。
一、网上仲裁概述
(一)网上仲裁的概念。网上仲裁概念由来已久,但是目前学界对网上仲裁的定义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网上仲裁是将所有的仲裁程序都置于互联网上,从订立仲裁协议、进行仲裁程序,到做出仲裁裁决,均通过网络技术解决;[1]有学者认为,网上仲裁是借助网络因素下的仲裁系统的封闭性运行;[2]还有学者认为,网上仲裁是一种“混合程序”,是指仲裁过程中,主要的程序在网上进行,但在案情复杂时,也可采用传统的交流方式来进行;[3]也有学者认为,网上仲裁就是利用网络信息和电信技术将传统仲裁置于互联网之上,通过网络技术来推进仲裁程序,其只是仲裁的程序方式发生变化,本质上和传统仲裁并没有多大的区别。[4]从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网上仲裁的含义多采取折中的方式。本文认为,对于网上仲裁的定义应根据网上仲裁制度设置的法律目的和实质出发。网上仲裁主要是为了解决网络经济背景下,各争端当事方就网上发生的民商事纠纷而设置的争端解决方式,那么在适用网上仲裁进行裁决时,如果就一些辅助程序性事项采用传统方式来进行的话,并不影响网上仲裁程序的进行,但是涉及裁决的一些核心实质性程序则必须采用网络技术来支持,如仲裁庭的在线裁决等,这也是网上仲裁区别于传统仲裁的核心所在。另外此观点并不否认所有仲裁程序都在网络上进行是网上仲裁,只是觉得其定义过于理想化和绝对化,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如涉及裁决的执行,就很难在网络上进行。(二)网上仲裁的特征。国际性。网上仲裁作为ODR(onlinedisputeresolution在线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方式,ODR可以利用全球的网络资源,[5]所以网上仲裁本身就是为解决国际民商事争端而产生的。互联网是无国界的,且从互联网的传输手段来看,网上仲裁也可整合整个互联网的资源,打破地理国界限制。在当今网络经济的形势下,许多纠纷都是跨国界、跨地区的,当事人处于不同的司法管辖领域。间接性。ODR解决争端利用第三方提供的电脑网络技术将各参与人集合起来[6],网上仲裁中争端当事人和仲裁员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接触,绝大多数情况下各方参与人没有直接接触,所以网上仲裁具有间接性。此种间接性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仲裁,可以避免双方当事人因会面而引起的情绪变动,但是这种方式不利于争端双方完全表达诉求,可能会影响裁决的公正性。开放性。网络经济产生的纠纷多为跨地区的纠纷,各方当事人常常并不在同一地区。网上仲裁将纠纷置于互联网,打破了地理边界的限制,争端当事方通过互联网来处理仲裁过程中的一系列事项。当事人也可通过互联网来选择自己所适用的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开放性的规则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即时性。互联网技术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即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在仲裁的过程中,当事人如有新发现的证据材料可即时发送给仲裁庭,并且仲裁员就某一事项决定也可即时发送给各方当事人,如果就某一事实认定双方产生分歧也可及时在仲裁员参与的情况下利用网络技术及时表达诉求。虚拟性。网上仲裁的虚拟性体现在网上仲裁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线上活动来开展的,在仲裁过程中,各方当事人和仲裁员并不在实际中接触,都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来沟通案件的推进情况。网络的虚拟性,也决定了网上仲裁虚拟性的特征。私密性。仲裁得以在商事领域发展迅速与仲裁具有私密性具有很大的关系。网上仲裁将仲裁置于互联网之上更保证了仲裁的私密性。网上仲裁的过程只有各方当事人知晓和参与,文件的传输也只由各方接收,不参与仲裁的其他人很难接触到仲裁中的事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当事人的隐私,以及相关的商业秘密。
二、网上仲裁的法律问题分析
(一)电子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在传统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发起仲裁以有效的仲裁协议为基础前提,网上仲裁作为仲裁的一种形式在根本上并没有改变仲裁合意自愿性的基础,也需以有效存在的仲裁协议为前提。网上仲裁协议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双方当事人在线下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约定双方通过网上仲裁的方式来解决纠纷;还有一种是双方当事人通过互联网交流达成的电子仲裁协议,也即“无纸”协议,其有效性仍存在争议。伴随着互联网的无国界交流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跨国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仲裁协议也均通过网络达成,所以确定电子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是开展网上仲裁必须要解决的首要前提问题。针对电子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问题,目前大多采用扩大解释的方法。扩大解释的方法可以解决电子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问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旦出现新的仲裁形式对仲裁协议的形式和要求有新的改变,那么仍要继续做扩大解释,这样不利于法律的稳定性,也不利于对新形式迅速做出反应,此处建议使用功能等价法来解释电子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功能等价法是指仲裁庭先对法律规定仲裁协议的书面形式要求作目的的评估,然后再考虑电子形式的仲裁协议是否能达到相同的目的,最后再确定效力。使用功能等价法来评估电子仲裁协议的效力是利用了目的解释的方法来确定协议的效力,首先确定仲裁规则要求中的书面形式的目的,在实践中大部分仲裁法中规定的书面形式是为了确保双方当事人达成仲裁的真实意思表示,如果电子仲裁协议能证明双方的意思表示真实,则能够实现书面形式的目的。在仲裁协议书面形式的要求中,通常以双方当事人的签名同意视为意思表示真实,规范电子签名的方式直接影响电子仲裁协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我们国家并不否认电子签名的有效性,但是电子签名依然要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其并不能完全依照双方当事人的意愿而直接存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电子技术的参与可能对签名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并且电子签名在签出之后仍具有易伪造、易复制、易删除的特征,在实践当中当事人对其做出的电子签名也难以保证,这也为仲裁庭认定电子签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了困扰。[7]针对电子签名易被删除、修改的特性,我们可采取以下的方式来保证电子签名的真实性,从而保证电子仲裁协议的有效性:第一,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来认证电子签名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电子签名稿件发送给第三方认证机构,由其利用先进的验证技术来验证签名的来源和更改的次数从而保证其真实有效性;[8]第二,利用Ukey进行保密,[9]Ukey是一种连接计算机进行密码验证的常见设备,拥有加密和解密的功能,利用Ukey进行加密可以有效保证电子仲裁协议的真实性;第三,引入第三方视频公证技术,在当事人签署电子仲裁协议时,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采取录屏和视频的方式来保存签署协议的实际情况,并由相应的公证机构进行公证,保证电子签名的真实有效性;第四、采用秘钥的方式设置签名,当事人在签名时需要秘钥才能进入,仲裁员在验证签名的真实性时,可根据当事人提供的秘钥密码来进行验证,从而保证签名的真实性。(二)网上仲裁中仲裁地的确认。在仲裁中,仲裁地的确定是推进仲裁的重要一环,但是我们要区别仲裁地和开庭地,仲裁地并不等于开庭地,这也为确定网上仲裁地留下了很多空间。仲裁地的作用主要是将仲裁活动与特定国家的法律制度建立联系,赋予仲裁的合法地位,[10]并且仲裁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仲裁裁决的国籍,进而影响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11]但是,在网上仲裁中,仲裁员、当事人可在不同地点、多个地点通过网络参与仲裁,[12]基于互联网不确定的特性,所以网上仲裁中仲裁地的确定与传统仲裁地的确定存在很大不同,想要确定一个紧密联系的仲裁地着实不易,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来确定仲裁地。仲裁的起源是一种民间的纠纷解决方式,以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为基础,在仲裁的启动和程序推进过程中都能看到意思自治原则对仲裁的支配。在网上仲裁中,各当事人不在同一地点,各服务器也都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物质”基础之上,所以仲裁的实际物理地点难以确定,此时可以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来确定网上仲裁地。当事人可以在仲裁协议中规定具体的仲裁地,如果当事人在协议当中没有约定仲裁地点,可允许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开始前协商确定仲裁地,最大程度上保证仲裁的自愿原则。二是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来确定网上仲裁地。在实际的网上仲裁中,双方当事人可能无法就仲裁地达成一致,此时仲裁员可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将与案件联系最为紧密的地点作为仲裁地。使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仲裁地给予了仲裁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如果对其不加以限制,可能会导致仲裁员拥有绝对的权利,从而可能会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不符合最密切联系原则追求的“法律适用的最适当性”[13],并有损公平,所以在仲裁员使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仲裁地时应对仲裁员做出相应合理的限制。仲裁员在使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仲裁地时应考虑双方当事人所在地的法律制度完备性、与纠纷发生具有最紧密联系地、以及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来综合确定仲裁的仲裁地点。这些因素都与仲裁有很大关系,法律制度的完备性是为了保障仲裁程序的合法性和顺利推行,与纠纷具有最密切联系可以更好地方便仲裁员查清案件事实,在裁决做出后还要考虑对裁决的执行问题。三是非内国仲裁理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主权,在制定国内的网上仲裁规则时,每个国家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本国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利益,这也导致了每个国家仲裁规则的不同,所以在国际仲裁中难以调和适用哪个国家的仲裁规则,并且各国的利益难以协调,达不成一个统一的国际网上仲裁标准。非内国仲裁理论主张国际商事仲裁中不考虑仲裁地法的限制,仅由仲裁裁决的被请求承认与执行地法院来进行监督。[14]利用非内国仲裁理论可以很好的解决网上仲裁中仲裁地难以确定的实际情况,并且该理论也充分考虑了网上仲裁裁决的执行问题。但是非内国仲裁理论试图使网上仲裁完全摆脱国家司法监督和控制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如果没有国家的司法监督,国际商事仲裁最终将走向崩溃,[15]并且在仲裁庭做出裁决之前,无法判断那一地区的法院对仲裁享有监督权。非内国仲裁将网上仲裁的整个过程置于一种游离与各国司法管辖权之外,表面上解决了跨国仲裁的仲裁地问题,实际上在仲裁裁决做出之后,由于仲裁程序的无法可依,将会导致裁决更加难以得到承认与执行。四是仲裁本座论。仲裁本座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是基于法律意义上的仲裁地而非实际的仲裁地。[16]依据仲裁本座论,网上仲裁中的仲裁地先由当事人双方自由协商确定,如果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无约定,仲裁程序开始前也达不成一致意见,则由仲裁庭来确定具体的仲裁地。仲裁本座论保障了当事人对仲裁地的自由选择权,这体现了发起仲裁的意思自治原则。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可采取仲裁本座论来确定网上仲裁地。仲裁本座其实是对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综合运用。首先由当事人进行自主选择,保证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权;如果当事人不选择或无法达成一致,为了使仲裁程序合法、仲裁裁决得到承认与执行,则由仲裁庭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仲裁地。(三)网上仲裁的承认与执行。在国际商事仲裁中,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是影响仲裁成功与否的最后一环。在网上仲裁中,如果当事人在仲裁裁决做出后能自觉履行,那么就不涉及承认与执行的问题,但在实践之中,仲裁裁决做出之后一般都需借助当地执行机关的力量来强制执行。因各国仲裁规则的差别,又考虑到各国共同的利益,经过不断的妥协协商达成了《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下称《纽约公约》)。根据《纽约公约》的规定,只要双方当事人位于《纽约公约》的缔约国或参加国境内,均可依据该公约申请强制执行。根据《纽约公约》的规定,在申请承认外国仲裁裁决时,需要向被申请执行之地的执行机关提交裁决的正本。网上仲裁裁决其实与电子仲裁协议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通过电子网络技术形成的“书面内容”,根据功能等价原则,可对网上裁决做目的解释,网上裁决也是为了解决国际商事争端而做出的,其与传统的国际商事裁决书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但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将网上仲裁裁决书视为原裁决的正本或其正式副本,但是申请人应能保证所提交的网上裁决书的真实性。网上仲裁区别于传统的国际商事仲裁还在于网上仲裁是无地理边界的,这也导致网上裁决在执行中难以确定具体的执行地点。根据上文对仲裁地的讨论,仲裁本座论对于确定网上仲裁地是合法合理的,确定了仲裁地这一前提条件后可将网上仲裁裁决纳入《纽约公约》中进行执行。《纽约公约》签订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国际商事仲裁的承认与执行问题,跨境电子商务网上仲裁解决的也是国际商事争端,不过是其争端的产生与解决都借助了互联网这一媒介,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其为国际商事争端的本质。并且《纽约公约》签订时间较早,当时网上仲裁制度发展的并不成熟,对国际商事仲裁的影响较小,鉴于立法的滞后性,所以在条款上并没有体现网上仲裁的相关规定。但是,我们应从《纽约公约》签订的目的出发,其最终的目的是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提供承认与执行的渠道与机制。
三、海南自贸港网上仲裁规则探析
网上仲裁地确定问题研究论文
一、网上仲裁地的“缺失”
就传统的国际商事仲裁而言,仲裁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连接因素,在确定仲裁协议准据法、仲裁程序法及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或撤销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而因特网是一个全球性、开放性的技术体系,是由相互连接并使用特别计算机软件的计算机群组成的一个虚拟空间。因特网既是一个信息传输的渠道,又是一个虚拟的电子空间。它以电脑为交流的工具,打破了地域界限。我们可以把网上仲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的常规仲裁机构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开设的网上仲裁业务,这样,网上仲裁的仲裁地还可以依照传统方法来确定。第二种情况是纯网上仲裁。提交在网上仲裁的案件,其程序包括仲裁申请和仲裁案件的立案、答辩或反请求、仲裁庭的组成、转贴于公务员之家()仲裁审理或仲裁裁决的作出,均在网上进行。其本身的无国界性或无地域性决定了要对网络套用传统的规则非常困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说哪里是网上仲裁机构的所在地。如果又找不到其他连接点,比如当事方没有约定仲裁地,仲裁员凭借“善良及公允”原则来仲裁,没有明确适用某国法律,各方身处异地,仲裁全过程在网上完成,那么,在确定仲裁地的过程中将会困难重重,甚至不能确定。这种情况被形象地称为“仲裁地缺失或落空”。
二、确定网上仲裁地的几种观点
(一)以仲裁员所在地确定仲裁地
仲裁庭采用独任制进行仲裁时,以独任仲裁员所在地为仲裁地,采用合议制进行仲裁时,以首席仲裁员所在地为仲裁地。此种确定方法中“所在地”的确定存有很大争议,到底是住所地还是居住地,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相关规定,存有差异。此外,所在地是仲裁程序开始时仲裁员所在地,还是仲裁裁决作出时仲裁员所在地,此种观点显然提供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此外现代社会生活中,仲裁员跨国界的频繁流动更加剧了仲裁员或首席仲裁员所在地的不确定性。有学者将其缺陷总结为:它破坏了法律的可预见性原则,导致当事人不能预见裁决将在什么法律体系下作出。
(二)以进行仲裁的计算机服务器的地理位置确定仲裁地
国际合同法规冲击论文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开发与应用,使跨国贸易成本降低,人们将广泛采用互联网签订国际合同,同时互联网合同也将对传统的国际合同法规则带来一系列的冲击与挑战。本文从互联网合同的成立与效力、互联网合同中的法律选择以及互联网合同争议的解决等方面,阐述互联网对传统国际合同法规则的影响,从法理学角度对之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应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一引言
二战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人的通讯联络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便捷迅速。作为国际信息社会的象征,互联网是计算机数字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的产物,是一个建立在现代计算机基础上的成千上万个相互协作的网络以及网络所承载的信息结合而成的集合体,在功能上,它集电话系统、邮政服务、购物中心、新闻媒体、信息集散地等系统功能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传播媒体。
与此同时,互联网和其他通讯技术的发展,使跨国贸易的成本大大降低,为众多的用户提供了广阔的商业前景,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访问网址去获取国外的商业信息,网上销售将成为与传统销售渠道并存的另一渠道,我们将进入一个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电子商务时代。根据最新估算,到2000年互联网将有6,000万私人用户,最迟到2007年,所有购货合同的7.5%都将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交易额可达6,000亿美元。
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引入国际合同领域,给传统国际合同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是否可以用传统的国际合同法规则来调整网络空间?本文试从互联网合同的成立与效力、法律选择、争议的解决方式等方面阐述互联网对传统国际合同法规则的挑战与冲击。
二互联网合同的成立与效力
电子商务发展步骤论文
1.简单的个别的网上交易
现在有很多此类的ICP。其中著名的有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国内的有8848珠穆郎玛网上商店,263首都在线等等。在没有良好的交易平台作为技术支持和信誉好的银行作为保障的前提下,电子商务是无法蓬勃发展起来的。
2.网上城市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网上活动的增加必然导致此类ICP的急剧增加,之后便是银行和物流业者的介入。如此,网上城市的形成条件便初步具备了。这里所讲的网上城市仅指在同一个城市里建立一个综合各门各类的商务平台,来进行各种日常活动,如购物,订机票,网上远程教育,炒股,娱乐,等等。
3.地球村-无国界的地球和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它是网上城市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大量增加。如此,各种商务活动,思想交流,学术活动,远程教育,国际访问均可在互连网上完成。
办公室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一、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1、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截至2008年12月31日,*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共各类信息123条。
*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在中国*政务公开信息网共本办信息88条。其中:机构信息栏目信息6条,占总数的6.8%;政策法规栏目信息34条,占总数的38.6%;政务动态栏目信息13条,占总数的14.8%;其他栏目信息35条,占总数的39.8%。
本办除在中国*政务公开信息网信息外,在办门户网站共信息35条。其中,机构信息栏目信息7条,占总数20%;政策法规栏目信息8条,占总数的22.8%;其他栏目信息20条,占总数的57%。目前,我办已将自1997年以来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规范性文件等,可以在中国*政务公开信息网和本办门户网站上实现“一站式”查询。
2、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2008年,*仲裁委员会办公室没有接到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申请。
投资者网上远程交易协议
本协议中乙方免责条款用黑体表示,建议投资者充分了解远程网上交易委托的风险及本协议免责条款含义,谨慎考虑以决定是否选择网上交易委托及签订本协议。
甲方:网上交易的直销投资者
乙方: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委托服务网站:*
客户服务中心电话:010-65171155
直销中心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1座23层邮政编码:100005
小议电子商务里的消费者权益保障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得到空前发展,其具有操作简便、节省时间、节约成本的传统交易方式所不具有的优点。但同时,因对其调整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使参与交易消费者极易受到侵害。因此,如何保护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促进我国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一、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挑战
(一)电子商务的界定
目前,对于电子商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美国《全球电子商务纲要》的定义是:所谓电子商务,系指通过Internet进行的各项商务活动,包括广告、交易、支付、服务等活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商业交易,它包括组织与个人在基于文本、声音、可视化图像等在内的数字化数据传输与处理方面的商业活动。通常认为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从交易主体上分,电子商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BtoB,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toC,即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toC,即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交易;此外,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出现了政府与企业之间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电子商务,即GtoB主要是政府网上的采购活动。其中BtoB、GtoB两类交易并不涉及到消费者保护问题,BtoC和CtoC是消费者网上购物交易模式。笔者要探讨的是BtoC和CtoC电子商务活动中如何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问题。
(二)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挑战
基于网络购物纠纷解决法律思考论文
摘要:网上购物已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广西桂林市网上购物及其纠纷解决的抽样调查进行分析,同时网上购物也存在部分问题,特别是纠纷解决的方式还非常有限,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提高网络普及率、给网上商店颁布信用标志、引导网上购物者解决纠纷、构建多元化的争议解决机制,不仅能有效解决网上购物纠纷,更能促进网上购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上购物;纠纷;解决机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0年7月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已达4.2亿人,突破了4亿关口,互联网普及率达31.8%。从四类占据首位的网络应用方式——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和商务交易的变化来看,商务类应用发展仍然最为突出。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分别为33.8%、30.5%和29.1%,且增速在各类网络应用中排名前三。这说明,中国网民已经把电子商务当成一种非常普遍的商务模式。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表象下,大家看到的是一片繁华的网络经济。然而,随着中国涉足电子商务的普通网民每年都在大幅增加,网络购物过程中争议发生的概率和涉及的金额也会越来越大。如果急骤增多的争议不能及时解决,必让网络消费者失去信心,从而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本调查组对广西桂林市的居民做了一个抽样调查,了解到网络购物与纠纷解决的基本情况,在进行分析后提出了粗浅的建议与展望。
1调查内容与所得数据
本调查组成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桂林市的各年龄段消费群体网上购物的状况﹑存在并且担心的问题及对产生纠纷的解决途径等等进行调查。(以下图表数据问卷发放都为60份,收回60份)
1.1对各消费群体电子交易状况的调查
仲裁院纠纷调解工作总结
2012年,我院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在市劳动争议仲裁院及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主、深入为主”的原则,结合我县的具体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利地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2012年度,我院共受理劳动争议530件,已处理结案的518件,结案率为97.7%,有效预防和化解了企业和职工之间的纠纷,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树立了良好的政策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上一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1、坚持预防为主,注重舆论宣传。深入贯彻“两法一条例”的实施,多方配合、合力组织开展大型劳动普法宣传活动。开展劳资培训,与广大企业和职工面对面,进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强大的舆论宣传,不仅使企业领导提高了认识,积极支持工作,广大职工和普通市民也增强了法制观念,增加了自我保护意识。
2、本着深入为主的态度,关注基层民生。仲裁办公室每天来访人员众多,但仲裁员对每一位来访群众和前来咨询的企业劳资人员进行热心、细心、耐心的解答,截至目前,共接待来访人员达几千余人。不仅对来访人员的问题进行解答,也对个别存在疑虑的问题进行请示和沟通,较好的为基层百姓解答了心中的疑惑,宣传了相应的法律政策,使得带有怨气来访的群众满意而归,怀有疑问的企业通晓而走,双方均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自觉依法办事,使更多的劳资矛盾解决在萌芽、消化在萌芽。
3、立足调解为主,保证仲裁公平。在依照法律程序及时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时,严格把好政策关,对符合劳动争议受理范围的案件,绝不推诿扯皮。在查明事实、分辨是非的基础上,针对双方存在分歧较大的争议进行前探调解,加大调解力度,努力促成双方和解,尽可能将矛盾化解在开庭前,使争议在平等的基础上得到解决,使当事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趋于缓和。在已办结的案件当中,调解及撤诉共计430件,调解结案率为83%。
4、坚持依法办案,确保案件质量。公开办案程序,杜绝暗箱操作。遵守办案制度,确保公平公正。在案件处理中,弱化仲裁员的个人作用,强化案件集体研究、集体决定,以程序公正来保证案件处理结果的公正。对重大疑难案件、集体争议需裁决的案件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及时向上级仲裁院请示汇报,以便更准确、快捷的处理争议。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为努力提高办案能力,我院经常组织仲裁员进行业务学习和交流,尤其是针对网络上争议比较大的案件进行理论分析及模拟判决。苦练内功,尽快适应当事人各种劳动争议的需要。